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確定你真正想做的事情到底是什麼?
畢業了,也工作了一段短時間。
固定工作和兼職工作,甚至創業都嘗試過。一直認為自己喜歡商業喜歡經濟,同時也明白自己很喜歡純藝追求。現在工作稍微固定了,商業相關。但是突然感覺自己其實並不了解這個世界,想出遠門遊歷下。
我現在的疑惑是,我發現我之前堅定的走商業的道路,好像變得沒這麼堅定了。其實,是不是要去了解了這個世界,看到不同的人和事才能更好的確定我真正想做的是什麼呢?還是說,面對真正想做的事情,大家是有種【就是它了!老子一輩子的追求!】這樣的感覺,而不需要太多的經歷來對比驗證呢?大家的想法和經歷是怎樣的?
我覺得,大部分人可能一輩子都不會知道自己的夢寐以求去追尋的東西到底是什麼。而能做的,就是在不斷的嘗試中,明白自己不想要的是什麼,把還能堅持做下去的,堅持下去。事情做的得心應手,越來越獲得成就感後,就會從外在的推動變成內在的源動力了。
最重要的是你在堅持做點什麼,而不是要思考出什麼完美答案後再行動。
自我,不是你怎麼想然後去做,而是你的行動成就了你。
--------下面是領悟的過程,略長,只是好多年沒寫年終終結了,就都放這吧-------
我大學是學平面設計的,雖然當時每個人聽到這個專業都露出羨慕的眼神,但大三的時候我們就知道自己未來的就職之路有多糟。雖然考慮過換專業,但也沒有一個特別想要換的方向。
當時嘛,也有一個穩定的男朋友,也是初戀。
我對未來的想法就是老公做什麼我做什麼,我自認聰明伶俐,一定可以做好賢內助。他要說走就走的旅行,我可以毫不猶豫的跟他走;他要創業,我也100%拍胸跟他到底。(不知道為什麼。。我從沒想過我男朋友會找什麼穩定的工作)但出乎我意料也其實在情理之中的是,他大三的時候決定,他要做藝術(不是畫油畫)。我覺得酷斃了,完全支持他。但他真正實施起來後,我發現,我沒法隨他了。藝術,是一件需要個人靜修的事情,他唯一可以和我做的就是跟我聊聊想法。然後我想,我要做他的經紀人!幫他賣畫!幫他變成最牛逼的藝術家。然後,我急切的買來一堆藝術策劃之類的書來看,希望自己迅速的跟上他的腳步。結果,跟他去了幾次畫廊開幕展,我就放棄了。我喜歡藝術,也喜歡去看各種當代藝術的畫展,但我可不喜歡跟一堆陌生人去搭訕。
那時候,他告訴我:你也應該有自己的事業,不一定要依附於他。
好奇怪?我從小被教育要獨立自主,在別人眼裡我也一直是獨立有想法的人。但我被他說的那一刻感覺顏面盡失。我突然感受到一種無力感,因為我不得不面對的是我壓根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麼。我當時唯一知道的是我想環遊世界。但這虛弱的夢想,其實只是不知道自己要怎麼打發時間。現在想想,那些大部分拿著父母的錢來一段說走就走的旅行覺得可以開眼界的姑娘們都是跟當時的我想法差不多吧。
接下來一年,他業餘時間都在畫畫、看電影、跟著一位藝術家做助理,而我嘛,就是在宿舍上網逛淘寶看韓劇看小說。我不是沒有想,只是想不出,所以也就沒有任何行動。
知道大四畢業設計選題開始,我的人生才發生了一個小轉折。
平面設計畢業選題,一般是老師給一些選題,或者是自己想。我當然不想選做什麼商業的VI設計,不是我不喜歡商業設計,而是我們這些學平面的學生從來沒有受到過商業、心理學、營銷、市場方面的教育,做出來的東西毫無說服力,只是一些沒有沒品位的卻自鳴得意的視覺垃圾。(憤青模式不小心暴露。。)
就在我猶豫不定的時候,正好他(沒錯!我男朋友真是我的人生導師。。。)給我推薦了兩部紀錄片《OCEAN》《SHARKWATER》. 都是關於海洋的。我看完後,哭的不能自已(弱智兒童淚點低。。。)。主要是針對鯊魚那些部分讓我非常震撼。就是那一刻,我突然想,我能不能用設計,自己擅長的東西,為這些可憐的動物做點什麼?而畢業設計也是一個非常棒的機會去研究。
我把這個想法告訴了他,他當然大力的支持。
於是,我畢業設計,做了一一套關於鯊魚保護的品牌視覺形象和一些簡單的產品設計。
這是一套設計給兒童的產品和視覺形象(好吧,一定有人問,魚翅的消費者是中老年人,你做給兒童幹嘛?這是另一段。。不在這裡說了)。
這是我第一次認真做一個設計。那幾個月,我變得不再那麼黏男朋友,甚至有時候他找我的時候,我還得拒絕他。這種感覺真是好極了,有種回到高考的時候為之奮鬥的快感。
最後,作品也得到所有很多人喜歡和點贊,這個作品也變成了當年優秀畢業作品(本來除了破獎狀還應該有3000元的獎勵。。我好歹也花了好幾千來做這個畢業設計。。老師。。2年了。。我的錢捏?!)。
因為這個畢業作品也給我帶來了一些工作上的橄欖枝。但這不是結局,而是開始。
(我要加個「第二章」么)
畢業設計的快樂勁結束了,也就不得不面臨著找工作的壓力。男友因為自己的畢業設計輕鬆的找到了落腳點,而我卻拒絕了之前的橄欖枝(工資低!!!)而不知如何是好。我既不想成為疲憊又廉價的設計師,又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做點什麼好。。好吧。。我承認家底還不錯。。所以我報了英語培訓班,決定先把英語提高了進外企(工資高!!做阿姨都工資高!!)。
我依舊是個不知道要把生命貢獻在哪個領域的傻姑娘,而他也變成了工作狗,唯有下班加班後回到家拿起草圖本畫畫概念而已。生活好像變成了一潭死水,一蹶不振。
直到半年後,我半夜刷豆瓣的時候,在右下角看到一個果殼的廣告(一下子為兩個網站做了廣告,要刪掉么?)忘記標題了,唯一記得什麼夢想,實現,之類的煽情詞語顯然刺激到了我。這個活動是讓一些有自己想法的年輕人將自己的想法PK,在公眾投票和專家審核之後,選出幾個既有可行性又有科普性的還有意思的想法,他們提供少量資金資助年輕人實現這個想法。當時看到介紹後,我想,媽蛋!這不就是為我而生的活動么?!(呵呵。。)於是當夜就弄好遞交的。
怎麼說呢,就是覺得不想浪費大四一年的努力而已,覺得有個機會能延續下去挺好的。
過年期間跟男友回他鄉下老家了。(哎。。這麼屌絲還搞藝術。。真是為難你了)手機沒接到電話,還以為沒過呢。結果回來後,才知道,已經都評選出來,我還過了~都是看了朋友們的轉發才知道的。。而且。。沒接到電話是因為手機經常沒信號。。。
說到這裡,我真的很感謝果殼。。。從來沒放棄我這個拖延症患者。。。大概經過了1年。。。我終於做出來了這本鯊魚科普小冊子:
電子版戳這裡:【信息圖示】一張圖讀懂鯊魚的世界 ; 【信息圖示】關於魚翅的一切;
當時心裡想著雖然有很多組織在宣傳鯊魚保護,但根本沒有任何中文渠道去了解鯊魚本身,鯊魚對海洋對人類的重要性以及魚翅產業的現狀,所以決定做一本這樣的冊子。而這些知識我明白有多冗長無聊,所以用了可視化的方式來做。
看著很薄的冊子,結果居然用了那麼長時間來做我也沒想到。因為資料都是英文的,所以要翻譯,找人翻譯前我至少都得看過吧(爛英文不忍直視。。),翻譯了給一些專家看糾正各種不科學的東西。。糾正好還要文字上的潤色。。然後才是開始設計。。當然我期間拖拖拉拉的毛病也導致了這麼久。
但我的人生也發生了變化。我找到了外企的工作,還特別閑,工資也不低。我業餘時間都奉獻給了這件事情。也不是什麼特別努力,只是把以前逛淘寶看韓劇的時間壓減了,就這麼陸陸續續的居然堅持了下來。
此外,這2年:
-我沒有找過私活,但倒是有不少私活因為鯊魚保護這個項目來找到我。他們喜歡我的設計,信任我的能力,甚至僅僅是因為覺得我這樣能堅持下來的姑娘一定對設計有自己的堅持所以找到我。他們願意開合理的價格,也不會讓我先做10稿出來再說,這種感覺真是棒呆了。
-我不再想著人生只有結婚和生孩子這兩件大事。一開始他就告訴我他不想這麼早結婚,我聽到了還哭哭滴滴覺得他太過分。結果現在我比他還不想結婚,不想買車買房。我覺得我們兩現在的感覺非常棒,各自忙碌自己的事情,但又為彼此喝彩和鼓勁。
-我覺得自己越來越年輕,比大學的狀態棒多了。不再化妝,也不再喜歡跟風買衣服。這樣的釋然,突然讓我意識到原來我有多不喜歡那些仙仙的裙子和蕾絲。我喜歡的,原來是質感精良,做工考究,款式極簡的黑白風格的衣物。這點也是讓我自己詫異的。
-我本來看著很多畢業出國後的同學們都羨慕妒忌恨,生怕2年後自己已經趕不上他們的思想了。結果這2年我參與了一些組織,認識了很多太棒的人,學習到了很多新的知識。上周聚會上,我跟他們交流,突然發現自己並沒有在思想和見解上落後她們。(英語還得努力= =)
從地鐵下來到公司有15分鐘的路程,每次走在路上,我都在問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我還是答不上來。但我至少感同身受了男朋友告訴我的:不要因為迷茫就停滯不前。雖然這句話我也告訴了我表弟,他也告訴了他親弟弟,但他們都沒有做出任何改變,所以我想我也挺不容易的。
我估計未來5年我也不會太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但我至少知道設計不會遠離我的生活了。即使我知道我做金融,做諮詢,做銷售可能前景更美好,但可惜,我已經一不小心入了設計的門,而且還被一些設計大師們深深感動了,更加是因為已經這麼一路走來了,我不想轉彎了。
上個月,我和我男朋友申請辭職了,我們準備一起申請出國。
我的上司問我為什麼要辭職,我誠懇的告訴他:我畢業兩年,這2年期間,我思考了很多,也一直堅持做了點事情(他知道我做的鯊魚保護),我覺得現在,差不多是時候該開始新的旅途了。雖然我還不完全確定自己要什麼,但我至少已經知道我不想要的是什麼了。
他聽完深深的點頭,贊同到:你說的很好,知道自己不想要什麼是非常重要的,我支持你也祝福你。
於是,上周五是我的最後交接日,後天10月1日開始,我就要閉關學英語了!!(就怕英語過不了)
前天,我和他參加他同事的婚禮。婚禮餐的第二道菜是每人一碗魚翅湯。新郎新娘都知道我在做鯊魚保護,而且也都表明支持我。和我一桌的人也都買過我的鯊魚保護周邊。但他們都毫不猶豫的吃了。即使我告訴他們食用魚翅有害健康。而唯一一兩個沒吃的也是礙於我在旁邊不好意思吃。我當時尷尬至極,覺得胸口一堵,離席了。我在廁所蹲了很久,深深的挫敗感讓我無法起來。
走出廁所時,他就在門口等著我。我看著他眼淚就嘩嘩下來了,我覺得我做這麼多事都是白做,沒有任何人改變,我連我身邊的人都改變不了。
他問我:你不是犯錯的人為什麼要逃?
我說:我在他們都不好意思吃,我覺得他們都希望我不在場。
他說:你既然決定做鯊魚保護,就是決定做少數人。你應該腰桿挺直坐在那裡讓他們都不好意思吃。沒做錯的人逃了,讓做錯事的人在那裡逍遙自在,你這麼脆弱,怎麼堅持下去?
我無言,抱著他在別人的婚禮堂外大哭一場,搞得路過的人都以為我是新郎的前女友。。哈。哈
我想,不是每個人都能像他一樣一開始找到了自己的目標就不曾動搖過,即使那麼難,那麼不靠譜,他一直以自己的意志努力著。我看著他就覺得自己必須要更堅韌才行。
那一晚,我對鯊魚保護有了新的計劃,一個更大的,更有需要堅定的信念的計劃。這個計劃,我會等我成功申請好學校後再實施~
今天上知乎看到這個問題我真的覺得像是自己給自己問的一個問題,所以忍不住寫了那麼多來回答,算是閉關前給自己過去2年的總結。
未來還是一片模糊,但我已經迫不及待想要出發。
謝謝看完~
----------更新--------
沒想到自己總結的經歷獲得這麼多的支持和共鳴,真的很謝謝大家!!!!
---------結束 --------
------LIVE 分割線-----
我的第一次LIVE課程「植物標本中的美學可能」:知乎 Live - 全新的實時問答
歡迎有興趣的點擊上方鏈接參加~
歡迎微博關註:@椰子_怪力亂神 Sina Visitor System
我這三年都在用實際經歷去解答這個問題,並且這兩個月集中讀了一些書,有了自己的思考。題主的困惑,我嚴絲合縫地有過。題主的那種想要的「這輩子就它了」的感覺,我也分毫不差地有過。先上目錄。
一,前言
二,三葉草理論
三,案例分析四,參考資料==================前言的分割線======================我常常想「假如蘇軾真正想做的事是程序員怎麼辦?」先讓我們打開一下上帝視角哈。擺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長長的單子,左側是所有人的名字,右側是屬於該人的天命所歸的那件「事」。那麼,有沒有可能出現這樣的話?
「誰讓陸羽生在中國的?本來他應該生在南美洲,然後寫出世界上第一本咖啡豆著作《咖啡經》的!」
「是你把康德的出生年份設定錯了對吧?來你過來。我保證不打死你。你知道他本來是要參與核彈研發的你知道嗎?結果他以為研究哲學是他天命了你知道嗎?哎我去你還敢躲,我讓你躲!讓你躲!」
如今有的做企業開創了新產品改變生活,有的埋頭於實驗室發現了物理世界的本質,有的人投身慈善為心中更好的世界奔走鼓吹……他們都聲稱找到了自己想做的事。
古人是不是挺倒霉,因為真正他們想做的,還沒有來到?
或許你會說,對於每一個古人來說,一則你說的事情並不存在,二來也無法通過任何方法感受到。那你這種假設沒意義。
好吧我知道。我就是想讓大家開一開腦洞,來個思維熱身先。(眾人:去!)
==========要不我們嚴肅點吧的分割線=============
我們調整一下。每個人出生後,我們在左側填上他的名字,右側在世界上已經存在的事情當中選擇一個,做為他的那件事。
這個設定應該符合很多人對於「這輩子要做的事」的感覺了吧。
可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事情是越來越多的。單論職業來講,農業社會說「七十二行」,雖不是確指,我們就按七千二百行吧。如今呢?十萬個不止了吧。這個分母擴大的同時,我們以及我們的下一代,豈不是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的幾率越來越小了?
再思考一個問題。
一個小村子裡,一個農民克服無數困難,成功開創了無化肥無除草劑無農藥種植某種作物的先例,產品品質極好,並因此向各地的農戶傳授講學。
另一個平行宇宙里,這個農民有一天進了城,發現自己有音樂方面的天賦,於是刻苦努力,最終取得成就,開辦了音樂學校,幫助像他一樣的孩子成材。
這兩種情況,哪種算是「他找到了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呢」?[1]
我開始意識到,類似於「世界上有那麼一件事是真正屬於你的要做的」、「如果你還沒找到這件事,那就不要停下來,拚命尋找」、「假如你已經找到了,就一定要排除萬難堅持下去」的想法是有疑問的。
他們共同指向了一個假設:每個人都有一件「天命」的事情,在我們出生時或者成年之前就設定好了,就像埋藏於某處為我們打造的寶藏一樣,只等著我們去找到。
不論這個假設是不是真的,先看下認同這種假定的話,會出現什麼問題。
- 它通常指向「具體的事」,比如做一份工作、成一個事業、辦一個組織。那麼社會越發展,具體的事就越多,找到的幾率越小。這種假設會讓我們陷入到「以有限生命去探究世界的無限廣度,而忽視深入發掘」的坑中。
- 它否認了客觀環境的不可掌握性。即它假定客觀環境能夠支持我們找到這件事,並且堅持做下去。可難道你沒有遇到過在大城市干一份熱愛的工作卻因各種原因被迫回老家結婚生子的事嗎?
- 它一般認為這件事是不變的。又由於第二點,假如我們真遇上了,並且傾注全部的生命能量履行自己的使命時,卻由於某個原因被迫放棄,我們很容易陷入到「從此失去了人生的意義」的深淵中不能自拔。
- 如何確認?常見的如題主所說,「反覆比對法「和「一見鍾情法」。當我們忙於尋找時,無論我們用哪種方法,都是把重心放在了「判斷外物」上。但除此之外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常被我們忽略,即「我是誰」(認知自身)。這兩者絕非無關係的,如果不能回答後者,我們無法很好地回答前者。
==============三葉草理論=====================
這裡,我想提出一個我的不完善的理論,姑且叫做三葉草吧。- 本性:這裡不單單是指性格,還包括你的內心動機等。屬於先天且很難改變的東西。注意這裡的本性不包括天賦。
-
價值觀:引述一個觀點。
價值觀是「什麼是重要的」和「這些東西之間有什麼關係」的觀念。[2]
「什麼是重要的」:「賺大錢」還是「健康的身體」重要?
「他們有什麼關係」:先有財務自由還是先有行動自由?財務自由是行動自由的必要條件嗎? 價值觀屬於一段時間內穩定的。- 外部環境:大到社會經濟發展的趨勢,小到我們的城市、我們的公司等。這個屬於常常變化的。
這三者的交集,就是所謂的「我真正想做的那個東西」。
那麼,我的暫時性的結論如下:
我真正想做的那件事,就是局限於客觀環境,我們從具有「能夠發揮我們本性」和「符合我們價值觀」的某一類事情中選擇的那一件。幾點解釋如下:
- 價值觀是我們成長過程中與社會打交道的產物,故而「這件事」絕非先天就有的。
- 由於客觀環境和價值觀是會改變的,那麼這件事是在動態中不斷形成並改變的。
- 我用了「局限於」,是因為我們是在有限的選項中做出選擇。沒有任何人擁有足夠的資源在無限廣的範圍內去嘗試然後再確定某一件事。相反,一些人後來看起來的「篤定的選擇」和「堅持的事情」,恰恰在其抉擇的當口,選項是很有限的。
- 選擇是有限的,並非是提倡安於現狀。相反,正是因為其是受限的,每個人都應該能在可以觸及的小環境內儘可能地探尋可能性並嘗試。只有理解了選擇是受限的,才能從諸如「假如我考上了另一個專業」、「假如我是富二代」、「假如當初我媽沒有逼我回老家相親」的想法中解脫出來。
- 本性不包括天賦,是因為並非每個人都有天賦;縱使有,「我們想做的事」和天賦也不是必然相關的。你可以理解為,天賦是老天覺得我們應該做的,而不是必須做的。
========================================
從以上結論出發,確定我想做的事,就必然包括了「認識我自己」、「釐清價值觀」、「探究我們能選擇的環境」三個部分。
既然本性包含了性格的部分,那我們可以先了解一些知識或測試:
真正的幸福測試 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網站,可選中文。[3]MBTI職業性格測試-MBTI測試最常用的職業測試。冰山模型_百度百科 這個結合人類為什麼會有「雄心壯志」?為何有人「小富即安」,有人有「鴻鵠之志」? - 知乎用戶的回答這個回答看更明白。無論是「本性」還是「價值觀」,都具有一些共有的特徵:抽象的,超越了具體的事件和環境的。同時,只有真實與否,沒有對錯之分。[4]我們可以從這些共有特徵出發著手解決問題。
我建議你靜下心來,找張紙或打開電腦,寫下以下內容:
那些你永生難忘的事;
讓你有「如魚得水般自在」的經歷;
讓你充滿成就感和快樂的瞬間;
讓你尊敬並希望成為的人;
那些總在你腦海中上演並為之沉醉的劇場;
……還可以寫下與以上例子對應的一些經驗:
讓你覺得很沮喪挫敗的事;
讓你覺得不自在、不舒服但是又想不明白原因的人或者事;
你藏在心裡的不敢告訴別人的事或想法;
……
仔細探尋,這些背後隱藏著哪些共有的關鍵詞,體現了哪些價值觀?
這裡我還有一個簡潔易行的辦法,叫「改變假設法」。又可分為兩種:「環境受限」和「願望滿足」。
1. 「環境受限假設」:你想做一樣事是吧,那麼換個環境,該環境下這件事很難實現。然後推演。
就比如,你說你喜歡商業,可又不完全確定對吧?那假設你現在進監獄了(請務必要入戲),你會怎麼辦?
