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有些電影配樂愛好者瞧不上 Hans Zimmer?


Harry菠菜的分析確實比較全面。我個人也基本贊同。

我不是完全的黑默派,但不可否認的是寂寞在近年來的創作中,音樂本體的鮮活程度與其在好萊塢作曲家中炙手可熱的程度並不匹配。近年來我認為綜合創作,配器和錄製三方面,最好聽的一張是福爾摩斯1,(這個大家各有所愛,不必糾結)。ZIMMER在多次採訪視頻中均提到「I"LL MAKE STH SPECIAL"但最後大家發現這個SPECIAL並沒有出現在音樂創作的基本三要素即旋律,和聲與節奏中,而是更多的出現在了音樂技術上。如:

在福爾摩斯中運用的調製鋼琴Prepared Piano,在盜夢空間中使用的預先錄製管弦樂隊曲目,將其作為採樣素材,再進行二度加工創作等。甚至在暗黑騎士的時候已經有了專門進行創作的RCP獨一無二的硬體控制器,這在所有好萊塢作曲家的工作環境中都是極其少見的,(據我所知是沒有,但也可能是我孤陋寡聞)。以至於A.DESPLAT在接受採訪時被問到」Do you have a working system"時,毫不猶豫地回答到No.(提問者願意是問迪斯普拉特是否有一個系統的工作模式和時間,但由於之前提到了ZIMMER,因此DESPLAT非常自然地聯想到了ZIMMER的」SYSTEM「。)

確實,導致其能在當今好萊塢如日中天的原因就是其在工業化轉型的關鍵時期更快地適應了當時的體系,(90年代初期)。而其他的電影作曲家如第二代的JW, JG,或者再往後的,也是UCLA出來的學院氣息濃厚的J HONER,等等,雖然都在大形勢下對電子音樂技術有所嘗試,但其程度遠遠不及ZIMMER.因此不管從創作習慣,還是其對行業的工作習慣來說,半路殺出的ZIMMER都是新的,作為新人來講最大的優勢就是不用去大幅度改變之前的一切。

業內對於ZIMMER的肯定其實從奧斯卡與金像獎等各大獎項的評比也能看出一絲端倪。ZIMMER作為現金好萊塢最」貴「的作曲家。其獲獎和提名次數屈指可數,而獲獎的作品還是早期的《獅子王》。但即便如此,奧斯卡作為與時俱進的學院派組織,對符合時代標誌的音樂也會給與肯定,如獲獎的《社交網路》,當然,這種事情不會每年都發生,不過細心的朋友會發現,更加重視音樂本體技術,情感與質量的老爺子卻是幾乎每年都會被提名。老爺子也不是完全鄙視電子,他在《世界大戰》等配樂中也使用了一些電子元素。但作為抽象的藝術形式,音樂的情感確實能通過更加豐富的音樂基本要素去實現,同時也形成區別。這就好比巴洛克時期的音樂與浪漫-印象派時期的音樂,最大的區別便在和聲語彙上,而正是因為它的豐富與變革,我們才會覺得德彪西,史特拉汶斯基的作品天生就像是一部配樂。

所以綜上所述,不喜歡ZIMMER的愛好者可能終究還是認為其在音樂基本要素上的變化與豐富未能與他的高產與地位齊頭並進。從而難免在希望中看到更多的失望。


難道不是因為這個?

節選自《變形金剛3》原聲總譜。雖然不是HZ本人所寫,不過他監製的整個RCP工作室都是這個路子,大量的複製粘貼。那種staccatissimo+drum loop的套路也不知道用了多少遍了。

PS:平心而論HZ在電子樂上的造詣是很厲害的,用過他調製的dark zebra音色庫之後尤其有體會。

只是對於音符的寫作上,總給人感覺敷衍得太明顯了……上面那個「any low note」看起來也有一種土嗨既視感→_→


補充個註:我的答案是告訴大家為什麼有的愛好者「瞧不上」,而不是告訴大家為什麼我們要「瞧得上」,請注意題主問題,謝謝。

----正文----

作為一名非資深寂寞黑,決定怒答此題。

@Franklin Yan ,@熊勇 ,@Liang Zhang 同學的答案只是表象;

