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CCTV不出一個像Top Gear的汽車節目?
英國BBC有一個汽車節目Top Gear,以其專業幽默的點評贏得世界觀眾的好評,但其中談及的汽車與中國市場、中國民眾大都比較疏遠。為何CCTV不以其強大的經濟實力出品一個比較接地氣的中國的汽車欄目,不單單是評測,而更多與旅行相結合?
——————————————————————————新聞上Top Gear的三個主持人不再錄製節目了,很可惜了。
佔個坑,作為一個top gear粉絲,我覺得就算是問為何全世界其他電視台都沒有趕得上top gear的汽車節目也是合適的。因為這檔欄目的確十分特殊,動輒上億的觀眾不是說著玩的,放眼世界也沒有幾個欄目可以比得上。本人覺得其成功原因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1.對汽車文化的獨到理解。tg的初始主持人大猩猩克拉克森從小就對汽車有濃厚的興趣,在青少年期間就自己玩汽車,同時另外的兩個主持人也都是汽車迷。他們是真正經歷了上世紀70.80.90年代到21世紀汽車發展歷程的人,並且在這段時間內感受過很多車輛,並且尤為重要的是,他們並沒有把汽車當作簡單的代步工具,而是當成夥伴,朋友,寵物。所以他們可以感覺到汽車中精髓的部分。看過tg的朋友都應該能注意到,他們在試駕點評車輛的時候,並不是像國內那樣單純地報出數據,而是加入了各種形象地比喻,擬人擬物的手法運用的靈活而且恰到好處,觀眾一聽就能身臨其境,明白這輛車帶給人的感覺(我記得有一集大猩猩模仿捷豹的一款車的排氣聲,說這是頭受傷的野獸,在哀嚎,真的很形象)。
我覺得如果對汽車沒有很深的理解和感情,這種風格的汽車評測根本是無法駕馭的。可是國內又有幾個人能有這種汽車文化的底蘊呢。上世紀70年代有車的家庭才有多少?更不用說有當時世界上經典的車型或者可以駕駛不同的車輛。就算是有,又有多少人真的是喜歡汽車而不是把汽車當成地位財富的象徵?有多少人從青少年就玩汽車(我們tm在學習啊!)?就算也有這種人,幾個人有機會成為主持人製片人?就算也有,還得有著非常好的口才和創意。所以這個節目的核心人物簡直是鳳毛麟角,不是隨便可以找到的。
2.娛樂精神。在看tg之前,我從來沒有想過一檔汽車節目可以做的如此有意思。有意思到了一種什麼程度呢,即使是不喜歡車,不關注的車的人,也照樣看這個節目津津有味。他們富有娛樂精神與創意,能從很小的細節展開節目,妙趣橫生。舉個例子,非常經典的一集,大猩猩虐豐田Hilux皮卡。照理說買輛豐田二手皮卡能用多少錢,大多數節目應該都能買的起。但是難就難在,有幾個製片人能夠想到,我們不是測試這個車的性能,而是想辦法摧毀它。他們採用了各種極端的摧毀方式,撞樹,放在海里泡,用東西砸,放在房子上面炸掉等等。最後神奇的事情是在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以後,這輛車依然可以發動行駛。最終節目組收藏了這輛車。現在假設一個不懂車的人在看這期節目,他根本不用關注這是什麼牌子的車,什麼性能,他馬上就意識到他們要摧毀這輛車,怎麼摧毀呢?最後摧毀以後這輛車到底能不能發動呢?觀眾自然就代入到這個節目裡面了。當看完這期節目後,他就會意識到這車真是牛逼啊,豐田皮卡性能真是好啊,以後我也要買一輛。所以這個節目根本就是在用最有趣的方式對汽車進行測評,觀眾根本意識不到他們在通過節目吸取關於汽車的知識和品味。諸如此類的例子還有很多,大家可以慢慢看。央視想達到tg的這種娛樂精神,創新能力,還有很長的路需要走。甚至可以說這本身就是與生俱來的。