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在邏輯思維與辯證思維的方面有什麼特點和不同?

今天不幹正事谷歌了一下,發現辯證思維是邏輯思維的相對面。數學這樣的理科要求的是嚴密的抽象邏輯思維。而辯證思維則更適合文科學生擁有。不太理解的是還讀了一篇《人民論壇學術前沿》里沈佳文的文章分析中西方思維差異。中國思維是辯證思維,因為注重整體性,強調事物之間的聯繫。而西方思維是邏輯思維,因為他們喜歡把客觀事物作為獨立於人外的事務來研究。這點我倒是認可。只是不明白為何邏輯思維強的西方基礎數學教育卻輸給邏輯思維弱的中國。又或者是因為中國是應試教育所以考試考的好不代表真的數學邏輯思維好?又或者這篇文章的分析其實是有一定偏差?


謝邀

其實我看的關於哲學的書屬於中西結合的那種……

中國傳統觀念偏向於倫理學,或者規範倫理學,儒家數千年發展到儒教,禮樂制度就是規範倫理學或者意識形態上的成果,當時的社會推崇德性,所以古代著作偏向文學方面的

西方哲學形而上的世界認知,和中國三才觀不同,傳統的世界認知是天,地,人三者之間共同存在的,尤其是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更是推崇自然規律,要人們順應自然意志才能更好生活,畢竟人類如此渺小……

形而上的結果,就是實現世界的可操作性,然後就是「人是萬物的尺度」 ,但這也有個問題,就是尺度的合法性,畢竟尺子不能自量……

這種可操作的思想走入各個領域,漸漸,各領域開始剝離道德,畢竟人以利益為指標是客觀現實生活,我們甚至如此假設……

好吧,其實沒看過西方哲學史,這方面靠腦洞答題不好……

退散了(??ω?)?嘿


三式邏輯思維略論

以現代科學為代表的分析性思維,以西方傳統哲學為代表的思辨性思維及以中國為代表的類比性思維三者之間側重不同,但都是可以相互借鑒、互為補充。

分析性思維注力於客觀事物之間量的聯繫,是一種以數學為基礎式表達,並且定義完備的邏輯思維。分析思維以將一切繁雜化為簡易為目的,並且有普遍性趨向。而分析性思維的弱點是缺乏預見性、缺乏大眾性。而這兩點便可由思辨性思維和類比性思維補充。思辨性思維善於抽象思辨和總結,從量式關係推測出質式關係,因而具有前瞻性、預見性,可以指導分析式思維的方向。類比性思維可以聯繫萬物經行類比,因此視界更為開闊,科學活動空間更大,思維對象大眾化、普遍化,有利於思維的發散,拓展分析式思維的空間。此外,類比性思維更有利於科學下傳,普及大眾,逐漸漸染科學知識。

錢學森在毛主席的宴會上與毛主席討論原子可不可分的情況,到底還有沒有比原子更小的粒子。革命導師毛主席運用思辨性思維斷言,一定可分,用「小無極小」經行類比。當時,大科學家錢老尚不敢斷言。爾後,事實證明,預言成真。這便是思辨,類比於預見性、大眾性對分析的補充。

思辨性思維注力於客觀事物量與質之間的聯繫,對自然界形形色色,有種不同的狀態,遂生驚訝的感想。始而懷疑,繼而研究,於是抽象為一套有理可循的哲學。思辨性思維具有較為高度的科學性、指導性,明確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而思辨性思維的缺點便是論辯結果的不定性與模糊性以及導致純抽象理論之間的無意爭論,和過於抽象化便趨於玄學之境,受眾難以接受。而分析式思維可以避免其的模糊性、結果不定性,將觀點統一;類比性思維則可以將抽象問題化簡,便於大眾接受理解。

