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景德鎮為何能成為中國的瓷都?

在古代大量的通商運輸主要靠水路,尤其對外通商,從景德鎮到達廣州,非常麻煩,為什麼像廣州這樣的口岸城市,或者其他交通便捷的平原城市沒有發展瓷業?景德鎮有哪些優勢?


景德鎮崛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甚至於有機緣巧合的因素。從總體上說,我認為有以下幾個重要的因素,使得景德鎮成為聞名遐邇的瓷都:

1.景德鎮擁有優越的自然條件和制瓷基礎。景德鎮雖然交通閉塞,但正是這一點,使得景德鎮從未處於戰亂中心,而豐富而優質的高嶺土和燃料(山區林木),眾多大小河流(水路運輸、提供動力),臨近經濟發達地區(離江浙一帶近),這些是很多北方瓷窯無法與之比擬的。

2.政府的扶持。宋代制瓷業的極大興盛、江南政局的穩定和經濟的繁榮,使景德鎮所燒制的色質如玉的青白瓷,受到宋人的廣泛喜愛,宋真宗賜年號景德給景德鎮,擴大了景德鎮在江南地區瓷窯影響力,各地的能工巧匠開始雲集景德鎮,逐漸形成了以景德鎮為中心的青白瓷系(這是一個重要因素)。而元代在景德鎮設立浮梁瓷局(元代蒙古統治者尚白,而景德鎮恰恰精產「白如玉」的陶瓷,這是一個巧合的因素)、明清兩朝在景德鎮設御窯廠,政府的大力扶持使得景德鎮陶瓷聲名遠播,景德鎮瓷器行銷海內外。

3.景德鎮陶工在陶瓷工藝上的的創新。 能工巧匠的集聚不僅使景德鎮能為宮廷製造陶瓷,與此同時也帶動了民窯的發展,更重要的是加速了陶工在陶瓷領域的革新。青花瓷、二元配方、鎮窯等陶瓷工藝的改進和創造,使得景德鎮陶瓷藝術在歷史行進過程中不斷傳承和發展,正是在景德鎮陶瓷手工藝人代代相傳的過程中,景德鎮陶瓷藝術及陶瓷文化獨領風騷上千年。


筆者在瓷都生活了18年,算得上一個地地道道的瓷都人,從小耳濡目染各種陶瓷技藝,長期浸淫在這種環境里,所以可能比大家對陶瓷多了幾分了解。為了讓大家更好的認識陶瓷,我們先來了解下景德鎮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

景德鎮,春秋戰國時屬楚境,秦為九江郡番縣地,漢屬豫章郡鄱陽縣,東晉稱新平鎮。唐武德年間,又稱昌南鎮(說起昌南鎮,不得不提一個掌故,早在十八世紀以前,歐洲人尚不會制瓷,對昌南鎮的精美瓷器尤為喜愛,那時的歐洲貴族們把昌南鎮瓷器視若珍寶,家中如若能擺上一件昌南鎮的瓷器代表了他們無尚的權力和身份的象徵,隨著瓷器被歐洲人推崇備至,漸漸地歐洲人就以「昌南(諧音china)」作為瓷器和生產瓷器的「中國」的代稱。這就是大家常說的景德鎮給中國起了個英文名的由來)。宋真宗景德元年因鎮產青白瓷質地優良,深受皇帝喜愛,宋真宗(公元1004年)遂將自己的年號賜給昌南鎮,至此昌南鎮改名為景德鎮沿用至今。

這裡的人們世代以陶瓷為生,窯火歷經千年而不滅,所以景德鎮也是中華民族最早的工業城市之一。到底是什麼樣的產品會讓一個國家的領導人把自己的年號免費授讓給它用了上千年而不收版權費的呢?到底是什麼樣的傳統可以將祖輩世代相傳的技藝傳承至今呢?要想回答這兩個問題,必須建構在對景德鎮的地理和人文有充分了解的基礎之上。下面請聽劉叫獸慢慢道來。

地理優勢:

l 生產資料優勢。陶瓷屬於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那時在土地、工具等生產資料並無很大差異的情形下,最重要的當屬原料。景德鎮屬丘陵地區,坐落於黃山、懷玉山余脈與鄱陽湖平原過渡地帶,是一塊群山環抱的「沃土」,之所以稱之為「沃土」是因為景德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該氣候特別適合形成「高嶺土」——因最早見於景德鎮的高嶺村而得名,而「高嶺土」剛好又是生產瓷器最重要的原料。

l
交通優勢。景德鎮主要通運河流有昌江河和樂安河,昌江河曾是歷史上全球最繁忙的水運路段。興許你會有疑問,緣何景德鎮的昌江河曾是全宇宙最繁忙的水路呢?以上得益於當時宋廷注重對外貿易,實施「來遠人,通貨物」的商業政策,海外貿易大為擴展,古代絲綢之路主要出口的商品為茶葉、絲綢和瓷器,而瓷器需求量最大的又屬景德制瓷,這樣一來促使制瓷業蓬勃發展。

人文優勢:

景德鎮作為中國最早的工業城市之一,吸引了當時全國各地的優秀人才,關於制瓷明代科學家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這樣寫道
「共計一坯之力,過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細節目,尚不能盡也。」也就是說一件瓷器需要經72道工序方能成器,而景當時有著全國最優質的人才梯隊,每道工序都由當時國內最有經驗的師傅來把控。一流的團隊+一流的產品=蜚聲中外的品牌。制瓷技藝歷經千年薪火相傳,靠的是師傅帶徒,子承父業,弟及兄業這種最古老的方式來延續技藝。當時的陶瓷產業占景GDP的份額現已無從考證,但如今的景德鎮陶瓷產業年產值已達300億元,全市169萬人口中,有30多萬人直接或間接從事著該行業。應了那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古話。