如果你在監獄中也會熱衷於以物換物,琢磨如何巴結犯人中的老大讓他給你行方便,整天想著怎麼從外面搞過來上好的煙然後倒給那幫傢伙們。這個才叫真愛。
再進一步,假如你到一荒島了,連倒煙都沒地兒倒了,你怎麼辦?你會怎麼樣生活?[5]
通過這樣的不停變換前提的追問,逼你去探尋深層次的東西。比如你可能會意識到,你喜歡商業,或許是因為「鑽研某種規律過程中的創造性快樂」;也可能因為「家中有經商傳統,所以從小就被灌輸做商人的觀念」;亦或是「迷戀那些成功商人所受的矚目和追捧」……
當我們所追尋的是一件具體的事時,比如「做個醫生」。那麼其背後必然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所在,比如「幫助人」。想要幫助人,你既可以做個醫生,也可以做個教師,去投身慈善。或者假如你是個管理者的話,把你的職能發揮好,就能最大程度地幫助人(《你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作者就認為做管理者才是實現「幫助人」這個目標的最好形式)。
過程中要注意的是,總結價值觀需要理性,發現「本性」則要靠內心的直覺把握。比如,我可以憑理性知道我向他人分享是因為我有了(自認為的)足夠深刻的經驗,但是「我想要去分享」這種內心的涌動,卻只能通過直覺來捕捉到。
2. 「願望滿足法」:假設你想要的事,或者某種狀態已經實現了,你又要追尋什麼?
以我為例。
我曾經試過上面的朋友提過的「反覆提問自己人生的目的,然後瘋狂寫答案」這個方法,我寫到這個答案就停止了:
「構建參差多態的美,並且引領人們去發現、認同乃至追尋生命的豐富性之美。」
然後再也寫不下去了。可還是有種感覺,就像挖礦挖到了很深的地方,碰到一個岩石層,你覺得下面還有東西,可就是挖不動了。
然後我問自己:假如你到了一個參差多態的社會,所有人已經在追尋生命的豐富性之美了,根本不要你引領了,你怎麼辦?
我被問住了。
直到諮詢的時候,諮詢師幫我理出一個我過往經歷中的關鍵詞「影響」,我才有了柳暗花明的感覺。
「影響力動機」,這就是岩石層下面的東西。在整理了自己的關鍵詞和價值觀之後,你可能會發現它們中間存在著聯繫,很有可能串接成一條條鏈條,我稱之為隱藏的線。
一條串接我生命的隱線,終於慢慢浮了上來。
體驗——分享——影響。[6]
所謂」參差之美「的背後,是「體驗分享影響」這個底層動機以及「參差多態是幸福本源」這一價值觀的交集。
這條線串幾乎影響了我的所有事。
見到一個新鮮事物就經不住想去嘗試下;畢業後換了三個城市;我大學時一人爬山,下山時大路不走偏要往沒人的山谷裡面鑽,差點丟了自己小命……這是「體驗」。
一人站在繁花爛漫的山坡上看草原落日,打電話給好朋友,無比激動地描述眼前的美景;我得了病,疼得死去活來,輸完液剛好了一點,就忙不迭地向周圍人講這種病有什麼病徵碰到後該採取什麼緊急措施;釀啤酒時有些環節沒做好前功盡棄,趕緊給每個人說要注意哪點哪點……這是「分享」。
總是喜歡幫助他人(不管他人樂不樂意),總是向他人講述我的心得理念價值觀,如果別人沒有觸動我會很挫敗……這是「影響」。
我現在回答你這個問題,不也是在「體驗後分享並試圖影響」么?
對於自己的本性和價值觀認識得越深,「想做的事情」也會越來越清晰。[7]
以上就是我對「如何確定」的一點感悟。下面想對兩種常見的觀點提出我的擔憂。
第一是「排除法」或者「試錯法」。即我們需要不斷嘗試,然後不斷確定自己不想做的,慢慢的自己真正想做的就會浮現。
這種觀點有個前提假設:只要不斷排除我們不想要的,最後就能找到想要的。
我支持不斷嘗試,但是「排除我們不想要的」不一定就能「得出想要的」。這是我的慘痛教訓。如果在排除的過程中我們不去總結歸納為什麼排除和思考我真正想要什麼,我們最終會陷入「只知道自己不想要的,不知道自己想要的」的坑中。
第二是「堅持做自己當前的事,不管喜不喜歡,慢慢地擅長了,有成就感了,就成真愛了」。我簡稱為「虐成真愛」。
你的長輩里有沒有混體制里一輩子,也位居高位了,但是對於「公務員」這個職業就不愛呢?我就有這樣一個長輩,他已經退休了,每次見面吃飯都給我說「有想法的人不該去當公務員」。他兒子出去闖蕩了一圈,想借家裡二十萬開酒吧。他老婆對兒子說「別冒那個險了我用這二十萬養你行不行」,他則直接拍板「兒子有自己的想法我肯定支持,砸這二十萬給兒子就算失敗了也值」。你看,他的價值觀從來就和「公務員」這種職業不搭邊。
一個職業就算符合你的本性,假如不符合你價值觀的話,被虐一輩子都成不了真愛。小野二郎能耐住性子捏一輩子壽司,原因之一是他一直認為「自己應該帶給顧客無上的美味」,這個價值觀和開一家小而美的頂尖兒壽司店是符合的,且沒有動搖過。你覺得小野二郎在二十分鐘翻一次台的迴轉壽司連鎖餐飲集團當研發總監一輩子能愛上他的職業嗎?
===========我也一見鍾情過的分割線============
有人可能會說,那是因為你沒有過「就它了,老子一輩子的追求!」這種感覺。
我還真有過。不僅有,而且有過之而無不及。
你知道我第一次知道「精釀啤酒」這個事是什麼感覺嗎?
就像我從小心中就有了一個夢中情人的標準,然後自己也知道這標準世上沒人可能達到,所以也就這麼過著。然後突然有一天,我生活中居然出現了這樣一個人!完全符合我的標準!更關鍵的是,琢磨了一下,自己還有可能追到她!
就這感覺。
我主動去找各種書籍,從介紹文化的到純粹的釀酒技術書籍。文科出身的我,曾經最不喜歡的是化學,可是硬著頭皮看那些化學名詞,居然也看得進去。其實就是想把酒釀出來,並且釀得盡量好喝。
我有一段時間在一個偏遠的農場,為了釀酒,從網上訂的材料設備。順豐和我打電話半小時確認了我的地址,然後用一輛摩托車送了過來。那些設備差不多一人高,被綁在后座上,晃晃悠悠的。快遞員告訴我這地方從來沒送過,更沒一次送過這麼多東西。
然後我克服種種困難,在只有一個水龍頭的衛生條件極差的廚房(這邊釀酒那邊廚師宰鴨子給我們做飯),歷經了幾次失敗,終於成功釀出來了一批酒。
我曾經是做旅遊的,寫字樓普通白領一個。想著要做啤酒,怎麼的也和餐飲有關吧。於是辭了職,主動找了一個餐飲連鎖,而且主動地,要從服務員開始做。為什麼?因為要做餐飲的話,我必須了解所有環節吧。從營運總監,到店長,到同事,都和我說過「當時想著你肯定干幾天玩玩就走人的」。所有人,包括我爸我媽都覺得我屬於那種咖啡館喝咖啡的文青,絕對想像不出我擼起袖子洗碗的情景。
我自己都動搖過。第一天端了一天盤子,晚上躺到床上, 胳膊疼。瘦身板,沒做過體力活兒,端倆餐碟都端不穩,手臂就一直綳著,然後肱三頭肌就受不了了。抱著胳膊我就想,自己是不是沒事找虐啊。然後給自己下了一 個限,至少做仨月吧,別讓周圍人都覺得我吃不起苦似的。堅持下來了。
那段時間,經常想起的一句話是,「你內心有了一個長遠目標後,就不會被小的突如其來的事情打亂人生節奏」。
有沒有覺得雞血?可這不是我想表達的。
我曾一直以為精釀啤酒就是「這輩子命中注定的事」,但現在我不這樣認為了。
是不是我要拋棄這件事了?
不是。精釀啤酒這個東西,這輩子都要糾纏在我的生命當中。這一點,我一開始就深信不疑。
是因為我認識到,她是路,是路標,但不是目的地。目的地是「體驗分享影響」,或許是更遙遠的我還沒看到的地方。
我逐漸擺脫了形式的桎梏。就像把身上所有的厚重衣服全脫了,清清爽爽地走在路上的感覺。
===========================
[1]:我認為,兩個世界裡,他都找到了他這輩子要做的。
[2] [3]:出自心理學家羅克奇的論文《人類價值觀的本質》。[4]:我測出來最大的優勢是「Appreciation of beauty and excellence 」,或許我該去做個藝術評論家#^_^#。但是回想起來,「對於美和卓越的欣賞」確實也是我生命中的一條隱線。這個是我的魔方還沒有拼好的面。[5]:我的回答是探尋島上的每一寸土地。哪裡有水、哪裡有狼、哪裡有溶洞、哪裡有最好的落日風景、哪裡是游泳天堂、如何製造武器、如何種植糧食,我都要弄清楚。然後我會 找一個地方——石頭或者山壁——把這些經驗記錄下來。可能我要老死在孤島了,但萬一死後又有人不小心到了這孤島怎麼辦?我要把我的經驗分享給他,讓他少走 彎路。或許我還可能馴化一頭狼什麼的——沒人讓我影響了,我就影響影響動物吧。[6]:儘管我總結出了一條線,但這並不是我的「本性」的全部內容。一個朋友提了個比喻,挺有啟發:我們的本性包含很多關鍵詞,就像被打亂的魔方一樣,「體驗分享影響「這條線,就像是一番試錯後,我拼好的一個面而已。事實上,」影響「這個詞,就是我從冰山模型的底層動機里抽出來的一個。在這個動機模型里,我還是個親和力動機很高的一個人,這一點正文中並沒有提及。[7]:我所講圍繞著「如何確定」,而不是如何把握。」確定」之後,麻煩才剛剛開始。你會發現,熱愛可以讓你苦中作樂地堅持下去,但是絲毫不會減少問題本身的困難程度和複雜性。所以在確定之前,做好眼前的事,提升自己的能力,也很重要,以後用得上。===========案例分析=====================
為了更好地和大家分享我在總結出三葉草理論過程中所受到的啟發,我決定和大家詳細解析我研究過的案例。想提醒大家的是,我們在拿起一本自傳類書籍的時候,是以上帝視角在看的。比如我拿到下面要講的日本農民所著的書時,我就知道他後來肯定是成功了。我們看的過程中,則要轉換成「當事人視角」,充分體會主人公在面臨每一個人生抉擇時的不安與迷茫,以及他是如何選擇的。
案例:木村秋則在《這輩子,總要當一次傻瓜》一書中講述的他自己的故事。
木村出生於日本北方的一個農民家庭,原名三上秋則。從小學低年級開始,我的性格就是不把爸爸媽媽賣給我的玩具拆得四分五裂,絕不肯輕易罷休。
……初中時代,我最喜歡六角形的化學反應方程式了,我也是一名對電子充滿興趣的科學少年。為什麼收音機會發出聲音呢?我對其有著無窮無盡的好奇心。……高中時代,我著迷於擺弄半新不舊的摩托車,覺得改造引擎是非常有趣的。曾經從禮拜六上半天課的學校里逃出來,曠課才加摩托車越野比賽。……因為我是家裡的老二,不用繼承家業,所以我從未思考過務。……雖然我在學校的學業並不出色,但相當喜歡擺弄機器並和數字打交道。……我從孩提時代就看著大人們噴洒農藥,所以對於重體力勞動的農業感覺不到前途,也沒有興趣從事。因此我瞞著父母去參加了就業考試。……那是一家在川崎的公司,專門製造制動器和緩衝器。我在那裡做了成本核算的工作。……每到周末都回去湘南的改裝車行,進行汽車的引擎改造,沉醉於高中時代就開始的這個興趣,和有著專業精神名人風範的車行老闆成了朋友。還在公司里成立摩托車越野賽協會,全身心享受著都市的生活。
大致可以看出,「15歲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然後一生浸淫」的美好人生的雛形已經出現了。
此時,家中大哥因為生病不能務農(日本一般是長子繼承家業),老爸就把秋則從城裡接到了鄉下。秋則被迫從公司離職。
回到鄉下的頭一年,秋則還是很討厭農活的,尤其是噴農藥的時候。而大哥的病好之後,秋則必須另尋他路了。此時,提親的人來了。秋則到隔壁村子的木村家做了上門女婿,改名木村秋則。
故事發展到這裡隱隱有了悲劇的氣質。由於客觀環境的變化,再回城市做白領幾乎不可能了。而此時的木村秋則關於職業選擇的價值觀,也(主動或被動地)發生了改變。成了上門女婿,我就決定動真格專心致志於農業了。
由於在城市工作過,所以他對於鄉親們習以為常的農藥化肥種植法一直抱有懷疑。同時,妻子經常在噴洒農藥時過敏,以至於必須呆在屋子裡,更增強了他探索出路的想法。
木村逐漸開始查閱資料。在連續三年減少農藥噴洒次數並獲得岳父同意(親屬朋友的支持與否也屬於外部環境的一部分)後,終於開始了徹底無農藥種植蘋果的階段。
那時候,我把一直珍藏的東西都在地里付之一炬了。我認為自己對這些東西仍抱期待,才導致蘋果栽培使不上力。老婆說:「這個還是不要燒掉的好!」拚命想搶下印有稅務師補考編號的不能重發的證件。我還是把它丟進火里。……所以,我連算盤也燒了,省得還想靠這個吃飯,就這樣徹底斷絕了自己的後路。
此時的他,外部環境和價值觀基本定型了。那麼我們看看「開創自然法種植蘋果樹先例」是否能滿足他的本性需求。
雖然在探索過程中小有進展,但是還是經歷了蘋果樹連續六年無收成的階段。期間遭受過自己父親的反對,被鄉親們疏遠恥笑。為了養家糊口,去北海道埋過電線杆,去夜店給人洗馬桶。
稻田被拍賣,我只能四處借錢,躲過一劫又一劫。多次去徒步十分鐘即到的老家借錢。母親雖然很理解支持我,但有親戚在場時,也曾假裝過不在家。隔著正門口的玻璃窗,可以看到母親在屋內局促不安的身影,讓我感覺自己好像是罪犯,只要欺騙一起帶去的孩子說,「奶奶有事出門了」,然後牽著女兒的手垂頭喪氣地走出家。
到了這份兒上,我們就不用探究種蘋果這事兒能否滿足他的本性什麼的了吧。既然缺了這一環,三葉草自然也就轉不動了。
讀到這裡,本以為他會放棄種蘋果。
由於怕見到鄉親,白天我都呆在蘋果地里捉蟲。入夜後,我挑選了一段繩子。由於六年無收成,所以這條繩子基本沒用過。我把它裝進背包,走進了山裡。
因為我要以死謝罪。
沒想到木村會選擇放棄生命。但好在老天不忍心看到這麼堅強的人放棄。
木村把繩子扔到樹枝上時,由於用力過猛,扔到了遠處。撿繩子時,他突然看到一棵茂盛的蘋果樹。走進一看,原來是橡樹。為什麼在沒人照料的山裡,橡樹能如此茂盛呢?他的大腦又被激活了。一番摸索後,他猜測是因為橡木沒人除草,另外泥土的成分和地里不一樣。
受此啟發,他回到了家裡。之後就放棄了除草,開始建立果園小生態,改善土壤。
開始自然種植蘋果後的第九年,地里收穫了兩隻蘋果。第十一年,果樹普遍收穫。之後幾年,蘋果品質逐漸提高,木村家「終於能靠蘋果吃上飯了」。後來他的蘋果早早被預定一空,東京法餐大廚特地到他家裡訂貨,並為之特別開發菜品。
他的名氣也逐漸大了起來,頻繁受邀到國內外講授種植經驗。鄉親們以他為自豪,更有不少人前來拜師。受城裡的百貨商店老闆幫助,準備成立農業傳習社。
我培訓時常說:大家想想,我們自己身上,能結出一粒米、一個蘋果嗎?不管多努力都是不行的。是作物在幫我們。因此,收穫之後,也別忘記向地里的作物說聲感謝。
大自然的力量是最強大的。人類應該放下自己驕傲的心,向大自然學習。我期待有一天,自然種植法能成為日本農業的主流。……我有一個夢想,就是改變日本的農業。說農業有點大了,暫時就定為改變日本的食物吧。
由於深層動機的滿足(成就、親和、影響全有了),價值觀的升華和外部環境的變化,此時他的最想做的事已經悄然從「開創蘋果樹自然種植的先例」轉變為「引領更多人加入到自然種植農業中」。
不知道他會不會懷念當初站在人生路口,酷愛機械和數字的少年呢?
===========推薦資料=====================
書籍推薦:
一,理論書籍
《生涯諮詢與輔導》(金樹人):關於生涯和職業選擇的基本理論的書籍。可能有點枯燥,但是對於了解基本的框架非常有用。二,理論和案例結合的書籍
《拆掉思維里的牆》,《你的生命有什麼可能》(古典):深入淺出的兩本書,這兩個月翻了多次。擊中了我思維的很多盲點。《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克里斯坦森/奧沃斯/迪倫):周密計劃與應急計劃的概念很有幫助。「前提假設法」讓我認識到了之前一份職業選擇的誤區。《這樣想沒錯,但也不對》(翼劍制):愛哲學又懂邏輯的人寫的書。作者在書中提到他是如何找到他想要的事情的。《幸福課》( @動機在杭州 ):內向的性格優勢那幾篇啟發猶大。《開放的智力》(@采銅):對於「與他人比較」和「選擇」所造成的迷茫,釆銅老師有不少警言醒語。三,案例。
《大象與跳蚤》《思想者》(查爾斯漢迪):自傳性質的書。看到管理大師也羨慕「那些從15歲就知道自己這輩子想要做什麼的人」,我頓時有種想含淚相擁的感覺。《這輩子,總要當一次傻瓜》(木村秋則):一邊看一邊思考平行世界裡的兩個農民的問題吧。
《囚徒健身》 (保羅):沒錯,這本書當做案例看,比當成健身書籍看有意思得多。20多年的監獄生涯,讓作者成為了「古老的自體重健身方法」的實踐人和鼓吹者。這是他這輩子想做的嗎?可是想一想,在監獄裡也沒有那麼多選項啊。正是這本書讓我領悟到了我們的選擇是「受限」的。一邊看一邊思考「假設你進了監獄」這個問題。
《30歲後,給自己開家咖啡館》 (老麥/程遠):雖說「開個咖啡館」是當今的三大俗之一,可這本書遠不是給小清新灌的雞湯。讓我更深刻了意識到了生命中隱藏的線是如何影響著我們每一次選擇的。書中一句話是我的QQ簽名:「那些你稱其為事業的東西,最終應該讓你獲得心靈的自由。永遠不應該被諸如文藝之類的標籤束縛住。」
《就想開家小小咖啡館》(王森):我真不是咖啡愛好者,但是喜歡精釀啤酒的人,對於追求精品咖啡的人天然有好感。「我的生活就是我的工作」,假如這狀態就是你終生追求的,那麼不必一定要創建阿里巴巴才行。什麼是路和路標?什麼才是目的地?森哥給了一個好解答。
《這一生,靜待時光檢驗》( @蕭秋水 ):教主是對我的價值觀影響很深的一個人。通向行動自由之路。
《遊戲人生與創業人生》( @孫志超 ):關於創業以及其他,有作者的血淚教訓。書中提出的面對選擇的決策方法,並不只適用於創業。
蘋果姐姐的創業和咖啡小站 - 知乎專欄 :非常明顯地體現了「周密計劃」和「應急計劃」的關係。你要為自己的應急計劃做什麼樣的準備?
