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為什麼一邊是去庫存,一邊又是大城市房價越來越高?
我覺得這種問題,很難有正確答案,畢竟不像一加一的數學題,而且考慮到大的社會環境問題,也很難去跟別的國家比,大家說出自己的想法就行。
我覺得政府管理經濟,怎麼總是自相矛盾呢,老是恨不能讓老百姓買單,一會兒政府干預,一會兒市場經濟。我明白經濟有時需要政府干預,但是怎麼總感覺他干預的地方不對呢。你不可能讓所有企業都掙錢,總得有人買單吧。個人覺得,要保持房價在高位,就需要資金的不斷流入,政策不能違反常識與邏輯,房地產的問題不單單是房地產業的問題,而是一個社會問題。不要被各種數據和指標限制了,那些都是表象。要多從產業的發展方向,社會的發展方向看,再去想怎麼才能符合全國的利益。而不是去考慮某個地區,某個行業,某個企業的利益。不患寡,而患不均。總說賣地,搞財政,這不成了個死循環,越來越惡化嗎?咱們是不是被經濟學給忽悠了?
謝邀。
這不是開發商購房人的雙方市場,這是政府、開發商、購房人的三方市場。雖然沒有被邀過,但是我想盡量不舉數據就去理清一下題主的問題。也希望和大家真心交流。
首先徐斌律師的答案切中要害,卻不夠深入,這確實是個三方問題,但這三方的關係卻又錯綜複雜。作為一個資深的房地產從業者,我大概有時候能夠體會政府的苦心。那麼下面我就說說我的看法。既然是個三方問題,我們就從三方的利益角度分析一下。
1.政府角度。
首先在中國,政府的政策往往決定了房地產的走勢,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就像題主說的,其實政府制定政策的時候,並不能單從房地產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而是從全社會角度考慮問題,其實這也就解釋了題主所說的有時候看起來自相矛盾的事情。早些年,確實是因為土地財政的本質,導致了地方政府依靠賣地獲取利潤,一方面拉動地方投資或者說GDP增長,另一方面依靠地產商來打造公共市政配套。卻也從本質上讓地方政府過於依賴土地收入,導致我們看見很多缺乏產業的地方政府,越賣地越難受,賣到後面越難賣,這也是根本上造成一二線城市和三四線城市兩級分化的原因之一。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是意識到這個問題的,所以會有定向將准,調整產業結構的一大波舉措。其實天天看新聞聯播,都可以看出,各地都在整所謂的調整產業結構,其實這就是政府希望從根本上緩解(都不能說解決)土地財政帶來的弊端。
但是,調整產業結構是需要時間的,不是這個月說了下個月就能完成的事情,而且不能因為調整產業結構,就讓老百姓沒飯吃啊, 這種事情中國政府以前干過,就是在建國之初「趕英超美,大鍊鋼鐵」的時候,那個時候的結果是什麼,大家心知肚明。所以不能因此就放棄曾經作為地方支柱產業的房地產。而且今年因為這個問題,而且受到全球經濟的影響,半年的GDP增長已經到了7%。
而且隨之而來的問題已經凸顯,大量製造業工人失業,大學生就業難,這些不是影響百姓的大事是什麼?曾經我們取笑過中國是穩定壓倒一切,你想想如果有大量的失業遊民,又有一大堆網路噴子,不是社會不安定因素是什麼?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政府今年陸續出台了一大堆房地產相關的政策,表面上目的是去庫存,實際上是給開發商去打一針強心劑。為什麼這麼說?2.開發商角度
從2014年開始,開發商拿地的意願就在不斷地的降低,這導致了幾個問題。一個是地方的GDP受到影響,而受到影響的結果剛才已經講了。而為什麼開發商拿地意願降低,我分析有幾個原因,第一的其實就是開發商對於未來的房地產市場比購房者更加悲觀謹慎,不要看房地產幾個大佬還在鼓吹未來白銀十年什麼的。我相信他們說的不假,但是我們說未來的房地產也會逐漸形成寡頭,大佬們繼續是既得利益者,但是曾經在黃金十年跟著進來打秋風的那些地方小房開,才是在這波經濟環境中受影響最嚴重的。他們會在今後兩年類陸續退出房地產,就沒有那麼多開發商搶著拿地,土地市場怎麼熱得起來呢。
