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特色小鎮,為什麼江蘇沒有想到呢?

經濟


謝邀,現在好像是越來越熱,但也開始潑冷水了吧

面對特色小鎮:5種真實心態——以西部v市為例

現代特色小鎮的提法,出自浙江,2014年在杭州雲棲小鎮,首次提及。2年後的2016年,住建部等三部委力推,如今遍布大江南北,雪山草甸。

從立意與初衷看,特色小鎮對於穩增長、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解決大城市病都是「四兩撥千斤」,因而得到了各個方面的認可與贊同,收穫了不少的「鐵杆粉絲」。

拉近看,只要不急功近利,就不會到處都鋪得是爛攤子。放遠看,本微信號:xyjj0002特色小鎮的培育,至少需要10年以上,心急吃不了熱豆腐,還是要文火中燒慢慢來。

乍一看,全國各地都把特色小鎮,作為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的「救命稻草」在抓,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副良藥」在用,解決大城市病的「快速通道」在走……

抵近觀察,多數還是「同做一個菜、各敬各的神」,牌子掛了幾個,里子仍然是原來的里子,放到那兒都可以用!

表面上,特色小鎮建設中遇到的問題,仍然是全國重點鎮、鎮級市等建設中,經常遇到的幾個問題:婆婆依舊多,阻力依然大,風險仍然高,前景不明朗。

其實,從各個層面來看,問題主要是「10個字」:虛應、冒進、勉強、攀比、雷同。

一說虛應。本微信號:xyjj0002

什麼是虛應?就是答應的很爽快,就是不落實。為什麼不落實?不好說,也不便說。認為領導已經定了,不幹不行,這是特色小鎮遇到的首要問題、核心問題。

這個問題不解決,所有的問題,都不可能得到有效的解決。

特色小鎮應該說,都是經過試點才開始推的。沒有試點,也是有成熟的樣本、模板、案例、典範,才開始推的。這叫有樣學樣,為啥子還會出問題呢?

試點的本意,是要知道行不行?如何行?問題在哪兒?癥結在哪兒?辦法在哪兒?措施在哪兒?試的過程中,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敗,更有可能試了一圈下來,還是原來的辦法、措施好,用不著立新規,也用不著找新法,「蕭規曹隨」即可。

不知何時,試點不出成果,甚至失敗了,好像就沒有達到試點的目的流行起來。不是花的,也要整成一朵花。是一朵花的,非得要搞成一個花園。

如此這般在經費、政策、法規、人才……方面,都開了口子的試點成果,也就只能、僅僅是只能供參觀學習了!推廣出去,是要出問題的,出大問題的。

試點可以給優惠政策,給經費。推廣不給優惠政策,不給經費,怎麼可能複製成功?所以,只能先答應下來。答不答應,是態度問題。答應了,落實不了,自然會有其他的理由可說。這種心態,本微信號:xyjj0002是建設特色小鎮的頭道障礙。這種心態不破,後面的事情。都等於圈圈。

全國有建制鎮1.7萬多個,1/3的小城鎮人口不到5000人,人口超過10萬人的僅有56個,且主要分布在大城市周邊、經濟比較好的地方。從人力資源、消費水平、地理位置來看,不可能也不必要打造那麼多的特色小鎮。

二說冒進。

沒有好處的事情,大家都不願意干。有了好處,那怕是一丁點兒好處,所有的人,都像蜜蜂發現花田一樣,不請自來。躍進的心理,也牢牢地紮根在一些幹部的身上。

2016年7月20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住建部等三部委,發布《關於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決定在全國範圍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計划到2020年,培育1000個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閑旅遊、商貿物流、現代製造、教育科技、傳統文化、美麗宜居等特色小鎮,引領帶動全國小城鎮建設。

由於特色小鎮的培育,是帶有實質性資源傾斜的,比如在專項建設基金等方面,有關部門都會給予支持。各省市自治區的積極用不著調動,一下子就起來了。2016年10月14日,住房城鄉建設部公布了第一批127個中國特色小鎮名單。2017年8月29日,公布276個鎮為第二批全國特色小鎮。

中西部地區,尤其是西部地區,休閑旅遊、商貿物流、現代製造、教育科技、傳統文化、美麗宜居……與首提特色小鎮的浙江,根本不在一個水平和檔次上,結果也評了不少。第二批和第一批相比,個個都是成倍增長。

全國鄉鎮級合計41636個,到2020年培育1000個左右,似乎不多,具體到全國2862個縣市,縣級平均1個都不到,333個地級,也就3個多一點。

但是,具體到34個省級,每個省將近30個。浙江去年8個,今年15個;江蘇去年7個,今年15個;廣東去年6個,今年15個;山東去年7個,今年15個……到2020年,會不會是一個很高的比例?

