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為什麼要馴化貓?

假如人類馴化狼成為狗為了看家護院狩獵,馴化馬為了代步,牛,為了耕作。那貓。。。有什麼重大歷史意義么!捉老鼠這個太牽強了吧。


古之君子,使之必報之。迎貓,為其食田鼠也;迎虎,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西漢.戴聖《禮記·郊特牲》

先跑個題啰嗦幾句。

國慶假期我回答了一個關於主食的問題(目前世界上吃大米的人多還是吃麵粉的人多?),直到今天,還有好幾個人追著跟我說「玉米不是給人吃的,玉米只配做飼料,現在誰還在吃玉米……」,看看他們,想想我的父母和祖輩們經歷的那些玉米餅子、地瓜干都吃不飽的艱難歲月,只能苦笑了之。

然後我今天又看到這個題目的描述:

捉老鼠實在太牽強了吧……

無言以對。

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那種和老鼠短兵相接的經歷:你打開家裡的儲藏室,立馬就從角落跑出幾隻老鼠;夜深人靜的時候,床下總能聽到悉悉邃邃的聲音;還常會有幾隻大老鼠,示威一樣的跳上你的米缸面袋,它們的毛色已經枯黃,尾巴比你的小指還粗,用渾濁黯淡的眼睛嘲弄著你……

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和蛇短兵相接的經歷:夏日的清晨,你踱步到窗前想伸個懶腰,卻發現窗外盤著一條蛇在曬太陽;你走到院子角落想采一朵花,草叢裡盤著一條蛇吐著它那比鮮花還嬌艷的舌頭;你和小夥伴去村頭的池塘釣魚,還沒走到池塘邊,就聽到刷刷刷有東西跳進水裡的聲音……

而這些都是我20年前在鄉村生活的時候親身經歷的事,如果我家裡有一隻貓,這一切都不會發生。

嗟乎!我們的國啊,真的強盛了,我們的生活,真的富足了,富足到都忘記了我們曾經是多麼苦過。生活在這樣的時代,不知該慶幸,還是該感懷。

真正的問題不在於長大,而在於遺忘——小王子

好了,說正題吧。

我們知道,在距今一萬年前左右,原始的農業開始出現在幾個主要的人類文明地帶:在新月沃地,人們開始栽培小麥和大麥;古中國的南部,出現了水稻種植;墨西哥的印第安人培育出了玉米;古印度培育了棉花。有了農業,人類終於擺脫了漁獵生活對人口發展的束縛,充足的食物供給不僅刺激了人口增長,還為社會分工創造了條件,階級和城市隨之產生。某種角度上說,農業的出現是人類發展史上最重要的進步之一。

然而因農業發展收益的並非只有人類。一些小型嚙齒類動物也得以伺機盜取人類勞動成果,這其中尤其以鼠科的幾種老鼠最為猖獗。有人要說了:一隻小小老鼠能吃多少糧食?這個看法可大錯特錯咯,老鼠的厲害全在於旺盛的繁殖能力:一隻幼鼠自出生起只需一兩個月就可性成熟,然後就可以以一年8胎,每胎6-8隻的驚人效率繁殖後代!如果食物充足,鼠群數量幾乎可以以幾何倍數增長,量變產生質變,如果放任鼠群自由繁衍,一窩老鼠吃掉你全家口糧也是很輕鬆的事。

此外,身為嚙齒類的老鼠牙齒一生都不會停止生長,為了保證正常進食,老鼠就需要經常啃噬木材磨牙,古人類建築、傢具多為木質,被老鼠咬壞的更是不計其數。如果只是啃壞桌椅板凳也就罷了,啃壞了火把、燭台引起大火,那可真是苦不堪言。

老鼠最大的危害還遠不及此。老鼠身上帶的那些病菌,什麼鼠疫、瘧疾、出血熱,隨便抽一個出來都是要「你命3000」級別的,人類歷史上死在老鼠手上的人可比幾次世界大戰多的太多了。

在這種大背景下,一種小型貓科動物的出現,儼然成了人類社會的救星。這就是——斑貓

貓之捕鼠,四足據地,首尾一直,目睛不瞬,心無他念,惟其不動,動,則鼠無逃矣——南宋.朱熹《朱子文集偶讀漫記》

斑貓就是真正的野貓,我們常說的家貓在分類上屬於斑貓的一個亞種,而我們常見的城市中的野貓,準確的說應該是野家貓

和人類馴化的第一種動物——狗一樣,貓的馴化,更多的是基於與人類互利共生的前景,由貓自主的融入人類社會的生活環境當中(狗的馴化詳見在野外,狗會不會野化成狼?)。由於人類聚居地有大量的小型嚙齒動物可供捕食,而且人類的生活垃圾中也能提供許多食物殘渣,許多斑貓逐漸適應了與人為鄰的生活,而人類顯然也意識到了貓的重要意義,對貓非常接納,在古埃及,貓因為能有效克制鼠災而被奉若神明,殺貓者將被處死。大約在5000年前,人類終於完成了對貓的完全馴化,家貓這個亞種即告誕生。

