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劉宇昆的科幻小說?


大家都在說好話,我就來拉一把仇恨吧(捨身取義狀…

《科幻世界》剛開始安利劉宇昆的時候,我看了《手中紙,心頭愛》,頗感失望:這看開頭就能猜到結尾的情節,這平淡無奇的構思,這寡淡如水的文字風格(剛開始我以為是翻譯原因,後來看了多篇經不同譯者之手的作品,意識到他的文字風格就是「寡淡如水」——這絕非褒獎),國內的作者也能寫啊,而且寫得更好。唯一的亮點是其中的中國元素。可…還是那句話:國內作者也能寫啊…

後來《科幻世界》上登載其作品越來越多,我便越來越不喜歡他,一個原因是中國元素用得極為生硬。打個比方,如果國內有作家寫「哪吒是除暴安良的外星高科技戰士」,估計要被國內讀者噴成渣:「你這也太投機取巧了!」但劉宇昆就敢這麼寫(在其奇幻小說中表現尤甚),偏偏老外就吃這套…

劉宇昆的小說節奏平緩單一,所以不易塑造激烈的戲劇衝突——須知文字也是有「速度」的。樓上將其與特德 姜類比,未免太埋汰特德 姜了。是,特德 姜的節奏也很平緩,可謂「娓娓道來」,可他的構思極為精妙,非常人能及,而且他對異國文化元素的運用很克制,比如《巴比倫塔》;而劉宇昆的構思…樓上說到《終結歷史之人》,說的是用時間機器探尋731軍隊暴行。早在1995年,《科幻世界》上登載了一篇短篇小說《淚灑鄱陽湖》,說的是中方尋找失蹤於鄱陽湖的日本軍艦,也用到時空旅行元素。不同的是,《淚灑鄱陽湖》的主角無意中跌入時空裂縫,見證了日軍暴行。小說的情感表達更直接強烈。《淚灑鄱陽湖》當年頗有反響(可見民族牌一向很好用),老科幻迷可能有印象。不過作者韓建國曇花一現,再也不見身影。

還有,劉宇昆的小說太溫情了,讓「墮入原力黑暗面」的我無法直視啊…(這並非批評)

劉宇昆的走紅,有點像「高考少數民族加分」(負二老師語),滿足了人類對異國文化的好奇和興趣。而我對異國文化元素在幻想小說中的運用一直持謹慎態度。不是說不能用,但要用得好,不要喧賓奪主。有的作者的奇幻小說就像「用英語重寫/仿寫聊齋故事或日本神話」,看得我非常崩潰…如果異國文化元素再和「架空歷史」結合——媽呀!簡直能讓我抱頭鼠竄…比如去年譯文版上的科幻小說《日出的重置》:印加帝國沒有毀於西班牙侵略者之手,反而成為強大帝國,吸納白人移民,並與年輕的美利堅互通有無…你可以想像我看這篇小說時心中很不是滋味——馬親王的《殷商艦隊瑪雅征服史》何在?!

如果將尼爾 蓋曼《美國眾神》正文後短篇單拎出來,會發現這就是劉宇昆的路數。蓋曼大叔可是把北歐、兩河流域、愛爾蘭、斯拉夫神話都涉及到了…

當然當然,劉宇昆拿了不少獎,但大家不要迷信獎項嘛,畢竟「評獎」是一個主觀判斷。我的看法是劉宇昆沒那麼「神」,也有一些缺陷(尤其是取巧的構思)。不過大家堅持所愛就好,請不要拿板磚追殺我…


我的意見基本如下: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473922


貼一篇我對他《終結歷史之人》的書評:

第一次讀到劉宇昆的《終結歷史之人》是來自他在豆瓣閱讀上的短篇合集《當昔日之光隕落》(當昔日之光隕落),初次看完因為太過震撼又馬上再看了一遍。毫無疑問這是我看過最為出色的中篇科幻小說之一,如果把範圍再縮小到歷史題材的科幻里,那麼「之一」的後綴大概也是多餘。當時雖然就有想寫些什麼的衝動,但最後還是因為不知從哪裡切入以及拖延症發作,便這麼拖了近一年。這幾天無意間發現清華大學出版社11月要出版的劉宇昆短篇合集《思維的形狀》中也收錄了這部作品,於是又翻出了看了一遍,結果是毫不意外地又被震了一遍,想了想還是打算寫些東西,希望能有更多人接觸到這部作品。