全國評,省上就要評;省上要評,市上也要評;縣上即使不評,那它也要搞創建……

根據各方透露出來的數據顯示,目前31個省市規劃體量,已經達到2000個左右,大部分特色小鎮的投資額,在50億元左右。浙江首批37個省級特色小鎮,2015年新開工建設項目431個,完成固定資產投資額480億元,新入駐企業3300家。四川已選取300個小鎮集中建設。一碗米,就這樣被做成了稀飯,一鍋湯。

三說勉強。

別人都有,我怎麼能沒有呢?於是,矬子裡面選高的。改頭換面,湊個數就上來了。2004年,全國重點鎮建設規劃啟動,當年評出1887個。

2014年7月21日,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土資源部、農業部、民政部、科技部等7部委,聯合下發了《關於開展全國重點鎮增補調整工作的通知》,當年公布3675個鎮為全國重點鎮,截止今年4月,總數儘管仍然是3675個,但許多鎮已經增來補去,調整了好幾回。

重點鎮與特色鎮的關係,至今看起來都很微妙。全國重點鎮,標準制定的基本思路,是依據其優秀水平,設定不同的評分等級。而特色小鎮的「特色」二字,本身就是一個多樣化的名詞,不同的鎮,有自身不同的特色,如何用一個標準體系,評判不同鎮的不同特色?小城鎮的特色可簡單概括為:產業特色、風貌特色、文化特色、體制活力等,這些特色選項無法定性。

既然不便認定,那為什麼要評呢?原來是想避免評選出的鎮,都是「全能冠軍」型的優秀重點鎮,而「單打冠軍」的特色鎮,不能脫穎而出。一句話說白了,特色小鎮評選在參評者的頭腦中,不是重點鎮的升級版,提高標準版,而是降格以求版!

目前在特色小鎮的建設上,一是企業主體,政府服務,政府負責小鎮的定位、規劃、基礎設施和審批服務,引進民營企業建設特色小鎮。二是政企合作、聯動建設,政府做好大規劃,聯手大企業培育大產業。三是政府建設、市場招商,政府成立國資公司,根據產業定位,面向全國招商。這能行得通么?

實踐證明,特色小鎮,不是普通意義上的小鎮概念。傳統認知中的「鎮」,更多意義上,是一種行政區域上的概念,這種鎮上可以有產業,也可以沒有產業;可以有很深的文化底蘊,也可以僅是一個小規模人群的普通聚居地。

但是,特色小鎮卻是一個集合產業、文化、旅遊和社區之功能,於一體的一個新型聚落單位,是以產業為核心,以項目為載體,生產、生活、生態互相融合的一個特定區域。

真正的特色小鎮,先是區域的產業的特色,只有挖掘產業的內容及活力,制定產業的扶持及優惠政策,用產業的活力,帶動整個產業鏈的發展,形成良好的供需關係,這才是特色小鎮的發展動力和可持續的基礎。本微信號:xyjj0002

因為以上認識不明確,以致特色小鎮混同於普通鎮,「陽春白雪」等於「下里巴人」,過多、過濫,泛泛而談起來。

四說攀比。

因為在專項建設基金等方面,有關部門都會給予支持,所以各地都要爭。傳統城鎮化沿襲的,基本上是「求大求強」的城市發展思路,大城市規模迅速擴張,並且向城市群、城市圈發展。小城鎮遍地開花,除了國家重點鎮,還有大量的省級、市級、縣級重點鎮,點綴著各級政府的「政績」。

10多年來,包括重點鎮、特色鎮、鎮級市在內的,「自上而下」式的區域改革,往往只是給了下級政府以「爭資金、引投資、擴行政、要資源」的「尚方寶劍」,這「寶劍」是否管用,還受制於重點鎮、特色鎮的協調能力,與當地或者說某任、某屆領導的實際情況。

實際上,到目前為止,無論是重點鎮,還是特色小鎮、鎮級市的發展,,都沒有跳出「人為造城」的思路,在發展過程中,普遍遇到一些困難,包括:

缺乏產業的發展和支撐,使得這些鎮變成「空城」、「鬼城」;

規劃中出現貪大求多、論證不充分、缺乏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土地、戶籍、資金、貸款等項優惠政策,難以落實,有些重點鎮、特色小鎮、鎮級市,只是「空帽子」;

因為政府財力有限,又缺乏吸引民間資本的機制和環境,建設資金缺乏;

政府管理機制落後,無法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務,來吸引人口;

過於追求城市發展規模和速度,缺乏城市文化的積澱等等。

諸如此類問題,顯然不是條線式的規劃所能解決的,也非憑藉「落實政策」,就能一帆風順的。

五說雷同。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

再貼幾篇:

面對特色小鎮:5種真實心態--以西部v市為例

縣市重點工程8問題--招商趨勢(36)

新型農村社區與特色產業園區共建模式--招商趨勢(12)


首先對這個問題要做些修正,換個比較貼切的問法,特色小鎮肯定不是想出來的,浙江官方對特色小鎮有比較明確的界定依據,有申報辦法、條件和考核要求,也參照了國際上的一些知名的小鎮,不是簡單的想能想出來的。江蘇有沒有必要提出特色小鎮,其實沒有可比性,兩個地方不可能同時提出一樣的戰略,但是也可以拿出來比較,設想江蘇有沒有可能率先提出特色小鎮的理念。

因此,可以這麼問,為什麼是浙江首先提出特色小鎮建設?

