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蛙設計 (frog) 工作是怎樣一番體驗?

對設計諮詢公司有點好奇。


謝邀,作為國內最早進frog的一批人在frog做了三年多快四年 也算有點發言權吧。

剛進去的時候一切都很新鮮,國內很少有公司能夠讓你快速的在很多不同好玩的行業做跳躍性設計。 比如這兩個月做手機,下兩個月做日化,再下面可能去做汽車。讓你在最短時間接觸到新的行業里最高精尖的內容,當然客戶也都是最頂級的,可以拋開很多現有市場限制的東西做很好的設計。因為更多時候是幫助客戶發現未來的可能性。

在frog學到最多的可能是工作流程和方式,也就是方法論,國內的設計教育都是很虛無縹緲的,雲里來霧裡去,frog的設計流程根據相關行業的不同進行有機結合,或許並不是每次都能做出很驚艷的設計,但是至少保障了設計結果是市場需要的,人性需要的。

起碼對我的設計生涯帶來了質變,從思維到模式,還有更廣闊的國際化視野。最後離開也是堅定了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出來創業了。

但是frog在中國還是遇到了水土不服的問題,這是所有frog啊 IDEO啊 這些國際創新巨頭在中國都會面臨的問題。因為文化 本地化等不同的差異,還在慢慢進步中。


  • 周五下午加班,電腦未收的同事看到老闆留下的調皮問候,內心一軟:

喏,這就是咱們處女座設計師的桌面。

  • 你喜歡不喜歡 3D 印表機,叔叔給你組一個:

  • 諮詢內容更偏向於情感訴求(要的是 story telling),而非數據或短期解決方案。因此,整個諮詢工作讓你感到是切實地在與「人」打交道。反觀某些傳統諮詢公司,只想著用 cold call 榨取行業信息(榨取完全沒有醜化的意思),在這個人員流動性本身就極高的行業仍然大搞辦公室政治,實在不是一個層次。
  • 在上海工作室不用穿正裝。完全不用擔心只有一件 Hugo Boss 天天不能洗的尷尬。
  • 同事都是行業頂尖,你得以和最聰明的人一起工作,而不是和冥頑不化的國企老逼樣改造世界觀。
  • 酒吧沒話說。各地咖啡豆、茶、零食、酒不斷,同事貢獻,阿姨整理。
  • 酒吧旁擺著一隻大白北極熊,被塗得五顏六色,頗有南京青奧會吉祥物二胡卵子神韻。北極熊旁邊是乒乓球桌。

  • 乒乓球桌旁邊是大長桌和投影幕布。你拿著美女姐姐烤的芝士蘑菇,看著長得像 Zuckerberg 的小哥介紹自己的創業項目,那個項目剛剛拿到矽谷的風投。你能用這個網站的 api 為自己做手機 App。小哥說得像做番茄炒蛋那樣簡單。
  • 項目更替周期較短,分工明確,但忙起來也能讓翻譯幫忙寫 Ruby。
  • 實地調研好玩。曾在南京,結束工作後,美國設計師表示,我們租自行車,從山西路一直騎過長江大橋吧。過橋後,與調研相關,考察一山寨遊樂園,驚險刺激,玩命模式開啟。生死之交一場,兩年後再相逢,設計師要給我介紹對象,拒絕之。
  • 設計師好玩。舊金山工作室曾經聽說美國即將把 Bucky Ball 歸為非法玩具,於是連夜購買數箱,作為人類文明的存貨。
  • 工作挑戰想像力。設計諮詢,規章以外,鬼點子要多。為什麼建遊樂場需要拐小孩?為什麼做手機需要買「帶包裝的 A 片」?為什麼送人兩百萬殭屍粉?怎樣把臨時辦公室的白色燈光變成「the color of sunset in SF studio」?沒問題,trust me I"m a fixer.
  • 把實習生當親兒子。遙想兩年前的日工資X20,沒懸念秒殺未來等著我的第一份起薪。
  • 當然,全職工作,心酸自不必多講。項目中期,小組全員刷夜,只為用偏執狂的標準優化 Keynote 里的字體;或是晚十點結束採訪,凌晨奔赴機場,在兩千公里外的城市集合;還是異地調研,每天工作 16 小時,仍然充滿新鮮感,仍然得瑟地欣賞半夜三點的夜宵、十二點的《雷神2》首映、還有十一月潮濕的清晨。
  • 奧斯丁工作室的一個大鬍子用戶體驗師成了我很好的朋友,我們嚴肅認真地討論了時間旅行的問題。我問他,作為社會科學學習者,俗稱無腦文科生,能為設計做什麼。他低沉地說,大數據是邏輯上的廢話,而感情才是用戶的出發點。他相信自己的工作讓一些商業產品變得人性化,以此,讓這個世界變得好了一點點。
  • frog 幫我看到了大多數人的善意。你們習慣用標籤去攻擊的廣大群體,在訪談中展現的高素質令人震驚。反社會青年搖身一變交際花。
  • @胡依林 前輩提到的本地化的確是問題。宣傳冊子的中文版總是令人頭皮發麻,給我負責可能會好點。但萬年實習生也要滾去真實世界了,希望大家後會有期。
  • 日常記憶而已。公司文化,我能告訴你?


