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類和數學所涉的智商相同嗎?

如題,感覺棋類(特別是中國象棋和國際象棋)下得好的人也是高智商的,往往和數學家(以及科學家)有點類似。但有時又覺得兩者不完全一致,題主身邊就有下棋下得好、但數學才能並不頂尖,或者數學才能頂尖,但下棋下得並不怎麼好的例子。所以想請問一下,這兩者究竟有多大的關聯性?下棋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一個人的智商?(比如一個具體例子,柯潔如果不下棋而是做科研,會成為優秀的數學家或物理學家嗎?)


我覺得,棋類遊戲雖然規則簡單,但若要下好,需要了解很多定式。這些定式,並不是一個數學好的棋類初學者能夠很輕鬆地推出來的,而是需要向師傅學習,並在練習中不斷鞏固的。如果稍微修改一下規則,在數學家的眼裡這還是一個類似的遊戲,但對於選手來說,許多定式馬上就無效了,變成了一種全新的遊戲。

所以我認為,棋類遊戲實際上是把一個特定的數學問題鑽研得十分透徹,但可推廣性很弱(類似於overfitting)。而數學研究往往注重可推廣性,於是,鑽研某一種具體棋類遊戲所需的智力,就跟研究一般數學問題所需的智力不是一回事兒了。


我認為,棋類遊戲所涉及的思維方式和數學研究的思維方式有相當的相似之處,但也有一定的區別。

先舉一個例子。

這個看著很像圍棋,事實上也和圍棋有一定淵源的遊戲,叫做Hex。

與圍棋的四千年歷史不同,Hex在1942年才被丹麥數學家Piet Hein發明。五年後,著名數學家John Nash再次獨立發明了Hex。Hex的規則甚至比圍棋更簡潔:雙方輪流落子,首先用棋子將標有己方顏色的兩邊連接起來的一方即獲勝。

如圖,藍方獲勝。

Nash證明了Hex是一個determined game,即一盤Hex不可能以和局告終。

證明過程的關鍵一步是二維的Brouwer不動點定理。

知乎上有很多介紹該定理的答案,這裡摘錄一處出自果殼的段落。

定理:把一張當地的地圖平鋪在地上,則總能在地圖上找到一點,這個點下面的地上的點正好就是它在地圖上所表示的位置。

也就是說,如果在商場的地板上畫了一張整個商場的地圖,那麼你總能在地圖上精確地作一個「你在這裡」的標記。

1912 年,荷蘭數學家布勞威爾(Luitzen Brouwer)證明了這麼一個定理:假設 D 是某個圓盤中的點集,f 是一個從 D 到它自身的連續函數,則一定有一個點 x ,使得 f(x) = x 。換句話說,讓一個圓盤裡的所有點做連續的運動,則總有一個點可以正好回到運動之前的位置。這個定理叫做布勞威爾不動點定理(Brouwer fixed point theorem)。

除了上面的「地圖定理」,布勞威爾不動點定理還有很多其他奇妙的推論。如果取兩張大小相同的紙,把其中一張紙揉成一團之後放在另一張紙上,根據布勞威爾不動點定理,紙團上一定 存在一點,它正好位於下面那張紙的同一個點的正上方。

這個定理也可以擴展到三維空間中去:當你攪拌完咖啡後,一定能在咖啡中找到一個點,它在攪拌前後的位置相同(雖然這個點在攪拌過程中可 能到過別的地方)。

作者:王希

鏈接:有哪些美(牛)到不行的理科公式? - 王希的回答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Brouwer不動點定理是拓撲學中的一個基本定理,而Nash巧妙地將其與「離散」的棋類遊戲Hex聯繫到一起。更進一步地,Nash還證明了,Hex不存在和局這一事實,是二維Brouwer不動點定理的充要條件,即二者完全等價。

樓上有很多答主提到,下棋用的思維方式與數學研究的思維方式迥然不同。然而大家可能都忽略了,棋類遊戲里的一些問題確實需要用數學研究的方式才能解決。也許知道Hex沒有和局並不能幫助你贏得一局棋,但是「Hex沒有和局」這個結論本身的價值是不言自明的。