思辨性思維在對待物質狀態到底是「動」是永恆,還是「靜」是永恆時,哲學家們爭論不休,有「飛矢不動」說、「人不能二次踏入同一條河流」說。而於分析式思維可以用物理實驗來例證,結果明晰,世界物質狀態是永恆動態。而於類比性思維可以舉例比較易於大眾接受。這便是分析性思維。類比性思維於明晰性、普及性對思辨性思維的補充。

類比性思維力求在身邊事物之間的比較中得出答案,化繁於簡。其注力於分析客觀事物之間質的關係,同與不同,簡單明了,便於理解。類比性思維的缺點便是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及無章性可循,全憑個人領悟客觀世界。而思辨性思維能避免這種隨意無章的聯想,使之更趨科學。而分析式則能對客觀事物經行量化研究,得出嚴密的結果。因此,思辨性思維、分析性思維可以於章法性、嚴密性對類比思維經行補充。

綜上所述,三式思維互為特勢,互為補充,對於人文與科技的發展都缺一不可。不論由縱向看,還是橫向看,現代中國優質的青年同時具備此三種思維,這對於中國趕超美國,實現民族復興是至關重要的。類比性思維的儒學氛圍滋潤我們成長於潛移默化;而分析性思維從鴉片戰爭便開始流入,而長期的應試考試下,中國的學子於量化分析問題是全球最強的;而思辨性思維在我黨長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宣傳中,每個中國大學生都必修馬哲。此三類思維雖大都數人無意識,但實客觀存在。故當代中國青年應充分把握時機,搶佔世界課題前瞻,助推中國夢實現。

有些東西寫的有點過了,請大家積極來噴,我好學習。謝謝大家,以上僅供參考。


首先必須理解中西思維方式的差異,也是中西理解世界看待世界的方式的差異。西方的思維方式,重視兩個東西,一個是信仰,一個是邏輯。中國的思維方式,也重視兩個東西,一個是歷史,一個是覺悟。

信仰和邏輯,看似非常矛盾,一個是迷信,一個是理性。但他們有一個共性,就是設法相信一個本無的東西。如果是本有的東西,自然而然就信了,無需信仰,也無需邏輯。信仰和邏輯,從起源上來看,都是宗教性的,或者說兩種宗教手段,就是讓人去信仰上帝的,相信上帝的,兩種手段。讓人去相信神的兩種手段。大家一定要清楚,邏輯和信仰是一樣的,它的初始目的,就是證明神的存在,就是讓人相信和理解神的存在。對神的信仰,起源於什麼時候呢?起源於一神教的出現,大約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只有一神教,才需要人全心全意的去信仰。因為一神教的神是一個全能神,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人對神需要全心全意的信仰,然後神就會沒人做他所應許的事。這是一個交易。所以《聖經》又叫「約書」,包括舊約和新約,也就是和上帝簽的合同。在多神教時代,人們對神要做的不是信仰,而是祭祀。多神教的神不是全能神,而是無能神,他自己沒有力量,沒有能力完成自己應該做的事。太陽神並不能保證太陽的正常的升起和落下,植物神也不能保證,植物在來年的春天能正常發芽。神需要人的幫助才能做好他們的事。祭祀就是對神的幫助,是幫助神提高他們的能力的。所以在多神教中神並不是最重要的,祭祀儀式才是最重要的。

從多神教向一神教的轉換,也是西方的思維方式發生轉換,從祭祀、干預,轉向信仰、無為。那麼邏輯起源什麼時候呢?比信仰要晚1000年左右。大約在公元前六七世紀。最早出現在印度,就是婆羅門教的奧義書思想。印度文明起源於雅利安人的入侵,大約和中國商朝的興起同期,在公元前1600年左右,比一神教的出現時間,稍微早那麼一兩百年。一開始,雅利安人信的是一種「半多神教」。之所以說是「半多神教」,一方面它有多神教的形式,也是以祭祀儀式為主;另一方面它的基本理念又有一神教的因素,他的神不是無能神,而是全能神。所以,他們的祭祀,並不是幫助神,而是向神祈求,賄賂。但是到了奧義書時代,相當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印度文化出現了大轉向。不重視外在的祭祀了,而重視對神內在的態度了。而且神本身的性質也發生了變化。神被抽象化成一個理性,一種智慧,而其他的,人格化的屬性則被抽象掉了,被弱化了。這樣神就成為一個理性,一個真理,一個智慧。他的名字叫「梵」,也叫「我」。梵是世界的起源和支撐。萬事萬物都源於「梵」,都是「梵」的幻化。萬事萬物也必將復歸「梵」。

