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平安綜合金融都有哪些經營優勢?對現有銀行以及證券理財公司等會有怎樣的影響?

平安綜合金融指的是銀行、保險、證券、信託等。

首先我不是科班金融行業出身,僅就從事平安保險。今天知乎里的一個「如何解讀2015年各大銀行的中報」裡邊@sgt pepper 的回答,裡邊@韋昌明建議另開一問題展開這個討論。因此,有了這個問題。

國外的金融理財是一個什麼趨勢,是否有綜合金融這樣的公司集團呢!他們的發展是否互補性很強?這算是一個問題了!

綜合金融的優勢在於他們的互補(我們目前看到的),保險作為財產、人生的風險保障,一結合金融理財,可以進行信貸業務(保單有價值性),可以進行理財風險保障結合的業務。

考慮平安銀行現有的網點等,以目前的條件肯定難以撼動其他大行。但是,它的全金融方式對其他銀行有哪些影響呢!比如,現在搞「人民群眾」(姑且用這個詞)的銷售保險,那麼肯定對理財和客戶有很強的吸附作用,這給它帶來了很豐厚充足的血液。這種方式也對傳統銀行從門店運營成本肯定比不上平安。

從中國平安的構架來說,它有平安保險系列,平安投資系列,平安銀行系列(百度百科有),他們分別對各系列對接的行業有什麼衝擊和影響呢!

中國平安這樣的全金融趨勢會對未來中國金融行業發展有什麼借鑒,中國平安這種全金融未來發展脈絡是否很看好呢!這又是一個問題。比如,原來都不看好餘額寶這樣的網路理財,但是,它的發展到現在對傳統行業的撼動非常強大。傳統金融行業都不能小視它。(話說,我留意到不少的小賣部居然看到有用微信、餘額寶支付這樣的提示)

中國平安能夠從1988年起家,到現在躋身世界500強,這是很不簡單的一個事實。領導必有其英明,企業文化和企業管理必有其獨到之處。但是,我目前處於這個平安裡頭,也看到了其中的詬病不少。這裡就不說了!

最後洋洋洒洒寫這些就跟科普一樣的東西,也不是什麼「金融」話語,希望還是能掏磚引玉。期待各位的意見和見解。


先談優勢。

我們來看一個基本公式:客戶數量*單客戶價值=客戶總價值。

企業經營的過程,就是不斷提升企業客戶總價值的過程。

平安的綜合金融,從這個基本公式出發,可以看到兩個方面的提升。

一是客戶數量。

綜合金融可以將客戶信息最大程度在集團公司內共享(做好客戶告知),平安保險幾千萬客戶向平安銀行的遷移即為一例,存量客戶的在開拓,這是硬幣的一面;另一面是平安以保險起家,不斷擴展傳統金融領域及互聯網金融領域業務,這些新興業務多少也會帶來增量新客戶,對保險等老業務形成反哺,從平安集團整體角度來看,總客戶數量可得到整體提升;

二是單客戶價值。

理論上,可以從兩方面來提升單客戶價值,一是提升客戶每次交易的價值,二是提高客戶的交易頻率。綜合金融在這兩方面均有可提升的空間,例如保險系的優質理財保險客戶,可以向信託客戶轉移,客戶每次交易價值可以得到提升,再比如平安的互聯網布局,平安好車、平安好房、平安好醫生、萬里通積分平台等,這種互聯網業務形態結合綜合金融業務,可最大限度的提升客戶粘性,即提升客戶交易頻率。而平安傳統的壽險業務,因壽險產品長期性的特點,使得公司在傳統首先經營模式下,與客戶的接觸頻次極低,傳統代理人銷售模式又使得保險公司獲得客戶準確信息有一定難度,這些情況都會疏遠客戶與保險公司之間的距離。所以,綜合金融+互聯網布局對單客戶價值的提升更為顯著。

其次,來說問題。

一是企業文化的問題。

平安主業保險出身,目前已經做到了國內壽險老二,財險老二,前面分別是中國人壽和中國人保,其經營風格相對前面兩個央企大佬,激進很多,狼性十足,且有話事人馬老闆,他可以為平安的未來負責。而前面兩個大個子,都是國家的,話事人是財政部,老闆幾年換一個姓。這種激進帶來的好處是平安市場化程度更深,管理層國際化程度更高,組織架構相對合理,管理效率和目的性更好,平安也提出了幾年內做國內產壽險市場老大的豪言,當然,這是有希望的。但同時,這種激進在極度厭惡風險的保險業也是一把雙刃劍,平安投資富通的百億巨虧,投資上海家化的紛爭,都是這種激進文化的體現。

