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修凈土法門?

許多大德都推薦凈土宗,提倡一句佛號念到底。 (包括我師傅),鄙人有幾個問題:

1.怎麼對凈土法門,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深信不疑。(鄙人比較現實)

2.怎麼堅持念佛


許多大德都推薦凈土宗,提倡一句佛號念到底。 (包括我師傅),鄙人有幾個問題:

師父不是師傅。一個是法身慧命的爹。一個是炒菜修車開出租的資深從業者。

1.怎麼對凈土法門,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深信不疑。(鄙人比較現實)

愛信不信啊。這個問題特簡單。

三十七道品上來先觀苦。

受不了苦了,才想求解脫。

想解脫的心迫切了,信心就深了。

現在這個世界美好不?麻辣火鍋,愛馬仕,蒂凡尼漂亮不?瑪莎拉蒂蘭博基尼惹眼不?

這麼快樂的事情想要不?

您的問題的邏輯大約就是說,一個在外面沒玩兒夠的人,怎麼可以深信回家舒坦呢?

那先玩兒夠了再說唄。

佛說眾生顛倒,以苦為樂。樂都沒樂夠呢,怎麼可能知道苦,苦都不知道怎麼可能想出離,壓根不想出離怎麼可能深信極樂?

別扯了!

2.怎麼堅持念佛

同上,你玩兒夠了,想回家了,知道外面沒家好了,不用任何人說什麼,自己就知道去堅持功課了。

問題都在自己這裡,別問別人……

一個壓根不覺得自己窮的人,是沒有拚死賺錢的動力的……


問:什麼是浄土法門?

答:從來無一個佛法不是浄土法門。

《維摩詰所說經》~佛國品:「隨其心凈則佛土凈」。

一、明白什麼叫「不二」,就知道什麼叫「凈其意」,佛法乃不二法門,哪一個佛法之門,不是凈土法門?

佛陀說法45年,並沒有說過兩個佛法,萬變不離其宗,說來說去都是貫穿「般若波羅蜜多」,違背般若波羅蜜多已經不是佛法,叫「外道」。

二、學佛,已經是在修浄土法門。

問:什麼叫念佛?

佛,是覺悟的意思。

念佛,梵文是buddha anu-smrti,即是「憶念覺」,指憶念覺的智慧、言教、身教,然後學習效法。

佛陀教人借著口念梵音佛號,亦憶念起佛陀言教,以達到離相、放下,才能契入浄土,但後世不精進的人,不肯用心參悟正見正法,貪求方便,於是扭曲原意,將「憶念」佛曲解成「口念」佛,實屬可悲。

證據如下: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 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 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凈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節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以上經文已經清楚說出念佛的真實義......

三昧,梵音叫「三摩地samadhi」,意即心靈安住某種智慧,穩定不動的狀態,並不代表必定「安住佛智」,泛指於精神安住並集中統一的狀態,亦即是說三摩地並非必定跟佛法有關。任何世上修鍊方法都可以進入三摩地,例如靜坐。

  • 真正念佛,就是應如《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云:「二人相憶,二憶念深」。
  • 透過回憶、掛懷該佛陀的言教、身教,好比回憶如何回家之路的方法,猶如兒子挂念母親般的態度,直至契入三昧,成就「念佛三昩」,亦即是《阿彌陀經》所說的「一心不亂」。
  • 前提是必須對該佛陀的言教、身教清楚了解,否則根本談不上「憶念佛法」。

    一理圓融,萬法皆通,就明白佛法就是凈土法門了。

《佛說阿彌陀經》提及的「執持名號」,內涵是要記憶起「阿彌陀佛」本來的名號,並不是中國人偽造出來的名號,即是說一定要用當時「釋迦牟尼佛」所教的音韻去執持,釋迦牟尼是印度人,衪會教什麼語言,請各自深思。

Dhara,可以解作「任持、執持、奉持、住持、記憶」,但不是念誦持咒般的持,亦可解作「通曉」,但是現在唐代把印度原文翻譯成「執持」,本來沒有扭曲原意,但是如果將「執持」變成為用「口念」,這就是曲解。

如果把曲解的言論叫佛法,這就是「毀法」,再硬說變成佛陀所教,這就是「謗佛」,必招惡果,引致入三惡道。一句到尾,佛法是心地法門,佛陀所教一切以「降心、住心」作切入主導才是最終目的。

又舍利子,若有凈信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聞如是無量壽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名號極樂世界功德莊嚴。

聞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繫念不亂,是善男子或善女人,臨命終時,無量壽佛與其無量聲聞弟子菩薩眾具,前後圍繞來住其前,慈悲加祐令心不亂,既捨命已隨佛眾會,生無量壽極樂世界清凈佛土。

~節錄自《稱讚凈土佛攝受經》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讀者可以留意,經文中提及:

  • 一、聞已思惟。
  • 二、繫念不亂。
  • 三、臨命終時,無量壽佛與其無量聲聞弟子菩薩眾具,前後圍繞來住其前,慈悲加祐令心不亂。

聞已思惟:指聽聞之後,再去思維。

系:指維繫,也指保持不渙散。

念:思維活動。

令心不亂:使心不散亂。

此段經文內涵,指聽聞「阿彌陀佛名號、願力功德、極樂世界」內涵之後,再於一日甚至在七日內,去回憶及思維其殊勝道理,保持不使渙散,就能憑著這個善緣,可以使人在百年歸老的一剎那,感召阿彌陀佛、佛弟子、菩薩眾,降臨前後圍繞來到亡者面前,協助亡者直至「令心不亂」,這樣就能順利契入極樂世界凈土法界。

由此經文得知,說來說去都是說思維,從來無提及用「口念什麼字句」。明白以上道理,就可言歸正傳....

問:怎麼對凈土法門,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深信不疑?

答:既然「修佛法」就已經是「修凈土」,明白佛法的人,自然知道什麼是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根本不存在信疑,此刻之所感到疑惑,就是因為不明白佛法,唯今之計就只有努力參悟佛法,別無他法。 因為佛法並不是信出來,而是親身證實出來。

問:怎麼堅持念佛?

答:明白人生是苦、無常、空,就會堅持求覺,求覺就等於念佛。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由始至終都沒有提過用口念佛,只是提及「二人相憶,二憶念深、憐念眾生、如母憶子、以念佛心若眾生心、憶佛、念佛、凈念相繼.....」,全部都跟回憶、想念有關。

有句說話叫「念念不忘」,如果明白這個道理,就容易體會什麼叫「如母憶子」,並非「念念有詞」去呼叫兒子啊!

憶,是回憶。念,是念頭。 佛,是覺悟。 三個字都是指思維,何曾提過用口唸? 覺悟是精神領域,並非來自外界,怎樣念出來?實在值得反思。

  • 憶念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力。
  • 憶念阿彌陀佛極樂國土莊嚴。
  • 憶念阿彌陀佛本來的梵音名號。

    簡單說,就是透過回憶將心進入「精神統一」的狀態~(三昧),亦即「一心不亂」,這才算是修「凈土法門」的最核心條件,才稱得上「念佛~buddha anu-smrti,即是「憶念覺」」的真實義」。

如果願意去查一查以下來自《阿彌陀經》內的三句梵文經文,相信民間信徒會感到很震驚。

梵文羅馬拼音:

buddhānusm?ti? kāye sa?ti??hati

dharmānusm?ti? kāye sa?ti??hati

sa?ghānusm?ti? kāye sa?ti??hati

以上意思就是中國民間流傳的一句經文:「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節錄自《佛說阿彌陀佛經》

如果「念佛」是只用口念名號為主,「念法」又是不斷口念什麼?「念僧」是否不斷誦出家人的名字?