今晚打完一個兩小時的 Slack Call 之後,洗澡時忽然就想來更新一下這個答案。

快來 frog 兩年了,在這裡認識了很多青蛙的人,不管是已經離職了的還是在職或是其他地區辦公室的,從他們身上我能看到一種青蛙才有的特質,特別是在一些很資深的前輩身上,很容易找到卻很難描述清楚。

這點我和我們老大也提起過,說誰誰誰可能有一些這個特質但還不夠,而誰誰可能就渾身都散發著這個特質。不太好描述,舉個例子吧,一旦和擁有這樣特質的人一起工作,我心裡就非常頻繁地會有像 「damn, he/she is so smart!」、「shit! why!? his/her idea is so brilliant!!!」、「what the fuck… I should be better than him/her! this is my area!!!」或者「我操我操我操我操還有這種操作?!」 等感慨。

他們每一個都能在不同方面給到我這樣的感受,這是極其幸福和令人興奮的,成為這樣的人,也是我未來努力的目標。

——

來都來了,再分享一個小故事吧,忽然就想起來了打完正好睡覺。

我在 frog 做的第一個項目是一款汽車的 HMI 界面,在每一次給客戶的 presentation 結束後,有個關鍵客戶就總會告訴我們需要在幾個分隔十分明顯的圖標之間加上間隔線,不管如何溝通都不讓步。而每一次回到公司後,當時項目的總監都不會讓我加上去,儘管下一次那位關鍵客戶還是會繼續提出來。

我有次就問他為什麼不聽客戶的,因為她都說了好幾次了。他就告訴我說「這個我們在用戶測試中已經得到結論了,沒有人會分不清楚它們。每一次都不聽她的是因為我想試試看她下次會不會忘記或者想明白。如果她最後還是要求我們加我們再加唄,反正我知道就算要加間隔線你也可以做得非常漂亮」。

又忽然想到一件事,是我們老大,有一天午飯時間碰到我問他為什麼不做某個全球知名快餐品牌的案子?他告訴我說「這個案子對人類沒什麼積極的影響。在有選擇的時候,我們就應該做對的選擇」然後笑笑就走了。而我看他的眼神都變了…

大部分時候,以上的這些就是我面對外邊兩三倍的薪資也不為所動的原因。

——

需要說明的是,這麼晚打 call 是時區的原因,並不是加班,剛差點兒就忘說了,怕嚇到小朋友…

————

原答案:

在 frog 工作了好幾年的前輩給我說,在 frog 出來之後的體會是「感覺自己什麼都會」。

而對於剛進入這家公司不到半年的我,在 frog 工作的體驗就是「感覺自己什麼都得會」。


7 月初我們在 IXDC 約訪了 frog 上海工作室創意總監 Franco Papeschi 和高級交互設計師肖又歌,順便把這個問題問了一下他們,以下是他們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還有一些其他問題,應該也會對你有幫助,這是原文,名字就叫《在 frog 工作,是怎樣一種體驗? 》。

設計癖:你們的提案流程和提案方法是怎樣的?