這點在平安銀行身上體現也很明顯,自從平安入主深發展之後,平安銀行就被打上了深深的保險烙印,保險系領導入住,保險文化侵入,內部員工評價自身風格為簡單粗暴,大幹快上,運動式的做業務。具體可以參考這個問題:平安銀行相對於其他銀行有什麼特點和優劣勢? - 銀行。

另一個典型是2013年的平安證券。

平安證券曾盛極一時。「平安模式」以狼性、高效著稱,一度令業內側目。「原投行管理團隊在帶動平安證券投行業務的快速發展方面作出了貢獻。但在過度追求行業第一的目標導向驅使下,激進的管理風格顯現弊端。」平安內部人士如此評價,「過於注重項目數量和經濟收益,埋下比較大的風險隱患。」

激進的投行模式,也讓平安證券付出了巨大代價,並隨後進行傷筋動骨的改革。三分之二投行人員離職,儲備客戶大範圍流失。據平安證券統計,加上主動放棄的項目,其流失和清理的客戶多達150多家,付出了十億計的巨大代價。

平安的綜合金融畢竟剛剛開始,這種不同類型企業與保險文化的衝突,還將伴隨平安很長時間,影響如何還要靠時間給出答案。

二是風險傳導的問題。

這點和他的綜合金融密切相關,客戶在整個集團共享,那客戶在幾個子公司之間的搶奪和利益分割就會出現大問題,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江湖,這點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解決方案不夠好必然造成客戶體驗受損。正如平安集團高層在改造平安證券時的評價那樣,「平安集團要的並不是平安證券取得激進快速的發展,而是在其大金融戰略框架下平穩增長。相對集團其他業務,因證券這塊不大的業務導致整體品牌受累沒必要,集團對平安證券收緊掌控也是必然。」。客戶在不同業務條線間共享的同時,單一子公司客戶的風險也被其他業務放大。如果平安保險的客戶理賠受阻,他很可能也不再使用平安信用卡,客戶今天在陸金所的投資不如預期,可能明天就會在微信微博上罵平安保險,就是這個道理。而隨著平安綜合金融+互聯網布局的不斷加深,這種集團整體的風控變得越發重要,而風險的完全掌握變得越發困難。

最後,談一下對國內金融業的影響。

基本觀點是平安就是平安,目前平安的綜合金融有很深的保險烙印,未來也一定會有平安自己的特色,這取決於其保險文化和其他文化的融合與進化程度。畢竟,綜合金融布局國內不僅僅是他家自己在做,中信集團在做,光大集團也在做,這三家是金融牌照最全的,但各家都有自身的風格,當然,平安各金融業務板塊的整體性和整合強度是最大的。後面的銀行系的工商銀行、建設銀行布局也很快,保險系的國壽、人保、安邦也都在發力,其他還有不再一一例舉。金融混業經營已經成為當下的一個發展趨勢,與幾十年前分業監管的時代不同了。國外的美國、日本等也經歷過金融分業、混業的不同發展時代。與此同時,我們國內的金融市場還是嚴監管狀態的,混業不是你想混,想混就能混,搞「全牌照、大金控」,除了有夢想、有實力,還要有人。

哪家羨慕?可以學學試試。


綜合金融之前叫交叉銷售,想做的公司很多,做成的只有平安。為什麼?

其實之前還有個為什麼——為什麼要綜合金融?

簡單來說,就是「錢包深度」,某個品牌在客戶的錢包里的佔有率越深,這個品牌越值錢、競爭門檻越高。

單一保險,顯然不足以佔有足夠的份額,所以保險之外有證券、銀行、信用卡、信託,按照平安的架勢,金融之外還要有非金融。

這個商業邏輯本身沒有什麼不對。

另外一個角度,可以看這樣一個企業經營的基本公式,相較於@ sky的公式有類似之處。

公式援引自風景這邊獨好 ——詳解互聯網如何改變保險業。

同一客戶的二次開發,轉化率、周期、成本等指標都會優化很多。

所以,一定、必須、只能綜合金融。

這樣的模式不僅僅是金融保險業,很多行業都在做同樣的事兒,綜合家電:海爾,綜合數碼:聯想、小米。

平安的最大資本或者說核心競爭力,並不是綜合金融,而是目前已達90萬、思想行為高度統一、什麼都能賣的保險代理人,用好這個銷售渠道,銷售保險之外的新產品成本增加微乎其微,但是渠道的收入和依賴性都會增強。

傻子才不做。

如果平安夠OPEN,那麼除了銷售平安自己的產品之外,還銷售非平安的產品——前提是做好風控、別出現金賽銀的爛事兒,那就等於是把渠道為王做到了極致。

如果真有這麼一天,那麼你說對其他人有什麼影響?