真相是什麼?有緣的讀者各自消化。

Reflection on Buddha arises in them

大意:對佛陀出現時的反思~念佛

Reflection on law

大意:對原理的反思~念法

Reflection on the church

大意:對教派的反思(註:此處指當時佛陀僧團組織)~念僧

~節錄自《穆勒(max muller) 梵文英譯版》

現代民間認為念佛是用「口念」。但筆者翻查古印度經文,譯成作羅馬拼音後,再用梵文大詞典得悉「念佛,梵文是buddha anu-smrti,即是「憶念覺」,指憶念覺的智慧、言教、身教,然後學習效法。」

「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觀無量壽佛經》

「具足十念」,是指十個念頭之內,沒有間斷,完全具足回憶跟佛陀的相關事情,亦即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內所指的「凈念相繼」,相繼是指連續不間斷的意思。

亦即《稱讚凈土佛攝受經》內所指的「繋念不亂」,是指連續不間斷的意思。

更是《佛說阿彌陀經》內所指的「一心不亂」,是指連續不間斷的意思。

以上經文清楚指出念佛不是口稱佛陀十次名號,重點是具足十個與佛陀相關的念頭,看經文必須依照上文下理,不能斷章取義。

至於是否需要口稱十句佛號,誰也沒有意見,因為一切只是手段,重點是「憶念」,而這個憶念必須具足回憶起碼連續十個與佛陀相關事情的念頭,好比母親憶念兒子一樣非常在乎,這種狀態就會達到精神統一,即佛經所說的「一心不亂、相繼、繋念不亂」。

我們在乎一個事情,必定會一心一意一方向,不要將一心不亂四個字「神格化」,例如一個人掉進水中,就會一心一意準備脫危,這就是一心不亂。

念佛是密中之密,屬意行,由於我們眾生的思維非常混濁執著,要一剎那之中將「中陰身」契入佛菩薩的「三昧耶samaya 」,必須用極度專註的精神狀態。

作為一個有心求道的人,理應正確了解什麼叫「念佛、念法、念僧」,其實仍然有「念戒、念施、念天」,統稱「六念」,但很多民間信徒卻一無所知,用口念這個做法根本是中國獨有,梵文的本意不是這個意思。

「念天」內涵:念天即念善,時刻安住善念,保持善良念頭的意思。

意思是指修行人必須懷著「善心」的念頭面對際遇,這是滅除三惡道的做法,四字形容~就是「止惡行善」,這樣就使人投身「天界」,這是權宜之計,目的是教人對因果生起警惕的心,行善可以使人慢慢破除「我執」。

念戒、念施,就是憶念調整執著、憶念布施。

經過這樣解讀,已經好明顯知道這個「念」是代表什麼。

P.S 唐代去翻譯印度文的時候確實出現了很大偏差,現在中文的佛經只能大概信七成,當然這個數字也是虛數,總之不能全信經文所有中文字,必須跳出文字以外的框架,須上文下理了解,不能帶著偏見,才能洞悉形而下的內函。

順帶一提,唐玄奘翻譯的《稱讚凈土佛攝受經》,就是《阿彌陀經》的詳盡細緻版,有緣人可以參閱。


朋友,其實持名念佛是一種方便之法,雖然簡單,但也不易,如果朋友持一句阿彌陀佛名號,能像印光大師那樣,能時時覺知自己在念佛,於心中不起一絲妄念的話,不說臨命終,以此清凈一念,當下就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念佛的關鍵,不是在嘴上念,而是要修行者的心念,要念佛的法身功德,而不僅是機械的念阿彌陀佛的四字名號,這個名號只是將眾生導入佛性的一個藥引。實際朋友要修凈土法門,我建議朋友最好從《觀經》下手,其中的修行次第更為具體,而《無量壽經》、《阿彌陀經》乃是釋迦摩尼佛無請自說,境界太高,不是一般人直接看得來的。

最後,這裡也跟朋友分享一下,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上講的去西方極樂世界的方法,以便朋友從不同的角度了解凈土法門的妙處:

刺史又問曰。弟子常見僧俗。念阿彌陀佛。願生西方。請和尚說。得生彼否。願為破疑。師言。使君善聽。惠能與說。世尊在舍衛城中。說西方引化。經文。分明。去此不遠。若論相說。里數。有十萬八千。即身中十惡八邪。便是說遠。說遠為其下根。說近為其上智。人有兩種。法無兩般。迷悟有殊。見有遲疾。迷人念佛求生於彼。悟人自凈其心。所以佛言。隨其心凈即佛土凈。使君東方人。但心凈即無罪。雖西方人。心不凈亦有愆。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凈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所以佛言。隨所住處恆安樂。使君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今勸善知識。先除十惡。即行十萬。後除八邪。乃過八千。念念見性。常行平直。到如彈指。便睹彌陀。使君但行十善。何須更願往生。不斷十惡之心。何佛即來迎請。若悟無生頓法。見西方只在剎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遙如何得達。惠能與諸人。移西方於剎那間。目前便見。各願見否。眾皆頂禮雲。若此處見。何須更願往生。願和尚慈悲。便現西方。普令得見。師言。大眾。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門。外有五門。內有意門。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無。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壞。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慈悲即是觀音。喜舍名為勢至。能凈即釋迦。平直即彌陀。人我是須彌。貪慾是海水。煩惱是波浪。毒害是惡龍。虛妄是鬼神。塵勞是魚鱉。貪嗔是地獄。愚痴是畜生。善知識。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須彌倒。去貪慾海水竭。煩惱無。波浪滅。毒害除魚龍絕。自心地上覺性如來。放大光明。外照六門。清凈。能破六欲諸天。自性內照。三毒即除。地獄等罪。一時銷滅。內外明徹。不異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大眾聞說。瞭然見性。悉皆禮拜。俱嘆善哉。唱言。普願法界眾生。聞者一時悟解。師言。善知識。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東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惡。但心清凈。即是自性西方。韋公又問。在家如何修行。願為教授。師言。吾與大眾說無相頌。但依此修。常與吾同處無別。若不依此修。剃髮出家。於道何益。頌曰

心平何勞持戒  行直何用修禪

恩則孝養父母  義則上下相憐

讓則尊卑和睦  忍則眾惡無諠

若能鑽木出火  淤泥定生紅蓮

苦口的是良藥  逆耳必是忠言

改過必生智慧  護短心內非賢

日用常行饒益  成道非由施錢

菩提只向心覓  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  西方只在目前 


修習不管那個法門都是需要從「聞思修」上下手。

你問如何「怎麼對凈土法門,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深信不疑 」沒有「捷徑」而言,若要入佛正信,必須「聞思修」三者結合,多看、多讀凈土諸多經典,歷代祖師大德的文章。聞法了也要多思,最後修行上要下苦功。

