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快速進入心流狀態(flow)的方法?
Flow (psychology)
這個問題在米哈里的原書《生命的心流》里已經反覆強調過了,我認為這是我們討論心流問題時的大前提:動機!決定了心流的產生。充足的動機是進入心流狀態的前提。當然高強度的心流活動往往還符合三大原則:即時反饋、挑戰與技能匹配、目標清晰。
動機不僅指純粹的興趣,也可以是功利性的目標。我們常說的"deadline是第一生產力",「男神是第一生產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就是這個意思。
以下引自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生命的心流》:厭惡數學的學生,若要他花時間定神細讀微積分,恐怕十分困難。除非動機格外強烈(如決心通過考試),否則不易做到。一般說來,心裡越掙扎,越難集中注意力。但如果熱衷此事,動機又充足,就算萬般棘手,你也能輕而易舉達到全神貫注的境界。
名下擁有 200 多項專利的俄裔美籍發明家拉比諾(JacobRabinow)於 83 歲時這樣描述自己的工作:「你有興趣就必須動腦……像我這種人就喜歡做這種亊。想出一個新點子是十分有趣的亊,如果沒有人要,我也不在乎。反正能想出一些新奇古怪的東西,本身就很好玩。」 得過兩次諾貝爾獎的波林(LimisPauling)於89 歲接受訪問時表示 「我認為自己從未坐下來自問,對現在的人生有什麼打算?我只是一味向前,做自己想做的亊。」傑出的心理學家坎貝爾(DonaldCampbell)告誡年輕學者:「如果你的興趣在金錢,就別踏入科學界;如果你不能成名,又無法樂在其中,那麼也別選擇科學;倘若你能獲得聲名,自可受之無愧,但別忘了,你真正喜愛的是這份亊業。」
實用性建議:
1. 列出日常活動list或任務list,先對動機進行思考。- 任務的選擇是不是完全出於個人意願?- 到底想不想要把任務完成?- 完成任務後能獲得哪些回報?這些回報能不能為你帶來足夠的動機?
2. 如果有充足的動機,那麼檢查活動有沒有滿足三大原則,能不能進一步做到:細化目標、實現即時反饋、調整任務難度以適合個人技能水平。重新設計或完善任務過程,以達到心流狀態。
3. 如果沒有充足的動機,那麼一,重新思考大方向:是不是一定要這樣做?
二,沒有動機是因為什麼呢? 三,能不能製造動機?幾個可以製造的動機:1. 把任務拖到deadline之前做...(deadline是第一生產力)2. 男神或女神激勵......3. 計算利益。李笑來講過的那個故事:一個小盆友要去美帝讀phd可是他又不愛背GRE單詞...後來他一算,好嘛,背下這麼多單詞就能過GRE,過了GRE就有全獎拿,獎學金攤下來,一個單詞值20塊錢人民幣...背!背單詞就是賺錢!
最優體驗出現時,一個人可以投入全部的注意力,以求實現目標;沒有脫序現象需要整頓,自我也沒有收到任何威脅,因此不需要分心防衛,這種體驗既是「心流體驗」。在心流狀態下,意識全神貫注,秩序井然,有助於自我的整合。思想,企圖,感覺和所有感官都集中於同一目標上,自我體驗也臻於和諧。當心流結束時,一個人會覺得,內心和人際關係都比以前更「完整」了。
當人處於心流體驗時,內心是喜悅的。回顧那些為我們帶來樂趣的體驗,從靜態體驗的閱讀到極限運動蹦極,跳傘,它們有天壤之別。但人們感受到的樂趣的感受卻是相似的。
樂趣的出現主要有八項元素,心流體驗包含其中的幾項或是全部。
一,這種體驗出現在我們面臨一份可以完成的工作時。
二,我們必須能夠全神貫注於這件事情。
三,這項任務有明確的目標。
四,有明確的反饋。
五能深入而毫不牽強的投入行動中,日常生活的憂慮和沮喪都因此一掃而空,