3.客觀公正,各種黑。在tg的節目里,沒有絕對的完美車廠。(不過貌似捷豹黑的很少)再大牌的車,他們一旦發現有什麼缺點,也會抓住緊緊不放,黑到慘。雖然三個主持人各自有偏愛的車廠,比如鼴鼠很喜歡保時捷,但是另外兩個人經常黑保時捷,像自燃事項。新蘭博造型不酷,批評。新寶馬M5裝飾過多,黑。他們根本不在乎車廠會生氣或者怎麼樣,這可能是因為節目已經做的很大了,根本不怕。這點是中國節目組不能比的,大多數節目都靠宣傳拿投資經費,哪裡敢批評,只要是投資方的車,一律往天上捧,根本不真實。不僅如此,tg對政治和地域從來不迴避。常常在節目里黑英國的政客和交通法規。也黑過天朝的霧霾和山寨,俄羅斯到處是Q5,法國人的車都沒品位之類的,甚至長期在和環保主義做鬥爭。這種個性,敢問幾個節目組能夠頂住壓力堅持住的?4.冒險挑戰精神。熟悉tg歷史的人應該知道,鼴鼠曾經在節目組裡頭部受過重傷,缺了整整一季,回來後絲毫沒有後怕,繼續大膽測試車輛,跟著節目組深入險境。三劍客曾經嘗試橫跨沙漠,北極圈,去過伊拉克,布加迪開過400多公里,把鼴鼠扔在加拿大雪山上荒野求生好幾天。敢問國內幾個明星主持人這麼敢豁得出去,幾個節目組敢對明星下這種狠手。我看看國內某些真人秀,只能呵呵。5.拍攝技術。毋庸置疑的一點是,tg節目組對汽車的攝像水平已經達到世界頂尖,無論是靜態長鏡頭還是動態的剪輯拍攝,都無可挑剔,很多好萊塢大片裡面對汽車的刻畫都達不到tg拍攝帶給觀眾的快感和震撼。這個技術是給節目加分很多的。我尤其想說的是第二點,就是景物和事件的拍攝能力。我第一次跟妹子看tg是一起看perfect road trip,妹子是車盲,完全不懂車。但是陪著我津津有味看完了,看完以後說的第一句話是,拍的真不錯,像歐洲旅行紀錄片,風景好美。由此可以看齣節目組在景色拍攝上的功力,我常常看到某期節目會在心裡默默記下來那個地名,因為拍的實在太漂亮,以後想帶妹子過去看看感受一下,現在最喜歡的是義大利湖區一帶,簡直美哭啊。還有一期是三劍客改裝了一輛寶馬3系參加拉力賽,這一集車真的很普通,但是事件很精彩,出現了很多波折,完全是一部小電影,節目組的鏡頭控制力很好,講故事的節奏恰到好處,最後3系完成比賽的時候,我是真的看哭了,太感動,故事講的很棒。車友們看tg往往很關注車,所以忽略了節目組在這方面的能力,就好比金庸的劇情太厲害,讀者都忽略了他的文筆一樣。其實兩者相輔相成,才達到這種水平。這兩點拍攝水平,不是國內某些節目後期加點俏皮話就能趕得上的。本人只是一枚小白粉絲,全是自己的一點簡單想法,有說錯或者不合適的地方希望各位提出來,但是請不要噴我謝謝!暫時想到這麼多,有時間再寫一點,補點圖片啥的。以上。題主這種問題問的,讓我忍不住想說一個故事。
TOP 1:
劉三炮今年10歲,在尼瑪鎮中心小學讀五年級。三炮每天穿著肥大的校服,當初學校發校服的時候,褲子衣服都特別肥大,三炮年級雖小,但基本審美還是有的,對這身衣服一點也不喜歡。
回家嘟囔著給媽媽聽,媽媽剛打麻將輸錢,破口大罵道:「年紀輕輕不學好,小朋友只要努力學習就可以了,講什麼排場?要那麼好看幹什麼?」
TOP 2:
三炮除了寬大的校服不合身之外,腳下的鞋子也不是很合腳。這雙鞋子,打了幾個補丁,還是哥哥長身體之後穿不下了,給他穿的。
總之這身衣服讓他在學校里根本抬不起頭來。班上女生從不拿正眼看他不說,班上男生也基本很少跟他玩,談天說地之間,三炮總感覺他們含沙射影在羞辱自己。
時不時一陣哂笑,更讓三炮如芒在背,坐立難安。
TOP 3:
學校舉行運動會,老師要求每班學生都必須買運動鞋。
三炮回到家,跟父母說了。父母當時就皺了眉頭了,怎麼又要花錢啊?學校整天整這些破玩意有啥用?能對學習有啥好處?搞啥破運動會啊.........