  • 凈土法門的特點是「淺者得其淺,深者得其深」,不是真正深入此法修行,很多佛弟子其實大多對於凈土法門的深妙不能切身體會。所以在行門上,一定要一門深入,以凈土經典為主,以持名念佛為主。當逐步深入後,智慧漸開。自然信心、願心升起。從來沒有什麼捷徑,嘴上再多道理也是枉然,只有行到了,才能真正信入。
  • 如何堅持念佛?個人建議,一定要「定散」相結合。散持:平時生活中,要學會隨時念佛,不方便的時候心中默念,方便的時候可開口念,這樣的好處是什麼?把佛號逐漸當成一種本能和習慣,如同呼吸,隨時可以提起。這就是「但能不忘,即是功夫」,高深的境界先不要奢望,先從不忘開始。
  • 定持:可每天抽一點時間給自己安排定課,或半小時或一小時隨意。這時候專心念佛,不做他事,這樣對於自己「功夫」的提升很有幫助。

有句話說「世味哪有法味濃」,剛開始念佛,可能意願不是很強烈,也屬正常。此時需要堅持不懈,逐步深入後,「世味淡法味起」,心中粗重的煩惱逐漸伏住,身心得大轉變。此時身心輕快,愉悅。不需要你「堅持」,念佛已成習慣,念佛時常有「停不下來,不想停」之感。此時,可算「初嘗法味」,心中智慧漸起,就是六祖言:「弟子心中常生智慧」(當然還不到六祖境界)。這時候再回過頭來看經,聞法。所得所感又有不同。

  • 到此時,真正「正信、正見」升起。若又再能升起「菩提心」(另一個問題回答過)。此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對於自己當生往生西方已有把握。唯待時日而已。
  • 說千說萬,佛法不是嘴上功夫,修行凈土法門,還是老實念佛為最上乘。真正「老實」必然代表是你「信願堅定」。「唯求凈土,不求余物」。這時候,就是一句佛號到底足以。


其一:

「從上諸祖頓悟,亦從多生積功漸修中來,故頓悟一著,說易實難,苟無二三十年死心工夫,如何得向熱惱中一念頓悟,要在自知根器何如耳!

至若念佛一門,世人不知其妙,視為淺近,其實步步踏著實地,何也?

以吾人有生以來,念念妄想攀緣,造生死業,何曾一念迴光返照自心,何曾一念肯斷煩惱。今果能以妄想之心,轉為念佛,則念念斷煩惱。若念念能斷煩惱,則是念念出生死。

果能以念佛之一念不移,一心不亂,比參禪更有下落。

總之,惟在一念真切耳。但參禪定要死盡世心,不容一念妄想,念佛是以凈想轉染想,以想除想,乃博換之法,就吾人根器易為耳。」

其二:

「若遇逆順喜怒煩惱境界,心不安時,就將者一聲佛提起一拶(za,逼斷義),即見煩惱當下消滅。

以念念煩惱,是生死苦根,今以念佛消滅煩惱,便是佛度生死苦處。若念佛消得煩惱,便可了得生死,更無別法。

若念佛念到煩惱上作得主,即於睡夢中作得主,若於睡夢中作得主,則於病苦中作得主,若於病苦作得主,則於臨命終時,分明了了,便知去處矣。

此事不難行,只要一念為生死心切,單單靠定一聲,佛再不別向尋思,久久純熟,自然得大安樂自在,得大歡喜受用,殊非世間五欲之樂可比,舍此,更無過此直捷省事者也。」

摘自憨山老人夢遊集,若有心可認真一讀。文字簡單,應不成障礙。


凈土法門唯佛與佛方能究竟,上至等覺菩薩也只略知少分。所以凡夫要一下子深信不疑確實比較困難,怎麼辦呢。

先從仰信,到證信,到智信。

仰信世尊的佛格,佛是實語者,不妄語者,佛是不可能說假話的,佛說的就一定可信。從信釋迦牟尼佛開始,信佛說的凈土五經一論。信歷代祖師的僧格,他們的實修心得。

隨著念佛的深入,自己會有不一樣的認識體會,當你開始上軌道,嘗到法味,得法喜了,你會開始越來越堅定了,知道怎麼念佛,為什麼念佛。

待到功夫成片,把能念的心所念的佛打成一片,定久不知誰喚醒的時候,滿天霜月照幽林了,這時候理解了甚至是證到了部分的全性起修,全修在性的法意。了達能念的是全法界,所念的是全法界,以空印空,似水投水。不會再有一絲的懷疑。

自己給自己安排定課,先不要定多,每天必須完成,養成習慣,開始不要求能攝心,能念幾萬,就是一個熟悉佛號的過程,慢慢增加數量,時刻提醒自己,今生不能往生,等著你的就是三惡道。


有師傅為什麼不聽師傅的呢?那有師傅和沒師傅有什麼不同。

依我看來,凈土法門不怎麼適合你。凈土要生信心,不是那麼容易的。再者因為你比較現實,就是妄心重,要真實生信心,要實證三經,談何容易。

達摩破相論云:夫念佛者,當須正念,了義為正,不了義為邪。正念必得往生,邪念云何達彼?

佛者覺也,所謂覺察身心,勿令起惡;念者憶也,所謂憶持戒行不忘,精進勤了。如是義,名為念。故知念在於心,不在於言。因筌求魚,得魚忘筌;因言求意,得意忘言。

既稱念佛之名,須知念佛之道。若心無實,口誦空名,三毒內臻,人我填臆,將無明心不見佛,徒爾費功。且如誦之與念,義理懸殊,在口曰誦,在心曰念。故知念從心起,名為覺行之門;誦在口中,即是音聲之相。執相求理,終無是處。


「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靈山自在汝心頭。心凈,則國土凈。問題來了,何為凈?唯離相而。凈土法門是什麼,是葯。這個葯你喜歡我不喜歡,這些重要嗎?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知道我們吃藥為了什麼。所以佛弟子,切入在文字上轉圈圈。佛經是佛陀在世時的講話稿,任何文字都是有局限的,不要局限於字面意思,何況還是經過後人翻譯後的講話稿。佛弟子都應靜下心來,想想佛陀到底說了什麼?文字背後是什麼?佛法的核心是什麼?只有抓住重點理清思路才能順著脈絡直搗黃龍。不僅是學佛任何事都應如此。聞思修,三者不可偏廢。問題是,我們真的有動動大腦思考過嗎?還是人云亦云呢?這點真的值得反思了。

僅分享一點自己的感悟,如此而已。


很多師兄在回答時出現了一些問題。

1.把阿彌陀佛已經建立好的極樂凈土和其他諸佛凈土等量齊觀
2.把以凡夫身份往生凈土認為是以聖人根基建立和成就自己的凈土
3.把凈土宗的「宗」的立場與通途八萬四千的法門混為一談
4.把凈土宗作為「救度」的法門與通途的自力「修行」法門混為一談。

如此道聽途說,加上自己看到的一些通途法門的經典,以自己的第六意識來推理歸納,而不是嚴格依據凈土宗「三經一論」和祖師清凈傳承,這樣得到的結論顯然不對。

給往生極樂世界加上很多有形無形的門檻,這就已經不是凡夫能做到的了,也不是佛的本懷了。

凈土宗有六個最為明顯特質:

  • 第一,立足彌陀本願。它跟一般法門的立足於眾生的心性不同,立足於彌陀本願。
  • 第二,面向罪惡凡夫。不是面向福善聖人。
  • 第三,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不是靠諸善萬行迴向,也不是靠功夫往生。
  • 第四,直入彌陀無漏最勝報土。往生很殊勝,不是說往生凡聖同居土。
  • 第五,平生往生業成。就是我們今生今世,不到臨終,現在專修念佛是「正定之業」,心念發起,永不改變,專修念佛,往生已定,不是等到臨終才定的。

所以,很多蓮友就擔心說:「臨終怎麼辦?」你要怕臨終,現在就要解決,不是等到臨終決定,現在就定好了,沒有「臨終怎麼辦」。

比如說一個人,世間造業,他如果造了殺父殺母的罪業的話,他雖然沒到臨終,也可以判斷他一定要墮落地獄的,這個是墮落地獄的定業,這是就造罪業這一方面來講。他既然是定業,不管他臨終怎麼死法,他要墮落下去。

那麼,我們往生凈土呢,稱念彌陀名號,稱為「正定業」,就是不管你何時臨終、怎麼樣一個臨終狀況,都是決定往生,才能叫「正定業」。

這裡可能也有疑惑了,聽聞就起疑了,說:「凡夫這個也是定業,彌陀那個也是定業,到底什麼叫定業呢?」

凡夫的定業是指沒有遇到阿彌陀佛本願力之前。我們所造作的業,分成定業和不定業。定業是決定要感果報的,這叫定業。不定業呢,它是不確定的。

你造業勇猛,這個業要感果,比如說我們剛才講的,很深重的惡業,決定墮落地獄,這個是定業。

可是,凡夫的定業如果遇到南無阿彌陀佛的本願力救度,就沒有了,當下消除了,不然的話,怎麼能往生呢?這叫「消業往生」,消除你的定業、不定業,罪業通通消除,往生凈土。

  • 第六,現生就得不退。不一定要到往生極樂凈土之後得不退。

是故,當知,往生極樂凈土是末法眾生解脫生死的唯一出離要道,靠其他法門自己修行,以自己的雜毒之善想出離三界,可以說夢都夢不到。

凡夫心本是虛偽奸詐,如果是真的有道心的人想修行,他最關心的一定是,有沒有哪個法門能夠保證讓我這樣根基陋劣,煩惱熾盛,造罪造業想修行卻無力修行的凡夫今生解脫,如果沒有這樣的疑問,卻拿出一大堆通途經典來障礙往生,豈不是把眾生解脫的最後希望給無情地抹滅了?


佛法不是讓人信,而是讓人去修證,自修自證。凈土法門,所謂「凈」,指的是有一顆「離相」的心,不被世間所有二元對立的觀念牽制,才能達到「凈」,凈土只在自己心中,莫以為真的是死後會有一個專門的地方讓你到達。佛法,乃覺醒之法,念佛只是一種方法,何為「念佛」,指「憶念佛陀的言行身教」,而不是單單的嘴裡念一句「佛號」。先分享下面一篇文章給題主,可以去看看。

【不信佛的人念佛有用嗎?】Handsome輕心:一、佛,是覺悟的意思。?二、念佛,…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5114276/answer/143246419?utm_source=qqutm_medium=social (分享自知乎網)


1.多找幾個人給自己洗腦

2.洗成功你就會堅持念了

以上です


1. 如何對凈土、阿彌陀佛深信不疑?

凈土法門是易行難信法門,如果能夠深信切願,則一定可以通過念佛而往生凈土。如果懷疑,雖然念佛,也有可能往生邊地;如果不信,則無法往生。凈土和穢土從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是由心想而生。凈土是法藏比丘經過五個大劫思維修習而產生的,因此清凈無比。而穢土的六道輪迴中不同的受生環境,是由於無明妄想分別執著的善惡交雜的意念能量形成的,因此善念多的地方稍微乾淨一些,善念少的地方污濁穢惡一些。一切法由心想生,這也是凈土如我們這個世界一樣存在的證明。

世界,可以看做對本來清凈的自性經過無明妄動的觀察以後變現出來的物質環境。其本身為虛假,並不實有。就像帶著VR的全套五感系統來感知一樣,VR系統不同,感知就不同。身體、意識就是我們接受釋放信號的VR系統,比我們目前的人工VR系統強大很多很多很多倍。因此,餓鬼道和人道其實雜居,但是看到的物質環境卻不一樣,人道的水是鬼道的火或者膿血。

因此,凈土也分很多不同的VR系統,有最終極的常寂光凈土,有實報莊嚴土,有方便有餘土,有凡聖同居土等等。這都與意識能量的修鍊層次有關。

如果在這裡不能夠深信不疑,那麼就會認為凈土只是方便法門,其實沒有凈土而只是假以凈土來使人更好的學佛。這種說法就不是正確的說法。凈土如穢土一樣存在著,而通過清凈意識能量可以一念到達。到達凈土其實就是阿彌陀佛盡虛空遍法界的大願能量和我們深挖自性產生的本具光明的連通,連通以後,無事不辦,必生凈土。所謂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但是,若子逃逝,隨憶何為。阿彌陀佛憶念眾生,如母憶子,其能量之深廣可見一斑。但是是我們自己不憶,或無法做到相信,無法做到真正的憶。原因末學經過修行體會大概有幾個:1)貪戀世間的人天福報,縱發善心,須臾即退。願力不深、不持久、退轉起來快、想蓄起來難;2)累念所積的惡念和惡念的習氣很重,無法開啟自性之光明;3)得過且過,疏懶成性,不願從淤泥中拔脫出來,而隨波逐流,此類人甚多;4)情執深重,或者淫慾心重,使心雜亂,無法專一於阿彌陀佛名號,因為執念而無法往生。

2. 如何堅持念佛?

我覺得首先要認識到六道輪迴的苦,才能欣求極樂。如果身在苦中而麻木,不知苦,或仍有所求,就不可能欣求極樂。人道之所以容易成就佛果,就是因為苦樂參半,甚至苦多於樂,這樣苦樂交煎,就容易修行念死。三惡道中動物愚痴,少能學佛;餓鬼、地獄劇苦無比,更是難以學佛。天道、修羅享樂較多,能力大,因此對佛土也缺少嚮往,殊不知仍處輪迴,了無自在可言。因此欣求極樂的根本就是要有出離六道輪迴之深心。

然後就是相信阿彌陀佛,相信極樂世界的存在和殊勝,相信自己挖掘自性、與佛相應的能力,相信阿彌陀佛的不可稱智,無上智。然後在開發自己自性光明的時候,需要努力修善,發善心、善願,自度度他,轉向拯濟,精進勤苦,如救頭燃。有了這種願力,並且天天鼓勵自己,鼓勵他人,勸諭策進,則能打開心量,提升心的能量,時常受到本具自性光芒的照射。最後,就是要培養每天精進念佛的習慣,念佛其實就是挖掘自性的過程。在念佛時,念的專一以後,自然就會感到佛的悲憫眾生之心,而涕淚悲泣。都攝六根念佛,則必定可以與佛有所相應。

信、願、行具足,則長此以往,往生凈土的信心就有了,在臨終時,不慌不亂,從容念佛往生,自在殊勝,預知時至,度脫生死,給眾生樹立好的榜樣。


這個問題只有修行凈土法門的我能回答,

第一,怎麼去相信,這個很簡單,既然你信佛,那你就去看凈土三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和阿彌陀經裡面寫的清清楚楚,這有什麼不能相信的呢?