六,充滿樂趣的體驗是人覺得能自由控制自己的行動。
七,進入忘我狀態,體驗告一段落後,自我感覺又變的強烈。
第八,時間感覺會改變--幾小時猶如幾分鐘,幾分鐘也可能變得像幾小時那麼漫長。
基於以上的基礎,進入心流體驗確實有些針對性的定性方法。
01,需要有明確的目標。這種目標不是隨機效應,也不是外來的力量造成的,而是完全自己選擇的。一方面,自行做主的信念使一個人更能全心投入目標,他的行動確實而有內在的控制;另一方,由於對目標有主控權,必要時他可以很容易修正。
如何做出這種選擇,是建立在我們對選擇對象有一定的認知深思熟慮後才能做出的。例如你想成為一個UI 設計師,你必須了解 UI設計師的職責是什麼。了解到他的職責是幫助客戶與界面,機器更好的溝通。那麼需要學習的技能可能就有,如何在界面上排布信息,才能方便用戶閱讀。用多大的字體,圖形才能讓用戶看的清楚。用什麼樣的風格,可愛的,年輕的還是商務的,簡約的,才能讓用戶初次使用時信任這台機器,願意在這上面完成接下來的操作... 在這些需要學習的技能中你可能選擇如何應用字體,圖形。那麼接下來可能需要確定我要用photoshop 或是 illustrator來呈現。在這些思考後我的目標便是:學會用ps或ai 來 排列,修改字體;繪製圖形。
02,全神貫注。
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先學會在行動的機會與本身具備的技能之間取得平衡。有些人抱著不切實際的期望,諸如明年成為千萬富翁 ,或者一定要找一個多金一米八加,非常帥氣體貼專一的男友。希望破滅時大部分人都萎靡不振,時間精力都被浪費在這些實現概念極低的目標中。只有挑戰與自身目前的技能匹配,並且行動都能得到及時反饋時。我們才能覺得沒有任何壓力的投入其中。
03,避免過於自我。
例如在一場派對中,過於自我的人關注點會在自己身上,時刻思考自己的得體是否恰當,自己說的話其他人是否認同。而不是關注活動本身,即這些來賓都有怎樣的氣質,哪些人會與自己合的來,如何開始一個我們都可能感興趣的話題。把注意力投入在互動關係上,而不是不為自我煩惱。
04,從當前體驗中尋求樂趣。
要達到這樣的控制需要決心與紀錄。縱情逸樂,把一切煩憂置之度外的生活方式,並不能帶來最優體驗,輕鬆而順其自然的狀態,也抵擋不住混沌來襲。把隨機事件轉變成心流,需要培養技巧,擴充自己的能力,不斷追求成長。 這時候就需要靠我們的意識來為當前接受到的意識進行優先順序劃分,然後思考如何解決當前體驗中的各種問題。或是自己設計挑戰在當前的挑戰中完成。
心流體驗是一種狀態,與我們的挑戰和技巧息息相關。
由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想要快速進入心流的狀態,我們必須時常對自己的意識進行訓練,將自己大腦需要處理的諮詢,整理,排出優先順序,逐個處理。在意識受控制的情況下,找出做這件事情明晰的目標,將大部分精力投入在上面。做到以上兩點,我們的技巧自然會提高,為自己設定的挑戰也會提高。這樣便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過程,遊走於心流狀態之中。
心流的那份快樂是來深刻的自我認知,嚴格的自律。
以上為從心理學理論部分出發的方法,若需要更為實際具體的解決方案,可根據關鍵詞自行搜索參考知乎其他答案。建議從自我認知了解起,然後根據自己的特質制定可行的方法。
Reference:
《The flow》http://www.bates.edu/purposeful-work/files/2015/03/Csikszenthmihalyi-1990.pdf《當下的幸福》當下的幸福:我們並非不快樂(美)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pdf*以上大部分內容基於對原著中內容的提煉,總結*每個領域都不一樣。心流投入的程度也不一樣。就教學而言,我發現的方法是不斷提問,這個問題應該是聽眾關心的,引發他們思考的。而你能不斷根據他們的回答給出反饋,指出他們對的地方在哪裡,不夠完整的地方在哪裡。如果這部分反饋有一些還超出了他們的常識和思維局限,讓他們有恍然大悟的感覺,那效果就更好了。當然這樣的課堂設計並不容易。其實已經遵循了福流產生的基本原則:
1. 自主學習,內容是他們想學的。
2. 難度適當。問題應該是他們模模糊糊思考過,能說一些,但又說不全的。3. 及時反饋。讓他們一下子看到自己原先思維的局限。這個最有利於學習。4.擴展應用。如果能引導他們思考,這些知識能幫助他們應用到哪些生活領域,那就更好了。我看了那本將心流的書《幸福的真意》又叫《當下的幸福》,把心流的條件和特徵歸納得頭頭是道,但是發現尼瑪你沒辦法根據這些條件去進入心流狀態,這些只是心流出現的表現而不是原因更加很難模仿而重現。
《第五項修鍊》裡面說人flow來自個人為了縮小願景與現實的差距產生的,為了縮小自己想要的願景與現實的情況,我們會產生有很強的動力和專註。然而還有另外的一種阻礙這種形成的東西,叫結構性張力,主要來自兩個思想,我不能和我不配。減小結構性張力同時構建自己清晰的願景和對現實的覺察有利於flow的產生。
心流的產生我自己的經驗還是說你內心有一個積極的清晰的願景,而且相信自己能夠實現它的時候那麼就能夠產生這種心流。 如果說相信自己能夠實現比較難的話,那麼什麼都不想只是去做,投入到當下的活動中,哪怕假裝很喜歡,如果願景夠清晰和明確的話那麼收穫的結果會讓你產生一種慢慢靠近願景的正反饋(成就感),這種正反饋會讓你更加專註,容易進入flow。我把這個問題分為以下幾個方面來回答:
- 進入心流 要達到的理想狀態
- 實際操作的技巧上
- 精力管理
第一部分 進入心流的理想狀態包括以下:
- 面對的任務和自己的能力要平衡,任務的難度可以比能力高,但不能高太多.因為難度太高而能力相對太低就會讓人無所適從.難度太低而能力相對太高就會讓人感覺無聊
- 明確目標(知道自己要達到什麼目標),及時的反饋
- 行為本身成為獎勵 即 你做的事情本身就讓你很享受,專註本身會讓人很享受.
- 消除干擾,如關手機清理桌面等等
- 一次只做一件事
- 知覺的控制
第二部分 進入心流的技巧 包括但不僅限於
- 深呼吸
- 在腦海中形象化自己進入心流的狀態
- 播放白噪音
- 番茄工作法
- 把任務拆分成小任務,並設立"下一步"
- 設立時間限制
- 找到對你來說最重要的人生價值,並把任務聯繫上這個價值
- 比如:我的人生價值之一是自由,我就可以把手頭上的瑣事工作歸為 財務自由,使這個任務變得有意義
第三部分 精力管理 (即使其他條件全達到,你若沒有充沛的精神,也是無法很好地專註的)
精力管理包括生理上的精力,精神上的精力,心理精力和情緒精力- 生理上的精力可以通過 運動,很好地睡眠,早起來達到
- 精神上的精力就是我們常說的"find your passion"即人生的核心價值
- 心理上的精力 保持心理的穩定 冥想
- 情緒上的精力 可以通過良好的人際關係和情感關係獲得
以上講的是精力的維持而當你的情緒很糟糕的時候,你感到焦慮煩躁的時候,就需要一些其他的辦法
以下是個人認為比較有用的,歡迎補充- 走出心理舒適區
- To be present not absent,to got involve i.e.
people ,activities ,events 你要切切實實的去生活 - 社交
- 閉上眼想像自己要的未來的願景
- 閱讀
- 列出所有讓你開心幸福的事情 etc.
想說的是,進入心流不僅僅是獨立分離的一個個任務,而是整個人的精神狀態和心態的轉變.
