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快樂,其本質都是否定的,而痛苦的本質卻是肯定的。」這句什麼意思?

亞里士多德在《倫理學》里不經意地說過一句話,我視這句話為人生智慧的首要律條,我還是把它譯成德語吧:「理性的人尋求的不是快樂,而只是沒有痛苦。」這一句話所包含的真理在於:所有的快樂,其本質都是否定的,而痛苦的本質卻是肯定的。對於這一句話的詳細解釋和論證,人們可以閱讀我的《作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第一卷第五十八章。在這裡我用一個日常司空見慣的事實對此真理加以解釋。假如我們整個身體健康無恙,但只有一小處地方受傷或者作痛,那我們身體的整體健康並不會進入我們的意識,我們的注意力始終只集中在那疼痛的傷處。我們生活中的總體舒適感覺就會因這一小處傷痛而煙消雲散。同樣,儘管各樣事情都按照我們的想法進行和發展,但只要有一件事情違反了我們的意願——儘管這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這一併不如意的事情就會進入我們的頭腦;我們就會總惦記著這一件事情,而不會想到其他更重要的、已經如我們所願發生了的事情。在這兩個例子裡面,我們的意欲都受到了傷害。在第一個例子,意欲客體化在人的機體里;在第二個例子,意欲則客體化在人的渴求、願望當中。在上述兩種情況,我們都可看到意欲的滿足總是否定的。意欲獲得的滿足並不直接被我們感覺得到,它頂多只以反省、回顧的方式進入我們的意識。但是,意欲受到的抑制確實肯定的,因此,這種狀況會明確表示出來。每一快感的產生其實就是意欲所受到的抑製得到了消除,意欲獲得了解放。所以,每一種快感都持續相當短暫的時間。

這條規則教育我們不要把目光盯在追求生活的快感和樂趣上面;而是儘可能地注意躲避生活中數不勝數的禍害。假如這條路子並不正確,那麼,伏爾泰所說的話也只能是假的了——他說「快樂只不過是一場夢幻,但痛苦卻是真正實在的」。

——《人生的智慧》叔本華(韋啟昌-譯)/第115頁


哲學家的陋習之一就是試圖將一個局部正確的理論,放~~~~~~~~~~~~大為一個全局適用的理論,然後被其它人找到反例之後修修補補。即便我承認就健康這一議題來說,沒有任何病痛是幸福的,有病痛是不幸的——

請問:

聞到香的東西快樂看到漂亮的花朵快樂啪啪啪快樂怎麼是否定的?

沒錢感到痛苦沒東西吃感到痛苦沒人愛感到痛苦怎麼又是肯定的?

當然了,聰明的哲學家們會用 paraphrase 的方式將這些地方的否定變成肯定,肯定變成否定,但是意義何在?哲學何必對人的情感系統提出一套完整的理論?心理學和動物行為學是吃乾飯的?

以上。


"Living is suffering"

到了一定年齡的人都會明白,這是更接近事實的。


叔本華說的跟做的完全相反,別信他說的話,他自己都做不到

快樂短暫也好,否定也好,虛假也好,都值得一生追求


快樂是虛幻的,不真實所以是否定的。快樂可以通過聞花香來體驗,沒錯。但是聞久了比如家中放那些花就發現你不可能一直都快樂。快樂是美妙的,如果你肯定快樂是不真實的那麼它就是否定的。痛苦是真實的,什麼是真實呢?其實快樂的定義是忘我,沒有了自我意識,所以它「不真實」,它是飄渺。而痛苦的比如腳踩到釘子了,就會產生自我意識自我保護機能出現,所以痛苦來得很真實。自我保護才有自我感覺,才有自我存在,當快樂就忘記痛苦,失去自我意識。當一個人投入忘我的做事情,他覺得很充實快樂。

可以想像一個一直處於沒有自我意識的人會一直「快樂」,那種人有點像「痴呆患者」他們永遠沒有自我意識,他們只知道吃和生存,簡單的意識。他們天生笑嘻嘻的,口水還流。但是這種人有點精神不正常,所以正常人不可能有永遠的快樂,也不可能一直都做愛、一直都聞花就快樂。所以快樂必定建立在否定之上。這是本質上的,不是一次性的,淺顯的。

人會始終陷入痛苦的。上面談到了,快樂不可能一直都有,當你拿到了花聞第一次可能美妙,但是第二次第三次就不同了,哪怕每天都給你一個換花的節奏的換新的給你,依然不可能從這裡找到快樂。我把這種體驗當做第一次體驗,任何事物都不可能重複第一次的體驗。第二次和第三次都第一次的不同。建立在同一個事物上的二次三次以及多次都只能更乏味和枯燥,甚至達到痛苦,然後開始反思快樂是什麼。由於不能保持永遠都有第一次的快樂,快樂必須不斷變換否定已經擁有的才會快樂。