英文學館 21:25

聖言=logos邏各斯……道=神。這是天主教香港思高聖經學會的中文版本。logos的翻譯法,有很多版本。這個也是頗有爭議的段落。

蔡歷 21:30

這就是所謂的知識神啟,知識就是神創造的,或者就是神。這意味著,這些知識在他們的歷史中是本無的,突然有一天從天而降。對這個他們歷史上沒有的東西,而且是個好東西。怎麼向他的社會普及呢,怎麼能夠說服讓更多的人接受他呢。只能靠神的威力。對於西方而言,人就是對歷史的替代。他們沒有這段歷史,沒有產生知識的這段歷史,所以他們需要一個神來承載這些知識,傳播這些知識。

好,接著上邊講。在印度的奧義書思想中,人像萬物一樣,也是由「梵」幻化的。人是一個小我,「梵」是個大我。小我是對大我的分有,也是大我的幻化。人這個小我,也一定要復歸於「梵」這個大我。人生的意義就是發現梵,理解梵。只有這樣,才能回歸梵,才能和梵合而為一。這就是所謂的「梵我一如」。為了實現「梵我一如」,當時的印度人開發了很多手段,這些手段就叫瑜伽。瑜伽的本意是連接聯繫,就是與梵連接聯繫。瑜伽實際上是通神術。通過瑜伽修鍊,可以實現與神合二為一。瑜伽有好多種。但最重要的兩種是苦行瑜伽和智慧瑜伽。苦行瑜伽就是認為通過各種苦行的修鍊,對身體自我折磨,自我摧殘的修鍊,可以實現焚我一如。需要說明的是,這也是通過身體修鍊可以達到超人功能的思想的起源。所以,氣功是起源於印度。智慧瑜伽也叫智瑜伽,認為通過思考,內在的思考,可以發現和認識梵。這種思考也包括對萬事萬物的思考,以及對自己內心的思考,你就是沉思、冥思。思考的方法就是邏輯,也是辯證法。之所以叫辯證法,也和辯論有關係。大家都覺得自己發現了梵,他必須向別人證明和說明。別人提出異議,他必須反駁,論證。吵到一定程度,辯證法就出現了固定的形式,而且隨著吵架的繼續,這些形式也日趨精美和完善,這就是所謂的邏輯。所以,自印度奧義書以來,印度人非常注重邏輯,包括後來的佛教。同時,這種思想也傳入希臘。後來希臘哲學融入基督教。

基督教,融合了猶太教和希臘哲學。融合了信仰和邏輯。所以從一開始起,信仰和邏輯的矛盾,就在基督教中存在。只是,基督教是以猶太教上帝為主的,以希臘哲學的真理為輔的。所以也是以信仰為主的,以邏輯為輔的。但是在基督教的發展歷史中,又出現了兩波邏輯的興起。第一波出現在大約十世紀以後,他們開始用邏輯來證明上帝的存在。其中托馬斯阿奎納是集大成者。這就是所謂的經院哲學。第二波是出現在近代哲學出現後。企圖完全用理性的邏輯,去證明上帝的存在,始作俑者就是笛卡爾。其中,對上帝的邏輯推導過程做得最精彩的是萊布尼茨。也就是說,直到萊布尼茨這個時候,西方的邏輯還是來用來證明神的存在的。是神學,是通神術。萊布尼茨死於18世紀初。

