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真的是如高曉松所說的那樣「音樂不發達,古人沒樂感」嗎?

在《曉說》第二期里高曉松說:漢人無音樂,都怪老祖宗,當時聽起來感覺頭頭是道的

高曉松炮轟:漢人無音樂都怪老祖宗

最近在知乎上看見這個問題

音樂評論里說的「詞曲咬合」是怎麼一回事?

感覺我們的老祖宗似乎也沒這麼簡單,那實際情況到底是怎麼樣的呢?

中國社會是否存在產生類似爵士樂等音樂的文化基礎? - 華語流行音樂


一學期的中國音樂史下來,我感覺原因有以下幾個:1,和態度有關,上古時期的音樂史由祭祀活動慢慢轉變過來的,是宗教(雖然西方的音樂也是從宗教慢慢發展而來的),禮節的一部份,還沒有意識到藝術的味道。把音樂和個人修養,品德放在一起,相當於是禮儀來學習,彈奏古琴的時候還必須沐浴更衣焚香於前,然後再彈奏。2,與社會制度有關,中國古代從秦開始就是中央集權制的國家,音樂的發展經常取決於統治者對音樂是否愛好,所以導致長期以來民間對音樂的興趣不大,或者不能形成一個具體的流派。宮廷音樂也往往是為統治者的一些活動服務,例如祭祀,打戰等等。3,和近代的遭遇有關,晚晴開始西方列強不斷侵略我國,那時的音樂開始為抗爭服務,民國之後很多留下的作品都是激勵國民的,而商業性質的音樂被批為「靡靡之音」。4,和價值輸出有關,19世紀開始,西方侵略世界各地的同時,也把他們的價值觀帶向全世界,這時中國的傳統音樂變成了小眾的東西。5,其實高曉松的說法也稍有偏頗,畢竟戲劇和民歌都有保留下來,並且還是有各自發展的空間。如果說「中國無流行音樂」那我還是同意的。以上觀點均是我在電腦前回憶上課內容所述,由於上課沒認真聽,有錯誤的,請一定要指正。


高曉松?我認為他還不夠格做一個文化學者。原諒我的鄙夷,我看過一次他的節目講傳統文化,我就覺得他對這個領域很無知。也許他在現代流行音樂方面很有才華。

音樂不發達,無樂感這句話,其實我看了比較憤怒,甚至是誤人子弟,貽誤眾人。

音樂,聲音,我覺得可以說全世界任何一個名族自古以來都是很重視。外國不清楚,東方文化體系下,對音聲的理解與運用,比起現代人有過之而無不及。黃帝內經,太古天真論就提到了音聲和人體內髒的關係,在古印度,當時的人甚至能有人做到舞步的節奏用來吸引蛇。在我們中國甚至是術數體系中,和音聲都是有極大關係的,納音就是這套系統的遺留,當然,納音的用法據說失傳了。還有邵康節的皇極經,後半部,那些常人看不懂的是什麼?是音律。我們祖宗系統更加龐大,律呂和音樂乃至音聲這些名詞都是不同的,和天文也有關係。

你想一下,就古琴的徽位怎麼來的,二分之一,多少分之一等等,不在微位不出聲音,怎麼那麼准?換句話說是用數理學計算來的。

很多東西失傳了,是拿不出直觀的表演駁斥它們,但這不代表我們祖先所謂沒有樂感,音樂不發達!

最後,這個所謂的文化學者高某,我印象中幾次貶低了中國內蘊,勸各位珍愛大腦,遠離邪師。


(關於和聲與復調。和聲的定義是a group of (typically three or more) notes sounded together, as a basis of harmony. 我看到古琴里時常有兩三根弦一起撥的。設想一場古代音樂合奏,如果拿古琴固定幾根弦給其他樂器做配樂,是不是已經構成和聲?

(關於復調。復調的定義是the style of simultaneously combining a number of parts, each forming an individual melody and harmonizing with each other. 按這個復調定義,只要有好幾種樂器同時各自演奏互相配合的旋律,是不是就構成了復調?只要琴和簫同時各自演奏配合的旋律,是不是已構成復調?

(關於中國音樂缺少低音區。我認為青銅編鐘里那些比較大的鐘已經構成低音了。但是編鐘在當代民樂中基本缺席。評論里有說叫我去聽當代民樂合奏,就明白跟西方的差距在哪裡。我覺得現在的問題是,我們對自己古代音樂文化基本沒有了解。給一個自己不了解的東西下論斷說「它很糟糕」,是不是有點太著急?)

(關於「古代注重禮樂教化,禮樂不分家,這和如今音樂注重抒發人本身的情感相差太大。」——請看一下《詩經》里的鄭衛淫風部分,宋詞的婉約詞部分。你覺得「詩言志」「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這些都不是抒發人本身情感的嗎?)

以上2015.10.16

——————————————————————————

回應三個批評。

一種評論說:本來有好的傳統,結果失傳了,有了等於沒有,所以還是怪祖宗咯。

我當然知道六經里的樂經早在漢代就失傳了。但失傳不意味著沒有。

關於失傳問題,我想不能歸結在「重視不重視」。改朝換代戰亂頻仍,也許不是「重視」就能挽救的。中國文化的保存,有時候太依賴官方力量;一旦大一統政府倒台,文化就有損失(宋元交際);西方政治中心相對分散,一個國家延續不了,可能被另一個國家繼承下來。這是對失傳問題的簡單解釋。

有時候人們會把宋以後的文化狀況解讀成中國歷史整個的狀況。比如說,明清皇帝不重視音樂,大家就把明清的狀況擴大到整個中國歷史。我覺得這是不公平的。當高曉松說「中國沒有好的音樂傳統」時,他可能把中國近三四百年的狀況擴大成了三四千年。

伏羲女媧這個例子被很多人吐槽。這是傳說沒有錯。但是伏羲制琴這個傳說,是否說明音樂的確在上古中國的政治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呢?是否說明古代中國人——某個時期,某一部分人——的確重視音樂呢?

再來回答「失傳了,所以沒有卵用,所以還是怪祖宗」這個問題。我覺得我們論爭的核心問題是中國有沒有好的音樂傳統,不是應不應該怪祖宗。我認為高曉松的怪祖宗不是一個有建設性的結論。

兩種提法。

一種是像高曉松一樣說:「中國沒有好音樂,因為中國沒有好的音樂傳統。」

它的潛台詞是:「這個傳統真糟糕!讓我們徹底鄙視它!批判它!拋棄它!請不要大意地跪舔西方腳趾,努力向偉大的西方音樂學習吧!」

另一種提法是說:「中國沒有好音樂,是因為中國曾經的音樂傳統失傳了。」

它的潛台詞是:「如果失傳,能不能找回來呢?如果曾經有,能不能復活它呢?在我們學習西方樂器、樂理知識以後,能不能也了解一下中國自己的樂器和樂理譜系呢?」

你覺得哪一種倡導更有建設性呢?