第二個原因就回答了題主的題目了,因為早年三四線城市相對跟風比較多,導致目前三四線城市的庫存壓力相對值巨大。為什麼是相對值呢,假設說上海庫存是30萬套住宅,某三線城市庫存10萬套住宅,但是上海一個月可以賣20000套,但是三線城市一個月賣2000套,怎麼比?所以房企對於三四線城市就謹慎得更加謹慎了。所以為了同樣一個政策,在不同城市造成的影響就是不同。三四線城市最大的問題是經濟的本質問題——供需問題,你就算出台政策,已經有好幾套房子的購房者憑什麼還要買呢,所以政策其實對三四線城市用處不大。但是對於本來庫存就良好的一線城市,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樓主所說的房價提升。因為開發商不傻,買房的人越多,開發商信心越足,商人都是牟利的,一線城市房地產環境本來就沒有那麼惡劣的情況下,首要做得當然是提升利潤啊。而支撐這一切的背後,都是購房者。3.購房者角度。
國家經濟提升,兩個很重要的助推器,投資和消費。投資在於開發商信心,而開發商信心在於購房者信心,購房者買房又屬於消費行為,購房者買得越多,開發商投資拿地也更有動力,所以政府刺激政策首要刺激開發商,其次刺激購房者。就像大白所說的,購房者在三四線城市和一二線城市的心態是很大不同的。在各地產業結構調整完畢之前,一二線城市都會是絕對的人口凈流入城市,不管你怎麼限制戶口都沒用。所以人口凈流入城市,基本上城市規模的擴張導致的房價的持續飆升,是很正常的。而且房子最特別的就是它是具有投資屬性的大宗消費品。不管你是不是剛需,買房的時候都會想著今後賣的時候要賺錢的。這就是購房者雷打不動的心態,有了這樣的心態背書,房市就會股市有了相似點,肯定是買漲不買跌的,所以一二線城市人口流入,流入人口要買房,房價會漲,越漲越買越買越漲,就是這樣的。而且房價提升也會增加消費額度,在整個中國經濟內憂外患的今天,這是政府不想為卻不得不為的一件事情,所以我們看今年一二線城市房價飆升,政府持的不就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么。
希望以上能夠回答樓主的問題。謝邀。
還是那句話,房屋的不動產屬性決定了其背後聚集的資源才是決定房價的最重要因素。全國的房地產市場自2013年開始,呈現出特別明顯的不可逆的分化態勢,實際上分化趨勢早就開始了,只不過08年的4萬億給這個市場又打了一針興奮劑,讓房地產在08年至13年的五年里成為了投資品,所以即使是三四線的房的產市場也在這幾年裡火的不能再火。當興奮劑的藥效慢慢退去,在新一屆政府調控政策作用下,首先是三四線城市的房地產市場首先堅持不住,然後是省會城市,再然後是地區中心城市,最後是北上廣深。
國家的調控政策是一刀切的,但是全國的房地產市場聚集的資源又差異巨大,所以一刀切的政策在不同的地區表現出不同的作用。北上廣深這樣的聚集著大量資源,其或產業、或政策優勢不僅能輻射全國,甚至輻射國際的大城市在市場作用下,首先出現了報復性的反彈,隨後是部分處於長三角的大城市,然後是部分地理位置優勢或者經濟預期比較好的地區中心城市都在市場因素下房價出現了反彈。
這個時候真的要去庫存的是除以上城市之外的。首先是那些還聚集著相當資源的,但是經濟預期較差,地理位置不足夠好的地區中心城市;然後才是那些也聚集著一些資源的省會城市;最後是三四線城市,只是這些城市還有希望嘛?
我所在的地區中心城市即使現在一個樓不建,還有夠全市1/8人住的商品住宅庫存,但是這些庫存賣不出去的同時(賣不出去的意思是,你降價也沒人去買),有些樓盤還出現供不應求。所以現在房地產市場的分化已經不只是在國家、省的層面,太多城市內部也出現了房地產市場的分化。
未來中國的房地產市場一定是不斷加強這種分化。三四線城市去庫存,一線城市庫存不足,有什麼問題嗎?
