學佛怎樣算雜修?
首先感謝各位能來看我的問題!南無阿彌陀佛!
我是一個學佛不到一年的萌新,接觸的佛典不多,上班族還老加班所以認為凈土宗最適合我。我在知道凈土宗之前一直都在有時間時在路上或家中背誦《心經》以及《楞嚴咒》(最近才背下來有磕巴)每天學佛時間大概在三小時上下,有一半時間在車上(出去玩可能就念佛號)深入凈土五經一論後對專修凈土念佛法門表示有困惑,專修即是只念佛,念一生。那我還誦心經和楞嚴是否屬於雜修呢?不過我每次誦完都是迴向(願以此功德莊嚴佛凈土....同生極樂國)我不想放棄心經和楞嚴咒,我還想看其他經典比如楞嚴經,不知像我這樣時間不充裕還想這想那是不是最後會一事無成?
大凡修凈土法門的人,最忌諱的是夾雜。我們在《無量壽經》知道,三輩往生共有的條件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所以凈土法門它強調的是專修,是一門深入,是一向專念。跟這個專修、一向專念相對立的就是雜修、夾雜。
那麼這個夾雜是來自於我們娑婆世界閻浮提眾生的心理狀態。因為我們的心是散亂的,我們的心是夾雜的,所以表現出來:對法門的選擇、修持的過程,他也是充滿著夾雜的特點。而且他會認為夾雜放心,夾雜安全,夾雜保險。不夾雜,光念一句佛號,他懷疑還不夠。
那進一步說,什麼叫夾雜?這裡提出了六個內容:
第一是「又諷經」,這部經也好,那部經也好,一天到晚想到讀誦經典。
第二「又持咒」,聽說這個咒有多大的功德,那個咒又很殊勝,一天到晚想到持咒。甚至還有觀點說,持咒功德很大——消業障,先持咒消完業障再念佛才好。他就把佛號放下來去持咒。
第三「又做會」,就趕種種的法會。經懺佛事、開光、升座、種種很熱鬧的法會,他以為就是不得了的殊勝,不遠千里都得去趕那個法會。
第四,「又好說些沒緊要的禪」,就是喜歡談些禪宗的機鋒轉語、玄妙的話。
第五,又喜歡「談些吉凶禍福」——人生的命運。什麼時候轉運,什麼時候有災禍,怎麼消這個災禍,喜歡談這些。
第六,又喜歡談那些「見神見鬼的話」:「又有一個護法神附到我身上去了」,「哎呀,現在我什麼什麼事情都有問的人了」,或者又見到了什麼這個境界、那個境界了。那麼這些都屬於夾雜的範圍。
你既然這麼夾雜,你的心就不專一。本來我們當下這一念心要系緣佛號,系緣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的。現在你是又持咒,又趕法會,又說些禪宗的機鋒轉語——談玄說妙,對吉凶禍福這些東西又感興趣,那你心就更亂了。
專修有五種正行,你要讀誦就讀誦凈土三經,要禮拜就禮拜阿彌陀佛,要讚歎就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要觀想就觀想西方凈土依正莊嚴,要供養就供養西方三聖,這就是叫專修。
那麼專修裡面又特別提出正行,就是稱念佛名,其他四種都叫助行,這叫正行助行。那麼正助兩行之外,其他的修行都叫雜修,雜修就是疏雜之行,往生就不是很有把握了,所以強調專修。若欲舍專修雜業者。百時希得一二。千時希得三五。何以故。乃由雜緣亂動失正念故。與佛本願不相應故。與教相違故。不順佛語故。繫念不相續故。憶想間斷故。回願不殷重真實故。貪嗔諸見煩惱來間斷故。無有慚愧懺悔心故。蕅益大師雲 「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 。什麼是專呢?從願上講,一心一意求生凈土,就是專。從行門上講:一句佛號到底,也是專。
- 所以,你念楞嚴咒、心經若能心心迴向往生凈土,也是專。也可往生。古人專念《金剛經》求生凈土,也得往生。
宋時,僧人慧安,明州(今浙江寧波)人,住在小溪的楊氏庵,專修西方,念誦《金剛經》,寒暑不斷。他經常在屋內,看見佛光下照。一天,他示現有病,端坐,叫眾人不要喧嘩。過了一段時間,他說:「佛到了。」叫眾人唱念佛名,倏然辭世,享年九十六歲。《佛祖統紀 》
- 學佛,首要要對照自己的情況做調整。我們在家人,有各種各樣的俗務纏身,不比出家人時間充裕,所以學佛不要盲目的求「廣博多聞」,也不要妄想做佛學大通家。
- 既然你選擇了「凈土法門」,應以念佛為主,其他可為輔,閑暇可看經,和法師開示也先以凈土法門為主。若實在自己時間充裕,或者能力教強,也可以兼多了解其他法門,但切忌莫要捨本逐末,東一頭西一頭,這樣難免一生蹉跎。
這個問題,其實是很多人的困惑。好多人這樣問聖空法師:自己又念佛又誦楞嚴咒,是不是雜修?