《終結歷史之人》之所以讓我有一看再看的衝動,在於其並不長的篇幅之中所包裹的視角和議題異常豐富,讓人每次重讀都可以生出些新的觸動與感慨。初次看的時候就如一葉小舟闖進了雷暴雲團,隨著作者筆下所掀起的湍急激流身不由己一路向前衝去,對周遭的景象只能走馬觀花。而當第二次、第三次重看的時候,才有餘力控制住自己的翻頁速度,去消化作者所安排的情節,去品味作者所設置的多重討論主題及其背後寓意。

小說的主線很簡單:為了向世人還原731部隊的暴行,美籍華裔歷史學家埃文?魏與妻子美籍日裔物理學家桐野明美一起製作了一台可以將參與者帶回過去親眼目睹歷史事件的機器,而由此引發的一系列紛爭則遠遠超出了他們的意料與控制。劉宇昆富有創意地採用了紀錄片的形式來搭建故事,以外科手術一般的精密細緻來組織素材,從而在有限的篇幅內將多元化的探討主題融洽地相互勾連疊架,最終呈現的是完成度極高的作品形態。

小說的第一重主題,是對日軍731部隊在抗日戰爭期間的暴行揭露。劉宇昆坦言《南京大屠殺》作者張純如的自殺消息是他最初的靈感來源。儘管隨著時代的進步,互聯網的發達讓世界任何一個角落的人都能便利地查詢到近乎無窮盡的資訊,儘管在21世紀的現代,不論是奧斯維辛集中營還是卡廷慘案,抑或是盧安達大屠殺,都已經成為西方世界所承認的事件,但是對於侵華日軍在二戰期間種種行徑,無論是南京大屠殺還是731部隊,卻都是被西方所刻意忽略和遺忘。不僅有許多人不了解這段歷史,更有許多人否認這段歷史的存在。華裔作家張純如的《南京大屠殺》在西方出版之後,引發的更多是對她的懷疑與攻擊。同為華裔作家的劉宇昆,依靠翔實的資料考據還原了731部隊包括人體實驗在內的諸多暴行,冷峻的筆鋒令人閱讀這部分內容時只覺寒氣逼人,宛如赤腳行走在森然白骨之上。

由此所引發的第二重主題,便是對於否定主義者的探討,小說中的「否定主義者」即指認為731部隊的暴行不存在,或者對其持無法證實和懷疑態度的人,既包含學術界也包含普通人。在這一部分劉宇昆向我們展現的是面對親眼目睹歷史的人們的證詞證言,西方世界是如何通過帶著學術討論的文明面具,用謹小慎微、字斟句酌的文字遊戲將其肢解,通過否定局部進而質疑全部,最後將證言連同真相一併丟入垃圾桶,順帶還羞辱了對方的人格與尊嚴。相信不少人在看這一段內容時會和我一樣感到十分熟悉,因為近年來在網上看到的對許多事件爭論的一方,多是採用這種邏輯來攻訐另一方:對於一件事情他們可以無休止的羅列出成百上千個細節,然後去一一用最嚴苛的標準審核,一旦有些微矛盾和出入,那麼便完全推翻。在這些人眼中,對事實的描述只存在兩種狀態:完全的不可信和完全的精準可信無紕漏。既然做不到後者,那麼必然就是前者。甚至有時我們自己也正是這樣做的,在這些情景下,事實的真假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維護自己現有的觀點,因為「我的觀點」即是「我」,「我的觀點」被駁倒了,那麼「我」的存在也就被否認了。

光是上面這兩點,就已經讓這部小說在美國的出版充滿了麻煩,劉宇昆如此回憶道:「這篇小說寫完之後好幾年都沒法發表。中篇小說本來就不易出版,而我的作品偏又與大多數不同。一位編輯嘟囔過幾句『有爭議的歷史』之類的話,然後便不再回應。我自認為這是我最好的作品,為了發表而四處碰壁令我鬱悶不已,接二連三收到退稿函也成了家常便飯。」不過這篇小說並沒有止步於此,而是走得更遠。

劉宇昆拋出的第三重主題,是個人與歷史的關係。也許是因為11歲時移民美國的經歷,個人與歷史的關係作為他的創作母題之一復現在他的多部作品之中。在他看來,東西方在面對歷史時存在同樣的問題:人們急迫地想要向未來邁進,忙不迭地將歷史貼上各種標籤,然後將它們放入不見陽光的箱子中封存起來。又或者是出於各種各樣的政治利益,將歷史改頭換面。就這樣活生生的歷史變成了僵硬死板的化石和工具,乃至高高在上的宗教偶像,而不是融入每個人日常血肉之中的飲食男女。當埃文?魏將歷史這具殭屍重新注入血液,把它帶回現實時,收穫的是恐慌和攻擊,因為他攪亂了原本的秩序。就這樣,真實的歷史與它的仿冒品在現實中糾纏在一起,廝殺得難解難分。劉宇昆對於這部分的描寫讓我想到了約翰?H?阿諾德在《歷史之源》結尾中的一段話:

確定一種記載優於另外一種的危險在於,它是為了把「歷史」澆鑄成一個單一的真實故事。主觀的歷史學家(具有他們自己的成見、階級利益和性別政治)試圖將他們的事件版本作為唯一可能的版本呈現出來。然而,認為歷史中存在單一的真實故事,這一觀念仍然具有極大的吸引力,因而也具有極大的危險性。報紙每天談論「歷史」會如何對政治家或事件做出評判,政治家在「歷史向我們表明」的基礎上為外交政策辯護,全球的戰爭集團以「他們的歷史」為基礎證明其殺戮的正當性。這是省略了人的歷史——不管過去發生了什麼,也不管現在它被用作何意,都要取決於人,取決於人的選擇、判斷、行為和觀念。給過去的真實故事貼上「歷史」的標籤,是為了讓它們看起來是獨立於人的參與和作用而發生的。

再繼續挖下去,還可以從許多細節里找出其他引申主題,不過這些事情還是留給大家在看的時候自己發掘。最後想補充一點,這本書看完之後除了裡面多元化的視角探討,以及優美流暢的行文之外,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劉宇昆對於中國社會的熟悉程度。儘管在80年代初上小學時就移民到美國,但多年來的觀察和交流使得他對當代中國的了解遠遠超出一般華人,劉宇昆在小說里對於中國普通民眾以及中國政府對歷史的心態和觀念描繪絲毫沒有其他華裔作家的生澀隔閡之感,讓人對其對洞察力心生讚歎。

從某個角度來看,也只有劉宇昆這樣一個在中國出生,熟悉中國歷史文化,又美國崇尚個人自由的環境下成長的,有著跨文化背景的作家,才能夠恰如其分地拿捏好這樣一個複雜而沉重的題材。多一分則成了陳腔濫調祥林嫂式的歷史控訴,少一分則會讓人覺得冷血無情不易親近。而儘管困難重重,最後劉宇昆還是給我們帶來了這樣一個值得回味再三的精彩故事。

所以說小說家真是與魔法師無異的職業,雖然沒有故事中可以回溯時空的玻姆—桐野粒子,但依靠文字的魔法,他所給讀者帶來的體驗卻和穿越時空並無二致。而當我讀完故事再次仰望星空時,總會不由想到從人類誕生至今的每一個歷史細節和片段,都以光速在星辰大海之中穿行,無論地球上的人們對於歷史的真相如何爭執與掩蓋,在我們頭頂的浩渺星空之中有一雙手在白紙黑字不容辯駁地記錄下唯一準確的那份歷史,不論我們將來是否可能從中還原出逝去的歷史,這份思緒總是能讓人感到些許慰藉。

———_(:3」∠)_我是PS了又PS的分割線———

PS1.劉宇昆目前已經從中短篇創作轉向了長篇創作,目前來看這部作品大概就是他最出色的中短篇作品了。

PS2.劉宇昆同時也是劉慈欣《三體》系列的英文譯者。

PS3.儘管劉宇昆是以2012年《手中紙,心中愛》獲得雙獎而為人所知,這篇《終結歷史之人》在前一年也便參加了雨果獎競選,最後卻還是因題材爭議的原因落選。

PS4.《思維的形狀》據說後續會有電子版上架,且根據夏茄所說,收錄的是《終結歷史之人》的精校未刪節版,看來只能買買買了。

PS5.在《終結歷史之人》的初稿中,開篇採用了T?S?艾略特《四個四重奏》中的詩句:

沒有歷史的人

無法從時間獲得救贖,因為歷史

是無數瞬間的排列

在冬日午後的幽靜教堂

天光熄滅

歷史只剩下此刻的英格蘭


單單論《手中紙,心頭愛》這篇小說

男主媽媽是73年從河南偷渡到香港再到美國的,而且擅長疊紙老虎

秒懂的請自行續命

而且其餘的中國元素植入很顯突兀,比如:

我啪地摔下筷子,推開面前的飯碗,看著桌上的青椒爆炒五香牛肉,帶著命令式的口吻說:「以後不準做中國菜!」

看到這裡,我想說,讓我先喝一口舒化奶

故事裡其他的東西,則只能說,作為一名華裔,他做得和其他外國朋友一樣好


作為一位以愛登頂的科幻作家,我覺得他的很多作品都是圍繞著家庭來寫的,《未來三部曲》感覺像來自未來的家書,《愛的演算法》中失去孩子把情感寄托在玩具娃娃身上的年輕母親,《手中紙,心頭愛》中叛逆期的孩子錯失的那份母愛我也感同身受。而他寫的很多故事總是在你期待這下一步發展的時候戛然而止,像你生命中的過客突然離去,你微微一笑翻開下一部作品。


1 、!!!!我只想先說!!!!!

