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普遍來說古典音樂較之流行音樂更不容易被聽膩?

是因為古典音樂在節奏 旋律或其他方面更接近音樂本質嗎?


很簡單

1.規模。古典音樂單曲(奏鳴曲,協奏曲,變奏曲,交響曲,弦樂四重奏)大部分在半小時到一小時左右,歌劇等甚至能達到幾個小時(最誇張的例子,瓦格納《尼伯龍根的指環》長達18個小時,需要整整4個晚上來演奏)。流行音樂?頂多三五分鐘。

那些能把一首歌寫到七八分鐘以上的樂隊,通常都跟古典脫不開干係(皇后,夜願,還有rhapsody、lacrimosa那票子北歐交響金屬樂隊)

2.複雜程度旋律(莫扎特一首鋼琴協奏曲裡面的旋律夠現在的流行歌手寫一張專輯還綽綽有餘。巴赫什麼的就更不用說了),和聲(吉他掃兩下那也好意思叫和弦?管弦樂團笑而不語),結構(龐大的規模是以複雜的結構支撐起來的。傳統的奏鳴曲式結構就夠完爆現在所有的流行音樂,不必提馬勒、巴托克那些20世紀的怪物了)。

流行音樂也就剩配器能比古典樂好了,畢竟科技在進步嘛,幾百年前可沒現在這麼多眼花繚亂的花哨玩意。話說要是瓦格納有現在的各種電子音樂設備,真不知道他能幹出什麼喪心病狂的事。。

3.思想內涵。古典音樂可謂包羅萬象,人類幾乎所有的情感和思考都能在古典樂里有淋漓盡致的體現,更有巴赫這種超乎常人情感的牛逼存在。而流行音樂內容90%以上都是愛情,寫點成長雞湯都能被稱為勵志小清新,涉及到政治都能被譽為深刻,至於哲學什麼的基本沒人敢碰,差距太明顯了。

4.大部分古典音樂是沒有歌詞的。就這一點來說,符合題主所說的「接近音樂的本質」。而流行音樂,因為有歌詞的存在,嚴格說來是文學和音樂的混合體。要知道,貝多芬之前的古典音樂,是連標題都沒有的,就是某某號交響曲某某號鋼琴奏鳴曲某某號賦格,那是真正的「純音樂」。

舉個栗子,一首布魯克納的交響曲,不同的年齡不同國家不同時代的人聽來會有不同的體會和感悟。而流行音樂里的歌詞限制了人們對音樂的想像力,一首《愛情轉移》,任何時候去聽,都是一首愛情歌曲,沒有更深的內涵

(不過也不是說有歌詞就不好。古典音樂最偉大的作品之一——貝多芬第九交響曲就用上了合唱。歡樂頌在音樂史上也是很有爭議的,樂聖居然在自己的封頂之作最重要的部分里用上了合唱,有人認為這代表了音樂對文學的妥協,比如切利就對此尤其憤怒,不過這是另一段故事了。至少歌頌人類大同這個主題比愛情什麼的要高端大氣一些。。)

……

說白了吧,流行音樂就是拿來賣的,為了賺錢,為了讓普羅大眾都聽得懂,不得不把長度縮短,旋律、和聲、結構全部簡單化,配上大眾喜聞樂見的歌詞,所以流行音樂通常就是簡單上口的旋律,配上符合情緒的幾個簡單和弦,編曲就主歌副歌主歌這麼重複一兩下,加上強烈的鼓聲營造節奏感,配上喜聞樂見的愛情歌詞(我愛你你怎麼不愛我我很傷心想分手又離不開你窗外吹著風下著大雨balablabla),請個臉蛋漂亮的明星一唱,賺夠了錢,生產下一首去了

拿這種東西跟佔據音樂金字塔頂的古典音樂比?

高下立判。

倒也不是說流行音樂就一無是處,當然還是有把音樂當藝術來認真對待的音樂人存在,流行音樂里也有傳唱幾十年不衰的經典。只不過這些經典真要說來多半也就是旋律優美歌詞雋永罷了,和古典樂那些恢弘複雜深刻的傳世巨作還是不可同日而語。

初中時迷戀華語和歐美流行(周杰倫西城后街等等),高中時狂熱於歐美搖滾與金屬(槍花涅槃皇后披頭士齊柏林直到夜願狂想曲等各種歐洲重金屬),但都很快就膩了。到大學時接觸到了大海般浩瀚的古典音樂,才感覺終於找到了自己的歸宿。