而後的五千年中,貓因為萌屬性逐漸成為了一種陪伴性寵物,但這仍不能掩蓋它們對防治鼠患的重要意義。

公元4世紀,貓經由義大利引進西歐,但進入中世紀之後,由於天主教認為貓是異教的神獸(古埃及),便給貓扣了一個惡魔的帽子,普通民眾也在教會的慫恿下,把貓看做是魔鬼和妖女的使徒,每逢宗教節日,教會都會組織信徒現場殺貓,以表對上帝的忠誠,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歐洲的貓數量銳減。

正當虔誠的信徒為親手斬殺了「午夜的惡魔」歡欣鼓舞的時候,老鼠大軍早已蠢蠢欲動了。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城鎮化規模加劇,生活垃圾、污水管線等都給老鼠的生存提供了肥沃土壤,沒有了貓的制衡,鼠災迅速泛濫開來。1346年,一場鼠疫從黑海沿岸向歐洲蔓延開來,在隨後的300年里,它一波又一波的滌盪在歐洲大陸,奪去了至少2500萬人的生命,這就是黑死病

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

時至今日,許多養貓人從未見過喵們驍勇的風采,許多喵剛剛出生,就被摘取了利爪,甚至關於老鼠的恐怖記憶,也早被人們忘卻了。不過,我建議大家,當你偶遇一隻野貓,無論它是在垃圾桶旁駐足,還是在水泥台上慵懶的曬著太陽,請保持足夠的敬意。正是它們,穿梭在每個黑夜和清晨,在我們和致命的鼠疫之間,構建了最堅實的防線。

霓虹燈招牌下的垃圾桶

住著一群神秘的貓

我們在遺忘的角落裡

尋找目標

除了遊戲就是睡覺

黑夜是我們的舞台

我是舞台的主角

巷道是我們的地盤

我的世界誰也管不著

http://weixin.qq.com/r/mzrfxw3EGFBnrUmk92_J (二維碼自動識別)


關於貓的馴化,我在另外一個關於貓抓老鼠的答案中有涉及,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909306,引用如下:

而且,從貓的馴養過程來看,很可能是「有老鼠吃」,才讓野貓成為了家貓,從而讓我們問「為什麼貓要捉老鼠」。因為家貓是由野貓演化而來,而野貓和雖然和其 它大型貓科動物一樣是肉食性動物,但它卻是「孤獨的捕食者」----它們並不群體獵食,因此也只會捕捉比自己體型小很多的動物。因為沒有群體性,人不能作 為「領導者」對貓進行馴化。而貓對於人類來說「實用價值」也不大,它不象狗一樣可以馴化幫助捕獵,也不能像豬羊一樣圈養提供動物蛋白。所以更可能的情況 是,當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穀物的貯存和其他過剩的糧食引來了成群的老鼠,而一些「機會主義貓」也因為豐富的食物來源進入到人類社會中,開始在人類眼 皮底下捉起老鼠並被養成各種好看的品種。這個觀點在PNAS09年發表的文章From wild animals to domestic pets, an evolutionary view of domestication也被採用。

實際上關於這個問題科學美國人有很詳盡的描述「the taming of cat」http://fredcobio.files.wordpress.com/2010/10/final-sci-am.pdf, 作者是科學家,親自拿到了全世界貓的樣品然後做了序列分析,結果也發在PNAS上。環球科學基本全文翻譯了一次然後授權南方周末發表,我想這個世界沒有比親身的研究人員能能做更好的回答了,以下轉載南方周末的中文版:http://www.infzm.com/content/30781

家貓的進化還在繼續,現在的家貓可能即將跨越前所未有的演化變革門檻,成為一個多物種的複合體,它們的未來不可估量

時而疏離冷淡時而蜜意柔情,時而恬靜似水時而野性難馴,時而令人惱火時而可人討喜——貓咪喜怒無常,卻是最討人歡心的寵物。在世界範圍內,在人群中 安身立命的貓超過6億隻。儘管我們對這種動物很熟悉,卻仍無法參透它們的來歷。我們馴化其他野獸,是因為它們身上有奶、肉、毛,或有勞力可供使役。在我們 的生息勞作中沒有貢獻一口食物一絲氣力的貓,又如何能成為家裡司空見慣的固定「擺設」呢?

