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日本陸軍裝備落後於歐美是什麼原因?
如題,直到二戰結束都缺乏自動,半自動火力槍支,中、重型坦克,重炮等裝備的原因何在?說是資源匱乏,可是日本曾佔據中國東北,東南亞等資源豐富地區,資源狀況應該比一些歐洲小國強多了吧?說是工業能力落後,可是海軍和航空兵為什麼還有不少先進裝備?一艘大和號的產能,造出一千輛中型坦克和足量的彈藥應該不成問題吧?小白勿噴
不請自來(追隨岡崎杏醬而來)的說。這個問題勾起了本工業黨的興趣的說,日本兒發動戰爭時有什麼家底。咱概略說說,1940年日本鋼產量685萬噸,米帝6076萬噸,英帝1318萬噸,德三兒1914萬噸。更直觀的是高性能炮鋼的產量,德國1940年的數據是1555千噸,日本兒只有347千噸的說。沒炮鋼就少造炮啦。細化到工業產能的話舉一個實際數值吧 1935年日本兒汽車產量是5.09千輛佔世界同期生產量0.1%,同時期美國是3947千輛,占同時間世界汽車總產量的77%。
再說一組數據,1940年日本兒石油產量是30萬噸,美國是18286萬噸。
1940年只有563萬噸商船擔負海外資源的獲取,米帝商船噸位1187萬,這些商船保證美國可以及時獲取資源維持工業。---------就像岡崎杏醬說的,說到底沒錢沒資源,怎麼武裝蝗軍的說?精神注入嗎?先說結論:
1. 主要原因是窮。
2. 陸軍裝備落後,人數也比俄國這些大國少。陸軍馬鹿們想了想,人數裝備都很重要,還是先擴充人數吧,畢竟裝備不夠可以意志來湊。剩下的錢陸軍馬鹿們又想了想,我們還是先擴充飛機吧。所以輪到地面裝備基本上沒錢了……
3. 佔領東南亞和一部分中國後資源雖多,但是缺乏運輸船運回本土。加之美國的頻繁襲擊,實際能利用的資源並不多
4. 地處島國,必須大力發展海軍,搶佔陸軍資源。其實作為島國,日本陸軍軍費常年保持海軍2倍以上才是奇葩。所以說大和可以不建,但錢絕不能給陸軍!
5. 唯精神論其實更大程度上是對於無力擴充裝備的一種心理安慰。
===========================分割線==========================
接下來是陸軍憋(fa)屈(zhan)史:
以下內容大量摘自《日本陸軍史》
一、IJA的巔峰
日俄戰爭結束後日本陸軍基本膨脹到了極限,制定新國防方針的時候計劃平時25個師團,戰時50個師團。也就是平時40萬人,戰時80萬人左右。這基本上是陸軍的極限了,戰略目標是在遠東地區對列強的偏師展開攻勢。然而陸軍最終都沒能實現這一目標。
圖1. 1903年~1912年日本軍費。
此時日本每年軍費佔國家財政支出的30%多,並且陸軍比海軍多。
二、三次裁軍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為了應對美蘇威脅,日本國家重點向海軍傾斜,海軍軍費開始超過陸軍。
圖2. 1914年~1922年日本軍費。為了追趕列強,1922日本每年軍費佔國家財政高達的44%!什麼叫窮兵黷武……
為了趕上列強的裝備水平,1917年陸軍開始了第一次裁軍。陸軍將戰時所需的兵力減去10個師團,確定為40個師團。但是沒有削減常設師團的數目。重點放在提高裝備質量,改善軍隊素質。