有幾個原因:產業集群的形式,城市化的階段,政府領導人的實踐,這三個因素在浙江特別突出,以至於政府會把一種產業空間組織的新實踐創造出了一個「特色小鎮」的新概念。這樣的條件在江蘇的有些地方也具備,也可以搞特色小鎮,但不會像浙江那樣全面鋪開。

具體來看:

一,產業的因素。浙江有很多特色產業的塊狀經濟,也就是學術上的產業集群,譬如說寸衫領帶皮革汽摩配模具小家電等等,這些都是很傳統的產業。這些產業的發展空間越來越小,利潤越來越低,一個普遍的任務是產業要升級,改造提升這些傳統產業。浙江未來的發展也不可能靠這些產出效率比較低的傳統產業,還要培育新的產業。鑒於以上兩個任務,新興產業培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而且這兩者都要充分發揮浙江的優勢,以什麼樣的方式來實現呢,特色小鎮的思路就應運而生,在一個新型的空間平台上做到特色產業集聚、產業功能融合。由此可見,特色小鎮,基本的含義是一個特色產業的發展空間。

二、城市化階段的因素。為什麼特色小鎮要選擇一個城市和農村之間的區位,這是因為浙江已經進入了城市化的快速發展階段,有些大城市的逆城市化現象已經很明顯,要素溢出和產業外遷需要與新的空間區位匹配。新型的產業空間平台,就選擇中心城市郊區,在產業集聚的同時,還能接受城市要素和產業的溢出,城市服務功能的溢出,城市服務功能是之前在城市之外的產業集群所不具備的。所以,特色小鎮,非行政的鎮,而是城市的一部分,也不是工業園區,因為是城市的一部分。特色小鎮,是新型城市化的一種形態。

三、政府實踐的因素。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新興產業的培育,一直是浙江各級各屆政府的重要工作。這些政府領導在第一線實踐,了解浙江塊狀經濟的基礎、優勢和短板,了解浙江市場機制和民營資本的優勢,也清楚新興產業需要集聚創新要素,傳統產業的升級需要突破創意設計和技術創新兩塊短板,而創意設計和技術創新是城市服務業的優勢。產業升級的實踐,城市化進程的實踐,借鑒歐美髮達國家知名小鎮的實踐,促使地方政府首長抓住了城市與產業升級的融合之處,並以特色小鎮為突破口。

這三方面的因素,促成了浙江特色的產業發展路徑,促成了浙江特色的新型城市化路徑,這就是特色小鎮在浙江起步並大力推廣的條件,當然,特色小鎮走上舞台,走入公眾視野,有一個個活生生的精彩故事,這已經不是經濟學的解釋範疇了。


為@圓圈圈找一個例證:

「馬雲的阿里巴巴在美國成功上市後,其團隊擁有近200億美金市值的股份。當時杭州市政府就很著急,阿里巴巴這些1000多人的中層骨幹忽然成為千萬富翁,現金千萬以上。而其中有700多人想要自主創業。這些人如果離開杭州去別的地方怎麼辦?」

「市政府就召集我們這些老市長開會,我給他出了個主意,趕快在阿里巴巴總部周邊搞幾個小鎮,搞成孵化器,免費提供兩年的創業空間。最後,搞了雲棲等小鎮,把阿里巴巴總部給 包圍 起來。據說,700多個創業者大概大部分都留下來了。有地方是 關門打狗 ,我們是 關門留產 。」

2017年3月24日,仕途起步於浙江的國務院參事、住建部原副部長仇保興在北京舉行的中國新型城鎮化發展高峰論壇上發表主旨演講時,提到現在風靡全國的特色小鎮發軔之初的故事。

又有多少省份能做到像浙江這樣關注民營經濟呢?


建議提問者去查查南京未來網路小鎮,相對浙江一批沒有啥有效崗位、不具備產業價值卻調門兒極高的打著產業名義搞的傳統地產,被抓進去的楊書記能力與見識強太多


個人覺得主要是浙江和江蘇兩省發展路徑上的本質不同造成的。

先說浙江。

浙江特色小鎮的發展總體來看,存在四方面基礎:民營經濟活躍;新興產業發展蓬勃;民間資本與政府良性互動的治理傳統;山水資源自然稟賦突出。

浙江省民營經濟發展的水平,在全國首屈一指。企業家群體龐大、活躍、明星輩出。近年來,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互聯網經濟等新產業業態,在浙江省率先發展、蓬勃發展,這是浙江產業升級、建設特色小鎮的堅實基礎。同時,浙江省的政府對民間資本、對民營企業的支持和良性互動,在塑造良好的市場環境方面,在全國也是有口皆碑,特色小鎮的建設從基層發軔,進而迅速獲得官方強力推動,是這種良性互動的又一證明。而浙江山水資源豐富的自然稟賦,則為特色小鎮營造特色、改善人居環境提供了良好的自然基礎,是特色小鎮能夠全面鋪開的必要條件。

