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一瓶純凈水 550ml 售價約 2 元,一瓶普通的燕京啤酒 640ml,退瓶才後才 1.5 元,為什麼啤酒比水還便宜?


我從流通環節上來做一個回答。

1、純凈水的塑料瓶包裝成本一般在0.4元,純凈水的成本很低,只是自來水用三級反滲透膜過濾後製成的,每瓶水的成本不會超過0.1元,這樣出廠成本在0.5元以下。但瓶裝水的終端銷售(小賣部)一般的要求是進貨價乘以2倍的價格往外出售。如可口可樂的冰露進貨價是0.55元,賣1元;娃哈哈的進貨價是0.7元,賣1.5元;如果某個牌子的純凈水進貨價是1元,終端一定會賣2元的。

2、啤酒的包裝成本現在大約是0.7元,其中瓶子0.6元。而酒液成本每瓶是0.5元。這樣每瓶啤酒出廠成本是1.2元。流通環節一般是兩級,銷售商每瓶加0.2-0.3元,終端商每瓶加0.4-0.5元,這樣就達到1.8元,其餘的價差用作了公司市場競爭的費用、廣告的費用和公司的利潤。上述說燕京退瓶的價格是1.5元,也就是說,如果不退瓶,在終端的價格是1.5+0.6(瓶子)=2.1元。

綜上對比,啤酒比水便宜,主要是水的終端流通渠道吃掉的太大,行業使然。


@啤酒客 答主講出了在快消流通領域的很重要的事實,但引出了進一步的問題(大概是題主問題的核心):為什麼瓶裝水渠道可以支撐這麼高的利潤而啤酒的渠道不行?眾所周知這兩類商品的渠道大多數情況下是重合的,為什麼同樣的渠道會對經營的兩種商品採取不同的商業邏輯?

支配這兩種商業邏輯的關鍵,我認為主要是市場博弈的情勢不同。這個情勢可以用波特五力模型很好地解讀。

首先啤酒和瓶裝水都可以視為充分競爭的市場,也就是說供需雙方,消費者和生產商都是可以自由選擇的,包括買或不買,買哪種,同樣包括生產或不生產,生產哪種(4P的策略)。

然後我們需要回到這兩種商品市場推廣的早期,在我的印象中,啤酒的啟動和普及比瓶裝水要早幾年到十幾年。而現在的格局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兩種商品在各自的市場普及階段形成並延續下來的。我們把兩種商品在各自市場培育階段的消費者的選項和生產商的選項納入波特競爭模型。

對於消費者來說水是一種什麼商品?必需品,它的替代品是家裡幾乎免費的白開水,但是對於這種低價商品,決定消費者心理價位的不僅是其本身的價格,還有便利性。消費者如果在外面不買瓶裝水,就必須出門帶水,儘管幾乎不花錢,但是麻煩。所以瓶裝水的比價對象不是家裡的白開水,而是出門帶水的「不方便」程度。

再看啤酒。啤酒顯然不屬於必需品,至少沒有水必須。而啤酒的飲用習慣一般也不是出門路上喝,而是在家中或者一個固定的場合喝,這就決定了消費者對啤酒的需求不如對瓶裝水的的需求「剛性」。同時,在市場培育期,啤酒消費習慣的對抗對象是什麼?低價白酒。低到地板價。儘管啤酒從最初進入中國市場就塑造了西式生活方式的形象,但是對於大多數市民消費階層來說,啤酒的價位會受到低價白酒的牽制,一旦這個價位超過了某個心理預期,底層消費者就會立刻轉向低價白酒。

再看生產商一邊。瓶裝水相比啤酒的特點:

1.工藝簡單,周期短,隨時接到訂單隨時可以生產交付。

2.一年四季淡旺季不明顯,只跟出門人口數有關。

3.保質期跨度大,一旦灌裝出來賣不出去、或者從渠道退回來,換個標保質期就合規了。反正也不會變質。

而啤酒就比較慘了:

1.工藝相對複雜,生產有周期性,而且清酒不能久放,最好是生產出來立刻發往渠道。

2.在中國大部分地區,尤其在市場早期,淡旺季非常明顯。冬季生產出來賣不動,夏季供不應求這種現象非常普遍。這種周期性波動大的商品,站在生產商的角度是對規模經濟非常不利的,成本控制始終是管理中的難點。

3.保質期較短,而且確實容易發生變質現象,所以也基本不可能從渠道回收然後重新貼標再賣。

以上僅例舉了重要的差別。但是這些存在於消費者角度和生產者角度的差別,就造成了在波特五力模型中,瓶裝水和啤酒的供需雙方的博弈均衡線的差異。這種差異主要就體現在議價能力上。

簡單總結,瓶裝水因為是必需品而生產要素簡單,所以生產者與消費者在議價能力上相對處於強勢;而啤酒因為不是必需品而生產要素複雜、生產者成本壓力大,生產、銷售和消費都具有強周期性,所以生產者與消費者在議價能力上相對處於劣勢。


有的啤酒比有的水便宜,僅此而已。

有的水,自來水灌的,不算瓶子成本無限趨近於零。也有的水幾十一瓶諸如Voss,更不提Evian每年的限量版都能賣到一百多了。

啤酒有1塊5的,也有在酒吧能上千的Westvleteren XII。

你這種比較,沒意義。


超市裡康師傅一塊,娃哈哈一塊二,農夫山泉一塊五。。。倒是啤酒一般都比題主說的貴不少?


