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掉幾家車企國產車才能扭轉頹勢」這一觀點有道理嗎?

面臨自主品牌市場佔有率12連降的窘境,中汽協坐不住了。在9月11日的月度產銷數據發布會上,中汽協少見地在產銷數據之外,專門發布了一篇新聞稿,呼籲消費者了解、購買和使用自主品牌乘用車,秘書長董揚更坦言,可能要死掉幾家車企,才能扭轉這種頹勢。

via: 中汽協:或死掉幾家車企國產車才能扭轉頹勢

如果有道理,有哪些自主汽車品牌面臨著「死掉」的危險呢?


.

謝 @劉堯 邀。

關於如何使國產車扭轉頹勢,

(1)贊成死掉幾家車企的看法。國內半死不活,地方政府扶持、沒技術沒資金沒人才的小型國有車企太多了(國內一共170多家車企)。如果不是地方政府為了政治目的而不斷地接濟它們,它們早死了。這些車企,產品拉低了自主品牌的形象,地方保護還會導致地方政府限制其它自主品牌進入。它們死了,認真做車的其它自主車企機會多一點。

(2)在政策上更加公正地對待長城、比亞迪、吉利等。不可否認一汽、東風過去為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但由於它們體制的局限性,現在承擔著中國汽車工業未來的反而是長城、比亞迪等後來者。國人熱捧的車型,長城有哈弗,比亞迪有秦,吉利有帝豪EC7,一汽和東風有什麼?但現在長城、比亞迪、吉利們日子過得並不輕鬆,政策上受歧視,融資不易,開不出高工資,很難招聘到985、211的畢業生。希望政策對它們更公正一些。

.


謝邀。

——&>

首先簡單的講下國產車企業的現狀。

1.技術儲備不足,具體到創新能力不夠,新技術應用困難,大部分時候都在追趕著國外的技術;

2.人員流動性大,特別是在民營車企,這點尤為突出;

3.盲目擴大產能。出於各地地方政府利益使然,國產車企四處新建生產基地,預計產能大的很,實際上很少能夠滿足規劃產能(毫不誇張的說,假設中國所有車廠的產能全開,能夠供應全球的汽車產量了)。

4.供應商能力參差不齊,嚴重的影響了整車的產品質量。

——&>

國產車企會死嗎?

這裡簡單的介紹一家國產車企的歷史,大家可以從中了解一二。

在湖南永州,有一家國營汽車企業,叫長豐獵豹。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開始自己造車,大概90年代中期的時候與三菱合資(三菱大概佔百分之二十左右的股份吧),生產三菱帕傑羅。後來總部搬遷到長沙,併購了安徽揚子皮卡,在二十一世紀初基本上在輕型越野車領域獨樹一幟(哈弗還沒出來的時候)。但是因為後續車型乏力(三菱不願意投入新的車型,自己設計的車型又姍姍來遲),一直在走下坡路。

最後,在湖南省政府的安排下,引入廣汽成為了大股東,從此改名廣汽長豐,然後廣汽利用其收購來的生產基地和造車資質,分別與菲亞特及三菱成立了廣汽菲亞特與廣汽三菱。

通過這個例子,可以得知:

1.政府是不會讓一家車企就這麼死掉的,肯定會再拉一家企業來收購,比如上面的廣汽長豐,又比如之前的天津一汽,再如長安昌河等等;

2.地方政府常常會開出很優厚的條件引入汽車企業,甚至到某些政府征好地建好廠房就等著車企來,所以導致現在幾乎各省都有汽車廠,有的還有好多家。

3.由此看來,不能簡單的說某一車企死掉,只能說在政府的支持下它換了個馬甲又復活了。

——&>

如何扭轉國產車的頹勢?

國產車銷量的下滑其實是一個比較複雜的事情,不是簡單的因為某一個原因而導致的。在目前而言,大概有以下幾點原因:

1.大城市開始對汽車限購,這對國產車是一個極大的打擊。

2.合資品牌價格開始下移,擠壓了部分國產車的生存空間。

3.產品質量有待提高,山寨形象需要轉移,產品附加值低。

等等。

所以其實目前有許多國產車企是靠著政府補貼才能夠盈利的。

從這些方面來看,最好:

1.政府把補貼車企的錢拿來修建道路等基礎設施;

2.企業加強技術研發,增加品牌服務;

3.政府及民眾對自主品牌的支持。

等等。

——&>

最後想提一點的事,汽車企業真的不是做大就能做強的。可是散布在全國各地的幾十家上百家自主車企也是極大的分散了有限的資源。汽車行業需要政府的引導,然後在市場下面發展,而不是靠政府的行政強制手段發展或者「死去」。


