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a (Alejandro Ghersi) 是怎樣的一位電子音樂製作人?

聽了他第一張專輯Xen感覺不錯,黑暗主題比較能體現出來。不久前聽了新專輯Mutant,不知道是不是審美疲勞了,感覺就像在錄音室砸鍵盤一樣。

他的風格,不管音樂還是視覺上也非常奇怪,好像和FKA twigs是同一個藝術家製作的專輯封面和內頁,看不懂。

他到底是怎麼存在在音樂圈呀,他給Bjork,FKA twigs,Kelela等人都做過曲,名氣感覺也挺大的。

我只知道他是個gay,看過他一個MV,感覺他有異裝癖,而且長得好像還不錯,他的照片都不是很能清晰看到他長什麼樣。


被 Bj?rk 盛讚為天才的委內瑞拉電子音樂製作人 Arca,是於2010年後展露頭角的電子製作人中,最令我痴迷的之一(此外還有 Grischa Lichtenberger、Yaporigami / Yu Miyashita、Rob Clouth、Old Apparatus、Lakker 等)。他根植於地下,卻在歐美主流流行樂壇綻放出絢爛的花朵。

透過 Arca 的作品(即便是透過他曾擔當製作人的 FKA twigs、或者不相關的 James Blake、Grimes、ANOHNI 的作品),我們便能看到如今的英國地下電子音樂已經發展到了怎樣一個有意思的境地,即 Indietronica 不斷滲透進入主流流行樂壇,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影響,獨立與主流的邊界不斷被模糊,主流流行音樂愈發實驗化、藝術化,這從越來越多的受眾能夠接受並且欣賞 Art Pop / Experimental Pop / Avant-Pop 作品中尤其能夠體現。就在很多國內音樂人沾沾自喜中國音樂終於進入多元化的 Alternative / Indie 時代時(鄒上總結),歐洲的很多聽眾的審美已經被那些優秀的名為「獨立」、實質卻較為「實驗」的製作人帶進入 Experimental 時代。(當然現在實驗這個形容詞已被濫用,甚至在很多人眼中已經成為一種固定的風格,這不得不說是一種笑話,我這裡所說的實驗只是一種 approach,而且不是一種井底之蛙的自我標榜。有些人會執著「發掘」60、70、80年代的實驗作品,認為那才是實驗作品,掩住耳朵不再聽現在的實驗作品,彷彿音樂的發展已經停滯,對於深受後現代哲學影響的現在,這種封閉的態度無疑是不可取的。不過其實 Arca 的作品也不是特別的實驗,他的實驗是相對於「獨立」這麼一個概念(不是現在中國人常常誤會的獨立,而是歐美既有的概念。)

這裡不談 Arca 是 Gay,他的內心黑不黑暗,他是不是 SM 文化愛好者這種無關痛癢、或許和音樂關係不大的話題,聽音樂已經到達能夠接受 Arca 的地步了,還在糾結這種問題,很大的可能是:你只是因為 Arca 長得帥,或者覺得同性戀音樂人很酷,或者其他非音樂的原因喜歡他的。當然也不可否認,有些藝術感知力很強的人,雖然無法理解這些,卻被 Arca 所創造的光怪陸離的世界所吸引。這裡,我唯一想要提到的非音樂背景是,在以往的訪談中,Arca 特別說到他幼時在委內瑞拉的奶奶/外婆家生活時,接觸到了一些介於神秘學的文化、現象,這對他產生了很深的影響。至於實質上這些東西對他的作品產生了怎樣的啟發,我不知道,他自己也未必說得清。

Arca 的作品非常像是對當今既有的各種舞曲要素(包括爛大街的美式 Dubstep,Wobble Bass 等等豐富的成分)進行拆解(這裡不說解構,這個詞現在經常被誤用、濫用),繼而重組、拼貼而生成的產物
他的作品結構複雜,富於張力與變化。在很多電子音樂音樂人的專輯中,一個有特色的音色,通過其自身優秀的編排能力,便足夠他們將這種音色翻過來倒過去的做成一張令人印象深刻的專輯,而在 Arca 的專輯中,大量奇特,富有個性的音色,被他一層又一層巧妙的鋪排,堪稱奢侈。初次聽他的作品的時候,我還擔心他如此不知節制,起點太高可能使得受眾對其期望過高,後繼無力導致後期作品容易令人失望,不過事實證明說不定哪天 Arca 就成長為第二個 Autechre (絕不是 Boards of Canada 哦~雖然黑了一波BoC,但其實我也挺喜歡BoC)。當初 Bj?rk 專輯「Vulnicura」中的 Mouth Mantra (網易雲音樂),複雜多變而彷彿失重的 Percussion(還是不翻譯成打擊樂器吧...)編排,著實驚艷到我。原本長期擔任 Bj?rk 專輯聯合製作人的 LFO 成員 Mark Bell 去世後,Arca 令人驚喜的接下了這一棒。