Franco:很多年前我在英國的一家設計服務公司工作,那時的公司有一套提案方法,就是提供「有創意的東西」。在最一開始接觸客戶的時候提供全新的、精巧難忘的創意,意圖給客戶留下深刻的印象。這其實讓我們的工作貶值了,因為我們根本沒有足夠多的背景資料。如果在搞清楚客戶公司的用戶、遇到的問題的根本、問題的深層次原因之前,就給出方案,你只是一個想法和創意的「加工工廠」,什麼都行,你想要多少方案和創意我們都有。但這不是 frog 想要的。

剛開始和可會接觸的時候,其實是以一種特別對話式的方式,我們會問客戶「你們的問題是什麼?你們想要解決什麼問題?未來有怎樣的機會呢,我們可以幫助呢?你們想從我們這邊看到什麼情況?我們怎樣做才能讓你們相信我們的能力和我們合作?」這樣一些問題。如果我們之前確實有類似的案例,我們就跟他們開會講一下我們做過的相似的項目,讓他們明白我們確實在這個問題上有經驗,有自己的想法和解決方案。是否需要我們明確表達我們的觀點呢,對於這某個特定領域或者特定情況如果需要,我們回去做調研去探索發現,不是一個新的方法或者方案,而是這個領域將來會發生什麼,驅動力又是什麼?

最後通常會是「工作坊」的形式讓客戶來進行評估,當然也是有趣的事情發生的最多的環節。我們會讓他們參與到我們一系列的設計活動,我們試圖通過一種合作的方式把他們的疑問、難題和機會都提取和剝離出來。這就是我們的提案過程。

設計癖:在 frog,通常的工作流程是怎樣的?

Franco:一般來說,我們的工作流程都是根據項目來的。在項目剛開始的時候,一定有一些問題是我們不知道的,當然我們的項目大多是商業方面的,例如「如何幫助人們提高生活質量」、「怎麼把新產品投入市場」。這時候我們就會去尋找問題的核心是什麼、本質是什麼。在這個過程中,一定會有一些相關的更具體、更深入的問題需要弄清楚。

之後就進入到「調研階段」,我們會研究別人做過的調研,同時自己開展調研工作。我們會去人們生活的地方,花時間在那裡,觀察他們做些什麼,然後會思考,「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發掘甚至連他們自己都說不出來的行為和背後的原因,那些因為在生活中太過尋常而被忽視的東西。這個過程會讓我們對問題有一些深入了解和想法,然後我們把這些反饋給設計師,並且開始解決問題。

在之後的「設計實現階段」,設計師會和客戶(或者創業公司)緊密合作,通常會進行一個「創意工作坊」(a creative workshop),把在調研階段了解到的所有信息和情況在討論中擺出來,進行頭腦風暴,思考解決方案。我們會加入儘可能多的細節,製作原型,盡量讓解決方案切實可行。如果我們不這樣做,就沒法給用戶提供足夠的價值,也做不出好的產品。

這個階段會涉及和處理很多細節問題,同時也需要不同領域的設計師進行合作,用戶體驗設計師、交互設計師、工業設計師、繪圖設計師,和設計過程中所需要所有領域的設計師合作,甚至是建築設計師、開發者或者創意技術人員,這取決於最終的產品是什麼。

設計癖:能細緻地講一下你們怎麼調研的嗎?

Franco:一般是有兩種方法。一個是定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選取少數人深入跟進,不是幾百幾千人的調查。數量從10、15 、20 到最多 30 人不等,和他們在一起 2小時、3 小時或者半天。這時候你肯定不會去問一些「是與不是」的問題,而是問「你們都做什麼」「你們怎麼怎麼度過這一天」這樣的問題。肯定有幾個問題是你一直找機會需要「榨」出來的,你會把對話往那個方向去引,不管是「環境污染」還是「他們使用的理財服務」。在項目範圍內,你問的越全面越好,這就意味著要花一些時間,來弄明白他們在理財上的困難,他們缺錢要去貸款的時候發生的事情。他們會開始告你這些故事,把你當成朋友,有時候甚至留你吃晚飯,你會和他們建立更緊密的聯繫。

到人們工作生活的地方,你會看到真實的情境,這會讓你了解那些沒有被「說」出來的東西(unspoken part)。有個例子我記得特別清楚,是當時的項目是除草、整理花園的,我們調研了一位女士,她當時正在使用一台很費力、也不好修理的機器。但是像她告訴我們,「如你們所見,用起來很方便,特別好用」(Franco 這裡在模仿她的語氣和動作,作艱難狀)。誰都可以看出來那機器很難用,但是她卻說簡單,這讓我們想了很多,對人們來說什麼是『簡單』,是不是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還是因為他們沒有見過更易使用的產品。這件事情就激發了很多對設計頗有助益的問題。

