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Blur?

請重點從曲風、音樂影響、同時代樂隊比較等方面分析。


這個問題oasis回答最合適


歐美pop/rock音樂史上有許多風格一以貫之的著名樂隊,遠如以James Brown為核心的The JB"s及其衍生樂隊,進有30年如一日的Metallica。也有些樂隊一直處於變化中,前後曲風迥異,如最為大眾熟知的The Beatles,初期專輯《Please Please Me》和晚期的《Abbey Road》,無論是歌詞旨趣還是編曲配器,天差地別。

Blur無疑屬於後者之列。從第一首single《She"s so
High》發行的1990年,到事實上最末一張專輯《Think Tank》的03年(此後由於主要成員理念抵觸,很少再出作品),風格經曆數次變化,每個不同的階段曲風、音樂影響皆不同,可供比較的同時代參照樂隊也隨之變化。總體來講,Blur屬於Brit-Pop浪潮中位居核心的幾大樂隊之一,編曲配器方面較同時期其他主要Brit-Pop樂隊更加豐富,曲風也更多元化,懶散、憤怒、詼諧、沖淡的代表作皆有(主要歸功於主要創作人Damon Albarn),或與其音樂上的主導者以鍵盤為主,而兼通多種樂器的原因有關(其他主要Brit-Pop音樂創作往往以吉他為核心。當然,Graham Coxon對Blur的編曲也有重要影響)。其影響力從初期英倫三島至中期波及至美國,現在已經被當做是Brit-Pop的經典標本。影響力大致可與Blur作一類比的樂隊,有60年代的The Kinks,The Who,70年代的The Clash,The Jam,80年代的The Smiths等。

Blur的音樂從曲風的直接聽感上大致可分3個階段:

1. 92年之前,大致以The Stone
Roses迷幻吉他流行樂的眾多跟隨者面貌出現。

2. 以93年《For
Tomorrow》單曲和《Modern Life is Rubbish》發表為標誌,逐漸進入9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英國樂隊之列,是Brit-Pop浪潮的主要引領者。該階段至96年,以《The Great Escape》專輯發表並取得排行榜成功與銷量上的後退而截止。

3. 97年之後,由於吉他手Graham Coxon的影響,Damon
Albarn興趣逐漸轉向美式的Indie Rock(可能部分受到之前專輯美國市場慘敗的影響),曲風整體發生轉變,實驗性增強而旋律性減弱。電子的成分大量加入,歌曲速度慢了下來,人聲部分也更加趨向慵懶低沉。

1. 由於The Stone Roses 89年同名專輯取得的巨大成功,大多數90年代初出道的英倫樂隊都多少受到他們的影響。或言之,John Squire的演奏與編曲方式可以在大多數Brit-Pop樂隊身上找到影子。在92年之前,Blur在自己的首張專輯中顯然有意無意地模仿了The Stone Roses的曼城式吉他舞曲風格。曲風的另一方面可能出自Graham Coxon對Indie風格的偏好,《Leisure》專輯中似乎可以聽出My Bloody Valentine式的噪音和shoegaze影響。這一段時期的Blur顯然還沒有形成自己的影響力,但是Damon Albarn為主把握流行音樂的風向,Graham Coxon影響風格化旋律與配器的搭檔形式在磨合中逐漸成熟,為下一個階段的大紅大紫提供了必要條件。同時期樂隊來說,92年之前Brit-Pop浪潮尚未真正開始,英倫音樂版圖上Post-Punk方興未艾,國際上由於Nirvana的原因,地下音樂開始抬頭。對於此時Blur來說,The Cure、Morrissey這些上一個時代的重要音樂人尚不具備可比性,美國市場遙不可及,Pulp,The Verve,Manic Street Preachers等樂隊也尚未進入主流視線,正在摩拳擦掌。至於商業上最重要的對手,Oasis此時尚未成型。