陶瓷這個歷經數代老祖宗傳承下來的基業,已經不再長青,我輩應該反思。 anyway,祖輩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我輩應該繼承弘揚。但不是一味的跟隨模仿,陶瓷產業也需要貝佐斯和喬幫主。


景德鎮發展成瓷都有其歷史的必然性和偶然行。「景德鎮」這個名稱也是後來宋朝的時候才有的。

首先,江西是一個比較偏僻、閉塞的省份,景德鎮在江西又是一個比較偏僻、閉塞的地區。在明、清時期發展起來的四大名鎮中,唯獨景德鎮偏於一隅,交通很不方便。它不像佛山鎮地鄰廣州,憑藉南海;也不像朱仙鎮臨近開封,依傍黃河;更不像漢口鎮雄踞長江中流,號稱天下通衢。它距南昌200多公里,距南京500多公里,距北京1500多公里,陸路關山阻隔,水路僅僅依靠河面並不很寬,河床也不很深的昌江水系。

昌江發源於安徽省祁門大洪山,自北向南流貫景德鎮中部,在市區與其支流東河、南河、西河匯合後,折向西南,逶迤數百里,流經贛東北,注入鄱陽湖。景德鎮位於昌江中游,至鄱陽湖水路僅90公里左右,長年可通船隻、木筏。水運交通較為便利。歷史上,景德鎮主要依賴昌江輸入制瓷原料、燃料,運出大批瓷都佳器,然後再經鄱陽湖至九江。同時,景德鎮本身就有優質的瓷土和松柴,聚集起了許多優秀的制瓷工匠。

到了北宋趙恆景德年間(公元1004~1007年),朝廷命令當時還稱昌南的景德鎮造御瓷進獻。這批瓷器光致茂美,質量空前,器底都書「景德年制」四字,因「天下成稱景德鎮瓷器」,「而昌南之名遂微」。由此,昌南鎮就逐漸被「景德鎮」替代。景德鎮瓷業日漸發達,在明清時期成為世界上著名的瓷都,形成了「工匠來八方,器形天走」的局面。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資源。

景德鎮有最好的瓷土(高嶺土),能燒出最好的瓷器。這一點是全國上下都不能比的。即使是浙江的龍泉,比景德鎮的瓷土也差了一點。

第二,景德鎮的瓷器的確會用於出口。但是在廣州出口的瓷器,大多是福建當地的民窯。官窯自己都不夠用,哪個會去出口。而且,不要小看陸路交通,景德鎮的瓷器在內蒙古的包頭大量出口。看過喬家大院沒?

第三,景德鎮的交通其實很方便,尤其是水路。你可仔細看下地圖,這裡不贅述了。


蒙古人入侵中原,北方漢人被屠戮,北方大量的手工藝人南下,曾經各個窯口的陶瓷手工藝人大都集中到了景德鎮,形成了所謂,工匠八方來,器成天下走 的局面。


看各位回答的都不錯,小女子來補充一下 說不不對的地方還請見諒和指正。(純手打壓)

景德鎮成為中國瓷都,在世界也極有名望來自歷史的原因 當然現代經濟也相當然的推進了一把。景德鎮原名昌南,元代就極具盛名,後在明清時期,因青花釉里紅燒的極好,瓷土也是特殊的膏白泥,燒的胎薄,俗說白如鏡,明如鏡,聲如磬,薄如紙。皇帝的瓷器用具都是這裡進貢,又是御窯。宣統時候,皇帝將封號「景德」賜給了昌南鎮,也就是現在的景德鎮。那時候鄭和下西洋帶的就是景德鎮的瓷器。所以歷史上是有根據的。這也是China(昌南的讀音類似)的由來。

清朝由於封建統治處於鼎盛時期,在裝飾上便多了裝飾性,你看博物館清朝的釉里紅,數不勝數,隨便估個價都是平常人的天價,其中不乏技術活。

現代,青花釉里紅 粉彩瓷玲瓏就這麼傳承下來,和廣東那裡的日用瓷根本就不能比。景德鎮盛產藝術瓷,除了瓷器價值不菲,還有就是工藝美術大師也聚集於此,北京剛舉辦的APEC國宴里用的瓷器是景德鎮一個年輕藝術家做的。足可見分量。


很多回答說了各種因素,我補充一點,當年的景德鎮是官窖,皇上要的東西,必須是最好的,可以不計成本,這也是歷史上景德鎮有所成就的一大原因,時代在變,現在的景德鎮還標榜獨領風騷,那是看不到自己沒落的一面,中國瓷產區很多,發展勢頭並不差,在好多業內人士看來,說難聽一點,這僅是一隻瘦死的駱駝,,想成為能服眾瓷行業老大,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主要就是景德鎮的瓷土好,傳承之前的手工文化,景德鎮有十大瓷廠,我爸爸就在一個瓷廠里工作,專門賣手工胚的,。。感覺就是跟別的地方的陶瓷不一樣


推薦閱讀:

古人為什麼要用燒制的瓷器做枕頭?
越窯秘色瓷的產地是哪裡?
宣德鬥彩和成化鬥彩雞缸杯誰更歷害,更高價?
乾隆皇帝視如珍寶的南宋官窯瓷器,究竟有何妙處?
如何分清楚豇豆紅釉、霽紅釉和郎窯紅釉?

TAG:景德鎮 | 瓷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