第二,怎麼堅持念佛,這個問題,我真的不知道怎麼回答,就好像你問,怎麼堅持走路一樣,你每天都在走路,走路困難嗎?念佛困難嗎?念佛比走路還要簡單,你說怎麼堅持?

下面稍微說明一下(注意只是稍微,凈土法門的教義要是真的展開,不亞於天台,唯識),大概分三個方面來闡述,

第一方面,從我們修行凈土法門,最敏感的四個字,一心不亂,說起,

第二方面從凈土門到底要不要發菩提心說起。

第三點,以印光大師的開示結尾,因為這也是現在,不管學不學凈土法門的人非常容易犯的錯誤。

有關《阿彌陀經》 裡面所講的「一心不亂」這四個字,其實語意非常簡單,很容易了解,也很容易做到,「凈土法門」就是龍樹菩薩所解釋的「易行道」,易行這個「易」,就好像一把秤 子,符合「易」就是純正的凈土法門,不符合「易」就不是純正的凈土法門。既然如此,學習凈土法門、解釋「執持名號,一心不亂」,解釋一定要符合「易」、了 解要符合「易」、實際要符合「易」,如果沒有符合「易」,那他所宣講的就不是純正的凈土法門。《阿彌陀經》是凈土三經之一,「一心不亂」既然出現在經文之中,就不可能不符合易行道的「易」,如果不符合,是因為後來的人解釋錯誤,甚至是後來的人把一心不亂解釋得大錯大誤,在阿彌陀佛的面前蓋一道高牆,使眾生跟阿彌陀佛隔開了很大的距離,那是很可惜的。

《阿彌陀經》中所說的「一心不亂」很簡單,「一」者不二,不二就是專;「不亂」就是不雜亂,不雜也是專。所以「一心不亂」就是「執持名號要專一不雜」。

善導大師有一首偈語解釋一心不亂說:

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

這首偈語出自《法事贊》,《法事贊》分上下二卷,下卷都在解釋《阿彌陀經》,它不是文文句句的批註,而是將核心大意顯現出來。

一部經從「如是我聞」開始,到「歡喜信受,作禮而去」,雖然解經者文文句句都詳細解釋,但是對這部經的宗旨與核心點,如果沒有顯露出來,就等於沒有把這部經解釋出來,只是在依文解義而已。

自古以來,對一心不亂的解釋,大多是依天台宗、華嚴宗,或是依禪宗的道理來解釋,結果都沒有符合凈土的經論思想,都錯誤了。凈土經論主要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主要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的根本願就是第十八願,《阿彌陀經》在講什麼?主要就是在講第十八願,《觀無量壽經》的結論在講什麼?主要也是在講第十八願。

阿彌陀經有三段文,有兩層的因果,這三段文長期以來都被人誤解、誤導了。

《阿彌陀經》說: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要往生極樂凈土,少善根少福德是不夠的,必須要多善根多福德。什麼是少善根少福德?什麼是多善根多福德?

第一段: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第二段: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第三段: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這三段文有兩層的因果。我們說許多人解釋錯誤,原因是他們都將「少善根福德」跟「一心不亂」與「心不顛倒」這三點解釋錯了。

什麼叫少善根少福德?

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裡面並沒有另加說明什麼叫做少善根少福德,但是釋迦牟尼佛有將多善根多福德解釋出來,就是在下面這段文,也就是「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只要執持名號,這已顯明就是多善根多福德,決定往生。

如果是這樣,那什麼叫做少善根少福德?這個其實也可以不用另加解釋就顯現出來了。簡要的說,要往生極樂世界,除了執持名號以外,其它都是少善根少福德,所 以不管是三皈、五戒、十善、四攝、六度、八正道,這些都很殊勝,但是相對對於要往生極樂世界來講,這些都是少善根少福德,唯有執持名號是多善根多福德。

為 什麼執持名號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呢?那是因為這句名號是阿彌陀佛第十八願所講的「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你念佛必得往生,你念佛不能往生,我不能成佛。所以 阿彌陀佛的成佛是建立在你念佛能夠往生他就成佛,念佛不能夠往生,表示他的慈悲還不夠,能力還不夠,他還不能成佛。所以我們要往生要先問阿彌陀佛成佛了沒 有?他如果還沒有成佛,也就沒有極樂世界,我們往生要去哪裡?他如果還沒有成佛,也沒有這一句名號來讓我執持、乃至十念來念佛,那這樣我要如何往生呢?既 然阿彌陀佛已經成佛,那我們就決定往生了,往生有份了,為什麼呢?因為阿彌陀佛已經成佛了,阿彌陀佛跟我們約定說「乃至十念」,即是說:「只要念佛,就必 往生。」

「乃至十念」就是說這個人不管什麼時候遇到這個法門,只要「欲生我國」,欲生我國是站在阿彌陀佛的立場來講,站在我們的立場就是「願生彼國」。

你要欲生我國,此後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今天遇到,此後你有三十年的時間,這三十年只要專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不用摻雜其它的法門來迴向、來補助,因為十方眾生有的人做得到,有的人做不到,其實大多數人都做不到,所以你只要專念南無阿彌陀佛。

如果有十年的時間,這十年的時間不去雜修雜行,此後專念南無阿彌陀佛。

如果剩一年的時間,一個月的時間,一天的時間,你將這一天都專靠這句名號,因為你只剩一天的時間,要去參禪、打坐、朝山、拜懺,要去誦經、聽法、悟道這是不可能的。

只剩一天的時間,可見生命多麼的脆弱、短暫,但是不要緊,你將這一日都執持這句名號,要往生,這句名號就很足夠了,因為你只剩一天而已,過了這一天你就斷氣了,這樣你必定往生極樂世界。

如果壽命延長,若二日,一樣還是執持名號,如果是七日,若七日,也是執持名號,如果延長八日、延長七年、延長七十年,你都一輩子專一執持這句名號,不要改變方法,這個叫做一心不亂,有一心沒二心、有專心沒雜心,通通都念這句六字洪名。

佛的心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佛的心冤親沒差別,冤親平等、自他一體,這個叫做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以此來看我們眾生,我們對人有善惡好壞的分別判斷,所以,相對於佛來講,一切眾生都是罪惡凡夫、五濁惡人。

為什麼?因為即使這個人持五戒修十善,來世為人或生天,但是壽盡命終就墮落了,而且生生要保持人身、保持生天,生生世世能繼續保持五戒十善的人,非常非常的少,因為我們眾生都有貪瞋痴,遇到貪瞋痴之境,貪瞋痴的行為就自然顯露出來。