2. Blur真正建立自己的風格是從《Modern
Life is Rubbish》開始的。相比第一張專輯,《Modern Life》返回了The Kinks,The Jam這些英國吉他流行樂隊的傳統,而放棄了噪音和shoegaze的成分。在這張專輯中,Damon Albarn的創作趨近成熟。此時,Suede的首張同名專輯已經開始引起注意,成為當時英國Indie音樂在商業上的先行者。隨後Blur 94年的專輯《Parklife》標誌著Brit-Pop的高潮開始到來。

從風格上,Damon Albarn的野心顯然更大。Blur的音樂難以被劃分成某個具體的類別,因為變化確實太豐富。從這點上講,Blur可能是當時最接近復興The Beatles傳統的英國樂隊。相比於Suede的Neo-Glam和The Verve的Neo-Psychedelia等,Blur沒有這麼強烈的風格傾向性,Damon Albarn此時試圖做出更加動聽,有趣,豐富的音樂(部分可能由於商業原因)。當然,《The Great Escape》由於創作思路上的過於商業和保守,銷量上也慘遭滑鐵盧,直接導致了Blur後期風格的劇變。

此時由於《Suede》和《Parklife》商業巨大成功的影響,英國誕生了大量打著Brit-Pop旗號的樂隊,類似於3年前美國市場上的地下樂隊主流化與30年前由The Beatles引發的British-Invade浪潮。一時間數以十計的Brit-Pop樂隊開始打入主流電台和排行榜,熱潮一直持續到1997年左右。期間比較有代表性的樂隊另有Oasis,Pulp,The Verve,Manic Street Preachers,Mansun,The Auteurs,Elastica,Ku-La Shaker,Supergrass,Ocean Colour Scene等。以至之前對英國流行音樂影響巨大的The Stone Roses第二張專輯再次降臨時,發現天下早已被後來者們佔據,自己早已遠離風口浪尖了。

需要注意的是,Brit-Pop的劃分基於時間概念,事實上其主要代表音樂風格各異,比如常拿來與Blur作比較的Oasis音樂風格與Blur相似之處甚少,反而與The Verve比較相投(Richard Ashcroft與Liam Gallagher私交甚篤,Noel也創作過不少近似Neo-Psychedelia風格的作品)。兩個樂隊Brit-Pop代表之爭主要在商業上,同為94~96年銷量和排行榜成績最好的樂隊。

私以為Oasis更適合與The Rolling Stones類比。同為音樂風潮興起1~2年後才嶄露頭角的樂隊,同樣是社會中下層與藍領階級旨趣的代言人,同樣基於更加傳統的音樂根源(Keith Richards偏愛Blues,Noel偏愛五聲音階solo和簡單清晰的和聲走向)。

這一段時間與Blur比較相近的有同時期的Pulp,Elastica,和稍晚,受其影響的Supergrass。

3.97年後的Blur,嚴格意義上已經轉型為一個以美式Indie風格為主的樂隊。

可能由於醉心於美式Indie的Graham Coxon的影響,Damon97年宣布不再對英國流行樂感興趣,轉而投身美式Indie。如果對比97年前後的Blur,可以發現從曲風上幾乎是兩個樂隊。

之所以轉型美式Indie,很大可能上是由於《The Great Escape》在商業上,尤其美國市場上的滑鐵盧。97年的同名專輯《Blur》終於在美國市場上獲得了認可(很大程度上拜《Song 2》所賜)。此時正是Radiohead推出神作《OK Computer》的時候,「英式已死」的論調開始盛行,99年Damon開始嘗試越來越多的電子化和噪音元素,可以從《13》聽出來。

這個階段應該算是Blur的下坡時期。雖然嘗試的音樂風格逐漸豐富,但大多數懷念《Parklife》時代的樂迷的轉型速度顯然跟不上Damon。樂隊開始遊離於一線視野以外。