人們信基督,覺得很快樂。但是在中國大部分來自老年人,看看農村現在很多老年人信。他們信的原因初衷不是本身覺得基督教的博愛和理念,而是自己身體出現了痛苦的問題,疾病的困擾,求醫已經無望的前提下信的。當發現信基督確實對身體有好轉幫助後才會拉自己的人親戚加入,此時他們將深入相信基督,這時候才確認真信。而此時他們的快樂在腦海中形成的信仰和冥想-達到快樂,是建立在否定過去痛苦方式上的。是建立在驅趕魔鬼建立起來的,也就是說必須否定身體的毒素、觀念、原罪才找到本質上的快樂-持久的永恆的。而現在回頭看那些簡單就能獲取的快樂只不過是慾望驅使下的短暫快樂,它不能達到這麼徹底的獲得深入本質上的獲取到真正的快樂,它不過是帶有原罪行使的快樂而已。綜合,能說明叔本華說的是對的。

…………………………………………………以上是如何理解快樂的,以下是另話題。

人為什麼快樂,是因為人獲取了資源,人為什麼難過我認為是人失去了資源。任何一種形式都是這個本質。比如舉一個很實在的例子,你每天本來都可以上網聯網的,但是突破有一天你聯不了了,不管你怎麼嘗試都不行,這時候你很沮喪,當然可能你會找人修理,我的情況要說嚴重點是沒人修理。這但是並不是欠費。還有比如生活中你本來就有的一些東西突然失去了,比較嚴重的比如你家裡人不見了,這種打擊絕對痛苦。我這麼說只是為了達到能理解的程度。我們會很難受沮喪然後或者逃離或者找方法讓自己心理沒那麼難過,突如其來的痛苦是最打擊的。失去資源的就是痛苦的,不管它輕微還是嚴重。當人獲取資源時最開心,特別是女孩子如果你叫他抽獎獲得個名次他會很開心,只要一件小東西就可以讓她開心。人在獲得愛情的時候也是獲取了資源的,同樣失去愛情就是痛苦的,因為資源失去了。如果活在簡單的世界裡這些就足夠了,每天都去掠奪資源就是人的生活。人在祈禱時也是獲取了宇宙的資源給予精神的填充不存在一種沒有獲取資源獲得快樂的事物。快樂建立在懂得否定失去資源的基礎上,當網路聯上你你就瞬間快樂起來,但是不會很久當你適應了它,就又覺得快樂要建立在其他事情上了。

可以這麼說快樂是無意識的否定已有的事物之上。當我們已有了聯網這不足以達到持續的快樂,當有一天新的資源來到你身邊你會覺得快樂了,而此時的快樂是你無意識的否定了當前的「聯網」快樂,達到另一種快樂,這個快樂也是短暫的非永恆的,到你適應之後就從新回到痛苦本身。當另一種快樂又重新建立起來後又重新否定了之前的「狀態」。所以是不斷否定不斷建立新快樂又不斷否定的過程。


「所有的快樂,其本質都是否定的,而痛苦的本質卻是肯定的。」

這句話對於一個每天睜眼就看到無數痛苦,時時刻刻感受到無數痛苦的人來說,是很好理解的.

假設有一個人命運非常悲慘,生來就長得丑,家窮,挨餓,沒人愛,沒工作,斷手斷腳(借用了上面知友的例子),

那麼對於他來說,生命的起點就是痛苦,痛苦對於他來說是一種常態,是時時處處存在的,是肯定的

如果有一天,他得到機會可以逐漸從上述悲慘中得救.

第一次否定,不再丑,於是解除一項痛苦,短暫快樂,習慣,然後丑這個點他不再干擾他了,注意力集中到其它點..

第二次否定,不再沒錢,又解除一項痛苦,短暫快樂,習慣,然後沒錢不再干擾他了.注意力集中到其它點.

第三次否定,不再沒人愛....

第四次.....

直到所有的Bug解除.

每一次對常態的否定,都讓他解除了痛苦.對他來說,快樂的本質,就是對做為常態存在的痛苦的否定.這個人解除之前的某項痛苦後,並不會因為這項痛苦的解除而持續快樂,他會把目光轉移到下一下痛苦點.也就是為什麼叔本華會說"每一快感的產生其實就是意欲所受到的抑製得到了消除,意欲獲得了解放。所以,每一種快感都持續相當短暫的時間。",

上述Bug全都解除了,這人變快樂了嗎?肯定不.因為人人都想要更多.

只不過,他現在升級了,他出現了新的痛苦:想更美,想更有錢,想得到更多愛,想有更好的工作,有漂亮的手和腳

這種情況下,很容易讓人理解成,快樂是肯定的,比如:

第一次肯定,更美了,快樂

第二次肯定,更有錢了,快樂

第三次肯定,有更多的愛了,快樂.

第四次肯定.....