想具體劃分 Arca 作品的風格,困難而無意義。他熱衷於製造不穩定、失衡、扭曲的聲音效果,在這一點上他和被 Pitchfork 評價做出了日本近年來最讓人興奮音樂作品(太誇張)的 seiho 有一定的類似之處,但是 seiho 作品鮮明的 Nu Jazz 與舞曲特徵則更討好大眾的耳朵,雖然從 Arca 早期作品來看,也受到了 UK Bass(近似於 A?sha Devi、Lotic、Rabit 等人)的影響,但手法要比 seiho 大膽的多。有媒體用 IDM 來形容其作風,顯然他的作品和常見的 Electronica / Bleep Techno / Ambient Techno 不咋一樣,IDM 只能概括 Arca 部分作品的部分特徵Glitch Hop (不是美式 Dubstep 的那個 EDM Glitch Hop)也可以用來形容 Arca 部分作品的部分特徵,Arca 經常使用 Glitch 的處理手法來處理作品,而他的作品注重低頻(尤其要想想「Mutant」中充滿攻擊性的低頻,轟鳴的低頻容易給聽者帶來黑暗的感覺),早期作品中有類似 Hip Hop 的 beat,這都與 Glitch Hop 相符合。在這一類的作品中,Arca 又與同在英國地下發展的伊朗電子音樂製作人 Ash Koosha 相似,不過 Ash Koosha 第一張專輯較為大膽(同步的 Audiovisual 藝術作品也相當不錯),第二張專輯又往舞曲靠了(怎麼回事...),Arca 還是更勝一籌。還有一些媒體用 Post-Dubstep 來描繪的Arca 的作風,這也不是沒有道理的,只是他的路線,還是區別於如 Jamie XX (The xx 的核心人物)在第一張專輯「We"re New Here」、或者 ANOHNI (聯合製作人為同樣才華橫溢的 Oneohtrix Point Never 和 Hudson Mohawke)在「Hopelessness」中的表現。想來想去,或許 Wonky (Wonky (music) - Wikipedia)更能比較全面的概括 Arca 作品的特徵,事實上 Rate Your Music 的網友們也是這麼分的(大概是狗熊所見略同)。

總而言之,Arca 的作品廣泛的吸納了既有舞曲的手法與要素,但又創作出了不同於這些舞曲風格的作品,而且也很成功的將近年火熱的舞曲元素凸現出來,走在了無數身處紅海的舞曲製作人的最前線。不過我想指出的是 Glitch ,雖然在實驗音樂中,90年代已經有像日本 Fluxus 藝術家 刀根康尚 進行過先導實驗了(網易雲音樂),但是大規模的出現將 IDM 與 Glitch 相結合、或者純粹的 Glitch 作品,也只是近年而已,Pitchfork 將 IDM 形容為 90年代時點的屬於未來的音樂,那麼 Glitch 可能更像是 2010年代時段的未來音樂,而 Arca 亦是這其中之一,總的來說也比較前衛。

接下來稍微說一說 Arca 的幾張專輯和 Mixtape:

「Stretch 1」「Stretch 2」雖然水平不俗,但類似的優秀製作人也不少,即便是日本的(請不要提到日本的電子音樂就想到 YMO 和 中田康貴,他們已是過去式。很多來自日本的新晉優秀電子音樂製作人,如 Yaporigami、shotahirama(曾經在Sin:Ned / 黃仲輝的廠牌 Re-Records 發過片)、hanali、Yuji Kondo / DUCEREY ADA NEXINO 等人的作品,在國內的網易雲音樂、蝦米上根本無人上傳),除了 seiho 我還想到 Foodman 都有類似風格的作品,個性不如 Arca 之後的專輯鮮明,但是 Arca 的個人特色已經初現端倪。