!!!!!!內地版《愛的演算法》封面也太丑了 T_T !!!!!!!

書出來的時候早就想買了 一看封面 立馬又不想買了(雖然最後還是買了)……

這是劉宇昆內地出版的第一本小說集啊!

!!!!!出版社的美編們!!能不能上點心!!!!能不能!!!!!!

2 、儘管劉宇昆是哈佛畢業的律師,但從行文中很明顯的數學功底和理性思考非常讓人驚嘆。

而在這些理性思考上,作者也加上了自己對人生、對情感的分析和理解。

3 、像豆瓣網友橡木說的那樣,儘管故事多是從單個人(有時候是兩個)的視角進行敘述,但故事中無論發生什麼,文字的 情緒 「始終穩定」。

即使有大喜大悲的事情發生,作者也一筆帶過,似乎是盡量避免引起讀者的情緒反應。但這完全沒有削弱作品的感染力,反而更能讓你體會小說中已經波浪滔天的世界。

4 、不知道是因為我還是真的就是這樣,個人覺得他和 Ted Jiang 非常像。

不光是敘述視角,連平靜如水的行文都如出一轍,《結繩記事》甚至讓我馬上想到《你一生的故事》——儘管這兩個故事是如此的不同。

5、雖然覺得《手中紙,心頭愛》很好,但我相信對很對喜歡劉宇昆的人來說,這並不是大家最喜歡的。

總的來說,劉宇昆的作品幾乎篇篇精品,他翻譯的《三體》2014年10月就要在米國開賣了,希望翻譯工作不要影響他的創作 orz……


斗膽說一下我對於劉宇昆的小說的感受。

(背景:對於長篇科幻接觸不多,主要接觸來源還是以《科幻世界》為主的短篇科幻小說)

閱讀他的小說,很明顯能感受到他不是描寫含有大量科學與技術內容的一類作家,作品多讓人感到溫情。事實上,科幻的設定只是為故事提供了一個背景。有的故事在我看來甚至不能歸入科幻一類,因為我自己對於科幻的定義依然是基於「科學幻想「幾個字的,但是他有的作品並不是在這個基礎之上的。不過據說外國科幻並不嚴格區分科幻與奇幻。一些作品舉例:

《涅槃》,收錄於新出版的短篇小說集《思維的形狀》,這本我目前還沒看完。這個故事已經去掉」科學「兩字,只剩」幻想「了……小說設定靈魂是可消耗的有形物品,主角在靈魂消逝的過程中得到生命的涅槃。

《人生可數集》,記得是刊登在《科幻世界》上,幾乎無科幻背景設定,講述自閉症小孩的數學學習經歷與孩子的家庭變化兩條線交織。數學中有理數、無理數和人生中的有理無理之事對應起來,意蘊悠長。

上面兩則故事不是最廣為人知的故事,但有濃厚的劉宇昆風格。我認為,即使脫離科幻的框架,他也能夠講述飽含意境的故事,所以喜歡思考型、品味型的科幻讀者會更喜歡他一點,大膽猜測一下喜歡他的讀者應該是女性居多吧?當然,這也是牽制他的一個因素,正因為科幻在他的作品中屬於」可剝離「的元素,喜歡技術型的硬科幻愛好者就不吃這套了。

我個人最喜歡他的小說中對於」人的智慧與思維「的探討。最初驚艷我的就是《愛的演算法》,而後有《結繩記事》、《藝術大師》等。《迦太基玫瑰》中有人腦與電腦時間度量衡比較;在《思維的形狀》同名短篇中,從思維到表達形式都徹底顛覆了我們的傳統方式,說實話我讀完後一直都在想像怎樣用手勢表達出」連續的思維」。

再一點,前面很多次提到劉宇昆和特德·姜的對比,在某些特定的幾篇中確實能感受到相似點。如《思維的形狀》和《你一生的故事》,兩者都含有對傳統思維形式的顛覆;《單比特錯誤》和《地獄是上帝不在的地方》,都以宗教出發,有關於信仰的討論。