你要明白,ZF提出去庫存的目的不是居者有其屋,而是ZF能通過賣地獲得收入。
不同地區土地收入占政府收入的比例少則30%,多則過半,政府要獲得土地收入,高房價和高銷量二者缺一不可。
降價提高銷量誰都會,這不需要ZF出面解決,要出面解決的就是在不降價的情況下把房子賣出去,高價房賣了才能高價賣地,賣了高價地才有錢,然後維持這個循環。
所以你覺得矛盾么?一點都不吧。
近期,樓市去庫存好像見到了「曙光」。一線城市樓市收緊之後,逐漸輻射二線城市。且有數據表示,在樓市雙向調控下,全國樓市去庫存已經漸有起色。而且多省在積極發布調控措施努力去庫存。
去庫存力度明顯加碼
在今年1月7日舉行的全國國土資源工作會議上,國土部部長姜大明明確表示,對於房地產庫存較多的地方,要減少乃至停止商品住宅供地。
在這個政策導向下,今年2月,遼寧省政府即出台《關於化解房地產庫存的若干意見》,提出15條全力化解房地產庫存的政策措施,其中第二條措施便是「合理控制開發用地供應節奏,減少房地產開發用地供應。庫存嚴重的地區,要暫停供應房地產開發用地。已供應、未開發的房地產開發用地可申請轉換用途或調整商住比例。」而在4月11日的通知中,遼寧省則直接要求——對於庫存嚴重的地區,停止供應房地產開發用地。
值得注意的是,除遼寧外,江西、重慶、湖南等地也提出了通過控制土地供應來化解樓市庫存的舉措。今年2月,江西省在下發的《關於做好化解房地產庫存工作的通知》中提出,繼續嚴控商品房開發用地供應,防止土地過量投放,從源頭上減少房地產庫存。
業內人士表示,「控制庫存嚴重地區用地供應是去庫存的主要手段。各地的細化方案,能夠讓相應縣市按照實際情況來決定供地狀況,進而實現供地和去庫存等的匹配。從實際情況看,一般各省經濟實力排行前三的城市,後續可以增加供地,排名後幾位的城市則要相對謹慎。」
土地出讓收入分化嚴重
控制土地供應固然不失為化解房地產庫存壓力的一招「必殺技」,但某些地方政府也或將因此而面臨土地出讓收入的減少。對於部分對土地財政依賴度達到70%甚至80%的地方政府來說,這將為其帶來很大的財政壓力。
4月5日,財政部公布的《2015年全國土地出讓收支情況》顯示:2015年,全國繳入國庫的土地出讓收入33657.73億元,同比下降21.6%。全國土地出讓面積22.14萬公頃,同比下降18.6%。此外,《2015年房地產業對財政收入貢獻率研究》報告也顯示,2015年房地產「五稅」總收入約為13315.8億元,較2014年下降3.6個百分點,近15年來增幅首次由正轉負。
實際上,與一線城市和二三四線城市房地產市場分化對應的是,多數二三四線城市土地出讓收入大幅下降。業內專家也表示,「越是經濟基礎不好的城市對房地產的依賴度就越高。去庫存不力的地區,土地需求也少,政府的土地出讓收入相應地就少。shqianyy
來源於:每日經濟新聞
supply and demand
謝謝邀請政府力推去庫存,是為了減輕地方財政壓力,這些年地方政府為了GDP已經透支了很多,房地產就是其中一項,去庫存,可加快資金回籠大城市房價高企,是因為政策主導,資源過於集中造成的
答案摘自本人原創文章
最近一、二線城市房價上漲
最近的一、二線城市房價上漲的起因是國家寬鬆貨幣政策;另外限購「大壩」開閘後所釋放的堆積已久的一批投資需求;本質上是中國目前缺乏投資渠道的體現,資金只能選擇沉澱到不動產之上;而不動產中的商辦類物業又面臨經濟換擋的衝擊,於是資金只能集中宣洩到住宅型物業中。
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已持續了16年的繁榮,但也是從全面繁榮過渡到局部繁榮,從人口推動到資金推動,從大漲到小漲再到有漲有跌,今後必然會有滯漲和普跌的過程。既然房價已經成為貨幣現象,而貨幣的流動性要遠遠高於人口的流動性,貨幣說走就走,是很難控制得住的。
目前國內房地產行業的最大壓力是庫存過大,這主要還是集中在二、三、四線城市,同時還要避免房價出現大跌,因為房價大跌基本上就等同於金融危機。在PPI已經接近於連續四年為負的情況下,迫切要做的事情,應該不是供給側,而是需求側,因為前者是長期要做的慢活,後者是為了避免風險發生的急事。而要刺激需求,不能讓農民工加槓桿來增加需求,而是應該擴大政府支出用於民生,提高中低收入群體的收入和福利水平,縮小貧富差距,即政府加槓桿,讓政府出錢買房作為低收入群體的廉租房。
2000年至今,中國的資產規模出現了快速增長,其中房地產是大類資產中規模最大的資產,也是居民在資產配置中佔比最大的一塊資產。相比股市的起起落落,房地產市場在過去15年中,除了個別年份的整體房價水平有過小幅回落外,基本上就處在一個大牛市中。但過去的2015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大幅回落,只有一個百分點的增長。今後房價如何看,會否出現所謂的泡沫破滅?本文想從人口和貨幣這兩個角度來討論這個糾結的問題。2000-2010年:
房價上漲更多是一種人口現象
