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馬丁斯科塞斯?


無它,只感覺他對電影真是滲透到骨子裡的熱愛。

說實話,一開始接觸他是他所謂的代表作《計程車司機》《憤怒的公牛》,大愛《禁閉島》,《無間行者》《飛行家》還好,《好傢夥》《卡西諾》《金錢本色》還好,《雨果的故事》因為電影史情懷,挺喜歡。

後來知道他拍了好多紀錄片,有鮑勃迪倫、披頭士的哈里森、滾石樂隊的演唱會,甚至還有幾個小時世界電影史,一個感覺,精力真是充沛。

後來看了他兒時的習作、紐約大學的習作、紐約大學畢業作業,看了一些他的專訪,一個感覺,嗯,對影像語言真的非常熱愛及敏感。從他大學習作《割血驚魂記》(無責任隨便翻譯)中可以很明顯看出他對象徵性影像的嘗試探索,然後仔細一琢磨他把這一特質很好地延續在早期作品如《計程車司機》《憤怒的公牛》中。

嗯,他果然不負被眾人賦予有才氣的 老頑童之名,每時每刻不在嘗試用影像語言創造新的東西(從他總是積极參与任何類型影像創作的態度可以看出,他很不裝逼,只要有好玩的事就想著參一腿,嗯不愧老頑童)。

帶著對他如此這般新的認識重新看他的電影(單說劇情片),會發現他其實一路都在不斷進步,不管是導演能力還是涉獵題材。

拿獲得奧斯卡大獎的《無間行者》來說,和原版的《無間道》做比較。同樣的劇本文本段落,能很明顯看到東西方兩種分鏡手法的不同製造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緊張氛圍。東方更多是攝影機距離人物比較遠,渲染一種隔閡,距離及掩體未知下產生的 疏遠感,而西方的攝影機總是緊隨人物,在可能的細節上進行一切調度(比如人物視線和掩體、和反光物、和監視器的切換),以此推進緊張感。我們可以看到,老爺子在分鏡上面真的做足了功課,使《無間行者》這部片子真正融入了美國都市(經 @Liu Kyle 提醒更正,波士頓)特有的陰暗壞境,而甚至此片的分鏡功力相比第一部《計程車司機》又有大大提高。

還有一小點,他曾經玩票性地拍了一個戲仿希區柯克的短片(號稱拿到了希區柯克未曾拍攝的三頁半劇本遺作),那個片子里對希區柯克影像風格的模仿還原真是不要超過百分之一百二好吧,看著真是忍俊不禁。

而差點忘了此人還是一個相當有情懷的人,《耶穌最後的誘惑》、《小活佛》、《純真年代》《雨果的故事》,世間沒有他不想講述的故事。而每一個故事,他都下了大工夫做田野調查。還保持這麼高的產量及創作欲,嗯真是羨慕嫉妒恨。

最後總結一下,他從小開始積累的對用影像講故事的慾望深入到骨子裡,對影像語言的不斷探索提高的慾望深入到骨子裡,對電影大師的學習深入到骨子裡,不計較題材對各類事物充滿了高度的熱情深入到骨子裡,對情懷的探索深入到骨子裡……總之最中肯的評價,我對他的電影風格可能並不能算最喜歡,但對他對待電影的態度,堅定地認為它是「充滿骨子裡的愛」。


我最喜歡的當代美國導演,一位是伍迪艾倫,還有一位則是馬丁斯科塞斯。很多人常常一提到伍迪艾倫就冠以「知識分子導演」的美名,殊不知作品中人物大都出口成髒的馬丁斯科塞斯也算是「知識分子導演」。只是兩人風格截然不同,一個用荒誕喜劇調侃上流社會浮華背後的空虛,另一個則用街頭故事聚焦小人物的掙扎和彷徨;如果伍迪艾倫的電影由馬丁來拍,那麼原本華麗優美的畫面一定會被粗糲樸實的鏡頭所取代,精心設計的台詞也會被一句句粗口而代替。

事實上,這種情況早已發生過,只是將導筒交給馬丁的,不是伍迪艾倫,而是「煽情大師」斯皮爾伯格。當時兩人交換了手頭上的兩部電影,馬丁翻拍了好萊塢經典懸疑片《恐怖角》,斯皮爾伯格則執導了後來獲得第66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的《辛德勒名單》。