長期以來學者們都認為,大約3,600年前,古代埃及人開始畜養寵物貓,他們是最早馴化貓的人類。然而,最近5年來的遺傳學和考古學發現改變了這幅圖景,催生出一系列新視角,洞悉家貓的世系(ancestry)以及家貓與人類關係的演化。

家貓搖籃

家貓的起源地問題具有挑戰性,原因有很多。雖然很多研究者懷疑,家貓的所有品種都是野貓(Felis silvestris)這個單一種的後代,但他們無法證實這一點。此外,這個種的分布範圍並不局限於地球上的某個小區域。它的種群眾多,從蘇格蘭到南非、 從西班牙到蒙古,整箇舊世界(指東半球,即歐、亞、非、大洋洲,尤指歐洲)都遍布它的足跡。直到不久前,科學家仍無從斷定,到底是哪個野貓種群進化成了今 天的馴養種,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家貓。實際上,一些研究者提出了不同於埃及起源說的其他假說。他們認為,貓的馴化發生在幾個不同的地區,每個地區都演化出了 一個不同的品種。但一個事實卻讓人們對這種觀點生疑:我們很難區分不同種群的野貓,甚至很難從野貓群中識別出被稱為鯖魚虎斑貓(mackerel tabby cat)的野生馴化貓,因為它們的皮毛上都有一樣的彎曲條紋。它們之間能自由交配的特性,更是模糊了各個種群間的界限。

2000年,本文作者之一德里斯科爾開始著手解答這一難題。他收集了非洲南部、亞塞拜然、哈薩克、蒙古和中東979隻野貓和家貓的DNA樣本。 因為野貓一般都會終身守衛屬於自己的那塊領地,所以德里斯科爾預期,野貓種群的基因組成能像其他貓科動物一樣,隨地理分布呈現差異,但變異速度在時間上保 持穩定。如果憑藉DNA能將各地區野貓的土著種群區分開,而家貓的DNA又與其中的一個種群具有高度相似性,那麼他就有了清楚的證據,確定馴化從哪裡開 始。

在發表於2007年的遺傳學分析中,德里斯科爾、本文的另一位作者奧布賴恩及同事將注意力集中在了兩類DNA上,它們是分子生物學家用來區分哺乳動 物子群(subgroup)的傳統工具。這兩類DNA,一類來自線粒體,完全遺傳自母系;另一類是通常所說的「微衛星」 (microsatellites),也就是細胞核DNA中短而重複的序列。他們運用設計好的計算機程序,基於以上基因特徵,評測了這979隻貓的世系。 他們還特別測定了每隻貓與其他所有貓的DNA相似度,並把擁有相似DNA的貓劃歸一組,接著求證同組的貓是否大多生活在同一地區。

計算機評測結果表明,野貓有5個遺傳聚類(genetic cluster),或者說5個世系(lineage)。其中的4個世系與4個已知的野貓亞種對應得相當完美,而且確實生活在4個特定的區域:歐洲野貓 (F.s. silvestris)生活在歐洲,荒漠貓(F.s. bieti)在中國,亞洲野貓(F.s. ornata)在中亞,南非野貓(F.s. cafra)在非洲南部。第5個世系不僅包括了分布於中東的野貓亞種非洲野貓(F.s. lybica),還包括了樣本中數以百計的家貓——來自美國、英國和日本的純種或混血家貓。實際上,從以色列、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沙烏地阿拉伯的偏遠沙漠采 集的非洲野貓DNA樣本,與家貓從遺傳學上根本無法區分。家貓在所有野貓類群中僅與非洲野貓歸為一組,說明家貓的老家只有中東一處,而非另外那些野貓經常 出沒的場所。

一旦我們弄清了家貓從哪兒來,下一步就是確定貓被馴化的起始時間。隨機遺傳變異的發生速率比較穩定。通過調查變異隨時間的累積量,遺傳學家就能估算 某一特定演化事件的發生時間。但這種所謂的分子鐘走得有點兒太慢了,很難精確追溯距今較近的時間段,比如說過去10,000年。不幸的是,貓的馴化可能正 好落在這個時間段內。於是我們轉而埋頭於考古記錄中,以便精確定位人類馴化貓的原點。從這個意義上來看,最近的一項考古發現確實蘊藏著特別的信息。

2004年,法國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吉恩—德尼茲·維涅(Jean-Denis Vigne)和同事報道說,他們發掘出了人類將貓馴養為寵物的最早證據。發現地位於地中海的塞普勒斯島。一具9,500年前性別未知的成人遺骨被端放在淺 淺的墓穴中。各色各樣的物品——石器、成團的鐵鏽和成把貝殼陪葬在遺骨周圍。在同一個狹小的墓坑中,離成人遺骨僅40厘米處,居然有一隻8個月大的貓的遺 骸。貓頭沖西放置,與人的擺放位置一致。