@retrotoy 同學的答案個人表示並不贊同,每個人的欣賞角度和需求各不同是固然,但黑寂寞的原因並不是「狹隘」所致。

國外的電影音樂的研究已經較為成熟,而且確實有挺寂寞和倒寂寞兩幫人的存在。倒寂寞派其實是對如今某一類電影音樂創作模式的反感,其表面原因確實是Hans Zimmer這樣的作品高度程式化而導致,而這個原因直接使他這種僅一,二十年的創作行為把電影音樂,這個自1908年誕生一百多年來幾乎能與電影平起平坐的藝術品變成了一個低廉的附屬品。電影音樂的地位的確因為他的創作行為而變得低下(原因之一)。

在我看來,漢斯季末不是一個出色的作曲家,但他絕對是一個名出色的商人。他深知如今的導演對畫面音樂的需求:幾乎每一部作品都精準的體現了音畫合一——尤其是在商業片領域。再加上如今電影特效的功力和較之以前畫面情緒的提升,讓電影音樂也確實不再需要當年創作模式的滿足。可以說,是電影工業的發展成就了如今漢斯季末的成功,也可以說,是漢斯季末正好趕上了電影工業發展的需要。

而電影音樂在其歷史上如此快速的轉型確實讓很多還沉浸在好萊塢黃金、白銀年代作曲家作品的電影音樂迷們無所適從,由此形成了倒寂寞派;而因為新一代作曲家而帶來的新一批電影音樂迷們自然滿足於如今漢斯季末們所帶來的電影音樂成就,形成了一批挺寂寞派。

不過這種在特定畫面創作特定情緒的音樂的手法,無疑是如今商業電影最為需要的模式。漢斯季末的創作手段也直接導致了為滿足商業化需要而產生的罐頭音樂。對於罐頭音樂這種低廉的成本和極的高效率,但缺乏藝術考量的方法對電影音樂產業的打擊引起了不少作曲家的不滿,他們認為是一種退化。2009年,電影音樂記者喬恩?伯林格姆(Jon Burlingame)寫了一篇名為《電影音樂作曲家們的失勢》的文章,闡釋了當今電影音樂和電影作曲家們的地位。其中引用了一句查德?貝里斯的話說明了之前作曲家和漢斯季末們創作的不同:

「二三十年前,作曲家們除了必須會即興創作,還得會作曲,指揮,憑空創作音樂(create music from whole cloth)而不是去像當今作曲家那樣從Band-in-a-Box或者Cinescore這樣的音樂素材庫里『挑』音樂。」

因此,不難理解當年痴迷於黃金、白銀年代作品或者是喜歡學院配樂技法的的電影音樂迷們對漢斯季末們的反感,他們把漢斯季末旗下的作曲家們憤怒的叫做「Zimmer pets」。