141018-141019網路待定選手:北京的銀海,從電子工程師到釀酒師之路。兩年前初次見到他的時候,他已經孤獨地在家釀酒有幾年時光了。
正念是什麼(5):專註 - 幸福課 - 知乎專欄:同樣是個探索生態種植的農民。動老師借他說正念,但同時也是一個內心選擇的好例子。
什麼促使你走上獨立開發者之路?下 @梁其偉 的回答:很好地闡述了「連點成線,功不唐捐」八個字。
大家都在做什麼有趣的個人項目?下 @李峰 的回答:這個問題下所有回答都值得認真看看。從無到有到投入精力、隱藏的線……都能找到。同樣是愛酒之人,他的回答我印象更深。
新浪微博@李白鹿 :看這個案例別被各種美食照吸引了注意力,把他的微博從頭到尾翻一遍。大學時喜歡上了攝影,後來又琢磨著做飯。畢業後也有過各種迷茫糾結,現在在成都開一個美食攝影的工作室。很好的「有了點成就,然後更加熱愛,然後成就更大,最後篤定地選擇」的滾雪球案例。
本回答下排名第一的 @大椰子 的答案:儘管她說還沒有確定,但是可以看到「動態中逐漸形成」的過程。
======後記======
幾日未上知乎,今天見到贊同數暴漲。發現 @釆銅 贊同並關注了我,頓覺此生無憾。初次回答後,有人發私信諮詢,甚至有朋友特地和我見面就這個問題交流想法。寫下第一字時,我沒想到有這麼多人受到同樣的困擾,更沒想到這篇文章能給某些朋友較大的幫助。
由於對過去的不滿和對未來的不確定,我開始了對這個問題思考的過程。題主的描述,簡直就是曾經的自己。於是本來只是想給自己理思路的文章,被放到了知乎上。
不計閱讀資料的時間,文章的構思,前後大概花了十天,並於十月二十四日初次回答這個問題。之後有數次的小修改。幾日後,由於對文章層次結構的不滿和新的想法的出現,在本月三日進行了一次大的梳理,又於七日增加了農民木村秋則的案例分析。期間,數次想放棄,但是看到知友的支持,最終完成。在此過程中,逐漸告別「由於簡單的快感而選擇堅持或放棄某事」的習慣。這個意義上,我又超越了以往的自己。
坦白講,寫文章是因為痛苦比快樂多。完成文章的過程是痛苦的。而完成後,也沒有覺得快樂比痛苦更多,至多收穫了一些些的平靜。
如果你看到這裡,我真誠地想告訴你永遠不要放棄對於「我是誰」、「我想成為誰」、「我想要的是什麼」的思考和實踐。不僅是因為這些問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且是其過程能幫助我們減少對於單純快感的追求,從而探究某些更深層或者更高遠的東西。
最後以農民木村秋則的一段話為結束吧。
獨一無二的自己和不可重來的此生,假如不好好發揮作用的話,豈不是枉費了生而為人的意義了嗎?
我曾經和很多人一樣糾結於生命的無意義,感覺生活沒有生氣,自己所做的事情都不是我想要的。
這種想法從高中時代起就開始醞釀,對於「找到一件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的渴望,驅使我做了非常多、甚至有些離經叛道的嘗試。
在做出這些嘗試的過程中我遭受了很多親人,朋友的不理解和對我的失望、憤怒,但與此同時,也令我結識了許多對我的人生造成重大影響的人。
經過這麼多年的嘗試到現在,我已經「找到了我真正想做的事」。
但在這個探索的過程中,生命給我的回報是超出我所想像的豐厚。
當我在回望自己過去的時候,會發現「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的真實狀態其實和我、也和你一開始的想像,是截然不同的。
因此我想把我的經驗分享給你,我想把在我的探索過程中所得到的生命本身的豐厚回報分享給你,祝你也能夠「成為你自己」。
我想用這一篇文章,終結所有的「怎樣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的問題。
對於「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這一點有四個常見的誤區。
1.很多人對於「自己真正想做的事」的理解是:在這個世界的某一端存在著一件獨屬於他的事情在等著他,所以他只需要不斷地在外部世界去尋找,並直至找到這個答案就可以了。
2.很多時候,人們往往意識不到或者不願面對自己的真實動機:他之所以口口聲聲宣稱要去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其實只是對於他當下生活的逃避。
3.他們認為只要找到那個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就萬事大吉了。他們往往會產生這樣一種幻覺:只要找到了這件事,他就能全身心的投入其中,他就能擁有熱情,就能不再懶惰,不再晚起,不再拖延。
4.很多人在考慮是不是喜歡一件事的時候,是以一種理性工具主義的態度去衡量。
即他們往往會在潛意識裡盤算了這件事是否辛苦,是否能讓他獲得別人的關注和認可,能帶給他怎樣的收益之後等之後再「決定」自己要不要喜歡這件事。
這四個誤區的影響深遠,不過在討論怎樣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之前,我們先弄清楚你為什麼會想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會更加重要。
你有沒有發現,不同的人對於「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這件事的渴望程度是不同的?
可能你聽過你身邊的很多人都在抱怨:我現在做的事情我不喜歡,我現在的工作很無聊。
但是有些人會因為所做的事情不喜歡,就產生強烈的抗拒,並天天盤算著辭職;
有的人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自己並不喜歡,但是他對此無感;
有的人根本就不追求要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還有的人在做著他一開始不喜歡的工作,但後來他就逐漸喜歡上了;
還有的人一直都在渴望去做某件事情,但真的有機會去做了,他反而做了沒多久就覺得索然無味。
你可能認為這輩子如果不能夠做自己想做的事就是枉活一生,所以當你在沒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的時候,你就會很痛苦;
你父親可能對你說:狗屁!什麼做想做的事,能賺錢才是王道,你不看看這是個什麼樣的社會,做你想做的事?信不信會餓死你!
重點不是你和你父親的觀點誰是正確的,而是為什麼你會因為無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萬分痛苦,但你的父親卻根本不會在意這些呢?
你想一想,為什麼會這樣。
這很重要,為什麼會這樣呢?
其實答案很簡單,因為人和人是不同的。
沒錯,你可能也早就知道了人和人是不同的,你會覺得我給你的這個答案沒有絲毫出彩之處。
但是「人和人是不同的」這句話背後的內涵是:你和別人不一樣,所以別人的經驗對於你而言沒有意義。
你和別人不一樣,所以你喜歡的別人不一定喜歡,而別人喜歡的你也不一定會喜歡。
你和別人不一樣,所以你只應該做你自己,別人的成功,喜好,評判標準等等都和你沒有絲毫的關係。
這也就意味著,對於你而言,「了解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事。
如果你了解了你自己想在一個小城市裡過安逸的生活,那麼當你在大城市打拚的時候你當然會痛苦;
如果你了解了你就是一個很容易記仇的人,所以當你強迫自己寬容別人的時候你當然會不舒服;
如果你了解了你就是喜歡畫畫,那當你拚命賺錢的時候這又能給你帶來什麼好處呢?
但問題是你一生下來就開始被周圍的人和社會洗腦了,他們告訴你你要努力,你有錢了就會快樂,你學習成績好是很好的,你能出國的話別人都會羨慕你等等。
你相信了「別人」所說的這些,並認為你就「應該」去追求這些東西,你也「以為」你得到這些的話你就能快樂了。
因為:別人都在追求這些東西,所以你也應該去追求這些。
但事實上,「你和別人不一樣」。
你只是從始至終都在被周圍的人「壓迫」和「忽悠」,被他們的語言和暗示蠱惑,你害怕被拋棄,於是你不由自主的就開始去追求那些別人告訴你你應該去追求的東西。
你以為當你考上好大學之後你會很開心,但是你沒有。
你以為當你嫁給一個多金溫柔的好老公時你會開心,但你反而感覺很空虛。
你以為當你贏得很多人的關注和認可的時候你就會滿足,但這種滿足卻好像永遠無法被填滿。
Yes,人和人是不一樣的。就像你看重做你自己想做的事情的快樂,而你父親看重的是賺到很多金錢的世俗意義一樣,你們只是各自看重的東西不同而已,這無所謂誰對誰錯,也不存在誰的選擇更好或更壞。
這只是每個人不同的選擇和喜好,僅此而已。
但問題在於所有人都在試圖令別人變得和他自己一樣。
你父親自己看重金錢的世俗意義,他就想讓你努力賺錢;
你的老師看重學習的意義,他就想讓你努力學習;
也許等你為人父母的時候你也會給你的孩子說:學畫畫多好啊,老爸給你報個班吧!
但是賺了錢會開心的是你父親,學習好了會開心的是你老師,你女兒畫畫學好了會開心的是你。
這就是我們一代又一代的人天性被閹割和壓制的過程。
人本主義認為,「自己」是指一個人過去所有生命體驗的總和。
假如你過去的生命體驗都是你「被動」參與的,或者是按照別人的意志的生活,那麼我們就會感覺沒有在做自己。
如果我們沒有在做自己,那麼無論你過去的經驗在別人看來多麼的美好,無論別人眼中的你多麼的成功,多麼的優秀,你都會感覺到很不舒服。
幾乎所有人從一出生起都在被父母,家長,老師等人壓制和操控著,他們無法理解孩子的想法和行為,所以他們只會從大人的角度出發,強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意志,威嚇孩子去做他不願意做的事,剝奪孩子選擇的權利,剝奪孩子自由表達的權利。
所以幾乎從一出生的時候起到現在,我們每個人都不是在做自己。
因為父母和外界環境的壓制剝奪了我們「自由探索」的機會。
那麼一個高度接納自我,能夠「做自己」的人是如何長成的呢?
那是因為他從小就有一個自由的成長環境,或是在成長的過程中開始「覺醒」,他基於自己的天性和好奇心去探索這個世界,在探索的過程中他發現了一些他喜歡做的事情,這逐漸成為他的興趣,對興趣的探索和練習越來越深入,這就內化為了他的理想或目標。
因為他的好奇心和天性得到了充分的釋放,所以他會孜孜不倦的去了解這個世界的廣度,鑽研這個世界的深度。
他就會充分的信任他自己的感覺,對任何事情都會有並且信任和堅持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最終,他將成為一個活得很充實,對生活充滿了熱愛與激情,充滿了創造力的人。
所以繞回我們在一開始提到的,對於「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認識的四個誤區。
「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它根本就不是一個在外部世界像找尋寶藏似的發掘的過程,而是一種對於自身天性的發展。
假如你抱著一種「尋找自己的「天命之事」」的態度去尋找的話,那麼往往你是無法得到結果的。因為真正的答案在你自己的心中。答案不在外部的世界,不在於一個工作,一次旅遊,一次辭職,而只在於你的內心。
並且,你是否喜歡一件事情往往也都是由非理性因素決定的。
你認為做這件事情很有前途,選擇了這個職業會讓你活得很光鮮,成為某種人會很酷等等,然後就想把這件事情設立為你自己的終生目標,然後試圖逼迫自己去為此奮鬥,這是不可能的。
在前面我們已經說了,人和人是不一樣的。
有些人不會過度在意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但有些人就是會一定要在做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的時候才能夠開心。
如果你看到這篇文章的標題,然後開始看了這篇文章,並且還看到了現在,那麼你很可能是屬於後者。
那麼這也就意味著,如果你做的不是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情,那麼你的內心是不會停歇下來的。
你騙不了你自己,你也沒辦法用一個在別人看來很好的理由試圖說服你自己,你也的確沒有辦法強迫自己去做你不喜歡做的事。
所以也不可能你找到了一件事情你就能徹底的改變,你的生活就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了。你想改變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這隻可能來來自你自己的方方面面徹底的改變。
「找到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並沒有那麼大的魔力。
那麼你渴望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這對於你而言這意味著什麼你知道嗎?
這很可能意味著,這是你對你自己發出的一個信號。
因為你自己常年被壓制,你永遠都是在被社會和他人的要求與對你的期待牽著走,你過去所有的生命經驗中你都是「被選擇」,你所有的生活都是你被動參與的,而不是你的主動創造。
並且你還在日復一日的追求這些別人、環境、和社會洗腦給你的金錢,好工作,一個良好的社會形象,買車,買房等這些對於你的「真我」而言無聊透頂的東西。
你的內心一直在試圖提醒你:這不是你想要的生活!
但是呢,你卻從來沒敢從這你已經習慣了的生活中逃離出來。
你害怕別人看不起你,你害怕自己一旦去追尋你的內心了你就會流落街頭,你害怕別人會用異樣的眼光去看你,你害怕你會失去現在你所擁有的一切,你害怕你的父母會阻止你並對你生氣,你害怕你的生活失去控制。
你可能在想,一邊做著一份不喜歡但是能養活自己的工作一邊慢慢尋找自己喜歡做的事,先攢著錢等錢賺夠了就去嘗試那些自己想做的事情,為了不讓父母傷心現尋找一個折中的辦法。
NO
NO
NO
這些是不可能的。
你會發現你在做著你不喜歡的工作時,那些無聊的瑣碎會吞沒你令你根本沒有時間去探索自己,你的錢會永遠攢不夠,或者錢攢夠了你也不敢去邁出那一步,折中的辦法並沒有用,你還是處於被父母的掌控之中。
令你活的不自在的根本不是這些外在生活對你的壓迫,而是你的這種恐懼。
這種恐懼一直在壓迫著你,令你始終無法釋放你內在的自我。
你騙不了你自己。
即便你的錢攢夠了,也出去探索你,但你還是會找不到答案。
因為恐懼還一直存在。
你害怕失去由那個「外在的你」所建築的一切,而不敢釋放內在的你。但這本來就是不存在任何折中的辦法的。
因為外在的你和內在的你本身就是不兼容的,如果二者兼容度高的話你也不會想著去尋找你真正想做的事情了。
電影《搏擊俱樂部》中有一句台詞:「self-improvement is not the answer,maybe self-destruction is the answer。
意即:自我成長就和手淫一樣,只是自我安慰而已。只有全部毀掉才能重新開始。
你要明白,你現在所有的思維模式都是由於外在的環境和他人給你塑造的。
所以你在探索世界,看待問題的時候總會不由自主的以那種功利性的思維去衡量。
因此如果你還是「環境塑造的外在你」,無論你怎樣嘗試和尋找,你都不可能找到你「真正」想做的事。
就像你喜歡一個精神世界能和你相通的男人,但由於經濟原因嫁給了一個多金的男人,最後你一定會忍不住和這個男人離婚。
「那些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你偏偏不喜歡。」
對於你而言,好還是不好,有前途還是沒前途,能賺錢還是不能賺錢,這些對於你而言根本絲毫都不重要。
你自己喜歡還是不喜歡,這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怎樣找到你真正想做的事」?
也許比起抱著從外界尋找到一件事情的念頭來,你靜下心來逐漸「成為你自己」會更重要一些。
重要的不在於你所做的事情是不是你所喜歡的,最根本的是在於你自己的心態,你內在的態度。
當你感覺你不是在做自己的時候,即便你做著一件你以往很喜歡的事情你還是會很煩躁不安,你無法安然的享受生活中的一切;
當你在做你自己的時候,也就無所謂什麼事情是你喜歡的還是不喜歡的了。
因為一切都是你自己主動地選擇,艱難,容易,偉大,渺小,這些都不重要。
我再重複一遍,重要的在於你自己內在的態度,你是否在遵從自我的內心在生活。
那麼我們要如何逐漸的「成為自己」呢?
通常來講,有兩個步驟:
「修通阻礙」,與「自由探索」。
這兩個步驟往往是同時進行的。這意味著你要開始修改和調整你的生活,將那些所有阻礙你做自己的東西都清除掉。
我們可以假設在你的精神層面存在著兩個你,一個是你的「真我」,一個是你的「社會我」。(當然事實上這種假設是不存在,也不嚴謹的,「真我」這種說法也可能將你帶入一定的誤區,令你認為「真我」就和那個外在的你喜歡做的事情一樣,只要去尋找到它就可以了。但絕對不是這樣,這個比喻只是為了方便你去理解。)
你的社會我往往為了生存或者舊有的觀念等而做出了很多的違背你本心的事情,比如你為了未來的生活而選擇了一份高收益的金融行業的工作,但實際上你想成為一個畫家;
你很想辭職好好的休息一段時間,但你怕自己辭了職就養活不了自己了,所以遲遲不敢;
這二者的衝突往往令我們痛苦不堪。
那麼修通阻礙就意味著你要解決這兩者的衝突。
由於前文對於社會環境對於個人天性的壓制的批判,這可能會令你認為,我會告訴你修通阻礙的方法就是讓你的社會我徹底消失,從今後你完全從心所欲的按照你的「真我」去生活。
不,當然不是這樣。
不管你現在是什麼樣的年紀,你都已經在這個社會上生存了很久,你是不可能完全拋棄你的社會我的。而且如果沒有你的理性來控制你的人類天性中的懶惰、拖延等一些負面的習性,你完全地從心所欲的話,可能只會令你廢掉。
所以修通阻礙的本質是指:你的社會我和你的真我的「整合」,並且,是你的社會我開始為你的真我服務。
這也就意味著:如果你想成為一個畫家,在一邊工作的同時,一邊在業餘時間去畫畫會是更為理性的選擇;
如果你想辭職休養,那麼等你做清楚了預算,攢夠了錢之後再辭職會更為妥帖。
聽起來我要你將你的社會我和真我整合,有點兒和前面的由於恐懼而不敢打破自己的社會我去做決定這有點兒矛盾了。
事實上這完全是兩個層面上的問題。
你因為不敢冒險,所以不敢辭職,而是一邊工作一邊畫畫,這和你深思熟慮之後決定一邊工作一邊畫畫,雖然從表面來看,你的做法都是一樣的,但對於你而言這有著本質的不同。
你自己會很清楚這有什麼樣的區別,你很清楚你做出一個決定是因為對某些束縛的恐懼,還是在你對現實有了清醒的認識之後做出的最好選擇。
不過由於很多人並沒有幸運到像前面我們所舉的例子中那個從事金融行業還有一個自己的興趣是畫畫的人一樣,很多人往往連一個真正的興趣都沒有。
所以你需要「自由探索」。
去完成你在童年時候未能完成的對這個世界的探索,和你對未知的好奇。
歸根結底,你要做的事情是:
了解你自己,分析你自己,做出嘗試和改變,探索世界。
是的,聽起來都是很虛的詞。
但是,你有試著在一張紙上記錄你的想法和行為,試著分析這是你的社會我還是真我嗎?
你可能現在有一份很不錯的工作,但你有試過在空閑的時候去做發傳單、當服務員打零工這種事情來體驗生活嗎?
當你和朋友聊天時你預感到自己說出某句話是為了裝逼,所以你主動控制自己沒有說出這些話嗎?
你有試過主動在大街上找陌生人搭訕嗎?
事實上我們想去做一些事情的方法總是有很多的。但問題在於,我不能,也無法給予你一個明確的操作步驟的指引。
因為每個人的人格完善之路都是不同的,我們無法有一個量化的標準告訴你,你去做那些事情就一定能夠得到什麼樣的結果,在這些過程中也充滿了非常多不確定的因素,你可能會面臨非常多的選擇。
並且在這個過程中你的心態、你的想法、你的意識等這些你內在的非常微妙的因素都會對你造成重大的影響。
沒有人知道你做出一個選擇是主動地追求還是被動的逃避,我們不清楚你在有些時候所謂的頓悟是真的想通了還是只是在自我欺騙,誰能夠了解你做出了一個決定究竟是出於怎樣的動機?
只有你自己清楚,只有你自己能夠最了解你自己。
我知道我在最後給出的答案會讓大部分的人感到失望。
但是我相信仍然有少數人能夠讀懂我的意思,他們能夠明白從他們看到這一篇文章的時候起就可以選擇和以前不一樣的道理,我也相信我在這篇文章中所傳遞的一些思想能夠幫助這些少數人達成內在的進化。
我又能為你做什麼呢?
不過是告訴你,這一切都要你自己為了你自己去做,而已。
以上。
其它回答推薦:
認為「只有我完美了,別人才會喜歡我」的想法有什麼錯誤,該怎麼解決? - 風墟的回答 - 知乎
怎樣正確地理解「Less is More」?
戀愛或者婚姻中你最忍受不了對方的什麼行為或者思想? - 風墟的回答 - 知乎
建了一個 心理學書籍分享群 ,大家可以在群里相互分享一些心理學、自我提升相關的txt、pdf版的書籍,實現資源共享。
想加入這個群的朋友可以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煉己者 ID:fengxuwake
在我的公眾號回復:加群 你將會收到群的加入方式。
有人說這個世界最美好的事情,莫過於白天八個小時找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工作之外再找一個自己心愛的人,度過又一個八個小時,最後八個小時做一個美夢,就這樣日子一天一天就過去。
你真正想做的事情是什麼?小學的時候,一個有理想主義情懷的老師告訴我們這些什麼都不懂的小學生,你們當中的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學習,但是你們每一個都有自己擅長的,在那個地方你們就是天才,我相信很多孩子都聽過。現在想來不是每一個孩子都是自己的天才,但是肯定有自己擅長的領域。
在《大時代》裡面,有這樣一段對話:
「阿博,你要跟我學賺錢,我現在先教你第一招,也就是最重要的一招,一個人要成功,就一定要找到自己的世界。只有在自己的世界裡,才能把自己的潛能天分發揮到最高的境界。你問問你自己,如果你知道你明天就要死,你會幹哪一行,在什麼地方,用完你的最後一天,直到死為止?你找到自己的世界沒有?」
「我喜歡股票,我五歲的時候我爸爸就給我股票玩了,我知道為什麼我以前做什麼工作都傻乎乎地,無精打采,做什麼都不投入,師傅,因為我喜歡股票,我花過很多時間的。師傅啊,找到自己的世界之後,應該怎麼做?」「當然要到交易所去找份工作,就算掃地也不怕。你只有在那裡,才可以一展所長。
這是葉天和阿博正式確定師徒關係之後的第一番對話。「找到自己的世界」。這個道理看似如此簡單,其實卻又如此深刻,以至於我深深的為那些因為本篇篇幅太長而沒有讀到這裡來的人扼腕痛惜。方展博後來做的超人的事情你千萬不要模仿,什麼置之死地而後生,什麼屏幕上面看出來升還是跌,那都是拍戲,你千萬不要像一個高中生那樣沒有鑒別能力!要學,學這一番話足已。不要一頭就撲向股市,這只是個比喻。
股票,那是方展博的世界,你的世界呢?