渠道是王,別人不甘淪為產品供應商、俯首稱臣,自建交叉銷售隊伍?晚了!


如果單從保險行業來看,平安綜合金融無比有優勢。

儘管平安綜合金融無非是藉助噱頭開拓平安其他業務,但無疑這是目前做的非常成功的!

平安業務員在銷售人壽保險的同時,還能把財產險業務、銀行業務、證券業務、信用卡業務、陸金所業務、甚至信託跟基金、房產跟二手車都做了!這在其他保險公司業務員眼裡看來是不是碉堡了!?!

而且平安在移動互聯網端也是又在最前面的,什麼平安好醫生,平安人壽E服務app非常強大的。就是在像大索尼大蘋果一樣,打造一個完整統一的生態鏈或者叫「大平安」平台,任何人通過平安的任何一個子公司都可以找到所有平安集團的產品。

當然,員工優越感還是不錯的,不然你以為平安員工購新車最低市場價7.4折怎麼來的?!西雙版納度假旅遊區公寓員工專享價怎麼來的?!(這個只有平安跟雲南白藥內部員工才能購買)

所以,你說對於高端理財規劃師來說,這根本不算什麼,但是對於保險銷售人員來說,這簡直是碉堡了!


「題主,您還記得當年身為富通銀行股東的平安保險嗎?」

中國平安深陷富通門


沒覺得有任何優勢。銷售金融產品要有各種資格,你們有嗎?說白了就是鑽鑽監管的空子,哄哄不知情的客戶,忽悠一下涉世未深的畢業生加入罷了。真正的綜合金融銷售是要門檻的,你們以為理財師資格考試是開玩笑?而且其實你們自己最清楚,綜合了半天,不銷售壽險你們的業務員有幾個能養活自己?幾十萬隊伍不過一句笑話。


綜合金融更多是一種宣傳,我們國家是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而且這種宣傳對消費者並沒什麼多大作用。


綜合金融就是個幌子唄,無非就是什麼都鑽空子賣啊,如下圖。


說到這裡反問一下為什麼平安他可以什麼都做銀行,證券,保險,信託,租賃,基金,p2p,國家不是不能銀行搞證券,或者證券做銀行,搞不通,不是國家想讓它改革探探路子這麼簡單吧


關於筆者的這個問題,其實我已經有了自己的答案。但是今天來知乎還是想聽取一些專業人士的不同看法,希望能讓自己在以後的金融道路上有所啟發。

綜合金融的優勢:1、可以經營的金融產品更多,滿足客戶更多需求。 平安是國內目前為數不多的全牌照的金融公司,所謂全牌照就是它現在所經營的範圍不再僅僅局限於保險,還可以開展銀行業務(信用卡、貸款、理財等)和證券業務(證券開戶、投行業務等等);而像其他的金融機構例如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他們能經營的範圍僅僅局限於自身業務,換言之,是銀行就不能開展保險和證券投資業務(除非跟保險和證券公司合作)、是證券公司就不能開展保險和銀行業務、是保險公司就不能開展銀行和證券業務。2、客戶可挖掘的空間更大。 客戶不僅可以買平安的保險,還可以開平安的證券賬戶、甚至可以在平安貸款等等、真正的一站式服務體驗。3、平安員工的收入來源更多,金融產品有證券、銀行、保險。衣食住行有上海家化線上產品、平安好房、平安好車、平安好醫生等等


目前從員工的角度來看,除了用來吹牛逼,並沒有什麼卵用。然而,做金融是很需要吹牛逼的。

還是可恥的匿了。。。


瀉藥不看好平安綜合金融。

壽險團隊年紀偏大,年輕人很難生存,而且綜合金融靠著其壽險團隊支持,老業務員文化層次偏低,壽險的高層業務員(部經理,總監)保守,

國內有很多金融公司都向著綜合金融發展,拭目以待。


推薦閱讀:

8月19日股票會不會大跌?
「劣後」是個什麼概念?經常用於什麼場景?
金融學入門書籍?
投資銀行里債務資本市場(DCM)部門都有哪些細分崗位?
中國有外匯管制,那麼個人(貪官、移民富人或其他)是如何把巨額資產轉移到國外的?

TAG:銀行 | 理財 | 保險 | 金融 | 中國平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