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做知乎專欄的目的是什麼?

http://zhuanlan.zhihu.com/


關於知乎要不要做博客的討論,其實是個老話題了,貼一下2年前的觀點:

「我覺得到一定程度,博客或類博客的東西,會是自然的需求,這並不是不務正業,本質上都貼著一條線。」

知乎應該開通個人博客功能嗎?

知乎的使命是什麼?我覺得是讓知識更好的聚集和流動。做專欄,也是為了能夠讓知識聚集和流動起來。知乎如果單做博客平台,我覺得不會做的太大,之前幾個月我表達過這個觀點。但是如果這個平台是知乎體系中的一部分,作為用戶自然需求的延伸,我覺得挺合適。

這裡的自然需求,就是用戶寫文章的動力。很多人寫博客很難堅持下去,我曾經開個幾個博客,都沒有持續做下去(雖然這讓我對 WordPress 很熟...),最近的博客「體驗之美」,是因為是公司團隊一起在維護才能持續的寫。這裡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缺乏一個好的交流環境,缺乏合適的讀者和討論者。我喜歡知乎,因為這裡大部分都是「認真」的人,純口水的比較少。有共鳴,才會有寫的動力。另外一方面,知乎現有用戶也的確有主動分享與傳播的需求,自問自答這種方式是比較奇怪的(我個人覺得有些怪異),那麼應該給這些用戶提供更好的途徑。

所有圍繞著 優質的內容+認真的人 所做的功能,都在正確的軌道上。

有幸試用了一小下,感覺不錯,期待能更好!

附上我的專欄:

馬力的體驗之美:

http://zhuanlan.zhihu.com/design

產品 · 用戶體驗 · 技術 · 創業

最美應用:

http://zhuanlan.zhihu.com/zuimei

發現用戶體驗最佳的應用

產品經理與設計師聯合會(Beta):

http://zhuanlan.zhihu.com/designer

活動召集、資源共享... 探索知乎上人的聚合


我記得剛來知乎時,每次讀到笑道人和盧百萬的答案都忍俊不禁;周曉農李淼和采銅的答案可讀性都非常好,不作為答案而作為文章看的話沒有任何問題。有很多知友的回答,即使討論的不是我關注的領域,我也每篇必讀。當時我就想,他們是否有博客可以讓我訂閱一下?

後來看到有些人把微博或博客地址掛到自己的知乎首頁上了。

我一直在想,為什麼知乎要把這些流量外流?把眼球導入到新浪微博或者網易博客上,免費送給新浪網易流量?如果知乎給這些人搭建一個粗糙的博客平台,讓他們創造的內容留在知乎,不是更好嗎?

還有關於知友的八卦問題。八卦之心人人有之。所以「x是誰?」才會那麼火,即使被很多人指責為互捧臭腳,搞小圈子。如果有個粗糙的博客平台,相信「x是誰?」也可以有個合情合理的去處。


請讓我 直接引用@Michael一個回答里 的內容:

談論一個網站要不要做一個功能時,很多人竟然不是從用戶有沒有這個需求出發,而是從價值觀和概念出發,實在令人匪夷所思。

我是一個普通的用戶,我有這種需求。

比如說昨天,我寫了一篇文章《產品經理過年回家請坐火車》,在程凌峰的雲科技和創見上發表。作為習慣把知乎作為自己儲備知識庫的用戶,我自己提了一個問題,然後把文章複製過來。但知乎的管理員認為我抄襲,把我的答案摺疊了。還有朋友覺得我在炒作自己的文章。

朋友問:「你為何不開博客呢「。答」我開博客有人看嗎?「

朋友問:」為何要把發表過的東西放到知乎呢「。答:「在其他地方發布,我看不到反饋,我希望獲得不管是正面,還是反面的反饋,我需要跟大家交流,交流才能產生新的火花」

@陳浩

內容是我 複製的,在沒有經過 原作者的同意情況下,我不好去改動裡面的文字,儘管 之前我知道這件事情。沒有人 「到處說是知乎運營認定抄襲」,你沒必要 糾結這個。

知乎有許多自問自答,並且知乎歡迎自問自答,我個人也支持自問自答。不過有些自問自答個人覺得過分了一些,直接以提問為博客標題,以答案為博客正文,完全把問答當作博客來用。由於是直接粘貼自己的作品,以傳播而不是討論為目的,作者經常勉強擬一個帶問號的句子做題目,答案也是博客文體而非回答問題。這樣的問答很難保證質量,容易顯得「莫名其妙」