定性調研的關鍵是找到一個「好的」用戶,我見過的最好的用戶不是普通的大眾的用戶平,雖然從盈利角度上來講他們很重要。但是你得考慮那些骨灰級用戶,那些對你不滿意的用戶,還那些根本不使用你產品的人,不管是因為買不起的還是不感興趣。他們可能和你的用戶有著同樣的煩惱。他們可能用其他的方式解決這個問題,因為你的產品太貴了,可能他們打折時才會買,或者用其他東西代替。

你可以從他們使用替代產品的方式上學到很多,甚至把學到的東西融合到你的產品里來。同時,對於骨灰級用戶。你可以了解到什麼讓他們這麼愛你的產品。

另一種調研方式是定量調研(quantitative research),但我們做的不只是數據統計調查(survey),不止是要弄明白數字,「多久使用一次」之類的。我們會把一系列嘗試分解成一個一個的要素,觀察用戶選擇某個要素的原因。定量調研會貫穿項目始終,尤其是在項目尾聲,甲方公司通常會問說「你們怎麼確保這個東西有市場」,定量調研的結構通常能夠作出回答,這就是它發揮最大價值的時候。

設計癖:你們怎麼選擇定性調研的調研人群呢?

Franco:這是 frog 的秘密,但我可以說一下我們選擇的依據。就是找「話嘮」。你得找那些喜歡聊天、喜歡分享趣事的人。他們也許不是最好的用戶,但如果他們能說出他們怎麼使用產品,能幫我們弄清楚問題出在哪裡,他們就是調研的最好人群之一。

設計癖:怎麼不被設計潮流甩在身後,潮流就是指設計的未來趨勢?

Franco:三種途徑。第一,frog 的設計師們每天都保有好奇心,我們在微信、在 slack 上有交流很多,來自世界各地的 frog 團隊的五六百人,不斷地在社交賬號上發布新的東西,那些他們偶然看到的、正在經歷的,關於未來的、新鮮的、有趣的事情。

第二,我們給客戶做項目的時候,我們不止要了解這個領域、行業的現狀,我們會預測它未來的發展和走向,以及背後的原因。通過調研,我們會發現那些的跡象,我們會不斷搜集這些,進行深入研究,從而預測未來的情況。

第三,通過我的內部項目。不特別忙著做項目的時候,我們會給自己留些時間,做些探索和拓展,設計未來,做一些實驗。比如誕生於 frogLabs 的Yibu,我們起初是當做概念產品做的,是一個不太會落地的兒童教育玩具,但現在它成功了。不論是一個觀點,還是小型的技術實驗,或者對可穿戴科技的設計趨勢的調研,都會幫助 frog 搞清楚,未來可能是怎麼樣的。

設計癖:我們有很多中國的學生讀者,想替他們問一下,怎麼成為 frog 的正式員工?

現實層面來講就是先來實習,實習是成為正式員工的第一步。通過實習你可以深入了解 frog design 到底是什麼,我們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什麼可以帶給我們成功什麼不能。實習也可以讓你通過在公司工作來深入實地了解這個行業。你不僅是工作,也是在學習,從也許是世界上最好的設計師那裡學習(不是我,而是我們公司的其他設計師比我好很多的,笑)。我們也樂於吸納學生實習生,沒有學生,沒有初級員工,沒有那些充滿激情的新鮮血液,我不能保證我們會存活下來。

從理想層面來講,取決於你想做什麼樣的設計。如果可以適應或者喜歡工作內容和方式上的不確定性,那麼來在 frog 工作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因為我們每次面臨的挑戰都非常不一樣,做同樣項目的機會很少。所以我們要特別靈活,時時更新工作方法,每天都會學到新的東西。至少對於我來說,每天走進辦公室開始,我就知道這天結束的時候會學到新的東西。

設計癖:那你們會選實習生的標準是什麼呢?

肖又歌:舉例來說,今年夏天,我們收到二百多份來自全世界的簡歷,他們的設計有的很接地氣、有的很有創意、有的很瘋款。我們發現,很多中國學生,如果他們是在中國上學的話,他們的項目很多是 App 設計,我想因為中國現在的趨勢是 App 設計,所以很多人選擇 App 設計的項目。其中我們發現有一個在中國上學的法國學生,他設計了一套服務,關於在中國的體制和社會現狀下,我們如何跟政府打交道的這樣一個流程。我們覺得這個視角很獨特很有趣,它是以很不一樣的角度來審視,在我們的社會中,設計可以做什麼。不止是設計一個 App,而是怎麼運用設計思維來促進社會發展。就算這個項目不是那麼成熟,但是這個想法十分有價值。我們想引入這種有靈感有激情、並且能用設計思維來促進世界發展的學生,你是否擅長設計一款 App,其實不太重要。

Franco:正是。如果想到 frog 實習、工作,這些外在的設計上的功力要很紮實,但做到這樣還遠遠不夠。你得知道你想為世界做什麼,你的初衷是什麼,你要怎樣用設計去實現它。


When people ask what it"s like to work at frog, there is no easy answer.