中國也許沒有交響樂,但它也有好的、不亞於西方的音樂傳統。請不要只是一味用西方的標準批判它。請嘗試發掘它的可能性,復活它,保存它,延續它。請給中國音樂一場真正意義上的復興。

這是我想說的第一點。

**

我想說的第二點是關於交響樂與西方中心主義。

有人上來就批評說:中國沒有發明和聲,沒有復調音樂。我想,首先,在沒有破譯古代各種琴譜簫譜、不了解它們配合狀況的前提下,就下結論說「沒有和聲,沒有復調」,會不會有點武斷呢?其次,在指責中國「沒有和聲,沒有復調,沒有交響樂」的時候,就好像指責中國「沒有理性,沒有法治,沒有民主,沒有實證主義,沒有重商主義,沒有資本主義萌芽」——這些個標準,會不會有點……太西方了呢?

有人批評我:「答主一看就是學文科的。」我想請問:你學理科的優越感來自哪裡?科學、理論、實驗產生於什麼樣的歷史背景?它是普世的,天然合理的,適合作為一切事物的評判標準的嗎?

自然科學只是一種世界觀,陰陽五行同樣可以是世界觀。我覺得它們只是不同,沒有對錯。你當然可以站在自然科學的立場上否定陰陽五行,但是請注意當你這麼做的時候,你已經站在了某隻鞋子里。

這句話我不光想問網友,也想說給五四時期的激進知識分子如胡適、魯迅:「站在西方文明的靴子里批判中國文明,這個立場選擇是天然合理的嗎?」(推薦馮驥才《魯迅的功與過》。魯迅的國民性批判不一定來源於西方傳教士,但一定是站在西方民主自由立場上設置出了「奴隸」與「統治階級」的話語。)

既然有人給我貼文化中心主義,那麼允許我也給這種立場貼一個主義的標籤——我覺得這是西方中心主義的表現。這種立場默認,西方文明是歷史的結局,是歷史發展的唯一正確的方向,西方音樂就是中國音樂應該發展的方向。西方有的,我們也應該有,否則就是落後,如資本主義、重商主義、民主科學、交響樂;西方沒有的,我們就不應該有,否則就是迷信,如中醫、風水、占卜、陰陽五行、佛教道教、鬼神信仰、祖先崇拜。

最糟糕的是,人們對西方中心主義往往是不自知的。當人們提出「中國為什麼沒有交響樂」「中國為什麼不像西方一樣為音樂家立塑像」「中國為什麼沒有好的類型的電影」「中國為什麼沒有實證主義」「中國為什麼沒有重商主義」「中國為什麼沒有發展出科學」「中國為什麼沒有發展出資本主義萌芽」這些問題的時候,他們把交響樂、類型電影、實證主義、重商主義、科學、民主、資本主義萌芽這些來自於西方社會某一階段某一學派定義好的概念,當成是普世的、放之四海皆準的標準,來要求中國文明。他們把西方文明中出現的事物一一標上時間線,如果說中國比西方早,他們就說「中國比西方先進XXX年」,如果中國沒有出現,他們就說「中國從此比西方落後了……」

我認為這是不自知的西方中心主義。我認為這不是評價和訴說傳統的有效方式。

我來嘗試儘可能簡單地表述一下我的觀點:

西方文明並非普世標準。以西方文明為參照的反省,並非絕對正確。好或壞、先進或落後,不是評價文明的天然標準。從五四開始的現代化進程(西學東漸),使中國知識分子對於中國傳統的態度,長期處在一種以西方為參照的自我批判、自我反省、自我貶低的狀態中。中國傳統不「壞」,不「落後」,不「封建」,不「腐朽」——它只是與西方不同。

與之對應,中國傳統音樂不「壞」,不「落後」。我們只是不同。

讓傳統為現代保留可能。讓傳統樂器為中國音樂保留可能。讓五音十二宮為中國音樂保留可能。

這是我想說的第二點。

**

第三個批評是是基於馬克思主義XXX思想最廣大人民群眾原理的批評。批評主要的點是「中國古代的樂不是用來給老百姓聽的。它們不是人民的創造。它們是用來教化的工具,懂不?」

這位同學你高中歷史學得真好啊。麻煩站出來回答我一下,你覺得貝多芬莫扎特柴可夫斯基家裡是種地的嗎?你覺得13歲的貝多芬參加宮廷樂隊擔任風琴師和古鋼琴師是彈琴給農民工伯伯聽的嗎?你覺得雅典兩千年歷史的阿提庫斯劇場是演奏給連公民權都沒有的雅典奴隸看的嗎?

「古希臘古羅馬的學校里音樂就跟騎馬射箭天文地理一樣重要。」哇古希臘古羅馬好了不起啊,讓我們跪舔他們腳趾吧……

我看了維基百科古希臘柏拉圖建立的學院(The Academy)頁面,關於該學院的課程,學界有爭議。Guthrie在 A History of Greek Philosophy里說,該學院課程可能遵照柏拉圖的《共和》(Republic)那本書;還有學者認為該學院課程應該包括數學與哲學問題。我沒看到哪位學者說柏拉圖學院教授音樂。如果有,請給我看文本證據,謝謝!

而音樂在中國古代貴族教育中佔有重要地位是有文獻依據的。先不討論失傳的《樂經》,《禮記·樂記》已經很能說明問題了。六藝包括禮樂射御書數。「音樂就跟騎馬射箭天文地理一樣重要」,這句話完完全全說的就是上古中國啊。

對於宋以後的中國,我可能沒有資格說它有好的音樂傳統;但是對於漢以前的中國(可以到唐吧),做先秦的博士僧在此表示,音樂簡直不能更重要了好嘛!

接受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教導的好學生們,似乎很容易對「貴族」這個概念懷有敵意。我想說這不是中西方的區別。在現代文明以前,藝術家他不是貴族,他就必然是貴族的附庸。

音樂家、文學家、繪畫家的出現,是社會階級分化的結果。他們如果不是有錢有閑的貴族本身,就必定是貴族階層的依附。中國古代的音樂家如果不是嵇康這樣的閑散知識分子,就是受雇於宮廷的樂師。同樣的,古希臘音樂家Athenaeus,Sappho這些人,都是有財力有能力從事藝術創作的雅典公民,而非無產者。貝多芬再窮再潦倒他也不是馬克思定義的無產階級大眾。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喜歡說「人民創造歷史」,但是不好意思請告訴我「人民」是誰啊?如果你和你媽是人民,為嘛孔子和他媽就不是人民?