確定一個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我個人覺得有這樣幾個特點吧!
一,為了這個事業,你願意從最底層干起。哪怕從底層裡面做起,能夠接觸到這個行業裡面的人,能夠接觸那些自己喜歡的知識和技能,感覺自己在圈子裡面就已經很滿足了,享受裡面工作的人氛圍,就是這樣的感覺,哪怕是干著這個行業裡面最最普通的工作依然覺得內心很滿足。
二,萬事開頭難,開始就有一個好頭就成功了一半。當你選擇了這個事業後,這個事情一開始就順風順水,絲毫不懈怠,在做這個事情上,你就渾身發放光彩,在那個事業裡面,你就是領袖。有了這個好的開始,好像就是老天爺給你一個信號一樣,很多大佬,牛人都是在機緣巧合之下接觸到這個行業,一開始就展露出與眾不同的天賦。
三,不斷從這個事業裡面獲得成就感。有些事情會不斷給你負面能量,就不要去做,這個事業能夠讓你從中獲得成就感,可以是來源於自身,也可以來源於他人的肯定和尊重,因而你會受到正反饋,能夠越干越好,沉迷其中,願意通宵達旦,日夜不停,工作就是一種快樂。
四,要成為世界級人物了,必須有創造。經過前幾步,基本上你已經能夠成為這個行業裡面的專業人士,知識的精深程度可以超過行業大多數人了。但是要記住,現在的你只能算是爐火純青,一定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才能登峰造極。
經過這四步,基本上你要去做的這件事就成為你為之願意奮鬥終身的事業了,不過在這個世界又有多少人能夠找到這樣的工作呢?附贈一則漫畫,相信會給你更多的啟發。超愛ent了~
為什麼難以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因為走的不夠遠。
對青年人來說,他在進入大學或者社會,逐漸點亮自己技能樹的時候,是茫然的,就像這樣。每個人都是在懵懂中選擇了初始職業(選擇專業時大部分人都是迷茫的-謝耳朵除外)等到經歷了五年的社會歷練,當世界的迷霧對青年人展開了一角時,青年會發現在他懵懂間,他已經點亮了一條獨一無二的個人技能樹。在這個時候,無論青年人對自己選擇的道路是否滿意,這就已經是他年屆而立之後發展的基礎之一。(另外兩個基礎是家庭和小夥伴,這裡就不做展開)還在求學的年輕人,基本可以視為新手村的新人玩家,掌握了【基礎劍術】【基礎步法】【基礎冥想】,除非是某大號的小號,否則只會裝備【粗劣的皮甲】【生鏽的短劍】【破損的皮靴】。
初入職場三年的新人,基本可以視為20級左右的玩家,選擇了一個職業方向,並且不斷為自己添置職業裝備,學習職業技能。
十年經驗的老鳥,基本可以視為30級左右的玩家,陸續加入了工會(朋友圈),很多人掌握了進階技能,也逐漸明確了自己的職業方向,例如是成為一個追求範圍傷害的火系法師還是成為一個追求一擊必殺放棄防禦的盜賊。
十五年經驗的資深人士,基本可以視為魔獸世界中60級的玩家,對他們來說,對這個奇妙而迷霧重重的世界的探索之旅才正式開始,他們會在探索中經歷更多的挑戰,經歷人生中的生離死別,所有的經驗都會慢慢演變成智慧,只有這個時候,他們才能找到一條真正屬於自己的,真正想做的,獨一無二的道路。
知乎上有很多人分享了這樣的故事
中村修二的傳奇藍色發光二極體 (blue LED) 與其他 LED 相比有何特別?為什麼憑此發明能夠獲得 2014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做了一輩子建築設計師的Barton Myers設計師這樣的工作,可以做一輩子嗎?我想分享一個鳩摩羅什三藏法師的故事。(Kumārajīva)
他的父親鳩摩羅炎是天竺望族,放棄了宰相之位周遊列國,後來駐蹕龜茲,與龜茲王妹耆婆結合生下鳩摩羅什。據傳耆婆背後有紅色的胎記,有預言說當她將生下一名真正的智慧之子,而當她遇到智慧之子的父親,她的紅色胎記會有感應。
鳩摩羅什出生後,就展現了傑出的天賦,曾有三果羅漢預言,如果鳩摩羅什在三十六歲之前沒有破戒,他將成為第二個佛陀。(這個故事在南懷瑾的講座中提到過)鳩摩羅什7歲時隨母出家,初學小乘佛法,修習雜藏經、阿含經、《中論》、《百論》和《十二門論》等。當他回到龜茲後,修習大乘佛法,國王為他修築蓮花台,當他登台講經時,王公貴族爭相伏在他腳下,讓鳩摩羅什踩在他們的背上登台。人稱他是龍樹菩薩轉世,被視為龜茲的國寶。(那時龜茲國本國人口約八萬人)我要分享的不是一個天才橫溢的少年僧人大德走上人生巔峰的故事。前秦苻堅聽聞鳩摩羅什大名,一直希望請鳩摩羅什來講經,龜茲自然不願。苻堅遂遣呂光攻伐焉耆和龜茲,以武力相請。呂光不忿鳩摩羅什少年成名,在攻下龜茲後強迫鳩摩羅什與龜茲公主結婚,並且在龜茲城為他們兩人舉行婚禮,那時鳩摩羅什37歲,被迫破戒。這是鳩摩羅什遭到的第一個磨難。婚後呂光即強迫鳩摩羅什騎牛隨軍返程。我要講述的不是一個苻堅見到鳩摩羅什之後立刻jnef拜為國師的故事。回程的路很長,鳩摩羅什從龜茲到長安,走了二十年。在回程途中,姚萇殺苻堅,滅前秦,呂光便割據涼州,將鳩摩羅什安置在涼州左近16~17年。而這十七年間,正是鳩摩羅什真正遭受磨難,而智慧在不斷開悟的十七年。也正是在這十七年里,鳩摩羅什三藏法師找到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世界上只有鳩摩羅什才能完成這一壯舉。因為他的父親是天竺貴族,所以他從小精通梵文,又通曉西域諸國文字,在涼州又學會了漢語,他不但佛理精深,而生活的磨難又讓他得到了大智慧。所以,翻譯梵文經典,弘揚大乘佛法的事只有他能做,只是唯有他能走到終點的獨一無二的路。直到五十七歲,鳩摩羅什才等到了轉機。姚萇的兒子姚興攻伐後涼,親迎鳩摩羅什入長安,以國師禮待,駐蹕逍遙園西明閣,請鳩摩羅什主持譯經事業。鳩摩羅什在之後的十二年里,譯出經論35部,294卷。他組織譯出的佛經,既能明確表達梵文原意,又能做到行交流暢,字句優雅,令佛教徒無不信服讚賞。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翻譯外國經書,成為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大盛舉。鳩摩羅什所譯經論影響很大,其中三論:《成實論》《法華經》《阿彌陀經》分別成了三論宗、成實宗、天台宗、凈土宗所依據的主要經典。六十九歲時,鳩摩羅什圓寂在陝西西安的草堂寺。被尊為三藏法師。我再強調一下鳩摩羅什的偉大之處:如果他一生順利的在龜茲繼續研習佛法,他可能只能影響龜茲的八萬人,西域的一百萬人,以及途經絲綢之路的商人,他永遠無法著書立說,開枝散葉;而正因為他生來聰明,又因磨難而獲得了大智慧,他翻譯的經書流傳至今,三論宗、成實宗、天台宗、凈土宗據此開宗立派,綿延千年,天台宗又傳至日本,形成天台、天蓮二宗。上述宗派,香火至今不滅。這又是何等的功業?五代十國多少王侯,轉眼間身死族滅淹沒史海,又有誰人能開創一千五百年的基業?所以,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真正想做的是什麼,其實,只是因為你走的不夠遠,經歷的不夠多。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倘若讓我看鳩摩羅什的事迹,我會首先想到鳩摩羅什7歲起運,生來聰慧非凡,第一個十年大運便精彩無比(人稱他是龍樹菩薩轉世);在他17歲到37歲的時間裡,他經歷了兩個大運共20年穩步發展成長的時間;在他37歲到57歲的兩個大運里,他顛沛流離,失去了曾經擁有的一切地位,只有知識、經驗和智慧伴隨著他;在他57歲到67歲這個大運中,他組織翻譯經文,著書立說,聲名遠播,綿延千年,實現了他一生的最高成就。等到他快要老去時,又遭遇晚運不佳,姚興希望他留下智慧種子,送了妓女十名增他日夜陪伴期望成孕,鳩摩羅什又被迫破戒,是以有「佛祖吞針」「臭泥中生蓮花,但採蓮花勿取臭泥」的故事流傳。鳩摩羅什的經歷證明了十年大運的玄奧。但只有我這種對命理非常敏感的人才會注意到這一點。這是我的特長,也是我在年輕時點亮的一條技能樹。正如我能深入理解項目型銷售的原因,也是因為我先成功做到top sales,之後又做了兩年甲方,獲得了甲乙雙方的立場。正因為我也有獨一無二的經歷,所以我未來能走的路,也是獨一無二的,只由我自己決定。
還有一個人的故事,賈雷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1937年9月10日), 美國演化生物學家、生理學家、生物地理學家以及非小說類作家。正因為Jared對演化生物學、生理學、生物地理學都有相當程度的了解,又在觀察鳥類演化的過程中對新幾內亞複雜的歷史與社會有了深入的研究,他才能獲得這樣的智慧和眼光,寫出獲得普利策獎的《槍炮、病菌與鋼鐵》。除了他,全世界沒有別人能做到。
附註:聊以自勉。我在迷茫中成長到了三十歲,對後面的路仍感茫然。但是我確信我不能在原地打轉,我將探索更大的世界,走得更遠。因為,過去+現在=未來。我非常喜歡這個答案里講的故事,他一直在向前修築一條永無盡頭的路。你第一次玩 Minecraft 時建造了什麼?必見遼闊之地。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快畢業剛接觸工作那會兒也是跟你一樣 天天糾結「我喜歡的」什麼什麼的鑽牛角尖,難受死過年回去給初中老班拜年談到這些困惑,老班開導了我。大意是這樣的「你應該做的是養活自己、孝敬父母,想要的以後有的是機會。等你做出了成績,有了自己的能量再去做自己想做的會容易的多,生活不是一條路,你今天選擇了就一直走到黑,生活是多可能的,人生還很長,走著走著,你會看到真正屬於你自己的路。」「眼界的狹隘,經歷的不足,把自己逼進一個岔路口,以為只有兩條路,並且這兩條路各自只有一個終點。殊不知,人生的路那麼長,這兩個選擇不過路上普普通通的兩個,以後還會有很多選擇,或許會更難取捨,但卻不會躑躅不前。因為懂得後面還會有岔路,就算暫時看來選錯了,時間久了,會發現不過又是另一條路罷了,風景各有不同,沒有一條路是直直通向深淵的。只要去努力地、堅定地走下去,會有山花爛漫的時候,也會有一覽眾山的豪情的。難的從來不會是選擇,而是選擇後能不能堅持下去。無論路好走與否,都會有這樣那樣的坎。若是不能堅持、不夠堅定,即使康庄大道上的一個小水坑也能讓自己停下腳步;反之即使泥濘小道上的無底洞又算個鳥,不過再多折騰幾個回合罷了。」這段是那天回去後寫的日記中的一段,現在看起來雞湯了些,當時卻想通了很多。給你建議就是:就選擇你想要的「商業道路」,埋頭去干,別急功近利。做著做著,【就是它了!老子一輩子的追求!】這種感覺就能出來了。PS:我覺得「它」隨時在變化,只要你把「它」變作正在做的事情就O了。總之去【做】!
作為一個拖延諮詢師,在做內驅力分析的時候我的來訪者經常會問我一個問題:我應該選擇什麼樣的工作?我應該選擇什麼樣的專業?大學生,甚至已經工作很多年的人還不知道自己心底到底熱愛什麼,簡直是一個普遍的不能再普遍的狀況每次遇到來訪者問我這個問題,我就會反問:你知道自己喜歡吃什麼嗎?恩,是的,吃和生活總是分不開的一道菜,我們最終怎樣才能確定我們到底喜不喜歡吃呢?看起來好看?沒用聞起來很香,沒用圍著觀察很久?沒用別人告訴你味道有多好,也沒有用想知道自己喜不喜歡一道菜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嘗試,去細細的品味這道菜的酸甜苦辣只有細細的品嘗過,你才會有資格告訴你自己,喜歡還是不喜歡如果喜歡,那是最好,以後食譜上有多了一份期待如果不喜歡,也不要緊,以後遇到自然也知道應該避開同理我們該如何找尋自己熱愛的職業呢?你想是沒有用的,觀察是沒有用的,別人告訴你也是沒有用的,必須自己做選擇,多去嘗試把喜歡的和不喜歡的都嘗試一遍,不用別人告訴你,你自己一定會有異常清晰的判斷喜歡的事情多了,做的選擇多了,你才有資格談及熱愛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人是懦弱而懶惰的他們很少做嘗試,甚至連想都懶得想,哪一天到了不得不選擇的檔口,自然就是迷茫而且慌亂就像一個只吃過奶的嬰兒,兀的被要求站在一張擺滿食物的大桌子面前,挑選其中一樣作為以後每天伴以為生的食物做這樣的選擇自然是恐懼而且慌亂的我有一個來訪者是一個剛上大二的學生,因為成績非常好,他有一次選擇重新選擇專業的機會,但是他非常的猶豫和糾結,他並不喜歡現在的專業,雖然這個專業也是自己選的,但是學習了一段時間之後,他發現:這個專業和自己當初的想像差距很大,所以毅然決定要轉換專業換是決定了,但是依舊不知道該選擇什麼,自己到底喜歡什麼,熱愛什麼但是他頗有些自得的告訴我,他的學習能力很強,他可以很輕鬆的學好任何一科,即便這個事情是他覺得困難或者沒那麼有樂趣的,他還是可以做好這其實是對能力的浪費,沒有什麼值得標榜的熱愛會產生的強大的驅動力引導我們去做一件事情,釋放出巨大的能量但是現實生活裡面更多的是,我們對選擇的恐懼,對安排的妥協,對能力的浪費就好像我講的這位同學,優秀的學習能力並沒有投注到自己真正有動力的領域,而是被拿來應付自己也並不關心的考試,拿一個看起來還不錯的成績你從來都沒有做過選擇,你連你自己討厭什麼都不知道,你又怎麼能知道你到底喜歡什麼呢?生活也是如此:經歷的越多的人,抉擇越多的人,越能成熟而且清醒地知道自己到底喜歡什麼年輕的時候,是我們選擇成本最低的時候:選對了值得慶幸選錯了也能及時掉頭不要等到高考,找工作再去被迫的做重大的選擇,早一些,多嘗試一些,越早成本越小所以,希望每一個看到我文章並且依舊迷茫的年輕人,能勇敢的把選擇做出來生活就像品嘗不同的菜肴,真正的細細的品嘗過,才有資格說愛
http://weixin.qq.com/r/wLhfR9XEwYi_rZEk9_3S (二維碼自動識別)
謝邀,,、雖然這不是我的專業範疇,我也可以談談自己淺薄的看法。
一個人一生真正想做的事情,在我看來得滿足幾個條件:
1:自己得喜歡。
就是你做的這件事情的時候,你就很開心,你是熱愛這件事的,就像我是工科男,我學習的機械設計,但是我從來不熱愛這個事業,當初是因為學習不好,沒得選,而且說實話,學生時代也沒有什麼理想,有點卡,可以泡網吧,餓不死,拿裝備,考試不掛科,我就覺得這是天堂。工作是很好的單位,工資也不錯,我一個應屆畢生,一年以後一個月小1W,但是我從來不開心,因為我不喜歡畫圖,我不喜歡機械,我不喜歡這樣的工作環境。我不開心,我不喜歡,這直接影響到我的工作效率,和我的發展前景的,而且心是定不下來的。
2:能夠給別人提供價值。
你自己做的事情,能夠讓別人有收穫,對於別人來說,你和你做的事情是有價值的。而這種價值,是別人需求的,剛好你有,或者是你有價值,你找到了需求的人群。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我一個女性朋友,是賣衣服的,她賣衣服,從來不是為了多拿提成,她永遠都是要把自己的客人打扮帥氣,有一次別人看上一件1500左右的衣服,她死命要別人買那件900的,她說:你穿這件好看些。她從來都是這樣,所以她慢慢就有了很多老客戶。
我還認識一個髮型師,我去找他燙頭,他直接說:你現在燙了不好看,不燙。你要去其他很多地方,狠不得板寸都給你燙一下,他做頭髮,是為了讓自己的客人帥氣,所以從此以後,我自己的頭髮,都是找他,每次和幫學員做髮型改造,也找他。他給我提供了價值,我給他帶來了很多回報。就是這個道理。
3:能夠獲得成就感。
這個建立在你能夠給別人提供價值上面,比如我幫人解決了情感問題,別人和我聊天以後,豁然開朗,很開心,我也很開心。我幫人出謀劃策,他追到了自己喜歡的人,他很開心,我也很開心。我朋友每次把自己的客人打扮的很漂亮,客人開心,她也開心。就是這樣一個事情,能夠從做的事情裡面,找到成就感,這種成就感,會讓一個人渾身打雞血,天天都像吃了葯了一樣,激情滿滿,而且時間一長,就會得到很多人讚賞和認同,這種成就感是很爽的,中國很多很多很多的所謂企業文化,就是為了讓員工有工作的成就感,保持激情和雞血,不過都只是說說而已,一個形式而已,真正做到的,不多,不是沒有啊,是不多。
4:順便能夠掙到錢。
這是一個比較俗氣的話題,但是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人得生存。這一條,也建立在能給別人提供價值上面。換句話說:一個人做的事情,只要可以給別人提供價值,他就絕對能掙到錢。就拿叫 @叫獸易小星 來說,他們提供的價值,就是快樂,給很多人帶來快樂,這個理念我相信他們是很清楚的,把用戶體驗擺在第一位,那麼最後他們做點廣告啊,拉點贊助,是很正常的事情,我第一次看到他們做廣告,我開心死了,我默默感嘆了一句:你們終於掙到錢了。我覺得這是他們應該得的。
為什麼說是順便呢?如果一個人是為了錢做事,他或許真的會掙到很多錢,但是他最後肯定會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因為他做其他事情,不快樂,不開心,內心的矛盾的,沒有價值感。還有很多人,為了錢做事,最後什麼什麼事都沒有做的了。
就像今天知道板磚200一天,就去板磚,明天知道搬水泥300一天,就去搬水泥,後天知道板石頭400一天,他又會去搬石頭,他會一直跳來跳去,猶猶豫豫,最後時間和青春都浪費了,最後一事無成。這樣的例子不知道有多少。
我還不是一個成功的人,但是我有這樣的信念,我喜歡講課,喜歡說話,喜歡看書,喜歡寫東西,而且是無意之中發現的,我能都幫人解決情感問題,這是我提供的價值,然後別人每次獲得解脫以後,我都特別有成就感,而且我還可以掙到一點錢,這就是我想做的事情。
所以要去確定自己想做的事情,你得看看自己喜歡做什麼,或者多去經歷,勇敢的嘗試,你可能會突然發現自己還有其他天賦,剛好你又喜歡這件事,然後還可以給人提供價值,你也可以獲得成就感,順便可以掙到錢,那就是這件事了。
這很難的,題主,很多時候,一個人要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就必須舍下其他很多東西,而且他還將要面對失敗,挫折,無能為力,沒有安全感,還有冷嘲熱諷,他人的閑言碎語,這其中任何一條,就可以讓一個人直接放棄了,甚至很多人想都不敢去想這些事情,更何況做呢?