陸軍自大正九年(1920 年)以來,為適應歐洲大戰中表現出的軍事技術的進步,著手制訂改善軍備的計劃,但是由於緊縮財政的要求嚴格,只能採用削弱兵力以求軍隊現代化的辦法。大正十一年(1922 年),將4個中隊編製的步兵大隊縮小為3個中隊,裁減了約59000兵員以及10000匹軍馬,增加了機關槍、重炮以及若干無線電器材。節省下的軍費約有350萬元。人們把這件事稱作以當時陸相之名為名的山梨裁軍。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裝甲車成為戰場之王,飛機的發展也十分顯著,但日本對這兩者並未特別仿效。山梨裁軍雖犧牲了大量人員,但是在軍隊近代化與節省軍費兩方面都非常不徹底。
大正十二年(1923 年)九月,由於關東大地震引起國家財政困難,失去了改善陸軍裝備的經濟力量。從大正十三年(1924 年)起在陸軍省、參謀本部之間設置了軍制調查會,研究修正平時編製的根本方針。其結論是考慮削減4個師團,配備新式裝備。陸軍採用了雖縮小平時的編製,但擴充整備動員勢態與潛在動員能力,確保戰時兵力,把進入戰爭時沒有時間改善裝備的工作,在平時強力予以推進的方針。
陸軍大臣宇垣一成大將,說服了陸軍的元老們,於大正十四年(1925 年)五月一日將其付諸實行。這一措施,史稱宇垣裁軍。這次裁軍,解散了4個師團,轉而實行新設裝甲車隊與航空兵科,增設飛行隊、重機關槍隊與汽車隊;重新裝備輕機關槍,改良無線電通訊等工作。由於宇垣裁軍,裁減了約34000名人員,將陸軍平時兵力控制在30萬名上下。軍費開支的總額,幾乎沒有變化。
在宇垣裁軍時新設立的學校有通訊學校與汽車學校。這些都是為了適應新的軍事技術的需要。成為核心的裝甲車,當時只有20輛外國裝甲車,其操縱技術,安排在汽車學校中學習。雖新設了戰車隊,但其發展與日本的工業技術水準有關,是落後的。
由於宇垣裁軍而見聞於一世的是航空兵科。由於當時的決斷,日本航空界避免於在世界發展過程中被遠遠拋在後面的結局。
三、二戰前夕軍備計劃
在昭和十年(1935 年)年底前後,遠東地區日蘇之間軍事力量的對比,據粗略估計,約為3:10。從全國軍事力量上看,也是23萬陸軍總兵力對蘇聯160萬紅軍。另一方面,約220萬的中國軍隊,在德國軍事顧問的指導下,步步向現代化推進。
陸軍確立了從昭和十二年(1937 年)至十七年0942 年)五年間的軍備充實計劃。當時預測在昭和十七年(1942 年)前後將發生世界性的動亂。其後將此計劃簡稱為「I號軍備」。海軍經過二次補充計劃,預計在昭和十年(1935 年)底達到美國80%的水準。從昭和十二年(1937 年)起,又開始向實現膨大的第三次補充計劃的目標邁進;與鄰國的軍備或者與海軍相比,陸軍的軍備擴充是後進的。
陸軍計劃在昭和十七年幾(1942 年)底以前的時間裡,重點整備在滿洲10個師團,在內地及朝鮮17個師團,以及與此相配合的炮兵、裝甲部隊;與此同時,還整備142個中隊的飛行中隊;增加補充、動員、教育、補給、衛生等各項設施。
實際上,把原有54個中隊的飛行部隊在五年時間裡擴充為142個中隊,實在是不容易的。擴充到142個中隊,被認為是達到了國內航空工業生產能力的最大限度。即使如此,以這一兵力與遠東蘇聯空軍相比,處於劣勢的局面仍未改變。其中的最大問題是培養駕駛員、整備員以及通信員等航空要員。