還有「中國古代一直都是封建社會」——噫?馬克思沒教你前面還有個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咩?「並且西方從古至今一直強調人文主義」——不好意思,人文主義是歐洲中世紀文藝復興的產物。我高中歷史學好啦。

嫌我騙贊的……騙贊有毛用啊?我騙來這些贊,是拿來炒菜吃呢,還是拿淘寶賣啊?我騙到這些贊唯一的好處就是跟朋友炫耀說:小王啊,我知乎上有好幾個贊哎哈哈哈哈!

我當然希望被更多人看到。我迫切地想要表達我的想法。我很在意一件事:就是向人們傳遞破除西方中心主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因為它是恢復中國人對於中國傳統的自信的前提。我期待屬於中國的文藝復興。

更新於2015.10.15

以下原文。

————————————————————

我不知道我為什麼會點進這個兩年前的問題……然後我手賤,戳進高曉松視頻里看了。下文寫的全是關於高曉松的吐槽……標題就叫哀古樂好了。

————

中國知識分子在最近的一百年里培養出一種好習慣,就是不管中國有什麼不行,一律推到老祖宗身上——歸結到文化傳統上。

民主民主不行,他們說:這是因為中國有著根深蒂固的封建專制主義傳統……

科學科學不行,他們說:這是因為中國缺乏實證主義傳統……

音樂音樂不行,他們說:這是因為中國沒有好的音樂傳統……

以上論點總結一下一句話:「不賴我,全賴我媽。她把我生成這樣嗒!」

神啊。

高曉松《曉說》第一季里討論中國音樂為什麼不行,他說:「這個真不是我們不努力,是因為咱們這民族他骨子裡沒有這細胞。所以這真不是我們的問題。這是老祖宗害人。自古以來音樂家沒地位……」

本來已經長得夠丑了,還這樣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明明是個學渣非要裝學霸拐騙小女生,這樣真的好嗎這位清華同學?

高曉松舉完胡琴、二胡、琵琶的例子(這是他對中國樂器的全部認知)以後說:「又沒樂器,又沒好的音樂傳統,音樂家的地位又始終很低,始終就沒有排上名過……就寫詩特厲害……」

關於樂器。金:鍾、鎛、鏞、鉦、鈴;石:磬;土:塤、缶;革:鼓;絲:琴、瑟、箏;匏:笙、竽;竹:簫、管、箎、籥;木:柷、敔。這裡羅列的僅是周代樂器。你敢說漢民族沒樂器?

關於音樂傳統。伏羲造琴瑟,女媧作笙簧;伏羲結網捕魚而有《立基》,女媧摶土造人而有充樂,神樂教田而有《扶犁》。夏代即有樂舞《九歌》《九辨》《九招》。商代甲骨文卜辭即有鐘鼓社祭軍事記載。周代六藝禮樂射御書術,音樂排在貴族教育的第二位,僅次於禮。《禮記·樂記》認為從一個國家的音樂狀況,可以看出它的政治狀況。先秦《詩經》《楚辭》無一不是樂作;漢有漢樂府,郊祀歌,相和樂歌,鼓吹、橫吹曲辭;魏晉有《春江花月夜》《玉樹後庭花》(是的,這不只是詩,是曲子),有江南吳歌有荊楚西曲;唐代進口高曉松的胡琴琵琶,迎來一個國際化的大高潮,那就是敦煌;宋有宋詞,元有元曲,明有傳奇,清代還有盛京宮廷樂舞……最後到我們,我們,呃,有京劇……流行歌……中國好聲音……呃……

我們確實不見得有好音樂——可是你敢說漢民族沒好的音樂傳統?

關於音樂家地位。你覺得孔子地位低嗎?孔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又學鼓琴於師襄,師襄以為文王操。也就是說,在古人的心目中,好的音樂即意味著好的時代,帶來盛世的聖王往往也是好的音樂家——這是把音樂家捧高到了哲人王的地位上呀。遠古有伏羲女媧,周有文王孔子,師曠伯牙,漢有李延年,三國有嵇康,唐有唐玄宗李隆基,有李龜年董庭蘭白居易,宋有柳永姜夔,明有朱權朱載堉……高老師您覺得這些人地位不是很高,都沒有您高是嗎……

當然古代音樂職業地位低也是個事實——這個實在沒辦法。「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嘆氣,我們漢民族就是這樣一個超級尊重知識和知識分子的民族(我是說近代以前),除了知識分子(「士」)其他職業地位都麻麻啦。春秋時充當樂師的往往是瞎子——瞽人,但這在世界上來看並不獨特。荷馬也是個瞎子。誰叫盲人記憶力好並且樂感上佳呢。╮(╯▽╰)╭

有同學說:「東方的古典音樂偏嫻靜,偏單薄。即便是慷慨激昂,也以solo為主。西方就不同,交響樂的歷史非常悠久。當代音樂大部分極其講究樂器配合,背景音的豐富和層次感等等,我們的古典音樂雖然近年來發展出許多交響形式,但從歷史上看並沒有這種習慣。」

中國古代沒有交響樂嗎?不講樂器配合嗎?沒有豐富的背景音和層次感嗎?所以你覺得這些琴師瑟師歌工排在那裡是幹嘛的?排排坐吃蘋果嗎?

(《中國古代音樂史料輯要》第一輯《三才圖會》,頁883)

所以你覺得這些樂器都不需要配合嗎?所以你覺得這些大塤、小塤,大竽、小竽,大琴、小琴、中琴,楹鼓、雷鼓、建鼓,不能製造豐富的背景音和層次感是嗎?所以你覺得這圖畫上的十幾二十個小鼓作為背景音的音樂,只能「偏嫻靜」「偏單薄」是嗎?

(《中國古代音樂史料輯要》第一輯《三才圖會》,頁833)

中國古代不是沒有交響樂,只是沒有西方人的交響樂,也沒有「交響樂」這麼高端大氣上檔次的洋名字罷了。

我真為這些古代樂器不值。它們就是太不會投胎了啊!這些琴瑟鼓箏笙簧,如果是投胎在西方,那麼它們就是現在的大提琴、小提琴、鋼琴、手風琴,就是現在的交響樂。不幸投胎在中國,於是只能永遠沉睡在博物館裡。

高曉松對音樂傳統的不滿我有疑議,但他對當代中國音樂狀況的批評,我深有同感。那麼問題來了:如果我們民族曾經有過高度發達、高度繁榮的音樂文化,為什麼中國現在的樂壇是這個模樣?來來去去就是這麼幾張老面孔,就是這麼幾個流派,這麼幾個風格?