所以最後別人問我這樣的問題,我通常都說:一個人能確定自己想做的事情,該做的事情,往往都是運氣問題。
我也不想講什麼大道理,講了他不一定懂,懂了也不一定敢做,要是修養不夠,將來失敗了,還得怪我。但是我很佩服那些可以孤注一擲,並默默堅持的人。一個很硬廣告《兩性吸引學》線下課程完文:風墟 | 壹心理專欄作者
我曾經和很多人一樣糾結於生命的無意義,感覺生活沒有生氣,自己所做的事情都不是我想要的。
這種想法從高中時代起就開始醞釀,對於「找到一件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的渴望,驅使我做了非常多、甚至有些離經叛道的嘗試。
在做出這些嘗試的過程中我遭受了很多親人,朋友的不理解和對我的失望、憤怒,但與此同時,也令我結識了許多對我的人生造成重大影響的人。
經過這麼多年的嘗試到現在,我已經「找到了我真正想做的事」。
但在這個探索的過程中,生命給我的回報是超出我所想像的豐厚。
當我在回望自己過去的時候,會發現「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的真實狀態其實和我、也和你一開始的想像,是截然不同的。
因此我想把我的經驗分享給你,我想把在我的探索過程中所得到的生命本身的豐厚回報分享給你,祝你也能夠「成為你自己」。
我想用這一篇回答,終結所有的「怎樣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的問題。
01
對於「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這一點有四個常見的誤區。
1.很多人對於「自己真正想做的事」的理解是:在這個世界的某一端存在著一件獨屬於他的事情在等著他,所以他只需要不斷地在外部世界去尋找,並直至找到這個答案就可以了。
2.很多時候,人們往往意識不到或者不願面對自己的真實動機:他之所以口口聲聲宣稱要去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其實只是對於他當下生活的逃避。
3.他們認為只要找到那個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就萬事大吉了。他們往往會產生這樣一種幻覺:只要找到了這件事,他就能全身心的投入其中,他就能擁有熱情,就能不再懶惰,不再晚起,不再拖延。
4.很多人在考慮是不是喜歡一件事的時候,是以一種理性工具主義的態度去衡量。
即他們往往會在潛意識裡盤算了這件事是否辛苦,是否能讓他獲得別人的關注和認可,能帶給他怎樣的收益之後等之後再「決定」自己要不要喜歡這件事。
這四個誤區的影響深遠,不過在討論怎樣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之前,我們先弄清楚你為什麼會想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會更加重要。
02
你有沒有發現,不同的人對於「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這件事的渴望程度是不同的?
可能你聽過你身邊的很多人都在抱怨:我現在做的事情我不喜歡,我現在的工作很無聊。
但是有些人會因為所做的事情不喜歡,就產生強烈的抗拒,並天天盤算著辭職;
有的人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自己並不喜歡,但是他對此無感;
有的人根本就不追求要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還有的人在做著他一開始不喜歡的工作,但後來他就逐漸喜歡上了;
還有的人一直都在渴望去做某件事情,但真的有機會去做了,他反而做了沒多久就覺得索然無味。
你可能認為這輩子如果不能夠做自己想做的事就是枉活一生,所以當你在沒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的時候,你就會很痛苦;
你父親可能對你說:狗屁!什麼做想做的事,能賺錢才是王道,你不看看這是個什麼樣的社會,做你想做的事?信不信會餓死你!
重點不是你和你父親的觀點誰是正確的,而是為什麼你會因為無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萬分痛苦,但你的父親卻根本不會在意這些呢?
你想一想,為什麼會這樣。
這很重要,為什麼會這樣呢?
其實答案很簡單,因為人和人是不同的。
沒錯,你可能也早就知道了人和人是不同的,你會覺得我給你的這個答案沒有絲毫出彩之處。
但是「人和人是不同的」這句話背後的內涵是:
你和別人不一樣,所以別人的經驗對於你而言沒有意義。
你和別人不一樣,所以你喜歡的別人不一定喜歡,而別人喜歡的你也不一定會喜歡。
你和別人不一樣,所以你只應該做你自己,別人的成功,喜好,評判標準等等都和你沒有絲毫的關係。
這也就意味著,對於你而言,「了解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事。
如果你了解了你自己想在一個小城市裡過安逸的生活,那麼當你在大城市打拚的時候你當然會痛苦;
如果你了解了你就是一個很容易記仇的人,所以當你強迫自己寬容別人的時候你當然會不舒服;
如果你了解了你就是喜歡畫畫,那當你拚命賺錢的時候這又能給你帶來什麼好處呢?
但問題是你一生下來就開始被周圍的人和社會洗腦了,他們告訴你你要努力,你有錢了就會快樂,你學習成績好是很好的,你能出國的話別人都會羨慕你等等。
你相信了「別人」所說的這些,並認為你就「應該」去追求這些東西,你也「以為」你得到這些的話你就能快樂了。
因為:別人都在追求這些東西,所以你也應該去追求這些。
但事實上,「你和別人不一樣」。
你只是從始至終都在被周圍的人「壓迫」和「忽悠」,被他們的語言和暗示蠱惑,你害怕被拋棄,於是你不由自主的就開始去追求那些別人告訴你你應該去追求的東西。
你以為當你考上好大學之後你會很開心,但是你沒有。
你以為當你嫁給一個多金溫柔的好老公時你會開心,但你反而感覺很空虛。
你以為當你贏得很多人的關注和認可的時候你就會滿足,但這種滿足卻好像永遠無法被填滿。
Yes,人和人是不一樣的。就像你看重做你自己想做的事情的快樂,而你父親看重的是賺到很多金錢的世俗意義一樣,你們只是各自看重的東西不同而已,這無所謂誰對誰錯,也不存在誰的選擇更好或更壞。
這只是每個人不同的選擇和喜好,僅此而已。
但問題在於所有人都在試圖令別人變得和他自己一樣。
你父親自己看重金錢的世俗意義,他就想讓你努力賺錢;
你的老師看重學習的意義,他就想讓你努力學習;
也許等你為人父母的時候你也會給你的孩子說:學畫畫多好啊,老爸給你報個班吧!
但是賺了錢會開心的是你父親,學習好了會開心的是你老師,你女兒畫畫學好了會開心的是你。
這就是我們一代又一代的人天性被閹割和壓制的過程。
人本主義認為,「自己」是指一個人過去所有生命體驗的總和。
假如你過去的生命體驗都是你「被動」參與的,或者是按照別人的意志的生活,那麼我們就會感覺沒有在做自己。
如果我們沒有在做自己,那麼無論你過去的經驗在別人看來多麼的美好,無論別人眼中的你多麼的成功,多麼的優秀,你都會感覺到很不舒服。
幾乎所有人從一出生起都在被父母,家長,老師等人壓制和操控著,他們無法理解孩子的想法和行為,所以他們只會從大人的角度出發,強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意志,威嚇孩子去做他不願意做的事,剝奪孩子選擇的權利,剝奪孩子自由表達的權利。
所以幾乎從一出生的時候起到現在,我們每個人都不是在做自己。
因為父母和外界環境的壓制剝奪了我們「自由探索」的機會。
那麼一個高度接納自我,能夠「做自己」的人是如何長成的呢?
那是因為他從小就有一個自由的成長環境,或是在成長的過程中開始「覺醒」,他基於自己的天性和好奇心去探索這個世界,在探索的過程中他發現了一些他喜歡做的事情,這逐漸成為他的興趣,對興趣的探索和練習越來越深入,這就內化為了他的理想或目標。
因為他的好奇心和天性得到了充分的釋放,所以他會孜孜不倦的去了解這個世界的廣度,鑽研這個世界的深度。
他就會充分的信任他自己的感覺,對任何事情都會有並且信任和堅持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最終,他將成為一個活得很充實,對生活充滿了熱愛與激情,充滿了創造力的人。
03
所以繞回我們在一開始提到的,對於「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認識的四個誤區。
「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它根本就不是一個在外部世界像找尋寶藏似的發掘的過程,而是一種對於自身天性的發展。
假如你抱著一種「尋找自己的「天命之事」」的態度去尋找的話,那麼往往你是無法得到結果的。因為真正的答案在你自己的心中。答案不在外部的世界,不在於一個工作,一次旅遊,一次辭職,而只在於你的內心。
並且,你是否喜歡一件事情往往也都是由非理性因素決定的。
你認為做這件事情很有前途,選擇了這個職業會讓你活得很光鮮,成為某種人會很酷等等,然後就想把這件事情設立為你自己的終生目標,然後試圖逼迫自己去為此奮鬥,這是不可能的。
在前面我們已經說了,人和人是不一樣的。
有些人不會過度在意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但有些人就是會一定要在做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的時候才能夠開心。
如果你看到這篇文章的標題,然後開始看了這篇文章,並且還看到了現在,那麼你很可能是屬於後者。
那麼這也就意味著,如果你做的不是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情,那麼你的內心是不會停歇下來的。
你騙不了你自己,你也沒辦法用一個在別人看來很好的理由試圖說服你自己,你也的確沒有辦法強迫自己去做你不喜歡做的事。
所以也不可能你找到了一件事情你就能徹底的改變,你的生活就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了。你想改變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這隻可能來來自你自己的方方面面徹底的改變。
「找到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並沒有那麼大的魔力。
那麼你渴望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這對於你而言這意味著什麼你知道嗎?
這很可能意味著,這是你對你自己發出的一個信號。
因為你自己常年被壓制,你永遠都是在被社會和他人的要求與對你的期待牽著走,你過去所有的生命經驗中你都是「被選擇」,你所有的生活都是你被動參與的,而不是你的主動創造。
並且你還在日復一日的追求這些別人、環境、和社會洗腦給你的金錢,好工作,一個良好的社會形象,買車,買房等這些對於你的「真我」而言無聊透頂的東西。
你的內心一直在試圖提醒你:這不是你想要的生活!
但是呢,你卻從來沒敢從這你已經習慣了的生活中逃離出來。
你害怕別人看不起你,你害怕自己一旦去追尋你的內心了你就會流落街頭,你害怕別人會用異樣的眼光去看你,你害怕你會失去現在你所擁有的一切,你害怕你的父母會阻止你並對你生氣,你害怕你的生活失去控制。
你可能在想,一邊做著一份不喜歡但是能養活自己的工作一邊慢慢尋找自己喜歡做的事,先攢著錢等錢賺夠了就去嘗試那些自己想做的事情,為了不讓父母傷心現尋找一個折中的辦法。
NO
NO
NO
這些是不可能的。
你會發現你在做著你不喜歡的工作時,那些無聊的瑣碎會吞沒你令你根本沒有時間去探索自己,你的錢會永遠攢不夠,或者錢攢夠了你也不敢去邁出那一步,折中的辦法並沒有用,你還是處於被父母的掌控之中。
令你活的不自在的根本不是這些外在生活對你的壓迫,而是你的這種恐懼。
這種恐懼一直在壓迫著你,令你始終無法釋放你內在的自我。
你騙不了你自己。
即便你的錢攢夠了,也出去探索你,但你還是會找不到答案。
因為恐懼還一直存在。
你害怕失去由那個「外在的你」所建築的一切,而不敢釋放內在的你。但這本來就是不存在任何折中的辦法的。
因為外在的你和內在的你本身就是不兼容的,如果二者兼容度高的話你也不會想著去尋找你真正想做的事情了。
電影《搏擊俱樂部》中有一句台詞:「self-improvement is not the answer,maybe self-destruction is the answer。
意即:自我成長就和手淫一樣,只是自我安慰而已。只有全部毀掉才能重新開始。
你要明白,你現在所有的思維模式都是由於外在的環境和他人給你塑造的。
所以你在探索世界,看待問題的時候總會不由自主的以那種功利性的思維去衡量。
因此如果你還是「環境塑造的外在你」,無論你怎樣嘗試和尋找,你都不可能找到你「真正」想做的事。
就像你喜歡一個精神世界能和你相通的男人,但由於經濟原因嫁給了一個多金的男人,最後你一定會忍不住和這個男人離婚。
「那些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你偏偏不喜歡。」
對於你而言,好還是不好,有前途還是沒前途,能賺錢還是不能賺錢,這些對於你而言根本絲毫都不重要。
你自己喜歡還是不喜歡,這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怎樣找到你真正想做的事」?
也許比起抱著從外界尋找到一件事情的念頭來,你靜下心來逐漸「成為你自己」會更重要一些。
重要的不在於你所做的事情是不是你所喜歡的,最根本的是在於你自己的心態,你內在的態度。
當你感覺你不是在做自己的時候,即便你做著一件你以往很喜歡的事情你還是會很煩躁不安,你無法安然的享受生活中的一切;
當你在做你自己的時候,也就無所謂什麼事情是你喜歡的還是不喜歡的了。
因為一切都是你自己主動地選擇,艱難,容易,偉大,渺小,這些都不重要。
我再重複一遍,重要的在於你自己內在的態度,你是否在遵從自我的內心在生活。
04
那麼我們要如何逐漸的「成為自己」呢?
通常來講,有兩個步驟:
「修通阻礙」,與「自由探索」。
這兩個步驟往往是同時進行的。這意味著你要開始修改和調整你的生活,將那些所有阻礙你做自己的東西都清除掉。
我們可以假設在你的精神層面存在著兩個你,一個是你的「真我」,一個是你的「社會我」。(當然事實上這種假設是不存在,也不嚴謹的,「真我」這種說法也可能將你帶入一定的誤區,令你認為「真我」就和那個外在的你喜歡做的事情一樣,只要去尋找到它就可以了。但絕對不是這樣,這個比喻只是為了方便你去理解。)
你的社會我往往為了生存或者舊有的觀念等而做出了很多的違背你本心的事情,比如你為了未來的生活而選擇了一份高收益的金融行業的工作,但實際上你想成為一個畫家;
你很想辭職好好的休息一段時間,但你怕自己辭了職就養活不了自己了,所以遲遲不敢;
這二者的衝突往往令我們痛苦不堪。
那麼修通阻礙就意味著你要解決這兩者的衝突。
由於前文對於社會環境對於個人天性的壓制的批判,這可能會令你認為,我會告訴你修通阻礙的方法就是讓你的社會我徹底消失,從今後你完全從心所欲的按照你的「真我」去生活。
不,當然不是這樣。
不管你現在是什麼樣的年紀,你都已經在這個社會上生存了很久,你是不可能完全拋棄你的社會我的。而且如果沒有你的理性來控制你的人類天性中的懶惰、拖延等一些負面的習性,你完全地從心所欲的話,可能只會令你廢掉。
所以修通阻礙的本質是指:你的社會我和你的真我的「整合」,並且,是你的社會我開始為你的真我服務。
這也就意味著:如果你想成為一個畫家,在一邊工作的同時,一邊在業餘時間去畫畫會是更為理性的選擇;
如果你想辭職休養,那麼等你做清楚了預算,攢夠了錢之後再辭職會更為妥帖。
聽起來我要你將你的社會我和真我整合,有點兒和前面的由於恐懼而不敢打破自己的社會我去做決定這有點兒矛盾了。
事實上這完全是兩個層面上的問題。
你因為不敢冒險,所以不敢辭職,而是一邊工作一邊畫畫,這和你深思熟慮之後決定一邊工作一邊畫畫,雖然從表面來看,你的做法都是一樣的,但對於你而言這有著本質的不同。
你自己會很清楚這有什麼樣的區別,你很清楚你做出一個決定是因為對某些束縛的恐懼,還是在你對現實有了清醒的認識之後做出的最好選擇。
不過由於很多人並沒有幸運到像前面我們所舉的例子中那個從事金融行業還有一個自己的興趣是畫畫的人一樣,很多人往往連一個真正的興趣都沒有。
所以你需要「自由探索」。
去完成你在童年時候未能完成的對這個世界的探索,和你對未知的好奇。
歸根結底,你要做的事情是:
了解你自己,分析你自己,做出嘗試和改變,探索世界。
是的,聽起來都是很虛的詞。
但是,你有試著在一張紙上記錄你的想法和行為,試著分析這是你的社會我還是真我嗎?
你可能現在有一份很不錯的工作,但你有試過在空閑的時候去做發傳單、當服務員打零工這種事情來體驗生活嗎?
當你和朋友聊天時你預感到自己說出某句話是為了裝逼,所以你主動控制自己沒有說出這些話嗎?
你有試過主動在大街上找陌生人搭訕嗎?
事實上我們想去做一些事情的方法總是有很多的。但問題在於,我不能,也無法給予你一個明確的操作步驟的指引。
因為每個人的人格完善之路都是不同的,我們無法有一個量化的標準告訴你,你去做那些事情就一定能夠得到什麼樣的結果,在這些過程中也充滿了非常多不確定的因素,你可能會面臨非常多的選擇。
並且在這個過程中你的心態、你的想法、你的意識等這些你內在的非常微妙的因素都會對你造成重大的影響。
沒有人知道你做出一個選擇是主動地追求還是被動的逃避,我們不清楚你在有些時候所謂的頓悟是真的想通了還是只是在自我欺騙,誰能夠了解你做出了一個決定究竟是出於怎樣的動機?
只有你自己清楚,只有你自己能夠最了解你自己。
我知道我在最後給出的答案會讓大部分的人感到失望。
但是我相信仍然有少數人能夠讀懂我的意思,他們能夠明白從他們看到這一篇文章的時候起就可以選擇和以前不一樣的道理,我也相信我在這篇文章中所傳遞的一些思想能夠幫助這些少數人達成內在的進化。
我又能為你做什麼呢?
不過是告訴你,這一切都要你自己為了你自己去做,而已。
以上。
興趣可以遍地都是、專註和持之以恆才是稀缺的。---------------《暗時間》
這個問題下的答案讓我很失望,答主們連題意都沒理解好。
「如何確定你真正想做的事情到底是什麼?」同「如何找到你真正想做的事情到底是什麼?」是不同的。前者的語境是已經有了一個疑似想做的事情,但不確定是否真正想做,想問如何確定;後者的語境是根本沒有發現想做的事情,很茫然。題主想問的是前者(而答主們很多都是在回答後者,呵呵)。
如何確定一件事是否真正想做呢?
為了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會尋找很多證據(他人的意見、占卜結果、MBTI職業性格測試等),但顯然最重要的證據是自己內心的感覺。
這是因為,「想不想做」同「要不要做」是不同的,前者只關涉行動的動機(這自然是內心的感覺),而後者則關涉行動的前提、後果、評價等等。所以,在回答這個問題時,正確的方法是考察內心的感覺,而不是考察「外部環境」、「薪水」、「良好的開始」、「給別人帶來的價值」等無關因素(這些因素恰恰是我們要排除的)。可以發現,答主們回答的多是「要不要做」而不是「想不想做」,我懷疑他們根本沒考上大學(攤手)。
吐槽完後,說說我自己的答案:
依前所述,想不想做一件事(在此題目的語境下,應理解為職業、工作、事業),自己心裡最清楚。既然如此,為什麼「如何確定你真正想做的事情到底是什麼?」會成為一個問題呢?我覺得,可能有這樣一些原因。比如,不能確定自己欲求的是這件事本身,還是與這件事相伴隨的東西(「成就感」、他人的肯定、金錢等);比如,不能確定自己做這件事的欲求有多強(是否比其他事情更強,是否強到可以作為一生的事業等)。
為了使內心的感覺更清晰,我的方法是做一些思想實驗。以下是幾個對我影響很大的思想實驗:
(1)如果在事情開始前就給了你結果,你還會做嗎?
一般情況是,我們干一件事(比如在大學教書),然後拿到相應的回報(比如工資)。現在請跟我一起設想,假設你已經有了在大學教書一生所能獲得的全部工資,現在你可以自由地選擇是否在大學教書,你會如何選擇?(你可以把「在大學教書」和「工資」換成別的。)
這個思想實驗分離了行為本身和行為結果,意在排除行為後果對動機的影響。你在這個思想實驗中的選擇顯示了你的動機是不是「內在的」(「真正想做的」)。
(可以預見到,如果已經有了錢,大多數人都會選擇放棄目前的工作。人們並不愛他們的工作。)
(2)如果世界上沒有人知道你做這件事,你還會做嗎?
我們在選擇做一件事時,總會想像別人會對此有何評論。我們會想像母親自豪的神情,或者親戚鄙夷的眼光。我們害怕被他人嘲笑,我們希望受人尊敬。而這會影響我們的判斷,讓我們誤把別人的喜好,當成自己的喜好。
現在,設想那些「常人」全都消失了,沒有人會對你品頭論足。這種情況下,你會選擇做什麼?你還會做你現在做的這件事么?
認真反思一下,你對一件事(一個工作、一種職業)的看法有多少來源於別人,有多少來源於你自己。
(3)如果讓你做一輩子這件事,你還會做嗎?
我見過很多人,常常興高采烈地告訴別人「這個好棒,我要做這個」,結果沒多久就放棄了。有時,人們的「興趣」只是暫時性的衝動,當新鮮感退潮後,就不想再涉足。因此,選擇職業時不妨提前考慮一下:我能做一輩子嗎?
根據我有限的觀察,多數人面對這個「一輩子問題」時,都會表現出猶豫。如果你能夠真誠地回答「我能做一輩子」,那很可能就要恭喜你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了。
(4)如果明天就死去,你還會做這件事嗎?
這是很終極的一問。
當面臨死亡時,很多意義感都會破滅。明天就死了,錢也花不出去了,也聽不到他人的讚美了,世界上的一切全都即將與你沒有關係了——這個時候,你想做什麼?