萬不得已要帶著三炮去買鞋了,走到城市中心菜市場門口,就是那種濕漉漉,人前人後擁擠著的街道,破舊不堪小門面里,成堆摞著的塑膠鞋。
那時候還是2000年左右。物價還都比較便宜,運動鞋的價格12塊錢一雙,解放鞋的價格10元一雙。
媽媽竟然要帶他買解放鞋?那穿上腳,會被同學笑死的。三炮不寒而慄,忍不住小聲提醒媽媽:老師說是要買運動鞋.....
媽媽沒好氣地說:買啥運動鞋啊,就知道講排場,這十塊錢一雙的解放鞋不是挺好的么?
三炮鼓起勇氣,孱弱地說道:」可是運動鞋也就只貴了兩塊錢啊!「說話聲音細若蚊吶。
媽媽瞪著眼睛罵道:你懂個P,你知道什麼叫柴米油鹽醬醋茶嗎?你怎麼知道過日子的艱辛!能省一點是一點。要學會節儉,知道嗎?
三炮永遠忘不了這一幕情景,同學們都穿著嶄新的運動鞋做廣播體操,他那一雙軍綠色的解放鞋顯得格外刺眼。他鬆了松褲腳,把肥大的褲子罩了上去,想盡量不讓別人看見。感覺周圍到處都是不友好的眼光和哂笑的聲音,陰魂不散地在周邊晃蕩。
TOP 4:
那解放鞋穿過一次之後,三炮再也沒穿過。直接扔床底下不管了。不用說,直接被暴打了一頓。
不過三炮反而有了一種痛快,對比起被打來說,他更害怕別人的嘲笑和看不起。
爹媽發狠話,再也不給他買新鞋。
三炮也下定了決心,寧願穿拖鞋,也不穿解放鞋。
大冬天地就穿著拖鞋去上學,回家後,父母冷冷地看著,賭氣不聞不問。
之前學鋼琴、練武術等任何一種課餘愛好,都被父母無情回絕。一概不準學。父母最想要的,就是一種寫著無限接近100分的試卷就行。
只要會讀書就行了,其他啥也不重要。
TOP 5:
三炮就這樣一直長大了。
幾乎沒有任何課餘愛好,也沒有任何擅長的東西,日常也沒有什麼零花錢,幾乎沒怎麼吃過零食。從來不知道麥當勞是個什麼味,也不知道遊樂場是個什麼場景,超過三百一雙的鞋子也從沒穿過,衣服一般都是打折促銷款,或者是地攤買的東西。
剛找到工作工資也低,幾乎入不敷出,根本養不活自己。
父母看不下去了。
【我送你讀書那麼久,結果到頭來混成這樣,真沒出息。】
【讀書的時候就知道講排場,不知道努力學習,現在知道不努力學習的後果了吧?你看看你那點工資,笑死人了。】
【人家隔壁梅家孩子知書達理,氣質超群,聽說工資一兩萬一個月呢。】
【你看老張長得跟大猩猩似的,他那兒子,又懂禮貌又努力,聽說大學還沒畢業,就有公司高薪把他給預定了。】
【你再看隔壁老李,長得跟猴子似的,他那孩子,聽說現在工資都翻了一倍了,還找了個城裡的姑娘做媳婦,聽說這馬上就要結婚了呢。】
父母再回頭看著三炮,痛心不已。鬍子拉碴,鼻毛外露的三炮,穿著一身類似賣保險的人一樣的寬大又不合身的西裝,領口都結成黑垢了。皮膚蠟黃,頭髮如枯草般耷拉著,油膩而結巴著,整個一副毫無生氣的樣子,屌絲氣質暴露無遺。
PS:隔壁梅家、隔壁張家、隔壁李家,從小到大在孩子吃穿住行、課外興趣上從未剋扣過孩子的錢,日常零花錢也夠,雖然不多,但不至於讓孩子喪失尊嚴。在家裡,三位家長也夠尊重孩子,把他們當大人看待,不會輕易呵斥或者說教。家庭氛圍和文化非常和睦。
全文完。天朝能拿出每集500萬鎊的預算嗎?《Top Gear》每集有500萬英鎊的預算,預算這麼多花起錢來也自然不含糊,一段幾十秒的片段就要用幾十萬英鎊去做特效。
《Top Gear》一個汽車評測專題約15分鐘,這短短15分鐘的節目需要多少時間製作出來呢?以布加迪威龍為例,布加迪部分時長32分鐘,拍攝了6天,製作了33天,每天16小時!經過長時間精心的製作,效果可想而知。
敢問央視可能拿出這一大筆錢和精力去出一檔汽車題材的欄目嗎?有這錢不都去找更貴的演員,演各種傳嗎?