我的回答就是:我們自己的音樂傳統已經被閹掉了,嫁接上了一個歐洲中心的西方音樂傳統。中國音樂為什麼不行,因為中國人已經拋棄了自己的音樂——拋棄了宮商角徵羽,拋棄了琴瑟竽笙簧,拋棄了鍾鈴鎛鼓磬,拋棄了「順氣成象,而和樂興焉」那一套把音樂映射在天地萬象與社會人文上的價值體系——與此同時,也就拋棄了音樂自身以及外在的豐富可能。

音樂傳統喪失的第一個部分,是對於音樂的認知。在中國古人心目中,五音是天地人文法則的一部分。音樂與萬事萬物有關。音樂最早是祭祀的一部分,因此也是古中國人現世生活中充滿神性意味的那一部分。一方面是人之於神的敬畏,一方面是人之於人的關懷。

音樂與天象有關,同時也與曆法有關。

這套價值觀,我們目前劃歸為封建迷信。

音樂傳統喪失的第二個部分,是音律系統。現在即使是音樂學院,也完全遵照起源於古希臘,發展於歐洲中世紀(那什麼紐姆記譜法),並在17世紀末期定型的音樂記譜法,即五線譜。中國的音樂家有一輩子的時間在五線譜上畫蝌蚪,卻拿不出一丁點時間,讀一讀我們自己的樂譜……當然必須承認,要讀這個樂譜,很有難度。= =

我雖然承認,我不知道這一頁是神馬東西,但我隱隱覺得……它們曾經被演奏。它們曾經被諦聽。它們也許是,也許是很好聽很好聽的音樂……可是我們聽不到了。

音樂傳統喪失的第三個部分,是樂器,以及對於自己民族樂器的信心。這句話雖然說的有點難聽,但我以為,一個國家的上層社會時常決定著這個國家文化的發展方向。也就是說,一個國家有錢人的小孩如果都去學鋼琴、小提琴了,那麼這個國家的音樂一定會向著西方人的方向發展;一個國家有錢人的小孩都去搖滾、rap、發神經,那麼這個國家的音樂一定會……還是向著西方人的方向發展。我覺得這就是中國的現狀。我接觸到的中國小孩,幾乎都在學鋼琴、小提琴,學美聲,偶爾遇到那麼一個學二胡的,後來還不拉了。從來沒有聽說哪家的小孩在學「琴」,「瑟」,「磬」,「笙」,「簧」——反正也沒人知道它們是什麼鬼了。考古好不容易挖出來曾侯乙編鐘,我們拿這鄭重得不能再鄭重的上古禮器演奏什麼?歡樂頌,新年好,東方紅,一路平安,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國際歌……我選擇狗帶。

我們現在玩的音樂,是西方人玩剩的東西。洋人玩搖滾,我們也來搖滾;洋人玩流行,我們也來流行;洋人來rap,我們也來rap(中文根本不適合rap,喲,喲;中文rap簡直傻逼透了,喲,喲);洋人來什麼靈魂音樂,我們以為我們有靈魂,也開始玩靈魂音樂。洋人用簡譜,我們也學簡譜。洋人用C大調B小調SB調,我們也來嘰哩咕嚕SB調。洋人彈鋼琴我們也彈鋼琴,洋人拉小提琴我們也拉小提琴。這些C大B小SB調被作為正統音樂呈現在公眾眼前,當我們需要來一些非主流殺馬特調劑一下情緒的時候,民族音樂就哐哐哐登場了,參見扭秧歌插秧歌以及中國好聲音的高音便秘歌。

有同學說喜歡中國風歌,結果一看,發現全都是日本的……日本之珍視傳統,勝過中國百倍。中國風歌曲全在日本,這太科學了好伐!

假如把漢文化歸結成兩個點,一個是「禮」,一個是「樂」。音樂對中國文化來說,是多麼、多麼、多麼核心的一個落腳點啊,現在居然有大叔聲稱中國沒有好的音樂傳統——而我簡直要同意了。子孫不肖,奈何怨父母不賢。唉。媽蛋!

我們不是沒有。我們只是不珍惜。


首先 我不是專業人士 不能斷定事實如何

其次 我認為哪怕專業人士 也不一定能斷言事實如何

高曉松在我看來太過critical 當然他有他的觀點和依據 但是他看待這個問題的出發點也太過片面了

有支持高曉松的人說 中國古代音樂都是統治階級的娛樂活動 沒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這點不能苟同

雖然我不專業 但是我知道各種風格迥異的地方戲 各種小調平彈快板書

音樂是不可能分階級的

荒涼的草原上也有長調

山溝溝里也有花兒

大珠小珠落玉盤 是普通商人婦彈出的

不知亡國恨的商女 也會唱後庭花的

她們是什麼上等人嗎?彈唱是為了教化嗎?

有權有勢的聽絲竹班子

文化青年吹塤吹笛

田裡的泥腿子 也或許喜歡吹吹柳葉的

有答主說我們混淆了文學跟音樂

對於這一點我想說 詩詞跟音樂是不可分割的

詩詞中的節奏和韻律 與音樂無關嗎?

多種音樂表達形式之中都是詞曲結合 這是巧合嗎?有唱詞的樂曲往往會更高效的被傳播 這一點中西是一樣的吧?

東方樂曲樂器的衰敗 我認為或許有這樣一個原因:

清末至國民時期 西方文化湧入 民主與科學被先進知識分子推崇 並迅速成為先進的標識

這種先進性使得資產階級對西方文化產生極大的熱情 鋼琴小提琴之類也隨之被打上了先進的標記 在這種氣氛下 去學習中國傳統樂器怕是會有固步自封的嫌疑

音樂的衰敗不是音樂自己的衰敗

它是與我們的傳統文明同時衰敗的

有位答主的一句話我很贊同

中國音樂是被閹割了的

文化一旦斷層 失去了有效的傳承 就註定要滅絕了

如今大家各執一詞

鑒於我們都沒有機緣去感受我們文明鼎盛時期的那些曲目

斷言它的價值和成就高低

就都是不嚴謹的

是不負責任的

無論如何我相信

音樂沒有高低貴賤

不分人種

不分文明

妄言我們祖先沒有樂感

是有些嘩眾取寵 信口開河的

高曉松靠嘴吃飯 說的話往往是頭頭是道但卻不夠嚴謹的

他的觀點是個娛樂節目的賣點 不是學術研究的成果

最多起到一個發散思維 拋磚引玉的作用

把他當權威 說什麼信什麼 就有點腦殘粉了


發個文物,澄清一下不少人對中國古代音樂的幾個重要誤解:

1 不少人認為中國古代只有宮商角徵羽五音,沒有7音(五音不全應改為7音不全)。

2 不少人認為中國古代音樂起步較晚,優質的樂器誕生,一般認為也得商周之後吧~最早不早過夏朝吧。

3 不少人認為中國古代早期樂器音準比較差。

下面請出我在某博物館看到的文物 duang duang duang。 國產8千年前的骨笛,可發出哆唻咪法索拉西7音。這個笛子造出來的時候比夏朝還要早2000多年,大概相當於我們和秦始皇之間的年代差。解說姐姐介紹說,復原後笛子的音準非常高,猜測當年也是用於給其他樂器校準的稀罕物。這麼猜測的理由是如果當年真能量產這種準度的樂器,中國人的音樂天賦豈不逆天?