第一張專輯「Xen」內省而寧靜,Arca 將這張專輯形容為他內在的女性成分。總體非常注重旋律與節奏,舞曲的成分相對而言還是比較重,對弦樂進行 Glitch 化處理,音色圓潤而優美,沒有什麼不和諧音,更像是貫徹19世紀末印象派之前的嚴肅音樂美學的作品,仿若 Experimental Hip Hop 而非 IDM 的複雜 beat 有著個性卻又令很多人舒適的律動,可能會讓人有一瞬間聯想起 Flying Lotus。不過我個人更喜歡2015年發售的這張專輯的 ????? Edition,兩首名為 ????? 的新加曲目,在延續原有專輯美學的基礎上,織體趨於複雜,對於此後的第二張專輯是一個很好的過渡。

第二張專輯「Mutant」比上一張專輯大膽許多,也更加富於攻擊性。其實「Xen」不僅仍然束縛於優美的旋律與動感的節奏,曲目結構也大多拘泥於常見的舞曲與流行音樂結構。正如20世紀後嚴肅音樂的發展趨勢,Arca 在本張專輯中大膽的弱化了旋律與節奏,而且基本上你也很難找到類似典型的副歌與 Drop 的東西,更加自由自在,但是織體卻更加複雜,對於非學院派的音樂人而言,能做到這種地步很不容易。Alive 乍一聽並無特別之處,似乎只是舞曲的 Glitch 版本,但是請注意 Arca 對多重低頻在不同空間位置上的巧妙編排(最好用音箱聽),非常立體的聲景;Mutant 中 Wobble Bass 的運用頗為脫俗,彷彿一隻金屬巨獸在黑暗的地底深處緩緩前行,而本曲的結構卻頗有點 Progressive 的意思(意會,既近似舞曲的那種 Progressive,也有點前衛搖滾 Progressive 的精神,我的一家之言); Sinner 的金屬音色如同鎖鏈相互撞擊,YouTube 有 Arca 的現場版本,加入了西班牙語的說唱,錯亂而狂放;Vanity 是本專旋律性最強的作品,稍顯刺耳的(好像高跟鞋划過地板)的高頻旋律線富於戲劇性的上下起伏,讓人產生一種失衡的、眩暈的美感;Soichiro 通過對多種打擊聲響的編排與高度混響的處理方法(想想 Dub Techno),產生非常恍惚而深邃的聽感。

去年夏天的 Mixtape 「 Entra?as」,是 Arca 迄今最為吵雜而殘酷的作品,讓人誤以為 Arca 接下來的方向將會是工業音樂,雖然 Arca 幫助 Kanye West 製作過 Industrial Hip Hop 作品,但是在他在此之前的個人作品中,很難找到工業音樂的影子。本作素質仍舊很高,但卻令我擔心他步入紅海,比如日本所謂新興舞曲流派 Gorge (特徵有點像 Footwork)的製作人 Kazuki Koga 已發表過類似的作品([2015.11.20] The Salathé Wall by Kazuki Koga),然而這張 Mixtape 的最後一首 Art Pop 歌曲 Sin Rumbo 又令人困惑 Arca 下一步會怎麼走。

前天,Arca 宣布第三張專輯「Arca」將於4月7日由 XL Recordings 發售,既然是 XL,那麼此次可能多少會削弱其既往的實驗性,而較為通俗(Alternative),說不定會成為年度最佳 Art Pop 專輯候選(沒開玩笑),繼而進一步拓展 Arca 作品的受眾,畢竟有許多人眼巴巴等著 Beggars 集團每年出版的屈指可數的新專輯。本作主題為「自我探索」(又來了...),先行曲目 Piel 為層次豐富的電子氛圍 Drone + 西班牙語的不知何種民族音樂的旋律線,深邃而肅穆(似乎現在連打擊樂的編排都變得疏離空曠)。然而 iTunes 的預售界面本專輯的標籤竟然還有 Progressive Rock / Art Rock,讓人真的開始期待這次 Arca 會給世人帶來怎樣的驚喜。