我們再來說圍棋。在我看來,圍棋是最具有「數學氣質」的遊戲。一方面,她的規則高度抽象而簡潔;另一方面,她足夠複雜。正如 @王贇 Maigo 說的那樣,圍棋就是一個極其複雜的數學問題。

但我卻並不認同@王贇 Maigo的關於「定式」的論述。一個優秀的數學家,本科的時候大概也經歷過大量平凡而枯燥的習題的訓練,這和圍棋手幼時記憶大量定式是相似的。同時,定式對於頂尖圍棋手並非決定性的,就像本科時的習題對於數學家來說是Trivial的一樣。

不過,職業圍棋手的思維方式確實與數學家的思維方式不同。這一點體現在很多問題上,其中最重要的是圍棋規則問題。日本曾執近代圍棋之牛耳二百年之久,但二十世紀中葉以前竟然沒有成文的圍棋規則。直到吳清源在一局半目勝負的對局中挑起爭議,成文的日本圍棋規則才被制定。然而,日本規則的核心——數目法,在邏輯上漏洞百出。比如,因為數目法,日本規則將盤角曲四強制定義為死棋,即使它有死灰復燃的可能。又比如,因為數目法,日本規則將「不提三目」的棋型強制規定為三目。每次修訂規則,日本人都為一個又一個這樣的「小」問題不停地打補丁,卻始終不能完美地解決問題。

而中國人在五十年代制定圍棋規則時另闢蹊徑,採用了數子法,簡單地避開了日本規則里的一個又一個問題。更進一步地,中國規則還採用了「禁全同」,從技術上杜絕了棋局(因為循環)無法終止的可能性。然而,因為「執行起來麻煩」,禁全同規則在執行了一次以後就被棄而不用,直至今日。

到今天,中日韓三個圍棋大國一國一個規則,應氏集團贊助的比賽則採用應氏規則,另外美國、紐西蘭棋協也有各自的規則。這些規則中,有些用數目法,有些用數子法;有的禁全同,有的不禁。有的規定雙活無目,有的則不做此規定。統一的圍棋規則遙遙無期,而各國棋院的負責人好像一點都不以為意。事實上,各國圍棋規則主要的研究者,日本的池田敏雄,中國的陳祖源(不是陳祖德)都是業餘愛好者,並非職業棋手。

如果負責制定規則的是幾個數學家,也許坐下來開一次會就能解決這個問題吧。

有關於圍棋的有趣數學問題還有很多。比如

對圍棋和日本將棋而言,有哪些構造超長棋局或詰棋的方法? - 不會功夫的潘達的回答

你所知道的最冷的圍棋知識是什麼? - 不會功夫的潘達的回答

當然還有一個更實用的也是非常困難的終極問題——圍棋的貼目數究竟應該是幾目。

很欣慰能看到李喆六段能夠組織起一個團隊開始探索這一問題,也很高興能夠看到最新一期的圍棋天地能夠刊登研究這一問題的文章。希望數學思維和職業棋手圍棋知識的結合,能夠讓我們更接近這一圍棋的終極秘密。


謝邀。棋類遊戲和數學研究都不僅僅需要智商,也需要正確的引導和充足的訓練。圍棋如果十幾歲還沒入門,就算再聰明也難以打上職業了。數學也要求在合適的年齡段接觸足夠多的數學知識。

PS:我知道有普林斯頓的數學phd同時圍棋也有弈城9、接近沖職業段水平的人,也許你應該邀請他來回答。


既然是鍾兄邀請,還是回答一下正好今天閑下來。要不要來個自我介紹增加說服力?啊哈哈

這個問題其實從小到大經常有人問,我用個人體會來分析一下吧,就不引經據典了。哎呀不對,還是需要一條的,關於智商,先來看看國際定義,霍華德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分為七大智能:1,語言;2,邏輯(數學);3,空間;4,肢體運作;5,音樂;6,人際;7,內省。哦後來還補充了個什麼8,自然認知。每次看到這個分類都挺蛋疼的,因為大高考就比1和2,幸虧現在拼爹年代來臨,可以讓爹媽的第六項來一起努力不錯不錯嗯。