另外同一個博物館還看到還有一個排簫(可惜沒拍照,忘製作年代,大概是春秋時期的),經過驗證,發聲頻率與現在標準頻率完全一致。


實名修正 @月呀么 的答案:

關於中國古代的音樂歷史,其實我覺得答主懂的很多,可是關於以下這一段我倒是持著不同的觀點,先貼出:

「我們現在玩的音樂,是西方人玩剩的東西。洋人玩搖滾,我們也來搖滾;洋人玩流行,我們也來流行;洋人來rap,我們也來rap(中文根本不適合rap,喲,喲;中文rap簡直傻逼透了,喲,喲);洋人來什麼靈魂音樂,我們以為我們有靈魂,也開始玩靈魂音樂。洋人用簡譜,我們也學簡譜。洋人用C大調B小調SB調,我們也來嘰哩咕嚕SB調。洋人彈鋼琴我們也彈鋼琴,洋人拉小提琴我們也拉小提琴。這些C大B小SB調被作為正統音樂呈現在公眾眼前,當我們需要來一些非主流殺馬特調劑一下情緒的時候,民族音樂就哐哐哐登場了,參見扭秧歌插秧歌以及中國好聲音的高音便秘歌。」

分割:分割線之下是我對該答案的修正內容,分為三個部分

+++++++++++++++++++++++++++++++++++++++++++++++++++++++++++++++++++++

I:

先不提原答主在這段所說的搖滾樂,也不提原文中提到「有同學說喜歡中國風歌,結果一看,發現全都是日本的…」。

先簡單的聊聊什麼樣的音樂是屬於中國的吧,只有這方面達到了共識,我們才能接下來去聊有沒有「中國的「音樂,以及它到底有沒有傳承。

我拿日本的Jazz音樂舉個例子,其中我使用了夏凌空老師在OCT-LOFT國際爵士音樂節講座中的一些內容:

Jazz音樂的起源可能很多人都能說出很多,但是眾所周知的是他的起源和日本沒有絲毫關係。而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如今的日本Jazz似乎變成了一個不可忽視的新力量,成功的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Jazz樂迷投去關注的目光,並且也誕生了眾多的Jazz大師。

而日本的Jazz樂發展還是從戰後50年代開始,通過美國在日本的駐軍引入,最後進入了咖啡館從而普及開來,本質上來說,這種音樂的開始並不是屬於日本人的,用原答主的話說,他是屬於」西方人「玩的東西。這個階段的日本一直處於模仿和探索階段,從Chiemi Eri開始對於Jazz樂與流行音樂結合從而開始了對於日本廣大群眾的Jazz普及活動。直到1980年美國的權威評出最佳大樂隊、最佳作曲和最佳編曲三個獎項的獲獎者是同一個人——秋吉敏子,也從此證明了日本人在Jazz上的成就終於走進了世界範圍內的認可。

在模仿階段之後,日本人也開始了一個很重要的思索就是「什麼是真正意義上的日本爵士樂?」從1965年的Hideo Shiraki Quintet + 3 Koto Girls《Sakura Sakura》,也就是大家熟知的日本名曲《櫻花》,在這裡他被白木秀雄重新的編曲,變成了一首Jazz曲目。從這裡開始,日本人的野心開始膨脹了。

在Minoru Muraoka《Bamboo》(1970)中,有爵士史上很有名的西海岸風格的名曲《Take Five》,但比較特別的是裡面有用到日本的尺八來演奏。用傳統樂器來演奏爵士曲子,是日本對確認自己的爵士風格所做的努力之一。佐藤允彥曾經說過一句話,表達了他們想豎立自己民族爵士風格的強烈願望:「我們想創造出只有日本人能演奏、外國人無法模仿的音樂。」(當然了,這種想法在我看來是不可能的,只要是技術夠,並且足夠了解這個國家的文化內核,並且深諳其情感,縱使他是外國人,也可以創作出日本Jazz

在日本嘗試創作出日本Jazz的道路上,離不開兩個方面:「走出去」和「引進來」。「走出去」,一是日本爵士樂手大量地同歐美爵士高手交流與合作;二是到世界各國參加爵士音樂節和巡演;三是很多日本樂手個人參加了非日本籍的音樂家的樂隊。

最後我們也看到了,比如Terumasa Hino - Be and Know這首,用夏凌空老師原話去講:」這首曲子特別長,大概有20多分鐘,唱片的第一面就只有這一首曲子。這是我在中間切了幾刀的版本,後面還有更精彩的益田干夫的鋼琴solo,因為時間關係沒辦法全聽完,大家有興趣可以去找來聽聽。這是日野皓正比較優秀的兩張專輯之一。這是日本樂手能玩出的最好的具有日本風格的一種爵士,他並沒有使用日本樂器,使用了簡單的爵士標準配置,卻能演奏出獨有的日本情愫,比如那種如泣如訴的感覺,那種細膩的情緒,只有日本人或者說亞洲人才能演奏出來。爵士里有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風格,日本爵士的特色是比較明顯、獨特的,其他民族很難去揣摩的,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日本爵士。

通過日本Jazz音樂,也就是這一大堆話之中我想說的重點,那就是:一個國家的音樂是不是屬於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和音樂人用什麼樂器,怎麼去唱,玩什麼風格沒多大關係的。真正的本質在於你音樂中所反應出來的文化與情感。

II:

反觀答主 @月呀么 的回答中,對於中國音樂的理解似乎是非常偏激的——只能接受中國的傳統樂器,編曲,內容,並且只成為擁有了這些才算的上是中國音樂,我認為是非常有問題的。

而至於那些說中國的流行音樂,首先我不知道你說的是不是Pop Music,如果是,我覺得你說的蠻有道理的。而如果你說的是目前中國玩的一切「西方音樂」諸如Rock,Metal,Punk等等流派,那我覺得你還是有失偏頗的。