新專輯發售了,我來補充一些內容。

總體而言,這張專輯的方向和我預期的一樣,偏向流行或者說 Alternative;也同我猜測相一致,這張專輯在 Pitchfork 的分數略高於他先前的作品(很簡單,P4K 就是一個以 Alternative 為重心的媒體,每年的年度實驗專輯並不怎麼實驗,先前總結的 史上最棒的 IDM 專輯 榜單簡直像個笑話,他們評分的側重點似乎是看作品能否在「主流」與「非主流」之間獲得比較好的平衡,水星獎重心也與之類似,這麼想來,William Basinski 的專輯能獲得滿分評價也並不奇怪。),但我更關心的是,這種轉變是 Arca 一開始的想法,還是有了簽約 4AD 的意圖後,才臨時轉向了。

整張專輯更像是 Arca 既往風格的一個整合,「動」與「靜」的交匯,富於變化而極具抒情性的弦樂,攻擊性十足的低頻與打擊聲,這次得到了一個比較勻稱的融合,但這並不代表這張專輯就是 Arca 至今最棒的一張專輯。在我看來,這不過是他的又一次嘗試而已,而這種嘗試可能比較容易獲得主流大眾的認可。

在這張專輯中,Arca 更直接的用他的聲音,向世人袒露著他的內心世界。十年前 Arca 曾以 Nuuro 之名,演唱一些相對比較悅耳的 Synthpop 作品。而這次,令 Arca 重拾他聲樂武器的動力,據說來自於 Bj?rk。這些歌曲的詞,大多是 Arca 即興流露的。

全專曲目大致按照「靜」→「動」→「靜」順序分配,總體偏靜,優美肅穆,神秘悠遠,又總帶有一抹化不開的憂鬱,這種效果,一方面由於 Arca 融合了很多民族音樂的元素,另一方面則很大程度歸功於 Arca 富有代表性的混響效果,被他調整的比以往更重(非常混沌,正好最近我的 UE900 遺失了,臨時替代的耳塞解析力不夠,所以聽起來有些累),所有音色都被巧妙的粘成一個整體,營造起一種彷彿將聽者完全包裹起來的氛圍感。Anoche 和 Saunter 中悄然匍匐的低頻,再次讓人看到 Arca 在 Bj?rk 作品中早已顯露過的天才,匠心獨運而又無比自然。Urchin 中工業味很重的兇狠低頻,在混響效果的調教下,輔以清冽甘美的鋼琴、若隱若現的弦樂的點綴,聽上去倒顯得有些憂傷,Castration 也與之有些類似,但更偏於「動」。Reverie 毫無疑問是專輯最大的亮點之一,雖然不過3分鐘的長度,但歌曲的行進,人聲情緒的表達,實在太過多變(原諒我腦子裡總是不由自主的浮現起川劇中的變臉畫面),相信如果 Arca 願意,完全可以把本歌編排超過15分鐘,Reverie 原本也是本專輯的暫定名,我覺得也比 Arca 這個名字更合適。從 Coraje 起,剩餘的曲目大多結構簡單,純粹的注重氛圍與旋律,可能也是出於突出 Arca 聲樂的目的,而甜美的 Desafío 則是專輯後盤的一大亮點,更像是 Nuuro 時期風格的延續,雖然放在這張專輯中,似乎有些格格不入。

總之,這張專輯是 Arca 的又一個新的嘗試,但我希望只是一次嘗試而已,如果簽約 XL 之後,Arca 的作風始終都是這樣,或許並不是一件好事(至少不要像 Grimes 那樣,做了那麼久暗潮類音樂後,來了張非常流行的 Art Pop 專輯,然後解釋說她一直想做的其實就是流行音樂……雖然我都挺喜歡)。當然,Arca 的下一步總是令人驚喜。


讓讓,都讓讓,關於arca小天使的問題放著讓我來。

從開始接觸到這個畫風清奇的音樂人,四處翻找關於他的照片,視奸2014年關於他的大長篇採訪,到無可救藥地單曲循環超長mixtape 只用了三天時間,幾乎破了當年我腦殘追酷玩英倫五月天的速度紀錄。

