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學意義上的觀測究竟是什麼?觀測和「意識」(Consciousness)有多大關係?
如果問題過於抽象,歡迎列舉實驗上已經確定「是觀測」和「不是觀測」的行為。
答題前請確認您了解「觀測者效應」,謝謝!觀察者效應_百度百科Observer effect (physics)Wigner"s friend
繼續拋磚引玉,以下發言的正確性不做任何保證,歡迎反駁。(如果我沒能看懂反駁的話……可能就不回復了……)大部分思想來源於跟某幾隻教授的聊天。
量子意義上的觀測是一個信息提取的過程,而這一過程與意識並無直接關係。
講個故事。首先,我們有一隻在空間中遊盪的電子,它當前的波函數完全未知。為了了解它的位置,我們用一大片動量確定的光子穿過這個區域。通過一定的手段(例如首先使用透鏡,然後利用感光元件確定折射後的光子位置……這個設備俗稱照相機),可以通過最終光子的路徑反推電子的位置。這是一次測量。測量的結果,電子的波函數坍縮到了位置的本徵態。我們怎麼知道電子的波函數坍縮到了位置的本徵態呢?答案很簡單,用相同的方式再測一次。如果測量的頻率足夠高,我們會發現電子有很大的概率並沒有移動。如果我作為一個喪心病狂的觀測者,不停地做這樣的測量,我會發現電子被「定住」了,幾乎不能離開最初的位置——這就是量子芝諾效應(quantum Zeno effect)。
但是小夥伴們就要問了,如果用一個經典的思路來看,電子在被測量後即以一定的速度運動,那如果測量間隔趨向於零的話,位移也是會趨向於零的呀,這不是說了跟沒說一樣么,量子力學真垃圾。這時候精髓就來了:如果測量確實能讓波函數坍縮,那麼這個隨著測量頻率增加,電子漂移的速度會減小。基本上,如果測量間距 t 趨於0,經典情形下電子的擴散速度是O(1)的(也就是與t無關),而觀測帶來的波函數坍縮使這個速度降低到了O(t^2)。後者在實驗中確實被觀測到了。那麼,這個「觀測」的一系列行為(光子散射-光子被探測-一隻人類看到測量結果)中,到底那個才是重要的呢?可以肯定的是,一個有意識的人看到測量結果這部分並不是。考慮這個版本的量子芝諾效應實驗:在實驗的最開始,觀測並記錄下位置。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中,把快門關上——我不再能得知此時電子的位置。最後,再次打開快門,記錄電子位置。如果有意識的我看到測量結果(或者測量結果被以某種形式記錄在相機中)才是測量的關鍵的話,那麼最後的電子位置和最開始的電子位置並不一定有什麼關聯,因為只有最初和最後的測量才是「有效」的,而中間的時間足夠電子飛去奇怪的地方了。然而,事實上,我們會看到電子仍然被「定住」的實驗結果。這也就是說,是否被某種意識得知觀測結果並不是觀測的要素。那麼觀測是什麼呢?是信息的提取。通過光子與電子的散射,二者進入了糾纏態,這使得提取光子的信息也會告訴我們關於電子的信息。在快門打開的情況下,光子攜帶的信息被記錄,也就是說信息從光子(電子)轉移到了相機內的電信號上。在快門關閉的情況下,光子撞上了快門帘,攜帶的信息被提取並丟棄。信息被丟棄還是被轉移並不重要,觀測的事實在信息被從電子-光子體系中轉移走時就已經成立了。但是這個論述中有一個非常薄弱的環節:信息是如何從光子被提取的呢?簡而言之,當一個相對簡單(自由度低)的系統與一個複雜的宏觀物體/環境(reservoir)耦合的時候,其攜帶的特定種類的(種類取決於耦合的性質)信息必然被轉移或丟失,而這一轉移/丟失的強度取決於耦合的強度。也就是說,「觀測」這一行為,在光子被電子散射並與某種形式的宏觀物體相互作用時(比如落在感光元件上或者射在牆上)就成立了。這一部分要是再展開說就有點超出我的說明能力了,先在這裡停住吧。如果以後有機會再補。另外,關於Wigner"s friend,我覺得這個問題和我關注的部分關係不大,更多的是哲學上的(且難以證偽的)思考,就像多世界詮釋和哥本哈根詮釋之間的矛盾一樣。所以就不對此做更多評論了。觀測本質上講是一種相互作用過程。
對於這個問題的理解困難基本都來自於對「觀測」這個詞的誤解,以及對量子力學理論的過分糾結。作為實驗物理,觀測的實驗內涵是簡單的,就是實驗體系和體系外部發生相互作用。
這種相互作用可以是被人為控制的。也可以是被自然環境誘發的。
在常見的表達中,前者一般被表達成「測量導致波函數塌縮」;後者一般被表達成退相干。這其實是一碼事。
舉光子雙縫干涉的例子。
我們把光子從左邊縫穿過寫作狀態a,右邊縫穿過寫作狀態b。
如果沒有白屏,而是很髒的空氣的話,整個實驗也沒有人在,光子該塌縮還是要塌縮,因為光子遇到灰塵,發生散射,必須得顯示出一個確定的狀態來。這也是測量,雖然沒有人在場,也沒有人知道這個結果,但是灰塵在進行「測量」。
整個事情和意識沒有任何關係。是純粹的物理作用。
光子到達白屏,就是測量。因為光子和屏發生了相互作用。不得不顯示出到底是狀態a還是狀態b。
說說我的基本理解,請批評指教
1, 觀測,本質上是微觀粒子和宏觀物體相互作用的過程。和意識,沒有任何關係。(話說回來,意識是腦電波,是神經電流的一種狀態,依然是物質相互作用的表現)2, 上帝不會擲骰子,測量結果表現為隨機性,因為每次測量周圍環境各粒子都不同
3, 薛定諤方程和量子力學其他公理適用於微觀世界,同樣適用於宏觀世界
4, 微觀粒子的物理量A|ψ&>,測量結果為本徵值,測量後波函數坍縮,都是一個微觀粒子和周邊環境無數個粒子相互作用的結果。宏觀粒子各微粒狀態的分布概率,決定了本徵值按照一定概率分布。
5, 無數個粒子組成的宏觀物體,各物理量B|ψ&>,都隨著粒子數增大而趨向狄拉克函數,就是一個幾乎確定的值,原因是,算符是我們人為選擇的。生活在宏觀世界的我們,只選擇了能測出來的東西當物理量! 不接近狄拉克函數的算符我們測不出來,無法充當物理量!