相反,在中國,甚至是在極端音樂中,獲得世界上其他國家讚譽的樂隊之中也不乏中國樂隊,並且他們的作品確確實實充滿著令西方人羨慕的「中國文化」。(如果好奇的人多,我可以更新並且推薦一些這樣的樂隊給各位看官)

說到這裡,其實我們話就說回到我在第一段中說的那些東西,其核心就是什麼形式,什麼方法,什麼內容都不是斷定一種「國家」音樂的最關鍵要點。

而我回到音樂的本質中,不過是用一種聲音來闡述著一些東西和事物;他可以是情感,可以是歷史,也可以是一種文化。而樂器,旋律都不過是為之服務的,再怎麼花樣百出,西方的,東方的,最後還是要回到音樂最本質的東西上來。日本人可以通過傳統的爵士樂器做出日本獨有的爵士音樂,中國人自然也可以通過西方的樂器來做出中國人的音樂。倘若技巧得當,西方人也完全可以使用中國的傳統樂器來創作的出他們自己的音樂,這都不是矛盾的。

說真的,用樂器,傳統手法,古代的東西限制一個國家的音樂發展在我看來真的是一種很愚蠢也很無腦的行為。藝術的存在本來更多是無國界之分的,甚至有著統一的趨勢,否則音樂也不會成為一種全世界交流的語言不是么?

是的,把音樂看作語言,最終別人記住的不是你的表達手法,話語長短,口音如何不是么?

所以,中國人玩搖滾,玩金屬,玩交響樂都不是什麼「不發展中國音樂」的現象,除非他們只是想一味的模仿。還是那個例子,日本從模仿開始,最後創造了屬於自己的爵士。中國人在未來不也開一創造出中國的搖滾?

III:

回頭看看我們眼中的藝術,拿文學舉例子,村上春樹作品中的感覺明顯的是一個西方人的生活,這可能也導致了日本人並不覺得他是足以代表日本的作家,即便他很出名。而菲茨傑拉德的《了不起的蓋茨比》即便描述的是那個年代,不也讓現在的中國年輕人感同身受?文風也只是一個標誌,內容永遠是文學作品的關鍵,你用的什麼語言可能很多時候都是無所謂的。一個感受過中國生活並且沉浸其中的外國作家,如果他足夠懂的中國文化,我相信即便他文字之中也會透露出一些東方色彩。正如村上春樹作品,書中的主人公再怎麼喝著咖啡聽著Jazz,你們不也感受到了「日本」么?

看著高曉松的視頻中說的那些,其實我們笑笑就可以了。


本人是古典作曲專業的。

高曉松說的漢人無音樂,不是漢人真的沒有寫過音樂,不會做音樂。而是對於音樂的天賦低,音樂環境不好。是這麼個意思。然後我來解釋為什麼會這樣。我讀完中國音樂史發現裡面的人我幾乎都不認識,曲子都沒聽過。而且大多數的曲子是沒有記載的只有名字,和各位聖賢對這曲子的評價。我們說唐詩宋詞元曲小學老師都告訴我們這曲子以前是可以唱的。但是怎麼唱?至今還是沒譜。以上種種原因就像高曉松所說的音樂環境差啊,音樂家沒有地位。還要罵梅蘭芳先生這樣的人為「戲子」那誰願意從事音樂。到現在也是如此覺得學音樂是什麼也學不好才去學的。也導致現在國內的音樂不管是流行還是古典都不太行。就連學院的教材都是上世紀20年代的教材。相比較西方吧,音樂家地位比較高。芬蘭把西貝柳斯印在錢幣上,德國有貝多芬的肖像。奧地利的莫扎特故居是必去的。現在義大利的博物館裡面有幾百年前的譜的,旁邊還有人專門唱給你聽。相比鼓浪嶼的鋼琴博物館氣死人的放些一個又一個傢具。你倒是可以把鋼琴弦調一下或者換一下,請一些學生來演奏也可以呀。一定就是死氣程程的放在那裡當擺設,17几几年的小提琴現在還不是很多小提琴家在演奏嘛。國內和國外一對比其實就一目了然了。其實我們漢人音樂天賦不好也沒什麼。民族小節問題。其他地方還是挺強的。比如有小聰明,應試能力強,勤勞,和善。吃的了地溝油。想想還是很驕傲的。哦!還有一個很可貴的精神-阿q精神


在豆瓣上聽一些相較來說比較中國風的音樂 ,查詢了下發行商卻大部分是日本的,深感悲催。其實當代也有好多好的高藝術成就的民族音樂家,但是都出走日本了,其中緣由不禁唏噓,當代國內人文環境何以至此,追其因果,又得掀起一番罵戰。


高曉松涉獵的範圍太廣,沒有誰能證明他說的全都對。但你要質疑請拿點有用的證據出來,而且有的人根本不評論對錯,直接對高曉松人身攻擊,給那些答案點贊的人,你們知道這一群人在討論什麼嗎?

第一,希望各位能搞清楚什麼是"樂感",罵人之前自己百度一下了解了解。

第二,每次遇到討論高曉松的這些問題,永遠有人不斷排列古代書籍上關於樂和樂器的記載,我就納悶了,你高中歷史及格了嗎?中國古代的樂是主要用來給老百姓聽的嗎?那些樂器夠豐富,可有幾個是人民的創造??那是用來教化的工具,懂不?

第三,總有人藉此批評現在中國音樂崇洋媚外。我贊同現在的中國流行音樂沒有自己的靈魂,但是非要說中國孩子學西方流行音樂不對的話——你行你上,不行閉嘴。這是趨勢,不是選擇。不要在事實面前講道理,幼稚。

第四,又是一群不懂音樂的外行人在評論,又是一群分不清文學和音樂的人在評論。你們要想振興中國音樂,麻煩給個方案出來。如果不行,好好聽別人講,別插嘴。

————————更更更——————

很多人還是不理解,這麼說吧,上面有答主以「扔他一臉廣陵散」等類似觀點譴責高曉松,但大家舉的那些例子都是封建階級自己聽或者用以教化人民的音樂,這並不能反駁高曉松,你跟人家說的不是一回事。上面已經有專業的人士站出來了,我這個答案就側面說明一下。畢竟按照社會發展來講,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西方的資產階級萌芽到發展到壯大時間很長,他們的社會對於文學雕塑美術音樂的需求有多少,你沒見過你也聽說過,更不用說古希臘古羅馬的學校里音樂就跟騎馬射箭天文地理一樣重要。並且西方從古至今一直強調人文主義,音樂是用來抒發自己內心的。

中國古代一直都是封建社會,全國都是小農。培養人才和考試都沒有音樂這一科,有熱情從事音樂的也是給上層服務的。你們覺得這種情況下廣陵散之類的能傳播開來?當然不能,廣陵散在清朝已經失傳了,你現在聽到的是根據記載腦補的。一本中國音樂史裡面有多少個「失傳」二字?又有多少音樂是最廣大人民能欣賞得了的?即便有戲劇,可那裡面文學的成分也不比音樂低。跟西方一比較,我們確實在音樂方面不行。

至於那個用同一個答案回答了兩個問題,都跑題但都收到了很多贊的 @月呀么 完全是文化中心主義,給他點贊的都是小學生嘛?「我們不是沒有,我們只是不珍惜。」靠,那些音樂壓根進不到最廣大人民的生活中啊,你要大家珍惜什麼?


