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美國大城市更傾向於支持民主黨?
看了一下2016年美國大選,發現很多紅州的大城市,州府都是藍色的,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德州是最明顯的,很多紅州都有這個情況。
人口密集地區需要更多的公共設施和公共秩序維護,人們傾向於擁有一個大政府來做這些事情,與民主黨的主張一致。
人口密集地區生活設施便利,服務完善,工作好找,對積蓄不多的年輕人、窮人、移民的吸引力大,而這些人多數經濟能力不足,贊成由政府通過稅收來調控貧富差距(這樣對自己有利),經濟能力足的也贊成(因為直覺上政府救濟窮人對治安環境有利),與民主黨的主張一致。
人口密集地區人們不可避免地要共用空間(比如住宅樓、公交車等),需要互相理解、容忍、幫助和照顧,與民主黨的主張一致。
介紹一下一個由哈佛提出的Curley Effect。這個效應很好解釋了民主黨是如何依靠大城市中的窮人控制大城市的選票的。
這個效應以曾經的波士頓四屆市長 James Michael Curley命名。描述的就是Curley在任波士頓市長期間,如何採取手段在波士頓經濟逐年下滑的情況下一次又一次連任波士頓市長的,直到Curley進入國會後又當選麻省州長。
這些獲取選票的手段本身也造就了波士頓的經濟停滯。
以下部分摘取翻譯自福布斯的一篇文章
President Obama"s Wealth Destroying Goal: Taking The "Curley Effect" Nationwide
講一個Curley效應的例子,一位市長宣揚並且採取劫富濟貧的政策,比如像給工會,政府項目,甚至一些少數企業稅收優惠,而給其它企業和富人增稅。而這些受益者(少數企業,福利獲得者)就會慢慢依賴給予他們優惠的政客,從而在競選過程中通過選票,捐款給予政客完全的支持。
同時,這些仇富的政策和用來支持政府項目的高稅收促使富人和企業離開這個城市,進而減少了這個政黨/政客的反對者。這樣慢慢形成了一個仇富的政黨,窮人通過福利和工會獲得了大量利益從而使政黨穩固了窮人的選票。這也促使了這個城市的稅收逐年減少。雖然最終的破產無法避免,但這一局面可以在州和聯邦的財政補貼,還有一些創新的籌款方式下拖延幾十年(用奧巴馬的話說叫「刺激政策「)。這些政策最終造就了像底特律這樣的城市,被人稱為」美國的第一個第三世界大城市「。
Curley效應的影響是廣泛的,美國十大最窮25萬人以上城市:底特律,水牛城,辛辛那提,克利夫蘭,邁阿密,聖路易斯,艾爾帕索, 密爾沃基 ,費城和紐瓦克。這些城市的共同點除了他們的貧困率在24%到32%之間,他們還有一個共同的政治因素:只有兩個城市在1961年之後各有過一個共和黨市長,而這兩個城市(辛辛那提和克利夫蘭)在1980年後也再無共和黨市長。民主黨牢牢掌握著這些城市的控制,哪怕這些曾經繁榮的城市在他們的掌控下慢慢滯漲退步。這就是Curley效應的體現。
讓我說說這個列表上我最熟悉的城市,底特律。(我在城市外幾mile的地方長大)1920年代,底特律可能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城市,而如今它已破產,一個51年民主黨統治和Curley式政策的結果。
Here』s an example of how the Curley effect works: Let』s say a mayor advocates and adopts policies that redistribute wealth from the prosperous to the not-so-prosperous by bestowing generous tax-financed favors on unions, the public sector in general, and select corporations. These beneficiaries become economically dependent on their political patrons, so they give them their undivided electoral support—e.g., votes, campaign contributions, and get-out-the-vote drives.
Meanwhile, the anti-rich rhetoric of these clever demagogues, combined with higher taxes to fund the political favors, triggers a flight of tax refugees from the cities to the suburbs. This reduces the number of political opponents on the city』s voter registration rolls, thereby consolidating an electoral majority for the anti-wealth party. It also shrinks the tax base of the city, even as the city』s budget swells. The inevitable bankruptcy that results from expanding expenditures while diminishing revenues can be postponed for decades with the help of state and federal subsidies (「stimulus」 in the Obama vernacular) and creative financing, but eventually you end up with cities like Detroit—called by Glaeser and Shleifer 「the first major Third World c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Curley effect is extensive. Perhaps you have seen the chain e-mail listing the ten poorest U.S. cities with a population of at least 250,000: Detroit, Buffalo, Cincinnati, Cleveland, Miami, St. Louis, El Paso, Milwaukee, Philadelphia, and Newark. Besides all having poverty rates between 24 percent and 32 percent, these cities share a common political factor: Only two have had a Republican mayor since 1961, and those two (Cincinnati and Cleveland) haven』t had one since the 1980s. Democratic mayors have had a lock on City Hall despite these once-great and prosperous cities stagnating on their watch. This is the Curley effect in action.