如果一件事,在面臨死亡時仍能給你帶來一絲純粹的愉悅,那麼它一定是你的真愛。
我死前想讀讀書,不知道你們想幹什麼。
以上就是我曾做過的思想實驗,它們幫我確定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是什麼。希望也能幫到你們。以上只是幾個範例,大家也可以設計其他思想實驗。
此外,我還有一個小觀察,分享給大家:
我覺得,真正想做的事是不太消耗意志力的(甚至是回復意志力的)。
我的本科專業是經濟學,但真正喜歡的是哲學。每天學完經濟學,回到寢室,都要看點哲學書才肯睡,否則覺得這一天沒有活過。對我來說,搞哲學這件事就和別人看電視劇、刷微博、打遊戲一樣,是一項「娛樂」。
「普通人」很難理解這一點。其實說穿了,他們除了吃喝玩樂就鮮有真正想做的事,所以干點什麼都像是要了他們的命。
因此,他們做事時總覺得自己在「努力」,在「奮鬥」。而做真正喜歡的事時,應該感覺到是在休息。
心理學上一些研究也支持我的看法。在研究拖延症時,心理學家發現,人們在被逼迫做事時拖延症比較嚴重,而自主做事時則不然。前者比後者消耗更多的意志力。
所以說:如果一件事需要你「咬著牙」做,那肯定不是你真正想做的事;如果一件事,是你累了一天回到家裡仍然想去乾的,那它一定是你的真愛。
以上就是一些確定自己是否真正想做一件事的方法。最後說點感想:
做自己不喜歡的事也不一定會失敗,一些人依靠天賦和努力,甚至可能會非常成功。但他們會幸福么?我不知道。
我的願望是,每個人都能按照自己的意願自由發展,過上想要的幸福生活,而不是必須活成別人眼裡「成功」的樣子。
祝福你們!
我也是一個剛畢業工作一年初入社會的新人,對於這個問題有曾迷惑過一段時間,思考了很久最終也沒得出很明確答案,現在分享一下我思考得出的一些小心得吧。 首先有幾點要先說明一下:1、你真正想做某件事情不代表你喜歡做這件事情2、你真正想做的事情也許你一輩子都不會去做3、很多事情在你沒有去做之前你永遠不會知道你喜歡做這件事 接下來舉個例子,大家隨意看看 初入職場,不管是什麼行業的人,都想要高職位高收入,因此有許多資格證書或者職稱需要去獲得,這其實就是一件你真正想要做的事情,因為它關乎你以後的發展(不管是晉陞還是想要漲工資),但是去培訓去背書去學習去考試,我想大部分人都不會喜歡,這期間會有很多痛苦的事情發生,因為要去培訓所以沒有周末,因為要複習所以會錯過聚會,因為明天要考試今晚甚至要放棄睡眠時間,這些種種都會阻礙你前進的腳步。經過這些痛苦最終你獲得了成功,你獲得了你想要的,有淚水有汗水卻是值得的。所以要明白自己真正想要做什麼先要學會不局限於在自己喜歡做什麼這個範圍里去思考,因為真正想要做的事情往往是不僅僅是由個人決定的,有時會有很多無奈,而要取得好的結果需要自己去努力爭取。精簡一點來說就是只有做了很多不想做的事情之後才有能力去做你真正想做的事情。 其次,在你培訓過程中你逐漸發現,其實我上課比這個培訓班老師好的不是一點點,我當老師好像很有前途嘛,於是你決定要當老師,但想要真正成為一名教師參考上一段。所以很多事情在你沒有接觸到時也許你永遠不會發現它,要多去接觸一些新鮮的東西,機會和想法就在這不經意間出現了。 最後,你想要讓自己再提升一個層次,這時發現你考了一個證書不夠,你還需要論文,還需要考英語、考計算機,你覺得好煩好累,於是你又回過來告訴自己其實現在也挺好嘛,幹嘛還要費這麼大的勁讓自己這麼累,然後你就放棄了,欺騙自己這不是你真正想要做的事情,接著又煩惱了那我真正想做的事情是什麼呢?所以有時不是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麼而是太痛苦而不願意去做。 這就是大部分人為什麼搞不懂自己真正想要做什麼的原因,因為只是想想而不去做,不去做就不會有機遇不會有發現,就算做了又會因為懶散不願付出而放棄,回頭再欺騙自己,在這不斷地輪迴中得出我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做什麼的結論。總結一下,如果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做什麼,那就多去嘗試新鮮的東西,在探索中不斷發現,如果找到了那不管多辛苦都去完成它,只有如此才能稱為我做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而不是在知乎上找答案點個贊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什麼才是真正想做的事?取決於2點:
1、不論遇到多少困難和痛苦,你都願意用理智支撐自己繼續做下去的事;2、朝聞道夕死可矣。沒有堅定三觀的人,是沒有真正想做的事的。
那麼問題就變成了,如何才能有堅定的三觀?
1、經歷過最壞的;你能從逆境中,發現自己的不足,從中培養自己腳踏實地的做事態度和技能。2、享受過最好的;
只有享受過了,才不會對奢侈品等產品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3、在享受過最好的之後,能坦然的承受最壞的。
這時,你知道什麼對你是最重要的。什麼是你需要以生命去捍衛的。你也知道了什麼叫值得與不值得。最後,你的三觀,不一定是政治正確的,但一定是無比堅定的。
而一個擁有堅定三觀的人,會沒有真正想做的事?完。(主要內容)
當我們談論興趣愛好時,我們往往過於聚集選擇本身
當我們在談論興趣時,我們可能只是無力擺脫職業瓶頸。
年輕時做一個不太喜歡,但可以掙錢的工作;中年時,再做一個很喜歡,但不掙錢甚至需要花錢的工作,也算是一種完美的人生吧
最後還是會給出兩個建議,去判斷你的興趣愛好是否可以發展成為職業。
1職業規劃的第一步是職業定位,要考慮的有三要素:能力素質、興趣愛好和外部環境。
能力代表你能做的事,興趣代表你喜歡做的事,外部環境代表最有價值的事。
三者中,最令人難以捉摸的就是興趣愛好了。因為這是個很主觀的判斷。
你想做個服裝設計師,也許只是朋友誇了你幾句「買衣服有眼光」;你想做個音樂人,也許根本就是你覺得這個行業很酷。
所以,我們首先得搞清楚一個問題:當我們在談論興趣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2當我們在談論興趣時,我們感興趣的,可能只是興趣的光環。
失業者的悲哀在於沒有工作,而上班族的焦慮來自於有一份工作——被職業選擇的人,痛苦自己心中有夢,卻無力去追;而選擇了夢想的人,卻苦於夢想成真後褪去了光環。
有很多職業自帶光環,包括但不限於:記者、律師、廣告創意、影視娛樂、音樂藝術、各種各樣的設計師……
如果你的興趣愛好是以上這些,想以此為職業方向前,請仔細考慮,你愛上的是這個職業,還是這個職業的光環?
十幾年前,我離開了銀行,成了一個當時還自戴光環的廣告人。
當時我想像中的4A廣告公司:
可以不打卡,可以在咖啡館裡工作,可以不穿西裝;
可以把聊天作為工作,美其名曰「尋找靈感」;
可以與外國人一起工作,開拓國際化思維;
可以每天逛美術館,每周泡吧……
現實中的4A廣告公司:
我可以選擇加班,也可以選擇加班,還可以選擇加班;
在不加班的時間,我只想好好地睡一覺,去美術館、咖啡館?去TMD美術館、咖啡館……
每天早上,我和鏡子里那個神采飛揚的人交換身份,然後,我的替身可以像廣告里一樣,為自己拿個「麥滿分」。而真正的我,抱著一把破吉它,在地鐵口對著另一個我高唱:「台北沒有我的家,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
3當我們談論興趣愛好時,我們往往過於聚集選擇本身,而忘了問自己一句:「娜拉出走之後怎麼辦?」
我曾經招過一個「斜杠青年」。她學的是財務,畢業後為了圓新聞夢,進入了一個雜誌社,幹了幾個月,因為看不懂那些媒體「老油條」,轉行做文案,被我招進公司,但私下裡,還在為不同的媒體撰稿。雖然她很聰明、很努力,進步非常快,但在我這兒幹了幾個月,還是又轉行到了遊戲公司,之後還學了服裝設計,和別人合夥做了一個服裝品牌,倒閉後就不知所蹤了。
在這兜兜轉轉的過程中,她每次的口號都是「追求理想,愛我所愛」。
在組織行為學,有一個方向研究的是「工作動機」,也就是「我們從工作中獲得了什麼」。「工作動機」分為兩類,一類是內部動機,包括:成就感、興趣、責任;另一類是外部動機,包括:高薪、晉陞、工作環境、人際關係。
50年代之前,人們認為外部動機和內部動機是獨立無關的,比如在一些低端的工作領域,你給一個人升職加薪,並不會增加他對工作的興趣和成就感。
但後來,隨著技術類、管理類工作大量增加,研究者卻發現,當外部激勵(升職加薪)出現一段時間後,內部激勵(愛好、成就感)反而會下降。
就像我們上學時,明明是一篇很優美的文章,大家都很喜歡,但一旦老師要求背誦,這篇課文就立刻變得面目可憎。
在職場中,那些投入夢想職場的人,往往陷入這樣的怪圈:一旦自己在某一個方面小有成績,常常會發現自己當年的激情在慢慢消失,物質回報越強,那種失落感就愈加強烈。
4當我們在談論興趣時,我們可能只是無力擺脫職業瓶頸。
另有一個職業動機理論叫「挫折——倒退」理論,它是對「馬斯洛需求理論」的補充。
我們都知道馬斯洛需求理論,他把人的需求分成從低到高的幾個層次:生活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
這聽上去很有道理,但很多人忽略了,馬斯洛需求理論有一個問題:他認為人一定要基本滿足較低層次的需求之後,才會有產生上一個層次的需求。就像中國的那句古話:「衣食足而知榮辱」。
實際上,我們發現現實中有很多「地命海心(喝地溝油的命,操著中南海的心)」的人。所以,「挫折——倒退」理論補充說,如果一個人長期停留在某一個需求層次中,再努力也無法得到滿足的時候,他會「倒退」或「跳躍」到其他層次,去尋求滿足感。
比如說薪水是屬於安全需求這個層次的,升職是屬於社會需求,當一個人再努力也無法晉陞時,一部分人會產生「知足常樂」的心態,退回到生理需求層次。
而另一部分人會直接「跳躍」到「自我實現」的層次,他們以為自己上錯了舞台,以為可以從自己的興趣層面上實現彎道超越。
因為我有兩次轉行的經歷,所以很多朋友想轉行時,都會來向我諮詢。遇到這種情況,我通常都會鼓勵他們試一試,即使我不太看好。為什麼呢?
那種沒有全盤考慮自己的能力與行業差別而轉行的人,大多是為了突破「瓶頸期」,他們往往經過一段時間,還會回到原來的行業。雖然兜了一圈,又回來了,貼進去兩三年的時間和收入,但好處是他們的心態不再三心二意。
很多時候,所謂擁抱興趣,不過是用經歷一段繁華的方式,讓我們直面生活的平淡。
5當我們在談論興趣時候,我們更有可能只是在逃避工作的無聊。
「無聊感」是選擇任何職業都無法避免的,它會出現在你從初級、中級、資深向大牛發展的每一個階段。無論我們多麼努力,內心深處總有一個聲音在呼喚,那就是——別!干!了!
但另一個聲音告訴我們:醒醒啊,老闆喊你去搬磚。
於是「感覺身體被掏空」的你產生這樣一種幻覺:如果我從事的是那份「為伊消得人憔悴」的職業的話,我一定會心甘情願的加班,一定會享受這份工作中的各種累。
嗯,一定是這樣,都是因為我沒有找到一個我喜歡的工作。
6為了不讓此文成為粉碎大家夢想的文章,我還是給出一些建議,去判斷你的興趣愛好是否可以發展成為職業。
首先,請回憶一段中學背過的課本: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空乏其身……
所以衡量興趣愛好的第一關鍵因素就是:你是否已經為這個興趣愛好付出努力?
你說你喜歡攝影?希望成為一個職業攝影師?光喜歡沒有用,你是否已經為這個愛好付出了什麼?
你是否曾為了拍一張照片,凌晨三點起床?
你是否曾在人來人往大街上,忽然趴下來,以一個很奇怪的角度,完成一個意想不到的構圖?
你是否曾為了等一個合適的路人進入你構思好的鏡頭,而在寒風中像等待女朋友一樣無怨無悔地等上幾十分鐘?
你有沒有光顧著取景,一不小心從台階上摔下來的經歷?
別告訴我你已經買了一堆昂貴的鏡頭,花錢誰不會啊。
也別告訴我,只要轉行成功,這些事你都會做。曾經有一個人告訴我,他想以寫作為生,我問他已經寫了多少字,他說現在沒時間啊,他喜歡整塊的時間寫作,所以想轉行。
如果一個念頭在你的心中有好幾年了,卻沒為之付出任何的真正努力,那就不是興趣,只是「擁有一項興趣愛好」的那種感覺而已。
任何事情,做到先做到「業餘中的專業」,再談興趣轉化為職業的問題也不遲。
衡量興趣愛好的另一個更關鍵的因素就是:你能不能為此克服職業的無聊感。
如果我們僅僅因為錢而選擇一個職業,這種無聊感就比較容易克服——看在錢的份子上,自己選擇的方向,含著淚也要走完。但當我們因為興趣愛好而選擇一個職業,這種心理落差就比較難克服了。
你是否願意為了生計,放棄你最喜歡的攝影題材,一張又一張地拍浦東的城市天際線,拍到你再看到天際線就想吐?
你是否願意為了生計,忍受客戶的嘮嘮叨叨,還有那些不懂裝懂的無理要求?
你是否想過攝影師也有職業瓶頸,你未來是想繼續自由攝影下去,還是開個婚紗影樓,或者為圖庫供稿,或者成為真正「搞藝術」的?
如果不能做到,與其毀了一個興趣,不如只把它當興趣,繼續玩下去,說不定到了四十多歲,你還能「修成正果」。
740多歲時,大多數人的職業生涯發展到了頂峰,面對真正的職業瓶頸(不是20多歲時嘴上念叨的那種)。你很難從工作中得到真正的挑戰,滿足感也越來越淡。
這就到了把興趣發展成第二職業的時機了。你可以完全投身於新工作,也可以發展成平行職業,或者兼職。
二十多歲玩搖滾,玩的是荷爾蒙,四十多歲玩搖滾,才是真正的興趣。
81913年的法國,四十多歲的中年人瓦雷里已經在國防部工作了二十多年了。在好友紀德的建議下,他開始整理出版自己二十多歲時寫的詩,並想在開頭寫一首短詩向年輕時的「詩人夢」告別。
誰知道,雖然二十年不動筆,這首短詩卻越寫越長,越寫越有靈感,根本停不下來,最後竟寫成了一首長達500多行的長詩《年輕的命運女神》,而且震驚法國文壇。
我非常喜歡這個故事,所以放在結尾,給那些還在苦苦追尋真愛的人,順其自然吧,真正的夢想是不會被放棄的,隨時在等待你的召喚。
年輕時做一個不太喜歡,但可以掙錢的工作;中年時,再做一個很喜歡,但不掙錢甚至需要花錢的工作,也算是一種完美的人生吧。
首發於「人神共奮」微信公眾號,每周兩篇原創,顛覆你對職場的看法
近期文章
我們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平庸的?
我們會是最後一批用五筆的中國人嗎?
為什麼大部分的婚姻都是湊合?情感雞湯救不了你的,數據帝告訴你真相
沒有人搬運Steve Pavlina?不應該啊Steve Pavlina我就不多介紹了。估計大家多多少少讀過他的博客或者看過他的演講。他寫過一篇博客給出了一個相當驚人的方法追尋人生目標。How to Discover Your Life Purpose in About 20 Minutes知道各位懶,直接貼上Angelived的翻譯。Angelived中文翻譯是個博客,翻了好多Pavlina的博客,看樣子貌似已經關了,所以就不給已經廢棄的鏈接了。 如何找到你真正的人生目標?我所談的人生目標不是指你的工作,也不是指你每日的責任,甚至不是指你的長期目標,而是指你為了什麼而存在於這個世界上。
或許你是虛無主義者,認為人生根本沒有什麼目標,也沒有任何意義。沒關係,認為人生沒有目標並不會阻礙你找到人生的目標,那就像不相信萬有引力學說的人也同樣會摔倒一樣。不認為人生有目標的人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來找到你的人生目標,因此如果你屬於這類人,你只需將這篇文章題目以及文章中的20分鐘改為40分鐘(如果你實在是非常頑固的話,最好改為60分鐘 )。最有可能的是,如果你認為人生沒有目標,那麼你將很有可能認為我所說的是荒謬的,但即便是這樣,投入一個小時來嘗試一下對你會有什麼損失?