其實他說的挺有道理的。。。

不想談編曲旋律什麼的(想談也無從談起,古曲都遺失了)。就說樂器和唱法。

無麥時代最重要的就是要讓人聽清,這一點是現代人一直不理解的。現代人帶著耳機聽,得到的是毫無損失的近場音效,相當於貼著歌手嘴聽,這古人能行么?即使是有錢人叫堂會,也要一個開闊場地演出啊,觀看者至少離著十幾米。如果為了觀眾多一點,那需要的場地就更大了,首先你要解決的,就是音量的問題。

從樂器的角度來說,西方樂器確實領先我們,時至今日管弦樂依然可以搞大型演奏,我們實在拿不出什麼對等的東西。我們的樂器音量普遍都偏小。

從唱法的角度來說,美聲優於戲曲,這毫無疑問。別琢磨流行音樂什麼的了,那玩意古代沒有,因為真心聽不見。要不然你不拿麥嚎一嚎試試,看有多少人能聽清你唱啥?


關於古代古代音樂或許可以回答一些,其實中國古代音樂內容是多種多樣的,但總體來說整個音樂的發展史就是伴隨政治一起成長的,民間音樂少的可憐,所以會出現只表現於調而沒有出現和聲。


以下是我回復 @月呀么 的評論。我現在貼出來當作答案:

「人家老外c、c++、java、python、php都搞出來了。咱們還用機器語言和彙編。那你說這傳統要不要繼承?」

通俗版本的答案:

「老外已經開發出了鋼筆、圓珠筆、打字機、電腦... 作為一個作家你還會堅持使用紙墨筆硯來寫文章嗎?」


非民樂研究者,只是分享一些生活中的觀察。

結論:確實不發達。不支持廣大洗地黨,是就是不是就不是,我們不是在討論民族情懷。

1、近年來以《歡沁》《琵琶語》為代表的一些「民樂」,頻繁出現在各類傳媒中,有比較高的知名度,聽起來確實很好聽。而實際上這類樂曲在配器上以突出民樂為核心,但總離不開西洋樂器;編曲上也都使用一些西洋樂的手法,如歡沁的開頭。

反觀古典民樂代表作,如《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等,我不知道我們現在聽到的版本成曲於何時,但確實不好聽。

2、上面的是感性的,下面的是理性的。

我們且不以現在留存可查的『西洋古典樂』與『傳統民樂』曲目數目論高低,單說依我聽過的寥寥可數的民樂曲目中,民樂對和聲的運用非常薄弱。我們能用各種辭藻形容傳統樂曲的旋律,慷慨歡快或悠揚凄婉,然而能否把旋律堆疊是本質上的區別,要說有多重要,就像二進位的第一個1吧。

3、依我粗淺的歷史知識,古代民間音樂傳播,除了民歌應該就是靠的各種民族戲曲,就像霸王別姬中說過,不管是誰來了都得聽戲,按我理解,那是當時人們接觸音樂的唯一方式。我是北方人,曾饒有興緻地看過大爺大媽們從頭到尾幾小時的扭秧歌。沒有三拍子。我們可以聽到很多前16後16的鼓點,然而並不能聽到和諧的三拍子。沒有三拍子應該就好像說是只畫出了多邊形而沒畫出圓吧。

------------------------------------------------------------

以上只是外行平日粗淺的觀察,有大神不服可以帶著證據直接噴我,你說對了的話我就虛心接受。

我在這裡謹表達對高票回答這一類回答的反對。事實不應被情懷左右,縱使你說出再多我們沒聽過名字沒見過形狀的樂器,把傳統民樂吹得天花亂墜,裝個逼裝的不亦樂乎,又有什麼用呢?束之高閣的藝術起碼沒有傳達到我這裡,我還是個音樂愛好者,更別提普通人了,又何談民樂水平高超呢?

民樂發展不起來是因為諸多因素的限制,這是我們該反思的,而不是拿著祖傳的尚方寶劍對提出質疑的人斬立決。


某答主在那裡痛斥中國跪舔洋人臭腳,哀古樂之不幸,怒其之不爭,殊不知現在學民族樂器的娃都開始學五線譜了。混淆了西方的古典音樂理論,西方古典音樂跟現代流行音樂,還在那裡造謠惑眾,整一個民族主義者。幸好我還算有那麼點critical thinking,要是早兩年肯定被你忽悠成憤青了。

其實諸位沒必要那麼傷心,國外也有一大票人吐槽古典樂藥丸呢!西方古典音樂是古典音樂,現代流行音樂源頭也得算到20年代去了,更早還有藍調,福音歌曲等等。我們現在聽的現代流行音樂(pop music)它是搖滾樂的子集,後來慢慢舞曲化了。那麼搖滾樂又是源於什麼呢?答案是黑叔叔們的藍調。所以為神馬棕國不是現代流行樂的發源地呢?因為咱們沒有黑奴呀!(大霧)而且我們又錯過了兩次工業革命,自然就不能躋身世界舞台,「流行」起來了。

Ps:其實我也是胡說八道,不知所云。


清音雅韻,黃鐘大呂,蕭笛雙絕,琴瑟和鳴。高山流水,十面埋伏,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錚錚戰歌,廣陵止息,霓裳羽衣,凄婉絕唱,從世俗生活到宗教雅樂,五千年的文明是輾壓式的存在。宮商角徵羽,琴箏笙簫笛,莫高天籟,江南雅樂。曾經的華夏文化遠近聞名,折服了多少異域番邦的野蠻人,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不是古人樂感不強,而是某些現代音樂人根本不懂古樂。


上面的人愛看劇 各種劇很繁榮

另外,歐洲的現代音樂與文藝復興和美國崛起相關。

不是國樂不爭氣,是因為沒有土壤你不能要求有生命有果實。

再者,現在誰還狹隘以為有東西方。已死掉的設計師有那麼一句話:白貓黑貓、能逮耗子的為好貓。

馬列是德國plus俄羅斯的,周恩來留法的。

國歌聶耳留法的…


是真的,農耕大一統國家的文化就是禁錮自由,壓抑人性。你看先秦的詩歌是什麼內容,在看元明清,先秦有多少思想家,在看元明清,就知道了。清朝的人口,科技是周朝不能比的,但是今天被稱為中國文化的偉大成就,有多少是周朝人創造的?多少是清朝人創造的?文化水平差距如此之大,憑什麼音樂能避免?