先拋出觀點:死掉國有車企更有益處。

幾大國有車企比那些半死不活的小車企對國產品牌車的危害更大,它們享受著國家更多的財政、政策支持,有什麼科技重大項目都是國有車企優先拿到,動輒上億,但是又做不出什麼成績,大型國有企業體制決定了高管是不敢輕易做出比較大膽的改革,首先改革會觸動很多人的利益,比如說很多國有車企養著一群拿著高工資卻沒什麼作為的「專家」,這些專家有可能就是某位高層領導的親屬,誰會得罪人把他們的專家稱號或高工資拿下呢?還有一些供應商都和國企高管們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工程師想引進其他非「體系內」的更好的供應商幾乎不可能。再就是國企的高管是國資委任命的,有可能幹幾年就會調走或者升遷,這些高管往往都有更大的野心往上發展的,如果進行一些創新或改革萬一失敗了呢?所以他們不會拚命為公司前途著想,只要在自己任期內不出差錯,如果運氣好有幾個好產品賣得好一點就更好了,過幾年就陞官走人。

我始終認為只有真正市場化的民企才有可能拯救國產品牌,這樣的企業才會為長遠前途著想,什麼賺錢做什麼,為了創造利潤大膽創新、改革,這樣才能造出好車,國有車企會花費大量人力財力去做一些「政治」「政績」項目,這是違背一個商業企業的原則的。

再說個題外話,最近總能看到什麼呼籲政府採購國產品牌車、呼籲黨員買國產車等等論調,簡直太可笑了,如果國產車要靠這種方式活下去,那還是趁早死掉吧!

當然,國有車企不會真正「死掉」,能夠死掉的只有這種國有體制,如果哪一天這種體制「死掉」了,那麼國產品牌車也就能看到曙光了吧,雖然現在看來希望渺茫。

利益相關:某國有車企工程師


感謝邀請,我也不是業內人士,任何事情的發展都是有一定的規律,美國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出現了一股汽車業的兼并潮,最後只剩下福特,通用等幾家大型企業,並且很好的整合了整個汽車產業,感覺中國也處在一個兼并潮的前夜,估計中國汽車界面臨一次大洗牌的時候不遠了。


謝@劉堯 邀

非業內人士,純汽車愛好者,某自主車車主,請輕拍。

-------------------------------------------------------------------------------

一個充分競爭的行業,死掉幾家企業就一定能對其他幾家企業有幫助,這個不符合邏輯。目前中國的汽車行業是一個充分競爭的行業,有進口、合資和自主國產,結構還是比較合理的。

題主的主要意圖還是探討國產車(自主車企)如何扭轉近段時間市場份額不斷下滑的局面,所以我嘗試從這個角度來回答題主的問題。

其實近段時間自主車市場份額的持續下滑我認為有以下因素

1、國民收入的不斷增加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大家手裡面的錢越來越多的,錢多了就想買好的。而目前自主車的定價區間也好,品牌認知度也好,恰恰都不在「好」的定位上,或者大多數的准車主並不是這樣思考的。所以買車一般第一選擇都不會是國產車。

2、中國人一貫的從眾心理、品牌崇拜

目前中國車主基本都還是第一代車主,除了部分經常關注汽車資訊並願意花費大量個人精力去研究汽車知識的車主外,絕大多數的車主買車其實還是處在比較小白的階段,這個時候他們買車的決策依據很多時候會是廣告、品牌、親朋好友推薦。而恰恰合資車、進口車在這幾個方面佔據絕對優勢,所以馬太效應決定了市場份額大的會越來越大。

3、自主汽車自身的實力欠缺

中國自主汽車的歷史畢竟還太短,不管是技術研發、裝配工藝還是市場營銷,自主汽車全方位的落後於合資車。所以我們經常會很可惜的發現,一家自主車企總是會有這樣那樣的缺陷。例如,擅長整合、營銷的長城缺乏核心技術(自動變速箱等),擅長研發的比亞迪外觀、內飾總是達不到合資可以給人的愉悅感(雖然我個人不Care但有很多人Care),奇瑞、吉利多品牌戰略自廢武功等等,所以指望一個十幾歲的年輕人和幾十歲、上百歲的人對拼,有時候光有勇氣、夢想是不夠的。

4、殘酷的市場競爭

尤其是進入互聯網時代,整個輿論環境比廣告和口碑營銷時代又複雜的多了。水軍、車黑的盛行大家都懂的,而水軍、車黑的背後都是資金的支撐,這方面自主又是弱勢。(不是說自主就一定沒水軍、車黑哈)

綜上所述,我個人不認為說死幾家車企對自主會有幫助,而且要死八成也是自主先死啊 = =但是,我個人還是很看好自主車企的將來的。就和PC、手機等行業,凡是中國人真正開始重視的行業,早晚都還會是中國人的。

最近吉利發布了新EC7,市場反響非常好。

比亞迪發布了秦,新能源車的銷量冠軍,新的G5、S7也都很有競爭力。

長城的H6更是SUV的銷量冠軍,新的H2也很火。

所以,我對自主還是很有信心的。隨著國內車主消費理念的越來越成熟,隨著自主車企自身實力的不斷提升,我相信自主車的局面一定會再次打開。利益相關:比亞迪G6車主,選車的心路歷程也是歷經了歐美合資到日韓合資到國產的曲折之路。