在現在這個世間,如果有一個修行者有神通,可以出入牆壁,去參學的人一定人山人海。

但是,即使你能持五戒十善,甚至修四無量心,有禪定的功夫,可以飛天鑽地。在佛的眼中,這個還是凡夫,還沒有超凡入聖。

為什麼?因為神通是從禪定來的,他有禪定的功夫,就會有神通,禪定的功夫使他將來出生在色界天,禪定功夫最高可生到無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天,他的壽命有八萬 大劫,但是死後一樣墮落下去,所以就我們眾生立場來看,人有善惡大小、功夫高低之別,但在佛的眼中卻全都是罪惡生死凡夫。因此善導大師跟我們講,我們要承 認我們就是罪惡的生死凡夫,不管在家出家、根器利或鈍、會修行不會修行,都是生死凡夫。

佛 在《正法念處經》說:「從天生地獄,從地獄生天。」因為天人五衰,壽命到時,他的業必須墮落地獄,就會墮落地獄。地獄的眾生業果受完,他的果報若是生天, 他就生天。所以說由天生地獄,由地獄生天。釋迦牟尼佛在《涅槃經》也說:「雖復得受梵天之身,乃至非想非非想天,命終還墮三惡道中」。就是說這個人力行諸 惡莫作,眾善奉行,五戒十善都修得很清凈,甚至有禪定功夫,但只要他還沒有斷除見思二惑,雖然沒有打破見思二惑,但是因為他的禪定功夫很好,可以生在色界 初禪的梵天,乃至無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天,釋迦牟尼佛說「命終還墮三惡道中」。所以在佛的眼中,三界都是火宅,六道都是苦海,沒有分善人惡人,他這世行善, 後世造惡,這世造惡,後世行善,所以善跟惡、惡跟善,上升天堂下墮地獄,都是輪迴,在那裡輪來輪去,因此,在佛的眼中,一切眾生都是罪惡生死凡夫。

如果我們能像善導大師講的,自覺自己是罪惡生死凡夫,自然對阿彌陀佛就會徹底投靠,心就不會在那裡彷徨,在那裡僥倖說,我或許修這個法比往生還更殊勝,就不會這樣,會死心踏地、通身放下、全身倒靠,所以除了念佛之外,其它所有的法求生極樂世界,都是屬於少善根少福德。

一個修行者,如果真能守五戒清凈,那他就可以說是一個大修行者,請問各位誰敢說自己五戒清凈呢?五戒若尚做不好,那何況是十善。五戒清凈、十善圓滿、禪定功深,也都還是凡夫啊!

曇鸞大師說:「人天善惡,人天果報,若因若果,皆是顛倒,皆是虛偽,是故名不實功德。」人天的果報,人的果報以五戒為因,天的果報以十善為因,無論五戒十善的因,以及所得的人天這個五戒十善的果報來講都是虛偽的、是顛倒的,這種功德不是真實的功德,確實是如此。

當 然,我們學佛的人要盡量持五戒、行十善,但是我們要徹底了解,即使我們持五戒十善圓滿了,但煩惱還在,還是凡夫不是聖人,還不是超凡入聖,所以我們將自己 所修的還有煩惱的五戒十善的有漏功德迴向往生極樂世界,這樣相應嗎?善導大師說「極樂無為涅槃界」,極樂是無為的涅槃境界,無為是天性自然,無有造作,不 生不滅,沒有貪瞋痴慢疑等煩惱,沒有見思二惑,沒塵沙惑,沒無明惑,這才叫做無為涅槃。

極樂是無為涅槃的境界,我們所修的行,不管是五戒也好、十善也好,乃至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甚至已經斷除見思二惑,想用這些來迴向極樂世界,殊不知這些都是少善根少福德。

所以善導大師在解釋這幾段經文時就說:「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

在《阿彌陀經》 中,釋迦牟尼佛最先解釋「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接著又將七重欄楯、羅網、行樹等等依報的莊嚴,以及阿彌陀佛正報 的莊嚴都一一介紹,使我們欣慕這樣的境界是這麼的好,讓我們生起要往生之心愿。善導大師說這種境界,就是無為涅槃,所以極樂世界是無為涅槃的境界,由此可 知「極樂無為涅槃界」這七個字就是善導大師在解釋《阿彌陀經》依正二報的莊嚴。

經文的前面都在講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來使我們眾生欣慕,極樂世界是這麼好,所以希望大家都去極樂世界,每個人都能離苦得樂,證入涅槃。因此,《阿彌陀經》是先將極樂世界的好處講出來讓我們欣慕,極樂世界是我們的目標,然後再說方法,所以每一部經,都在講兩件事──目標與方法,《阿彌陀經》也是一樣,首先將目標講出來讓我們欣慕,目標在前面,然後提出方法,有願有行,這就是信願行的順序。

什麼樣的方法呢?先將消極的講出來,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這是消極的,然後再解釋積極的,什麼是多善根福德因緣?就是「執持名號」。

這句名號又叫做「萬德洪名」,這個「萬」不是數目百千萬的萬,萬是總包含的意思,所以這句名號叫做阿伽陀葯,又叫做法界藏身,因為這句名號是阿彌陀佛經過 五劫思惟所思考,經過永劫苦行所累積才有這句名號,也由於「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誓願已經完成,已能使你往生才有這句名號,簡要的說,我們往生的功德資 糧都在這句名號之中,所以這句名號才有價值叫做萬德洪名,其它的名號還沒能成為萬德洪名。

能夠救度一切眾生都往生成佛,才能顯示出這尊佛的威神功德,如果不能救度十方眾生,則威神功德就會有所缺少,所以釋迦牟尼佛讚歎阿彌陀佛是「威神光明最尊第一」,是「諸佛光明所不能及」。

因此,我們要明確認知,我們的往生不是靠我們迴向我們所修的任何萬行來補助往生,是完全靠阿彌陀佛這句名號就已經完全具足,沒有半分的缺少。

所以,我們在這世間所做的五戒十善是理所當然要做的,就如儒家所講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這是我們本份必須要做的。

但對往生極樂世界來講,這句名號已經具足了,如果我們認為必須要迴向這些五戒十善的有為有漏的功德,往生才比較可靠,這樣就是心中有在懷疑阿彌陀佛了,這樣顛倒行事,就太傷阿彌陀佛累劫的一片苦心苦行了。

所以執持名號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其它的全都是隨緣雜善,有修禪的因緣就修禪,有學密的因緣就來學密,或是學其它的誦經、拜懺,再來集中迴向,這個都叫做隨緣 雜善,善導大師講這個隨緣雜善恐難生。恐難生不是說不能往生,而是必須要迴向,因為往生極樂世界的正因正行就是名號,就好像從此地到北京,最直不會有偏 差,一定會到的就是高速公路,一旦離開高速公路,不管是省道、鄉道、田間小路,都要不斷的對準方向,過程中,各種路轉來轉去,東西南北彎來彎去,一旦失 察,方向如果偏差就不能到北京。

我們要自問:

修五戒的果是只能做人而已,能不能往生?不能!

修十善的果能夠生天,能夠往生嗎?不能!

修四諦的果是阿羅漢,修十二因緣的果是緣覺,這些因與所得的果都跟極樂世界無關,這樣怎能往生極樂世界呢?

能往生極樂世界的,是這句名號啊!

