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武術實戰中如何走外門?
個人的感覺:中國武術(特別是北方拳派)中很多技術都要求走外門, 既用右手格擋(采引刁抓)對方右手, 或用左手格擋(采引刁抓)對方左手, 藉以向對方身後的空檔相對移動, 進而或打或摔, 攻擊對方的身體側部...(比如八卦一個勁兒往人背後鑽, 太極也通過外門來控制對手重心, 八極走外門接貼山靠, 形意內門多些,....但其他流派也大多強調外門)
但實戰中, 感覺實踐起來非常困難, 因為對方很少會打出絕對的直拳, 大多都是有一定弧度的勾拳和擺拳...而走外門的步法要求比對方快很多, 大多時候也很難實現...像拳擊的jab, 想要采手簡直是不可能的, 後手拳什麼的, 又快又猛, 感覺也很難像拳擊等擂台技術, 基本沒有類似的外門技術(閃避後勾拳不算), 始終覺得, 中國武術的精髓很多就在外門技術, 但如何才能在擂台中應用呢?是不是因為進攻方的攻擊方式發生變化, 這些技術已經徹底過時了呢?
為什麼切外門很精妙呢很精髓呢,因為它出現得少,一旦成功後就很令人印象深刻,否則才不會被廣為傳揚呢。
我一直在知乎上說傳統武技是以正合、以奇勝,首先要有能力和對方正面拼拳腳,在這樣的基礎上找時機用奇巧技術。一場打鬥,如果不是一招秒,能互有攻防地跟人正面拼個幾拳幾腳的話,就會有一定機率出現明顯可以使用外門技巧的時機。差別在於高手往往能更快找到甚至創造時機、更好把握時機。
走外門的方法我認為不外乎手法、身法和步法,尤其是它們的互相配合。
手法方面,有用圈手的,傳統上地流空手道是中國虎尊拳在沖繩地區的傳承,這派的防守方法多用圈手,畫圓從內向外擋。其他流派也有類似的,沒那麼圓的,稱之為外受。還有雙手配合的。比如左手向內撥對方的右直拳,然後馬上切換右手把對方的右拳進一步偏轉。這個技巧很講究兩手配合的緊密度。單手聽勁切對方外線,通常黏打的門派多用,傳統剛柔流空手道(中國白鶴拳發展來的)就有較多類似技巧,猜測詠春里應當有不少類似的技巧。直接撥對方未有動作的一側身體。正常出拳往往是一拳出一拳收,循環往複。如果對手連續出拳節奏很規律,找到節奏後撥對方收拳或者未注意的一側,使對手身體面對的方向偏轉,以此來達到切外側的目的。此外還有許多特別的手型來輔助。身法方面,搖閃也是一種可以幫助切外門的技巧。從外側躲避配合適合的手法能較好地達到目的。
如果對方打的拳不是很中線,且節奏感容易判斷同步,有時候用身體的轉動也能找到外門破綻。此外還有巧妙的身體聽勁。對方一拳搗在身上,通過含胸、擰轉軀幹等方法把這個力量卸掉,趁對方沒來得及收回的時候撥對方,這個方法即使沒成功切到外門也會減少自己承受的傷害。
步法方面常見的三角步、掰扣步之類的都可以為切外門服務。
也有對方一拳擊來,我方後退,在對方這一拳成為強弩之末時進行撥擋,同時近身切外門。這稍退即進的做法對時機、距離要求都挺高的。對方要是揮大擺拳、做弧線腿法就更好玩了,稍微退點距離剛讓讓對方打空,側身就暴露出來了,時機把握住就好。另外就是纏抱時切外側,誰說一定要在拳腳交鋒的時候找外門呢。可以護著頭先近身控對方雙手,找個時機就轉到外面去了。
現代的站立格鬥技以打點為住,不和你接手,所以依靠單純的手法捕捉對方的來拳來腳不容易。有些練習者習慣去擋人家的拳頭,拳頭那麼小,很難捕捉很難聽勁,所以盡量要控制對方手臂甚至身體為主,越是想捉拳頭越是捉不住。
一些傳統練習者的確太過強調這些不太容易出現的、終結技一般的技術,把套路和編排動作當作唯一要練的,因而忽視了基本拳腳的練習、連續技術的練習。往往發現找不到機會用這種外側技巧,或者技巧落空後愣在那兒不知道幹啥,遇到那種挨著打亂揮王八拳的人就傻眼。
憑藉基本拳腳撕開對方防禦或者製造機會,然後施展這類技巧,如果失敗就順勢繼續組合拳腳,老想著要精妙,那不是空中樓閣嘛。最後,某些傳統技巧以現代眼光看來的確是低效甚至有些粗糙的。在過去作為武裝力量,技巧是不輕易示人的,加之信息通訊的落後,會的打不會的非常好用,有些從沒接觸過武術的人甚至就跟沙包一樣隨便搞。現在各種視頻,普通人多多少少對現在的擂台個格鬥有點概念,這樣一來某些招數就可能效果會打折扣了,所以多多少少應該做點調整。一些所謂大師的拆招,看看了解一下就好,真實情況下誰會把一個拳頭伸在外面任由另一個人噼里啪啦的一系列動作?而且另一隻手就算不還擊也該本能地擋擋吧?真人的APM還不至於差那麼多的,這種套路分解拆招明顯的不靠譜。你的感覺是錯的!