在陸軍軍備充實計劃尚不完備的情況下,陸軍開始著手準備對付即將到來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但是,因為要急於擴充兵力,對於裝備,特別是火力以及戰車,遠遠不及歐美各國。例如,昭和十二年(1937 年)一月,遠東蘇聯軍隊的戰車約有1200輛,而日本陸軍的裝甲車、輕型戰車全部包含在內,尚且不滿600輛。陸軍在千葉地區新設立了戰車學校,正規地對其進行研究與教育,是在昭和十一年(1936年)八月一日。
就在日本準備大刀闊斧擴建軍備之時,1937年中日戰爭全面爆發。為了應對龐大的中國戰場以及蘇聯隨時可能的威脅,陸軍被迫將重點轉向了擴充人力,打斷裝備更新的進程。
四、中日戰爭期間軍備計劃
昭和十三年(1938 年)夏季前後,參謀本部企圖更大規模的擴大軍備的「II號軍備充實計劃」。由於中國事變之擴大與歐洲形勢之緊迫,其必要性更為迫切。這一計劃完成前後,發生了諾門罕事件。
在諾門罕事件中,日本在航空方面佔優勢,而地面作戰卻失敗了,國境線的劃定按照蘇聯方面的要求而定,由此日本陸軍的觀念產生了深刻的變化。此後,陸軍省內部開始流行「航空優先,地上絕對「的口號。軍備的重點開始往地面部隊傾斜。Ⅱ號計劃中,航空部隊的僅僅只是把現有的142個中隊擴充到162個中隊。
同時,諾門罕事件使日本陸軍對現代化戰爭開始有了體驗。在這裡,戰車與重炮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再與日本本身兵力不足相結合,便導致悲慘的結局。由於國內工業水平限制,陸軍認為,比起裝備現代化, 把軍備擴充的重點放在增加兵力似乎更為符合實際。Ⅱ號計劃把I 號計劃的40個師團擴大到65個師團。
此時只好抬出」唯精神論「來自慰,希望以將士的精神力量來克服裝備之不完備。戰鬥之情勢,從以步槍、機關槍殺傷兵員的時代向以炮彈、炸彈破壞戰鬥力要素的時代轉變。正如諾門罕的體會一樣,那是具有精神力量不可克服的特性。無視這一點的日本軍政當局者犯了大罪。
五、戰時工業
至昭和十四年(1939 年)年底,陸、海軍之動員兵力已達到146 萬人,開始給國民生活帶來重大的影響。經過中國事變,軍需工業確實成長了。例如,昭和十三年(1938 年)汽車的產量約有16000台,大約是二年前的3倍。但是,這同先進國家相比,仍是一個極低的數字,這一點沒有改變。而且民用品的生產已陷入了困境。
1939年,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戰略物資開始難於到手了,對於軍隊裝備所必須的武器工業雖逐步走上了軌道,但是支持其生產的基礎產業,因資源難於到手,以及由於增加兵員而使人手不足,開始出現倒退。例如,鋼鐵生產從昭和十三年(1938 年)的基礎上開始下降了,重油的供給能力也是這樣。最需要人手的稻米之生產,也因人手不足以及氣候不良遭受災害,從昭和十五年(1940 年)起開始減產,始終沒有得到恢復。武器生產之增加與基礎物資難於到手的矛盾,除開壓縮民用品生產外沒有別的途徑。從昭和十四年(1939 年)下半年起,國民生活的不自由程度擴大了。
基礎資源極度貧乏的日本,從荷蘭戰敗,英國也處於崩潰前夕的狀況下開始,對有豐富資源的荷蘭領地東印度,法國領地印度尼西亞、英國領地馬來亞的關心程度提高了。陸軍開始急於研究對南方的作戰。
六、太平洋戰爭期間的IJA
由於陸海軍相互撕逼,工業和兵力本就捉襟見肘的日本確立」南北並進「奇妙戰略。陸軍被迫將本來不足的兵力同時配備在南北兩線。北線關東軍已達80餘萬人,南線日本又計劃用10個師團進攻東南亞。同時還要維持中國戰場。因此更加無力擴充裝備。