而再看江蘇,其省情與浙江差別較大。

產業方面:江蘇產業結構偏重,大工業、大園區的情況普遍。民營經濟發展雖然也很蓬勃,但是產業類型仍然偏重於基礎產業、裝備、生產資料生產等方面,與浙江在消費產業方面的繁榮發展有天壤之別。(就好比一家著名服裝企業可能輕而易舉帶動形成了一個「特色小鎮」,而一家裝備製造企業可能就超過了「小鎮」的規模,或者因為不太貼近民生而在人們眼中顯得不那麼「特色」)

城鎮化路徑方面:江蘇長期支持和促進大城市化發展,以「大工業帶動大城市化」發展的路徑較為清晰。各類資源和市場要素,在大城市的集聚度較高,小城鎮的發展相對弱勢。

地形地貌方面:江蘇地形以平原水網為主,大城市建設空間資源較充裕。整體來看,小城鎮面廣量大,鄉鎮工業發達,風貌多為平原水鄉型,人居空間環境特色並不突出。

區域發展差異顯著:蘇南蘇中蘇北,在經濟社會發展階段上,差異較大,面臨的發展問題也很不同,差異化的政策是必然要求,也不太適合將「特色小鎮」的戰略放在全省層面。

而且不僅浙江,廣東省珠三角地區、福建閩南地區的小城鎮特色產業也是相當發達的,各種瓷器小鎮、燈具小鎮、運動鞋小鎮……比比皆是。放眼望去可以總結的共性,這些小鎮大都是經濟發達或者較發達地區的、自發形成的、具有較為貼近民生的產業特色的小城鎮。

江蘇的蘇南地區,在90年代左右也曾經走過「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小城鎮路線,但就省情而言,江蘇圍繞大城市發展才是更高效的路線。

但也不是說,江蘇就放棄小城鎮了。

列出幾個相關規劃和政策文件——

2000年:《江蘇政府關於推進小城鎮建設加快城鎮化進程的意見》222個重點中心鎮,發展經濟,提升鄉鎮企業水平,形成一鎮一業、一鎮一品的特色

2002年:《江蘇省新型小城鎮建設指標體系和考核標準》重點中心鎮、鎮區人口規模1.5萬人以上的鎮以及鮮明特色的鎮可申報

2006年:《省政府辦公廳關於公布省重點中心鎮名單的通知》突出重點、整合資源,確定98個重點中心鎮

2013年:《關於紮實推進城鎮化 促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意見》小城鎮作為城鄉統籌、城鎮化的重要節點。分類引導、差別發展、擇優培育.加強重點中心鎮和特色小城鎮建設。鼓勵具有特色產業、文化積澱、生態魅力的小城鎮個性化發展,建設一批工業商貿強鎮、文化旅遊名鎮和生態宜居城鎮。

2014年:《江蘇省新型城鎮化與城鄉發展一體化規劃》小城鎮是城鄉連接的紐帶。城市周邊鎮建設成為衛星城,重點鎮打造成為現代小城市,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競爭力的鄉鎮品牌,打造一批城郊農業型、科技創新型、生態休閑型、文化旅遊型、商貿物流型特色鄉鎮。

2015年:《江蘇省城鎮體系規劃》擇優培育96個重點中心鎮。培育100個左右的特色鎮:提升和強化鎮的特色發展職能,擇優選取具有自然景觀資源特色、歷史文化特色、生態休閑和鄉村旅遊特色、現代農業特色和傳統手工業特色等的鎮。

這些文件都提到了關於重點鎮、特色鎮的打造。但在省情下,小城鎮更主要是作為城鄉統籌的一個紐帶、作為農村人口們就近城鎮化的一個載體,而不是像浙江那樣,更加強調其作為特色產業載體的功能。

所以說,不是題主認為的「江蘇沒想到」,而是走的路線不同。

我的觀點是,浙江玩它的特色小鎮,江蘇玩它的城市開發區,各個省都因地制宜找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挖掘自個兒的亮點,這不挺好的么?

不過這個結骨眼兒上,住建部來插了一刀: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7月18日公布了《關於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到2020年,我國將培育1000個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鎮。《通知》指出,培育特色小鎮應當遵循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則,根據特色資源優勢和發展潛力,科學確定培育對象,防止一哄而上與千鎮一面;同時堅持以市場為主導,政府重在搭建平台、提供服務,防止大包大攬;並以產業發展為重點,依據產業發展確定建設規模,防止盲目造鎮。

這就意味著特么其他不適合、不太適合、不樂意搞「特色小鎮」的省們都得乖乖聽老大搞起來了啊!