The diversity of people and projects varies tremendously. People here are both thinkers and doers. They come from a multitude of backgrounds and have a multitude of expertise that bridges disciplines and spans industries-including automotive, medical, consumer, retail, software, technology, finance, and many others. This extraordinary collection of talent-analytical and artistic, conservative and unconventional, technical and whimsical-is what makes working at frog a unique experience. It"s also what keeps our clients coming back and new clients knocking on our door. With such diversity, we are always able to orchestrate and customize each client engagement to ensure a positive balance between emotional experiences for consumers and economic benefits for clients. So, if you"re asking, "What is it like to work at frog?" our answer is, "What do you want to do?" There are plenty of opportunities to get engaged.

————————翻譯——————

當人們問是什麼感覺在青蛙的工作,有沒有簡單的答案。

人與項目的多樣性差別很大。這裡的人都是思想家和實幹家。他們來自背景眾多,並有專業知識的橋樑學科的跨越眾多行業,包括汽車,醫療,消費,零售,軟體,技術,金融和其他許多人。這種非凡的天賦,分析和藝術性,保守的和非傳統的,技術和異想天開,是什麼使青蛙在一個獨特的工作經驗集合。這也是什麼讓我們的客戶回來,新客戶敲我們的門。有了這樣的多樣性,我們總是能夠編排和自定義每個客戶的參與,以確保為消費者,為客戶的經濟利益的情感體驗之間存在正平衡。所以,如果你問,"這是什麼喜歡在青蛙的工作?「我們的回答是,「那你想幹什麼?」有很多的機會得到參與。

這是在frog官方網站上找到的答案。

雖然我一直想去frog,但目前還不夠格吧……

也許我再繼續努力個幾年就有機會了!


了解的不多,就是大約一年前看過一個帖子說一個從小是網吧小混混大學沒好好上的青年怎麼憑藉自己的鑽研精神進入frog的,再就是隱隱約約看過一些文章,感覺世界上這麼神奇的公司,後面有機會跟他們上海工作室的創意總監聊過一下,才有了稍微具體點的觀念,這篇文章偏乾貨,只要是做設計公司的都有借鑒意義吧。

在 frog 工作,是怎樣一種體驗?

———————————————這是嚴肅的分割線————————————————

後來又去了 frog 一次,正好趕上了他們的周年慶,後面又採訪了他們的設計副總裁。問了一下他們在中國的發展狀況。文章鏈接如下:

那個世界知名的設計公司frog,在中國是怎樣一種狀態?


歐洲設計公司最有名的應該是IDEO、青蛙設計(FROG DESIGN)和聖馬丁藝術設計(Saint Martins Art Design ),無論是在奢侈品、工業設計還是家居建材設計。IDEO,側重於電子產品設計,早期著名的設計作品有蘋果的第一隻滑鼠,世界第一台筆記型電腦和PALM的個人掌上電腦,如今的客戶群體涵蓋了眾多國際知名公司如微軟、三星等。青蛙設計公司(FROG DESIGN),屬於前衛、未來派,和AEG、蘋果、柯達、索尼、奧林巴斯、ATT等跨國公司,合作客戶包括迪斯尼、通用電氣、惠普、羅技電子、微軟、MTV、希捷、雅虎。聖馬丁藝術設計(Saint Martins Art Design),在時尚業、家居和衛浴瓷磚設計舉足輕重,給很多全球一線品牌提供設計服務,是眾多頂級國際奢侈品牌、家居和瓷磚品牌的長期合作夥伴。


推薦閱讀:

2015年終獎你領了多少?
在 Valve 工作是怎樣一番體驗?
在中海地產(COB)工作的體驗是怎樣的?
工作時你是平攤型人還是堆疊型人?背後可能的心理或生理機制有哪些?
在外企德科工作是什麼感覺?

TAG:frog青蛙設計 | 工作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