Let me comment on the city on that list that I know the best—Detroit. (I grew up a few miles from its city limits.) In the 1920s, Detroit was arguably the richest city in the world. Today it is broke—a shadow of its former self after 51 years of Democratic hegemony and a Curley-like agenda.
我們用科學的方法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要解決的謎團:為什麼城市裡的人大多投給民主黨,而鄉村的人大多投給共和黨?
在做出假設前,我們來看看 2010 年人口普查數據:
可以發現,城市人口的中位數收入更高,但貧困人口更多。城市裡年輕、高學歷、少數族裔的人更多。
而平時閱讀新聞我們會了解到(或者你也可以谷歌一下),低收入、碩士/博士學歷、少數族裔、年輕人都更多投票給民主黨。
由此我們做出幾個假設:城市的人大多投給民主黨是因為,城市相對於農村來說,
- 窮人更多
- 少數族裔更多
- 年輕人更多
- 學歷高的人更多
這裡面哪個因素更重要呢?是否有些因素在控制其他因素以後就完全不重要了?
由於收入、教育等指標是高度相關的,我們要需要更仔細地分析才能找到答案。
--
哪裡有數據來檢驗我們的假設呢?
粗略的辦法是分析美國每個郡的投票和人口數據(郡 「county」 是州 「state」 下面的一個單位)。比如我們可以看,居民收入差不多的州,學歷高的那些是投給了希拉里還是特朗普。
細緻的辦法是分析大選後的選民調查,由於調查會問受訪者的各類信息,所以我們可以看受訪者的投票選擇和他「收入」、「族裔」、「年齡」、「教育」等各類指標的關係。
由於時間有限,我把 YouGov 的一組調查數據(CCES)拿來做了簡單的處理。這組調查數據有它的局限,但好處是樣本量比較大,我們按照「收入」、「族裔」、「年齡」、「教育」等各類指標切分以後,每個子單元還是有足夠大的樣本。
下圖顯示的是「家庭收入」、「族裔」、「年齡」、「教育」、「性別」和「投票給特朗普」的相關性。(CCES 只統計家庭收入)
可以看出,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收入更高的更有可能投給特朗普、學歷越高的越有可能投給希拉里、少數族裔更有可能投給希拉里、年齡越大的越有可能投給特朗普。
再來看每一項係數的大小。首先,族裔的影響是所有這些指標里最大的。也就是說,兩個收入等各方面相同的黑人和白人,黑人有更大可能投給民主黨。族裔之後就是年齡。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年紀越大,越可能投給特朗普。
族裔和年齡都可以幫我們解釋為什麼大城市投給民主黨——部分原因是城市裡少數族裔、年輕人更多。
收入和教育同理,這裡不再贅述。
--
問:為什麼城市的人大多投給民主黨,而鄉村的人大多投給共和黨?
答:因為城市裡少數族裔更多、年輕人更多、窮人更多、擁有碩士/博士學歷的人口更多,以及...