下邊是一個關於李小龍所做的一個演示的故事。一位武術大師向李小龍請教,他想讓李小龍教會他李小龍的全部功夫。李小龍拿出兩個裝滿水的杯子,「 這第一杯水,」李小龍說,「代表著你所會的全部功夫,這第二杯水代表著我所會的全部功夫。如果你想將第二杯水全部倒入第一個杯子中,你必須先把第一個杯子中的水全部倒光。」
如果你想找到你真正的人生目標,那你就必須首先清除你心中所有錯誤的目標(這也包括你可能沒有任何目標)。
那麼怎樣才能找到你的人生目標呢?雖然有很多方法可以做到,但是有一些方法非常煩雜,我所要介紹的方法任何人都可以輕易的做到。你在使用該方法時越坦率,越希望它能夠有效,你就能越快的找到你的人生目標。但是如果你對它不坦率或者你對它有疑問,亦或者你認為它完全是一個白痴且沒有任何意義,純粹是在浪費時間,這也不會影響它起作用,只要你能夠一直堅持著做下去,同樣的,這隻會增加你完成它所需要的時間。
下邊我就告訴你如何去做:
- 拿出幾張空白的紙或者打開一個文字處理軟體(我比較傾向於後者,因為它比較快捷)
- 在紙的頂部或者文檔的頂部寫上:「我真正的人生目標是什麼?」
- 寫下你腦海中最先想到的一個答案(任何一個答案都行)。這個答案不必是一個完整的句子,一個簡單的短語就好
- 重複第三個步驟,直到當你寫出一個答案時,你會為之而驚叫,那它就是你的目標了。
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方法,無論你是律師還是工程師,亦或者是健身教練它都會有效。對一部分人來說這個方法會起到效果,但是另外一部分人卻會認為它是如此的愚蠢。通常它需要花費15-20分鐘的時間來理順你頭腦中混雜的、被周圍環境影響的人生目標,錯誤的答案會從你的心裡和記憶中不斷的冒出,但是當正確的答案最終出現的時候,你就感覺到它好像來自於一個與其他完全不同的地方,這才是你的答案。
對於一些意識不很高的人來說,它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來將錯誤的答案排除,這可能會需要超過一個小時的時間。但是如果你能夠堅持做下去,在你寫出來100-200個,甚至500個答案後,你定能夠找到那個令你興奮的答案,找到它之後你就可以停止下來。如果你不能按照我說的做的話,那麼看起來它對你將會是那麼的愚蠢。即便它看起來是那麼的好笑,但是無論如何你都要去試一試。
在你做這個測試的過程中,一些答案可能會非常相似。你可以將前邊寫的答案列一張表,然後回過頭來看一遍,你就有可能在從中想到其他的10到20個答案。這樣的效果會非常好,你能夠不斷地將頭腦中最先想到的答案添加到列表中。
在這個過程中的某一個時點(尤其是當你列出50個到100個答案之後),你可能會因為看不到效果而想放棄。你可能會覺得給自己找一個借口來做其他的事情,這是正常的。堅持下去,不要停下來,儘管去寫出你頭腦中的答案,想停下來的感覺最終會消失。
你可能也會發現一些答案會使你感到些許的興奮,但是它們不會讓你為之驚叫——它們只會讓你感到一點心動。在你做這個測試的過程中給這些答案做個標記,當你回過頭來看它們的時候你會產生新的一系列答案。每一個答案都反映著你的一部分目標,但是它們每一個又都不是你最終目標。當你開始得到這些答案時,那就說明你正在逐步接近正確的答案,堅持的做完這個測試。
要著重說明的是,你最好在一個人,沒有打斷的情況下來進行這個測試。如果你是個虛無主義者,那麼放鬆著開始尋找答案,「我沒有人生目標」或者「生活毫無意義」的想法必須暫時拋棄。如果你一直帶著那樣的觀點去思考,你最終會一無所獲。
當我做這個測試時,大概花費了25分鐘,我在第106步時找到了我的最終答案。其中一些答案(讓我感到一點心動的)在第17步、39步和53步中出現,接著我的人生目標逐漸的明顯,經過第100到106步的提煉,我得到了最終的答案。我在第55步到60步之間有了退卻的感覺(想停下來做其他的事情,認為這個測試會失敗,感到很不耐煩甚至很惱火),在第80步我閉上我的眼睛間斷了2分鐘,放鬆身心,理順我的思路,然後再次集中精力於尋找正確的答案——這將會非常有助於你找到正確的答案,我在這次休息之後,答案開始變得逐漸清晰。
這是我最後的答案: 自覺而勇敢地生活,與愛和同情心共鳴,喚醒別人偉大的靈魂,靜靜地離開這個世界。
當你找到一個獨一無二的答案來回答你為什麼而存在時,你會感覺到它會與你產生深深的共鳴。每一個詞語對你彷彿都充滿了力量,當你讀這句話的時候,你會感覺充滿了力量。
找到你的人生目標簡單,困難的是在日常工作中堅持它,不斷的完善你自己來實現這個目標。
如果你想問我為什麼這個簡單的方法會奏效,那麼在你成功的做完這個測試之前先把這個問題放一邊。一旦你完成了它,你可能已經知道了為什麼它會奏效的答案。很有可能是這樣的情況,如果你問10個不同的人為什麼它會奏效(這些人都已經成功的完成了這個測試),你可能會得到10個不同的答案,它們都產生自他們各自的信仰體系,每一個都反映著他們各自的思考。
顯然的,如果你在得到正確答案之前放棄,這個測試將不會有任何效果。我推測將會有80%-90%的人能夠在一個小時內得到正確的答案。如果你一直堅持你的信仰,抵觸這個測試,那麼它可能將會需要3個小時,不過我認為這部分人會早早輕易地放棄(比如說在剛剛開始15分鐘後)或者根本就不去嘗試它。
嘗試一下吧!至少,你會從中學到兩個中的一點:找到你真正的人生目標——或者——你不該再訂閱我的博客。
————————————————————————————————————————
我按著博客的試過,成功了,挺震的,但有種當頭一棒有人對我大吼一聲的感覺,覺得自己好渺小又好偉大,心情很澎湃。不誇張,真是這樣。但我並沒有流下眼淚,不過也確實覺得淚眼汪汪了。這裡提到哭是因為我看的是原文,是「make you cry」, 剛才看了一眼翻譯翻譯成大叫出來了。這裡翻錯了,是哭。我顫顫抖抖地將其寫在紙上,寶貴了很久。(意思就是現在已經扔掉了哈哈哈哈)但這並沒有怎麼顛覆我的人生,原因是,我是學生黨,想趁著能被原諒能耍賴能犯錯的時候多多學習,為以後實現「人生理想」做好鋪路的準備。並且在那個時候堅定了出國接觸通識教育的決定:雖然老早就想出國留學了,我也相信這是個好的決定,應該這麼做,但只有在做過這個尋人生目標的小測試(?)之後我才明白了我為什麼真的應該出國,而且為什麼應該去美國接受本科教育。不過這個東西確確實實過了一段時間會變得,尤其是像我這種還沒觀過世界的小孩兒,那變得更是分分鐘了。但我非常高興得知了這個方法,而且永遠不會忘記這個方法的:那「當頭一棒」的震撼給了我種難以言喻的感覺,我有了以往沒有的一種自信(不是說我以前不自信,是說,突然有了另一種和之前的所有自信性質完全不一樣的自信,不知道各位能否理解)給了我積極投入到這個世界的動機,也不再懼怕大的迷茫了:因為我知道總有找回道路的方法。總是可以隨時檢查判斷自己心中真正渴望航行路線的。到時候追隨著「心」隨時改變就是了。所以,這個測試我覺得最大的好處是獲得勇氣和自信,反而不是夢想。我估計還是年齡的問題,我這個年齡的人做了這個測試最會獲得的是勇氣和自信吧,估計年齡再大些的人做這個測試收穫的是自知和真正的理想吧。我瞎猜的。昨晚睡前分享了這篇知乎的問答。其實我很少看這一類的內容,這次看到是因為有人告訴我上面的回答有簡單提到我。
「新浪微博@李白鹿 :看這個案例別被各種美食照吸引了注意力,把他的微博從頭到尾翻一遍。大學時喜歡上了攝影,後來又琢磨著做飯。畢業後也有過各種迷茫糾結,現在在成都開一個美食攝影的工作室。很好的「有了點成就,然後更加熱愛,然後成就更大,最後篤定地選擇」的滾雪球案例。」
被人提起是有些意外,而且總結的這幾句話確實是我這幾年的一個狀態和過程。
第一個答案開頭就說得很好:「在不斷的嘗試中,明白自己不想要的是什麼,把還能堅持做下去的,堅持下去。事情做的得心應手,越來越獲得成就感後,就會從外在的推動變成內在的源動力了。
最重要的是你在堅持做點什麼,而不是要思考出什麼完美答案後再行動。 自我,不是你怎麼想然後去做,而是你的行動成就了你。」之前常常會收到一些還在念書或者剛剛畢業的同學的私信,問了一些關於「理想和現實」的迷茫,我很少能夠回復,因為牽涉的太多了。但昨晚看到上面這段話,卻讓我想說點什麼,也算是總結一下我從上學到成為上班族再到自由職業的過程吧。
【高中的愛好】
我大學念的是英語專業,至於為什麼選擇英語,還是要從高中說起來,順便提提我的高中生活。 高中三年全寄宿:早七晚十一,晚上都有各種測試。前兩年成績不太好,因為一直在學生會做事情。學校文體活動很豐富,而且全權交給學生會去策劃。我在文藝部,負責上學期的元旦晚會,和下學期的十大歌手。高二做了部長,那時候通訊只有口頭傳達,所以那兩年就可以看到我經常飛奔在高一到高三三棟樓的走廊里發通知,收伴奏……經常還翹課去剪音樂、審節目、綵排。 一個學期就四五個月,每個學期都這麼忙兩個月,所以成績一直都是在班上排十來名,因為初中時英語、語文、政治成績好,所以總分也沒有太差。就是數學一直到高三上學期結束,都沒有及格過。高中最後半年,家人給我在學校旁邊租了個房子,我就每天起早貪黑學習了,亮起所有教學樓的第一站燈,後來數學成績上去了,基本都是前幾名,排名也就上去了。 【特別說一下,像數學這種東西啊,死背死做題是沒有用的吧,我的經驗就是要學會分析題型和做歸類筆記……找邏輯,這是我的愚見…】考前考後我都沒有什麼太大的壓力,可能跟我前幾年的學校經歷有關,比較放鬆,沒有那麼看重成績(高考排外,後來覺得還是要好好考)……高考去外校考試,我們那輛車我是領隊,拿著小紅旗一路給大家拍照。。結果很多人都比較沉重。。說到拍照,那是我高中時爸爸送的一台富士卡片機,因為學校也經常有這種攝影比賽,就跟同學經常去拍拍點東西……高考後出成績是應屆生(六百多個人吧貌似)前三十,過了一本線幾十分,看學校這種事我沒有很在意。。都是我爸給我看的,覺得我沒什麼出息,都給我看的是一些二三本聽都沒聽過的學校。。
所以成績出來後,報學校也是看喜好,選專業的時候是比較蠢,因為什麼也不懂,也么有什麼哥哥姐姐可以建議,本身我是很喜歡語文的,初中時候經常是滿分作文,又代表學校去演講啊主持啊,高中也是新生第一個在國旗下做演講。。作文也是有好幾次年級範文。但是!那時候無知地以為中文系出來就是做記者或者當語文老師啊,並不知道還有新聞傳播、廣告等等細化的專業……後來選擇英語也是因為英語成績比較好,想想英語專業男生也少,顏好的又更少了。。。。這麼一來,就業優勢還是挺大的!(恕我膚淺……)所以選專業的時候先後填了英語、日語、中文……後來第一個就錄了,我就嫁入了外院。因為上了大學之後我發現了更多好玩的事情……也是我感興趣的事情……這就是【重點】
我先後進入了學院學生會文藝部,大學生藝術團和校雜誌社。
【文藝部】做了一年,發現跟高中時候沒什麼兩樣……然後就退出了,其實我比較傲嬌噶,因為總是要開會(比如運動會什麼的與文體活動無關的),我覺得耽誤我的時間(╯▽╰)。但後來幾年還是在學院文工團做事情,後來一直在藝術團和雜誌社。那從高中起在【學生會】學會了什麼呢?
學會了舉辦活動的先後順序,與個人、團體的溝通能力,策劃能力,晚會臨時問題的應變反應等等。 我從高一開始學慣用簡單軟體cooledit(好像都被收購了)剪輯簡單的音樂,高中時候我還自學剪輯視頻,當然都是很初級很業餘的,會聲會影,在我的日常使用中是足夠的。 後來大學四年藝術團的音樂和視頻幾乎都是我剪的。高一看到學長用Photoshop,覺得很神奇,加上後來愛拍照,所以自己就學習起來,每周六晚上我們是可以外出的,我就去網吧,打開ps就自學。。。也走了很多彎路。但是最後是學起來了,大學在雜誌社本來是做文字工作的,因為會用ps,結果被拉去美術組,也是太殘忍了……後來雜誌排版、封面、海報都是我在管。在【藝術團】學會了什麼?
在藝術團舞蹈團,主要接觸民間舞。雖然高中在文藝部,但都在做幕後,正式晚會不上台,所以這對我來說是一個非常非常新的世界。規律、嚴格的專業訓練和頻繁的排練演出,感覺吃苦能力都上了好幾個等級。想想武漢最熱的七八月,在沒有空調的形體房早九晚十的高強度排練……冬天大家都還在睡懶覺的時候我們六點過就要爬起來摸黑穿衣服去晨練……風雨無阻。不過,也因此落下了很多學習……………………╮(╯﹏╰)╭大一我主管服裝、團體經費,大二、大三負責拍攝、製作海報、錄製、剪輯視頻……整體上會更明白團體的力量和團隊精神,一起吃苦一起演出,是一個很好很好的經歷……
在【雜誌社】學會了什麼?
進入雜誌社的很多都是有才華的人,很多學長學姐我都非常敬佩(後來這些年我還是很敬佩!)大一主要都是在做文字工作,跟著學長學姐做選題,從報選題到策劃,然後聽了很多雜誌社舉辦的講座等等……後來被拉去美術組,也又鍛煉了我的ps能力,高中只會調調色,後來又自學了鋼筆工具,又學習了版面設計……大二大三就是美術總監了,在學校眾多海報里,一眼能看得出來哪個是我做的……有時候也有別的院系的朋友讓我幫忙做。。有一回就出現了海報展板區十塊不同院系的有七八塊都是我做的。。。【接觸相機】
我上面提起我高二開始用富士的卡片機,算是簡單接觸。這台相機一直用到我大二結束。大三開始我自己攢了點錢,買了一部佳能450D和鏡頭50 1.8,總共四千二,按當時來說是單反相機里最低端的配置了……但還是很欣喜~(╯3╰)。之前的【卡片機】,在大學幫我實現了什麼?
除了記錄大學一些日常,我經常在學校里跑,把不同時間不同季節的校園拍了下來,放在人人網相冊,後來有人說你可以做書籤呀我一定買。我想:對!不如做成書籤吧。就這樣我的第一份自己賺到的錢就來了,那時候賣得非常好……有些班級都是全班都要買……出乎意料的結果。【第一次掙錢】 最後我人人網上知名度就上升了~我後來有了新相機,就開始學習拍人像。先是給朋友拍,給自己拍……(大學給自己拍的照片加起來是我這兩年照片的幾十倍……)後來有人出錢找我拍,我就順其自然開始了校園寫真之路了,當時相當便宜,一百塊錢一套,修二十多張照片~因為想著相機也低端,學生生活費也不高……良心啊。。
不過找我的人特別多,最多的時候我不上課的時候幾乎都排滿了,一個月能給自己多掙兩千的生活費…【第二次掙錢】【第三次掙錢】畢業前我把四年給學校拍的照片做成了書籤和明信片,在畢業跳蚤市場上出售,反響也特別好……一天就賣了幾千塊錢,不過因為印製少,成本很高,所以其實也沒賺什麼錢。期初做這個只是想在離開學校前留下點什麼。
【學習方面】
之前那麼多活動,怎麼有時間學習?怎麼有時間背單詞? 確實沒有,別人逛街的時候我都在學平面,別人自習的時候我都在排練,別人在聽課的時候我都在紙上排隊行……當然也不是都不學習,還是有的,只是很少,自習室去了不超過十次。但是,我跟老師的關係都算非常好那種。 因為會設計版面,我大一的課,凡是有小組ppt展示的部分,都是我負責,也能拿到高分,所以老師就喜歡。其餘的課,我都不翹課,只是不怎麼聽。只是當時興趣也不在英語上,實在……我筆試成績不好,因為不做題不背單詞,但是口語、口譯、外教課這種一般都是前幾名,所以老師私下還是不會為難我,就是大一掛了一次語法(因為是大班跟老師不熟(/▽\))。像我大四的課還差一個月結課,但是我必須去北京實習,我們老師就偷偷放我走了(院長明文規定不許因為實習不上課)……總之和老師的關係非常和諧……因此成績不好我也順利畢業。【工作方面】
雖然「玩」是玩了那麼多,但是我還是對工作有概念的,所以大三就開始做職業規劃。 【第一次規劃】前兩年我覺得自己以後是要從事英語工作的,最好是做口譯之類(看起來高大上)。後來因為筆試成績不行,也不去考什麼證,所以灰心了。 【第二次規劃】因為在雜誌社有興趣,所以覺得不如從事英文相關的雜誌工作,對專業能力要求可能稍微要低一點。結果國內這種類型的雜誌實在不多,所以…… 【第三次規劃】不如去做英文導遊吧…… 雖然每一年都有目標,但最後還是「玩」性比較大,整個學習就破罐子破摔了……大三我就徹底覺得自己以後不會從事英語相關的工作了……不如,放輕鬆,當做一個愛好吧…【第四次靠譜的規劃】大三結束,我因為在學校雜誌社有些小的經歷,而且有學長學姐在《大武漢》(武漢最大的主流生活雜誌)實習、工作過,我通過介紹和面試,得到了實習機會。2010年從6月到10月,暑假沒回家,在雜誌社實習。當時被分配到美食組(也因此對美食產生興趣),平時都在外面跑採訪,然後寫稿子,還幫美編排版。。。那幾個月收穫很大的,對雜誌流程有了新的認識。
因為這次實習經驗,我開始看準了這個選擇,就不再是搖搖擺擺了,我當時想,我要去北京,我要做雜誌!也是因為雜誌社的學長在國內頂尖男士雜誌工作,曾經有個機會可以面試成為正式實習生,但是學院不給走…名額沒有之後哭都來不及惹…錯過了。
一個月後我決定不管學院規定,偷偷開溜,誰也沒通知(包括學長),我就收拾行李上北京去了……後來學長知道了,就到處給我問哪本雜誌需要實習生,後來我去了某大門戶網的讀書頻道,免費打雜打了一個月辣個總監都拖著不給辦手續轉正,我就轉到學長雜誌社作為非正式實習生(差別就是沒有正式實習工資,不過可以自己寫東西那點稿費)
在那麼好的雜誌實習,當時在專題組,壓力很大,也很忙,在我印象里我好像每天都要工作,哪兒也沒有去。當然收穫是可想而知的,不管是對雜誌還是對時尚行業,都有了新的認識,包括整個選題的成形等等……
2012年3月,因為在工作上發生了某些事情,對我是很大的打擊,對職場、人際非常失望,在北京那麼辛苦都沒哭過,那次打電話給好朋友委屈地哭完之後就收拾行李滾回武漢去了。誰都知道我當時多麼努力到了北京,又多麼努力在那工作,可想而知打擊之大……總之就這麼輕易放棄了。 我記得當時寒風刺骨滴冬天裡,我和學長在雙井某條該上走,他說十步你都走了七八步了,你覺得往回走值得嗎。 我當時也知道不值得,可是我還是滾回去了…………傲嬌 ̄へ ̄【新想法的產生】
我回到學校是三月份,考完英語專業八級。然後就是各種珍稀學校時光了,因為在外吃了太多苦惹……同時也在想,我後面怎麼辦,大家都在臨近畢業時找到了工作。學校黨委的畢業生論壇找到了我,採訪完選人做交談會,最後因為沒工作第一場就被pass掉了,也是很傷感…後來我一邊玩,四月到江蘇玩了一圈,五月回家陪父母,六月準備畢業晚會…在這幾個月里我也在反覆想以後的方向。 以前同學都會問我,你以後一定會做攝影師吧?我說不會的。那時候我思想還是不夠放鬆,覺得還是要找一個比較「正式」的工作。後來我總結了大學這幾年自己的能力和愛好,慢慢得出一個以前不敢想的目標:開一家店!開什麼店呢?那時候很簡單,因為做過幾次明信片之類的,我就想,可以把不同內容的東西用紙品呈現出來,比如城市文化。可能因為遭受了打擊,所以才能放手去做,「反正也沒找到工作、反正也沒想法,那就隨便吧!」這一次是徹底的破罐子破摔了,說起來隨便,但一旦確定下來想去做,我心中就會有大概的規劃。
這個店,不能光是攝影吧?我不是會用ps么,可以設計一些有趣的矢量圖,不然,不是對畫畫很敏感么,畢業後找時間學學美術吧,可以用畫筆畫出來。這樣看來,這些紙品是要豐富一些,明信片、賀卡、書籤、本子、紙袋等等,再加上一些果汁飲料等等。這是我畢業前定下的目標,也是店的一個雛形。 畢業前我就計劃,用一年的時間去學習(也不管學什麼,喜歡什麼學什麼),再用一年的時間去表現成果(讓更多人知道我),再最後一年鼓足勁兒去攢錢同時讓自己的品牌慢慢確立。但我始終還是要找個工作,給家裡一個交代,也是給自己一個「交代」。畢竟我沒有錢開店,也不夠成熟。
【三年計劃第一年】機緣巧合,朋友的朋友在成都開了一家設計公司,做出來的內容都挺優秀(寬窄巷子的logo就是老闆做的。。),我把我大學做過的海報都收集起來,發了過去,公司那邊給了我肯定的回復。他們當時回復說的是,雖然是非設計專業的學生,但是自學的程度比較出彩,想法也不差於專業學生,只要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和工作,會有大發展。
就這樣我就興高采烈地來到了成都,然後就沒打算走了……我2012年7月開始在設計公司實習,學習了新軟體CorelDRAW,了解不同的設計流程,把操作基本功都掌握了,剩下就是一些設計想法的生成和實現。那段時間每天都是被工作圍繞,晚上回去還帶著「明天還要把XXX做完」的想法……心累啊。
我十一月下旬離職了,離職後我回到武漢,在那緩和了一段時間,並且想想接下來的計劃。其實離職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我越來越不能享受這個過程,嚴格的工作要求讓有點傲嬌的我感到不愉快…其實那幾個月對我收穫也很大(說了很多收穫很大,但確實的)。
我離職的時候感覺特別對不起老闆,說走就走,一天也不留。老闆很無奈地說:「你以為開店那麼容易嗎,你不經歷過你怎麼知道。不過你既然決定你就走吧,我知道怎麼說你都不會留下來的。」其實我也沒有覺得開店很容易,只是經過幾次短暫的實習,我越來越想跟隨自己的意願走,忠於自己的感受去做事。所以我就滾了……
我在失業的那一段時間裡每天在家裡發簡歷,主要還是投向了媒體,但是基本沒有回復。畢業前在武漢其實可以留在《大武漢》,唯一投簡歷的新浪湖北也面試幾次錄用了,但後來還是來了成都。但反而失業的這一個多月,都屢遭騰訊和新浪的無視了……一邊發簡歷,一邊去逛逛成都的老巷子之類,回家就做做飯,怕拍照什麼的……十二月底我已經在新公司上班,每天九點半上班,六點半下班。工作簡單(圖片類工作),同事間交流也很輕鬆,雖然薪資很低,但是多出了很多很多時間。~(≧▽≦)/~
2013年,這一年呢,搬了新家,好像很多事情都穩定下來,但因為是上班族,而且還因為某些需要要一直上班(一年以上社保(@﹏@)~),所以日常基本都只是拍拍帶去上班的午飯便當。學做飯的同時也在簡單學學烘焙…幾乎就是利用晚上的這些時間去學習,因為白天輕鬆,晚上就還有精力去折騰,所以那時候的工作就挺好的。
這一年我換了新相機5DII,但一開始被大家熟知的飲食錄是用450D拍的。拍照是慢慢比以前好了,然後搬家時對空房子的改造也吸引了很多人。慢慢地開始給一些媒體寫稿子,有文字稿,也有圖文稿,一個月加上工資,生活上基本沒什麼大問題,因為我也不買什麼貴的東西。( ̄_, ̄ )
2013年相對平淡,是我在學習和工作的一個平緩期,也沒有多餘的時間。多餘的精力都投入到愛好裡面去了,也有了很多回報…~ヾ( ̄▽ ̄)~
【三年計劃第二年】 2014年是我的本命年,從開年就一直在忙著,也在準備辭職。關於辭職的時候,我是想了很多,辭職之後我能做什麼?能保證自己的生活嗎?雖然有很多大媒體都邀請我去工作……包括以前忽略過我的。。不過已經不想在上班了,那時候迫切想做點什麼,因為開店的計劃還在並且進入了第二年,所以必須要更多的時間去做事。但我始終在想,做什麼是好玩,有意義的。
所以做什麼?保證生活、好玩、有意義、我喜歡,這些是我辭職之後的想法。5月我計劃好了,決定先開攝影教室過度一下,這個事情本身好玩,也很少人在做,並且把學到的東西分享出去,也是很有意義的事情。然後再慢慢去做更多想做的事情,所以當時叫「入雲屋」,而不是「攝影工作室」,就是希望這是一個多元化的空間,當時我說它可能是工作室、攝影教室,可以使客廳和廚房,也會成為網路商店。就醬,計劃好之後我就華麗麗地辭職滾回家了……︿( ̄︶ ̄)︿
開攝影教室是一個風險,因為本地的這種學習氛圍不濃,但是我想,【最差也是比以前好】,更何況我還能寫稿子呢,不用怕。所以工作室開起來了,我把很多想法融入到了工作室的裝修當中,成了一個夢想中的屋子。更多人看到了這個改造,我也因此又被更多人知道了。攝影教室我籌備了一個多月,七月份開始上課,預想中要順利很多很多,雖然我很業餘,但是來上課的也幾乎是喜歡日常食物風格的學生。百分之八十的學生都是專程飛過來上課,總之這個上課的過程,對我來說,意想不到的珍貴,珍貴的緣分和珍貴的思想交流。特別是我對「食物攝影」的這個概念更佳清晰。以前立志要拍特別的風格,反而有瓶頸,後來上完幾個月的課,我才恍過神來。
【最好的食物攝影,是讓人看到照片里的食物,第一時間產生食慾和幸福感,繼而聯想到故事性,有更大的想像空間。】
而拍的特別,只要忠於自己的生活,熱愛自己的生活就可以了。每個人都畢竟不同。後來課上多了,身心上稍微感覺有點疲憊了,而且比想像中要忙,看起來是上兩天,但是前後兩天都在準備和收拾,其餘時間也在聯絡下期學員,我沒有辦法做別的事。所以後來課程慢慢少了,到十二月已經不再上課了。
上課的那段時間,買了縫紉機,有時間的時候,把自己以前想買但買不到的東西通過自學做出來,雖然只是很小很簡單的東西。特別說,這兩年,因為接觸廚房,我對自己理想中的店有了很多的想法,我希望加入許多廚房周邊的產品,布藝、木質等等,通過我的設計、加工和包裝去實現自己的品牌。而我這過去那麼多年「玩」起來的小技能都有了用武之地,我可以自己設計,找工廠代工,自己設計包裝,自己去拍照宣傳。這也是我現在想要去做的,並且成為店裡主要內容的東西。
另一面的紙品也不變,特別是店裡加入特別的甜品、飲品和少量的簡餐。 我想將這些樹立起一個品牌,而不是零散的、沒有風格的雜貨。讓我要做的這件事變得特別、有意義,不重複。許多人會說,你忙的過來嗎?
