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編劇述平?
這是我非常喜歡的編劇。
比起大部分編劇,他是超低產的。也因為這個,他寫得好,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網上搜搜他的劇本。建議買姜文的《騎驢找馬》,裡面有《太陽照常升起》的劇本,這個本子,讀起來是一種享受,文筆都可以稱得上是有畫面美感的,實屬編劇大師級人物。作品年表:
2013無人區
合作編劇:寧浩2010讓子彈飛合作編劇:姜文,郭俊立,危笑,李不空,朱蘇進2009欠我十萬零五千合作編劇:李輕鬆,管娜2009走著瞧2007
太陽照常升起合作編劇:姜文,過士行2000鬼子來了合作編劇:姜文,李海鷹,劉星,史建全,尤鳳偉1998趙先生1997
有話好好說前兩個月,也是因為仔細研究了述平和蘆葦老師的作品後,才知道要趁著年輕,靜下心來莫要急功近利,用以「年」來計算的時間去寫一部作品。
其人如何,在此貼一篇他的訪談:
--------------------------該訪談內容來自百度百科。若有充裕時間,請仔細看完,述平言語中流露出的是一種「踏實感」,是編劇、文藝工作者最需要的一種感覺。中國電影好編劇並不多,但述平絕對是前幾名。他編劇的《有話好好說》《鬼子來了》《趙先生》都有一種打通了有趣與嚴肅、瑣碎與宏大、沉實與飛揚之間界限的通透感與自由感。這樣的人註定不會是無趣的,所以當你坐在他面前,把一些正經的問題拋向他時,你總能得到了一些出人意表的答案,但你所能看到的只是刪節版,因為他善良的個性讓他不願意傷害任何人,而這種善意是如此真誠,以至於記者無法拒絕他。
編劇之道編劇是一個協助性的工作,你不能越位了,說白了,你得知道你是幹嘛的吧,根上的話,我不覺得那是我的作品。既然這樣,那很多事情就想通了。你不能說我這個劇本寫得牛B,誰拍都行,沒哪回事。你又不投資,又不是你的作品,你幹嘛那樣呢,你是在協助導演,他給你一個方向,對你提出要求,你盡你能力去做,做不到再另說,在這個導演第一位的環境裡面,編劇有點像演員,也是被選擇的。你所能做的就是局部發揮,不能是由得你的性子去寫。如果有一天你覺得我必須得這麼寫,那你自己導一部得了唄。在我看來,電影劇本它就是個二度創作,就是在原著基礎之上來展示你編劇的技藝和才能,編劇是有技巧的,你小說再好也只是一個素材,你要進行剪裁,進行刪減和放大,有一個選擇的過程。原創是昆汀、伍迪艾倫那種少數人乾的事兒,昆汀要是不拍電影,寫小說也能寫得非常好,他本身是個作者,他不是個職業編劇,他是憑藉他的興趣去做的,他不會像投資人、策劃人那樣來做這個事兒,過份考慮市場這事兒。如果從原創來講,很多所謂的職業編劇是不具備原創能力的。不具備原創能力,最終造成什麼呢,東抄西抄,扒人家的東西,所以用了很多橋段,我最討厭橋段這個詞了,這就是一個模式,把它拿來用了。這就形成了一種現象――近親繁殖的現象,電影抄電影,抄得又不聰明,昆汀也抄,但抄得很有智慧,他不是照搬,很多人是照搬,這顯得很沒有智力。