聖空法師說:胡思亂想就叫雜修,一心不亂就叫真修。
所謂的雜修,大家可能認為:我誦楞嚴咒再念佛是不是就叫雜修?我誦《楞嚴經》再去念別的經是不是就叫雜修?
不是這樣的,在我們修習一個法的時候,我們胡思亂想就叫雜,就叫夾雜了。當我們修習一個法的時候一心不亂,這就不叫雜修。不是說我修習了這個法,再修習那個法就叫雜。我們不管修習哪一個法,目的就是要達到攝心為戒、六根清凈。
阿彌陀佛。
菩薩只需問自己「為啥學佛」即可,明確以後,上面的問題自會迎刃而解。
祝您六時吉祥。
迴向:
諸行無常,是為真常。諸法無我,明晰因果。
願諸所聞,得此寂靜。了無本心,常自安樂。頂禮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聖賢佛菩薩。1.佛法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個是學,一個是修。2.學方面就是聞思,聽聞思考,廣泛的參考一切佛法資料,於佛法中作廣大聽聞思考。3,修的方面,一門深入,長時熏修,一生不變,決定往生。4.只要分清學修的界限,就不是雜修。因為如果沒有多聞和思考,就是盲修瞎練。5.如果不能一生專修根本主要的功課,經常更換內容,最後一事無成,不能往生,全部落空。6.廣泛的聽聞思考佛法,深入學習法理,作用就像指南針一樣,否則就會迷茫,不知道修什麼。
7.如果在實修層面不能放下一切,專心修鍊一門功課,樣樣稀鬆,功夫不夠,就前功盡棄,不能往生。
修行凈土,不出兩途, 第一:是專依靠念佛。 第二:是諸行迴向。 善導大師思想是專念佛為佛本意,雜修不是 , 那麼,道理上,我們經常說,專念佛必生, 而諸師也經常說,他們勸雜修, 譬如:你要修善,修清凈心啊。念佛要不亂啊, 這個是諸師!
如果論道理,你說你有理,我說我有理, 那麼,我們還可以從事實上看。 譬如:專依止善導大師思想的,也就是專念佛的。 往生傳中記載,善導大師住世之時,滿城數百萬學佛。 其中,大部分是善導大師弟子,有一小部分是諸師的, 當時,往生傳記載,依止專念佛的,往生無數,絡繹不絕, 少康大師總結言,佛法東行,如善導大師教化之盛者無。
這些都是當時的記載,說善導大師的教化結果,其盛況古今皆無, 也就是說,念佛的太多的, 往生的也太多了。
教化之盛,不是說學佛的多,如果只有這個,而沒有能往生者,這個是沒用的, 譬如現在,遍地學佛的,很多人總結說,是佛法興盛, 錯!
有幾個往生的?