好了回歸正題,所涉智商是否相同?怎麼看都是大大的相通,因為這下棋怎麼看都是主要落在第二大項:邏輯(數學)上面。所以呢,很多時候都是正面的例子,譬如說A同學棋下得不錯,大夥誇他爹媽:你兒子智商很高,數學一定沒問題。然後確實還可以哦親。譬如說B同學數學很好,三姑六婆誇他爹媽:你女兒數學這麼好,不下圍棋可惜了啊!然後去學一下,哎喲確實咻咻咻升段啊親。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有那麼多反例呢?好了這問題實在太大條,不得不使用高等數學第一招:假設(定義)。首先,我們得假設參賽選手對兩者都有興趣而能維持基本的專註度。反例嘛,大部分都是因為參賽選手對其中一項做不到熱愛專註。

那麼在這個假設之下,能相通到什麼程度?我認為只能到一條基本線,例如:高考數學140,象棋省2級棋士(要不1級?考慮到現在3升2有點水),圍棋業餘5段。這條線上面轉換自如還是比較科學可行的。如果我們使用頂配:數學家(老華?諾貝爾獎?),象棋(全國冠軍?特級大師?),圍棋(世界冠軍?職業九段?)。頂配還能自如轉換否?我認為億中無一(所謂各行有各行的專屬天賦點)。請不要用尤偉博士來打我臉,這個世界上每那麼幾十年就有一兩個變態,特例一般不允許用來做論據的是不是?

好了說點輕鬆的,雖然說萬法皆通,何況還是落在同一個大類裡面的法,可是我們的小腦袋是有限的,時間也是有限的。所謂一技之長,一項技能就是一個什麼「一萬小時」啊。再怎麼通啊通,基本功總是要扎紮實實來的,換個東西玩,通境界(眼力)容易,通神技(手下功夫)難啊。

考慮到論證的嚴密性,還要補充一下,棋類運動還有部分落在第六第七項里,就是人際(需要洞察對手心理),內省(需要控制自己情緒)。當然,如果是基本線要求,例如整個業餘5段,那估計是不要也行的,有的話會輕鬆寫意些。

相對來說,下棋還算小道,所以往往從數學(業餘)高手往下棋(業餘)高手通得順一點,從下棋(業餘)高手往數學(業餘)高手通過去稍稍容易卡殼些。大體如此吧。


以個人經驗來看,數學和棋類沒有直接關聯,但棋類訓練培養的深度思考能力對學習數學,或者是說任何需要連續思考、計算的項目有一定幫助,這是思維習慣的問題。

舉個例子,我小學時有幾年專業下圍棋(就是休學的職業訓練,也是大部分職業棋手的選擇),在那幾年瘋狂迷戀看武俠小說,棋藝長進有限,所以休學2年多又選擇了回去上小學,回到五年級的課堂。

當時所有人都以為我是圍棋選手,數學會很好,語文很差,結果第一次考試就發現我的語文幾乎和當時最好的學生相差無幾,而數學第一次只考了67分(全班倒數3名),讓人大跌眼鏡。

不過我自己和我爸媽對我的成績完全沒有擔心,在我回到校園半玩半學的幾個月後期末考試,我居然拿到數學100、語文99.5考了全年級第一(人生最duang的一次逆襲)。

因為有圍棋的基礎,下五子棋什麼的,只要稍稍動腦子就沒有對手,別人不懂我看著棋盤在想什麼,其實已經在算20步以後有沒有伸四活三啦~(無奈人生很多問題並不是憑計算就可以解決的)

至於以後的數學,我一個做編劇的,你和我提數學?