貓不是地中海島嶼上的土生種,因此,必然有人乘船將它們帶到了這一地區,而且它們極有可能來自於鄰近的黎凡特海岸。把「貓的輸入」和「人貓合葬」這 兩項事實綜合起來考慮,我們就可以說,在10,000年前的中東地區,人和貓已經結成了一種特殊的、有意義的聯繫。這個地區正好與我們的基因分析得到的起 源地相吻合。如此看來,貓的馴化恰巧始於人類在中東新月沃土地帶建立第一個定居地之時。

貓鼠博弈

一旦確定了貓馴化之初的地理位置和大致年代,我們就可以回歸那個老問題了:為什麼人和貓會發展出一種特殊的關係?大體來說,貓不是馴養動物的理想候 選者。大多數馴養動物的祖先都是群居生活的,群體有明顯階級性(人類無意中利用了動物群體的這種階級結構,取代了它們中「領頭羊」的地位,從而對整個有凝 聚力的群體實行更有效的控制)。這些群居動物早已對「摩肩接踵」的處境習以為常了,所以只要食物充足有地方可呆,它們就很容易適應狹小的空間。

相反,貓是個獨來獨往的獵手,為了保衛自己的領地,對同性同胞很不客氣(獅子卻是個例外)。另外,大多數馴養動物都以分布廣泛的植物為食,貓則是專 性肉食動物(obligate carnivore),很難消化肉類以外的任何東西——實際上,貓已經完全喪失了消化碳水化合物的能力,無法品嘗甜味了,而肉在人類為馴養動物準備的食譜 中相當罕見。至於貓對人類有什麼用,我們只能說,貓都是些不聽話的小東西。貓的這些特點說明,與其他被人類列入馴養名單、被迫執行特殊任務的動物不同,貓 很可能是自願與人生活在一起的,因為它們在人類這裡看到了機遇。

9,000年前-10,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新月沃土的早期人類聚居地創造了一種全新的環境,向一切懂得變通又具有好奇心(或者膽小而飢餓)的 野生動物開放,任它們開發探尋。家鼠(Musmusculus domesticus)就是其中一種。考古學家在以色列發現,人類最早的野生穀物窖藏(約10,000年前)中,就能找到這種起源於印度次大陸的嚙齒動物 的殘留物。雖然它們在野外敵不過本地的野生鼠類,但當它們把窩挪到人類的家中和糧庫里時,卻發展壯大起來。

毋庸置疑,對貓來說,家鼠是個很大的誘惑;城郊的垃圾堆也對貓具有巨大的吸引力,那裡資源豐富,這些貓科動物全年都能在此覓食。這兩種食物來源都促 使貓去適應與人為伴的生活。用進化生物學的術語來說,自然選擇更偏愛那些能與人共存的貓,因為它們擁有垃圾和老鼠這樣穩定的食物來源。

久而久之,在新月沃土地帶,與人類主導環境融合得越好的野貓,就越「貓」丁興旺。總的來說,在貓的馴化中,這個新生態位(niche)的選擇機制占 主要作用,但貓與貓之間的生存競爭仍左右著它們的進化,並限制著它們的順從度。當然,由於這些原始家貓基本上得自謀生路,所以它們捕捉獵物和翻揀殘渣的技 巧依舊嫻熟。時至今日,大多數家貓還是「自由公民」,不依靠人也很容易生存下去——全世界城市鄉鎮中數量眾多的流浪貓就能證明這一點。

考慮到小貓造不成大破壞,人們也就不去計較貓的如影相隨。當人們發現貓能夠消除鼠患和蛇患時,他們還可能鼓勵貓的這種行為。另外,貓身上恐怕還有其 他動人之處。一些專家認為,某些野貓可能正好擁有一些特徵,使它們能夠與人發展出親密關係,並適應這種生活。相較於其他貓,這類貓有著大眼睛、扁平臉和高 而圓的前額——伶俐可愛的相貌能吸引人去餵養它們。所以,一些人十之八九只是看小貓咪可愛就把它們抱回家馴養,讓貓開始在人類的火爐邊佔據一席之地。

為什麼非洲野貓才是惟一被人們馴化的野貓亞種呢?種種證據表明,歐洲野貓和中國山貓這樣的野貓亞種都很難與人相處。其實僅僅這一點,就可以排除這兩 種野貓進入人類家庭的可能性。南非野貓和中亞野貓比較友好,在合適的環境下可能很容易被馴化。但非洲野貓因為生活在人類最初的定居地附近而佔得了先機。隨 著農業文明的火種從新月沃土地帶向外撒播,非洲野貓被馴化的後代也佔據了每片新區域中相應的生態位,有效地關閉了新區域中本地野貓的馴化之門。如果近東的 家貓從未抵達過非洲和亞洲,那麼這些地區的本土野貓或許也會隨著城市文明的興起,被帶入村鎮和家庭。


