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鄉村與城市的人際關係存在差異?
01-03
背景介紹:我在農村,縣城,都有過生活體驗,算是我的老家。在小三線城市長大,在武漢讀了6年書,在大城市有過實習經歷。我現在做一項關於老年人的研究,研究對象就是我生活在縣城的爺爺奶奶,通過對他們的觀察對比我在城市農村的生活,我覺得城市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鄰里,顧客和服務人員,這種很社會的關係)較於我爺爺奶奶生活的小縣城裡的人與人的關係很不一樣,相對而言,大多數城市裡的人與人就是很純粹的社會關係,利益,買賣,連一句於「程序流程」以外的其他語言都沒。而我在老家,我都會以為賣菜的是我家親戚,爺爺奶奶住的小區里都是熟人,天天都有一堆一堆的老人家聚在一起聊天,帶孫子,摘菜,打牌,人與人感覺很親近,話很多。這種差異應該怎樣理解?從哪方面理解?有沒有類似性的研究?謝謝!
我媽比我還要急切讓我在市裡買房,她實在是厭倦了村民之間的勾心鬥角,其實我也有所耳聞,2010年我學車的時候,也看到了在縣城裡做生意的那些小市儈的嘴臉,
我很擔心如果我呆在縣城,未來我媳婦會不會變成那樣子
各種原因都有,歸納起來以下幾點比較重要:1.城市人口流動迅速,特別是不成熟的小區,今天搬進來,明天又搬走了。自然無法形成熟人社會。而農村幾十年就那麼幾號子人,能不熟悉嗎?2.農村宗族關係濃厚,一個村的基本沾親帶故,所以平時來往也密切
3.生產勞動方式決定了農村和城市的區別,農村勞動都在一起,容易形成社會圈子。而城市裡基本都是自己去自家單位,和他人沒有任何關係,因此難以形成固定圈。一個比較特殊的例子就是國企或者事業單位的家屬大院,由於都是在一個圈子裡工作,所以鄰里之間的關係要親密的多,有點類似一個小農村
本質就是農村產權不明晰,個體所佔有資源多寡與其會不會說話人緣好不好有絕大的關係。
熟人社會與生人社會的差別。可以在網上找找相關資料。
剛剛看了費孝通老先生的《鄉土文化》的簡介,和一些農村的生活形態的介紹,以及如文化的傳承和影響,有點啟發。我會繼續探索。
因為農村根本就沒有人與人之間的界限感吧
城市的功能分區明確。普遍的,不同功能分區的人較不易形成關係。人與同區域人的心理距離比與不同區域人的心理距離更近,與不同區域人的心理距離相對遠。功能分區對人際交往有雙向作用,既縮短與同功能分區人的心理距離,又拉大了與不同功能分區人的心理距離。並不是城市人與鄉村人本質在基因的差異產生這麼大區別,而是環境的客觀因素引起的。城市人也可以跑到一個功能分區不明確的地方去,新增交際模式
格奧爾格·西美爾對此似乎有所思考,不妨去看看~~
城市原來和農村一樣的 去看看城市的老家屬院 那些老國企大家跟農村一樣的 見誰都是熟人 自從經濟快速發展 外來人口迅速湧入 國企的全面破產 從此就跟農村人際關係有了很大區別··· 資本主義一切為了利益啊··· 現在大家為利益這麼忙 誰有興趣去關心別人的事 西方發達國家 那就更明顯了 想交心 那難了去了··· 大陸雖然看似冷漠 跟香港一比 那都算熱情的了···
農村幹活比較自由,時間支配比較自由,活動比較自由,簡單來說就是吃飽了撐著沒事幹,沒事找事。城裡工作比較固定,有事沒事都得單位待著,吃飽了要麼累的鑽被窩,看書,上網,要麼酒吧KTV遊戲各種娛樂,所以不太一樣啊。現在的農村還有幾個年輕人???各種留守兒童。
跟很多方面有關係吧
農村人大部分家有空場地有院子,聊天有場所,城市中大都是獨棟或者居室居住,沒有太多空間;
農村兄弟姐妹稍多而且住得近,常來常往關係比較好;城裡人花銷比農村人大,壓力比農村人大,沒有鄉下老人放鬆;農村人自家有地種糧食蔬菜,城市的很少有,所以不管用什麼都要消費去購買,所以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賣賣咯~推薦閱讀:
※有關「江歌媽媽泄露劉鑫家人信息」的討論產生的疑問?
※危機公關到底有多麼重要?
※中國以後會成為類似美國的移民國家嗎?
※有哪些集體性的行為讓你感到喜悅或感動或震驚?而又有哪些集體性的行為讓你感到難過或惋惜或憤怒?
※大學四年,我學會了什麼求生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