圍棋是計算思維

科學是邏輯思維

數學是數學思維

本質完全不同(數學根本不跟你講邏輯,能用邏輯推出來要數學幹嘛,認為數學是邏輯思維的根本沒碰過數學),但都和智商成正比

下棋還跟體力有關


數學裡不同領域的人用的思考方式都有區別,更何況跟棋類比


問題中的「智商」一詞如果用「智慧」或「心智」可能更準確些。

棋類和數學有很多相通之處:都可以看成是特定形式化系統的問題求解。在各自領域,想成為高手都需要比普通人更強大的計算力以及在該領域長時間的積累從而熟練掌握各種工具和技巧。

比較抽象的看,在術的層面兩者的確有很多類似之處,但是在道的層面數學研究的境界更高一些。棋類遊戲一般要征服的是對手,所以擊敗對手只需要比對手更強即可,世界冠軍需要的是擊敗同時代的其他頂級高手;數學方面如果玩奧賽基本是這個模式,但是做數學研究則需要比從古至今在同一問題上嘔心瀝血的同行做的更好,最有吸引力的往往是長期懸而未決的問題。更進一步,有時提出合理的問題或猜想比相應的證明或證否更難。比如國際象棋中提出馬象殺王的猜想和找到馬象殺王的方法各有難處,圍棋中提出珍瓏棋局和構造珍瓏棋局(假設規則允許)也需要不同的智慧。

數學問題因為問題結構(包括領域知識和待求解的問題)往往比棋類更複雜,形式化過程往往比求解過程更難,而且求解過程不一定是簡單結構上的直線計算。即便是簡單結構上的暴力計算,通常相對有趣的數學問題比棋類的複雜度也要高很多。如果把圍棋做為一個數學問題研究,可能最有意思的問題之一是分先棋貼目應該貼多少最公平,這個問題棋手會關心但不會花大力氣去解決理論問題,只要有一個統計意義上合理的遊戲規則就可以了。即便是AlphaGo,主要目標也是擊敗人類棋手和使自己變得更強。研究(19路)圍棋到底貼多少目合理的問題需要人類和計算機花費大量的時間進一步提升直線計算的能力和開發更多的工具降低計算量後才有可能達到,應該會類似四色定理的證明。

有了計算機和人工智慧的幫助,人類也許可以更容易區分問題求解(包括數學問題和下棋等場景)中哪些是「計算智能」,哪些是「靈感」。


我象棋能在路邊攤中算準一流,圍棋是業餘一段,高考數學140。應該會有些聯繫吧


下棋好的人計算能力很強(可以算作心算)

數學較下棋更難

下棋只能說是數學的一個方面 數學包羅萬象


我身邊有幾個既會下棋,又學數學的同學,我本人國際象棋下的也還行。

我覺得棋類和數學都是需要刻意訓練的。這兩個都是只有在大量訓練之後,才能有具體的成績。而能夠並且願意接受大量枯燥訓練的,一般都是能夠耐得住寂寞並且靜下心來學習的人。這些人如果同時喜歡棋類和數學,那就很有可能在兩個方面都有所成就,如果只喜歡這其中的某一方面,可能就只有某一方面的成就吧。


簡單的說,下棋只是一種演算法的大量訓練產生的結果輸出,有一種慣性存在,是屬於數學範疇裡面的一小小小部分。

再來談談數學。大部分人的思維里數學是什麼?「也許就是高考數學那樣子吧?!」

錯!高考數學根本不需要智商,只需要多努力多花時間,百分之九十的同學都能理解。如果一個人高考數學成績不好,無非只有兩種可能:1 不聰明;2 不努力。然而,上了大學才懂得什麼是基礎數學,才知道數學到底有多難。簡單說課程,數學有數學分析、高等代數,離散數學、數值分析、實變函數、泛函分析、數據結構等等等等等等等等……任何一個高棋術的人即使有高智商,這些經歷多少個世紀的偉大自然科學也不是他想讀好就讀好的。所以我認為,數學可以學的很好的人肯定有高智商,但是棋術好的人,可以稱得上是聰明,但不能與高智商、數學好關聯在一起。