忠實TopGear迷TopGear準確的說是披著車評外衣的娛樂節目這個節目並不止吸引男性,其在女性中的關注度也十分的高JC、JM、RH這三人不只懂車,也懂生活,也懂藝術,也懂政治、軍事,他們會對時事針砭時弊,對社會現象發表自己的看法,而且最關鍵的是不會被政府,電視台的立場而左右,其敢言敢做的風格才是其最大的魅力。
成就TopGear輝煌的除了大家都知道的三個主持人以外,更佳重要的是其幕後的製作團隊,從1977年最老版的乏善可陳,到2002年版新TopGear的全民皆知。製作人Andy·Wilman居功至偉,其大膽的風格,新鮮的創意,是TopGear成為全世界最受歡迎電視節目的一大原因。
Andrew "Andy" Wilman (born 16 August 1962) is an English television producer who is best known as the former executive producer of the Top Gear show, from 2002 to 2015. He was responsible for much of the show"s style and humour, along with Jeremy Clarkson. He has also presented segments of the original Top Gear. He is primarily responsible for the creation of The Stig. Wilman and Clarkson were both educated atRepton School.
After the original Top Gear was cancelled by the BBC, Wilman and fellow ex-presenter Clarkson pitched a new format, and succeeded in getting permission for a new show. Apart from Top Gear, Wilman has worked with Clarkson on a number of other television projects. In April 2015, Wilman announced that he had resigned as executive producer of BBC Television"s Top Gear after the following Jeremy Clarkson"s exit in March 2015, owing to Clarkson"s attack on a producer.
As of 2016 Wilman was scheduled to be the executive producer of an untitled Amazon motoring show that Clarkson, James May, and Richard Hammond were producing via their company W. Chump Sons for release via Amazon Video to Amazon Prime customers.
TG的測評風格是,這個車我喜歡,我就會毫不猶豫的誇它,但是我不喜歡,那就會隨心所欲的批評。JC是忠實的英國本土車車迷,這跟他的經歷相關,在20實際60年代,英國汽車工業全球領先,也是全世界最大的汽車出口國之一。當時的英國,對於汽車先進理念,汽車未來發展方向有著獨到的見解,那時候的英國汽車文化培養出了一批熱愛汽車,喜歡機械的年輕人。但是由於後來汽車產業的衰落和歐洲日本美國汽車加工設計能力的增強,英國過去引以為豪的汽車工業就此完結,旗下知名羅孚,名爵,傑森等品牌要麼徹底倒閉要麼被其他國家車廠收購。這段歷史使得JC經常在TopGear上懷念輝煌的英國汽車,尤其在捷豹E-type誕辰50周年那一集。
Top Gear是一檔用Gentleman"s sausage對車輛進行測評的節目,央視主持人的sausages也就只能用來討好趙家人
慣例可愛芮 圖侵不刪資金?不知道,反正我覺得只有傑瑞米 哈蒙德 詹姆斯三個人的topgear才是topgear,誰來都不行!