1、養喵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一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那時候人類的農業文明剛剛起步。所以收成什麼的也很少,糧食很珍貴。

2、當時的自然界競爭很激烈,我們現在家裡的老鼠祖宗——Mus musculus domesticus在野外混的不行,於是就轉移到人類的居所里生存。而他們的上級領導——喵祖宗自然也被吸引到人的居所里了。

3、聰明的喵還發現人類的村莊里還有到處亂扔的可食用垃圾,於是幾乎立刻就下定了決心:主餐+點心都有,喵就跟你混了。

4、然後人類也發現,喵既能幫自己照看食物,又索求不多,就把它們留下來了。

SO,總體上來說,是喵先來找人的,而不是人主動去馴化它們的。


傳統上認為貓是古埃及人馴化的,但是現在看來貓不是在古埃及馴化的

通過測量世界各地野貓和家貓的mtDNA(線粒體DNA,嚴格的母系遺傳)並建立mtDNA樹。通過比較家貓是西亞野貓進化而來的。通過突變率計算,貓是在1萬年前在西亞馴化的

考古上在西亞也找到同時期的馴化貓。而1萬年前也正是西亞農業誕生的年代,農業革命使人類開始密集的定居,由於居住房舍的狹小,人類傾向於馴養小型的動物。

事實上大量的動物都是在西亞農業革命時馴化的。比如牛、綿陽、山羊、現代馴化犬(狗被多次馴化,但現代的狗是從西亞灰狼馴化的)。

西亞狗的馴化與貓類似,也傾向小型犬。

參考:

家貓是如何起源和「馴化」的 http://www.infzm.com/content/30781

狗的起源,東亞灰狼還是中東灰狼? http://life.tau.ac.il/departments/zoology/members/geffen/documents/71Nature2010.pdf

Sheep Mitochondrial DNA Variation in European, Caucasian and Central Asian Areas, 2006。

http://www.mitochondrial.net/showabstract.php?pmid=16782761


並不是人類馴化貓,而是貓在訓話人類。這是真的,有圖有真相!話說圖片是轉載的。尊重原作者。

====================

話說這是我知乎唯一一個能讓我回看幾遍都笑出聲來的答案~
_(:з」∠)_


人類馴化我們喵?呵呵。


題主有沒有見過上世紀八十年代鼠災成患,

坐標關中,

晚上回家點上蠟燭,

幾十隻在客廳安眠的老鼠一瞬間受到了驚嚇,。

回炕上睡覺,

一揭開被子,

十幾隻被子下邊啪啪啪的老鼠又受到了驚嚇。

某鄉鎮大街上的午夜,

幾百隻老鼠在路上跑來跑去像是趕集。

之後很久我上初中的時候半夜酣睡中隨手抓住過一直大老鼠,直接扔對面牆上摔死了,第二天醒來我才知道我做了什麼…

為什麼要訓化貓?抓老鼠的原因太牽強?

足下雅望非常,胡不食肉糜邪?


簡單地說:

人類農耕,

產能過剩;

屯糧成倉,

鼠患日盛。

貓為果腹,

不請自來;

互惠互利,

主僕難分。

現在明白為啥你家貓從來只當你是個鏟屎的了吧。

其實我並不知道除了觀賞品種的優選之外,人類到底有沒有馴化過貓。

如果說飼養,只有兩種原因:一是喜歡萌屬性的喵星人,二是家裡鬧耗子了。

所以抓老鼠並不牽強,反而是源頭。

至於為啥很多家貓不捕鼠,有的是沒機會跟母親和兄弟姐妹學習捕獵技巧,有的是被當成玩物寵大的,有的終日飽食沒有捕獵的理由,有的純粹性格問題。但這跟貓抓耗子這種天經地義的事情是否牽強並無半點聯繫。


嗯,就是這個牽強至極的原因。

貓的馴化來自尼羅河流域。氣候炎熱,沖積平原廣闊,土壤乾燥,這無疑是播種小麥的上好地區。尼羅河流域的埃及古民族廣泛播種小麥的同時,卻發現每一年他們的糧倉里,總有一些小動物偷吃,並且還隨吃隨拉,糟蹋了不少糧食。於是喵族人適時地來到了地球,並且用自己優越的身體素質輕易地獲得了愚蠢人類的信任,從而在人類社會中深深地安插了下來。

而其中一些個體,因為體態俊美姿態優雅,首先在埃及被貴族和法老飼養繁殖,並由於幾個極其不明智的法老的緣故,喵族人被抬到了神明的高度。隨著埃及文明被希臘化,希臘被馬其頓化,馬其頓征服兩河流域和小亞細亞,飼養貓的傳統便散到了早期人類文明的各地(除了中國)。


貓 「馴化」了人類?