圖6. 1936年~1942年陸軍地面部隊兵力。
昭和十七年(1942 年)三月,日本規模宏大的推出「IV號軍備充實計劃」。其規模為:至昭和二十五年(1950 年),把現有的51個師團、150個飛行中隊增加到100個師團,1000個飛行中隊,目的為準備大約十年的長期作戰。基於戰爭形態的變化,美軍大量破襲日本運輸船,使得國內資源更加難以供給,同時陸軍飛行部隊一半以上的作戰行動是在船舶上空擔任空中掩護。所以有限的資源又不得不用來重點發展航空方面,一直維持到戰敗。
裝甲車火炮之類的表示很無奈……
窮
大和這種先進裝備說白了就是海軍馬鹿的戰略思路————以質量勝數量,一艘巨艦勝過你們米國鬼畜眾渣渣,走精銳路線。
然而歸根到底就是因為數量起不來才會去求質量,槍炮戰艦什麼不是越多越好?海軍馬鹿表示窩們也想戰列航母下餃子啊,然而沒錢沒資源啊,也就是漢斯給力幹了英法荷一炮,自己才敢去南進搶地盤搶資源。
數量劣勢就只能靠花大價錢捏出來的個把大胸姐姐們撐門面。而且真捏出來之後才發現她們飯量賊大養不起,傷筋動骨的話消耗更是無底洞,這種主力艦嘲諷度還巨高,敵人看見了就跟打雞血似的招呼過來了,基本不敢出去,出去了多半也是打醬油。於是就只能「大和旅館」「武藏飯店」,當大小姐養著了。那怎麼辦,我也很絕望啊.jpg槍械方面原因更複雜一點,一方面是三八大蓋這種栓動步槍精度好,射程遠,配合陸軍馬鹿們不錯的射擊水平欺負國軍是一點問題沒有,還能裝刺刀近戰虐虐營養不良的中國人,還能彰顯下一直在鼓吹的武士道精神。
衝鋒槍火力猛,然而子彈消耗大,陸軍馬鹿搶中央的錢搶不過海軍馬鹿,負擔不起,而且是手槍彈,射程近,用這玩意基本上就是近戰了。更不幸的是國軍也有衝鋒槍,晉綏軍閻老西裝備湯姆遜比美軍還早,何必放棄自己的栓動步槍優勢去碰衝鋒槍的晦氣呢?湯姆遜火力再猛夠不到也是扯。而且日本的槍械工藝。。。確實不行,百式衝鋒槍也是差強人意。南部式手槍就不用說了,自殺還不如武士刀。至於坦克么。。。亞洲裝甲水平跟歐洲差太遠,奮起直追也追不上蘇軍。而且國軍坦克淞滬會戰的時候就拼得差不多了,並不需要中型重型坦克來對付坦克。最後,陸軍沒錢。開戰之前地理概念上中國區域和日本區域的GDP實際並沒有太大的差距,這是第一點。也就是日本算人均可能比中國好一點(但也沒好太多,當時中國可沒13E人),總量上其實差不多,日本38年中就接近破產了,要是財力好得多抗日戰爭會打的艱難的多,運氣不好就得去新疆西藏了。
第二點,由於日本民用產品缺少市場,所以工業GDP基本都集中在軍事工業上,缺乏民用工業支撐,擴展性很低,軍國主義不但是一種理念,也是一種實際國家運轉模式,和現在吹牛的那種假軍國不一樣,侵略由此而起也是必然的。(從日本戰前/戰時汽車產量就能得出的結論)
看下美國是啥情況,就很清楚為啥會打不過了,美軍戰前的原則是維持國家安全限度下的最低力量,比如美國陸軍戰前等於基本沒有,救失業者這類也遠比多一條船要緊,而日本是當了底褲國家機器全速運轉下還不如美國(七成這類)自然會敗。歸根結底日本國力弱,按照當年日本的國力,我們很難想像他怎麼武裝自己的軍隊,到什麼地步呢,1936年日本國防預算占整個國家財政支出百分之四十四以上(海軍單獨的忘掉了但肯定占國防預算一半以上),然而其海軍實力不到美軍的七成,同期美國海軍預算占國家財政支出剛剛百分之三。