按照我國一貫的區域平等原則,這1000個怎麼著也不會只集中在發達地區的,掐指一算,平均一個省/自治區該有個二三十個,你算髮達地區多些、每省四十個的話,中西部地區的省估摸著也要撈出少說二十個閃閃發光的「特色小鎮」,是不是有些強人所難啊。要是手上有限的資源不往城裡投,為了趕個潮流往鎮里砸錢……多不值當。

還有,因地制宜是關鍵,小城鎮的產業特色可得是自個兒有條件、有基礎的啊,可別看著浙江金融類互聯網類的新型小城鎮搞得風生水起,人可是依託著杭州這個互聯網先鋒城市啊,你以為隨便哪兒都能搞基金小鎮么。

好在文件里說了一句「防止盲目造鎮」(典型甩鍋,你看我部說了吧,我要你們造鎮,但是過於盲目的話就是你們自己的鍋)

所以真心希望省們都冷靜點兒,「特色小鎮」是個好東西,但不是哪哪都合適,可別搞成「運動式造鎮」了。

題外一句:

說李強書記到江蘇任職,可能帶來「特色小鎮」建設思路的

這樣說是不是有點瞧不起書記大大啊XDDDD,又不是搞傳銷,到哪兒都走個固定套路。

「好漢不提當年勇」,我是不相信李書記會罔顧江蘇省情、繼續大推特色小鎮戰略的,特色小鎮要做(畢竟住建部要求了啊),但不是江蘇的主戰場。到目前為止,李書記似乎主要也就提到了「保護歷史文化」和「創新驅動」,不如繼續拭目以待?


大多數回答提到了江浙兩省雖然毗鄰,但是省情不一樣。但是話鋒一轉,只讚美了浙江民營經濟的活力和長期主政浙江的李強省長,以及浙江的山水風光美。光分析浙江,不提江蘇也是不行的。為了客觀看待兩省不同的發展模式,長三角另一省份安徽和GDP四巨頭的廣東山東都被我拉來做了幫襯,還有廣西和福建。

山水風光美我就不做討論了,這不屬於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和客觀條件。發展好了都是美。

先列一些數據:

①2015年江蘇省GDP增速8.5%,浙江省增速8.0%。②2016年江蘇省GDP增速7.8%,浙江省增速7.5%。

③人均GDP不相上下,全國第一第二,江蘇略高。

④兩省在三次產業比重上均為4:45:51。

⑤2016年浙江省第三產業增長對GDP增長的貢獻是63%,江蘇省的具體數據沒有查到,依已有數據估測,不低於60%。

⑥GDP規模和財政收入,浙江都不能和江蘇相提並論。

首先要說明的是,從上面這些數據可以看出,江浙兩省的發展水平基本沒有差別,江蘇的增速還略快。兩省在消費水平上的差別,可能一千個人回答有一千種答案吧,不提。總之,從經濟水平上來看,兩省不同的發展模式是沒有孰優孰劣高下之分的。

浙江的特色小鎮,是典型的工業集聚,但是這些行業並非規模行業,甚至生產工藝還很傳統。實體經濟狀況不好,浙江也面臨著嚴重的經濟壓力。上面數據第5條也列出來了,江浙兩省在實體經濟蕭條的情況下,已經是靠第三產業的增長來拉動總體增長了。浙江省對此已經做出了打好互聯網經濟這張牌的決定。國家一帶一路的規劃也照顧到了浙江。

這個規划上,江蘇什麼都沒有。

福建同浙江一樣,也有許多產業特色鮮明的工業小鎮。

與閩浙兩省不同,江蘇並不是一個完全倚重民營經濟的省份。江蘇省的重工業在第二產業中有很重要的地位。一方面是國營成分更大,另一方面這是有技術含量的實業,不會輕易轉移。浙江省在輕紡食品行業上與江蘇水平不相上下,陶瓷皮革服貿等產業甚至比江蘇發達,但是在化工、鋼鐵、機電、造船上則不能相提並論。因此江蘇省的規模經濟更為顯著,化工鋼鐵機電以及設備製造這些產業是不需要小鎮的。化工園是特別需要集聚效應的典型。

江蘇的蘇南屬於城鎮化水平較高的地區,蘇南各縣均是全國百強縣,蘇南五市的核心城區產業發達,沒有構建特色小鎮的內生動力。這些城市,包括鎮江在內,都選擇了越做越大的模式。從90年代以來,蘇南模式就是與溫州模式並稱的,蘇南已經開創了前者就不能再選擇後者。小鎮,只能是崑山周庄、江寧谷里這樣的旅遊特色小鎮。事實上,2016年江蘇省也提出要在全省打造48個特色小鎮,而且都是旅遊特色小鎮。

蘇中沿江地區,處於城鎮化快速階段。揚州在90年代就是典型的國有經濟結構城市,它的任何發展模式都不可能選擇小鎮化模式,因為揚州的工業底子不是一窮二白。同樣,泰州也是化工製藥為重心的城市。淮揚地區的城市規模也較大,目前沒有看出明顯走特色小鎮化的趨勢。南通雖然是造船大戶,因為印染紡織造紙行業發達有可能會選擇特色小鎮的發展模式,但是南通全境位居長江入海口平原,GDP規模在全省第四,轄域人口900萬,一旦形成經濟實力強的特色小鎮就會連成一片變成一個較大的建成區。