需要清晰腦圖圖片的以下是鏈接:Flow state.png作者:許鐵-巡洋艦科技鏈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22661901來源:知乎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一個是心流容易產生在舒適區和挑戰區交界的地方,你大腦越級挑戰的話,多半會被打回去。而如果光在舒適區,一時的快感會被無聊和空虛取代。
另一個是否及時得到反饋,因為多巴胺的產生是在你決策得到的結果與預期進行比較而來的,如果你的行為不能很快產生結果,那麼正反饋也很難被激活,當然這點因人而異。
最核心的還是你的大腦對特定信號的闡述能力,你可以極為有效的提取在信源里提取信息而不是雜訊。心流屬於作曲中的貝多芬和投籃中的喬丹。
心流中產生的大量多巴胺同時又和Hebbian 定律說的神經系統的可塑性相關。 如果你在一個任務里啟動了心流,你多半會對它「上癮」, 並因此加固了心流。這就是一個人在某個領域形成精深造化的基礎。他所能達到的造詣有多精湛,跟他處在心流狀態的時間成正比。
心流需要突破低能勢壘,以及尋找自己大腦的「敏感區」。最後說幾句如何找到大腦的敏感區:
你大腦到底對哪一類信號敏感?觀察情緒給你的反饋,你是對語言(故事),數學(橋牌?魔方?)還是運動?這個還是我在上一篇說的, 只能從你的生活經驗中得來。
但是這種方法獲取的信息往往很少,因為很多人可能直接掉入打遊戲看黃片一類。這些事情被選擇是因為太容易了,勢壘為零。 它們的本選中僅僅是因為要求的心理能量較低,而非真正的最優解。如果你被這一類事情迷惑了,就是中了低能陷阱,即你以為是跟著你的心走,實際上是躺在心靈的谷底睡大覺。
所以要第二條路:在一些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對進行剖析,把複雜事物分解為基本元素。 那些複雜的任務包含的基本思維過程是不是你喜歡的呢?
我的假設是,任何一個人生的範式,都可以被分解成某種節奏性的信息。比如你所做的事情如何給你反饋的頻率。
比如一些人是無法做科研的,因為它是一個反饋的節奏極其緩慢的事情,你所從事的大部分時間是boring的基本試驗,而且不確定度極高,你幾乎不能知道結果好壞。但是科研的好處是它最大的調動你的創造性潛能,而且它不停的進行因果性思維。如果你對因果律敏感,容易滿足於自己內生的思想,那麼科研很可能是你的範式。
商業的事情就是比較多互動,節奏比較快,見效快。但風險大,適合風險偏好者。
還有一些技術工種,風險和不確定度低,節奏穩定。
所以從上述幾個例子大概我們可以看到其實生活的範式是可以分解成元素的。如風險高低,節奏快慢。所動用的思維多是形象還是邏輯。與人互動的程度等。而其中每一個元素是否符合你,都可以通過更簡單的任務測試得到。即生活細節里你自發的趨勢。你是比較求穩還是求變?你是比較好進攻還是比較被動? 你思考是比較喜歡圖像,數字還是語言(如我是語言)?這些自發的趨勢會告訴你比較擅長發掘哪些事情的有效信息-人腦天生的結構。
尋找到那個恰當的生命之序,並用心流把無序發散的心理能量聯合起來,你就解決了人生最大的命題。其它的問題,人生的目的,意義都成了鑽牛角尖的廢話。你只需要進入你的範式,人生必然精彩。
有趣的推論
1:做事的順序-根據精力大小排列不同困難程度的事情:那些較困難的事情,只有在精力最旺盛的時候才比較容易激發能量流。如果把最好的精力跟了一般的事情消耗精力就是浪費。
2:心理疾病: 很多心理疾病,如抑鬱症,就和剛才講的被困在某些心理過程的低能級區域有關,由於受困者缺乏突破勢壘所需的啟動能量及方向,而身陷其中。 由此可以引出心理疾病治療的一些方法。
3:知行合一: 生命過程即感知及行動的一系列連鎖反應。感知是大腦中建立世界的模型,這個模型將指導你行動, 行動過程中你會得到反饋看你的模型是否正確。人們在知和行完美結合的狀態中感受到的快樂是最大的。
4:剛才說的低能陷阱,是說人很多時候的自發選擇只是因為那些事情最容易做到,事實上,我們也的確在疲憊或者能量不足時候,抵抗熵增的能力減少,而易於處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無序狀態。這給我們反過來利用低能陷阱提供了可能。