導語:大多數動物被人馴化的時候都有充分的理由,比如作為肉食,或者作為勞動力……唯獨貓,肉少而且也不太好吃,還沒什麼勞動能力,而且獨立性也很強,怎麼看也不像一個理想的馴化對象。貓真的是我們馴化出來的么?情況很可能正好相反,不是我們馴化了貓,而是喵星人不請自來,「征服」了人類……

作者:百度知道網友 瀚海藍月(物種網站長,科學松鼠會會員)

咱家貓,又叫喵星人,以各種賣萌為誘餌,打著剿滅老鼠大盜的旗號,成功滲透到了人類社會中,並且似乎正在進行「人類征服計劃」。現在,全世界的喵星人已經超過了6億,其實力不弱於為忠於人類的汪星人(狗)。但是,愚蠢的人類卻絲毫不覺,只有睿智的汪星人先知先覺,每每遇到喵星人都免不了一場驚天大戰……幸運的是,經過最近一些年的努力,科學家們終於對喵星人近萬年的行動有所察覺,只不過一些細節還不甚清楚,就在前幾天,中國的科學家還跳出來「添亂」了……事兒還得從頭說起……

長期以來,學者們都對喵星人進入人類社會的原因充滿疑問。因為大多數動物被人馴化的時候都是有充分理由的,比如一些牲畜可以作為肉食,而另一些則可以作為勞動力……可是喵星人似乎哪一點都不太突出,肉少而且也不太好吃,還沒什麼勞動能力,而且獨立性也很強,是人類馴化的唯一一種沒有社會觀念的動物……更糟糕的是它們嘴頭兒太高,幾乎只吃肉,而且對人充滿了傲嬌態度——怎麼看也不像一個理想的馴化對象。貓真的是我們馴化出來的么?

情況很可能正好相反,不是我們馴化了貓,而是喵星人不請自來,「征服」了人類……

在距今1萬多年前的時候,人類的農業已經興起,人們聚集成永久村落,儲存糧食。也正是這個時候,老鼠來了。大約在距今12,000年的時候,在古以色列的新月沃土,家鼠(Mus domesticus)演化了出來。家鼠生活在人類村落中,並在那裡打洞築巢,它們已經完全不同於野鼠,也不會在野外和當地的野鼠發生競爭了。之後,黑家鼠(Rattus rattus)在亞洲也出現了,到了距今約5,500年的時候,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也出現了……人類村落成了老鼠的天堂。也許在那個時代,狗狗真的是抓耗子的主力——因為它們在距今17,000至13,000年前就已經馴化,是被人類馴化的第一種動物。

毫無疑問,大批的老鼠對喵星人具有致命的誘惑,它們很可能就是被此吸引入人類村落的。行走於人類村落的喵星人沒有什麼破壞性,也不會偷穀物,見多了,人們也就聽之任之。當人們發現喵星人會捕食蛇和鼠的時候,還會鼓勵它們這些行為,人們甚至開始親近喵星人,也給了喵星人立足的理由。而且一些喵星人看起來也非常可愛,大眼睛、扁平臉和大腦門兒的毛毛團非常符合人類的審美標準,有些人可能只因為喵星人的長相可愛就將其抱回家中……

接下來的問題是,是誰在哪最先抵禦不了誘惑,把喵星人抱回去的?過去,人們一直認為是大約3,600年前的埃及人乾的。但是,近年來的研究卻改變了這一結論。

德里斯科爾(Driscoll)和他的團隊收集了979份來自家貓和野貓的DNA樣本,對其進行了遺傳分析。最終,研究結果將這些樣本分成了5個遺傳「家系」,其中4個家系和4個已知的野貓亞種對應得非常完美,它們都與家貓無關。但是,第五個家系中不僅有野貓,還有全部的家貓,不管是英國、美國或者日本的混血或者純種家貓都是如此。這說明,第五個家系中的野貓和家貓的關係最近,很可能就是家貓的祖先,它們是來自中東的野貓亞種(Felis silvestris lybica)。接下來的研究表明,家貓很可能是在距今約10,000年的新月沃土出現的,這個時間和老鼠的出現時間和地點吻合。考古證據在時間上也支持這一觀點,在距今9,500年前的墓地中也發現了貓骨被埋葬,但是,無法確認它是否屬於家貓,這是迄今為止人和貓接觸的最早證據,但是地點卻換成了地中海上的塞普勒斯島,還好,距離很近……

