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漢語的調值如何推測?

比如唐、北宋等時期漢語的調值。各個語言學家有何推測?


傳統樂曲是以聲行調,根據傳世古曲和民間小調、戲曲,或可推測過去某段時間的調值


游汝傑先生有篇文章,是從樂譜推測調值的。


歷代的不知道,但從現代方言和語音演變的自然過程可以做出一些推斷。

北京話和南京話聲調聯繫十分緊密:北京話和南京話第一個莫拉總是相同的,對於北京話來說,平聲的第二個莫拉總是高的;對於南京話來說,平聲的第二個莫拉總是和第一個莫拉相反。對於北京話來說,非平聲的第二個莫拉總是低的,對於南京話來說,非平聲的第二個莫拉總是第一個莫拉的延長。

陰平:【北京】高高;【南京】高低

陽平:【北京】低高;【南京】低高

上聲:【北京】低低高;【南京】低低

去聲:【北京】高低;【南京】高高

從中我們可以抽象出兩京祖語四聲(先不看入聲)的真正有效目標:陰平:高,陽平:低,上聲:低,去聲:高。而一個聲調的具體實現則是依據這個有效目標再加上各自語言不同的充實法則來判定的。

蘇州話和上海話也有類似的聯繫。

假定中古漢語平上去各佔兩個莫拉,那麼其可能的實現形式是這樣的:

平聲:高高 或 低低

上聲:低高

去聲:高低

如果按照聲母清濁分為兩個域,四聲有可能是是這樣的:

平聲:陰55,陽33

上聲:陰35,陽13

去聲:陰53,陽31

入聲:陰5,陽3

聲調演變的兩大重要規則:

  1. 平調總是傾向於變成降調(降調用時最短)
  2. 如果清濁對立消失,陽調會變成升調;如果清濁對立維持,陰陽調演變一般呈平行狀態。

55變成53之後,原有的53想要保持對立可能會採用多種方式,例如變為55,或變為535等。

=====

免責聲明:以上全為腦洞!


推測古代調值一般是想知道四聲還未分陰陽時的狀態,也就是說你的最終結果只能有一種平聲、一種上聲、一種去聲、一種入聲!此外你還需要了解調值演變的普遍規律,例如高降調很容易變成高平調,在很多方言中也都能發現這種變化……你現在就去調查一下河南話和南京話,然後告訴我它們共同的祖調值以及調值的演變軌跡是什麼樣吧!真要鋪開了講那內容就太多了,你要是只想了解個大概,那最基本的「厲而舉」是降調,「清而遠」是升調你應該知道吧!

@Arjuna 你要是對北京、南京、蘇州、上海等調值的來歷感興趣,那等著我就慢慢兒講給你聽——

先說南京話,南京話屬於「洛豫徐淮」調值環流的第四步了,絕大多數官話方言都是從平聲平調、上聲降調、去聲升調的洛式調值演變來的,而淮語距離洛式調值已經很遠了,發生過什麼變化不是簡簡單單就能說清楚的,好在南京話很符合規律!洛式調值首先平聲分成陰平和陽平,最初都是平調,只是一高一低(不過低調其實很容易變成凹調),這樣就形成了調值環流第一步「高低降升」的局面,然後:①高低降升 → ②升降高低 → ③低高升降 → ④降升低高,每一步都是「降→高」「高→升」「升→低」「低→降」這麼變的!現在的坤語有很多方言還保持在①的洛式階段,而豫語是②,徐語是③,淮語就是④了,你必須得把這些方言都連起來才能看出個大概!

北京話其實就是在③到④的過程中發生了點兒意外,沒嚴格按照規律進行,你看它陽平是④的升調,去聲是③的降調,上聲基本已經到了④的低調,但還保留著③升調的痕迹!主要就是陰平,推測從③到④的過程中,陰平還想保持低調的狀態不變,但上聲已經來搶低調這個位置了,於是形成了雙低調的局面,陰平是低平調(可以參考燕語的近親遼語),上聲是低凹調(至於為什麼不是反過來,因為低平跟低降親,低凹跟低升親,而陰平在④中是降調,上聲在③中是升調),而跟平調比起來,還是凹調跟低調更搭配,於是陰平為了保持跟上聲的對立,又不斷抬高變成了現在的高平調!

蘇州話的調值不就是在洛式調值的基礎上微調了一下嘛,原先也是平聲平調、上聲降調、去聲升調,然而蘇州話有個特點是,陽調不是整體壓低,而只是調頭壓低!於是陽平變成了升調;陽去的凸調其實應該是陽上的調值,濁上變去就不分陽上、陽去了,把陰上的降調調頭壓低不就成了凸調嘛;而陰去從升調變成高凹調,可能是因為清聲母發低調頭比較困難,就把調頭抬高了,但調尾仍然保留著升調的趨勢!

上海話的調值可能是由以蘇州、杭州、湖州為代表的「北北吳」,和以紹興為代表的「南北吳」相融合而形成的,北北吳是跟官話一樣的「平降升」,而南北吳是跟粵語一樣的「降昇平」,這兩種調值格局的分化估計是吳國和越國對峙時期的事兒了,在此不多研究……而這兩種格局在上海融合,平調碰斜調總是斜調獲勝,而降調碰升調則中和成平調,於是形成了上海話以前「降平升」的情景……

南京話的演變過程我是很有把握,就應該是這樣,北京話和蘇州話的只能說是推測,上海話的連我自己都不是很相信~~


佔位等大神回答。。。先扔塊磚

主要的擬測辦法是根據現今一些漢語方言,結合它們的演變軌跡(但這一部分本身就懸而未決),反推它們祖語的調值。

其他可用材料有樂譜,古代文人學者的描述(呃...這還真是直接證據,擬定結果肯定要能套進去),

還有什麼辦法我也不知道 (lll¬ω¬)......等大神


推薦閱讀:

從語音學來說,日語的「ア行イ」和「ヤ行イ」以及「ア行ウ」和「ワ行ウ」是相同的嗎?
土耳其文字拉丁化之後對本國文化上的衝擊到底有多大?
為什麼「瓢」字是符霄切?是符字的讀音變了嗎?
歷史語言學的分類方法從語言學習的角度算不算有問題?

TAG:古漢語 | 音韻學 | 古音 | 歷史語言學 | 漢語聲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