那都是說手演示,配合著慢慢的出一拳,出完了拳還在那停住,老師父就能做出任意他想做的動作,他可以快速的用手腕拿(不是抓握,是勁上的拿)住對方手臂,快速的繞到對方身後,快速的摔倒對方,看起來很震撼很刺激,其實只是意淫罷了。
你也發現實戰中用不出來了。但那不是因為對方打不出直拳來(能打出直拳需要長時間的練習),而是對方不做保留的快速動作你是無法在那瞬間做出那麼多動作的,如果你能在瞬間做出那麼多動作,那隻需要上步迎擊就可以了,還需要那麼多複雜的動作么?
走外門的意思是在對方前手的外側(相對身體中心),把自己的中線挪到對方中線之外,這樣自己可以雙手都可以擊打對方,而對方的後手卻無法擊打自己。如@徐奔 所言,接梢節是比較困難的,一般接中節和根節,既容易接上,對方也進入攻擊範圍,還便於同時破壞對方的拳架和重心,展開後續動作。所以有「出手如刀銼,回手如鉤桿」的說法。至於步法藏腿法,近身接摔靠,就不提了。
傳統武術的近身打法,無論走外門還是踏中,少有單純的一拳一腳的運用,對手法、身法、步法的綜合運用要求都很高,需要大量的基礎訓練和對抗訓練。預判、反應、速度、技術要領、發力,任何一環不到位,都可能失敗,成為靶子。
鑒於傳統武術練習者的整體業餘狀態,基礎訓練和對抗訓練是有缺陷的,對於把傳統武術看作格鬥項目的練習者,個人建議從拳擊等現代搏擊項目入手比較合適,有一定基礎後考慮傳統武術。這個還真沒什麼可講的,無非就是多練罷了。主要不是切外門的問題,而是更基本的距離感問
題。這麼說吧,確實對方發拳,我方如果追求接手(其實不接的更多,一般還是追求偏閃進去切入短打距離),要做的動作非常多,但這個多動作,以身上習慣性的擰裹束展為中心,看似多,但從這個動勢來講需要的時間來算,其實和對方揮拳差不多——對方揮拳也不僅僅是揮拳。他也要調整重心、蹬地、擰身等一系列動作,其實也不少,這才能讓這一拳產生足夠力道。
正因為在鍛煉時練就的反射性身體動作,才能支持熟練後的自由組接,不是么?我們之所以覺得快,是因為我們只看到了最精彩的那一瞬間。在攻擊之前的試探、距離計算、身位判定、互相預判、暗中蓄力……這當中的門道,只是旁觀,哪看得出來?不說傳統武術,說說MMA,應對拳擊型打擊系選手的方法還少么?針對出拳時前傾的體勢,有太多方法可想。一句話概括:如果你沒有比他快,並不是傳統武術這樣不行,只是說明你練得不夠。「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師父」側面地回答了這個問題。
如果拳勢已經變成實際的拳,已經做出來了,那麼速度需要超過對手很多才能走到外門去。
在拳勢剛成,還沒做出來的時候,自己在心裡省略了這個等待和準備的步驟,直接走到外門,那麼看起來動作並不是很快,但是效果好。
其實這個能力的獲得,比速度超過對手很多,還難的多的多……正常人的心理活動,都是發現——等待——準備——動作,這樣一個過程。而做到用心如鏡,就是要省略中間的等待和準備過程,眼見身即動,不走心,所謂「有觸皆應」,或者「拳打人不知」,都是描述這個境界的。拳術中又叫「知拍」。實戰表現就是「犯者立仆」……
非常非常難。不僅心理上,身體上的基本功力要求也非常非常的高。要省略「準備」這個步驟,就要求身體每時每刻都處在隨時可以發力的狀態。不經過嚴格的訓練,常人是無法想像的。瀉藥我一個搖避就能閃到陪練者的外門,就這麼簡單。搖著搖著就變成八卦步加截手鑽或者穿掌(還特么帶著拳套……起身的時候反擊,差點習慣性劈掌,幸好改成了前手直拳)了……假現代搏擊學者……
我師父用五個字概括了——手眼身法步
後膝蓋指向對手
傳武打外門的據我所知是刀法比較多,利用空間差和身位吃對方角度。