6,薛定諤的貓是死是活,取決於疊加態粒子作用於開關那一瞬間開關各粒子的狀態,貓的死活從那時候就確定了,和打開蓋子無關
7, 根據微觀粒子各種狀態穩定性之類的規定,應該可以推導出微觀粒子的分布概率,然後用薛定諤方程求解宏觀物體狀態,應該能從數學上證明,粒子個數趨於無窮大時,現有各物理量滿足4和5(如果證明出4和5不成立,那就已經違背實驗事實了)。只不過,要完成這些計算,目前距離遙遠
8,總的結論悲傷的說明平行宇宙不存在,宇宙依然是確定的,混沌支配的,而不是隨機的。我們感覺到的隨機都是混沌,信息不全的結果。題主是量子物理史話看不懂了吧。可以明確地告訴你,這個問題的答案只有個人意見,而沒有確定答案。
雙縫干涉實驗告訴我們,光子同時穿越了兩條狹縫。從小孔中射出的電子穿過兩道狹縫投到屏幕上,就會形成一系列明、暗交替的條紋,這就是現在眾人皆知的雙縫干涉實條紋。在這正常的時候,光子以波的形式穿越了兩條狹縫。
但是,每次電子只會在屏上打出一個小點,只有當成群的電子穿過雙縫後,才會逐漸組成整個圖案。現在我們想知道光子到底是從哪個縫打出來的,於是在個狹縫旁放兩個探測器,我們探測到了光子從一條縫打出,同時,干涉條紋消失了,光子表現為完全的粒子性。從之前光子表現為絕對的波動性到現在完全的粒子性,所有實驗參數都沒變,只改變了觀測方式。
觀測與「意識」的關係就是:當有意識的我們去執行觀測這一行為時,改變了粒子的行為方式。
這句話是有爭議的,關鍵點在於「觀測者的主體是不是一定要是有意識的人?」之前已經說了,這一問題是沒有答案的,各種解釋寫出來又是一本10萬字以上的書,你還是看《量子物理史話》,選個自己喜歡的就足夠了。量子物理學目前還不完備,說不定哪天,我們又有了完美的解釋。觀測影響系統,並不是說真實世界被改變了。人所處的世界只是人所觀測到的世界,這個世界未必就是真實世界。人所處的世界因人的觀測而生。
既然有些東西是人永遠也無法觀測到的,那麼這些東西就不能算是人所處的世界裡的東西。因此,人的觀測能力有限,人所處的世界的範圍也就是有限的了,不要隨意亂擴大這個世界的範圍。用科學的研究方法去研究世界,必然走上的是這條道路,這就像用迷信的研究方法去研究世界,所得到的必然迷信的那些說法一樣。量子力學的觀測是將算符作用在薛定諤方程上,到現實中就是與系統發生作用得到信息,觀測必然會影響系統
第一,世界是不確定的存在於不存在態;第二,觀測會導致不確定性的坍塌結果;第三,不確定性是時間存在的唯一理由;第四,時間意味著過去現在和未來順序第五,對於粒子來講沒有過去現在未來第六,粒子確定知道穿過雙縫未來結果第七,觀測是對神秘粒子的有意識干擾
不知道這屬不屬於哲學範疇,但是我的理解是,如果測量或者說信息提取,沒有意識的介入,就沒有任何意義。這就好比,地上有100萬,但是你看不見,等於這100萬和你沒有關係。100萬存在的意義是人們能看得到這一百萬。如果任何人都看不見或者說觀測不到,那麼這100萬就沒有意義。所以說,所有的觀測,必須有意識介入。
推薦閱讀:
※物理中存在哪些無限?
※「物質」,「能量」,「信息」 是同一個東西的三種描述方式么?
※想開始學習數學和理論物理,怎樣開始?系統的書目是什麼?
※讀研選圈量子引力方向怎麼樣?
※數學物理方程和特殊函數對於理論物理有多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