接下來,科學家將有關貓的考古發現串聯起來,設想了喵星人繼續傳播的路線:大約到了3,700年前,貓在新月沃土可能已經非常常見了,在那裡出土了象牙製成的喵星人雕像。大約一百年後,貓傳到了埃及,並且在2,900年前的時候被神化,喵星人成了貝斯特女神(Goddess Bastet)的化身,被供養、膜拜,它們邁出了征服人類的又一大步……喵星人的征程從古中東開始,在距今約2,000年的時候已經輻射到了包括中國在內的歐亞大陸東西兩端。而登上美洲和澳大利亞則是隨著殖民者在距今500-400年前完成的。這個傳播路線在地理和時間上似乎非常完美,直到中國科學家出來說話……

2013年11月,中國科學家的論文通過著名的《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他們在論文中介紹了在陝西仰韶文化遺址發現的家貓屍骸,距今約5,000多年(5560-5280 a cal B.P.),不得不說,這個時間有點意外地早啊,這不是毀前面的調調么……

但是,我國科學家的理由也很充分,首先,這裡已經形成了早期的農業文化,有了黍的種植和糧倉,也有老鼠活動的遺迹,而且還很泛濫的樣子,具備了喵星人出現的先決條件。然後,對貓骨進行了分析,這些貓的體型符合家貓的特徵,而且這裡遠離本土野貓——近東野貓(near east wildcat)的分布區域,應該不是野貓。最具有說服力的是,其中一隻貓的分析表明,它食物中的肉類比例遠小於預期,而是吃了不少糧食,作為一個卓越的獵手,貓可能沒能力和興趣長期盜取糧食,這些食物很可能是人喂的!

如果確實如此的話,家貓在中國大地上出現的時間被提前了大約三千年,也很可能不是沿著古貿易之路傳到東亞的。當然,這個結論尚不足以撼動現代家貓起源自古中東的結論,畢竟這之前還有4,000多年的時間緩衝,很難說中間發生了什麼。難道,家貓通過什麼特別的途徑到達了中國?或者,古中國人也曾馴化出過家貓?

現在得出結論還為時尚早,我們需要更多的樣本和證據,以及包括 DNA分析在內的進一步研究,姑且先讓我們認為貓是起源自中東的吧。但不管怎麼說,我們離真相又近了一步,或者,稍微意外地遠了一點?

參考文獻:

[1] Driscoll CA, Clutton-Brock J, Kitchener AC, O』Brien SJ. The Taming of cats. Scientific American, 2009, 6:68-75.

[2] Driscoll CA, Macdonald DW, O』Brien SJ. From wild animals to domestic pets, an evolutionary view of domestication. PNAS, 2009, 106(suppl.1): 9971-9978.

[3] Hu Y-W, Hu S-M, Wang W-L, Wu X-H, Marshall FB, Chen X-L, Hou L-L, Earliest evidence for commensal processes of cat domestication. PANS, 2013, 1311439110: 1-5.

[4] Linseele V, Neer WV, Hendrickx S. Evidence for early cat taming in Egypt.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2007, 34: 2081-2090.

[5] Vigne J-D, Briois F, Zazzo A, Willcox G, Cucchi T, Thiébault S, Carrère I, Franel Y, Touquet R, Martin C, Moreau C, Comby C. First wave of cultivators spread to Cyprus at least 10,600 y ago. PANS, 2012, 109(22): 8445-8449.


當年的諾亞在上帝的幫助下,好不容易把動物們一窩一窩地弄上了船。恩,也不知道他是怎麼防止自己和食肉動物偷腥的,總之,萬千險阻下完成了所有動物的安頓。

當鴿子銜來第一個枝條,這個愉快的旅行已是步入尾聲。所有的動物都開始為以後你吃我我吃你的生活忙忙碌碌,船上一陣西索。

而船上的諾亞一家也並不平靜。女人總是心軟的,諾亞的老婆想到一些柔弱可愛動物以後面臨的困境,不管是出於憐憫還是喜愛,她不斷央求諾亞留下一些。

諾亞知道,以後開荒的日子註定是吃了上頓沒下頓,自己吃米,牲畜吃糠;自己吃糠,牲畜吃屁。但是男人不經女人磨啊。他板著指頭想:狗,馬,牛作為能幹活,好養活的代表,是必須留下來的。其他的有的不僅不會安心幹活,還會偷懶打屁,要不就是吃的太多,或者根本不會幹活。那能留?

