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要留在原地的殖民和精神方面的事例有哪些?

殖民是指由殖民造成的文物流失(離開原地)給文物造成的破壞

精神是指給本土人民精神上帶來的損害


第一個問題具三個例子吧:

1.埃爾金石雕:英國埃爾金勛爵從奧斯曼帝國手中購得了雅典帕特農神廟的部分石雕,然後切割肢解後,運回英國,導致石雕和神廟原環境的分離;石雕到了英國之後最終成為大英博物館的館藏,但是為了迎合白種人最優論並獲得一筆捐款,大英博物館將石雕磨去一層,以露出白色的石料底色,以試圖說明古希臘人和現代西歐的日耳曼人同根同種,這種對白色的崇拜以及長久以來的古典主義藝術實踐及意義闡釋也使石雕脫離了原意。

2.《女史箴圖》:《女史箴圖》原藏紫禁城建福宮花園,慈禧太后時期被移往頤和園。1900年八國聯軍進京,駐頤和園的英軍第一孟加拉騎兵團的克勞倫斯·K.約翰遜上尉趁亂將《女史箴圖》盜走,後為大英博物館購得。由於不了解中國畫作的使用方法(《女史箴圖》是捲軸形式的手卷),大英博物館錯誤的認為中國的國畫像油畫一樣,應該是掛在牆上的,所以將《女史箴圖》裁成四個獨立的部分。其中,畫心部分是從前題記隔水和後題跋隔水中分離出來並裝裱於鑲板上。裝裱的時候還錯誤的採取了的「日式折屏手法」,導致現在《女史箴圖》能夠看到明顯的開裂與掉粉。

3.廣勝寺壁畫:洪洞廣勝寺寺址在洪洞縣城東北霍山南麓,近代其下寺的四幅壁畫流到美國,最終分別藏於大都會博物館、納爾遜-阿特金斯博物館和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目前通過對三館所藏的壁畫比較研究發現,其藝術風格有一定的差異,是原本如此還是後來修復導致,已很難考證清楚。

第二個問題

今日對文物所在的爭執,實際上是後殖民時代原殖民、半殖民關係崩潰之後,國際社會和文化秩序重建的過程。而問題中所提的損害,大可以放到後殖民主義的語境下去解讀。

1.導致被掠奪國家的藝術史難以研究和完整的展示給公眾:當年中國人到國外去研究敦煌文物,是要付錢的。而現在翻看蘇利文等學者所著的中國藝術史,引用的大量的藝術品和文物藏於國外,而我國民眾難以一見。

2.如問題一的埃爾金石雕案例,文物掠奪國家對文物的詮釋很有可能被杜撰脫離了原意,而被杜撰的意義則常為政治及意識形態所利用。

3.在政治意義的殖民主義崩潰之後,無論是文化、政治還是社會層面,對把流失文物納入原生文化表達之中的需求,是異常迫切和強烈的。當今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應該是發展的、完備的、體系化的多元文化交流,而不是一元文化和其他文化碎片之間的「多元交流」。


以前桌上擺過一本閑書,叫《歷史的見證:有關文物返還問題的文獻作品彙編》,彼時還看不大懂,不過有一些事例倒是有趣。在這裡貼一小段:

「...但一樣東西屬於一個民族,這究竟意味著什麼?挪威的文化遺產多在現代挪威國家存在之前便產生了。(挪威於1905年獲得現代意義上的獨立存在,之前從自14世紀早期之後一直或與丹麥或與瑞典並在一起——只有1814年有幾個混亂無序的月份除外。)製造出如今存放於奧斯陸國家博物館大樓的精美金器和鐵器的維京人,並不把自己看成從奧斯陸峽灣往北一千英里、直至放牧馴鹿的薩米人的廣袤土地的單一國家的子民。從我們所知曉的傳奇故事看,他們的身份是與血統及地域捆綁在一起的。若被告知,奧拉夫的金杯或托爾芬的劍並非屬於奧拉夫和托爾芬及其後代,而是屬於一個國家,他們準會感到驚愕。希臘人稱對大英博物館所藏古希臘大理石雕刻擁有所有權,而這些寶貝卻不是希臘製作的——那個年代還沒有這個國家——而是雅典人的傑作,那不過是個數千人的城邦。當奈及利亞人宣布諾克雕塑是其遺產的一部分時,他們是在為一個其疆域還不足一個世紀歷史的國家伸張兩千多年前的文明產物,創造它們的民族已不復存在,對其後代我們也一無所知。我們不知道諾克雕塑誕生於王公貴族的宅邸還是平民百姓的坊間;我們不知道其製作者及購買者認為它們是屬於王國,還是屬於一個人,還是屬於一個家系,抑或屬於神靈。不過有一點我們非常肯定,它們不是為奈及利亞製作的。事實上,大量人們希望作為「文化遺產」加以保護的物品,產生於現代民族國家體系形成之前,其製作者所屬的社會早已不存在..."


奧斯曼土耳其的宗教是伊斯蘭教,反對任何偶像崇拜,出售是處理垃圾行為


謝邀,文物一直被損害,不論是殖民者和當地土著。精神損害談不上。


推薦閱讀:

西晉挖出《竹書紀年》(竹簡)後是怎麼保存的?
如何看待近日敦煌研究院稱「閃光燈對莫高窟壁畫影響微乎其微」?
衛青墓為何沒有受到保護?
為何陝西省興平市漢茂陵博物館將霍去病墓圍住,進行維護,而將號稱中國金字塔的漢武帝劉徹的陵墓棄之於外?
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的手去哪了?

TAG:歐洲歷史 | 文物 | 世界歷史 | 文物保護 | 殖民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