我認為,這也就是為什麼@羅心澄會懷疑: 聞到香的東西快樂看到漂亮的花朵快樂啪啪啪快樂怎麼是否定的?

但實際上,這個人因為之前的經歷,即便是他的生存狀況得到了改善,他還是會認為痛苦是時時刻刻存在的,是肯定的.因為他早已陷入到了痛苦是肯定的,快樂是否定的思維模式中,他會這樣理解自己的當前狀態:想更美而不能,想更有錢而不能,想得到更多愛而得不到,想有更好的工作而沒有.....,並且統統認為這是他的生活常態.

再給一次得救的機會:

第一次否定,解除掉想更美而不能的狀態(否定當前痛苦狀態),短暫快樂,習慣,想美而不能不再干擾他了注意力集中到其它點

第二次否定,解除掉想更有錢而不能的狀態(否定當前痛苦狀態)),短暫快樂,習慣,想更有錢而不能不再干擾他了注意力集中到其它點

第三次否定,解除掉想更得到更多愛而得不到的狀態(否定當前痛苦狀態),得到短暫快樂,習慣..

第四次否定...

只要進入到這樣一個思維模式里,痛苦是肯定的,快樂是否定的,就會很好理解.


一句話:「快樂是虛幻,痛苦才是真實!」


首先要怎麼定義快樂,在我看來,快樂無非是在一段時間內獲得的滿足感而感到快樂。然而,在快樂這段時光里,我們只懂得享受;反而,在一段痛苦或者不快樂的時間裡,你會反思,會思考,接下來的人生會過得有準備,並懂得如何承受。這是快樂所帶不來的。


沒讀過原著,對哲學並不感冒。只用最庸淺的思維方式嘗試理解一下哈:

快樂,其本質或許有兩種,而這兩種,似乎都只是一種「附庸」、」被動的「,而非「主宰」、」主動的「

1、對於未來所會經歷的苦痛的提前的補償、對於一時擁有的資源的無度揮霍,這類會相對「虛無」或者「稍縱即逝」一些。

比如:

不做任何努力於學業、只知道貪玩耍的學子,其玩耍時得到的那種歡欣感;

不做出相對充分的「預習」和「思考」,就去涉險的人,其「走運」時的那種自負。

2、外物或環境對於個體的曾經的「努力」的報償,這類會相對「水到渠成」和「自然而然」,卻有些」隨機性「或者說」路漫漫其修遠兮「並不得知」燈火闌珊「還有多遠、竟在何方。

比如:

發明家或者諾獎得主們百折不回換來的載譽而歸;

禪師終於一朝悟道時的欣喜。

相應的,

痛苦,其本質或許也可以歸為兩種,而這兩種,似乎都是一種」剛性的、在相應前提下肯定會發生的、可以通過主動選擇來二選其一的「:

1、」事後痛苦「——事情初始時只顧著「享有」,卻不去給出一些相應的、其實必需的努力,從而終於得見的正常的結果。

比如:

愛情當中,只去享受而很少給予的一方,往往會在另一方(付出者)終於心倦離開時,詫異不已;

總只知道透支青春、拼力於學業事業或者「減肥大業」,卻幾乎完全不重視健康,所在久或不久後見到的健康亮了黃燈或者紅燈。

2、」事先痛苦「——「未雨綢繆」之看似或許「多餘」一般的勞苦,這是一種「未痛而苦」的「情景演練」,是為了盡量降低未來所會真實發生的痛苦的程度而做出的努力,而凡是」努力「,一般都是一種不同程度的」痛苦「。

比如:

十年寒窗vs金榜題名;

欲半於」九十「之時的堅持。


人生苦難重重——《少有人走的路》

講的同一個道理


通過這兩句話就好理解了 沒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 和 健康的本質在於預防而不是治病

所謂的快樂在於不斷消除(否定)痛苦 所以快樂的本質是否定

快樂不需要通過否定來獲得 也不需要肯定來獲得 壓根跟這都沒有關係

比如做愛的快感 本質是否定什麼?否定了我不能繁殖?需要嗎

從沒讀過西方哲學著作 不過提這個問題倒是啟發了我 就是通過否定他人來獲得快樂的現象的起源是什麼

如今看來大哲學家都認為快樂的本質都是否定 那麼如今這種現象也不足為奇了


這一句話所包含的真理在於:所有的快樂,其本質都是否定的,而痛苦的本質卻是肯定的。對於這一句話的詳細解釋和論證,人們可以閱讀我的《作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第一卷第五十八章。

Don"t ask,do it.


推薦閱讀:

尼採為什麼那麼崇拜叔本華?
如何系統學習尼采和叔本華哲學?
如何看待《攻殼機動隊》與叔本華之間的聯繫?
如何理解叔本華的「人要麼獨處,要麼庸俗」這句話?

TAG:哲學 | 哲學家 | 叔本華Schopenhau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