這種「瞧不起」其實是對現代電影配樂產業由此導致的沒落的惋惜。


菠菜,真實哪裡都有你哈哈哈哈~

作為一個徹徹底底的寂寞黑~

不得不說,他是個好商人,不是個好音樂人~

他類似於指揮界的卡拉揚或者托斯卡尼尼,類似於科學界的愛迪生~

不否認他對於好萊塢爆米花電影和音樂市場的推動,但是不認同他對電影音樂有格外突出的貢獻~

愛一行就要了解一行的歷史

如果深去研究soundtrack的歷史,從最初的演變到後來的發展

從經歷黃金白銀年代到現在的快餐化形式

甚至結合到跟導演的形式

自然而然的會發現,音樂也是在跟著市場和生活化而變化,越來越快餐,越來越雞肋~

就像現在總提到的碎片化時間,人們的時間也越來越碎片化,電影的方式也一樣

從而音樂也會如此~soundtrack更如此,因為電影源於生活,且不論他高不高於生活~

但依然會有很多人不隨波逐流,去享受最真實的生活,去尋找生活本質的人,黑HZ的那群人就屬於這類人~拒絕快餐化的生活,拒絕隨意的妥協,拒絕必須要所謂合群的生活~

聽得多了自然就會了解的多了~

有的人是投機者,有的人是默默無聞的Hero~

另外,一部好的soundtrack是應該完全值得單獨拿來去聽的,有太多的細節在電影中是無法體現的,HZ的作品,自己去體會~PS:他有太多署名的作品了,HJ(亨利.傑克曼)、JP(約翰鮑威爾)KB(克勞斯巴代特)都是跟著他混過被署過名後來被排擠的~一個音樂人不需要一個公司~

去看看歐洲的音樂家們吧~


作為一個聽了獅子王十幾年,當年的磁帶B面一首《To Die For》可以聽得驚心動魄淚流滿面的人,覺得有能感動自己的作品值得回味和欣賞就夠了。

欣賞音樂作品本來就是很主觀的感受,「瞧不起看不上」這樣的觀點已經超越了「不喜歡不認同」,變成了對作者和喜歡他作品的人的否定和蔑視,我覺得這是不對的。

附送《To Die For》

視頻封面08.The_Lion_King_-_To_Die_For視頻


一邊是各種諸如朱利亞德、伯克利、UCLA、USC等牛x高等音樂學府出來的高材生,一邊是一個沒有任何正規音樂教育全靠個人天賦和摸索以及Stanley Myers的引導打拚出一片天地。而且後者創立的Remote Control Production (原名Media Venture)招攬了不少名校科班出身的作曲家並且達到了好萊塢商業大片配樂霸主的地位。再加上寂寞及其MV在90年代後期的動作片配樂的確程式化且雷同的讓人無法接受。傳統學院派的傢伙自然不會待見他。


謝邀。對Hans持偏見者多是對電影音樂的理解比較狹隘所致,尤其是那些試圖用古典音樂愛好者自定的標準去衡量一切音樂優劣的愛樂者們。

Hans的短板確實很多,他自己也沒有否認或者迴避這些。他調侃過自己對打擊樂的熱衷和自己風格的進化緩慢,也表達過面對JW的誠惶誠恐。

事實上大多數大師對自己的認知都要比品頭論足者清楚多了。正確的評估自己並揚長避短是他們持續進步不斷完善自己的必備技能之一。

那些關於Hans風格單一電子化泛濫小弟成群之類的指責並非沒有道理,只是沒有搞清主次罷了。

-----

補充何為主次:

把電影工業和時代變遷帶來的問題找了一個替罪羊,一股腦扣在Hans身上。不講商業電影本體的變化,卻去指責Hans搞流水線;不講好萊塢本身的工業化和商業化,只把Hans的工業化和商業化作為破壞配樂藝術的罪狀。

這些指責無不都是無視時代變遷,無視Hans對配樂界方方面面的貢獻,只去針對任何變化都會帶來的副作用而抱怨。

撇開行業發展之類的宏大命題,回歸音樂本身,個人認為比較可惜的論調有兩個:首先,Hans音樂本身很糟糕之類,Hans對音樂的認知和追求是不同於他們的,他的音樂審美是基於聲音構建的,連這個坎兒都過不去,繼續去聽已死去的大師們的作品就好了,莫談Hans。其次就是Hans如何程式化吃老本云云,無視了Hans幾十年來的探索和進步,尤其是這十年寫出的一些可圈可點的佳作。

這些論調廣為傳播對於當代受眾的審美進化是消極的,對Hans也是不公允的。

對於不懂的人,你給他聽一堆巴赫或莫扎特,在他耳朵里不也是一個調調么?