蘇北在承接蘇南的產業轉移,可以發展這種特色小鎮的模式。但是以南京的重化工企業逐漸遷往連雲港的趨勢來看,連雲港似乎不容易發展特色小鎮模式。事實上,江蘇省如果堅持倚重化工機電鋼鐵等行業,那麼輕紡食品造紙等行業雖然可以形成特色小鎮,但是不能成為主流。

我曾讀到上海交通大學陸銘教授在論文中舉的一個例子:貴州省如果是在美國,那就一定不會有工業布局。然而現在貴州省卻一共規划了46個工業園區。

同樣的,與江蘇的一馬平川襟江連海相比,浙江省並不是規模型工業布局的最佳選擇,但是山間一個聚落形成了一兩千年,斷然不能輕易放棄,不想設法發展是肯定不行的。散點式的布局形成了特色小鎮的布局,江蘇的發展不是散點式。

個人認為,廣東省開發非珠特別是粵北山區時,可以結合這兩種發展模式。廣西亦是。廣東近幾年發展的茂名石化和惠州石化都是全國前十的生產能力,彌補了廣東在重化工業發展上的不足,已經成了江蘇在規模以上化工企業里最大的競爭對手。廣西石化也是近期上馬的,生產能力居全國前十。

GDP四巨頭中的山東也不適合發展特色小鎮。僅從人口上來說,山東的體量就接近浙江的兩倍,而且人口稠密的魯西位於華北平原。山東同江蘇一樣是國有經濟重點布局的省份,化工機電、電力能源、工業設備製造都是支柱性產業。中車青島四方是中國高鐵走出去的搖籃。蘇魯兩省應該做「中國製造2025」的先鋒。

安徽省是長三角三省之一,也確實是長三角亟待更好地開發的省份。安徽的特點是皖南同浙江一樣是山區,江北皖北地處平原而且煤化能源是主要工業部門。而且安徽除合馬蕪銅外的各市經濟發展水平都略低,因此因地制宜地選擇發展模式發展經濟對安徽才是最有效的。安徽省作為長三角接受江浙產業轉移的省份,可以發展出結合江蘇浙江各自特色的發展模式。這裡才應該問,為什麼浙江有經濟特色小鎮,而安徽沒有。

浙江省也沒有完全不發展重化工業,鎮海石化是中石油在長三角布局的唯一煉化企業。吉利東南也都是浙江省有分量的汽車製造商。只是浙江省大多數地區都倚重民營經濟,而且是輕化工的產業而已。

這樣的特色小鎮模式是浙江改革創新的成果,雖然理念很好,但是直接拿來問江蘇有沒有是不合適的。

不過地理環境對人的性格卻有著深刻的塑造。

1978年的鳳陽小崗村,新世紀的浙江小鎮,改革都發生在了江蘇的隔壁,說明江蘇的領導班子和江蘇人民在創新求變的意識上並不突出。浙江省以杭州為中心搶抓了互聯網經濟的先機,雖然南京蘇州也都發展了互聯網經濟,但是杭州在互聯網經濟上取得的成績是全國人民都熟識的。基於一兩千年來的發展底子和優越的自然環境,江蘇發展的水平很高,這反而成了江蘇在發展上守成、不敢邁大步子的桎梏。


「非鎮非區」的特色小鎮概念是結合浙江當前發展情況,通過大數據分析(經濟發展水平數據分析,產業分布及其產出數據分析,勞動力數據分析)而提出的一套符合浙江本土的發展模式:一是經濟較發達;二是小城鎮高度發達;三是城鄉差別較小;四是山多水少土地少,自然空間狹小,不適宜發展大城市;五是工業化基本完成,產業轉型升級、發展新經濟是主角。總之,浙江特色小鎮的興起,既符合工業化後期城鎮空間演化的普遍規律,又得益於我國城鎮群與都市區規劃建設的不斷推進,更帶有深刻的浙江特色。


浙江的特色小鎮不完全是政府規划出來的,首先是自然生長的。最先展露頭腳的浙江特色小鎮是阿里巴巴的內部項目雲棲小鎮。當年阿里巴巴上市成功,造就了1000多位千萬富翁,然後他們就想創業,為了留住人才在杭州創業,就誕生了浙江第一個政府主導的小鎮,夢想小鎮。其實,特色小鎮項目是當時李強同志在歐洲考察後回來就一直想做的。特色小鎮本質上還是以產業優勢為基礎的。它不是行政上的鎮,也不是產業上的工業園區或者科技園區,對於產業升級,資源整合發揮地區經濟優勢很有幫助。但是不幸的是特色小鎮正在被房地產開發商以及政府熱炒。


一是浙江七山一水兩分田,如果不能革自己的命,就沒有命了;江蘇不同,魚米之鄉,穩當發展也能取得成就,魄力不足。

二是浙江是強民資弱政府,政府是用來服務的;江蘇是強政府弱民資,政府喜歡掌控一切,或者說引導發展。溜須拍馬之輩,焉能一戰?