比如說追求一個比較難追的女孩,可以反覆的向她提出吃飯的請求,頭幾次可能都是拒絕的,但是拒絕別人是個比較耗能量的事情。等到她們的能量下降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掉入低能陷阱。這時候她們的回答的不確定性增加,而說yes的可能增大。這也是為什麼在她們疲勞或脆弱的時候提出一些請求比較容易。同樣酒精誘發低能陷阱也是可能的。
可參考的著作: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Harper Perennial Modern Classics) by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混沌巡洋艦
最近在用幕布做筆記,非常好用,沒有太多時間看書,於是每天聽得到的聽書,覺得有用的信息就認真的做做筆記,進入心流的方法已經說的很清楚了,說起來很簡單。
1、有明確的目標,同時心中沒有焦慮感,即,不渴望不勞而獲,有不斷面對並克服困難的決心。
2、拆分目標,將其拆解成可達到的,能夠產生明確反饋的小目標,一個個達成
3、工作的難度是略微高於自身能力,但是稍加努力總會達到的程度(i+1的原則)
具體原理及方法見下圖,裡面有很多自己的感想什麼的……
@幕布APP 確實非常好用,第一次用過,就覺得這就是我想要的筆記啊!做筆記停不下來,為了高級版,今天推薦了讀書群里10個人註冊哈哈哈哈哈~
先了解一下冥想是怎麼進入狀態的?兩個常用的辦法: 1.深呼吸 2.專註
所有種類的冥想基本都有上面兩個特點。深呼吸是基礎。專註的內容則多種多樣,有的是專註於動作,有的是專註於小物體,有的是專註於呼吸,有的是專註於一種感覺(比如某種熱熱的、麻麻的感覺)。控制呼吸、減慢呼吸是很容易進入狀態的。特別是如果你經常冥想,進入狀態就很容易。還有個辦法是分解目標。
進入心流狀態需要獲得持續的正反饋,如果不分解目標的話,就得不到那種實現目標的成就感。我記得一個馬拉松選手的跑步技巧就是把路程分解成很多小段。因此個人認為最簡單、最強大的方法:深呼吸+分解目標+專註。不知道能不螚申請專利。心流狀態:
1.行動一直在進行,思維維持在低功耗。
2.注意力進入放鬆狀態,但不被轉移。
3.自我感受被自己消滅,沒有感受。
所以,要進入心流狀態:
1.只做熟悉且能自動思考的動作。
O遇到感覺複雜問題,做簡單動作讓思考自動進行,直至將複雜分解。例:怎樣思考才高效?在紙上從容地重複寫:怎樣,思考,高效——等有一定想法後,再寫:錯誤?正確?陷阱?讓思考自動進行。
2.時時搜索自己即時感受,然後屏蔽。(特別針對擔憂、恐懼)
3.思考區域避免轉移,打斷注意力會消耗功率。
O心,如水般純凈,無憂無懼,本身就是一種獎勵。年歲越大,經歷越多,擔憂越盛。在意識中開闢一方無憂空間,就能感覺到享受。
O愈緊張,步伐就愈僵硬。面對未知,重複熟識而簡單的動作,相信自己終會到達探究終點。
我不知道你們是不是…反正我每次做飯的時候都在心流模式…
和潘智聰一樣,我也很難理解為什麼其他人難以進入心流的狀態,但的確在工作中遇到了很多容易受到干擾,難以進入心流的人。
就我自己來說,我能做到上一句還在答別人的話,下一句別人說話的時候,我就已經聽不見了,已經進入了思考的心流。對自己有興趣的事情,進入心流可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對某些沒興趣的工作任務,也是可以主動進入心流狀態。總結一下怎麼進入心流:- 從todo list裡面選一個自己要做的(沒興趣也沒關係)- 想清楚為什麼要做這個事,是否當下做ROI最高,最後要達到什麼目的?- 在腦袋裡想一下做事的提綱,通過哪些step可以達到目的- step 1, start....當原因、目的、過程都成竹在胸的時候,進入心流不過是為了最高效地完成執行過程而已。Why + What + When, Who, How,開始之前向自己問清楚就行了!不論做具體工作or進行思考,其實都是一個道理。萬事開頭難,說說自己的一點心得,去圖書館備考雅思的這件小事。
下面是在決定這事之前曾經的胡思亂想:
起床難,路遠,安檢臟,周圍飯館伙食差午飯沒著落。圖書館沒位置,圖書館wifi爛。還有最重要的一個人沒小夥伴....因此一直沒有去圖書館的動力
當時心想,要是在家能努力點看書做習題不是一樣嘛?