在控制了上面這些因素以後,我們的「城市」係數還是顯著的,且數值不小。也就是說,還有「收入」、「族裔」、「年齡」、「學歷」以外的因素我們沒有考慮到。由於時間原因我只能基於過往研究做一下猜測,例如「價值觀」可能是一個重要影響因素。選擇在城市生活的人可能更能喜歡變化(民主黨),而選擇在鄉村生活的人可能比較喜歡傳統(共和黨)。除了主動選擇,可能在城市裡住久了,價值觀也會有所變化。「價值觀」之外,這屆大選還讓「全球化」成為了討論焦點,而城市和鄉村人口受全球化衝擊也有不同,可能這也是一個影響因素。這些影響因素都可以量化,由於時間原因不再展開
總而言之,城市傾向投給民主黨,不只是因為「城市裡窮人更多」這一個原因,少數族裔人多、年輕人多、高學歷人多,都是重要的影響因素,且還有更多影響因素我們沒有列出。
--
在美國民眾投票選擇方面,有非常非常多的研究。幾年前的一個經典是 Andrew Gelman 的書 Red State Blue State Rich State Poor State。該書的主旨是,窮人投給民主黨,富人投給共和黨。但是在富裕的州(例如康乃狄格 CT、馬薩諸塞 MA),「高收入」和「投給共和黨」之間幾乎不相關。也就是說,在這些地方,選民有收入之外的其他考量。 Gelman 在 2016 年大選以後還沒有做新的研究,不過大選那天的民調顯示希拉里贏了收入 $30k 以下選民中 53% 的選票,贏了收入 $100k 以上選民中 47% 的選票,兩者差別並不是很大。所以 Gelman 說他之前的發現(「窮人投給民主黨,富人投給共和黨」)這次被推翻了。
大選後的民調也證實了這個情況。下圖中,虛線是當年大選共和黨人的得票比例,從左往右每個點都是一個收入群體。往屆大選都是收入越高(越往右邊走),共和黨得票率越高。2016 年這一次卻並非如此。
由於教育和收入是高度相關的,所以在我們控制了教育以後,「高收入」和「投給特朗普「呈現了正相關(見之前一幅圖),不過收入最高的群體,它們和「投給特朗普」的相關係數並不高,且低於往屆。
--
再次重複一下結論:民眾投票的動機是複雜的,個人經濟是重要影響因素,但除此以外還有很多別的考量,包括很多非物質方面的。城市傾向投給民主黨,有其人口偏少數族裔、年輕、低收入、高學歷等原因,且還有其他重要因素我們沒能捕捉到。
選民研究除了 Gelman 做過以外, Lipset Rokkan,Norris Inglehart,Rodden 都貢獻了早期經典,尤其談到了所謂「城市-農村分歧」。針對 2016 年大選的分析已經有很多人寫過,但 2017 年 3-4 月份有兩份大選後的民調釋出,分別是 ANES 和 CCES,都可以免費下載,網上搜索也能找到很多學者和民調分析師的博客文章。
--
數據來源:人口普查 https://www.census.gov/library/visualizations/2016/comm/acs-rural-urban.html
CCES 民調 CCES Common Content, 2016;ANES 民調 ANES > Data Center > Study Pages > 2016 Pilot Study
知乎上真是流行隨便找一份報告,或者用一個偏激的觀點,不加任何深入思索就套用來解釋一個普遍現象。比如說這個所謂的Curley effect。不要小瞧社會學科的問題,hold不住的不要順便答。
在解釋美國人的政治傾向是藍還是紅,不管是州vs州,還是城市vs農村,都不外乎三大主要因素:
文化
經濟
種族
一般來說,在經濟和種族相同下,越接近多元文化的越藍,宗教信仰越強的越紅(某些新教,比如presbyterian是例外)。
在文化與種族相同下,收入越高越紅,越在受益於全球化的產業越藍,越在傳統產業,如能源等的越紅。製造業基本變成中間派了,在工會和反全球化的勢力間左右搖擺。
在文化與經濟相同下,越是少數族越藍,越是白人越紅。
很多人在理解紅vs藍時,都忽略了「其他因素相同」這一條件。所以有人會費解的問為什麼藍州都比紅州相對富一些,富人不是應該紅嗎。因為文化不同。如果看州內,在大家文化背景相似的情況下,越富越紅的統計關係是基本成立的。
關於城市vs農村,其他的回答都是從經濟的角度來考慮,我之前美國的深紅州和深藍州是怎樣形成的,有何歷史因素? - 知乎的回答則是從文化和種族的角度,我認為經濟不是主導的因素,原因如下:
1. 有幾個回答以偏概全的指出城市收入低,如果你找底特律,克利夫蘭這些破落城市當然是收入低。如果你看其他城市,包括鐵鏽帶的賓州的匹茲堡,印第安納州的Indianapolis,收入都不低。更別提紐約市,三番這些非銹帶的城市了。去查一下美國的統計局的資料,11-15全美都市區的收入中位數56k$,鄉村區54k$。
2. 還有就是這個所謂的curley effect。又是一個以偏概全的概念。創造出這個理論的原作者沒有說過這是一個普遍現象,原論文指出紐約和芝加哥就不存在這個curley effect。他們也沒有說只有民主黨市長才會這麼做。再有了,市長又不是一手遮天,州政府的立法機構和州長都對城市的稅收,支出政策有很大影響,就政治上而言,州權和聯邦政府的權力有很明確的分隔,但是地方政府的權力基本是來自於州政府。所以,除非有實證研究表明這個curley effect是美國城市普遍現象,你無法用波士頓和底特律的個例來解釋現在的普遍現象。至於那篇福布斯文章里提到的其他城市,例如邁阿密,聖路易斯,el paso,真的有curley effect?我表示懷疑。
我在美國的深紅州和深藍州是怎樣形成的,有何歷史因素? - 知乎的解釋如下:
至於為什麼人口密度和偏左正相關,有觀點認為美國越來越物以類聚,受過高等教育的,喜歡多元文化,世俗文化的年輕人更多的選擇了都市。具體可以參照Bill Bishop的"The Big Sort"。以及Pew Research的關於偏左、偏右人對於居住環境偏好的調查報告:
也有觀點認為不是人改變城市,是城市改變人。在多種族,人口密集的城市居住,人們更多接觸不同觀點,變得更容易接受左派的例如文化多元等價值觀。而在鄉村居住的人,恰恰相反。
西六說的是政策層面,其實也有人口結構層面。 由於去工業化以及工業污染規避,美國很多原來的大型工業城市的工廠全部外遷到特定工業區, 例如Honda 在俄亥俄的工廠都遷到了比較偏僻的 East Liberty, Anna等地(離大城市開車40分鐘左右)底特律的汽車廠如福特也遷址到了一段距離以外的Wayne。 這樣一來,造成了大城市以服務業,學校,金融等不進行實物生產的行業為主,自然容易變藍(理論上都是分蛋糕而不是造蛋糕的),畢竟喊多分我一份而不是我怎麼造一份的不會投共和黨不是。。。
相反,留下一定工業的城市如哥倫布(俄亥俄首府,有百威的美國中部生產基地在市內)的市區是藍(有學校和服務業集中,而且有聚居的非裔進行對沖),而周邊工人中產聚居區就一片通紅了。
有背叛利益的個人,沒有背叛利益的階級。
樓上說紐約收入挺高的,為啥還是藍?上圖灣區cost of living稍好點, 買房是另一個故事,。
這麼大的壓力,能不要求大政府通過稅收財政重新分配么。
重複一遍,有背叛利益的個人,沒有背叛利益的階級。
家庭中位數收入
不規則紅圈為cleveland, 前美國第五大城市,美國第一個破產的大城市,現美國第40-50大城市。右下角紅圈為著名工業城市阿克隆。出名的原因不是因為老北京和庫里都出生在這裡,而是阿克隆曾是世界上最大的輪胎生產中心,曾經75%以上的輪胎產於這裡。現在這兩個城市人口眾多,家庭中位數收入不到3萬美元。
這是很早期的民調實際投票結果,50k以下民主黨能多拿到接近500萬票(沒細算)這就是為什麼鐵鏽帶大城市普遍支持民主黨的原因。
當然還有全球化,多元化的影響,這個另講。
2016大選不光是床破的勝利,更重要的是民主黨的失敗。高票答案的意思大致是說大城市窮人多所以會比較偏向民主黨,這種說法在一定程度上確實可以解釋大城市為什麼在選舉中會成為民主黨的票倉,但是,如果僅用這一個原因就去定義投給民主黨的都是窮人,民主黨的票倉都是窮人天下,那無疑是片面的。
雖然我也知道,在知乎這種挺川的氛圍底下,高票答案這種話是最為喜聞樂見的,但是我還是要提出一點不同意見。
既然題主給的是德州的圖,那麼我們就以德州舉例好了(事實上紅州和藍州情況很不一樣,紅州窮人投民主黨的情況會更明顯一些)
可以看出,德州的幾個大城市裡面,確實大多數都是藍的,僅有的幾個紅色城市顏色也非常淺,所以題主提出的問題是對的,至少在德州,大城市確實是偏向民主黨。
但是論及原因,是否如高票答案所說,是由於經濟原因呢?
我找到了德州各縣的人均收入情況和大選投票情況,做個對比就可以一目了然了。(資料都來源於英文維基,外文的維基都不需要翻牆!)