中國房地產的主要數據是2000年及以後開始有的,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有過兩次高點,一次是2007年,增長達到30%,另一次是2010年,達到33%。2007年之所以出現了階段性高點,與經濟過熱有關,該年也是GDP增速的階段性高點,後因2008年美國的次貸危機影響而回落。2009年中國推出兩年4萬億的投資刺激計劃,使得2010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創了歷史新高。
一、勞動年齡人口的峰值出現在2010年
居民對房地產的需求不外乎是居住(或改善性居住)和投資這兩大需求。拉動這兩大需求的,從人口的角度看,一是與人口的年齡結構有關,二是與人口流動有關。從美國和日本的案例看,購房與購車的主力人群的年齡段一樣,都是25-44歲。
如美國房地產周期與人口結構密切相關。房地產屬於典型的年輕型消費品,25-44歲是房地產消費的高峰期,而在45歲以後房地產消費佔比會持續下降。日本則是到了1980年代出現人口老齡化,其中25-34歲年齡段的人口數量在不斷下降,從1981年的1995萬,降至1991年1573萬,降幅達到21%,最終在1991年出現了房地產泡沫的破滅。故從國際經驗看,隨著45歲以上中老年人口佔比的上升,房地產消費均會遭遇歷史性拐點。
根據中國指數研究院的調查結果,25-34歲年輕人是購房的第一大群體,約佔購房人數的50%,第二大群體是35-44歲,約佔購房群體的24.5%,故25-44歲的這一年齡段要佔到購房人數的75%左右。
中國由於計劃生育的實施,人口紅利的拐點已經出現,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佔總人口比重的峰值在2010年已經達到74.5%的高點,到2013年這一佔比已經降至72.8%。預計到2020年這一佔比將會降至70%以下。而25-44歲青年人口的總數在2015年達到了頂峰,今後也將開始下降。從美、日、韓等國經驗看,伴隨著25-44歲人口總數見頂,地產銷量也會出現拐點。
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在2010年見頂,與勞動人口的峰值一致,而且乘用車(占汽車產量約85%)銷量的增速也在2009年見頂,時間相隔很近。從美國的案例看,消費乘用車的主力比房地產更年輕些,即25-34歲年齡段的群體比35-44歲的群體購買量更多,而住房購買量則相反。可見,影響房地產的一個重要因素——人口年齡結構已經在2010年就發出了變衰信號。
二、流動人口增速的峰值出現在2010年
而影響房地產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流動人口的變化又是如何呢?由於國家統計局只在近些年才公布流動人口數據,故我只能從外出農民工數量的增速變化來替代人口流動情況。從公布的數據看,2010年外出農民工增速達到了峰值,為5.5%,對應增加了800萬左右的非農勞動力。但僅僅隔了5年,至2015年外出農民工數量只增加0.4%,接近於零增長。而且,流動人口數量也凈減少560多萬。這說明2010年不僅是勞動人口年齡的峰值年份,也是人口流動量的一個峰值年份。
人口流動的加速,不僅導致房地產業繁榮,而且還對區域板塊的房價帶來影響,因為人口遷徙就是城鎮化的過程。在2000-2010年間,人口遷徙總體方向是從西往東流動,這與東部的房價漲幅高於中西部是一致的。如上海2000年的常住人口為1670萬左右,到2010年達到2300萬左右,增加630萬左右,增幅為38%。北京2000年的人口為1380萬,至2010年達到1960萬,增加580萬,增幅為42%。深圳2000年常住人口為700萬,至2010年增加至1035萬人,十年共增加335萬人,增幅為48%。這三大城市的常住人口在2000-2010年增速,分別是京津冀地區、長三角地區和珠三角地區最大的,同時,房價漲幅也是全國各大城市中位居前三的。
從2000-2010年的人口流動特徵看,同樣是東部沿海發達省份,擁有7400多萬人口的江蘇省,這10年中竟然比上海還少200多萬。同樣經濟發達的河北省,人口增長也比北京要少100多萬。因此,不難得出結論,中國這10年所經歷的城鎮化,更確切地說,是大城市化。這可以解釋一線城市的房價漲幅要遠大於二、三線城市的原因。
用人口的年齡結構與人口的流動這兩個人口現象來解釋房價的變化特點,應該還是有一定的說服力。實際上,中國經濟增長也是一種人口現象,即所謂的人口紅利。如中國的出口從高增長變為負增長,其實也與勞動力供給的變化有關。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導致全球範圍內的產業轉移,並影響到國家經濟的盛衰。
三、中國城鎮化率難以達到西方水平
2010年之後,中國人口不僅老齡化趨勢更加明顯,而且人口流動的速度也大幅放緩。如上海的戶籍人口中,60歲以上老年人的比重已經接近30%,但同時,上海人口流入速度也大幅放緩,「十三五」規劃建議要求上海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萬,這意味著2010-2020年,上海人口的凈增長不足前一個10年的三分之一。據悉,2015年北京的常住人口僅增加19萬,而上海估計也接近於零增長。對超大城市實行人口控制或是人口流入減少的原因之一,但人口流動速度的整體放緩,卻與超大城市的人口政策關聯度不大,而與人口老齡化及農村可轉移勞動力的減少有關。