但是家畢竟是家,一個提供休息的地方。能猛做習題驅動鞭策自己的畢竟少數(排除家長管制,搞不好會打擊求知慾)能做一套習題背背單詞,不瞎逛網站刷微博已經謝天謝地了。做完一套習題就累了倒杯水刷個朋友圈,隨著時間積累學習效果將大打折扣。後來有一天家裡搞裝修,電鑽鑽水泥板
估計也有60-70分貝了,無奈被逼出家門去圖書館自修。當天時間表
10:00家門口出發11:00-13:30看單詞做聽力因為錯開時間吃飯僅花了約30分鐘隔壁書店,看書做筆記14:00-19:00圖書館閱讀聽力單詞約30分鐘晚飯,書店看書19:50-20:30圖書館整理回顧,直到閉館除去吃飯1小時,讀課外書1小時
外語學習時間竟然達到7.5個小時自己都有點不敢相信這學習時間在家完成可是相當難。我認為考雅思什麼的對知識要求不難,是難在如何每天專註在學習上。那麼在家效率低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我認為是可供選擇太多,導致無法集中精力,容易走神。問題不僅出現在人身上,企業也容易這樣。試想剛才在前段在圖書館裡的因素
【圖書館沒位置,wifi爛,設備需要靜音】其實等於【學習氣氛好(羊群心理)wifi爛卡(無網路環境)設備靜音(不容易走神)】隨便拿上面一個因素來說,圖書館人多,多到什麼程度?人多得甚至要坐在地板上看參考書,蹲著也在寫習題的妹子,而她正坐在你旁邊,還好意思從容拿出手機刷微博朋友圈么?大概就是肅然起敬的感覺吧。其實通過以上例子也大致歸納了進入心流模式的條件:
1 環境(同理也有互相競爭)2 選擇的減少3 外界刺激減少做到以上三點,在哪都能進入心流模式其實這也就是
自行健身和健身房存在的區別在家自學和培訓班存在的區別二三流院校和一等學府的區別等等..例子不勝枚舉答完了,謝謝。1.首先的也是最重要的,保持一個良好的精神狀態,這種狀態可能出現在醒來後的一兩小時。
2.專註。關閉非必要的信(she)息(jiao)渠(ruan)道(jian),這樣有助於保持對目前事情的專註。3.不難達到且持續的成就感。打個比方,今天一早你背了兩個list的單詞,下午你在做聽力的時候聽到和看到的80的生詞、難詞都是來自於早上的list,於是你會得到持續的成就感。成就感會激勵你更加專註。4.不要定太大的一次性目標,理由同上。難道是只有我一個人覺得快速進入心流的方式就是去做自己喜歡做同時又可以不費太大力氣的事——打遊戲么?
於是你就進入了心流狀態。心流是什麼?怎麼樣激發人進去心流狀態?類似問題,已經有很多人探討過。這裡,我簡單談談個人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如何進入心流狀態?首先,取決於我們對所從事的事情有多感興趣。如果我們非常喜歡昆蟲,我們不由自主會忘卻時間觀察各種昆蟲或查閱昆蟲書籍。如果你我們對某個遊戲感興趣,我們會不吃飯,不休息地日以繼夜玩這款遊戲;其次,進去心流必要的條件是我們需要設計切實可行的目標。如此,我們便可能沉浸在這些有著清晰目標行動中,並能直接看到或體驗到自己努力的結果;還有,所從事的事情要足夠宏大,宏大到能激發人的自豪感。自豪是一種克服挑戰、贏得戰鬥、擊潰危險的渴望。我們每個人,都渴望成為超越自身宏偉事業的一部分,如此,我們為此也心甘情願貢獻自己的時間;另外,多樣且及時的反饋也很關鍵。人是需要被肯定的動物。如果別人無法給我們及時的鼓勵,那麼,我們自己需要調整心態,及時和恰當地給予自己肯定便成為進去心流體驗又一個非常必要條件。我本人是一個思考並實踐快樂教學的中學老師,希望能在知乎碰到更多對快樂和快樂教學感興趣的朋友,也期待加本人微信(微信號:kjiaoyu),能與你有更多交流。
