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和漢語的語法是否有相通之處?


1.構詞法

德語和漢語都是以詞根構詞法為主

z.B. Vaterland=Vater+Land

例如:祖國=祖+國

德語和漢語都存在變化詞尾表愛稱、小稱的現象

z.B. Br?tchen=Brot+-chen

例如:魚兒=魚+-兒

2.動詞

1.德語的可分動詞和漢語的離合詞

z.B. abfahren:Der Zug f?hrt ab.

例如:洗澡:我洗了個澡。

2.德語情態動詞和漢語能願動詞都能再加一個動詞

z.B. Ich m?chte einen Apfel essen.

例如:我想吃蘋果。

同時,二者都能作普通動詞使用。

z.B. Ich kann Deutsch.

例如:我會德語。

3.德語的系詞和漢語的判斷動詞都可以加形容詞,而兩種語言中除這類動詞外,其他動詞不能只接形容詞。

z.B. Die Blume ist rot.

例如:花是紅的.

3.代詞

1.德語和漢語人稱代詞第二人稱都有敬稱

z.B. Sie

例如:您

2.在歷史上,德語和漢語人稱代詞都存在變格(德語現在依然保留)

z.B. ich-mich-mir

例如:我-卬-吾

註:下面是就評論區提出問題的一些討論,和題目關涉不多。

ps.關於最後一條,可以參考這個:

關於離合詞:

漢語中離合詞有這麼三種:

動賓:散步

動結:打斷

動驅:起來

第一種離合詞一般認為是動賓結構,第二種和第三種一般認為是補充結構。但有時候問題並非這麼簡單。有些離合詞的結構,分析起來還是比較複雜的。齊列龍說:「每個詞都有它自己的歷史」,這話用在漢語離合詞上算是再合適不過了。我們舉個例子(這是大一古代漢語課一次練習,所以是信件的樣式):

評論區有人指出這種構詞法應該叫做「複合式構詞法」,我查了下筆記,確實是這樣的。

暫時就想到這麼多

評論區指出了些錯誤,感謝大家啦~


德語是曲折語,雖然曲折程度不如高度曲折的俄語、拉丁語,但怎麼說也比逐漸分析化的英語法語更加曲折。

漢語是典型的分析語。所以德語和漢語在語法上差異很大。

分析語靠語序來劃分語法成分。曲折語靠詞尾變格變位來劃分語法成分。像日語那樣的黏著語則是靠固定的助詞標記語法成分。

舉個例子,德語規定,主要動詞(要變位的)一般在句子的第二個位置,第三位一般是比較短的成分,最後一位一般是和主要動詞強烈相關的成分。

Ich mag den Fisch am Morgen essen(我 喜歡 魚 在早上 吃)

漢語對應為:我喜歡在早上吃魚

漢語可以接受的語序基本只有以上這種。但德語可以改變語序而意思不變。

Den Fisch mag ich am Morgen essen.(魚 喜歡 我 在早上 吃)

Am Morgen mag ich den Fisch essen.(在早上 喜歡 我 魚 吃)

為什麼可以這樣改語序啊?

因為德語曲折語的特性,Ich就是主語的「我」,如果要賓語的「我」那就是Mich,這是嚴格區分的。

den Fisch 則是賓語的「魚」,如果要主語的「魚」那就是 der Fisch。

另外德語的「框式結構」也和漢語、英語、日語差別巨大

曲折語(きょくせつご),也稱為屈折語(くつせつご)


說個與專業相關的:蛋白質,英語是protein,似乎跟雞蛋沒什麼關係,以為德語應該差不多,直到我買了一盒德國原裝進口的牛奶,發現德語的蛋白質是Eiwei?,Ei就是蛋,wei?就是白,和漢語一樣有木有,奶盒的照片我找找再發上來。


語法上感覺挨不著,但是理據性上卻很相似,德語和漢語都屬於理據性很強的語言。因此德語的很多單詞看起來就很親切,不會像英語那樣一頭霧水。


在春秋戰國的齊魯大地上,有一群追尋孔孟之道的儒士,想要讓自己的主張被君王所接受,可他們是溫潤如玉的謙謙君子,所以在那個時代只能處處碰壁。

最終,他們感到灰心喪氣,便想起來孔子泛舟浮於海上的志向,於是合力造出大船,遠渡重洋。

隨著季風和洋流神奇的作用,他們漂洋過海,來到了一片神奇的土地上,並承擔起教化當地人、變夷為夏的職責,教他們說雅言、播五穀。

時間飛速流逝,他們在此落地生根,後人把這段傳奇史詩代代相傳,當他們需要定下一個國名時,便想起祖先當年是一群由魯地前來的儒士,又時刻保持謙虛恭謹,不以統治階級自居,只稱自己是普通人——

因此,國名定為,普魯士。

說到這裡,想必同學們都已經明白了,這就是德語和漢語相近的原因。

(其實本來想從「日耳曼」開始扯起的,但太難胡說八道了。)


說幾個感受,並不嚴謹,純粹胡扯。

1.漢語拼音和德語的讀音某種程度上有異曲同工的地方,德語以前也不是怎麼說就怎麼讀,雖然是在很久很久以前。德語的單詞發音我學的時候感覺好像拼音,如果扭曲一下,說不定也可以分出德語的聲母韻母。

2.德語名詞的三性和中文的四個聲調簡直是折磨人。我同學學中文問我聲調怎麼記,我說我也不知道,這就跟我記詞性一樣,自求多福吧。然後我推薦他們不首先學吳語,作為一個吳語區居民,我覺得我們的六個聲調,如果他們想學點吳語,簡直就可以讓他們秒秒鐘撲街啊。


大多數人都是先學英語(有機會)再學其他外語的,我也不例外。當年開始學德語之後,經常驚嘆:這個語法結構跟我們漢語太像了!!!


完全不挨邊啊……


辭彙方面,德語喜歡用已有辭彙造合成詞和漢語比較相通,別的不知道了


漢語的語法向來和其他語言不是太相通

我覺得德語和漢語最相通的應該是發音方面


推薦閱讀:

漢語翹舌音、輕唇音 (非pf, 敷pf?, 奉v, 微?) 、前後鼻音、撮口音ü是哪個時期出現的?
受英語影響的漢語錯誤表達有哪些?
行的粵語兩種讀音為什麼給人感覺與官話倒過來?
為什麼我國東南漢語方言複雜,而西南官話的內部差異卻不大?
介詞「把」和「將」在語法和語用上分別有什麼區別?

TAG:漢語 | 德語 | 德語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