人民大學特色小鎮研修班即將開課,深度講解特色小鎮成功失敗案例。


細心的人可能已經注意到,轟轟烈烈的特色小鎮,正在陷入一個僵局, 熱度依舊,但實幹的卻不多,大多停留在概念階段,甚至變成了某些公司圈地的變相廣告。

比如,我看到某家以做大盤起家的房地產公司,到處宣傳要做「科技小鎮」,就覺得很是奇怪,心想這家公司一向推崇」短平快「的公司,為什麼突然做起了「周期長複雜度高的特色小鎮」?

仔細一看,其實是變相的拿地而已。如同萬達圈了很多地要做文旅小鎮,幾年過後,靠變賣這些圈來的地賺了一大筆錢。

在中國的特殊環境中,拿地成本越來越高,一些房地產公司以此低成本拿地,無可厚非,但如果把這上升成為戰略,上升為特色小鎮的開發模式,那卻是南轅北轍,誤導眾生。

十年前因為服務萬科的原因,開始研究房地產,最近幾年在世聯地產做獨立董事,對房地產有了更深的認識,今年我帶領團隊為廣東「客天下特色小鎮」做了商業模式與戰略規劃。

我的結論如下:

按房地產思想做特色小鎮是沒有出路的

目前這種以房地產思路特色小鎮項目,很難走通,道理很簡單:

① 城市房地產開發是居住需求,是剛需,而特色小鎮不是居住需求,而是遊玩需求,購買動機完全不同。

② 房地產開發是快周轉,是基於銀行的債權體系,而銀行債權的前提是你要有贏利能力。而特色小鎮項目是慢周轉,是個長期收益的事,銀行顯然不能支撐,也不願支撐。

③ 房地產是個簡單的業態,建好房子銷售就好了。而特色小鎮項目是多業態,是個小社會,非常複雜,這也是房地產企業搞不定的。

遺憾的是,中國的特色小鎮項目,基本是由房地產公司搞的,很多人習慣性地認為,做特色小鎮就是做房地產,把房子賣出去,獲得現金流,然後再反補特色小鎮項目就行了。

但他們忘記了一點,城裡的房子剛需,是用來住的,而特色小鎮的房子是旅遊度假養生休閑的,並不是剛需,沒有人氣,誰願意去買這些房子?

而沒有房地產的支撐,

這些特色小鎮幾億,

幾十億的投資如何回收?

所以,我認為目前以房地產模式為核心的特色小鎮模式,是難以走通的。

但特色小鎮的大方向卻是毋庸置疑的,從國際發展趨勢,逆城市化是必然趨勢。

英國在1961-1971年間,城市市區的人口從2625.3萬下降到2552.4萬,減少了約3%,而郊區及衛星城鎮人口從1463.5萬增加到1714.7萬,增長了17%。

在美國,12個最大城市的市區人口,在1950-1975年間,平均減少了9.68%,而郊區人口平均增長了207%。

賺錢要賺趨勢的錢,既然人口向郊區的轉移是一個歷史趨勢,那麼,這裡面肯定就有無限的商機,特色小鎮肯定也是一個大金礦,只是挖金礦與挖煤的方法是不一樣的。

特色小鎮的商業模式是股權模式而不是債權模式:

獲得資本市場的支持是特色小鎮的前提

在過去,中國的金融體系是銀行一家獨大,銀行這樣的債權體系,只會支持兩類企業,一類是房地產這樣的高產出企業,另一類是靠山寨,靠模仿迅速做大的製造型企業。

結果是什麼?

是包括房地產在內的產能大量過剩。

是中國沒有需求了?非也。

看看每年有多少人出國旅遊,再看看全球46%的奢侈品都被中國買走,這說明什麼?說明國內的製造體系完全滿足不了中國中高端人群的需求,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可企業只習慣生產山寨低價品,怎麼辦?

出路在於創新,這就是「互聯網+」提出的由來。很多人認為「互聯網+」是如何應用互聯網技術手段的問題,我覺得,這種認識既低估了移動互聯網的革命意義,也低估了本屆政府的眼光。

我們要從金融層面來看「互聯網+」,這樣才能得到真正的認識。 「互聯網+」在資本市場層面的最大意義,是傳統企業可以基於互聯網聚合客戶資源,創造新的業務模式,這在資本市場上是可以估值的。這種估值模式,改變了傳統企業靠硬體,靠賺錢才能融資的模式。

這意味著,中國相當一批傳統企業,完全可以通過互聯網改變商業模式,從而到資本市場直接融資,有了錢,有了金融系統性的支持,企業才能夠講轉型,否則,誰有這能耐?