徒手技術我是中門打的多,外門打的少,在打極真組手的時候用的多點,具體用法跟其他的搏擊沒什麼太大差別,區別只在胯部的重心應用,在搖閃的時候不管什麼方向左右手和左右腳都能出,打前打後也隨意,現代搏擊專項練了應該也能做到,傳武只是出來的會快點。
下面說的是具體做法,文字表述可能不清楚,自行理解,試不出來不負責,其實就是跟落地滾翻受身迎著地面的來勢一樣(豎的),迎著對方的來勢滾上去(橫的),來手滾手來腳滾腳基本沒差,只是接的地方不同(膝,肘,胳膊,小腿,大腿,肩膀,身體都行),跟滾地受身一樣,接觸地面之後滾半圈滾兩圈都是隨著力量大小自動完成的,一般人的力量滾上去半圈都不用就能完全被吃住外門,然後有大把大把的機會可以做攻擊。
PS:注意這裡說的滾不是真的要你在地上滾,而是迎著對方的來勢像滾翻受身一樣做一個身體反應,這個技術練好了自帶公園老師父講手的部分神棍效果。
PS2:上述的方法需要你懂得落地受身的滾翻作為前置技能。。。膝蓋接地滾,肩膀接地滾,前臂接地滾,屁股接地滾,後背接地滾。。。之類的技術,地面滾翻越純熟越容易做出來這個。
PS3:這個技術要點是迎著來勢上,不一定到外門,也有可能滾進中門,愛哪哪,反正能打進去不用想那麼多。
走外門並非是難得一見的技術,接手也並非是非接不可。
確定以上兩個基本觀點後略做陳述,文字還是太蒼白,可能說的不清楚。
首先,外門指的是什麼?一般的觀念中指的是對方用於攻擊的肢體的外側,因為在這個角度上是對手的相對盲區——反擊能力受到限制。走外門能否成功關鍵在於時機,簡單地說,前提條件是你切入的時候對方的外門尚未形成。如果對方的外門已經初具形態,或者已經形成,這時候往外門切入是送上門挨揍的節奏。既然如此,切入的時機要趁早,那早到什麼時候?對方尚未有所動作,切入顯然過早,對方會心裡美美地等你撞上來。所以,切入外門的合理時機應該是敵意已決、將動未動之時。但是,這個時機尤難把握,需得經師傳授、反覆喂招才能逐漸掌握,並在實踐中校驗修正。
其次,關於接手。接手的目的是什麼?可能我們大多數人都以為接手是為了消除對方的攻擊手段。這樣的答案對,但也不全對,所以捉拿對方手臂的接手動作在我們看來是沒有錯的,但實際應用卻又不理想,總是慢一拍。還是回到前面的切入,在你切入的過程當中,你的身體是按照某個軌跡在運行的,對方的身體與攻擊也是按照某個軌跡在運行的,所以這兩天軌跡會有交匯。如果你能夠讓你的身體在對方攻擊的肢體到達這個交匯點之前就已經跨過去了,此時是不需要接手的,這就是不接觸式打法。如果在對方肢體到達交匯點之前你尚未通過,就需要藉助於接手來消阻對方的攻擊威力和對你的威脅,這一點吻合了大眾的觀點。但,接手的目的並非僅僅如此。當雙方存在著接觸,意味著你給了對方一個支點,所以在接觸以後對方可以快速回防並重新組織攻擊,而此時你還尷尬的剛剛路過交匯點,進退似乎都不妥當。為了能夠實現預定的戰術目的,你需要想盡一切辦法阻止對方的回防,從而讓你的身體朝著既定的目標前進,所以就有人想到了去抓取對方的肢體,也就有了接手的「老嫩」問題,也即是接腕、接肘或接根的問題。但是,這還是表象,這樣的思想會讓人把注意力放在了技術手段上,而忽略了你的短期戰術思想——阻止對方回防。所以,此刻你的目標是讓對方不舒坦,接肘、接根是讓對方憋著不舒坦,讓他不能夠快速地撤回去,除此以外呢,所有你能想到的、所有你在那一刻身體能做到的,只要能夠達到目標,只管用出來。但是,不要糾纏這個短期目標,你還有一個相對更高的目標——切入並就位。都是兵器技術,現在搏擊手的出拳速度已經短於人的反應極限時間了,需要通過眼神和肩膀預判對手出拳。。。話說這些招怎麼用的話,其實若果你對手拳擊練得還不如你,這些招你就用的隨心所欲了
正面對正面格鬥確實不好用,但是在特殊的體位中還可以用對側手格擋(中國古流叫外門)。
正面對正面,對側手格擋確實難以實現,因為轉身動作太大,很容易被對方另一手的直拳打中臉。