如果國內有類似《Top Gear》的節目的話,應該會被聖母婊們罵死。現在國內最像TG的應該就是《巔峰拍檔》了吧,先給大家看一些評論
對了,那個@CJFourCaryChan就是我。
TG經常干毀車不倦的事,尤其是各種特輯,國外的東西大家看得津津樂道各種爽,到了國內就成了不懂車浪費錢什麼爛片。《巔峰拍檔》拍得怎麼樣先不論,但是抱著這種心態去看,也不會有什麼好話,即使真拍出了TG的水平,也不會有那麼高的評價。開法拉利去跑沙漠,是個人都知道不是明智之選,還需要提醒嗎,難道偏要開三輛陸巡才行?到時候聖母婊們肯定會找到其他的點來噴。另外,國內的汽車文化起步太晚,能買到價格便宜又好玩的經典車型概率極小,就算有,還不夠填滿收藏市場的。如果能找個主持人像克拉克森一樣撒開嘴黑VW,這節目根本就不可能播出
皮卡不貼反光條,老車不再一年兩檢,改裝合法之後才慢慢會有汽車文化,當然即便那樣也比TOPGEAR 差十八個新聞聯播
CCTV經濟實力再強大也比不上BBC,TG每季預算都在千萬英鎊級別,而且已經連續多年,CCTV的哪個王牌節目(如果有王牌的話)能捨得花這麼多錢!另外BBC是不接受商業贊助的,所以不怕得罪企業拿不到廣告費。另外國內汽車文化氛圍不好,汽車節目叫好不叫座,英國是汽車運動的發源地,很多汽車相關組織、研發中心、車隊都在那裡,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國內政策也是大問題,很多情節在國內根本無法實現。比如TG劇組造輛車,辦了手續可以上路,要放國內就算真能批准上路,一級一級申報再一級一級批准得等到猴年馬月?還有就是國內電視台拍攝製作水準與國際先進水平還是有一定差距的,短時間比較難趕上。
n年前二套有個清風車影,然後悲催的被五套賽車時代給吞了,然後就沒有然後了…TG如果不是那三個活寶和電影級的拍攝,基本上就淪為fifth gear的水準了。國內,算了吧,基本都是營銷節目。看看車托之家閆胖子的視頻,新車評yyp的視頻也不錯。如果非要追求TG的趕腳…速度季還能看看。
節目組搖不到號
最近看家裝比較多,所以藉此來吐槽一下:
ccav就只能做 交換空間 這種節目,它是永遠做不出 夢想改造家 這種節目的(當然,後者也是買的日本的版權)美國也沒有啊。
Bbc是付費收看,國內是廠商贊助。拿著廠商的錢肆無忌憚的罵廠商?這不現實
因為bbc是付費收看,只需收視率高不用插廣告就可以獲利。國內收視率只是拿來吹牛逼用的,真正的利潤點是廣告和贊助。廣告利潤4000萬按大猩猩他們的玩法一期多一點就能給糟踐的差不多了。我想像不到一個人可以拿著大眾提供的試駕車跳著腳罵街罵dsg啥破j8玩意兒,寶來這破逼平台一用二三十年油門方向盤永遠調不舒服,拉饅頭這破j8玩意兒還真有人買真是為智商感到捉急。咱們確實是圍觀不嫌事大,如果有人敢這麼罵上一次相信這哥們永遠拿不到大眾的試駕車了,罵上三個廠家以後也許永遠都拿不到任何一個廠家的試駕車。
想看國產tg也可以,想看的人超過3000w每人每年掏五六百塊錢給38號他們團隊,相信我以38的嘴絕對深入淺出質量極高每分鐘都有罵街,但我們確定願意每年付費看嗎?這裡是天朝,喜歡汽車的人在網上看TOP GEAR就夠了,像番茄台那種引進的TOP GEAR只會讓車友噴死,國內還沒形成那種汽車文化呢
紅色法拉利不能出現了
tg各種政治黑,地圖炮,光是這點在天朝
Top Gear 我開始看的時間不是很早,而且第一次知道竟然是在一個網易汽車節目的評論里,網友說那個節目是抄襲Top Gear的風格嗎。那是2013年我才開始看TopGear,現在從07季到22季全部都補全了,個別喜歡的看了六七遍,所以可以說了解這三個人。來和大家說一下。
Jeremy Clarkson這位是最受歡迎一位,國內愛好者
