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的元軍為何東征日本接連失敗?
一般的說法是遇到風暴侵襲重創元軍,但有些學者說元軍其實是打不過日軍。那麼當年的真實情況又是怎樣的呢?
大的原因:
1、元軍準備不足(最主要因素,兩次戰爭從戰略到戰術皆是)2、日本準備充足(御家人西遷、元寇防壘,戰鬥的結果證明了準備的有效)
3、高麗人與宋人的消極態度(體現在船隻準備和參展人員兩方面,對」神風「效果有影響)小的原因:
1、蒙古軍不善水戰2、日本軍隊英勇奮戰,士氣旺盛
是否有風暴重創元軍:
兩次都是。元軍是否打不過日軍:
文永之役和弘安之役(圖省事,我在這裡就使用日本的年號稱呼了)要分開看。文永之役,日本雖然進行了積極抗戰,但不僅動員起來的兵力稀少,在元軍的先進武器(震天雷)與戰法下更是屁滾尿流,險些失去九州的首府太宰府;幸而元軍準備不足,並未乘勝深入便即撤退(然後碰上了暴風雨),日本才免於大禍。這一戰,可以說元軍在面對日軍時有著絕對的優勢,但是因為戰略上的混亂而徒勞。
弘安之役,日本在文永之役之後的數年間一直在進行面對元寇的備戰,措施包括而不限於動員在九州有莊園的御家人親自前往九州、以朝廷與幕府雙方的名義徵收兵糧、在北九州沿岸構築元寇防壘等。由於如此充足的準備,來襲的元軍被阻止在灘頭一個月有餘不能上岸,只佔得幾個小島。當元軍整合兵力卻猶豫於是否再次發動總攻擊時,颱風來了。之後日本派出海軍掃蕩了殘餘的元軍。這一戰,日軍藉助防守優勢在面對元軍時不落下風,方可算是元軍打不過日軍。詳細過程犯懶就不寫了(要點上面都說了…),放個日文wikipidia鏈接:元寇
中文的上不去就算了。兩場風暴重創元軍自然是事實,這一定程度上也對忽必烈的再征日本造成了影響。然而對於兩次元日戰爭來說,元軍的敗退卻並非由風暴導致,而是在暴風雨到來之前就已經發生了。神風是錦上添花,不是雪中送炭。
之所以」元朝敗給的是暴風雨「這種說法傳播得如此廣泛,自然與日本從文永·弘安之役後受到王家推崇的神國思想有關。但對於我國的許多人而言,更重要的是這符合了他們心中」元朝是打到歐洲的王者,日本只是彈丸之地「的刻板印象,可以簡單粗暴地解釋元日戰爭的結果,而不用哪怕動動滑鼠去查一查哪怕中文的資料。很遺憾,也許歷史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也就是吹牛時的談資罷了。
宏安之役中,元軍由於幕府軍的沿海防禦工事,一個月無法成功在九州島登陸。8月份在東海上飄一個月,遇到颱風是日常,不遇到颱風才叫神跡。
蒙古擴張時代,不但遠征日本輸了,越南、爪哇、埃及都吃了敗仗。
但不能說蒙古人失敗的原因是日本的神風、越南的叢林、爪哇的氣候、中東的地形。
也不能說日軍就能吊打蒙古,越南世界第三自古以來,爪哇人開掛了,馬穆魯克就是克蒙古兵之類的屁話。勝敗乃兵家常事,蒙古人擴張時代幾乎統一已知文明世界,軍事上的全敗僅此幾例才是不正常的。元軍最大的長處是騎射手圍射游擊戰擊潰敵軍士氣之後四面衝鋒合圍見面,打日本,蒙古人被堵在登陸場最擅長的戰術發揮不出來,自然吃了大虧。直到二戰有戰艦重型火炮支援的時候,搶灘登陸仍然是陸軍部隊最脆弱的時刻。
颱風害的
皇協軍戰鬥力不行啊
接連失敗這個話有意思。就失敗了兩三次而已,關鍵是只打了這幾次,而且,都失敗了。蒙古兵不是戰無不勝的,但要說能被日本打敗就是個笑話了。兩三次可以,十次八次呢?你叫他打敗一個我看看。只是不想打而已。論失敗,蒙古在南宋失敗的次數也不少,但只要人家想打,早晚把你打下來,這才是厲害之處
元朝是在消耗前朝軍隊,第一次在敵方領土作戰,打不打得贏無所謂,降軍毫無鬥志,高麗或明或暗阻撓,元朝又在多線作戰,跨海投送,而日本鎌倉幕府氣數還在,又是本土作戰,打贏才是正常的,神風並不是主要原因。即使這樣,元日戰爭也是鎌倉幕府崩潰的重要原因。
其他不說了,最關鍵的是蒙古最精銳的騎兵為何失敗,首先,我不清楚元軍是否有騎兵參與,但如果沒有騎兵去,失敗也就沒什麼好說的了。
第一,跨海攻擊,對於蒙古騎兵絕逼是第一次,馬匹經過風浪顛簸是否受得了?蒙古人在長江都暈船更何談跨海了,所以上岸的蒙古騎兵戰鬥力估計最多也就剩3成了。第二,日本是海島國家,地形崎嶇不平,還算平整的就算海灘了,但很鬆軟而且太小,東一塊西一塊的,騎兵只有成群結隊、有輾轉騰挪的地才能發揮出威力的,所以再扣除7成。綜上兩條就讓蒙古騎兵0.3*0.3=0.09≈0.1,也就是一成戰鬥力,在古代一個騎兵可以對付10個步兵,也就是說一個蒙古騎兵上岸只能勉強對付一個日本步兵。再加上,元軍其他劣勢(大風損失慘重,上岸後援斷絕,士氣低落,指揮無能。。。)所以,無論有無騎兵參加,蒙古征日失敗是必然的。推薦閱讀:
※中國清朝以前都有哪些進步?看甄嬛傳的清代和羋月傳的公元前相差兩千年區別似乎不大。
※中國傳統服飾是否有過斷裂?
※中國古代建築是什麼時候開始喜歡用大紅大綠的顏色的?
※為什麼苗族史上無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