有人統計,過去5年中,三、四線城市的房價同比是下跌的,這與這些城市的人口老齡化和人口停滯增長有關。自2011年中國開始對部分大城市實行住房限購以來,大批房地產開發商投資三、四線城市的房地產,導致這些城市的庫存大幅增加。而開發商投資三、四線城市的另一個理由就是中國的城鎮化的提升空間還很大。從第5、第6次人口普查結果看,中國之前公布城鎮化率水平都是大大低於普查結果,也就是說,目前公布的城鎮化率可能要低於實際水平。
此外,中國與發達國家的城市化率的提升不能簡單類比,因為中國的人口是未富先老,而美、日、歐等發達國家是未老先富。因此,中國今後的城鎮化上升空間雖然還有,但要小於發達國家,且速度也會放慢。即便像日本和德國這兩個成功轉型的製造業大國,自1970年代成為發達經濟體之後,城市化率水平增速就降至年均0.3%以下。2011年至今:
房價起落更多是一種貨幣現象
如果說2010年之前全國的房地產市場走了一輪全面普漲的大牛市的話,那麼,2011年之後只能說是結構性牛市了。因為隨著流動人口增速的下降,房價受資金面的影響開始上升。
2011年之後房價更多體現為貨幣現象,中國經濟增長自2009年之後,廣義貨幣M2的規模超常增長,超過美日成為全球最大。同時,M2/GDP的比例大幅上升,即從2008年的1.58倍,迅速上升至1.9倍左右,如今已經超過2倍。即中國經濟靠投資(貨幣與之配套)推動越來越明顯,整個經濟的槓桿率水平也大幅上升。房價受貨幣的影響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說明:第一是居民的收入水平高低;第二是貨幣政策的鬆緊程度;第三是社會資金的集聚和流向。而這三個方面又是相互關聯和相互影響的。
從居民收入水平的角度來解釋各地房價高低的差異,還是有一定說服力的。如上海、深圳和北京的房價之所以高,是因為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居全國前三;浙江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高於江蘇和廣東,儘管GDP總量遠低於後者,這就可以解釋浙江的整體房價水平高於江蘇和廣東。
比較典型的案例是溫州。2011年之前,溫州的房價水平在當時是比肩於杭州的,而杭州的房價水平在全國僅次於京深滬。溫州在2000-2010的10年間,常住人口增長20%,遠低於一線城市的人口增速。而且,溫州的人均GDP也低於浙江省的平均水平,那麼為何溫州的房價漲幅如此之大呢?我覺得,人均GNP是重要解釋變數,因為溫州商人不僅遍布全國,而且在歐洲也有一定規模,這就使得溫州人的實際收入水平要遠高於人均GDP。因此,溫州的民間資金總規模也非常可觀,溫州炒房團曾經名噪全國。
但2011年之後,溫州的房價便出現了大幅下跌,原因在於溫州人經營的企業在宏觀經濟走弱的背景下,負債率過高、債務成本過大的問題凸顯出來,只能通過賣房來解決流動性問題。而地方政府又通過大量供給土地來彌補財政資金不足,進一步逆轉了溫州房地產市場的供求關係。另一個案例是鄂爾多斯,其房價也是從2011年達到峰值之後開始下跌的,一個僅僅靠煤炭漲價而發展起來的城市,勢必也會因為煤炭價格的下跌而衰落。
不過,房價的漲跌與央行的貨幣政策也有較大的相關性。如2011年不僅多個地區的房價出現下跌,而且,鋼鐵、煤炭、有色及其他一些大宗商品的價格也出現了向下的拐點。這應該與央行採取收緊的貨幣政策有關——2011年共有三次加息和6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此外,央行還上調了首付比例。可見,房價的下行與貨幣政策收緊具有明顯的因果關係。
回顧2010-2015年這5年間官方一年期存款利率和法定準備金率的變化,可以看出,貨幣政策總體趨於寬鬆。如2010年的一年期利率為2.75%,存准率為18.5%,到2015年末,利率降至1.5%,存准率降至17%。其中,2015年分別有5次降息和降准,故房價表現大大好於2014年。有研究機構統計,期間(2010年年末至2015年11月),一線城市房價累計上漲45.53%,漲幅明顯。相比之下,二線城市的漲幅僅為10.73%。同期,三、四線城市房價同比漲幅不斷遞減。一線城市中,深圳市新建商品住宅價格上漲77.2%,為全國之冠。
然而,在2000-2010這10年間,也是房價漲幅最大的10年,全國平均房價上漲4倍左右。存款利率從2.25%提高到了2.75%,同時,存准率則從8%大幅攀升至18.5%。但從貨幣政策的大方向看,這10年仍是收緊的。但貨幣政策的不斷收緊卻未能阻止房價的飆升,故2000-2010年房價走勢主要體現為人口現象而非貨幣現象。
關於社會資金的集聚和流向對房價的影響,可以以北京、上海和深圳為例。如果單純從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角度看,這三個城市的居民平均收入也不過比中國最貧困省份高出1倍多一點,但平均房價水平卻為何要高出7、8倍呢?這其中有社會資金和財富向一線城市集聚的因素。因為大城市所集聚的教育、醫療和文化等公共服務優勢,以及投資信息、財富增值機會等是其他地方難以獲得的,所以,它們不僅吸引國內資金流入,也同樣會吸引國際資本。