原因很簡單,我們目前經常接觸到的大部分古典音樂的複雜程度比流行音樂要高得多,一般來說,越複雜的音樂就越不容易聽膩。

但是,這世界上一樣有令人百聽不厭的流行音樂,也有大量被扔進歷史的垃圾堆的古典音樂。


古典音樂里包含的變數比流行音樂的要多,而且更加複雜。流行音樂用的是簡化的元素。

舉個例子:流行音樂中很多都有很重的節奏提示,比如鼓聲,咚咚咚咚。古典音樂就不會有。給人的感受就是押韻的順口溜打油詩和一個行雲流水的散文的區別。

又如,流行歌曲都是主歌加副歌循環反覆,生怕聽眾抓不住這是一首歌。古典音樂談的主題、變奏、反覆、再現。巴赫的哥德堡變奏曲30個變奏,將一個主題用卡農、對位等各種音樂技術變來變去,聽起來是」哎 變戲法呢這是「。

流行音樂的模式是主旋律加伴奏加各種音效,是定型的存在。而古典樂曲是多聲部發展並行,旋律線的數量和變化比流行音樂多得多,而和聲的存在大大豐富了感受音樂的可能性。

從作品本身的構成來說,古典音樂結構上的曲式,技術上的和聲、對位、復調,交響曲、協奏曲中各種樂器的配合,這些技術都比流行音樂要複雜得多。

要直觀感受的話,可以拿古典音樂中最接近流行音樂的那部分——藝術歌曲來比較。同樣都是描寫愛情的欣喜和痛苦,都是伴奏加演唱,舒曼的聲樂套曲《詩人之戀》的豐富和流行曲的單薄一比較就知道。


我不知道音樂的本質是什麼。但就我個人而言,流行音樂是一盤盤美味的菜,再好吃都會吃膩,要換口味。古典音樂就像是主食,你見過南方人吃米飯(或者北方人吃麵食)吃一輩子有吃膩的嗎?

其實聽音樂就像是吃飯,有人喜辣有人愛甜,這都不是問題,不過膳食結構要合理。有人覺得聽古典音樂是裝逼,也有人聽了一點古典音樂就自以為高雅的而鄙視聽其他音樂的人,這兩種情況其實都是營養不良造成的。


來聽我的!

19世紀和20世紀初期的浪漫主義音樂至今仍是全世界的各個音樂廳里最經常演出的樂種。這種老樂常新曆久不衰的情形在音樂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我很能理解我們當代的作曲家們面對這一事實的受挫感。向他

們說明這種情形若發生在貝多芬或帕格尼尼的時代是不能被容忍的嗎?但這毫無意義因為在那樣的時代根本不會產生這種念頭。巴赫講的沒錯,音樂是一股不斷自我更新的源泉,就像河流每年春天都納取新融化的雪水那樣——有時它就如洪水那樣洶湧而來。確實,在一段如此悠久的時期之內,我們都一直寓居在一種過於強大的音樂傳統之中,以至於改弦更張是如此之難。然而,我們只需回想一下巴托克和斯特拉文斯基(別人且不說),我們就能意識到,音樂巨人並非只在歷史上才有。我們這種對過去的迷戀其實質是什麼呢?很簡單就像我們的生命渴求氧氣和水那樣,我們也尋求音樂中激發和滋養生命的那些源泉,同時報自然地拒絕替代它們。我認為,大量的現代西方音樂已變得過於合成、實驗性、任意、理性和標新立異,卻讓其餘的人不知所云。現代音樂雖然忠實地反映著我們的時代風貌,但它同時也吵鬧、咄咄逼人、脫節並且常常醜陋。儘管如此,異域音樂和現代音樂仍常常大放異彩,尤其是在年輕人中間。當然,我們也就無法——就像我們的前輩那樣——從這種「組裝的」、衍生的或時髦的音樂過剩中遴選傑作了;某些現代音樂也許很抓人,至有用,但沒有恆久的價值。


因為大部分都很長....(不


沒有歌詞不知道算不算一個原因...


推薦閱讀:

有一定樂理基礎,如何自學管弦樂創作?
為什麼說披頭士重新定義了搖滾?
為什麼說吉他僅用三個和弦就完全可承擔全部的和弦編配任務?
「我愛你」用孫燕姿的歌詞怎麼說?
如何評價徐佳瑩的新專輯《心裡學》?

TAG:音樂 | 生活 | 古典音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