特德·姜的《除以零》,不僅有數學元素,而且非常巧妙地從數學過渡到主題,我在讀的過程中一直很好奇怎樣的設定可以達到「除以零」,但是通篇完全沒有被設定困住(我也知道如果把設定成立的過程寫出來了人類應該也能製造二向箔了吧!)。「數學(科學)元素」、「跳出設定」、「探討社會或人生問題」,這些元素不恰好也是劉宇昆所擅長的么?大概這就是大家會認為他們相似的原因。

由於特德·姜的作品數量並不多,所以我只有這種拿某些特定篇目比較的方式,這種方式也有缺陷。特德的風格多變,《巴比倫塔》、《領悟》這種風格就和劉宇昆的就完全不一樣了。

P.S 由於他的作品吸引我的從來就不是中國元素,就不寫中國元素了……


其實我覺得劉宇昆寫得好的幾篇,比如《貝利星人》,《天籟之音》,《迦太基玫瑰》,《單比特錯誤》等,都不是靠「科幻」取勝,而是靠的文筆與敘事。劉宇昆在他很多作品中提到的科幻概念,都算不上新奇,也說不上多硬,還是偏軟科幻一點。但他講故事的能力真是一流,平淡行文之中情愫暗涌,必要的地方點到為止,還是埋伏筆的高手,頗有些當代西方小說大家的風範。所以與其說他是一個科幻小說作家,倒不如說他是一位優秀的敘事作家。當然這也是他受科幻迷詬病的一個原因。

PS我是真的不理解《摺紙》為什麼能奪星雲獎...明明就沒寫什麼啊...是不是外國人都挺能消受這一套的....


讀過中文版的思維形狀短篇集,很喜歡。

在這看到這麼多噴的,感覺肯劉的作品算作科幻真是委屈他了。

如果只是當作普通小說,換一個受眾群可能評價就完全不一樣了。


看完好幾個選集之後,能記得的唯有《迦太基玫瑰》一篇。


2017.12.1更新

看別的作品想到了劉宇昆的一篇,又順手在知乎上搜了一下,才看到自己差不多兩年前回答過這個問題。

先說點題外話,我從《愛的演算法》刊登在科幻世界上那一期開始就對劉宇昆十分喜歡。後來找到了他的網站,看到他的郵箱地址,暗搓搓地發郵件聊表喜愛之情,每一封他都在一天之內認真回復。幾年間大概互通了十幾次郵件。今年他的新書出版,拜託出版商寄了一本送給我。雖然我已經很喜歡他了,幾本書我都買過多本,送朋友讀,新書我肯定也會自己買的。(而且收到之後還沒有時間看……)非常感動。所以我要再等個美好的日子,沐浴熏香讀這本書~

都讀完了再回來重新寫論評。

第一次讀劉宇昆的作品是在科幻世界上,《愛的演算法》和《單比特錯誤》,當時就被震住了!讀科幻世界好多年,最喜歡的兩篇。

我覺得短篇小說想講硬科幻是不太實際的,因為根本沒有篇幅去展開設定。基本上中短篇都是在科幻背景下講「人」的。

劉宇昆出色的地方在於對情感的把握和表現。喜歡的人就很喜歡很喜歡很喜歡。


確實是因為手中紙心頭愛才開始看他的小說。這個簡單的故事他講得很獨特!但一點也不科幻啊


剛看了《手中紙,心頭愛》雨果星雲雙獎就這水平?

不僅套路老,從頭到尾,我只看到了玄幻小說,或是魔幻現實主義小說,跟科幻有半毛錢關係?

至於裡面描寫的東西,不厚道的說,我看了想笑。


「啊,沒錯,這是用嚇唬顧客來保證簽署協議。我肯定這價陽光家政公司與哪些移民改革法案以及那道極其醜陋的高牆有很大的關聯」

「美國在與墨西哥的邊境線上建了一道一千一百多公里長的隔離牆」

——劉宇昆 2011


不知道這麼多噴手中紙的都是華裔家庭?

不是你噴個什麼勁?

可以噴他不算科幻

反正我小時候把它當文化clash的小說讀的


又一個在西方出售東方元素的三流作者


不咋地


@啞男 你讓我噁心了,好好一篇小說也能處心積慮地「挖出」這麼多「政治傾向」,恐怕連作者自己都沒你想的多。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科幻小說《天意》?
外星人打過來了,要如何逃生?
中國科幻小說這麼多,為什麼就《三體》火了?
星際穿越中對維度的理解和《三體》中對維度的理解一樣嗎?
如何評價《傷心者》?

TAG:科幻小說 | 劉宇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