觀察一下2015年各地房價的走勢,發現7月份之後,大部分城市的房價均出現回落,這是否與股市的大幅下跌有關?但北京和上海的房價還是穩中有升,深圳則繼續攀升。這又如何解釋呢?因為這三大城市均是中國的金融中心,2015年A股交易量超過全球股票交易量的三分之一,給金融業帶來了豐厚的收入,如資產管理、財富管理、自營業務、經紀業務等。如2015年上半年金融業對GDP的增量貢獻超過三成,這給三大城市的與金融服務業相關的從業人員帶來可觀的收入增長。
二線維穩是關鍵:
今後該如何避免房價大跌
大家都熟悉「通脹是一種貨幣現象」這句弗里德曼的名言。其實,任何資產價格偏離了基本面,都可以成為一種貨幣現象。2015年上半年A股出現了一輪沒有業績支撐的暴漲,是一種貨幣現象,而全球某些大宗商品價格的暴跌,是經濟脫實向虛的表現,資金流向金融領域,也是一種貨幣現象。
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已持續了16年的繁榮,但也是從全面繁榮過渡到局部繁榮,從人口推動到資金推動,從大漲到小漲再到有漲有跌,今後必然會有滯漲和普跌的過程。世界上沒有一個只漲不跌的房市,關鍵是何時開始下跌。過去那麼多年裡,凡是預測房價普跌都屬於誤判,所謂的空置率、房價收入比或房價租金比、人均住房面積、房價總市值佔GDP比重等諸多指標,都不能成為判斷房價何時見頂的有效依據。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房價出現普跌的概率也在越來越大。既然房價已經成為貨幣現象,而貨幣的流動性要遠遠高於人口的流動性,貨幣說走就走,是很難控制得住的。
對房價構成利好的因素,首先是居民的按揭貸款餘額佔住房總市值的比重大約只有10%,是目前美國該指標的四分之一,即居民沒有被動賣房壓力。其次,地方政府通過這些年的借新還舊,償債壓力減小。第三是一線城市還處在限購狀態。
對房價的不利因素是部分開發商的流動性壓力,因為房地產開發貸要佔到銀行貸款餘額的10%以上,資金鏈的問題會危及銀行。另一個不利因素則是持有房產群體的一致性行為,就像去年6月份的股市大跌一樣,容易發生踩踏事件。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投資者更傾向於持有金融類資產。且中國投資性購房比重過大,在房價租金比不高的背景下,大家都在追求價差收益,這與股市的投資行為異曲同工,差異只是投資周期的長短。
目前國內房地產行業的最大壓力是庫存過大,主要還是集中在二、三、四線城市,因此,今後房地產投資負增長是大概率,關鍵是如何去庫存,同時還要避免房價出現大跌,因為房價大跌基本上就等同於金融危機。如果只是簡單地為了去庫存而鼓勵農民工舉債買房,則實際上是用一個問題去掩蓋另一個問題。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中國農民工在城鎮的自購房佔比只佔農民工總數的1%,這也說明當今的房價水平並不是中低收入群體可以接受的。為何三、四線城市的房價下跌,拋開供求關係因素不談,就業機會與公共服務是否能滿足人們需求是關鍵,如果沒有就業機會,那麼,舉債買房靠什麼還?或者公共服務匱乏,則居住環境不好,大家還是不願買房。
因此,要更多地去順應市場發展趨勢,中國目前一線城市的產業集中度況且還不夠,三、四線城市的產業優勝劣汰過程遠遠沒有結束,如果一味採取政府補貼、銀行貸款等舉措鼓勵農民工在未來可能成為鬼城的地方買房,還不如把這些錢用於全社會福利水平的改善,用於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支出。否則,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就會成為一句空話。我覺得,中國的二線城市吸引人口流入的空間或許更大些,人口的集中度會由於公共服務的改善而提高。當然,這不能一概而論,需要按市場原則來予以政策配套。
在PPI已經接近於連續四年為負的情況下,迫切要做的事情,應該不是供給側,而是需求側,因為前者是長期要做的慢活,後者是為了避免風險發生的急事。而要刺激需求,不能讓農民工加槓桿來增加需求,而是應該擴大政府支出用於民生,提高中低收入群體的收入和福利水平,縮小貧富差距,即政府加槓桿,讓政府出錢買房作為低收入群體的廉租房。如果有可能的話,那就是想辦法讓富人加槓桿,增加對國內的投資,而非讓他們海外投資。
引自李迅雷:中國樓市持續16年繁榮後 如何避免房價大跌。
以下是自己的感受:
從中國近16年房價問題一直在困擾著大家,包括我的家庭。其實中國房價的高升跟中國的政策密切相關,簡單的分析現在是不可能大跌房價的,房價的大跌會使民生受到巨大的影響,執政者會小心的慢慢的捏這個泡沫,既要放氣也要防止泡沫破裂。對於一線城市的放假的持續上漲,也是社會人性逐利使然,知識分子越來越多,每個人都被成功學的雞湯洗禮,都想出任投地,都希望能夠站在時代的舞台,外來務工的人員只多不少,那麼這個收益的就是包租婆。萬惡的包租婆啊!!!