佛法不是以學的多為盛, 佛法是以成就的多為盛。 善導大師圓寂後,教法逐漸失傳, 雜修並起, 那麼,我們再看往生傳記載, 宋明以後,往生傳記載的,往生者不過數百。
善導大師言:雜修者,千中難得一二, 專念者,萬不漏一, 這話是鐵案!
我們再看現在,諸師多數是說雜修, 有的人說自己的專念阿彌陀佛,但他的這個專念不是善導大師的專念, 譬如:有人修清凈心的那派,也號稱專念,但他們不但專念,還要求念道清凈心啊,還談覺正凈啊,還談冤親債主啊,還談超度啊,還大講華嚴經啊,地藏經啊。
然後,他還號稱自己是專念, 那麼,我門可以看他的效果, 這個思想說了大約快四十年了,四十年中,據說學他的有幾億, 四十年中,去世的恐怕是千萬人了。 畢竟是四十年的時間了, 那麼,往生的有幾個? 有人說,或許有的往生別人不知道 , 這話未必。
為什麼,因為這一派的人,那都是及其活躍,哪裡要是有點什麼神奇,他都拚命的去宣傳, 還有諸師,現在說善導大師思想的極其少, 而諸師基本都是雜行迴向, 而現在信息發達,我們能看到, 往生的一年中也聽不到幾個, 所以,雜修難生,是千古鐵案。
如果你想往生,你知道了這些現實,你還會步他們的後塵么, 數億學的,三五個往生,你認為你有份么? 而在他們的宣傳中,那三五個, 還有說有的是表法的,是菩薩化身, 要不就是善良的不得了, 當知,雜修想往生,不論是從歷史記載, 還是從現實我們看到的,我們基本是沒分。
所以,當依止善導大師的思想,專依靠稱名決定往生, 有時候,人很奇怪, 這些現實的事情,難道不值得深思么, 雜修決定是難往生。
這個我們不和雜修的論理, 而是論現實, 現實就是現實,雜修他就是難生, 但,無數的學佛的還是繼續的前赴後繼去雜修, 拉都拉不住。複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生清凈佛剎。何等為十。
一者 成就於戒 無缺無雜。戒無點污。戒得清凈。
二者 為一切有情心得平等。
三者 以能成就廣大善根。
四者 於利養名稱恭敬讚歎。心常舍離 無所染著。
五者 得清凈信 心無疑惑。
六者 常修精進 離懈怠心。
七者 能入寂定 無散亂心。
八者 能得多聞 而無惡慧。
九者 成就利智 非鈍根性。
十者 有慈悲性 無損害心。
止蓋菩薩白佛言。
世尊。於此十法。為要具足方始得生。若有闕者能得生不。
佛言。
善男子。若有菩薩。成就一法得無缺減。無少違犯鮮白清凈。彼諸菩薩即得具足成就十法。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生清凈佛剎。
在修學凈土五經情況下,繼續學習其他經典,是正確的,不是雜修。廣學只為深入,專修即是總持。凈土法門含攝五宗八教,不去廣學經典,怎麼提高認識和見解?怎麼去度眾生?!
雜修是指不能專修自己的法門,不能專心念佛。一會兒去跟禪宗學人去參禪修禪定,一會兒又去跑到密宗學人那裡持咒做觀想,有空再念念佛,凈土也不能落下。更有些人還要搞養生、陰陽、預測等外道的東西,這是雜修,是凈宗學人所當戒。
《心經》 是般若部經典,必須要學的。無量壽經云:以無相慧,殖諸德本。這個無相慧就是般若,般若法門的經典都要熟悉,《金剛經》有時間也要學,多聽經聞法。
你背楞嚴咒是正確的,楞嚴咒是驅障的,可以為眾生順利修行念佛法門保駕護航。如果有因緣可以把楞嚴經也研究一下,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就來源於此,也是楞嚴經的核心。對修行凈土,提高品位有極大的促進。
你修行凈土法門,基本沒有走錯路,繼續精進修行吧!