之所以說邏輯起源於印度,而不是希臘,因為在印度能夠看到整個演變過程。從吠陀經到奧義書,這個演變路徑是很清楚的。而希臘是沒有這些的,是突然蹦出來。兩個希臘哲學都是突然蹦出來的,而且不在希臘本土產生。

概念定義是邏輯的基礎。重邏輯也必然會重概念定義。總之,概念定義、邏輯,都是證明神的存在的。都是用來證明,一個本來不存在的東西的存在了。到了商羯羅的的候,八、九世紀,印度人也開始討厭邏輯了,轉向了信仰。商羯羅有一句名言,當你戰勝對手時,你最終也會被找到理由被戰勝。吵來吵去沒意思。

回過頭來說,中國。中國的思維模式是重歷史和覺悟。歷史是什麼?就是老祖宗們身上發生的事,是實實在在的事兒。覺悟是什麼?是覺悟我本有。道理本來在我心中存在,覺悟就是發現這個道理。所以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理解世界的方式,與西方完全相反。中國人認為,知識起源於歷史,是從古至今一代代傳承下來的。而且知識本於人心,是人心觀察理解世界的結果。也可以說是人心所本有。

蔡歷 22:37

@英文學館?覺悟不是香蕉詞,到有一點出口轉內銷。因為佛教就是建立在覺悟的基礎之上的。佛教的覺悟是來源於中國,佛教也是中國的文化西傳的產物。因為中國人認為,知識是本於歷史的,本於人心的。所以,學習就是學習歷史,所謂的前言往行,然後開悟,體悟,感悟。這個過程是不需要邏輯論證的,也不需要概念定義。總之 ,對中國人而言,知識是本有的。而對西方人而言,知識則是本無的。因為知識本無,要接受和推廣它,就需要邏輯對論證。

那麼問題的關鍵在於,為什麼知識對中國人是本有的,而對西方人是本無的。我的解釋是,知識確實是在中國產生的。所以中國對知識產生的歷史有清晰的記憶。只是不在西方產生,所以他們沒有,知識產生歷史的記憶。他們的知識,是從中國傳過去的。為了理解學習和接納,這些知識,他們發明了神,發明了邏輯。所以說,神和邏輯是對歷史的替代。西方人缺乏這段歷史,他們不得不用神和邏輯來替代,方便他們去學習這些知識。中國人擁有完整的這段歷史。我們無需什麼神、什麼邏輯,我們只需要學習歷史,就可以很好地理解和接納知識。

好,今天就講這麼多。明天,再講心性,今天算是一個鋪墊。

(微信:新心性主義)


謝邀 @牧藍。

哎,這個來講的話勒我倒是覺得這兩種思想沒有那麼大的中西方差異啦。我覺得無論文科理科吧,少了其中一個方面都是進行不下去的。

而且如果要說東方(春秋戰國時代)更偏辯證的話,西方同時代的智者學派實際上也是這個風格的,都是不斷的從正反面分析從而得出一個對事物更加清晰的認識。

況且你真的以為中國人缺少邏輯思維啊,你去翻翻墨辯你就知道中國古代的邏輯思想也是相當發達的,只是古代中國這種大一統某種意義上確實一方面是自給自足的優勢一方面卻也減少了向外探尋世界的動力即發展生產力的需求,導致了這些邏輯思想的哲學沒有轉化成科技力量。不過現在再有誰逼逼小國家好我就要揍他了:現在交流那麼廣泛,大國的閉鎖劣勢已經消失不見了,倒是小國存在著容易被大國的經濟規模所動搖的趨勢(不然為啥有歐盟這個組織)。

不過這個問題描述中就有問題啊。

中國思維是辯證思維,因為注重整體性,強調事物之間的聯繫。而西方思維是邏輯思維,因為他們喜歡把客觀事物作為獨立於人外的事務來研究。

那題主你看著我,人文主義思想哪來的??歐洲中世紀黑暗哪來的??