再說回我們每個人的老家,中國的城鎮化進程才剛剛開始,我們可以冷靜一點去思考。一線城市是很好,可是俗話說葉落歸根,家鄉有著家族遺留下來的很多社會關係。既然一線城市過得那麼辛苦,可以換個角度去合理分配自己的置放需求。或許我現在也很拚命,可惜還是在這一輩子做不出什麼事情,也沒有人人是我,不過如果我僅有在上海購置一套房的金錢,那麼我會回去家鄉購置一套環境好點的房子,給孩子好點的教育,我現在住在虹口,租的房是8千,4個同學合租,2人一個房,共用一個廳,市場價是600多萬。那麼換置家鄉100萬的房子,孩子出國留學的錢也足夠了。當然,我沒有作出什麼名氣事業,可是我也可以經營我自己的茶水間。如果我沒有能力做富一代,也沒有資格做富二代,那麼我只能拚命去做富一代她爹了。知乎大牛多,鄙人隨意說說,樂在分享,不喜勿噴。
懶得看正文的可以看一句話回答樓主問題:市場化的價格漲跌是由需求決定的。
------------------------------正文--------------------------
專業所限,僅就房地產市場業內角度進行分析。截止至目前(2015年12月21日),今年政府出台的調控政策如下圖:
(偷個懶直接截圖報告里的)總結一下就是:
1、限制土地供應,通過商轉保盤活市場爛尾房;2、連續5次降准息,利率持續走低,市場流通資金增加,商貸購房金融成本降低;3、下調商貸、公積金購房首套及二套首付比例,購房門檻降低;4、從計稅、價格、融資等多方面鼓勵開發商實施住宅全裝修,鼓勵開發商企業轉型。核心就一句話:優供應與促需求並舉,全力去庫存。最新一次降准息是10月24日,來看看11月房地產市場的變化吧。
(數據來源:CREIS中指數據)11月份數據表現:- 一線代表城市成交面積環比上漲6.34%,同比上漲5.48%;
- 二線代表城市成交面積環比上漲6.92%,同比上漲23.55%;
- 三線代表城市成交面積環比下跌7.89%,同比上漲29.13%。
- 經濟基礎較好的一二線城市,成交量漲速較為明顯;
- 三線城市收益程度相對較低,但較之往年仍有一定程度的上浮。
題主問的是大城市房價為什麼越來越高,買的多當然就漲價咯。
而其實真正價格漲幅可觀的城市,也就北上廣深這樣的一線城市而已。二三線的價格也在漲,但是漲得含蓄、漲得平穩。區別在哪裡?所謂「買得多漲得快」是表象,內涵是供應與需求。- 供應——一線城市開發成熟,土地供應量有限。
- 需求——一線城市外來務工人員數量巨大,隨之產生兩個需求:
1、租房需求,大量的租房需求,轉變為市場行為是房地產的投資量增加;
2、置業需求,城市常駐人口基數大,購房置業需求相應提升。而二三線城市城市開發成熟度相對較低(土地供應充足),外來人口也沒有一線城市那麼多,庫存量大購買力相對較低,價格漲幅相應較為平穩。
說白了,政策調控東調控西,從來都不是面向一線城市。
庫存量主要擠壓在二三四線城市,調控的主體也是重點朝向這些地方的。房地產市場需要可持續、健康的發展,勢必要優供應促去化。
而一線城市優無可優、促無可促,一切都在市場調控腳步之外行走,政策的影響最多是能抑制一時,一旦去庫存放開,一線城市的房地產市場是最大的受益者。拋磚引玉,歡迎探討。因為房產地段屬性明顯,供給和需求存在區域失衡。大城市核心地段土地房產稀缺價格上漲。而其它區域現在大多都供大於求,需要去庫存。
供需區域失衡的原因如下:
1、城市區域資源失衡嚴重。2、如之前一位答主所言,這是個由供地的政府、買地開發賣房的開發商、買房人組成的三方市場。三方市場並不意味著穩定的三角市場,反而是一個平衡不易的市場。
3、流動的投資需求轉嚮導致供需失衡。從拿地建房到銷售有一個周期,對未來銷售時需求判斷失誤就會導致拿錯地以及供需失衡。其中流動的投資需求是比較難判定的。某些地區因為某些概念投資過熱,開發商一窩蜂拿地開發建房後,結果概念冷了經濟差了投資需求消失了。。。(一)房價的本質房價的本質,就是城市的經營水平在住宅價格中的集中反映。房地產的價值,就是城市的經濟水平和居住環境(城市競爭力)在住宅銷售價格中的集中體現。(二)城市競爭力從中指院最新的研究報告可看出,全國top20房企在各省份拿地布局。拿地布局可以直觀顯示、傳達房企對未來市場的判斷方向。目前top20房企大致方向為深耕一二線城市,三四線城市主要做產業地產、基建、地標建設。可見的未來,這一分化將不斷加劇。