至於陸軍……其實不僅僅是海軍馬鹿,當年全日本都馬鹿,不知道諸位是否可以想像,一個國家現代化了六十年,在沒有閉關鎖國不了解世界的情況下就如此瘋狂的擴軍備戰,還不是普通的擴軍備戰,是同全世界最強大的兩個工業化國家擴軍備戰,還TM不是防禦性的擴軍備戰,還是進攻性的擴軍備戰……真的很難想像,這居然是一個現代化國家。其實根本就不是現代化國家,當年的日本就算吧大正德謨克拉西堅持一下下,不要那麼快就把言論思想自由搞廢,還應該不至於這麼喪心病狂。話說回來,真的TM全國都馬鹿,想想比咱們國家那個什麼大躍進簡直不要瘋狂更多。
1:IJA手頭那些東西對付豆腐軍完全沒有問題!2:目中無人,過分強調唯意志論,直到碰見大鬍子……。3:IJN太囂張了,佔去了不少資源!4:好像校長把IJA給坑了,如果東北軍拚死抵抗讓日本人早點認識到唯意志論的錯誤……
謝邀,因為日本工業水平本來就落後。
整個二戰,不客氣的說中日戰爭就是兩個矮子互毆,民國黃金十年靠買辦堆出了一支所謂的國防軍,工業化程度連彈藥自給自足都做不到;日本成功攝取了朝鮮東北,煤鐵木材倒是有不少,然而沒有石油,整個二戰期間美國每年向日本輸送了百分之六十的鋼鐵和百分之八十的石油(數據不確定),換句話說,日本想發動戰爭,可以,但怎麼結束戰爭是美國人說了算。
題主提到了日本入侵印尼和印度支那的事情,然後日本偷襲珍珠港,殲滅英國亞洲艦隊之後,美國直接宣布參展,日本只得到了幾個月的緩衝期,接著就跟美國陷入殘酷的海戰之中。
從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美國一共建造了24艘重型航母,10艘輕型航母,113艘護航航母。
1、日本資源、工業能力和軍事科技本來就落後,個別還算不錯的裝備是傾盡其軍事工業能力才能做到的(然則大和依然是落後時代的產物,零式在美軍找到對付它的辦法後,為了保證機動性削到幾乎等於沒有的裝甲就成了致命弱點)。至於佔領區,短時間是無法消化的,而且佔領區並不具有工業能力,只能提供資源,無法得到像德國人佔領法國、捷克斯洛伐克那樣迅速提升軍工能力的效果。
2、裝備的研發要看對手和戰場環境,德國在39~41年間其實也沒有重型坦克,主力坦克是三號,然後在41年遇到了蘇聯的T-34和KV,於是蘇德在接下來幾年的時間裡對中型和重型坦克為代表的陸軍裝備進行了瘋狂的裝備競賽,誕生了黑豹、虎式、虎王、T34-85、IS、IS-2、IS-3等一系列著名坦克(當然還有鼠式這種瘋狂的畸形)。如果你是日本陸軍,對手是中國人或者東南亞、太平洋島嶼環境上的英美軍,你也不會對升級陸軍裝備有太大興趣的,好容易攢出來一點鋼還要分給海軍呢。
其他答案都提到了工業實力的差距,我談一個角度吧。
因為日本在二戰之前的幾次戰爭都走的太順利了,從中日甲午戰爭到中俄戰爭,都勝了,而且陸軍裝備和中國、俄國比,日本陸軍裝備並沒有佔到很大優勢,淮軍當時可是準備了很多好的進口武器、俄軍也用上了馬克沁機槍等,但是照樣輸給了日本陸軍,經過這些勝利,讓日本陸軍感覺武器裝備並不是很重要。
但是隨著時代發展,日本陸軍內部也不是沒有人意識到裝備和歐美存在差距,也有人提出了陸軍改革,通過縮減軍隊人數規模省出經費提升裝備質量,但是被內部保守陸軍認為是膽小,沒有武士道精神。
是的,就是太過武士道精神,強調精神勝利,陸軍裝備的最後一次提升機會消失了,結果到了二戰吃了大虧。
其他原因:日本軍費和國家資源本來就投向海軍,分到陸軍的資源相對少很多,又有多少經費來裝備陸軍呢?