特色小鎮在國家層面最重要的戰略意義,就是承接城市中產階級消費升級,在擁有了住房汽車之後,中產階級需要遠離越來越擁擠的城市,去親近自然,去享受文化娛樂生活。住宅市場下降,特色小鎮市場上升,這多自然?

只不過,不能再以房地產的思路去做特色小鎮了,而是要以「互聯網+」的思路,從金融層面來解放問題。或者這樣說,特色小鎮項目如果不從金融模式的設計上突破,是沒有出路的。

添加姜博士助理微信,

了解更多特色小鎮的乾貨!


主政是誰很重要啊!必然中的偶然性,特色小鎮模式提出和大規模應用在浙江;其他地方個別區域和項目可能早有了相同的發展理念,只是浙江佔得先機。誰提出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在新一輪的供給側改革中,產業轉型升級的紅利誰能分得更多。江蘇很有機會!


特色小鎮只是一個概念,是一種命名方式。這是產業發展和城鎮布局發展的階段性現象,在很多地方都存在或者接近這一概念的區域,只是沒有命名和提出而已。特色小鎮的提出,把鎮這樣一個體量的地域單元作為發展管控單位,還是有一定進步意義的。不過,特色小鎮這輪大火確實始於浙江,但是特色小鎮並非浙江原創。北京、天津、黑龍江、雲南、江西等地都曾經提出過建設特色城鎮並在持續培育中。

早在2015年4月,浙江省政府出台《浙江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特色小城鎮規劃建設指導意見》。其中正式確立了以特色小鎮作為抓手的新思路。對特色小鎮創建程序、政策措施等作出了規劃,提出重點建設100個特色小鎮。在更早的2014年10月,時任省長李強在參觀雲棲小鎮時首次公開提及「特色小鎮」。

在筆者(坐標江蘇省)具有教科書性質的資料中,一共三個小鎮被寫入案例,其中浙江佔了兩個。分別是阿里巴巴——雲棲小鎮湖州市德清縣莫干山鎮——民宿。剩下一個是本省的高淳椏溪鎮——慢城。這三個小鎮無可厚非,都是頗具特色的,從命名中就可以看出來。

但是仔細一看,阿里巴巴所在的雲棲小鎮,不過是一個雲計算大數據和智能硬體產業的園區而已,是不是很熟悉,很早就有的高新技術產業園區中關村、華強北、南京徐庄、齊魯軟體園,不都是這樣的存在嗎?而剩下的兩個,不過是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旅遊景區,依靠著旅遊業作為支柱,全國各地有很多這樣的地方。

稍作加工,搖身一變就成了特色小鎮。

特色小鎮確實是一個「非鎮非區」的概念,因為既不是行政區劃,也沒有產業園區規劃。其最主要的特徵,就是「」。以一種特色為中心(需能創造經濟效益),運用先進技術,融合多方位元素。而為什麼一些鎮沒能成為特色小鎮。比如吳江盛澤鎮,紡織業那是相當有「特色」, 但太過經濟化和市場化,缺乏了文化、旅遊、休閑等元素,重點是建設的千篇一律,毫無特色。

但是對於浙江這一出,筆者持保留態度。一個概念的提出,本身是帶不來價值的。重點在於,不能為了特色而特色。要做特色,必須最大限度的保留其自身的職能,對居住等基礎進行完善,並試探性地做一些其他嘗試,萬萬不能東施效顰。江蘇完全沒有必要效仿誰,但人居單元的發展,不能停。希望繼續做踏踏實實的省份,多做實事,少搞噱頭。

最後,可喜可賀,筆者家鄉河南濮陽市的岳村鎮成功入選全國第二批特色小鎮名單(雜技之鄉)。班家耕讀小鎮也發展的如火如荼,但就筆者遊玩體驗,只有呵呵二字可以總結。不得不說,浙江點起來這把火,吹的真夠遠的。筆者內心不知是喜,還是悲


因為江蘇本身自發的就形成了一些具有特色產業的小鎮,不需要再規划了,越規劃越完蛋,參考無錫。


江蘇有特色小鎮的


簡單說 李強一直以來主政的是浙江


江蘇都被拆光了還特色啥?看鋼筋水泥?


你以為想到了就能做嗎,拿衣服


也可能是因為當時浙江省長是李強…


江蘇的創新驅動,呵呵。


省情不同,發展模式也沒必要一樣,中國特色需要真正的因地制宜的特色。


不贊同江蘇搞特色小鎮,難道江蘇真的要向浙江學習?蠻可笑的。


推薦閱讀:

為什麼韓國能從極其貧窮的國家發展為發達國家?
非虛擬貨幣的區塊鏈應用是如何激勵人們挖礦的?
為什麼失業會造成匯率的變化?
如何評價財新網 2017 年 9 月 2 日發布的《ICO 被定性為涉嫌非法集資 一夜暴富夢碎》?
比特幣的故事是否說明了你的人生就是被命運決定?

TAG:經濟 | 城市規劃 | 中國經濟 | 城鄉規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