而且在中國我所知道的那些編劇,能沉浸在那種編劇的樂趣里的人好像不是很多,都是在忙著幹活,我寫一個大綱,我在多長時間寫出本子,那是碼字。都是在幹活,不是在創作。雖然是二度創作,它也是有選擇的,你把它當成一個創作來對待與當成幹活還是不一樣的,當成活兒就是掙錢了。當成創作,起碼還能把你的想法融入到裡面,還有一些用心的東西在裡面。這麼說吧,有樂趣在裡面,是創作,沒樂趣在裡面,是幹活。對我來說,如果有樂趣,聊一聊還挺好的,但如果是純粹干一活兒,讓我去干挺難的。審查對創作的影響從我的角度來說是這樣的,當然外界有些問題,比如審查制度比較嚴格,另外一個原因是,在中國盜版市場如此龐大的情況下,觀眾的水平是很高的,他什麼電影都見過,你拿一個一般的東西來蒙來蒙不住。對中國編劇是難度的,我什麼東西沒見過啊。但我還是不把這個當作從業人員的一種借口。我舉個極端的例子,我允許你拍一切東西,毛片都可以拍,投資你不用擔心,我給你五個億,美金,放在這兒,好,你能講出什麼好故事來?我不相信那種什麼各方面都有了,我就能拍出好電影。對現階段爛片比較多的看法這沒什麼可責備的,這都是一個應該有的階段,我們國家可能正好到了這樣一個階段,浮躁的,完全商業化的,不太注重電影品質的。這種東西不會持久的,也許過不了多久觀眾自己就煩了,就會不滿足,但你希望哥們上來一個就是精品,接下來一個還是精品,永遠精品,這也太理想化了吧。記者問:你好像並不那麼憂心忡忡?我沒那麼憤青,我也不會罵這就是一堆狗屎。市場它也有一種自我調節的機制,它有一個盤旋上升的過程,不必那麼過份譴責,憂心忡忡,好像我國沒有好電影,你就不活了似的,不看中國的,看點外國的唄,不就是個電影嘛,不就是個娛樂嘛,牛鬼蛇神都出來晃一晃唄,給他們一點空間,別不帶人玩,用一種聲音壓制另一種聲音,這也不好,人家也是費了點勁的,也挺不容易的攢一個東西。創作觀中國電影在世界影壇沒什麼位置, 我也想過這個事兒,這麼個泱泱大國,十幾億人口,怎麼就出不來大家期望的電影呢? 這可能跟文化觀念,我們所受的教育,都有關係。跟我們的教育培養機制都有關係,對一個文藝創作來說,它不鼓勵創作,鼓勵的都是規矩和框框。
這些可能是我的一家之言,有些人可能不贊同,比如談劇本時,就要談人物性格,當然這是一種創作方法,但我就覺得這有點傻。所謂有性格的人,往往就會變成了一個概念性的單面人物,很容易就把人物的豐富性拿掉了。還有一種觀念說,生活是創作的源泉,好像有生活就怎麼著了,都是扯淡,在我來說,一個作品,總體來說,它就是一虛構,如果是真人真事,直接拍紀錄片寫報告就完了。我寧願在想像放在第一位,把創造放在第一位,然後再給他披上件現實的外衣,你想像一個人物和看到一個真人是不一樣的。比如說寧浩跟我說,咱們去看看景吧,我說千萬別讓我看,那樣我就沒想像力了,比如說你說這個戲誰誰誰演,萬一我對他有反感呢,也沒法寫了。我寧願想像一個場景或者一個人物。我是披上現實的外衣,還讓你覺得是真事,但這現實根本不重要,我要表達的是另一種東西。我可以給他披上德國的外衣,也可以給他義大利的外衣,為什麼要披上中國的外衣呢,因為我身上中國我身在這個環境里,童話怎麼來的,肯定不是現實里來的,想像力來的,《海的女兒》從哪個現實來的,他是安徒生想的……有生活的人多了去了,有生活就能寫出東西來嗎,犯人的人生體驗比你深一百倍,他對人性的黑暗的體驗你根本體驗不到,但他們能寫出東西嗎?有什麼用,布努埃爾說過,沒經過表達的藝術就不是藝術。再舉個例子,齊白石,畫一幅畫,兩個蝦,掛在牆上,值1000萬,擺兩隻蝦擺在這兒,幾塊錢。生活和藝術就是這種關係,藝術表達是有意思的,真辦這事兒沒意思。前一段時間,我參加過一個手機電影節,有韓國日本的,一看我們國家學生拍的那些東西都特別蒼白,都被老師騙了,你們要寫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感受,所以全都是談個戀愛,彈個吉他,泡個酒吧,來點音樂,來來回回走兩步道,太傻了,你說你一個學生的生活有什麼可寫的,你太小了,就這麼點破事唄。