P.S. 我也曾經是堅定的鄙視Hans的,視他為只會製造聲音巨艦大炮的洪水猛獸,不過人的觀念總是要進步的。


瞧不上hans的音樂很正常,這種錯誤評斷也常常發生在咒罵口水歌的時候。

錯在哪兒呢?首先,好萊塢電影從根本上講是一個商業行為,它不要什麼藝術,它只要錢。它只要沾上點藝術的邊兒為自己抬抬身價就夠了。全球的天才精英都在這裡,他們付出極大的努力,為的是讓買家覺得很值,而不是追求藝術。所以,以藝術標準去衡量一個商品,能不犯錯嗎?

其次,既然是商品,就需要銷路。要想銷路廣,就要更多的人接受。所以,通俗是必須的、沒商量的。對於這樣的商品,每增加一點學術價值,都有可能丟失幾張門票,商人們絕不會同意。那麼,通俗的電影內容有可能配上學院派交響樂嗎?有時候能,但大多數時候不能,那會感覺畫面與音樂兩層皮。所以,hans的通俗交響樂(甚至不叫交響樂)配這樣的東西恰恰嚴絲合縫,渾然一體。寂寞黑不能無視這一點吧?

再其次,hans的電影音樂已經不能算是交響樂,它是一種新的門類,不適合用交響樂標準去評判。

最後,hans自己不更新風格,這有什麼不好?就如同某個飯館一樣,常年只做川菜,你幹嘛要讓它改啊?哪天想吃辣的了,就去這家,哪天不想吃,就去別家嘛。它如果改了,哪天你想吃了豈不白來了?你覺得hans音樂太膩了,去聽聽梅西安之類的不就行了?職業作曲,這首先是個生意,找上門的都是奔著老口味來的,否則人家不來。你要是改了,人家就不找你了。對不?


看了幾個專業人士的回答,覺得漢斯真心不容易,像菠菜回答中,一筆帶過了hans滿足了聲畫合一,我不知道,除了聲畫合一,BGM還能怎樣做得更好,至於所謂形式上,方法上單一落後怎樣??觀眾喜歡啊?有多少人看電影時候停下來去搜索作曲家是誰的?很驚呆這麼多優秀的配樂都是出自一個人之手。你的作品,先得讓人喜歡,再去談什麼創新、什麼新意。美味大餐,食材不變,仍然是大餐。某些作曲家就算用托馬斯迴轉,外加空中轉體360在空中拉潑屎,得到的也還是屎。沒有一個作曲家,能像hans那樣,牢牢抓住觀眾的心。


風格問題吧。

他的作品大多是一個風格的,那種氣勢磅礴的感覺,而且加了很多電子樂,你聽多了可能會覺得他創造力缺乏,但個人覺得這僅僅是個人風格的原因。就像有人還說久石讓的音樂真沒意思,聽多了感覺都一樣(儘管實事並非如此)。

和其他幾位擅用古典音樂的配樂大師比,季默叔的風格可能沒有那麼正統,古典音樂愛好者也會認為這比較「俗」。不同人有不同人的喜好吧,原聲和電影搭配得上就好,Hans Zimmer音樂的表現力還是不錯的。

最後說一句,一個人的作曲風格過於強烈且單一,是江郎才盡的標誌。(這也是我對Howard Shore由粉轉黑的原因)


說的直白點,就是HZ是比較有名的,即使不太了解這個界的人,都應該知道他的名字,然後這些傢伙就認為,hz的這些腦殘粉其實根本不懂配樂,他們根本就是把高貴的配樂界的門檻給拉低了。。。如果你問瞧不上的這些人喜歡哪些配樂者,絕壁是那種你八百年也叫不上名字的人,還要給你分析的頭頭是道。。