為什麼呢?原因在於這句名號是阿彌陀在四十八大願中跟我們的約定,跟我們保證說,你只要念這句名號一定能夠往生極樂世界,你念佛不能往生極樂世界,那樣我就不能成佛,這樣的約定,這是如是因必定得如是果的必然道理。

所以《阿彌陀經》跟《無量壽經》的核心在第十八願,彼此是一體相應的,都在告訴我們,執持名號是多善根多福德。

至 於這個「若一日、若七日」是時間性,就是「乃至十念」,你到臨終只有十念的時間才遇到這個法門,這樣你念十句也能夠往生。這個意思是說,有的人一生沒有遇 到善緣來行善積德,沒有遇到佛緣來學佛修行,所遇到的都是惡緣逆境導致作惡多端,這是一種比喻。即使是這樣的眾生,他到臨命終要斷氣了,剩十念而已,地獄 的火已燒來了,才遇到有人跟他勸勉,說某某人你罪惡貫滿,應該墮落第十九層地獄,除了阿彌陀佛之外,任何人、任何法門都沒辦法救你,你只要念佛就可以得 救。人在大海之中浮沉,即使有一枝木棍就想要抱,有一把草也想要去抓,更何況是一艘大船來到你身邊說:某某人你不要恐慌,我將你救起來。你自然就會全身依 靠,是不是?

所以阿彌陀佛就說,即使是這樣的眾生,罪大惡極而且修行時間短、念佛少,只要回心念佛,依然會往生極樂世界。

第 十八願用這樣的比喻來讓一切的眾生對往生都有希望,就是講這樣的眾生他都有希望能夠回心轉意往生極樂世界,更何況其它的眾生呢?其它的眾生不只是乃至十念 而已,其它的眾生有時間還可以去惡行善,其它的眾生還有若一日、若七日、若七年、若七十年的時間念佛,這樣怎能不往生呢?所以第十八願用乃至十念這四個字 讓所有的人都能安心,所有的人都有希望、有光明,所以「若一日、若七日」與「乃至十念」的意義一樣。善導大師怎麼解釋乃至十念與解釋若一日、若七日呢?大 師說:「上盡一形,下至一日一時一念。」就是說無論何人何時,遇到這個法門,都有往生的希望。

所 以說凈土法門是易行道,符合易行道就是凈土法門,不符合易行道就不是凈土法門,就是解釋錯誤。而一心不亂,可以說正是執持名號的形容詞,你只 要執持名號,信心不受動亂,專念這句名號不雜其它行門,不管你善惡多少、工夫有無,不管你念佛的時候有雜念、沒雜念,都不管,你只要專念這句名號就夠了,因為念佛本來就 不是靠你的功夫,念佛而能往生,全是靠阿彌陀佛的願力。

阿彌陀佛第十八願就這樣講了,第十八願如果沒有成就,我們念佛就不能往生,第十八願既然成就了,我們念佛就能往生。所以一心不亂如果解釋為事一心不亂,或理一心不 亂,那就全部變調了,那樣的解釋是大錯特錯 的。

善導大師如何解釋一心不亂呢?大師說:「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

這四句偈語就是在解釋這幾段的經文。以「極樂無為涅槃界」來解釋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以「隨緣雜善恐難生」來解釋少善根少福德;以「故使如來選要法」來解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以「教念彌陀專復專」來解釋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所以一心不亂就是教念彌陀專復專,兩個專就是在解釋一心跟不亂,上面兩個字「一心」就是「專」,下面兩個字「不亂」也是「專」,所以叫做「專復專」。這樣就很清楚了,一心即是不二,不二就是專,不亂不雜也是專,不論念佛有否功夫成片、夢寐一如,只要專稱佛名,必定往生。注意這是就往生極樂來講,一心念佛是正因,命終往生極樂是正果。

若 是你認為現在念佛是累積功夫,等到臨終的時候,若能夠正念現前,這樣才能往生;也就是說你這個時候是在積功累德,補充資糧,到臨終的時候能夠降伏其心,這樣才 能往生;你這樣的念佛,還必須臨終時沒有碰上任何問題,沒有病苦,念得出來,這樣你才能夠往生。我們一般常聽到的這些解釋都是錯誤的,實際上絕對沒有這些 問題。如果先立下高難度的條件,要我們在念佛功夫上一心不亂,這樣我們就絕對無法往生了。

以一般的解釋,功夫上的一心不亂就是三昧的境界,或是事一心、理一心的境界。事一心就是斷見惑、斷思惑,斷見惑、斷思惑就是阿羅漢;理一心就是破無明,破無明起碼就是初住菩薩斷一品無明。

請問自古以來高僧大德有誰念佛達到所謂功夫上事一心不亂,斷見思二惑呢?普通凡夫又怎麼辦?要知道,阿彌陀佛發願要救渡的是十方眾生啊,你我又豈在十方眾生之外?阿彌陀佛豈會虛言?

我們知道凈土宗十三位祖師之中善導大師是親證了念佛三昧,其它的大師我們不知道有誰是已得三昧。法照大師在缽中看到大聖竹林寺,然後找到那個地方,經過文殊、普賢摩頂授記,但是沒有寫說他是三昧。

印光大師有寫《三昧摸象記》,摸象就不是眼睛清楚在看這個象,所以印光大師也沒有說他已得三昧,何況其它的高僧大德呢?智者大師在他臨終的時候說他的境界是五品位,五品位連見惑、思惑都沒有斷除。

所以阿彌陀佛對往生的標準絕對不是功夫上的一心不亂。如果往生標準是功夫上的一心不亂,那麼,阿彌陀佛就不夠慈悲、不夠力量,也就基本沒有人可以往生了。

真正的慈悲就是不講條件,不講條件才是真正的愛心,而且,真正的能力是你要往生我就能救你。所以一心不亂必須依善導大師所解釋的才是正確的,也才符合《無量壽經》第十八願根本願,符合《觀無量壽經》流通分結論之文。

流通分說:「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你只要好好專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

我們應知,經文都沒有講到功夫上事一心、理一心,或是功夫成片、夢寐一如,所以你只要專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你念念當中,心清凈也好,煩惱妄想雜念也好,通通不管,一句彌陀念到底,一切妄想隨它去,這個叫做一心不亂,這樣決定往生。為什麼?