市場競爭因素和銷售成本的原因很重要。

14年啤酒行業的top5市場佔有接近80%,大啤酒集團的擴張還並沒有結束。市場還沒有充份競爭。等到一些較弱的企業禁不住價格戰銷售戰退出市場。市場上剩下幾個巨頭誰也做不死誰了。他們就會很默契的漲價的。

水市場基本是壟斷市場了。各大集團定價上基本是有默契的。零售價高點大家賺錢。水廠一建廠基本上就是產能一兩百萬噸,每年三百六十五天三班倒。生產成本倒是很低,但是物流倉儲都是要錢的。市場營銷也是要錢的,水廠的銷售半徑都要比啤酒廠大的多。

生產成本上來講水自然要低的多了。

但是啤酒行業競爭太激烈了。很多酒廠甚至用低於生產成本的價格把貨批給經銷商。以保護經銷商的利益,維護銷路。這生意賠本也得做,邊際成本已經擺在那裡了。

飲料行業里啤酒廠的虧損率算是最高的了。


一個簡單的大邏輯

普通人沒必要天天喝啤酒,但需要天天喝水。

價格形成取決於供需不是成本。

補充:我估計很多人沒看懂就開始噴,我只能說得再簡單一點。

有人說米飯天天吃為嘛米飯比肉便宜,那是因為中國大米的供應遠比豬肉充分,你到美國看看是不是大米比肉一定便宜?至少蔬果貴過肉是太正常了,因為供需不一樣。

題主沒有說明問題背景,那麼對於飲用水稀缺的地區外加沒有飲酒習慣的人群來說,純凈水貴過啤酒很正常,你能否認沒有這種人群存在么?我就寧願買水不買等量的啤酒,因為水是必需品,啤酒我不需要你免費對我都沒意義,有問題么?有那麼難理解么?

當然你又會問,水有啥了不起,我家自來水都隨便喝,那是因為你沒有考慮需求的多樣性。

對於依雲的粉絲,依雲就是剛需,20塊30塊人家願意買有啥疑問?對於我來說,桶裝純凈水是剛需,因為我不喝自來水,10塊20塊一桶我都要,燕京賣的便宜,如果大家覺得不好喝還傷身, 甚至白送沒人要也不奇怪。


別把燕京歸類為啤酒!


。。。恆大冰泉比原油還貴


自來水1000000ml才5塊錢,啤酒哪裡便宜了。


我想問你哪買的1.5的燕京


使用場景不同:

小瓶的礦泉水是臨時使用的,而即便再小瓶的啤酒都是特定場景使用的;換句話說,你可能買瓶礦泉水應急,但基本上不可能買瓶啤酒應急。所以,二者會有如下區別:

1、應急消費品的價格高過常規消費品。越是急用,對價格的敏感度越低。

2、應急消費品的購買體現出小包裝、少數量的特點。應急消費品的小包裝不僅是(在高單位售價的前提下的)低單價的需要,更是便於攜帶等物理特性的需要。

綜上,題主的困擾來自於這二者並不是同種情況下會被購買的產品,價格無法直接對比。其實這個問題超市已經回答層主了,你對比的這兩樣東西,在大型超市中根本不擺在一起。

PS:再提供一個極端的例子輔助說明:在英國,一個不常見但確實在發生的情況是,大瓶裝的可樂(大約700多ml?)比小瓶裝的(大約300多ml?)賣的便宜,即不僅是單位價格便宜,連單價都便宜。


這個問題涉及到商業里商品邏輯,以及市場營銷諸多概念,估計需要一些大神來詳細回答了。

但可知的是:

1這是兩個市場,有不同的廠家,更有各自不同的市場定價

2商業社會,並不一定是按照產品成本來決定價格

3市場定價方面,啤酒的定價不是參考礦泉水定價而是參考同行以及啤酒市場

4不同的定價面對不同的消費者需求,定價只對目標消費者起作用,售價100元的啤酒與售價3.5的啤酒更有不同的市場。


可能的原因是啤酒過度競爭導致利潤降低。


我們當地的航空啤酒,17塊錢9瓶,回收酒瓶大概2毛/瓶。合算下來一瓶不到1塊7。

個人感覺主要受包裝+水源+廣告+零售終端加價影響。


因為常溫燕京不如尿


問題錯了。

水1元

啤酒退瓶2.5元


一瓶礦泉水廠家利潤多少錢不知道,但是一瓶啤酒賣好了純利潤也就幾分錢,不超過1毛,你沒看錯,別問我怎麼知道的!


是否是正確n?r?t?g?t?g?t?t?t?g?t?t?t?t?g?t?t?b?t?t?b?t?b?t?t?b?t?t?b?d


在家樂福打工過。。其實康師傅「狂潛水」進價只要4毛!所以對那些零售店賣兩塊完全不能接受


純凈水我們都喝1元的


推薦閱讀:

如何倒啤酒才能沒有沫?
喝酒對健身是否有影響,是利大還是弊大?
北京哪裡有自釀啤酒可以喝?
啤酒就比別的酒低端嗎?
能把啤酒做成冰棍嗎?

TAG:啤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