我無法想像出馬丁版本的《辛德勒名單》會是什麼樣子,而相比較奉行「好萊塢能容忍一起,唯獨不能缺少大團圓結局」的斯皮爾伯格,馬丁接手《恐怖角》後,對劇本進行了大刀闊斧的修改,刪去了很多斯皮爾伯格式的溫情橋段,加上當時作為馬丁御用男一號的羅伯特德尼羅飾演的兇悍反派。從驚悚程度和人物塑造等方面來看,我認為翻拍的《恐怖角》甚至超過原作。

馬丁斯科塞斯的諸多電影也許缺少傳統意義上的美感,卻以其真實質感直指美國當代社會與人性黑暗面,犀利而準確。無愧為電影界的社會學家。

馬丁斯科塞斯作為奧斯卡金像獎提名的常客。在他的導演生涯里,至今為止共被提名最佳導演8次,而僅有一次獲獎。2006年的《無間行者》是馬丁多年從學院那獲得的一次難得的讚美。

由於我對《無間道》先入為主的感情,《無間行者》在我心中並不能和原作相提並論。儘管如此,我還是覺得馬丁用其自己獨特的風格拍出了屬於自己的《無間道》,《無間行者》也絕不僅僅是一部簡單的翻拍之作。

談及馬丁在奧斯卡上屢屢多提不中的原因,也許和他強烈的個人風格不無關係。在60年代末被同稱為「四大天才導演」中的斯皮爾伯格、盧卡斯依靠製片商上億美元投資和電腦特技吸引觀眾的同時,馬丁卻始終以自己獨特的視角,冷靜地剖析著社會和人性的種種頑疾;在好萊塢只崇尚商業利益的環境下,馬丁卻一直堅持自己的意願,不遺餘力地探索電影語言,探討社會和人性的本質。

而在馬丁諸多作品中,街頭故事電影佔了相當大的一部分,這些街頭元素都是馬丁早年生活寫照,都帶有強烈的半自傳意味,這些充斥著暴力,色情,毒品的幫派故事所伴隨的陰暗風格是許多片商和普通觀眾難以接受的。

相比起現如今的人人談及時的讚譽有加,在六十年代末期至九十年代初,馬丁斯科塞斯可謂是爭議不斷:1976年他拍攝了《計程車司機》,劇情接近陀思妥的《地下室手記》,加之很多鏡頭模仿戈達爾,有影評家就諷刺他只會模仿,永遠成不了大師;而5年之後,一位受到該片啟發的男子模仿片中的羅伯特德尼羅企圖刺殺里根總統;1980年,他拍攝了《憤怒的公牛》,除了在電影節上大獲好評以外,票房卻持續低迷;1986他拍攝了《金錢本色》,影片公映後大量觀眾和影評人認為一貫犀利的馬丁已經向好萊塢製片體制屈膝;1988年的《基督最後的誘惑》公映,馬丁斯科塞斯瞬間被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這次想重新詮釋基督教歷史的嘗試甚至在全世界引起了軒然大波;1991他翻拍了《恐怖角》,由於影片中露骨的性和暴力遇到了審查問題,上映後也受到了很多有關電影暴力的指責。

事實上,引起巨大爭議的作品在某種程度上帶給馬丁斯科塞斯金湖家喻戶曉的名聲。1990年他為新東家華納拍了《好傢夥》,儘管這部影片上映後獲得許多評論家的讚譽,甚至成為了經典。而在投資影片前,華納方面認為風險過大,為了彌補為馬丁所冒的風險,華納要求他接下去拍一部商業片。隨後在1991年他拍攝的這部商業片就是《恐怖角》,這部商業片在商業上大獲成功,成為當時他作品中票房最高的電影;而在許多方面《恐怖角》依然是一部「馬丁斯科塞斯電影」。

在馬丁創作生涯中,有一個重要的人成就了他的成功,他就是羅伯特德尼羅。德尼羅自小和馬丁一起混跡街頭,兩人從1973年的《窮街陋巷》開始正式合作,隨後1976年兩人合作了《計程車司機》,1980年,馬丁陷入人生低谷的時候,在德尼羅的撮合和幫助下,他拍攝了《憤怒的公牛》,這部影片的成功才使得馬丁鹹魚翻身,1982年德尼羅又促成馬丁拍攝《喜劇之王》,此後馬丁的《好傢夥》《恐怖角》《賭城風雲》中都有他的加盟和精彩演出。馬丁斯科塞斯被認為最好的電影中,必不可缺的一環就是羅伯特德尼羅。