這個大概 是你自認為的(說錯請指正),雖然我覺得有些許 道理,但我不希望 其他人會以這個為理由來反對知乎推出 博客功能。

還有 你定的24小時規則......這個......你或許 依然可以繼續維持這個 收藏夾,但其他人 不需要遵守這個規則。

@布瑞吉

你說:「網站是否要做一個功能,當然不能從用戶有沒有這個需求出發。假設知乎上有很多用戶都有吃飯的需求,難道知乎還要做餐飲外賣嗎?」

我認為 需求的真正含義 不是 「用戶都要吃飯」,而是「用戶希望在 知乎上面叫外賣,而且是真正有用的」。

如果真有,知乎 可以考慮,注意,是說 考慮。推出一個功能,「需求」只是 出發點,不是理由。


優質的內容大家都喜歡閱讀,知乎一直在做的每周精選,每日精選,還有最近發現知乎通過郵箱推送內容越來越頻繁了,原來是要搞專欄了。

知乎說是「問答社交」網站,但「問」只是一個引子,「答」才是重點,知乎不關心你問了什麼,而關心你貢獻了多少優質的回答。

我一直感覺知乎在推專欄式回答人的答案;不論你喜不喜歡,首頁里總會有很多看起來質量比較高的回答。很多時候,他們並不是在回答問題,而是在以問題里的某個關鍵詞展開一篇文章。

通過問答的形式吸引高質量「寫手」,然後不斷鼓勵他們在知乎貢獻「專欄式回答」,再然後為他們推出「專欄」,讓他們的回答得到更好的呈現方式。

就是這麼一回事。

---------------------------------------

回到問題:知乎做專欄的目的是什麼?

答:讓好的回答在更好的平台上展現;讓閱讀變得更純粹一些;讓「專欄寫手"更願意在知乎的平台上分享。

還有,也許是這個原因:


知乎有許多自問自答,並且知乎歡迎自問自答,我個人也支持自問自答。不過有些自問自答個人覺得過分了一些,直接以提問為博客標題,以答案為博客正文,完全把問答當作博客來用。由於是直接粘貼自己的作品,以傳播而不是討論為目的,作者經常勉強擬一個帶問號的句子做題目,答案也是博客文體而非回答問題。這樣的問答很難保證質量,容易顯得「莫名其妙」。

目前排名第一的匿名用戶提到的事情,認為抄襲的不是知乎運營,而是我本人。

當時的情況是作者轉載自己的文章沒有註明。各位可以在下面圍觀當時的經過。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738411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739924

其引用的答案出處是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252631/answer/16024484

我已經道歉解釋過多次了,不知為何還要到處說是知乎運營認定抄襲。

我再重複一遍:

我不是知乎運營,本人的「涉嫌抄襲」收藏夾是我的個人行為。

認定抄襲是因為轉載沒有註明,轉載自己的文章也應該註明,以規避嫌疑。

此事件之後,可能抄襲的答案有 24 小時的時間解釋。

我只為早先沒有這樣的措施,以及當時誤判這一事實道歉。

呼籲型的文章標題「產品經理過年回家請坐火車」,改寫為求建議型的提問「產品經理過年回家應該選擇什麼交通工具?」,請大家自己判斷是否合適?引用那個問題下的一個答案:「為什麼產品經理在選擇回家過年的交通工具上和其它職業會有區別?」

知乎做「知乎專欄」,如果可以滿足用戶發博客的需求,分流這些不合適的自問自答,我表示非常歡迎。


問答:

問答的強處是可以捕捉即時熱點。

斯諾登火,那麼問題就會高關注,那麼回答就會高質量,也能獲得高傳播(理論上)。

寫過幾篇博客,認真看了幾天傳播數據的都應該知道,憑空生產的高質量內容不是那麼容易火,但是高時效 x 好內容 x 好渠道 就不一樣了。

專題:

專題的強處是可以捕捉某種垂直領域的關注度。要火,需要在某一領域,持續不斷地輸出高質量內容 - 不僅僅是內容,而且包括更好的表現(選題,標題,配圖等)。

個人不看好沒有利益分享的此類模式。因為這是個苦差事,需要高度專業的團隊持續在這上面投入大量時間。

知乎專題很明顯重視 內容,持續輸出和表現 這三個要點,但是,利益方面的考慮,還不得而知。

最後的話:

專題更接近傳統媒體的形式,在內容的排序,圈子的建立,活躍度的貢獻等方面作用估計有限。但是,如果有足夠強大的編輯和資源的投入,以知乎現在的用戶水準,在某些垂直領域樹立話語權,應該不難。但是能覆蓋多少?恐怕更多的受制於人力而非產品(的形態與演算法)。