都叫他「大猩猩」 這個昵稱來源於另一個主持人給他起的稱呼。同事也表現了這個年齡已經55歲的汽車愛好者的性格。他是最能代表TopGear精神的一位。特點就是:能說會道,娛樂精神非常強,不切實際的想法,他在節目里干過的幾乎所有的事情都失敗,這也是節目的一個大看點。最喜歡野蠻的速度,喊著【POWERRRR!!!】卻幾乎每次都弄巧成拙。他在印度特輯裡面說過他最不能幹的事就是"體力活"和「排隊」,可能他真的一輩子都沒幹過體力活?口無遮掩,招來了不少禍。他公開在節目里罵過的人或群體我大致數一下他也是這三個人中最不理性的人,跟著自己的想像辦事,有時候確實能感受出來他有些驕傲或自大。中國移民,卡車司機,英國首相,英國交通部長,騎行愛好者,環保主義者,開普銳斯的人,美國人,法國人,德國人。他好像特別討厭美國人,至少在節目中就有四五次不喜歡美國的語言。他也是很討厭環保主義的一個人,要是在國內估計早就會被說政治不正確,對豐田普銳斯討厭至極,每次都會問美國來的明星有沒有擁有普銳斯,再跟他們講解普銳斯的製造是如何的不環保。他在三個人中屬於非常有文化內涵的人吧,不是科學,是文化。在旅途中他是最喜歡歷史古迹的,而且知道一些歷史事件。他還自己做有戰爭史的紀錄片,那麼認真真是好不習慣在非洲特輯中關於河流盡頭的想法和22季6集Hammond被困發送的衛星圖一眼就能看出是加拿大也能看出也有一些地理基礎。終於在2015年3月爆出毆打製片人終於使BBC解僱了他。Richard Hammond
他是三個人中身高最低的,而且名字也很像,所以大猩猩就叫他「Hamster" 國內叫他鼴鼠」。他是三個人中駕駛技術最高的,擁有賽車駕照和直升機駕照,並根據其他兩個人說,有時候他會開直升機來上班。他特別喜歡美國,經常被其他倆人冷嘲熱諷。曾經在試圖用火箭推力車達到最高速度時發生了嚴重的事故,不過好了之後絲毫沒有收斂或害怕,繼續各種作死。
他曾經因為嘲笑墨西哥的超跑使三人去墨西哥大使館登門道歉,不過除此以外他真的算很decent的人。他也最有愛心(是這個詞?),在越南特輯時和鄉村的越南孩子拍照片玩兒,在非洲特輯時,大猩猩後車窗玻璃碎了一地也是他第一個發現那裡的人們都是光著腳走路提議把地上的玻璃渣撿乾淨再走;還有緬甸特輯時大猩猩要放孔明燈的時候提醒Jeremy說這個國家都是木頭做的房子。James May 三個人中最gentlemen的,以其優雅,舒適的駕駛風格聞名,車技也是最不好的,節目中測試新車很少讓他測評(可能有兩三次?),被兩人稱「Captain Slow" 國內叫」龜速船長」(雖然覺得captain翻譯為船長有點問題)。他給人的感覺就是一個很悶騷很聰明的英國紳士,節目中他最喜歡解釋一些科學名詞原理,雖然每次節目都直接都給剪了,留下「A long time later"的字幕(明明有人很喜歡聽他解釋好不好?)三個人中最理性和最實際的人,但他的方向感卻很差,多次在節目中迷路或者把三個人帶迷路,突然想到了節目中一個笑點 「James, 你來上班的時候怎麼一路跟著一個公交車那麼慢啊?」 「因為上面寫著 london-guilford" (guildford 就是測試機場的所在地) 知識量也挺大的,對歷史和軍事是挺懂的,表現在S16E04 阿爾巴尼亞特輯時在舊飛機廠給Jeremy講解蘇聯的戰機和中蘇關係惡化的歷史等等好多觀眾都表示就喜歡James這種悶騷睿智的,又帶一點傻萌傻萌的跑個題 等九月的亞馬遜吧
推薦閱讀:
※國外汽車工程都學習什麼課程啊?
※為什麼韓國汽車工業起步比我們晚但是現在卻遠超我們?
※能否給汽車更換整套座椅,車門襯板,內飾面板等等?
※校車的安全標準和普通汽車的安全標準要有哪些不同?
※你身邊不懂車的人都買了什麼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