說實在的我是覺得在古希臘-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兩個文明創造的輝煌之處都是很相似的:他們都在此期間產生了你說的邏輯辯證思維流派的哲學。只是他們的在此之後國家形態的不一致導致了他們發展道路的不一致。

首先看古希臘,分裂的小國家,之後被吞併;但是在其文化影響下的歐洲國家也大都以小國形式出現,每個國家其實都不能很好的供應自己(歐洲資源匱乏),但也正因為這個缺點所以有向外開拓的動力。

中國上面意見提到過所以就不重複了。

所以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謝邀。

  @聶秋明

  這個我答不好,已邀了別的小夥伴。

  我覺得西方思維是實證、實用主義,講究有理有據、能再現能提高。

  東方思維是玄學化的清談主義,更喜歡去討論一些白馬非馬、子非魚什麼的還有禪宗公案之類奇奇怪怪又不知道有什麼用的話題。

  就像中西醫一樣,後者治所有人的效果都差不多,而前者治法和效果看來都非常隨機(其實不隨機,但是難以把握效果),不管治不治好都難以從中得到經驗總結教訓什麼的。

  所以我覺得,西方思維適合總結、把握已知事物,東方思維適合探索、觀察未知事物。

  東西方結合療效好!(中西醫就算了……)


西方

良好教育的人經常「還有另一種可能」 、「我尊重你的選擇,也保留我的看法」;

不良好教育的人「是或非」;


只是不明白為何邏輯思維強的西方基礎數學教育卻輸給邏輯思維弱的中國。又或者是因為中國是應試教育所以考試考的好不代表真的數學邏輯思維好?又或者這篇文章的分析其實是有一定偏差?

統計數據和結論有迷惑性,如美國學生「數學差」。事實上好多統計出於公立學校,真正的好學生大多在數以千計遍布美國的私立學校。就學成就業而言,領導社會只需5%的精英階層即可,餘下的都是搭順風車的庸人。

所謂的邏輯思維實際上指的是形式邏輯,就是我們都學過的歐幾里德的平面幾何、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古希臘人的邏輯思維方式是西方世界文藝復興、科學革命的智力基石。簡言之,西方人擅長邏輯思維適用於研究自然、中國人擅長辯證思維適用於研究人文。如果邏輯就是不變的前提、嚴格的論證、顯而易見的結論三部曲,那麼辯證就是變化前提的思辨過程。自然現實中兩個元素可變,空間、時間。這個視頻很好地說明了什麼叫改變空間的前提 http://m.youku.com/video/id_XMTczNjkyNTQw.html ,換句話說,辯證就是我們常說的「換一個角度看問題」。人人都知道塞翁失馬這個典故,塞翁對鄰居的態度不合邏輯,正是他改變了時間前提,辯證地預見了事物具有變化的特性。

我不知道什麼叫辯證邏輯。現代所謂的辯證不是古人的辯證而是矛盾,即辯證法成了矛盾論或者階級鬥爭。認知自然事實、一直在變的現實需要古人的辯證思維。


西方人有尋根究底的本質,他們都喜歡探究事物背後的本質,在他們看來沒有任何事情是偶然發生的,每一件事情發生的背後都有一個必然;他們所做的就是追尋偶然背後所隱藏的必然,所以他們才有那麼繁榮發達的科學,而國人則喜歡歸咎於神明。


推薦閱讀:

語言之間的語法差異是否會影響思維方式?
黃賭毒 黃為什麼排第一?
外語專業生有哪些常見的缺陷和不足?
在數字出版泛化的今天,編輯不止於生產單純紙質圖書了,那麼圖書編輯應該怎樣思維呢?
如果東野圭吾這類的人犯罪,他們能完成完美犯罪嗎?

TAG:思維 | 邏輯 | 邏輯思維 | 中西方文化差異 | 思維訓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