德州總共254個縣,數目太多,所以只列出了希拉里獲得選票多於特朗普的幾個縣,並按照希拉里的得票率高低進行了排序,第一列是各個縣的人均收入在州內排名。
可以看到,確實投給希拉里的縣有很多都是在州內人均收入倒數的,所以,必須承認,高票答案是有幾分道理的。
但是,單就大城市而言,高票答主的說法又是站不住腳的。因為德州選民數最多的,也是德州幾個大城市所在的縣Harris,Dallas,Travis,Bexar的人均收入在州內排名都比較靠前,其中最藍的Travis甚至是德州第十二富裕的縣,所以至少在德州,大城市並不是因為窮而投給民主黨。
而至於大城市偏藍的真正原因,我更認同 @X King 的說法,大城市更加多元,所以對川普的主張更加反感。
移民一般選擇居住在大城市,民主黨支持率高。
「工人中產聚居區就一片通紅了」
真是厚顏無恥,美國工人一向是支持代表勞工權力的民主黨,16大選有些工人轉投川普是因為承諾打擊中國製造,編造「工人中產聚居區」這個概念倒是挺用心的。
(勞工權力的反面是小企業主,而大企業必須騎牆,按照行業有一定傾向性,比如新能源和石油是對立的,如果中國是共和黨執政,北京人民要永遠吸霾了,因為河北選票更多)
另外,製造業似乎已經是知乎田園政治正確了,然而美國製造業工人數量已經降低到1220萬,絕大多數人口「都是分蛋糕而不是造蛋糕的」,製造業產出卻在不斷提高。在現代社會,「造蛋糕的」已經不重要了,機器換人這事沒人敢喊反對呢,於是只能拿中國製造當靶子。
(雖然多虧了三胖搞事情,天天導彈發射失敗很萌,川普的貿易戰瞄準加拿大而不是中國了,東北人民承擔戰爭風險,暫時保住了東南沿海的出口產業穩定)
說句題外話,共和黨最近通過修正案,讓國會議員們依然享受奧巴馬醫保的水平,不受新法規影響,虛偽到這個境界,了不起。
哦對了,隨著中國人的收入提高,產業轉移,中國的川普會召喚失業中國工人幹什麼呢?知乎網友到底應該把工人當成夥伴還是刁民呢?歡迎移步這個答案
如何評價王文革這個角色? - 知乎大城市學生多,受過高等教育的學生最受不了那些聖經優先全球變暖不存在沒有槍會死的紅脖子
-------------------------------------------
說投民主黨就是窮的自重,我在Fort Bend(Houston)和Travis County(Austin)住了好多年,這兩個地方的人均收入和受教育程度遠高於周邊投川普的紅脖子農村
因為大學裡面的毒教育。而經過毒教育洗腦的人又留在城市謀生。
2016和往年確實不同。川普是特例。找一個共和黨建制派來,農民還是不選。選區制很難玩得開。搖擺州紅了完全就是隨機的。不討好移民真的不是上策。
這個是多方面的。大城市需要大政府來維持整個城市的運行,這靠共和黨的政治理念是搞不定的。休斯頓當年號稱不要嚴格的城市規劃,土地搞自由市場,結果今年颶風一來全城泡澡。共和黨的執政理念也就能管管農村裡的紅脖子。
另外大城市人種更多元化,教育程度也更高,跟共和黨的理念相悖。至於窮人,不是說窮人喜歡去城市,而是窮人只能在城市才能生存。農村的地都是私有的,小城市能提供的工作又少,窮人沒地沒車的在小城市想找工作都沒有。而大城市就算你身無長物乞討度日,那好歹人口密度還大點能多要到錢。所以窮人作為理性人也會向大城市聚集。另外城市的基本福利也好過農村,畢竟福利低到讓貧民除了生命沒有別的好失去的時候人家就該暴動了。大城市階層構成複雜,有更多的大資本家,小資產階級,和白領。兩黨都符合大資本家的利益,小資產階級和白領多被洗腦死心塌地投民主黨,俗稱白左。
中西部構成就簡單了,有更多的工人和農民。
比較諷刺的是小資產階級和知識分子成為了大資本家的走狗,不再為廣大的勞動人民發聲,其依附性和思想奴性都是很重而不自知。年輕人和大學生集聚在大城市 民主黨的政策還是更加自由化 符合年輕人的特點 按照美國的人口年齡結構 如果不是美國的選舉團制度 特朗普很難獲勝
美國和中國相反的,美國有錢人都住在農村,窮人都住市中心的,比如中國BAT都在北上廣市區。 而美國facebook和GOOGLE,FACEBBOK都在農村。 你能想像百度總部在河北某個不知名的小鎮上嗎?
你查一下這些城市的人口種族構成…記得東部很多城市光黑人就有近半或過半,西南部的西裔(拉美裔)比例也相當可觀,白人土著在這些大城市根本不佔優勢。在紐約洛杉磯很多選民甚至就是出生在外國的新移民,為了本群體的利益當然支持民主黨。反而是那些小城鎮和農村白人比例高,紅脖子多。
事實就那麼簡單,不是大城市容易左,而是白左喜歡去大城市。
推薦閱讀:
※共和和民主的區別有哪些?
※女性地位的提升是女權運動帶來的嗎?
※為什麼全世界有那麼多窮人,其有效需求卻不足?
※中國大陸和台灣能夠統一的可能性有多大?
※在民智漸開的今天,為什麼電視台還要不遺餘力的做主旋律色彩濃重的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