這麼說吧,也許你有些生活,但你沒有那個認識。還有一種,我們要寫小人物怎麼著怎麼著的,好像把小人物當作一種標準了,你寫小人物是你寫不了大人物,沒有寫的能力。比如寫孫子,你能寫得了嗎?孫子是個什麼人,是個玩兵法的人,你根本達不到他的程度,你怎麼寫孫子,你寫諸葛亮,你腦袋比得上諸葛亮腦袋嗎,最終寫也就寫成了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你駕馭不了這個東西。我不是說不可以寫小人物,而是不能總是掛在嘴邊,作為標準,作為倡導性的東西來談。編劇待遇待遇,這事兒還真是,我就了解的情況,電視劇的分配是更合理的,編劇起碼能拿到整個製作費的十分之一,電影打死也做不到這一點,中國電影的話,投資一個億,你能拿到一千萬,開玩笑。另外大家都在講好劇本,我認為不存在一個好劇本。一方面有些人看不懂劇本,不知道這個劇本的好賴,再一方面,電影本身就是一個集體合作的項目,你劇本好了,你拍得不好,剪得不好,看不出那種好來。什麼叫好啊,那隻能說你故事好,不能說你劇本好。你比如昆汀的《低俗小說》,那劇本拿來一看,全是一堆廢話,中國導演誰會覺得這是好劇本?我不信,但昆汀導出來這是一個好電影兒。他知道這句廢話是幹什麼用的,但給別人看,這是什麼啊。對新編劇的建議最好的學習辦法,就是面對作品本身,你得琢磨,它是怎麼講的故事,它是怎麼把它講的生活了,有趣了,不光電影,小說也是一樣。悉德·菲爾德,包括《故事》那類的書 ,它當然有一些可取的東西,但你要看寫書都是一些什麼人,寫書的都不是編劇,都是一些教授,研究者,他們都是事後研究。是電影出來以後才說這說那,都是馬後炮。我寧願看創作者的訪談,它裡面有一些感性的東西,哪怕它說得偏激,但你看的時候會有會心一笑的東西。我覺得什麼情節點一,情節點二,這些都是扯淡,你知道這些點沒用,你知道了就能寫到嗎?你比如說某足球解說員吧,解說的時候頭頭是道,比很多人都明白,但你讓他下去踢一場我看看。說球的和踢球的根本不是一回事。同樣,評電影的和寫電影的也不是一回事。 熱愛電影的人,成百上千萬,能看明白電影的,看出道兒的,能有幾萬人,能發表精彩評論,寫書的,可能更少了,而創作電影的,沒幾個了。就是這麼一個金字塔結構。
作為一個創作者,也包括編劇,天份不在的話,啥也別談了,天份,大概只有1%,但是沒有的話,你就入錯行,這還真不是一個努力就能成的事兒。
中國最好的編劇之一,從1997年首次涉足編劇到2012年15年間寫了不到10部電影劇本,並不高產,但大部分都是國產電影的佳作。通過《有話好好說》結識姜文並成為其編劇團隊核心成員,開始長達10年的合作。個人認為他早年在都市報的記者生涯積累下觀察當代中國城市的經驗,而常年的小說創作也練就了頗高的敘事技巧,所以很擅長隱喻現實的題材。(9部電影裡面有3部被禁,大家懂的)個人最喜歡的兩部作品是《有話好好說》和《鬼子來了》。
個人認為是中國為數不多能寫並寫好並能讓人看下去的編劇
我沒想法時經常會去看有話好好說述平
述平參與的電影質量都很高,目前總共有九部。其中有四部是跟姜文合作的,分別是《鬼子來了》《太陽照常升起》《讓子彈飛》《一步之遙》。另外,《有話好好說》和《趙先生》都是根據述平的小說改編的。還有一部就是與寧浩合作的《無人區》。 編劇是做什麼的?到今天我都認為電影導演應該自己寫劇本。你要拍什麼,怎麼拍,自己先搞清楚,犯不著照死了折磨編劇,在編劇的屍體上提高自己。————王朔