高曉松說中國古代「音樂不發達,古人沒樂感」嗎?匪夷所思!!

如果真是他說的,大家應該原諒他的無知。

我在這裡鄭重地說:中國古代音樂非常發達,古人樂感非常好。

不管是宮廷、官府、寺院、民間,不管先秦#%¥#@ 唐宋元明清。


正好前幾天研究了你貼在問題中的第二個問題,非常深奧啊有木有,但顯然更有道理。建議仔細研讀。

----

當代中國音樂確實有那麼一點糟糕,但那是你當代的事兒,不能一味冤枉老祖宗。

1.單提宮商角徵羽,就奧妙無窮。再說古代那些名目繁多的樂器,管弦打擊,缺乏音樂細菌能研究出這些么。

2.陽春白雪下里巴人,高山流水伯牙子期,嵇康臨別一曲《廣陵散》……荊軻刺秦王別的沒記住只有高漸離的擊築送別。想想看,這些詞語這些故事誕生在什麼年代。

3.還有就是樓上各位提到的非常重要的:從樂府詩到唐詩宋詞元曲,古代詩歌絕大部分是歌詞。而且,為什麼填詞的時候詞牌曲牌都那麼講平仄?就是為了「詞曲咬合」。可以想像古人對待音樂的熱情和莊重。

總之,當代音樂由有代音樂的問題,不要都栽倒老祖宗頭上。

----

我們的古代音樂對當代音樂貢獻度確實比西方小(意思是說,國內的流行樂受西方影響比自己傳承的東西要多),這不是古典音樂本身的問題,而是當代音樂人的發掘能力問題。

原因有,解決辦法和先例也有:

1.東方的古典音樂偏嫻靜,偏單薄。即便是慷慨激昂,也以solo為主。西方就不同,交響樂的歷史非常悠久。當代音樂大部分極其講究樂器配合,背景音的豐富和層次感等等,我們的古典音樂雖然近年來發展出許多交響形式,但從歷史上看並沒有這種習慣。

感謝@朱子帥 在評論中的補充:

"當代音樂大部分極其講究樂器配合,背景音的豐富和層次感等等",這種東西就是和聲學.我國自古缺乏和聲學的概念(實際上至今來講也是這樣).

不過,這並不是說我們無枝可依。流行音樂經常有大提琴/吉他/鋼琴等單樂器伴奏的曲目,安靜、感人。把這些樂器換成中國樂器,歐美民謠換成中國風,一樣是催淚彈。比如《新白娘子傳奇》裡面有首歌叫《糾纏》,演唱者裘海正,二胡伴奏,中國風詞曲,但編曲完全是流行音樂的路線,非常感人。

另外,我雖然不怎麼看動漫,但在蝦米上是不是會聽到一些ACG音樂,日本人在這方面做的就很好。一種慷慨激昂的交響搖滾,大氣磅礴,但旋律和味道一聽就知道是日本的;另一種極其哀婉,很古典的日本風格,但旋律又是流行音樂的作風。

重要的是音樂人怎麼去揚長避短。

2.當代流行樂的非常重要的基礎是搖滾和爵士,這東西不是從咱們這發芽的。

但很多樂隊都在努力把中國傳統和這些東西融合起來,所以不是沒有可能性。我記得有張專輯是搖滾樂隊們翻唱鄧麗君的歌曲,「綠草蒼蒼」「無言獨上西樓」被搖滾出來也很有味道。

就不說搖滾版的,鄧麗君很多曲目,都是很多老師研究古典音樂之後為那些經典古詩譜的曲,這不都是很棒的流行音樂嗎?

3.影視作品。電影電視劇和流行音樂的配合相當重要,比如《人鬼情未了》《卡薩布蘭卡》《畢業生》《泰坦尼克號》等等。我們的電影電視劇紅色年代比較久,雖然也有很多經典曲目,但常常強調和傳統音樂割裂聯繫,「破四舊」嘛。

但既然已經不是那個時代了,還望努力。

4.音樂理念差異。歐美文化和東方文化當然有區別,方方面面的,但是不是說源自歐美的流行音樂就不能融入東方古典理念?比如說,我個人很中意英式搖滾,聽得比較多。在我看來,英式搖滾「有節制的爆發」和我們「哀而不傷」的境界是有契合點的。

融合、創新的方法一定有很多,如果這個都做不到,那中國就沒有當代主流音樂,我們的流行音樂只是始於歐美而止於歐美。

----

說這些是要反對高曉松這個觀點,不是反對他的一切觀點,更不是反對他這個人。我記得在他以前某本書中有一番話,很贊同。大意是說,很多優秀的創作者都不甘幕後,也要當歌手,要表演;他覺得不一定非要如此。

我覺得這個確實是(大陸)流行樂壇很大的問題——許多創作者的精力分散、浮躁,唱的一般般,也不容易寫好歌。

所以,多從這些方面找「漢人無音樂」的病根,恐怕更實際一些。


確實對音樂家的尊重為零

樂感先天差不可否認的東西

但是鍋也不全是老祖宗的

別再歌頌偉大的中華民族了

每人給予作曲家 樂手一絲尊重

不管是死記硬背當數學學音樂

還是即興玩樂器都不容易

付出的努力不會比任何東西少

一把樂器好幾萬呢 為什麼聽歌不要錢?

我見過的樂手不管好壞他們是什麼待遇?

一晚上50 100的抱著把泰勒614

我想了想把琴賣了借出去可能一天也不只這個數

全把音樂當做愛好你沒錢供

把音樂當生計你吃不飽 很現實的問題

大部分樂隊解散的原因是分贓不勻

這個國家沒有聽更好音樂的審美

同時也沒有音樂家生存的環境

期待美好的音樂氛圍

中國的樂手大部分也處在就是一個朝鮮人

快餓死還覺得自己很幸福的幻想中

可能我這個半吊子彈吉他的人沒有資格說這個話

但是這就是我內心所想


推薦閱讀:

在大部分父母重男輕女的情況下,為什麼大部分的兒子並不孝順父母,女兒卻很關照娘家?
如何看待中國警察羅馬街頭巡邏?
為什麼說「侵華日軍的後人是無辜的,但是紅衛兵的後代是有罪的」?
如何評價「真正的共產主義者沒有祖國」這句話?
我國最文明最先進的民族是白族?

TAG:音樂 | 中國 | 高曉松 | 古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