Alejandro Ghersi, 1990年出生於委內瑞拉。上NYU,在音雲上po歌,給坎爺寄小樣。一切的一切都讓他聽起來極度像一個北美扭腰小網紅。

網紅歸網紅,和所有讓大眾覺得這個人有料的原因一樣,他是個十分有個性的boy。

比如你永遠都不知道他實驗氣息濃重的tape到底想表達個什麼鬼,又或者聽他的歌是該飛還是該跳舞。

又比如他小時候特別糾結自己喜歡男人的這個事實,認同自己是男的,但又特別心水自己身上的女性特質。

「I hoped that being
attracted to men might go away, but what I never ever hoped would go away were
the feelings of femininity, and of softness and fragility, that could live
inside of a boy. They were private but they were mine.」

這種對於性別認知的模糊感和對標籤化的抗拒他自己也在專輯xen中闡明過了:

「Xen
is a genderless being. It』s about resisting labels and integrating different
sides of ourselves.
The complicating of one and the other is very fertile,
emotionally and creatively,」 he explains. 「I』ve been thinking a lot about Native American tribes who saw
homosexuals within their tribe as those who could see things in two different
ways. [Their sexuality] could have a practical use, spiritually.」 In other
words, for Arca, the foggy place between the black and white, male and female,
and easy and uneasy listening is the most authentic place to be, artistically:
Maybe the real truth is drawing strength from the grey.」

所以,是的,題主,他是有一點異裝癖,而且鍾愛勾引人,包括他在紐約的一場演出中,他穿的衣服也是屬於性暗示明顯類型的。

而且,是的,題主,我理解那種「審美疲勞」的感覺,就是剛開始聽覺得某個曲目里的某種鼓點特別吸引人,想大範圍了解的時候卻失望地發現其他幾首曲子卻是不那麼符合自己的胃口。

但是,arca的有毒之處就在於:他的歌曲,都屬於不是那種特別抓耳,但一旦上癮就戒不下來的那種洗腦曲目

比如我的入坑作waste,屬於mixtape 里19分鐘左右的一個小節。當初是在玩一個詭異遊戲的時候聽到的,剛開始聽也是只循環這一個小段。但循環上一天就開始對整個上了癮,25分鐘的tape開著單曲循環,寫作業刷夜的最佳伴侶。

In the case of rising producer Arca, there』s an overarching theme. Put simply it』s, 「What the actual fuck?」 「I don』t even think you are human!」 cries one listener, flabbergasted by Broke Up and its squiggling rave synths, which sound as if they』re gasping for life. 「Huhhhhhhhh,」 goes another, when the drowsy, pitched-down vocal of DOEP drops in, a sliver of RB squashed under a hobnailed boot. 「This is just too crazy!」 is a common observation when his freaky beeps and blips clatter and collide.

Somewhere in there, beneath all the clattering beeps and blips, is hip-hop music, but Venezuelan-born Arca – real name Alejandro Ghersi – doesn』t want you to have it that easy. His tracks are ambiguous and, deviating from conventional notions of melody and bass, are more likely to make you think than dance.

-----Nothing is off limits emotionally

他的mv都十分有趣,比如個人最愛Thievery里的跳舞人像,舞者轉身的那一剎配合著曲子的高潮不能再贊。

油管鏈接

https://youtu.be/XQXKelbB9wk

Vanit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SYMoTBYT04

TRAUMA(超喜歡這個),https://youtu.be/k_DEQctA7GM

稍微跑個題,有人問我為什麼喜歡arca是不是內心黑暗什麼的,也有人讓我說說他的mv都有什麼特殊意義,為什麼要這樣那樣拍。

說實話大道理我不是很懂,我描繪不出他奇怪的mv畫面為何會和音樂如此合拍,我也不能十分直觀地概括出他是什麼樣的人,我甚至表達不出聽他的音樂時那種奇怪的感覺。

不過,這小夥子,拒絕的不就是標籤化嗎。

「每個個體的複雜程度都是我們所不能想像的。」

他的個人網站:http://www.arca1000000.com/

soundcloud:https://soundcloud.com/arca1000000

吃安利啊!


