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如何看待大河劇?
首先我想談談大「大河劇」為何名為大河。 「大河」其實是源自於法語「roman-fleuve」的意譯,指多部有共同的主題、人物或環境,但又各自獨立的長篇小說。小說的各部分不一定按時間或情節排列。更狹義的定義則認為符合上述定義,並且具有濃厚的歷史意識,以一個家族或時代為主題。這也正符合大河劇的故事歷史時間跨度長,人物關係複雜的特點。
其實,在1963年初代大河劇「花の生涯」上映時,大河劇還未被稱為「大河」,而是被稱為「大型時代劇」。次代大河劇「赤穂浪士」(對日本文化熟悉的朋友肯定對忠臣藏的故事不會感到陌生)上映時,讀賣新聞把這兩部劇的故事比喻為「大和小說」,自此,「大河劇」這一稱呼沿用至今(而大河劇的製作方NHK則是在1977年的NHK系列劇15周年紀念節目「大河ドラマの15年」上首次使用大河這一稱呼)。
大河劇作為日本電視劇文化中一抹古典的和風,自然在日本人心中有著不一樣的地位(每年紅白歌會都會為來年的大河劇做足了宣傳)。 先上一張里代大河劇平均收視率統計圖可以看出,收視率最高的是1987年渡邊謙主演的「獨眼竜政宗」(39.7%),緊隨其後的則是在其次年上映的「武田信玄」(39.2%)。
收視率最低的,則是去年,也就是2012年上映的「平清盛」,只有(12.0%)。值得注意的是,收視率最低的「平清盛」在歷代大河劇中製作費卻是用最高,達到平均每集6440萬日元。
導致「平清盛」收視率低迷的原因有很多。有作品色調陰暗,人物關係過於複雜等主觀原因,也有播放檔期與世界盃預選賽和倫敦奧運會撞車的客觀因素。而佔主導因素的,還應是「平清盛」的故事與熱血激烈的戰國時代或是幕末時代相比,缺乏對大多數觀眾的吸引力。 總的來說,大河劇仍是日本人觀劇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但年輕人在觀眾比例中佔得很少,多數觀眾則是具備了一定歷史修養的中老年人。而近年收視率不振大河劇為了應對年輕觀眾,也大量啟用了眾多偶像派演員,比如今年的新劇「八重櫻」的主役就是曾出演「在世界中心呼喚愛」的綾瀨遙。同時,一向號稱考據嚴謹的大河劇,也被頻頻指齣劇中有與歷史不符之處,甚至是虛構,遭到了不小的非議。加上由於NHK的大河劇那不菲的製作費用都是從NHK受信費裡面出,而受信費又是國民買單。因此也出現了大河劇廢止論等極端言論。嘗試著回答一下,依據的是《江·公主們的戰國》。此部為從1960年代所播出的第一部大河劇《花之生涯》以來的第50部作品。這是於2011年所播出的NHK大河劇。也是我看的第一部大河劇,看了一半。
個人感覺,這部劇和歷史事實出入很大。為了突出江姬(織田信長外甥女,淺井長政女兒,前田利家繼女,二代將軍德川秀忠妻子),安排他出現了許多她根本不可能參加的歷史性大事件中。在劇中,七八歲的江姬就和織田信長討論天下大勢,甚至在信長魂斷本能寺之前,被德川家康邀請到京城,等待信長的進京。這在歷史上根本不可能。江姬也在主角光環的照耀之下,在淺井三姐妹中性格最強勢最突出。眾所周知的是,淺井茶,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淀君,個性之鮮明彪悍怎麼會在江姬之下?可能是編劇過於遷就題目,才做出來這麼大的讓步。要不然,跌宕起伏的日本戰國史,尤其是他們四個人能夠串聯起來的。
但就這部劇而論,大河劇不怎麼寫實。類似於中國的戲說了。我一位日本朋友是在我的介紹下才知道大河劇的,當時很驚訝的說:日本居然還拍過這麼奇怪的電視劇啊!
推薦閱讀:
※日本戰國有哪些被高估的人物?
※日本武士切腹到底有多痛?
※九條氏在日本是不是一個顯赫的姓氏?
※日本歷史上都有哪些奇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