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得以戰勝迦太基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羅馬實力遠勝迦太基,迦太基國力巔峰是一布前夕,然而一布依然是被羅馬國力碾壓,漢尼拔本身是一個變數,但是也別忘了哪怕是二布羅馬也是多線作戰最後挨個拔出巴卡家族的地盤。

迦太基本邦人口有羅馬三分之一就很不錯了,更別提迦太基聯盟里第二大加盟城邦烏提卡幾次倒戈。

連布匿親族城邦都對迦太基離心離德,還想搞把拉丁和希臘同盟城邦基本搞的鐵板一塊的羅馬麽?


僅代表個人觀點,總結了一下,大概有以下幾點:

1.迦太基決策層的猶豫不決。坎尼會戰之後,漢尼拔率領的迦太基大軍已經有很大的贏面,但迦太基元老院卻忌憚漢尼拔得勝後回國奪權,而不再給其提供補給援助,漢尼拔的軍隊被壓縮至義大利半島南部,之後西庇阿率軍攻破迦太基在西班牙的據點,這等於是再次斷絕了漢尼拔軍的補給,等西庇阿進攻迦太基本土的時候,漢尼拔的軍隊已經是強弩之末。

2.羅馬同盟國的堅決。漢尼拔的戰略目的之一就是通過大敗羅馬軍隊而達到震懾羅馬同盟國,使之瓦解。他聯合了義大利北部的高盧部族(凱爾特人),並通過幾次會戰在正面戰場徹底擊垮了羅馬軍隊,但羅馬的同盟國們並沒有如他預想一般分崩離析,反而更加堅決的站在了羅馬這一邊,這使得迦太基軍隊在羅馬境內的損耗大大加重。而羅馬在費邊獨裁的帶領下也一點點從最初的挫傷中走了出來,為最後的反擊做好了準備。

3.軍隊組成。迦太基的軍隊有很多事僱傭軍,包括努米底亞的騎兵,西班牙土著軍隊以及高盧人等,而羅馬這邊大部分軍隊都是擁有公民權的本土軍以及同盟國的同盟軍,戰火又在自己的家園,雖然前期經受了重大的損傷,但鬥志依然尚存,而迦太基軍隊在得不到援助的情況下鬥志則每況愈下。

4.海權。迦太基原本是強大的海洋商業民族,但在那個年代海軍科技並不強大,以至於羅馬軍隊在海上通過掛鉤使兩船接觸,通過陸戰的方式大敗迦太基海軍(比較有意思的是,第一次布匿戰爭中羅馬在海上贏得了勝利,卻在迦太基本土的陸地上大敗)。迦太基失去了海權,又失去了西西里島這個進攻羅馬的跳板,在戰略上就處於了極為被動的地步。


有組織的農夫們吊打一群腦滿腸肥的商人罷了。

羅馬共和國在那時候還是一個相對平權的社會,公民擁有土地,自然有為之奮戰的勇氣和決心,有恆產者方有恆心。

迦太基,寡頭共和國,這個國家的資源主要集中在元老院,與國休戚的只是少數人,連核心民族都無法團結,還想在動輒滅國的上古地中海活下來?如果不是地方選的好,早百年就該被亞歷山大給屠了。

戰術方面,那個年代的海軍太過原始,根本無法長時間脫離陸地保持海上存在,迦太基的海軍優勢也就無法在陸戰落敗的情況下發揮作用。所謂的海軍優勢其實就是個氣球,一戳就破。更不幸的就是,墨西拿海峽實在太窄了。

更具體的話就要研究兩大共和國的土地結構和經濟構成了,坐等專家解惑。


無他,人多而已。


一個共和國打不過寡頭商業聯盟才是奇怪呢。


海權。

這是羅馬戰勝迦太基的重要原因。第一次布匿戰爭,在埃克諾穆斯角海戰前,羅馬整體處於劣勢,後期,巴卡在西西里敗給羅馬,重要的原因就是迦太基難以補給。第二次布匿戰爭中漢尼拔攻擊西班牙的原因就是迦太基海軍難以與羅馬抗衡,無力給深入羅馬腹地的軍隊補給,所以西班牙失守後迦太基一瀉千里。第三次布匿戰爭的時候,迦太基已經幾乎沒有海軍了,所以羅馬打迦太基就像教訓小學生一樣。


根本原因如下,

1,新生的羅馬海軍實力強勁,多次打敗了迦太基海軍,獲得了幾乎整個地中海的控制權。而迦太基就是靠海運集結兵力的。迦太基只能從陸上入侵羅馬本土(漢尼拔過阿爾卑斯山)整個戰爭,漢尼拔只能從海上接收到一次補給,其他補給都被攔截了。(迦太基元老院沒坑漢尼拔)

2,羅馬同盟太牢固了,即使有背叛的城邦也可以很快清除。

3,公民兵與僱傭兵的差距。


推薦閱讀:

歷史上是否有近乎「完人」的名人?
沒有民族主義的國家什麼樣?
中國過去周邊有哪些小國而現在不存在了?
如何閱讀和理解日本戰國時代這段紛雜的歷史?
中國為什麼沒有像印度那樣徹底淪為列強的殖民地?

TAG:歐洲歷史 | 世界歷史 | 羅馬 | 希臘 | 羅馬帝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