題主接觸少了而已,電子音樂非舞曲派的,很大一部分都是這樣偏實驗派的,器樂,抽象,實驗,氛圍四大元素在90年代末,實驗派電子音樂圈就已經開始了,就連Warp這樣偏於大眾的電子音樂廠牌,在早期100張里也會涉及。Arca除了新專輯,前面三張都還算比較容易接受的,特別是第二張專輯

PS:封面設計的確說對了,Arca有幾張專輯(最新那張不是)封面,和FKA專輯封面,都是視覺藝術家Jesse Kanda完成的

然後給圖若干完事


個人非常喜愛Arca小公主,電子音樂里一股邪惡詭譎的濁流。搭配Jesse Kanda的藝術作品一起食用有撥雲見霧強身健體得道成精的功效(誤)。

最開始接觸Arca是在pitchfork的2014年度盤點,這張Xen得到了8.4的高分,但是我一看這個封面就嚇尿了,又忍不住多看兩眼,再反覆被嚇尿。還記得這張專輯的樂評的撰寫人是PK4資深老樂評人Mark Richardson,所以文章極盡其繁複描寫之能事,那些形容詞用的我都不想知道是啥意思,反正詞典上肯定沒有。。。

其實Arca在這張LP之前已經發行了一些很受好評作品,比如2012年兩張EP Stretch 1Stretch 2。Arca還是公認的優秀新晉製作人:他參與制作了FKA Twigs的很多優秀單曲,和Bjork共同製作了一張專輯,還參與了Yeezus的製作。Xen我是帶著好奇和審丑的心理去聽的,因為我這個人對實驗音樂非常不感冒,只認一些普通的下里巴人藝術,沒有旋律的實驗作品任憑樂評再怎麼吹我也是不會去聽的(有個例外是Flying Lotus)。但是沒等聽完一遍全專我就中毒了,尤其Thievery,Sad bitch和Fish更是循環了好幾天。這張專輯是他風格的集大成之作--糾纏詭譎的合成器音,標誌性的混亂踟躕的低音鼓點,無序的節奏在音樂中積聚又被衝散。聽的時候有一種非常怪異的舒適感,讓我聯想到了電影「皮囊之下」裡面Mica Levi姐姐作的配樂,雖然風格很不同,但是都讓我產生了「在太空里做噩夢」的詭異感覺。

從此以後每次我逛蓬皮杜和東京宮耳機里都是Xen,因為很奇怪的,Arca的音樂增加了我接受現代藝術的能力。。。

然後就是2015年的Mutant,PK4也給了8.4的高分,樂評還是Mark Richardson。。。似乎已經形成pattern了呢。。。Mutant把試驗性放到更前的位置,更多噪音,更迷亂的鼓點,配器更多變,聽的時候的感覺也從「在太空里做噩夢」變成「在太空里一邊做噩夢一邊被電擊」。但是不知道是著魔了還是怎麼著,還是覺得超級好聽啊!聽完整張專輯是一個很特殊的體驗,異常疲憊但是非常滿足,我就是一個抖M(捂臉)。

最後說說Arca的姐妹花Jesse Kanda。此位小天使幾乎包攬了Arca的所有MV製作和專輯視覺設計,各種不成人形,一水兒的NSFW。對於他的風格我只能用一個詞來形容:Mindfucking,感覺腦袋被艹空。YouTube評論里還有一群吃瓜群眾評論Arca的mv說什麼「擁抱不完美」,「我覺得這是對內心缺陷的肯定與致敬」,其實人家jesse小天使說啦,「觀眾們不要解讀太深,其實就是哥的想像力需要井噴」。舉個例子,Arca的Sad bitch的mv,我的感覺就是一個老蘑菇千年成精修成人形,一邊隨著音樂擺動,一邊在背上隨著音符爆出紅色的水泡然後爆出孢子一樣的紅色物質,此過程持續兩分多鐘。為什麼叫sad bitch呢?我的理解是雖然蘑菇修鍊成了精,但是還要進行無性生殖,so sad。anyway,大家可以瀏覽一下jesse kanda的作品,都是此類風格。

另外在寫這篇答案的時候Arca小公主發布了新單曲Anoche,半死不活的淺吟低唱,Arca自己出鏡了MV(依然偏NSFW。。。),穿著女式束腰衣在一群瀕死的人中遛彎兒散步扭動自摸。加上之前發布的Piel看來新專輯要開發自己的人聲了,期待。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張雨生的音樂?
Sainkho Namtchylak 是怎樣一位音樂人?
你最喜歡王菲歌中的哪些歌詞?
如何從零學起成為一位 Jazzy Hip Hop 音樂人?
現在 Madonna 的演唱和巔峰時期的狀態有哪些不同?

TAG:音樂 | 電子音樂 | 音樂人 | 歐美流行音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