一定會死掉幾家甚至幾十家,看看現在中國的汽車行業成了什麼樣子,每個省都兩三家,還不斷有新的車廠加入,國外哪個國家有這種現象,現在國產車亂像已經到了什麼地方,採購一個車身模具,採購一個發動機,一拼湊就敢推出新車,比亞迪s6的模具同樣用在黃海旗勝和卡威的最新suv上,金杯新款小型suv外形模具又用在濰柴的英致suv上,還有一堆電動車也用這個模具,而商用車領域更是烏煙瘴氣,黃海皮卡,東風皮卡,海格皮卡,江淮皮卡全都長的一模一樣的外形,到發動機廠採購個發動機一匹配就上市推出,微車領域更是同質同形化,轎車領域幾乎外形模具加瀋陽航天三菱發動機成了標配,這樣的市場環境不淘汰掉個幾十家幾乎沒有天理……


死掉幾家 重新洗牌整合是早晚的事 等著哪天汽車行業徹底放開外資進入 國產企業才真正面臨所謂競爭


這話太武斷了。反過來說是對的,車企發展肯定會死掉幾家。

就算車企死完就剩個一汽,你覺得能發展嗎


我個人是這麼認為的,

汽車自主品牌佔有率持續下滑,除了自身質量技術相對落後以外,長期的價格低廉的低端形象,沒有專註做一個品牌也是密不可分的,以前是因為競爭格局的明顯化,現在合資車子價格下探,對其造成了很大的衝擊,以及前期各個廠家對市場的判斷過於理想,造成現在的產能過剩,使其陷入經營困難期,

所以自主品牌要生存,必須注重品牌的培育,技術質量的提升,好在汽車的銷量還是在穩步提升,只要把這兩項做好了,不再建廠,2年後,或者3,5年後我認為還是可以扭轉局勢的

至於會不會死掉幾家汽車廠(銷量前20的),這是有可能的,只要哪個自主品牌率先把上述兩點做好了,就會在自主品牌力有先發優勢,就有可能造成相對的兩極化,造成某個企業的倒閉。

倒閉幾家企業會不會扭轉局勢,可以暫時性扭轉,就相當於把死掉的企業的市場份額讓給了另一家,讓他的產能得以充分的發揮,企業得以生存下來,但如果,上述兩點依然沒有做好,也將面臨倒閉的風險


謝謝邀請,剛註冊沒多久,發現知乎大神太多了。

先說個人觀點:死掉幾家車企,國產車還是這樣

首先說說車企本身,國內車企就不一一列舉了,其中很多車企必然是要被時間給淘汰掉的,特別是地方性的小企業,現在還在靠著山寨別車外形度日的,雖然性價比很高(聽說現在眾泰的T600要加價提車),短期銷量是好的。放眼整個車市,真的不值一提。試問你在路上見到幾輛T600?還有樓上提到的川汽野馬,未來都要消失的。中國真的用不了這麼多車企。縱觀國外成熟市場發展歷程依然是這樣,說不定哪天全球經濟危機爆發,車企(可能包括中國的房地產)要被洗牌。即使小的車企活下來了,也成不了氣候。

至於技術積累?嗯,中國真的不缺技術人才!現在汽車模塊化平台將是趨勢,同時也必然帶來同質化。並且未來汽車發展的方嚮應該更多的是混合燃料和電動、智能,真正在這方面有突破的不多,技術的差距會被不斷縮小。

再說說人吧,現階段中國的崇洋媚外思想,你懂得~ 可能很多然看到會說反駁說國產質量不行,事實是這樣嗎?是的,國產車在舒適性、人性化、精細化、耐久性方面不行,但是安全性、穩定性並不差,耐久性更是價格材料決定的。精細化、耐久性提升也會帶動價格上漲。

總結:國產車企死掉幾家之後,也許國產會做出與合資比肩的產品。但是老百姓在買車時候還是會買合資車。轉變思想需要的時間太長,也許國產活不到那時候。

PS:哎,有點悲觀了,得改!


比如四川野馬?


謝邀,不是業內人士,胡亂點評一通

對於這種說法,我只能呵呵,死誰?比亞迪?紅旗?

就目前的國情,普遍沒錢,買國產,有錢買外國牌子。別的都不說,哪怕我們嘴上說的不買日本車,路上日本車也不少。為什麼國家不能去外國引進人才,既然我們比不過別人那就引進,學習然後自主。就拿奧迪來說,a6當今官車,紅旗H7放話要坐官車,試問有幾個人在路上遇到過H7

中國的車汽要想翻身就必須要把車做性價比高,我們山寨技術這麼厲害,飛機都能出口,怎麼汽車就整不來。

根本沒人在乎死掉幾家,幾十家,最主要的還是車便宜,性價比


推薦閱讀:

車的價錢高低不等且跨度很大,那麼貴的車和便宜的車相比,差距到底在哪些地方?
為什麼汽車不加一個發動機轉數表來顯示發動機壽命?
汽車銷售如何有效尋找客戶?有什麼好方法提供嗎?
小批量超跑的發動機技術是怎麼來的?
斯巴魯的森林人為什麼賣不過本田,豐田,日產的同級產品?

TAG:汽車行業 | 自主車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