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二戰時炮彈,發展到現在的導彈,為什麼軍艦船體卻在變薄?
01-03
難道已對遭受反艦導彈攻擊後的,戰場生存能力不報希望?
隨著現代戰爭形態的改變和科技的進步,海戰中的「矛」發生了重大變化,那麼用來防禦的「盾」自然也就隨著「矛」的進化而發生改變。
在大艦巨炮時代,各國海軍普遍認為軍艦最主要的」矛「是大口徑主炮和其發射的炮彈。為了抵禦或減少這些重型穿甲彈為軍艦帶來的巨大殺傷(衣阿華級的406毫米口徑主炮炮彈的質量在1噸以上),人們想出的應對策略就是採用結構複雜的裝甲盒/裝甲帶作為軍艦的「盾」。而且其實裝甲帶只是以防萬一用的,因為像一戰日德蘭海戰那樣的主力艦對決中,炮彈的命中率非常低下(我記得德國公海艦隊炮彈的命中率在3%左右),炮彈能不能命中敵艦以及能不能防止被敵艦命中很大程度上是看自身人品。
然而,隨著航空兵主導海戰以及導彈時代的來臨,以及軍艦火控技術的巨大進步,作為軍艦主要防護工具的裝甲帶在現代海戰中的防禦效能已經被大大地縮減了,就算你戰列艦裝有再厚重的裝甲,一旦面對航空兵的攻擊機和反艦導彈的立體打擊,那隻能是分分鐘被吊打的節奏。於是,「盾」也出現了進化:軍艦設計師們拋棄了那些厚重的裝甲帶,除了保留了一些重要艙室(如作戰情報中心CIC)的裝甲防護以外,軍艦表面只剩下了用來防禦輕型速射火力和彈片的一層薄裝甲,主動防禦系統成為了軍艦在新時代的「盾」:CIWS、海拉姆、電子干擾系統等主動防禦手段的發展和進步為軍艦提升防(ren)御(pin)做出了重大貢獻。簡而言之軍艦靠裝甲防新式彈藥是不能在可接受的代價下防住的。坦克可以只在總面積幾平方米的正面堆砌足以防護120/125mm先進彈藥的先進裝甲,代價是幾十噸重量以及幾十萬到一百多萬美元。軍艦在航空兵和導彈的威脅下沒有坦克那樣一個主要的受彈面,要想防護就不得不滿身裹上烏龜殼。坦克上120mm炮彈就需要幾噸/㎡的裝甲來防護,軍艦面對的導彈和艦炮口徑超過坦克炮數倍毫無壓力,裝甲的重量就要成倍增加。一艘船有個幾千乃至上萬平方米需要防護的面積輕而易舉,如果都覆蓋上足夠厚重的裝甲,那麼整艘船至少十萬噸起。傳統戰列艦的裝甲是為了應付命中率較低的攻擊而準備的,連續受到攻擊並不能保證安全。俾斯麥號這樣裹了上萬噸鋼甲的船,在幾個小時吃了對方几十發14和16英寸炮彈之後,所有炮塔都被打壞了。為了保證安全,不怕打已經是遙不可及的夢想了,只能向打不中發展。既然重甲輕甲被打了都扛不住,索性不費事搞裝甲防護,而是去做主動防護。
不是厚船變薄了,是厚船沒了,只剩下薄船了。以USNAVY為例吧。現在美國海軍的驅逐艦巡洋艦護衛艦加起來在役只有阿利伯克(DDG)和提康德羅加(CG)了。而且按照定位來講,提康德羅加的定位實質上是和五六十年代的法拉古特級和萊希級是相同的,屬於驅逐領艦(DL),連輕巡洋艦(CL)都算不上,後來美國海軍取消驅逐領艦,8000噸以上統一划為巡洋艦(CG),才變成巡洋艦的。事實上美國海軍二戰後真正建造的CL及以上的軍艦也只有long beach一艘而已。而二戰時期DD又能有什麼防護?其實整個世界完工的CL及以上的軍艦也不過是只有讓巴爾,前衛等二戰沒來得及完成的軍艦而已。而且那些軍艦的淘汰也和導彈沒有什麼關係。主要的原因就是二戰航空母艦崛起,然後戰列艦作用縮小了,戰巡重巡也淪為了雞肋。航空兵作為主導的海戰就已經可以將大艦巨炮時代的重裝甲淘汰掉了,這是依靠航彈魚雷做到的,和導彈沒什麼關係。
戰後早期的驅逐艦都是火炮驅逐艦——美國續造的基林級,隨後的謝爾曼級。蘇聯第一批驅逐艦也是火炮驅逐艦。