試著答一下。

音樂,始終是重在旋律。HZ很多時候為了為了配合爆米花畫面,就是用簡單的電子樂節奏烘托氣氛。看的時候,挺爽。看完就忘。回頭把OST搞來一聽,也不耐聽。

個人比較喜歡配器簡單的,比如久石讓的鋼琴,斷背山裡的吉他,辛德勒名單里的小提琴,卧虎藏龍的大提琴。


作為一個音樂人的觀念格局一定要廣。要有能夠接收一切事物並加以學習創造的能力。Hanz就是這個領域的佼佼者。 再者,所謂專業,並不是十年寒窗拿了張文憑,作者理論題目就叫專業。寫出讓導演,編劇,甚至廣大群眾滿意的作品。才叫專業。做的好事~才叫專業。所謂藝術,並不是重複上世紀,過往的作曲,傳統模式才叫藝術。知道巴赫到海頓莫扎特改變了多少?貝多芬又創造了多少?李斯特又改變跟新了多少?直至現在的現代派學院寫的無調性音樂。學院所謂的那些超越古今的藝術家作曲家,哪一個不是打破常人的局限做創造出新的領域?你跟著過往就叫藝術?~也不要那所謂的某種電影體制的商業模式來當作揮發偏見的借口。因為,模式不是你定的。今天你說某某行業因誰而改變。明天說不定又是一個新的時代?我並不是所謂的寂寞粉,當然作為一個音樂學習者我也從不會去黑任何一個音樂家。更何況是已被世界認可的音樂家。格局不妨擺大點。就因為格局的寬廣,所以不管是珍珠港,最後的武士。獅子王,功夫熊貓。達芬奇密碼,角鬥士。因為有不拘小節,廣闊的格局,才能有非同一般,海闊天空的創造力。這也是作為一個音樂從業者必備的條件。


人們喜歡迴避或疏遠陌生的事物、概念與變化,這些讓他們感到不安。


配器可勁兒折騰,但結構陳舊並不走心。程式化嚴重。

但拋卻這個,他作為一個配樂師為場景配樂,可以說無論是音畫嵌合度還是聽覺心理等方方面面,都做到極致了。因此仍然叫座。


到不至於瞧不上,只是覺得他吃自己老本吃的太厲害了,雖然是吃老本,我聽著依然很高興


對於電影配樂的熱愛 本是一個小眾而逼格極高的事情 當這個自認為逼格極高的團體漸漸發現身邊的人竟然都知道HansZimmer的時候 於是覺得這個逼格就不夠高了 於是覺得脆弱的自尊心受到了傷害 於是死命詆毀HansZimmer的配樂 非如此不能顯得自己逼格高


以我個人而言的話,不是瞧不上HZ,是瞧不上罐頭音樂。因為我覺得罐頭音樂不僅沒有電影配樂該有的藝術性,而且很沒有誠意


常有些人總是瞧不起這看不上那但自己總只是做伸手黨而已. 程式化的電影音樂和了無新意的電影是相伴相隨的, 各種縮水的殘缺遊戲, 隨處可見的快餐歌曲和翻來覆去的無趣廣告都是這個時代產業洪流夾帶的碎屑屍體, 有生氣的珍貴的常淹沒在腐臭中但仍然是可以被找尋並愛護的, 就看你有沒有堅持的包容的心而已


看到上面那麼多拿出專業術語 ,圖解的配樂愛好者(或者說是牛人)。我想說的是,成功,成名,所以需要的太多太多,看家本領的紮實當然是其中最重要的,可是其他因素呢,讓你成功你估計達不到這種程度吧,你看不起,那麼多獲獎,那麼多評審也很low咯?畢竟評委們居然給不專業的Hans這麼多肯定。

事情要辯證著看,尤其是藝術,這東西不是科學那麼唯一性,最多只能是你自己看不起罷了,在自己的世界中,都是自由的,隨便你看不起誰。


推薦閱讀:

2016 年你看過的電影中最值得推薦的是哪幾部?
有哪些編劇大於導演的電影作品?
如何創作劇本?
看電影應該看類似《教父》《1900》等具哲學意義的電影,還是看類似《鋼鐵俠》等情節簡單電影?
如何評論國外災難影視劇中主角重妻兒輕父母這一現象?

TAG: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