政府真正想去的是三四線的庫存,先容忍一二線城市上漲,把房市炒熱。然後對一二線逐步限購,然後投資客在房市大好的情況下只能進入三四線城市買。這才是政府的目的,因為過去09年那次牛逼的決定,造成了三四線城市驚人的庫存,地方政府的大量不良債務,而且地方根本沒有什麼好辦法去還債,依靠實業,是不是在搞笑。最後,等到投資客們把三四線的庫存去完,國家再出政策給整個市場擠泡沫。那個時候,狠狠擠那麼中國或許還有希望,要是猶猶豫豫中國就中等陷阱了。所以中國房市有幾個大趨勢,一是還能火幾年,到2018年左右。二是,房市熱將逐漸傳導至三四線城市,這個過程中我們能看到政府一系列政策驅動。三是,中國有產精英階層在幾年以後將經歷一次打劫,情形就像15年股市裡破產的50萬中產階級。四是,中國最終要回歸實體經濟,房地產終究不是國家重技,地產將成為一個笑話,這個過程中,我們將看到那些跟政府有點兒瓜葛的企業會有提前行動,大家得盯緊了。
只有漲價才能去庫存!一定得接受這個現實,可以看看歷史的價格與銷量走勢,他們是正相關的。投資品(投機品)和消耗品的購買邏輯是不同的!可以以股市為參考!
這種現象快終結了。
目前,稅收已經只佔地方政府財政收入的一小部分了,土地出讓金成了大頭,造成地方政府每年挖空心思想做怎麼得地賣地,快要坐吃山空了。今後將開徵的房產稅可以解決地方財政的持續性問題,土地出讓,房產開發將成為昨日黃花,不再被地方政府看在眼裡,自生自滅了。我記得這麼一個段子:有人問麥當勞開店的秘籍是什麼?回答:有三個要素:第一地段、第二地段、第三還是地段。
套用到房地產也是一樣。
我們來看看大城市有什麼?
最重要的是工作機會,人首先解決的是謀生,才能考慮其他的需求。三四線的房價再便宜,當地不能就業,還是要遠走他鄉的。地方政府賣地、收稅;開發商做生意賺錢;金融機構放貸賺利差;老百姓攢三代買房。最底層的老百姓沒有話語權,唯一能夠指望的經濟規律(供需原理),也名存實亡。現在交易的很多房子,早已不再是住的,實際上已成為類似股票的價格標的物,在政府、開發商、金融機構這三座大山配合下,不斷的轉讓給不知情的下家,它實際上抬高了人民群眾『住』的成本,侵害了人民 『住』 的權利。
當一線城市成本太高進不去,三四線城市庫存太多,二線城市就成了資本集中地,而政府的土地供應相對市場又是遲鈍的,並且土地資源不是完全市場化供給。最終推動了二線某些城市的房價爆漲,南京就是寫照,每次土地拍賣都有新的地王。
房價這東西根本就不是完全的市場行為~
首先地在政府手裡,或者說是通過政府的手再把使用權轉到開發商手裡,也就是房價永遠都在受政府地價和態度等等的影響。。。
開發商也想回籠資金,但是政府為了維持高地價和財政收入,隨便降房價是不允許的。。。之前也不是沒有因為開發商降房價被政府整的例子╮(╯▽╰)╭開發商有貸款嘛,抵押也都是用在建的房子和地皮,銀行以及他們背後真正的大boss也不允許房價降得太狠。。。
除非到了市場的頹勢徹底壓倒這些利益集團態度的時候,房價才能掉下來~當然在一些地方已經有了這種趨勢了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2016年遼寧GDP名義負增長23%?其他省份和城市是否有類似嚴重的造假情況?
※2017 年適合買房嗎?需要考慮哪些因素?
※2017 年 8 月,我國正處於「中國特色的經濟危機」中嗎?
※如何看待張維迎和林毅夫在紀念經濟學家楊小凱逝世 10 周年討論會上的辯論?
※女性平權運動是否對經濟發展有阻礙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