但一想到自己妻子苦苦哀求後隨之而來的狂風驟雨,諾亞一哆嗦,「還是找個吃的少,容易養的先應付應付。」

記那是一個薄霧瀰漫的晨曦,太陽剛剛露出一個小頭,所有的小草還都打著捲兒,四周一片死寂。動物們左顧右盼地開始一個個離開。

老鼠是第一個走的。小小的體型,毛茸茸的身子。諾亞本想找它,但剛想揮出手,就看見剛探出來的兩個的後面還拉著一長串的那一大家子。於是機智地如他,頓了頓,優雅地擺擺手,說了聲:拜拜。

緊隨著老鼠的是蛇。諾亞很鐘意它,細長優雅。蛇笑了笑說:你還記得那個蘋果的故事么?哪個?諾亞想了想,臉一黑,說:記得。蛇,「那不就的了」,亮了亮獠牙,游入泥沼。

問來問去,他發現符合要求並且願意留下來的只有貓。它溫順可人,長的漂亮,可嬌柔可高冷,千面百態。並且還附帶著抓老鼠的技能。想起早晨看到老鼠那一大家子,諾亞一哆嗦之後,毫不猶豫加滿心歡喜,三步並兩步地抱起了貓,打了一個千,把它獻給了自己那最尊貴王。

於是貓成為了人類家庭的核心成員,與諾亞一起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

(住在屋外的狗馬牛,舉起爪子與蹄子表示不服,為啥我們就是累死累活的命,乾的是牛馬活,吃的是豬狗飯。)

後記:愚笨的狗學會了裝傻。靠這個也成為核心成員拉。


有時候會想家鼠與人類的關係


原來有人以為貓也是被馴化的動物嗎?

貓在至今為止的歷史上,從未被馴化,一直保持著獵手野性。

貓是主動選擇和人類在一起的互利生活,因為人類可以提供溫暖和相對安全的住處(或者還有食物),貓利用了我們的便利,而非我們馴化了貓。

話說家貓真是靠臉吃飯的動物,每天混吃混喝,對我不理不睬,又抓又撓,我還是忍不住把臉貼過去覺得它真可愛~(′-ω-`)


不是人選擇了貓,而是貓選擇了人。


貓是一種自由的動物 和人類的關係更像是朋友而不是寵物 很大的可能是覺得跟人混在一起生存更容易 所以貓咪們就來了


昨天剛看了關於貓的紀錄片, 貓和人的關係是非常獨特的, 貓可以說到現在都沒有被人類馴化,而是它們自己選擇被馴化,他們靠近人類是因為有老鼠吃,老鼠鑽進了人類的穀倉.

http://www.iqiyi.com/jilupian/20120104/2eacb4111d1a18c0.html

這集


因為人類想體驗撫摸老虎的快感


考古證據顯示貓和人類生活比狗要晚1000多年,大概是從9000多年之前才和人類一起生活的。這裡用的是一起生活,而不是馴化,是因為人類馴化大部分動物,如狗、牛、羊、馬等等,都是因為功能性的作用,而且是主動地努力地馴化它們。然而,貓有一個特殊的地位,在所有非野生動物中,是貓主動選擇和人類一起生活的。人類一開始並沒有想通過馴化貓來達到某種目的。可以知道的是,貓一直都不像其他畜生一樣聽從人類完成某種工作,比如牛耕田,或者被人類當做食物,比如雞鴨。而狗,一開始被馴化的目的也是為了捕獵和看門。至於貓為什麼要選擇和人類一起生活,有的說法是貓能夠在人類的居住範圍內能夠捕捉到大量的老鼠。因此,貓是個機會主義者,完全出於利己的目的主動接近人類,也通過各種賣萌撒嬌成功地博取了人類的歡心。在一開始,人類並沒有馴化貓,貓也保持了其野性。

但是隨著9000多年共處的時光,人類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期間,也不能說人對貓一點影響都沒有,因此某種意義上來說,家貓也逐漸發生了一些改變,比如品種的培育之類,這些還是人類處於主動地位的。

那麼貓在人類生活中的地位是什麼呢?一直以來貓的形象多則出現在廚房或閨房之內。在藝術作品中,貓和女子緊密聯繫。馬奈曾繪製過一幅裸體妓女的油畫,畫的邊緣就有一隻黑貓。畢加索很喜歡流浪貓高視闊步的模樣,在其一幅描繪其妻子的油畫中也有一隻貓。貓這種動物優雅、神秘, 甚至有時候帶有某種情色的意味,使它在人類的藝術創作中有一席之地。這大概是其他家畜不能媲美的。


因為可以賣萌呀


搞笑,明明是我們叫人類來伺候著。


推薦閱讀:

養豬規劃?
在中國,一隻豬從出生到被送上餐桌經歷了怎樣的流程?
在奶牛場工作是什麼樣的體驗?
如何防治母豬產後癱瘓?
知乎有人放過羊嘛?一群綿羊的頭羊(領頭羊)一般是怎麼訓練的?綿羊需要山羊當頭羊嘛?

TAG:歷史 | 人屬動物人類 | | 畜牧業 | 馴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