馬丁斯科塞斯每部作品中主角,都會通過情感爆發的衝擊力來表現人物特性:無論是在中黑手黨統轄下的社會成長經驗(《窮街陋巷》),都市畸形生活所引發的精神病態(《計程車司機》),只能憑藉暴力方式苟活的絕望(《憤怒的公牛》),追名逐利影響下心智的轉變(《金錢本色》),一個感到某種特殊使命召喚的人的困惑(《基督最後的誘惑》),講述卧底的救贖和奉獻(《無間行者》)。馬丁常常刻畫那些身處危機中的個人,受自身慾望所支配的小人物。而他對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描繪,卻很少出現一旦得償所願,快樂和幸福便隨之而來的情形。更多的情況下,他的角色會變得飽經風霜和精於世故。

馬丁斯科塞斯本人的人生幾經沉浮,這似乎造就了他的作品獨特的敘事方式和寫實風格:《紐約,紐約》這部歌舞片更像是一部黑色電影;《憤怒的公牛》講述拳王生涯卻沒有過多的大場面的台上搏鬥,甚至沒有最後決戰來使影片達到高潮;《好傢夥》和《賭城風雲》中的黑幫分子最後隱姓埋名或者落網被抓,《華爾街之狼》習慣了紙醉金迷的主人公最後伏法又轉變成勵志人物。

除了個人生涯中諸多街頭傳奇電影里直接了當的對白和暴力,馬丁還有完全截然相反的一面,這就是我在開頭時提到的,他玩起文藝來也毫不遜色伍迪艾倫:1974年的《再見愛麗絲》,他用清新淡雅的手法描繪了一個中年女性的日常生活;1993年的《純真年代》以精心設計的優美對白和無比考究的畫面講述了一個十九世紀末期,發生在貴族家族中的倫理故事。這兩部電影是馬丁所有作品中最風格迥異的作品,相信任何和我一樣習慣了馬丁電影劇中人隨時能把髒話噴在你臉上的觀眾,都難以想像這兩部作品居然出自馬丁斯科塞斯之手。

另一位受馬丁影響非常深的演員就是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在進入千禧年後,馬丁選擇了這位出演過《泰坦尼克號》的偶像派代替日益蒼老的羅伯特德尼羅成為新的御用男主,而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也由於受到馬丁的提攜和指點,完成了從偶像到演員的蛻變。相比起馬丁以往電影中羅伯特德尼羅的角色,萊昂納多扮演的角色爆發力更強,萊昂納多在《飛行家》《禁閉島》《華爾街之狼》中近乎歇斯底里,難以自制的表演也是對他演技的最大磨練。

2011年,時年70歲高齡的馬丁拍攝了一部奇幻電影《雨果》,在這部有關現代電影始祖喬治·梅里埃的奇幻電影里,馬丁表現出了作為一個電影人的童心和對電影夢想的執著追求,影片中諸多致敬和情懷也表現出他身為電影人對數百年的人類電影史尊重。從影片表達的意象上來看,馬丁的思想非但沒有被日益老去的身體所拖累,甚至往前邁了大大的一步。

最後還是回到馬丁和奧斯卡的恩怨上來。馬丁作為美國電影專業學院第一代的學生卻遲遲才得到學院獎的垂青,這其實也是對學院獎一貫「獨立自由的藝術追求」口號的無聲拷問,畢竟在馬丁創作初期就已經獲得了歐洲三大電影獎的肯定。也許其實奧斯卡獎對馬丁這樣級別的導演來說已經算不上什麼,就如他1992年在柏林電影節的新聞發布會上坦率地談到的:「我認為電影學院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個堅持好萊塢黃金時代價值理念的機構。我的電影代表的理念正好與之相反,我想。不錯,我希望像約翰·福特那樣拿上四次那個大獎。但是,我來自一個各方面完全不同的地方。無論我是否想獲得這個獎,我都得接受這個事實,因為我更需要的是電影。」


@MorphZh 提到的大學時拍的短片叫the big shave(剃鬚記),據說有反(越)戰的隱喻,不過我不了解文化背景沒看出來。

無間道風雲 (豆瓣)是一部奇怪的電影,有的地方剪輯很有特點,有點地方又很啰嗦。

馬丁是一個感性過剩的人,有強烈的力量,好的時候殺死人,失控的時候也殺死人。不過他對電影的愛真是令人感動,強迫症一般的對調度可能性的探討(好傢夥 (豆瓣),華爾街之狼 (豆瓣),金錢本色 (豆瓣),純真年代 (豆瓣)),對孤獨者患者和強迫症人格的感同身受(《計程車司機》《憤怒的公牛》《喜劇之王》《飛行家》)都異常出色,其他佳作不一一列了,他的名言「最理想的死法,是死在攝影機後」鼓舞了無數電影青年前行。