日本當時的工業能力在海軍和陸軍之間只能二選一,日本很明智的選擇了海軍,所以陸軍馬鹿們只能靠精神原子彈和板載衝鋒了
首先,還是日本一直處於戰亂之中,從1931年起,就處在戰爭中了,缺乏和平的環境讓日本可以從容裝備升級換代。很多人認為日本吞併東北會提升國力,卻忘了吞併東北直接與蘇聯對峙,而且反對美英提出的國際共管,反而需要更多的軍隊保護,並惡化了外圍環境。
第二,好死不死加入反共協約,成為軸心國,斷絕了美國英國的技術轉移。比如日本的飛機與汽車工業,飛機發動機就是美式的模仿。
得罪了美蘇兩個帝國,局勢惡化到這種地步,必須先軍政治隨時應戰。常備開支就要破產了。那還有什麼產業研發資金。
日本作為美國人的投資標的,他的侵華戰爭,有65%的鋼鐵石油以及其它材料都是美國輸送的。日本必須清晰明確這一點,這個強大的投資者是完全決定權並需要收回利息的。居然去找了德國,很好,1939年,美國人把日本的戰略物資給斷了。日本人不肯回心轉意叫美國爸爸,居然還打了一下越南的主意。那就對不起啊,美國爸爸直接把石油給斷了。看你這個不孝子還能離家出走幾天?
結論:要聽投資者的話,不要訛投資者的錢。大日本上市公司是如此,其他國有上市公司也應該如此。
都tm怪海軍馬鹿,吃了這麼多錢還是打不過
很簡單,就是資源和工業力匱乏。
一是窮,二是對手豬。東南是殖民地,駐軍少。中國裝備就更不用說了。。。。其不過如果當時的日軍選擇削弱海軍,加強陸軍呢?跟德國一樣大規模計劃化配合各種小豆丁。能否閃電戰吞併中國呢。
倆字 沒錢
首先是窮,這是個硬傷,也沒什麼具體討論的必要
其次是建軍定位,海軍的假想敵一直是美國,所以海軍戰略就是要攢出一支可以制衡美軍的海軍力量,經過幾十年發展也基本做到了。
陸軍的假想敵是中國,俄國和東南亞,日本陸軍經過幾十年發展也確實攢出了一支可以制衡俄國,吊打中國和東南亞的陸軍
比如說一直被嘲笑的豆戰車,抗衡一下俄國勉強能用,吊打中國軍隊和東南亞的殖民軍還是可以的,兵器裝備是為戰略服務的,能夠滿足戰略需求的兵器就是好兵器,當日陸被戰略環境逼急的情況下,航母也是攢的出來的。平胸而論,如果拋開客觀歷史環境嘲諷日陸裝備垃圾,那麼潛台詞就是不管是日陸決策曾還是歷史事實,這些個垃圾裝備吊打中國已經足夠了因為工業能力就是不如啊 造船和造坦克不一樣 日本對於陸上的敵人就沒有什麼準備 諾門坎連重炮都拉不出來就已經很明顯了日本和中國打那麼久從來都是科技碾壓 他們沒有需求 所以當陸軍需要的時候 全日本的人才都在造船和飛機
工業差距,二戰時期的日本與西方工業強國比起來基礎差的遠,尤其是陸軍裝備。
美國的工業實力是日本不能比的,無論是鋼產量、煤炭產量到軍艦、坦克、飛機的製造數量都是日本的幾倍多。一山還有一山高,日本相較當時的中國是強大的,但相比美國還差的不少。
日本人的基礎科學能力不行,然後日本海軍的裝備不落後的,戰列艦和零式戰機。然後就是工業水平和總量相比而言,差距太大了。
消化跟不上消耗
推薦閱讀:
※今日的中國,有哪些方面不如明治維新到二戰間的日本?
※二戰的時候為什麼說義大利是來搞笑的?
※如何評價卧煙社的視頻《走向戰爭的日本》系列?
※如何評價舊日本帝國海軍吹雪級驅逐艦?
※德奧合併和陸台統一有何異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