正面對正面使用同側手格擋,用自己的小臂尺骨滾推對方右直拳的小臂(這也是破壞式防禦的一種用法),如果對方拳速太快直接從對方右腕外側拍擊改變對方直拳方向,即可躲過同時我方可以右拳反擊。這種格擋方式MMA中也經常用。
所謂對側手格擋(外門)適合在T型站位時使用,我方為T字的一豎,對方在我方體側(以對方在我右側為例),對方打來右直拳偷襲(或者從我方右側伸右手抓我頭髮),我右轉身的同時出右手格擋就是對側手格擋,我格擋順勢抓腕,接拉臂左直拳,左肘擊,踢擊小腹、拉臂側踹,絆摔,拉頸旋摔,L站位外側臂鎖轉身投摔等……都可以。
同時側方出現持棍攻擊者,也可以用這種格擋化解。——這都是以色列軍事格鬥中的一些用法。我只說我遇到的一件事:
我和夥伴研究如何走到對方外門這個問題時發現,如果對方下盤站得穩穩的、出一拳,我要在他出這拳的瞬間,斜向前上一步到他外門,除非你跨一步的速度遠比一個刺拳還快!這是什麼概念,請自行找搭檔體會一下。但是,位移是相對的,如果我不上前,而是對方上前呢???然後發現,如果對方的招數是向前沖的(具體什麼招先不論),我方只要橫移一下,避其中線鋒芒,對方不就自己走到我側面了么???所以,我們最終養成了一個「消極」思維:走外門不是我主動走出去,而是對方走過來、造成了這樣的局面;可遇不可求,他沒主動送上來,不可強求。走外門之前還有一句叫左來左架右去右迎,架完以後你再看看走外門的走法就明白了,對手攻擊不到你,你卻可以之前打他,因為對手半個身體都在你的攻擊範圍內。
說下個人體會,走外門,走內門。不是你想著走就沖著人家的外門進去了的,而是,剛好那個角度,那個時機,你和對手的位置,我自然的走外門了。同樣,走內門,也是因為我恰恰好那個時機進內門了。所以,不要老是在腦子裡套招式,一切都是自然的,一切都是水一般的,沒有為什麼,只是那個時候,我就恰恰好走了外門,恰恰好擊中了你,沒有理由
本是捨己從人,多惡捨近求遠。這句話裝逼吧,但很對題阿,哈哈。
用得上的才大眾,那種天時地利人和都不一定用得上一下的技術自然小眾。能讓你套路打沒還手的人你就沒了用大招的興趣,真正能打起來的人你又不一定用得上大招。
有橋橋上走,無橋自己造。你找不到對方的橋,就直接內門打身體。幹嘛一定要用外門去打?
因為實戰面對的不是傻子,隨便一個職業拳擊手的拳都是快的嚇人的,怎麼抓?
手快打手慢,力大勝力小,四兩撥千斤。天下武功的奧秘無不如此。傳統武術和現代搏擊有異曲同工之妙。相比之下,傳統武術在強身健體,修身養性上更具備優勢。
八極拳怒答
說個插曲:高中和一個小混混交手,一肘頂將其頂岔氣,倒在地上沒起來。其跟班小弟報警,最後檢查斷了兩根肋骨。但沒有判定我什麼責任。
練八極,我只鍾愛下盤穩(對象做上面沒問題),崩拳和肘。
一般無論是和外行交手還是日常練習,先倒地一定會輸氣(不僅僅包含氣勢,也包括所謂的丹田之氣),所以下盤功夫除了穩、固之外,還要其韌帶柔韌性。沒動兩下手就拉傷,你就只有被揍的份兒了。其次,個人認為八極拳中個人最喜愛的攻擊方式之一崩拳,發勁距離短卻傷害不俗。即使是在兩人相互摟抱時也有足夠距離發勁,足夠實用。
最後,肘擊。先是由於貼身不適合腿法,拳法並不適合而肘法卻能彌補其不足。但唯一不適的地方是張合度太大易暴露自己弱點。
以上,匿了。推薦閱讀:
※如果沒有規則限制的話,UFC 中哪些技術會被破解無法使用?
※相較傳統武術或許現代自由搏擊的路子是一種武術正道吧?(純粹討論下別罵戰謝謝)?
※借問武黑有多少個不是井底之蛙?
※參加自己練過的格鬥術之外的其他格鬥術比賽是一種怎樣體驗?
※如何看待MMA UFC中越來越多的偏向於摔跤和地面技的選手獲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