應該提一下,其實作為大乘菩薩,不僅僅是要學佛教本門的內明,更是要廣學一切法。
「云何菩薩自性慧。 謂能悟入一切所知。及已悟入一切所知簡擇諸法。 普緣一切五明處轉。 一內明處。 二因明處。 三醫方明處。四聲明處。 五工業明處。 當知即是菩薩一切慧之自性。」
《瑜伽師地論-本地分中菩薩地初持瑜伽處慧品第十四》———————————分割線——————————
原回答;我覺得吧,並不能說凈土宗就是整個佛法的內容。念佛是很好的行門,不能說不重要。但是私以為趁著年輕多學些教理是沒有壞處的,至少要把佛教基本的教,理,行,果給做個大概了解,這不難的。這樣同時也不妨礙你念佛,更能增進對你凈土法的理解,不至於因為不通教理而走上瞎修盲練的歪路。推薦參考那爛陀寺的學習次第因明,對法,戒律,般若,分宗不清楚你是無意用雜修這個詞還是知道雜修這個詞,下面我解釋一下俱舍論中記載的雜修的含義。
修行人分為利根和頓根,雜修是利根修行人在第四禪中以煩惱心和清凈心不斷切換而觀察的修行方式,第四禪中雜修處一共有五個,這個五個雜修處對應了色界天中的五凈居天,也就是說這部分利根修行人,如果在人界沒有啟用金剛喻定證得究竟的四果阿羅漢,那麼這部分人死後,下一輩子就會受生在五凈居天。
利根和頓根的區別是什麼?利根的人會反覆思維不易生信,但是一旦生信,永不退轉,因此生在五凈居天或者能在雜修處修鍊的人,都不會退轉,而頓根的人容易生信,因為不懂得善用思維,所以信心生的快,退的也快,頓根的人不會雜修,而是一趟線的修行,什麼叫一趟線的修行?比如一個人你告訴他佛法好,他就一個勁的信佛法,不去懷疑佛對不對,也不去弄清佛教理論,在禪定中,一味的求清凈心,不去比對煩惱心和清凈心之間的關係,這就是頓根人,頓根人會退轉,同時也不會雜修,也不會生在五凈居天,同時利根的人不會生在無色界,而頓根會生無色界。同時頓根想變成利根是可以修的,具體修法我忘記了,不過後天修成的利根,一旦修成阿羅漢,稱為不動阿羅漢,如果是先天利根的眾生修成阿羅漢則成為不退阿羅漢,兩者一個是先天的一個是後天的,但是都不會退轉其實凈土念佛也可以看成是禪宗入定的一個法門,印光大師《念佛三昧》:
「若論證三昧之法,必須當念佛時,即念返觀,專註一境,毋使外馳。念念照顧心源,心心契合佛體。返念而念,返觀而觀;即念即觀,即觀即念。務使全念即觀,全觀即念;觀外無念,念外無觀。觀念雖同水乳,尚未鞠到根源!須向著一念南無阿彌陀佛上重重體究,切切提撕,越究越切,愈提愈親,及至力極功純,豁然和念脫落,證入無念無不念境界。所謂『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念,即如如佛。』此之謂也。功夫至此,念佛得法,感應道交,正好著力。其相如雲散長空,青天徹露。親見本來,本無所見,無見之見,是名真見。到此則溪聲山色,咸是第一義諦;鴉鳴鵲嘈,無非最上真乘。活潑潑應諸法相而不住一法;光皎皎照了諸境而了無一物。語其用,如旭日東升,圓明朗徹;語其體,猶皓月西落,清凈寂然。即照即寂,即寂即照,雙存雙泯,絕待圓融,譬若雪覆千山,海吞萬象,唯是一色,了無異味。論其益,現在未離娑婆,常預海會,臨終則一登上品,頓證佛乘。唯有家裡人,方知家裡事,語於門外漢,遭謗定無疑!」
諸位,請看這一段說話,豈不盡與禪宗同出一轍?有禪有凈土,猶如戴角虎。
我個人的修行路線是,趁年輕廣學多聞,《楞嚴經》《壇經》《五燈會元》《法華經》等必須買實體書擺在隨時能拿到地方,務必弄懂每一句。禪宗的修法其實對為人處事幫助很大,用在修行時,心定下念佛和平常念佛感覺是完全不同的,那麼在有了足夠的時間(如退休了,或財富自由了)不用上班再專一念佛,如參加東林寺的閉關念佛或佛七等,在生命的最後征途里,象賽跑最後的衝刺、登山最後的沖頂一樣,專心專念一超直入極樂凈土!