知識的整理,一種是回答別人的問題,一種是回答自己的問題。

專欄想做的是第二種,鼓勵用戶主動發表觀點、分享思考、建立個人知識體系。


強烈同意陳浩,同時強烈反對劉念。

在我看來,專欄的目的就是防止類似掃題行為的出現,現在已經太多把提問當專欄的人存在了,於是有太多基本沒什麼變化的答案,有太多"請看我這個答案"而且說實話,大多數情況下他們給的答案答非所問,在我看來專欄的作用是把這些人限制起來,而不是放出來,你不是愛說么,給你塊地方說去吧。

如果專欄反而被用作掃題的工具,而沒有減少掃題,那還是不要專欄吧。


自說自話

廣而告之


我先反對匿名用戶的回答。

網站的功能一定不能看用戶需要什麼,像我需要一個約炮功能,知乎是不是就要做?我需要代揍人的按鈕,是不是知乎也要加一個?

網站的功能當然是要服務於網站究竟要做成什麼樣子,否則就真的是大而全,大而亂了。知乎是要做一個讓知識流通起來的平台,在這個層面上,知乎的專欄如果只是為了轉移一些自問自答的內容,並且方便個人用戶整理自己的個人信息,那非常非常好,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優秀的功能,解決了很多人的痛點,並且沒有影響到大環境。如果只是一個一般的博客,想怎麼寫怎麼寫,那很糟糕,所以我個人是認為知乎應該和問題一樣,強制在每篇專欄的題目里增加問號。

==================================================================

我現在覺得這是一個很糟糕的功能,為此我提了一個問題:知乎管理員有沒有考慮過知乎專欄會讓網站變質?

因為我發現我的timeline看不到什麼問答了,完全是tumblr的感覺了。


因為微信5.0傷害了自媒體人的感情,知乎想成為新的自媒體陣地。

另外知乎開放之後,更多非高知群體擁入,這群人更喜歡圍觀,符合2、8規則,百分之二十的人創造內容,剩下的百分之八十就是享受內容了。

純屬意淫。

----------------update1------------------------

看「小道消息」每日出現在知乎日報中就可知道某些端倪。


問答是做內容的誘餌和切入點,但知乎從來沒說過自己只是一個問答網站。很多知識經驗不一定有合適的問題才能勾出來。做了這個事情,就等於是鼓勵主動分享想法,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玩法,持續積累 UGC 內容。能夠獨立成文,有完整的故事性的文字內容生產,在這個微時代還是很重要的,你看 Blogbus 又回來了。

以前就說過,微信公眾號里的媒體號、虎嗅的模式,都是知乎的競爭對手。

創始人的媒體基因太強,占 2/3。

問答的天花板和場景局限也有,如果認識到這一點,專欄內容會是對問答極好的補充。不過還沒看到具體產品,怎麼做又是另一回事了。


自媒體總要有個落腳的地方 目前去哪裡都不明晰

更多的自媒體還是在經歷被利用和被拋棄的過程

開放專欄有利於吸引行業人士撰寫自己的內容

不過36KR貌似先一步做了北極社區 不過還好 只是IT領域的

知乎的專欄如果能夠覆蓋大多數行業 還是很不錯的

捎帶手幻想一下

知乎專欄的文章作者要是可以向媒體銷售單一文章轉載權 也許是件對整體生態來說不錯的事情

畢竟知乎面臨版權的問題 眾多內容創造者也是


我是贊成的。因為有很多時候,我們到知乎去搜索問題和答案,花費很多精力和時間,如果有這麼一個專欄讓大家把最好的分享呈現,我覺得是很好資源整合.換成我們個人去做專欄,如果我們有很多好的經驗和知識去傳播,也是非常好的正能量。


讓一個用戶形象更加豐富,還促進了優質內容的產生。何樂而不為,知乎早可以做了。


可以寫專欄,但是不想一個人寫,最好是主題的,邀請信得過朋友一起寫,似乎quora早就有了。


可能因為知乎上的答案很專業的並不多,那些插科打諢的、互捧臭腳的、圍觀女神的、攻擊題主的內容充滿了這個社區,再不整風就要變天涯了,所以需要更專業的編輯人員來提供更「知乎」的內容。成為天涯或貼吧是不能接受的,但如果成為了果殼,也算有個交待。