PS:別問我為什麼知道那些數學課程,啃過這些課本的工科女心裡苦。然而我終究還是學不好數學。(所有的數學課本,揮手說再見)


圍棋感覺考的一個是計算能力,一個是邏輯推理能力,還有一個是運籌學。

這幾個比較好的,數學一般不會差


蟹妖,個人感覺,並無太大關聯。

數學不僅僅是算,而能算的也不僅僅是數學。


棋類遊戲的確與數學有著緊密的聯繫,其實進一步分析來說,數學不僅與棋類遊戲有著很大的關係,它與足球、音樂以至於瑣碎的生活小常識都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很多棋盤上的對弈狀況和走棋策略都可以用數學方法來闡述和解釋。象棋,是中國傳統棋類益智遊戲,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先秦時期已有記載。象棋的棋盤上也充滿著數學問題,今天小編就和大家分享其中一個問題——「馬」能否走回原位。

「馬」走的是「日」字格,因此如果在「馬」要去的方向沒有別的棋子阻擋,在「馬」四周一次可走的選擇點可以達到八個。

如果棋盤上有一隻「馬」,它走七步之後可以回到原來的位置上嗎?

大家可以試著走走看,不論「馬」怎麼走,都無法在七步之後回到原來的位置,但這個問題該怎麼解釋呢?其實,只要用數學中的坐標法,這個問題就能夠解釋清楚了。

如果這時「馬」又回到原來的位置,則有:

即:

將以上兩個等式相加,得到:

所以說,學好數學、充分運用數學上的原理,能為你的生活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數學活動跟棋類遊戲確實有非常多的相似之處,以致於希爾伯特推出了一個非常誘人的數學形式化綱領——如果成功,那麼全部數學就簡化成了一個由有限多條規則規定出來的符號遊戲……

然而不幸的是,哥德爾打碎了這個夢想。他證明的不完備性定理表明,數學並不能由幾條規則完全確定,它不是一個封閉的機械的體系,而是一個開放的需要創造性的空間。

所以,儘管數學跟遊戲有諸多相通之處,但數學本質上並不是一個遊戲。


某天清晨,小明像往常一樣去公園散步,看到一個神采煥發的大爺,大爺把小明叫過去,笑呵呵對他說,孩子,你喜歡象棋嗎?小明搖了搖頭。大爺說,小孩子應該多下下棋,那樣數學會更好喲,說不定高考能考到。以後如果有興趣,可以找我,對了,自我介紹下,我姓葛,有幸出過幾次考卷。


個人認為有點關係,但關係不大。人家古力智商129,這個數字在重點中學的尖子班、實驗班真的不是太高啦,而且棋下的得好不一定成績好,就像數學好未必物理好一樣。但是超級有名的棋手一般讀的都是清華大學,人家都是國際特級大師、棋後啦,清華北大搶著要,這跟智商下限的運動冠軍進清華一樣,但下棋的也有成績真的有很好的。聽說黃茜成績相當好,那個國際象棋的世界冠軍好像也是讀的耶魯還是牛津還是哈弗


棋下得好與數學學得好有相關性,但沒有因果性。

計算能力強的人棋下得好,但棋不光有計算,也有戰略規劃、戰術制訂。


棋類是棋類,數學是數學。它們有共同之處,但是絕不完全一樣。初等數學基本上了解概念、邏輯推理就能解決了。棋類除了邏輯推理之外,還有很多是需要右腦的,也就是說你首先得想到下那一步才行。我覺得左右腦都很發達的人應該才是智商最高的人。


推薦閱讀:

近現代圍棋棋手中棋力最接近「圍棋之神」的人是誰?
圍棋博弈中好像第一步放在中心比較好,這是否有違「金角銀邊草肚皮」的說法呢?
圍棋的總盤數是多少?
圍棋人工智慧 Zen 19K2 12.4 版是否已經有職業棋力?
金角銀邊草肚皮科學嗎?

TAG:數學 | 圍棋 | 計算機科學 | 國際象棋 | 中國象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