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便攜耳放?

體積希望可以不要太大。現在手裡有一個飛傲E6,提升不大。僅僅只是增加了低頻的厚度。前段有Ipc和D50,頭戴是拜亞的Dtx501P。耳機是HD386。


Sony PHA-1,適合LZ

和iphone合體之後是這樣的

還不錯吧


我的器材概念里只有直推和台式耳放兩個詞,我從來不待見什麼便攜耳放。便攜耳放實際上也就是圖個響的級別。無論素質還是推力,跟真真正正的台式耳放,還是天差地別,基本上目前的便攜耳放,加入後對整個系統的影響都不見得完全是向好的方向發展,或許動態聲場會好些,但是解析力無一不明顯下降(我是說接ipc,如果接hifiman那倒無所謂)。毫不客氣的說,山寨的偉良E4可以輕鬆秒殺所有便攜耳放,而售價僅僅只是400元出頭~

所以我給博主的建議,是要麼在家安安心心坐下來聽台機,要麼不折騰,放下這殘念。


你目前的兩副耳機,根本不需要耳放。

別折騰了。

錢省下來多買幾張唱片好了。


便攜耳放當初就市場不大,中間經歷了以ipod,imod為前端的幾年興盛期,現在國磚和各種韓日磚本身驅動功率就不低,便攜耳放的地位重新變得比較尷尬。

現在針對iphone為前端推出的產品多是解碼放大一體機,手機只負責輸出數字信號。這個就不算便攜耳放了。

便攜耳放市場比較小,所以很多產品出自幾人、甚至一人小作坊,這是這個產品的市場定位決定的。

說幾個比較有代表性的便攜耳放吧。

Xin博士的sm4,reference,當年以驅動er4系列知名。

Triad Audio的lisa3,L3,以及國內對lisa3的仿品ex3和fiona3。

RSA的sr71,sr71a,sr71b,以及它的各種仿品。

國內一些個人產品,比如orison。

日本也有一些小公司和個人開發便攜耳放,比如mass kobo的model 385,395和404,wagnus,mh audio也有幾款不錯的便攜耳放。

近幾年國內也有其他一些優秀的比較上規模的產品,比如aroma a10。

其中一些好的產品並不遜於中端台式放大器,而且很多比較有針對性,對於特定類型的耳塞/耳機比用台機更適合一些。總體上,現在選用優秀的前端和便攜耳放組合而成的捆綁便攜系統,在聲音上仍然比單獨的播放器上限更高一籌乃至數籌,這種系統針對的是家裡地方不夠擺台式、或者經常出差,需要變換場所,只是需要設備可移動,但並不需要非常放進牛仔褲口袋的那種用戶,也許可以把它稱之為背包系統。

比如,前幾年很多玩家會使用imod+solo db+lisa3/l3的多層捆綁,現在很多玩家會使用AK380+mass kobo 404+低阻大耳機的組合。都是這個思路的體現,音質都是同期的單獨高端播放器很難達到的水準。


冒昧問一句,題主你花在聽音樂上的時間和折騰器材上的時間哪個多一些?

以前也是各種折騰,小的大的入耳的,耳機耳掛大耳罩,PX~UE~~IE~飛利浦~再折騰些耳放啥的,忽然有一天發現我折騰這麼些物件,一共就倆耳朵啊,我也不能這曲是斯特拉文斯基,用飛利浦的大耳機,下首曲子是阿姆的,換高斯!!

真心覺得有一個平均線以上素質的耳機就就可以了,出門一個iphone,一個Earpods,省心省事,更多的時間多找點好點的音源,閑坐窗前,靜心聆聽,多麼美好~~O(∩_∩)O哈哈~


台灣iDAC便攜HiFi耳放,ES9018K2M解碼晶元真的有差

https://z.jd.com/project_details.action?projectId=70687


完全處於好奇和裝逼,買了一個PHA-1A,想著就當是充值一下信仰吧。

之前就是拿小米note隨手聽的,還有個hifi模式,聽著也不錯。

當我接上耳放的一瞬間,滿滿的感動,聲音變清澈,也變得寬。

本人非玄學家,不會評價。但是那種感動的感覺久未逢。


英國和xuan


1你的兩個耳機不需要二房,或者說二房提升空間遠不如你想像

2還是換耳機吧


Astrapi耳放,為手機而生


推薦閱讀:

TAG:音樂 | 耳機 | 耳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