做不成,最根本的原因還是中國用戶整體水平不行。UGC出來的好東西不多(大部分中國用戶UGC出來的東西,跟某些國家比真的是水平不行)。

以上答案充滿個人偏見,我自己其實就是一個把這裡當貼吧的沒有知乎精神的拉低平均水平線的用戶。

個人其實贊同開專欄的形式。但是這個要做好運營需要花很多很多很多的精力,不知道知乎有沒有那麼多人才/或者有沒有那麼多錢請專欄編輯。靠普通員工(非專業)或者wiki模式在中國做出來的內容會顯得沒水平,容易做成百度百科的檔次。

補充:「談論一個網站要不要做一個功能時,很多人竟然不是從用戶有沒有這個需求出發,而是從價值觀和概念出發,實在令人匪夷所思。」我個人反對完全從用戶需求出發的方法。天天嘴裡掛著用戶需求做出來的東西一團xx一樣的產品經理是我所鄙視的。但是這個其實沒有對錯之分,我這樣選擇是因為我追求做偉大的產品,而不是僅僅做商業成功的產品。想做偉大的產品,就要有讓天地動色的顛覆傳統之氣魄,要有不著邊際的幻想之勇氣,要有睥睨千萬人的姿態和情緒。當然要承擔的風險、嘲笑也不是一般人受得起的。

另一面在上面這些激動人心的表象背後要極度冷靜、客觀、實際、細膩、堅強。(請注意「實際」二字,如果你不想等過了幾百年讓後人發現你的價值稱讚你的偉大,那麼用戶需求還是要考慮的)


知乎的地位是一個問答社區,並且偏向專業化和精英化。在開放註冊前,知乎是邀請制,前期內測時是知乎的boss邀請行業大牛和其他公司的boss們,公測後被邀請的階層擴大了,人數也多了。在邀請制的時候,無論是提問還是回答,大概都可算是「精華」。

自從開放註冊,就有點論壇化、貼吧化,就有人灌水了,一點點灌水還是可以接受的,不僅沒有損害專業性,反而因為有了調劑,使得氛圍變得輕鬆。但是如很多人抱怨的,現在灌水太嚴重了,並且也沒法阻擋,知乎不是非盈利的,要商業化,必然需要用戶數,回不到從前了。雖然比百度知道高明不少,但是百度用錢請了不少所謂的「磚家」,個人感覺,知乎除了用戶自發性更強,因為許多人不知道而略顯高端外,優勢不大。

知乎專欄於 2013 年 7 月 18 日上線測試的內容創作產品,目前處於內測階段。內測一年半了,還在測,只能說也測得太久了。但是這正是知乎的雄心所在,現在的專欄是知乎官方邀請在知乎某(幾)方面回答很專業的人來寫的,自認為很專業的,也可申請,不少也能得到資格。這就是在用「專欄」來維護知乎的高端化、精英化、專業化,至少在專欄這一塊保持早期知乎的水平(我認為的,做知乎專欄的目的)。據此,短期內專欄是不會全民普及的。

不過,現在可以寫專欄的地方太多了,不少網站也有大量的用戶,我很擔心知乎專欄未來的發展,競爭太大了!

不如放開限制,成為人手一份的功能,讓更多人來寫專欄,即便不回答問題,沒有精華回答,也可以寫。寫的人多了,在龐大的基數中,怎麼也有好作品。現在是一個長尾的世界了,是不是不該執著於頭部了?只是門檻太低的話,恐怕垃圾信息又泛濫成災了。運營一個網站,難啊!


我的看法是:知乎開發任何一個子平台,都必須同時遵循兩條原則,一是滿足知乎用戶的最核心的需求(包括潛在的),二是符合知乎一貫秉持的理念和特質。

那麼,知乎專欄顯然是符合第一條的;可第二條就未必符合了。因此,知乎專欄就必須要有知乎專欄團隊去維護管理。讓專欄符合知乎一貫秉持的理念和特質其實也很簡單,那就是要求專欄文章作者:

一, 寫的每一篇專欄文章必須可以轉化成「為什麼,,,」這樣的一兩個知識點!

二,專欄文章必須短小精悍,比如300字以內或999字以內!!因為,不但沒有人願意看幾千幾萬字的長問答,而且,長文也就不那麼「知乎」了哈。


賺錢唄,還能有啥目的。反正是抄襲Medium的,做起來也不費錢,不抄白不抄


推薦閱讀:

如何給知乎專欄起名字?
為什麼知乎里討論日本戰國時代的人那麼多?
知乎上有人買粉嗎?
如何評價QQ空間里的「知乎吳彥祖」?
為什麼很多人提問會帶一句「這是什麼心態」,我覺得這樣的問題很不好,這些人都是什麼樣的心態啊?

TAG:知乎 | 知乎社區 | 知乎專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