很多時候不是自己忙不過來,而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所以我給自己的回答是,能者多勞。 這麼多年了,自己一個人裝修工作室,搬傢具,這兩年過程中也出售過很多次卡片和餅乾(做了一次,新烤箱不聽話做出來不夠好,真對不起買的人……),買包裝、設計包裝和打包發貨,畢竟還是提前做了很多的嘗試。所有的小嘗試,都是為了在開店前把所有風險儘可能地降低了,產品的接受度,店的風格接受度,產品價格接受度等等… 而且,喜歡的事情,忙起來也是幸福的啊。因為距離開店還有一年,(三年計划走入了第三年?(^?^*)),進入攢錢階段,所以還沒有足夠的資金去找工廠代工生產,風險也大。所以這個月一直在籌備網路商店,之前都是空閑時一小批一小批地做,一下就賣空了。現在打算專心做,不過也是手工,固定每周哪一天上新,賣完就只能等下周。
其實這一年多,很多出版社邀請我出書、有很多人願意投資或者與我合作開店,或者給錢讓我做推廣,其實這樣來錢快~~( ̄??),雖然是金牛座但我把持住了。因為我始終告訴自己,做自己的理想,靠自己的努力你會更開心。我希望我可以決定所有關於我的理想的事,這樣才是棒棒的~而不是為了一些沒有如此重要的東西犧牲時間。【總結:當我逐漸成熟之後,做什麼事我都會先忠於興趣,當然這是在能保證基本生活的條件下。別說一個月兩千活不下來,想做喜歡的事情是要有所犧牲。兩千塊一直是我的底線,所以我覺得我完全可以去做喜歡的事情。
但特別值得去強調的是,玩和賺錢的關係。我從來都是因為喜歡做什麼,把它做好,順便可以給我帶來經濟回報。大學拍校園的時候我不是先想著要賣錢我才去拍,不是想著拍寫真可以賺錢我才去學習拍人像,不是想著攝影能讓我賺大錢我才接觸相機,也不是因為上課能夠賺大錢我才開班,更不是賣淘寶可以有很大收入我才去學習手工。一件事情做的持續,做得好,都是因為真心喜歡它。
從「玩」里我得到了很多我從未想過的回報,我有時候感覺自己似乎比別人多了一條命,感受了很多很多不同的東西。如果我是一棵樹,那麼生活給了我很多枝椏,哪怕再小它也是可以不斷生長的。
所有我現在擁有的,都是我未曾想到過的。而我後來擁有的,我剛好可以放入我的小理想里。從兩年前一個小店的簡單雛形,發展到現在愈加特別的想法,都少不了一路上「忠於喜歡」的努力。喜歡一件事就去學習,儘可能堅持把它做好,因為你永遠想不到它會帶來什麼樣的改變。 【eg.】好比我每次送一些小禮物和出售一些小雜貨,我都會耐心去設計包裝,而不是包包就發走。這不是閑,而是我本身喜歡做設計,所以喜歡把它們做的最好。最後再當我要開店時,它們就已經是我積累下來的一些珍貴的成果了。不要因為起步晚而灰心,把喜歡的事情做好,本身就很了不起。
怕自己在這一方面沒有天分?那萬一有天分呢?你不做豈不是虧了?我也是經歷了不同的工作,有信心的沒信心的都做了,走不下去不是還可以回頭嗎?當你找到自己的路,並確認正確的時候,你會感謝以前這些你當時看似錯誤的努力。】
說了好長好長的話,這大白話也寫了很久的,不知道能有幾個人看完。但是高中那些廢話其實是能說明,性格和閱歷是很大的關鍵。不要覺得什麼都很容易,也不要對一兩次迷茫產生消極的心態。
這次呢,很多挫折和吃苦的經歷都避開不寫了。在實現理想的路上總是艱辛的,誰都一樣。那些你看似成功的人,背後付出的努力能讓人嚇一跳~所以遠離抱怨和訴苦血淚史。為了難得的理想,努力吧。
總結技能獲取時期(都是不斷加強的):
photoshop圖片處理:
16歲接觸-18歲 調色,加文字,gif圖18歲—22歲 鋼筆工具,排版,合成22歲之後 修復CorelDRAW平面設計:
22歲開始接觸cooledit音頻剪輯和會聲會影視頻剪輯:
17歲開始接觸—剪切、拼接、混合攝影:
17歲—20歲 富士卡片機20歲—22歲 canon450D+50 1.8鏡頭23歲 canon5DII+50 1.8鏡頭24歲 canon5DII+35 1.4鏡頭下廚:
大學時在宿舍偷偷用酒精鍋煲湯、做菜真正意義下廚從22歲畢業之後手工:24歲開始我特別幸運。熱情,投入和有意義。這幾個詞我用來概括我過去22年一直在做的事情。每當談論起我做的事,就是幫助別人追求和獲得職業成功,我都會簡單直白地告訴他們:我註定要做這一行。
但一開始,我並沒有從事我現在的工作。我的職業生涯的頭10年(算上我讀大學的時間),我對我做的事情毫無熱情,也不投入。我學的是機械工程,畢業後入職一家大型玩具公司(Mattel)當研發設計工程師。其實,對很多人而言,做研發,做工程設計,製造玩具都是不錯的職業選擇。可我除外。
因此,我開始尋找能讓我更享受其中的事情,但在當時,我毫無頭緒。八年後,我終於找到了這件事。在我的尋找過程中,我做了幾件很重要的事情,在本文最後附上的文章中我專門寫了這些事。不過在這裡,我主要想強調兩大點。
1) 三大要素——要問我做過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我想說,是走上一條與我的關注點和興趣點最為契合的道路。在職業生涯早期,想要確認自己究竟想做什麼,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你初出茅廬,哪懂什麼叫現實?你沒什麼經驗,沒接觸過什麼事情,哪能知道有多少種可能,有多少種選擇?哪能知道某件事到底是怎樣的?
所以,我仔細思考了在未來工作或職業中最希望出現的三件事,並將其稱為「三大要素」。確定好這些要素並銘記於腦海,你就能避免不感興趣的、對你沒多大意義的工作和職業,更好地追逐你感興趣的、覺得有意義的工作。
例如,在我二十五歲時,我為自己確定了這三大要素。
1) 商務——儘管當時我還不太了解這個詞,但與工程製造相比,我對商務的興趣要大得多。我非常喜歡做有益於他人的事情,為他人提供價值。我對做成這件事所需的其他事情也很感興趣,例如領導力、戰略思維、市場營銷等。
2) 幫助他人——身為一個研發設計工程師,大多數時候,我都坐在電腦前。我不想過這種生活。雖然當時我很羞澀,但我還是喜歡和人交流,激勵他人,表現出最好的自己。因此,無論我以後想從事何種職業,我都希望這份職業能涉及與人交往,以及影響他人人生的事情。
3) 中國——我之前寫過這一點,但我的首次中國行改變了我的人生。我一直稱這次旅行為「覺醒之旅」。在這次旅行中,我感受到身為中國人內心涌動的驕傲、感激和謙遜之情。這是我以前在美國從沒感受到過的。雖然那時我還不會說普通話,對中國社會和文化也知之甚少,但我知道,在未來的某一天,我想參與到這個國家的發展中去。
我花了幾個月的時間苦思冥想,捫心自問,最後終於確定了這三大要素。明確了這三大要素後,我更加明白了哪些事情對我最為重要,哪條道路才是我未來想要前進的方向。回顧我這二十幾年的職業生涯,你會發現,在我做的每個工作舉措和職業決定中,你都能看到這三大要素的身影。
因為我把它們銘記於心,所以我拒絕了工資更高,頭銜更響亮,但歸根結底還是不適合我的工作。反而那些從前我從不覺得會感興趣,甚至考慮都不考慮的工作,恰恰因為這三大要素進入了我的視線,在我選擇工作和公司時幫了我一把。創業並投身於人才招聘行業二十餘年,這便是很好的例證。事實說明,這與我的三大要素相當契合。
因此我的建議是:想一想你最希望今後的職業生涯涉及哪些事情,然後根據這些事情確定好三大要素。
2) 他們不是你!——人們之所以落入不適合自己的工作和職業生涯,一大原因就是因為聽信了其他人的建議。這些人常常是你的父母、親戚、老師、朋友或同事。他們也確實關心你的成功和幸福,在給職業建議時也是真心真意的。
在傾聽職業建議時,要懷抱開放的心態,感激關心你成功和未來的所有人。但與此同時,你還得記住:他們不是你。首先,你應該比所有人更了解你自己,尤其是個人喜好,享受做什麼,不享受什麼,關心什麼,不關心什麼。工作和職業建議沒有好壞對錯之分,它們只與你看重的事情有關。
第二,給職業建議很容易,但採取了別人的建議後,你發現這是個錯誤的選擇,怎麼辦?要去做這份你不喜歡的工作,進這家你不喜歡的公司,每天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的人不是他們,是你。他們只會說:「好吧,我可能想錯了。」聽信了他們的建議,做出了錯誤的選擇,承擔後果的是你,不是他們。
最後一點,沒人逼你一定要做某份工作,從事某份職業。這些都是你的選擇。因此,要想最終能選到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那就成熟起來,明白一個道理——這是你的職業,這是你的責任。不要根據別人的觀點澤野,要選擇自己認為適合自己的工作和職業。
拿我自己舉例,我的父親是個工程師,他希望我也能當個工程師,因此,我選擇了這條路。另外,我母親從事的工作與公共健康相關,她希望我當名醫生。我叔叔是位律師,他覺得我以後也能當個好律師。我的前任老闆熱愛IT行業,所以他總是在我面前說IT行業有多麼多的機會。他們的建議都是有道理的,只不過都不適合我。
最近我在一個文章里寫了「年輕時找不到自己的熱情所在,怎麼辦?」(年輕時找不到自己的熱情所在,怎麼辦?)。在那個回答中,我強調了能幫你找到真正想做之事的其他幾個關鍵要素,比如「沒有熱情,就大膽離開」,「與儘可能多的人交流」,「克服恐懼」和「享受旅程」。最後我想說,找到最適合的職業情形並沒有完美答案,也沒有捷徑和小竅門。它源於一次又一次的整體職業決定和一個又一個工作決定,還有一份渴望追逐最適合自己的事情的堅定決心。
-----------------------------------------------------------------------------
點擊鏈接訪問 職商網:http://www.zhishangwang.com
更多職業發展的精彩內容和專業知識,遠見和建議,請關註:
我的個人微信公眾號:Larry聊職商(LarryWangABC)
----------------------------------------------------------------------------
I』m very lucky. Passionate, dedicated, and meaningful. These are the words I use to describe how I feel about what I』ve been doing every day for the past 22 years. When talking about what I do, which is helping people to pursue and achieve their career success, I simply tell others that it』s
what I was meant to do.It didn』t start out this way though. For the first 10 years of my career (counting my university degree), I did something I had no passion for and little dedication towards. I studied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nd became an RD design engineer for a major toy company (Mattel). Actually, doing RD or engineering design work, and making toys for a living, are great careers for many people. Just not for me.So I began searching for what I would enjoy more, with no idea what that might be. After eight years, I found it. There are several key things I did during my search that I』ve written about in another article that I』ll mention later. But here are two big things I』ll highlight now.
1) Three elements –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 did? Point myself in a direction that was true and consistent with what I care about and am most interested in. But early in your
career, it』s nearly impossible to identify what it is that you want to do. 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real world yet? What experience and exposure do you have so far to tell you what possibilities and options are out there, or even what something is really about?So I thought about what I call my three elements, or three things I most wanted
to be part of any job or career situation I pursued. By identifying and then always keeping these elements in mind, you』ll avoid job and career situations thatyou』re not that interested in and that aren』t that meaningful to you, andbetter pursue ones that are.For example, these are the three elements I identified for myself back in my mid-20s.
1) Business - Although I didn』t understand it well, I was much more interested in the business world than engineering/manufacturing world. I liked the whole idea of building something that benefited or provided value to others. I was also very interested in the things that it took to
achieve this, like leadership, strategic thinking, and marketing.2) Helping people – As an RD design engineer, I sat in front of a computer most of the day. Not what I wanted to do. Although I was shy, I liked talking to people. And doing things that helped others energized and brought out the best in me. So whatever I pursued for my career, I wanted it to involve dealing with people and doing something that impacted the lives of others.
3) China – I』ve written about this before, but my first time to China changed my life. I always
refer to the trip as, an awakening. During the trip, I felt a sense of pride, appreciation, and humility about being Chinese that I』d never felt before in the U.S. Although I didn』t speak Mandarin and knew little about Chinese society and culture, I knew I wanted to be a part of this country』s development and future someday.It took me a couple months of pondering and soul-searching to identify my three elements. But once I did, they gave me a clear sense of what was most important to me and the direction I wanted to go. Look at my career over the years and you』ll see these elements in every job move and career decision I』ve made.
By always keeping them in mind, I』ve avoided jobs that offered more money and with famous
companies that, ultimately, weren』t the right fit for me. They』ve also helped me choose jobs and join companies that I never thought I』d be interested in or even consider. Being an entrepreneur and in the recruitment and talent industry here for 20+ years are good examples. Turns out, these fit my three elements extremely well.So what I highly recommend is, identify the three elements that you hope can always be
part of what you pursue for your career.2) They』re not you! – A big reason many people end up in jobs and careers that don』t fit them is because they listened to the advice of someone else. Usually, it』s your parents, relatives, teachers, friends, or colleagues who genuinely care about your success and happiness, and are sincere in their career advice to you.
But here』s the thing about career advice. Be open to it, and appreciate anyone who takes an interest in your success and future. But also remember, they』re not you. First of all, nobody
should know you better than yourself. Especially, what you like/dislike, enjoy doing/don』t enjoy doing, and care/don』t care about. Job and career decisions aren』t about good or bad, right or wrong. They』re relative to what』s important to you!Second, giving career advice is easy. But follow someone』s advice that ends up being wrong, it』s not them who has to show up at a job or company they don』t like, or do something every day that they don』t enjoy. It』s you. They can just go, 「Oh well, I guess I was wrong.」 But you』re the one who has to suffer the consequences of your bad decision, based on their advice.
And finally, nobody forces you to take a certain job or pursue a certain career. These are your decisions. So to end up doing something you like, be mature enough to recognize that, it』s your career, your responsibility. Make job and career decisions that you believe fit you,
and aren』t based on someone else』s idea of what might.In my case, my dad』s an engineer who wanted me to become an engineer too. That』s why I chose engineering. In addition, my mom, who』s in public health, wanted me to become a doctor. My uncle』s a lawyer who thought I』d make a good lawyer too. My previous boss loved the IT industry, so was always mentioning IT opportunities to me. Their advice was all reasonable, just not the right for me. What ended up being right for me is what I do now, which is based on my own view of myself and what kind of success I want to achieve for my career and in my life.
I recently posted another Zhihu article, How A Person With No Passion In His Career Pursued And Found His Passion &<年輕時找不到自己的熱情所在,怎麼辦? &>. In it, I highlighted a few other key things that will help you find what you really want to do. For instance, leaving what you have no passion for, talking to as many people as you can, overcoming 「the fear」, and enjoying the journey. In the end, there are no magic answers, no quick and easy processes for getting
into the right career situation for yourself. It』s a result of the overall career decisions and specific job choices you make, and your determination to pursue what』s most suited for you.可以實話實說的是,我直到現在都不太確定「我想要什麼」。因為每天看到的世界都不一樣,就很想知道自己到底能走到哪裡!
我唯一能知道的是「我以後不想要XXX了」,為什麼是以後才不想要,因為以前沒有見過,今天見過了,才知道自己以後不想要。
而今,我唯一能做到的就是:拒絕人云亦云,人還算獨立、思想也算新穎,想法有自己的特點,從不迎合誰,不敢說與眾不同,卻沒有複製誰成為誰。
塵世的一切都免不了犯錯誤,錯誤就像一種地心吸力。對於很多人來說,有的事情走錯一步,就是步步錯。越錯越離譜,哪有心力去看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有的人,看到的太多,得到的太少,看得眼花繚亂,沒有得到又不知道好歹,哪有心智去看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有的人,命好,總有看不完的世界,多多少少也有一些得到。一直在走。不急於做決定。(以上一切單指工作,不涉及情感。)這個世界上,太多東西真偽不定,很多事情真的不取決於自己,而是取決於外界的遊戲規則。我們只能做相對正確的選擇,選擇錯了怎麼辦?
從來不犯錯誤,那是天使的夢想。我們,只能盡量少犯錯誤,走在這條路上,及時糾正自己的錯誤,不要越來越偏離軌道。走著走著,應該就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了吧!
還有,我想說的還有:如果一本書就能改變我,我寧願從來沒有看過這本書,我不願意被它的吸力將我扭曲成其他樣子,把我完全拉到我的軌道外面,使我成為一顆衛星,而不是一個宇宙。
如果一個人的一句眩話就能改變我,我寧願從來沒有認識過這個人,如果一組公式就能改變我,那麼請快一些把我變成一個目不識丁的人! 外界。所有的一切,只能開拓我們自己的思維,把一切的可能,依附在別人身上,這是寵物才有的。是一個無奈的特權。 我今天把這些想法分享出來,是因為知乎是三觀很正的地方。人超越萬物而有靈,是因為人可以是獨立的個體。人生這條路,真的不好走,走著,走著。很多人,都有逃跑的衝動。是的,絕大多數人,永遠在心底埋藏了那份逃跑計劃。你看見逃跑者,你是不是很想去模仿?反正大家都一樣,誰也不必笑話誰。
所以,在世上得以做自己的。能做自己的,向來只是極少數。
所以,我想再重複一次:做自己吧,及時糾正自己的錯誤,不要越來越偏離「我」的軌道。走著走著,就應該就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了吧!最後,我的確相信人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我請所有看到這個答案的小夥伴也假裝相信,就算能做到的只有極少數的人,你也不能逼著自己承認這是需要某種運氣的事情然後就隨波逐流了吧。我想所謂對命運的理解,對於大多數的人來說,大概就是杯子是什麼形狀,水就是什麼形狀。
這種說法怎麼悲觀怎麼不勵志,你也好意思相信? 以上純吐槽。不要那麼確定,多去嘗試和體驗啊~單是生起「確定」這個想法,就有種人生無望的感覺
推薦閱讀:
※是什麼事情讓你瞬間對這個世界改變了看法?
※平庸的人是錯過了機會才平庸嗎?
※中國股市是否在有目的的完成中產階級的均貧效用?
※一個有穩定工作的人,為什麼還要學習?
※五年副科實職,從二十七歲到三十二歲,始終沒能提拔,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