而且美國第一批DDG也只是上了防空導彈而已,雖然小獵犬和黃銅騎士都可以兼職反艦功能(黃銅騎士反艦其實很不錯,就是美國主要靠艦載機,也就不太重視這個了)。就連A6當時的定位也是使用航彈和火箭彈把對方艦艇打成篩子。蘇聯因為赫魯曉夫信奉導彈致勝論,而且毛子對稱發展相對美國來講處於弱勢,反艦導彈裝備比較早。50年代末就在驅逐艦上裝備了狗魚導彈,不過當時就連蘇聯人也不確定這些傻大黑粗的反艦導彈是否管用。不過說起來這些傻大黑粗的導彈要是用於攻擊戰列艦的話,確實比魚叉管用。後來冥河導彈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中擊沉埃拉特號驅逐艦才讓反艦導彈導彈名聲大噪,直到70年代西方陣營才開始大量使用反艦導彈。上面公民已經提到過了,現在軍艦的防禦是盡量保證保證不被對方擊中。 而且也不是對生存力不抱希望,衡量船生存力的指標有很多,抗沉性,儲備浮力,損管技術這些和裝甲能有什麼關係?現代軍艦也不是挨一下就活不了命了,也有拉回去修的機會。真不報希望的話,現在的船上層建築估計還會像42級那樣大量使用鋁合金。招架比硬抗好……
因為他在你看不到的地方變厚了----這正是被動防禦與主動防禦的區別所在
炮艦時代防護力靠自身裝甲硬抗,而且當時艦炮的準頭也不高,所以能夠發展出戰列艦這樣的以可視距離對射為主要戰鬥形式的重甲戰艦。二戰時候航母異軍突起,再厚的裝甲也抵不住航母機群在頭頂上扔炸彈,為了防空便大量增加高射炮,這時候戰艦的防護力由裝甲、機動能力、防空炮火等元素組成,裝甲慢慢讓位於機動能力。二戰後導彈技術逐漸成熟,再厚的裝甲在導彈面前也相當於一層厚紙板,這時候戰艦對機動力的需求便更加突出,以便在導彈來襲的過程中以大機動進行規避。厚重裝甲會大大影響戰艦的機動性,又不能像二戰時硬抗炮彈那樣硬抗導彈,必然會被拋棄。隨著近來防空導彈以及近防系統的成熟,戰艦的防護能力已經由以前的裝甲硬抗發展為集遠中近程防空導彈、近防炮、電子干擾等等諸多高科技手段於一身的防衛系統,以前那種厚重裝甲早已沒有存在價值。
和火藥武器發展以後大家的步兵都不穿盔甲一樣,反正有沒盔甲都是一槍穿透,還不如減少點負重跑的快點拼下人品爭取對方打不中呢
因為現在火力比二戰和二戰前強悍太多了,多厚的裝甲都扛不住……不如夠用就好了
相比之下,不如強調「先敵發現,先敵攻擊」更實際些
噸位減小後,再搞厚裝甲帶怎麼保證浮力……
有古代戰爭時的弓箭,發展到了現代的步槍,為什麼現在軍人都不穿盔甲了?
因為現在的各種反艦手段,技術是突飛猛進。就拿一種比較傳統的武器魚雷為例,對付魚雷僅僅是靠堆裝甲,作用不太大,哪怕是用上大和級這樣怪獸級裝甲的軍艦來說,被魚類命中,哪怕是一發也是吃不消的。而且現代的魚類技術很先進了,能夠摸到敵方軍艦龍骨下爆炸,這個堆多少裝甲都沒用,而且裝甲太多,軍艦的機動性和穩定性會大打折扣。對付魚類最好的辦法就是用小型魚雷反制。這才是魚雷,那如果用反艦導彈呢?裝甲這東西就跟紙一樣。與其堆裝甲,不如做好反制手段。
敵人內力渾厚,硬盾擋不住,忒改軟蝟甲
理由就和現在的士兵不用再穿鐵甲了一樣,穿了不但礙手礙腳還沒什麼用,一槍過來還是死,要的是先打擊對方的能力。
因為與裝甲同樣重量的主動防禦裝備的防禦效果遠比裝甲好,所以為了提高防禦效果,在不改變排水量的情況下放棄裝甲而選用主動防禦設備。舉個例子,在現場面對敵人步槍射擊時,高科技迷彩服的效果要比古代的鎧甲好得多。
推薦閱讀:
※截至目前,美軍有沒退役的古董武器裝備嗎?有的話有哪些?
※美國新型福特級航母設計圖紙被竊的後果是什麼?
※為何二戰時期航母那麼多,而現在卻這麼少?
※如何看待全電推進系統中國領先美國一代 美趕上需十幾年?
※開個腦洞,2017年,中國能否有能力單獨通過軍事手段,解除朝鮮核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