編劇的存在,應該是像蕭何之於劉邦,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他最終修出來的劇本,是要符合導演的,像是個園丁,拿到小說,原始稿,他要去修剪,添加,把文字屬性淡化,畫面感,鏡頭感增加 。
再看述平,與他合作的多為第五代和第六代導演,產量也不是很高,但是每一部,都是國產經典。因為分享述平,特意溫習姜文的電影,張藝謀的電影。發現述平,對於對話,談判最為擅長。《有話好好說》,《讓子彈飛》中都有經典的談判橋段。談判的台詞設置之精巧,內涵之隱晦。台詞句句寫的像黑話。這一點 和他生活經歷息息相關。談談《太陽照常升起》,第一遍看,真的是看不懂,我就問我媽,我媽說他看過,也看不懂。一邊看完,懂了,但是只懂劇情,瓜兮兮的感嘆導演安排多麼精妙,一切懸疑點在最後都解開了。但是台詞讀不懂,角色死亡不懂,只有看影評。看完才懂了,懂的很不甘心,只能說,我靠!背後的東西之巨大,這就不細談了。回了神發現,姜文心裡的東西,他知道怎麼用鏡頭表達,但是台詞,劇情,對他好像有勁無處使。述平理解了姜文的表達,所以完成的劇本,讓姜文說出口,一下味就對了,是對姜文私人訂製的。縱觀個個導演在和述平的合作中,把很深的,很重的東西,用一種幽默形式的帶給觀眾,但是回味後,就知道,大家的苦笑,是挨著槍子的。尤其是姜文的作品
崔永元:你的導演的電影,產量特別低。是吧,現在就四部……
姜文:這賴述平,就是坐在那中間這人。沒有他,就沒有我的電影。但是,他就不愛給我弄電影。
述平:其實我跟姜文導演合作的時候,經常在一起,百分之九十的時間是在扯閑篇。真正談劇的時候本百分之十的時間都不到。
看得出來他和姜文性質差不多,都是流氓 所以就怕流氓有文化。
述平是絕對成熟的,從幾部作品看,更像述平挑導演,中國商業片如果都差不多及讓子彈飛1╱10,那電影,觀眾都成熟了。姜文是最適合述平的,他們的典型的風格就是老男人的幽默,老男人的浪漫。姜文又是中國電影圈裡雄性荷爾蒙最爆發的,述平好像和他找到並集。述平造就姜文的典型形象。述平的創作觀,世界觀都非常個性。他發現了當今中國教育最大的弊端,不鼓勵創作,要求大家都守規矩。他認為好的東西是想出來的,生活是創作的源泉,好像有生活就怎麼著了,都是扯淡,在他來說,一個作品,總體來說,是一虛構,他認為如果是真人真事,直接拍紀錄片寫報告就完了。他寧願想像一個場景或者一個人
述平像是變色龍,他能去適應導演,導演得他,如得東風。但是作為生物鏈中的頂級的消費者,他是挑剔的,最適宜的環境,莫過於姜文。編劇是在最幕後的,直觀的看見演員,間接的看見導演,最後編劇默默奉獻。在劇中那些強硬,浪漫,又霸氣的老大哥形象,就是述平的精神射影。所以最後綜合評論他,借用讓子彈飛里周潤發的台詞「霸氣外漏」。可是說是中國現存拎得清又不出來到處演講賣書同時保持時代性寫的小說也好看的最好的編劇了,比心
我大學室友的舅舅,大學的時候還有室友結婚的時候見過,感覺作品跟人一樣,真切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中國電影一直講不好故事?
※為什麼一線編劇不帶新人編劇,促進編劇總體水平培養新人?
※給定劇本後,演員發揮的餘地在哪裡?
※電影必須是講故事嗎?
※2016 年發生這麼了多事,能給《紙牌屋》編劇提供哪些新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