看來只有極少人體驗過心流,就是自我和時空完全消失的感覺,小時候畫畫體驗過,一下午好像5分鐘,粉筆把臉和鼻孔都弄白了,自己好像從沒抹過臉啊,家人叫吃完飯嚇一跳,天怎麼黑了?比沉迷網遊深的多的精神狀態,大體類似靈魂出體或禪境體驗吧,雖然沒體會過禪。長大後就沒體會過了,包括遊戲的時候,感覺身心無法成為一了,心流應該是身與心和時空同時統一,然後一同消失在你專註的某個點上,性高潮的瞬間有點類似,但心流時間可以很長,雖然你感覺很短,而且出來後不會感覺疲憊,不會消耗體力,相反是精神飽滿和開心,不知訓練冥想能否達到,小時候體驗過一次,一輩子都會想回去,估計吸毒也不過如此了吧。很多人以為專註就是心流,兩者簡直是看到月亮和登上月球的差別,簡單類比,想像把高潮時大腦空白快樂的一瞬間,延長到5分鐘,就是心流狀態一下午(地球時間)估計從事作曲繪畫寫作演奏編程的人最容易進入,可遇不可求,所謂專註如果動機是被動的,而不是極度熱愛和興趣,根本就不可能進入心流
快速進入心流狀態,這個要求真的好奢侈。
作為追著好奇心,看完本科心理學,社會學教材,學生時代總翹課而時間都泡圖書館的人,經歷心流體驗都看緣分。
那是圍牆倒塌,生命之樹破殼而出的聲音,想刻意栽樹...emmm,感覺有點狂妄且唐突了真理。
一般情況,剛接觸一個學科,讀人家的基礎著名教材,會比較容易心流。或者,讀我們國家的歷史名著里,自己有困惑的領域的書,也比較容易心流。
看書,以疑問為前提來看書,而不是無目的的泛泛瀏覽,看自己原本心底有困惑的領域的書,還得是足夠經典精鍊的書。
越是簡潔精闢的語言,越容易進入心流。
符合要求的書,通常不是絕對經典的教材,就是幾千年文明的頂級名著。
眼下的有專業性的暢銷書,再怎麼好,也就是愉悅和豁然開朗,滿足好奇心而已。
少刷知乎,或者指望通過短篇文章來修補知識架構,知識點太散,只愉快,容易上癮可沉溺,卻不會有極致的high感。
網上的東西是甜點,是薯片,是瓜子,經典教材經典讀物是主菜和糧食,你有好奇心的那款,就是你的醇酒。
得到答案解開困惑的感覺爽炸,據說心流是所有類型的高潮里,閾值最高的。寫論文的時候會。深刻思考了很久,覺得自己邏輯清晰,寫得很有道理的時候。---快速進入zone/flow的前提條件是要忘記自己要進入zone/flow這回事,而只專註於自己在做的事。
心理學家米哈利·奇克森特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將涌流(flow)稱為最佳體驗,用來描述人們認真投入某事時產生的快樂體驗,看起來更恰當。最佳體驗雖然會給人帶來享受,但簡單的放鬆無法產生最佳體驗,反而是要求較高的任務才可能產生。任務需要具有一定的挑戰性(要求太低會無聊,過高會焦慮),但並非困難的無法完成。將可能的干擾物(手機,ipad之類)拿遠,全神貫注於任務本身,受到內在動機而努力的人更會體驗到flow,相比被好成績驅動的學生,對學習本身充滿興趣的學生更可能體驗到滿足,在學習過程中憑藉自己的能力完成,獲得個人控制感。奇克森特米哈伊認為生活中很多事情都能帶來最佳體驗,只需把要做的事看做是個挑戰(並非因為別人的要求才被去迫做,或者沒辦法躲避只能去做的)),我們就會為完成挑戰而感到滿足,獲得最佳體驗。例如把打掃衛生看做消滅可怕的病菌大本營,吸塵器清除了無數的敵人,拖把斬草除根,最後乾淨的家就是你了不起的成就,在清潔的過程中想像正在一步步對敵方進行摧枯拉朽的進攻,枯燥的例行清潔也變成了有意思的遊戲。
極富挑戰性的任務,逼得你不得不全情投入。
dota and lol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