A Cinephilia


不請自來。。

視頻封面第67屆金球獎.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終身成就獎視頻

視頻中,馬丁導演的倆大御用演員為期頒獎,台下的昆汀和卡梅隆若有所思。 不知道心裡在想著些什麼。

頒獎詞說些笑話,講些客套話,都很正常。。然而小李有了及其鄭重的口氣,將馬丁比作莎士比亞,達芬奇,畢加索,或許誇張。。然而情由可源,畢竟小李確實多靠老馬丁提攜。。

至於如何評價馬丁,我是不敢妄加言語的,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正如老羅所說,這老傢伙愛電影愛的幾乎和要和電影睡的節奏。作為少數在好萊塢夠得上「大師」之稱的導演。馬丁產量其實算的上很高了,其中有成功,自然也有不那麼成功的電影,但其實這都不重要,馬丁他根本不在乎,他只是想拍電影罷了。 好萊塢那幫人也知道,這位矮小的導演,並不需要什麼肯定或者獎勵了,8次提名,也只給了一個最佳導演。比起像三次提名就二奪奧斯卡的李安。3提2中的奧利佛斯通,4提2中的老牛仔,馬丁的得獎率甚至比7提2中的斯皮爾伯格還低。在現今還能拍電影的導演中,似乎也只有伍迪艾倫的7中一能拿來一較高下了。而伍迪艾倫更是比馬丁還要更加「我拍電影就是為了自己high,得不得獎你們自己看著辦」的導演。看來奧斯卡評委們都精明的令人細思極恐啊。

初識馬丁,自然也是那部《計程車司機》導演用近乎粗糲的鏡頭和奇特的配樂(雖然是大師,然而高潮時的配樂,恨得我要摔耳機)。使得我驚為天人。 導致我現在照鏡子都愛來一句「 you talking to me?" 之後用了一周時間補了幾乎所有能找到的馬丁電影,並且一直延續到現在。 不得不說,馬丁的風格還是相當多變的。 導致一半電影讓我愛的不能自拔,另一半卻叫我莫名其妙。不喜歡的就不說了,自己如果選出三部最愛的話,應該是《計程車司機》《紐約黑幫》和《好傢夥》。不知是否有電波一致的知友,歡迎討論。。

最後,個人要是評價的話,他和老牛仔幾乎是我見過最敬業的且最勤奮的導演了。在身份地位已經高到註定要在影視里留下一筆的時候,依然不吝惜自己的名聲,不斷的繼續,不斷的嘗試改變。 願老爺子健康長壽,畢竟現在不負大師之名,還在認真高質量的拍電影的人真的不多了。。


不僅在年輕時拍的出計程車司機憤怒的公牛這種片,如今人到終年,還能拍出華爾街之狼這種完全沒有老年氣息的充滿年輕人的激情的片,實在難得


大師,一個活著的傳奇!


曾年輕氣盛,但未老當益壯。

躺在名譽的溫床上,用過分的自我認知來意淫電影。只能說,他越來越差勁了。。。


看我的頭像就知道我是馬丁粉, 作為不多的寫實派大師 馬丁是相當高產的 基本沒有太差的片子 當然計程車司機肯定是心頭好 憤怒的公牛也是經常拿出來溫習的 兩大御用 老羅和小李 據說小李是老羅引薦給馬丁的 跟了馬丁之後, 小李確實一直在提高, 這和馬丁不無關係 真心希望馬丁能健康長壽 多拍片,多提攜有潛力的演員 ps 個人覺得馬丁的美版無間道比港版耐人尋味的多了 港版的有點或許裝B


大師級,一個電影全才,生涯中有很多對不同類型電影的嘗試。


有人說接受不了他經典的BB式拍電影方法,比如Casino, Wolf of Wall Street,還有我的最愛goodfellas,但是我不知怎麼的我就特別喜歡這種旁白從頭說到尾的電影方式,也只有馬丁一個人能將這種電影做成經典。


推薦閱讀:

《道士下山》爛在哪呢?
周星馳電影里的各種情結有哪些?
《星球大戰》六部曲,有什麼劇情上的前後矛盾之處嗎?
羅曼蒂克消亡史中王媽說的忘記了什麼,到底是忘記了什麼?
為什麼有些小說和電影會在前半部分甚至在開頭就隱晦地點出了主角的結局?

TAG:電影 | 奧斯卡 | 導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