每天3小時已經非常難得了,堅持一段時間肯定有很大的感應。其他經典當然可以看,所有法門最終指向解決自身的問題,一點都不衝突,通過研究經典提高了見地,修行也能迅速起到效果。
您好,末學試說一下。
學佛的階段。人——善人——上善人——菩薩——佛,這是修學任何法門(除禪宗)都要經歷的過程,修學凈土當然也不例外。這就好比從北京到上海,無論火車還是汽車,總要一站一站的開。只有禪宗屬於坐飛機,可以跨越直達。其他宗派只有快慢之分,遠近之分,絕無跨越之分。修學先要給自己定位,看看自身屬於哪個階段。
每個階段都有它的標準。人的標準是孝;善人的標準是五戒;上善人的標準是十善,菩薩的標準是慈悲。找到自身所處的階段,再找相應的方法來修學。雜修和專修。
凈宗祖師選擇五經一論那是經過驗證的,這些書足夠一個初學凈土的佛子往生凈土了。但是,佛法是緣法,緣分最大。有的人讀金剛經能契入,有的讀心經能契入,這個祖師不會反對。(契入是關鍵,讀了無所得,證明緣分不深,還是老老實實回頭讀五經一論)。雜修不能單純理解成是否讀本宗的經書,而是是否圍繞自身的現階段而讀經。為現階段服務就是專修,反之就是雜修。
以末學為例。因自身業障習氣重,做人有很大的欠缺,因此現階段以做人為主。無論讀金剛經,讀無量壽經,讀楞嚴咒……都要為末學做人服務,這個現階段的目標不能變。具體落實就是迴向。讀經念佛持咒的一切福德都要迴向給生身父母,以補今生孝道的虧失。那迴向偈要不要念呢?可以念。但是必須要明白,那是最終的願望,目前對末學來說只是空願。末學做人尚且不足,對生身父母都虧欠太多,有什麼功德去莊嚴佛土呢?做人及格了,再修五戒、十善。經咒還是那些,但是目標變了,為五戒、十善服務。
迴向怎麼辦?還是迴向給父母。但這時候的父母就不是單純這一生的生身父母了,而是無量劫中的生身父母。(我們所有的冤家債主,都是我們過去生中的父母。佛說十方眾生,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佛教是教育,學佛和世間學校一樣。小學有小學的課程,中學有中學的課程。任何經咒,讀的懂用的上的就是該讀的,讀不懂用不上暫且放放。
我們小時候都喜歡仰望星空,但也只是看看過把眼癮,誰會直接去研究天體物理呢?佛經亦復如是。喜歡不妨拜讀幾遍,看不懂就暫且放到一邊,找些能看得懂的去研習為妙。總之,對自身現階段修學無益的就是雜修,對現階段修學有益的就是專修。學佛是為了成佛,讀經持咒念佛是為了提升。提升境界就是專修,原地不動就是雜修。
末學後進,才疏學淺,僅供參考。推薦閱讀:
※關於凈土專修的疑問?
※凈土三聖即主尊彌陀左大勢右觀音是表法凈土實修方法嗎?光從外在念一句佛,能否就斷定此人沒如理如法修念?
※修凈土法門如何知道自己的成就進展?
※去了極樂世界會不會幾年後審美疲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