2000年Damon開始搞Gorillaz,並且迅速大紅大紫,但是Blur這邊在錄製《Think Tank》期間Coxon離隊,Damon在失去吉他手後親自上陣,但他沒有像Richard Ashcroft一樣搗鼓出幾首神作+雞湯,攢出個大招作為樂隊的絕唱,而是在電子和art-rock的路上越走越遠。考慮到加入的個人色彩,《Think Tank》更像是Damon的個人專輯。這張專輯之後樂隊基本分崩離析。

如果需要總結一下的話,Blur應該是一個充滿矛盾的樂隊。主唱和主音吉他在創作上的矛盾,流行與實驗曲風的矛盾,英國與美國市場的矛盾,早期與晚期曲風上的巨大矛盾。大多數歌迷熟悉的是94~97年巔峰時期的Blur,但很少有人完整了解過他們矛盾的各個方面。

如果說90年代每個Bri-Pop樂隊都有自己固有的形象標籤,就像藍領流氓之於Oasis,Weird Geek之於Radiohead,天才癮君子之於The Verve一樣,最符合Blur形象的可能是:成長中的中產雅痞。


視頻名:Good Song

演出者:Blur

文/ Samuel

「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而一個具備「美「的特質的事物又往往具有悲劇色彩,一幅名畫、一部精彩的小說,甚至一輛設計優雅、品質精良的摩托車都有這樣的特質,「好看」的同時還要有一種惹人憐惜的感覺。今天推薦的這部MV雖稱不上藝術品,但也配得上」美「這個稱謂。

因為它是悲傷的,雖然帶有大量黑色幽默的成分。快樂玩耍的小狗兒,吐著信子的蛤蛤,開始的這幾個鏡頭配合好似二人轉一般的前奏讓看客們基本開始咧嘴了。一隻單身小妖精愛上一隻來自垃圾箱的松鼠,築起愛巢,采幾朵有鼻子有眼的小花,過上不知道收入何來還一個勁兒傻樂的美好小日子,而就在這一切都好,連太陽都是心形,連飛機還能撞上這心形太陽的時候,導演一定要撕碎它給你看,撕得粉碎,把看客們上翹的嘴角活活扯下來。我想松鼠大概是因為太愛小妖精了,愛屋及烏的把他當作了一顆堅果,一臉幸福的啃了下去,小妖精一命嗚呼,沒有收到任何死訊的妖精族(他們一定是蹲點多時,還有一隻巨大蜜蜂亂入)瞬間大舉報復,幹掉了可憐的松鼠,這對苦命鴛鴦雙雙死於非命。

看似這就該結束,導演卻又將局面撕得更碎。這一段的荒誕剪輯很多人理解成對政治的嘲諷,但是筆者更加相信是有一定哲學意味的。在一個長的離譜的長鏡頭之後,來了個手持誇張尺寸吹風機的清潔工,干飛松鼠死屍、干飛葉子、干飛蒲公英、干飛拖鞋、干飛玩耍的小狗兒、干飛第18洞的高球、幹掉即將完工的積木作品。看似荒誕,卻就是現實。如今的我們能開火箭開飛機,能視頻裸聊,覺得自己牛逼上天,能夠解釋世間萬物。但每每在這種意淫到高潮的時刻,總有一股力量問候我們,提醒我們,在世界中,在宇宙中我們不過是一具死屍、一片葉子、一朵蒲公英、一隻拖鞋、一對兒小狗兒……我們只是一粒砂,一粒沒有任何反抗能力只能任風擺布的砂,而愛情則更加顯得單薄無力。

前後看似脫節,實則準確地傳達了《Think Tank》這張專輯』Love and Politics』的主題。David Shrigley的導演和Shynola工作室的製作保證了短片的品質(David Shrigley是英國一位視覺藝術家,以單調、似乎不帶任何感情色彩的幽默感而聞名。藝術形式涵蓋繪畫、攝影、動畫作品等,風格極簡現實,作品中往往帶有殘酷的真實——他完全還原了事物的真實情況,用他準確的觀察將幽默和智慧注入到了日常生活之中[1]),(Shynola工作室製作了包括Radiohead,Coldplay,Beck等眾多大牌在內的MV,另外英劇《The IT Crowd》、本田思域Si的『Tail Pipe』廣告也出自他們之手),各種動畫短片獎和MV獎也沒少拿。

最喜歡開頭小妖精劃掉所有候選名字,雙目緊閉、雙腿蜷縮坐在樹上的鏡頭,一種略失落卻安詳的感覺。

說說歌曲吧,歌詞更像早期的Blur,平鋪直敘,有人評論說是對現代社會人情冷漠的嘲諷,有人說是對資本主義社會無情的抨擊(你快入黨吧!!)。在筆者看來,歌詞描述的不過是一段無法釋懷前女友的故事。由於無法釋懷,只能靠不斷的工作讓自己忙起來,麻痹自己,即使累得「能在原子彈旁邊睡著」,還是要繼續折磨自己,最後的假聲部分歌詞更像是一種自嘲,「反正這輩子就這樣了,口袋裡可悲得揣著你的照片,餘生渾渾噩噩(也有翻譯成餘生只剩下搖滾的)。」

歌曲的調式很有意思,旋律很簡單,包括那魔怔的前奏在內,就是C大調,要是這麼一直下去就是一首很無聊的流行歌曲。但到Am和弦後,雖然旋律部分的調性看似不變,但先後出現的Bb和弦和Gm和弦卻把旋律強行轉到g小調,憂傷且荒誕的色彩表露無遺。作為筆者第二喜歡的貝斯手,Alex的貝司走向舒緩自然,Damon的聲音冷靜卻溫暖,就像在深秋的早上喝了一杯熱咖啡,再鑽回被窩,讓人上癮。中間的背景和聲、Tremolo效果還有非洲鼓的運用在溫暖過後強行植入疏離感,可謂神來之筆。

錄製這首歌的時候,Graham已經因為酒癮離隊,基本可以看作是Damon的個人作品,從中也可以聽出Gorillaz的感覺(巧的是,這首歌最初的名字叫「De La Soul」,正是Damon之後合作組成Gorillaz的那個Hip-Hop團體的名字)。

歌曲本身就是個黑色幽默,雖然是首「Good Song「,但是單曲發行的時候,成績並不理想,在英國榜單僅列第22名,Blur成軍以來最差。但這些都不影響它在筆者心中Blur第二好歌曲的位置,就像《Coffee TV》,因為它的單純自然,因為它的美好與殘酷並存。

參考文獻:

[1] 大衛·史瑞格里(David Shrigley):「我的狗死了,我的鴿子丟了,而我掉到了一個兔子洞里」 大衛·史瑞格里(David Shrigley):「我的狗死了,我的鴿子丟了,而我掉到了一個兔子洞里」 藝術眼 藝術新聞

浩然 前半段:一個充滿愛的世界 後半段:幾個凄美的愛情故事

楊飛 面對這樣一個熵增的世界,簡簡單單地尋找一份愛或許真的是奢望。

歡迎關注GOHO MUSIC的微信公眾號!

這裡每天會給你推薦一首好聽的音樂作品!

投稿請聯繫七叔 (微信號:124300655)


因為一句錯誤的話一場錯誤的「戰爭」導致這個樂隊在圈內的娛樂性遠大於音樂價值

例子就是這個問題的回答


推薦閱讀:

光良在華語樂壇的地位怎麼樣?
如何評價LP(Laura Pergolizzi)這位歌手?
像 Moby 這樣優秀的電子舞曲 DJ 有哪些?有針對此類音樂的 DJ 排名嗎?此類音樂有哪些專輯值得推薦?
同樣是共鳴腔加上弦 為什麼在同等級別上 小提琴比吉他貴?
華語樂壇有哪些被人低估的專輯?

TAG:音樂 | 搖滾樂 | 音樂人 | 英倫搖滾Britpop | Blur樂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