經文都解釋得清清楚楚:「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這樣的眾生,在他還沒命終,即將要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與諸聖眾就現在其前了,既然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所以「是人終時」他就「心不顛倒」往生了,往生到那裡?當然是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

第二方面說一下,凈土門的菩提心。

凈土法門對菩提心怎麼理解?發菩提心是不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必要條件?有人說不發菩提心就不能往生。這些涉及到往生的重大的問題,一定要加以明辨。如果是通途的菩提心,所謂「上成佛道,下化眾生」的心。菩提心說起來,又有很深廣的內容,有發心菩提,有明心菩提,有伏心菩提,有出道菩提,有圓滿菩提等等。它的次第很多。我們在凈土往生一法當中,單刀直入,就談信願。而且深信切願,就是無上菩提心。你具足信願,你就能往生。如果是從通途佛法的菩提心來看,你能發起通途的菩提心當然也很好,那就能夠提高往生的品位。但萬一中下輩的行人發不起通途的菩提心,他能不能往生呢?他只要具足信願,照樣可以往生。觀經講下輩三品往生都是到西方極樂世界再發通途的菩提心的,到彼土去發菩提心的。所以千萬不要說,沒有發菩提心就不能往生。我們正面說應該提倡發菩提心,但是萬一這個菩提心發不出來,具足信願照樣往生。

【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是藕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提出的。最為直截了當——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意為,具深信,發大願(厭離娑婆欣幕極樂),即是發無上菩提心。合此信願(菩提心),即是往生的指南針;由此信願,方能執持名號,自可得生凈土。

而且,凈土宗菩提心是含攝著通途菩提心的內容的:凈土宗菩提心(深信發願)與大乘通途菩提心在表現形態上雖有所不同,然凈宗信願亦含攝著大乘菩提心的全部內容。茲表現在如下二方面。其一,四弘誓願是大乘菩提心的本質內涵,凈宗信願亦包攝四弘誓願。以凈宗願門的厭離行與欣慕行為例:1.依苦諦,觀照娑婆眾苦逼迫,一切眾生皆在生死海中頭出頭沒,生起悲心,發眾生無邊誓願度之願。2.依集諦,觀照自身諸惑熾盛,一切眾生心中聚集無量煩惱,起業感報,無有中止,生起決斷心,發煩惱無盡誓願斷之願。上述二願屬厭離行攝。3.依道諦,觀照極樂世界一一莊嚴,全體理性,常能聽聞佛法,分身無量供養十方諸佛,聞法受記,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助道緣足,生起度生求法之心,發法門無量誓願學之願。4.依滅諦,觀照極樂世界往生者,皆得阿惟越致(不退轉位),一生圓成佛道,生希有心,發佛道無上誓願成之願。上述二願屬欣慕行。證知凈土宗信願含攝大乘菩提願。

其二,《大智度論》所述五菩提心,包括了大乘行人從初發心到究竟成佛的全過程,凈宗信願持名,往生成佛的歷程亦含攝五菩提心而無遺。1.發心菩提;意指於無量生死中,發大菩提心。持名念佛,正於凡夫生死心中,發菩提心;求出生死,求生彼國,自度度人故。2.伏心菩提:意為斷諸煩惱,降伏其心。而持名念佛,則正念才彰,煩惱自滅故。3.明心菩提:意為明了諸法,不外一心。而持名念佛,則了知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故。4.出到菩提,意為得無生法忍,出離三界,到佛果位。而持名念佛,即得一二三忍,捷超生死,趨一切智故。5.無上菩提:意指坐大道場,成最正覺,而持名念佛,則圓證三不退,自至成佛故。證知信願持名,即是多善根多福德,並具足大乘五菩提心。

簡而言之,凈土宗的菩提心,不是不發,而是願生心,不怕不能普度眾生,就怕不能成佛,不怕不成佛,就怕不往生,不怕不往生,就怕你不願意。所以凈土門來講,菩提心即是願生心。印光大師,所謂,因該果海,果徹因源,這八個字,已經完全清晰地闡明的凈土宗的菩提心是阿彌陀佛的果地菩提心,匯入我們眾生的因地願往生心之中,而成為的不退轉的菩提心,稱之為金剛菩提心。

第三,引用印光大師的開示結尾,切忌成為這樣的人。

為什麼有些人念佛不能堅持,其實不能堅持的總是那些好高騖遠,求玄說妙,心老實不下來的人,別人說這樣好那樣妙,想想念佛多枯燥,就跑到不知道哪去了,到後來學了一堆佛學知識,到處向人炫耀,生怕別人不知道自己「境界」高,其實都是說食數寶,並無什麼用處。

◎一種好高鶩勝者,每每妄以求開悟為事,其意在唯心凈土,自性彌陀,不以西方極樂世界為然,此種意旨,似乎深奧,實則多半皆成說食數寶之下劣派,切勿效此惡派。以都攝六根,凈念相繼而念,自可決定往生西方,彼唯重理性,不務事修者,乃弄巧成拙,求升反墜之流也,若染此習,則了生脫死,須待驢年。(印光大師文鈔復性義居士書)

◎近來人每每好高務勝。稍聰明,便學禪宗、相宗、密宗,多多將老實念佛看得簡單低級。彼只知禪家機語之玄妙,相宗法相之精微,密宗威神之廣大。而不知禪縱到大徹大悟地位,若煩惑未凈,則依舊生死不了。相宗不破盡我法二執,則縱明白種種名相,如說食數寶,究有何益。密宗雖雲現身可以成佛,然能成者,決非博地凡夫之事。凡夫妄生此想,則著魔發狂者,十有八九也。是以必須專志於念佛一門,為千穩萬當之無上第一法則也。(續)復姚維一書


念佛三昧修學次第

無相念佛

http://www.hymzw.net/zjdz/kdsxl/kdsxl17.htm

南無佛法僧


複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生清凈佛剎。何等為十。

一者 成就於戒 無缺無雜。戒無點污。戒得清凈

二者 為一切有情心得平等

三者 以能成就廣大善根

四者 於利養名稱恭敬讚歎。心常舍離 無所染著

五者 得清凈信 心無疑惑

六者 常修精進 離懈怠心

七者 能入寂定 無散亂心

八者 能得多聞 而無惡慧

九者 成就利智 非鈍根性

十者 有慈悲性 無損害心

止蓋菩薩白佛言。

世尊。於此十法。為要具足方始得生。若有闕者能得生不。

佛言。

善男子。若有菩薩。成就一法得無缺減。無少違犯鮮白清凈。彼諸菩薩即得具足成就十法。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生清凈佛剎。


破斥@Handsome輕心 邪見。

邪見一:

「以達到放下,離相,才能契入凈土」

破斥:

(凈土十疑論)


上面都在被法所正,各種天國世間都在重組更新,每位神都在被從新擺放其位置,那位也在被法所正。上面都「自顧不暇」,還有空來管你們?


聞法之後要思維,產生定解

聞思聞思,就是先聞後思,在座上座下聞思的教理,聞了之後接著就要思維、抉擇。許多人學法只有聞,沒有思維,沒有思維就不可能生起勝解,不但是凈土法門,一切宗派教法都是如此。

許多人聞、思、修這三個方面是脫節的,沒有中間這個環節——思維,聞了之後馬上就修,所修的和所聞的法不能結合起來,修歸修,聞歸聞,教法聽完就放一邊去了,跟他念佛參禪打坐沒有任何關係,這就是學、修脫節了。

怎樣才能使學、修不脫節呢?主要是靠聞思修中間的這個思的環節,聞了之後接著要思維所聞法義,產生定解,依法義去安住,這才叫做真正的修,否則,修什麼呢?

——《凈土教言講記—漢藏凈土法筵一滴》


佛說八萬四千法門,為度不同眾生,法無高下,適合為佳。你覺得凈土宗不合適,你也去找其他法門。

佛不是讓你信的,佛是覺醒的意思,覺醒人人本有的自在佛性。佛經是記錄當時佛陀的演說集錦,念佛並不是用嘴來念佛,而是憶念佛陀的言教,落實人生,從而升起智慧。你信佛後你的思維,智慧確確實實的得到提升,你自然而然的會做下去。


深信不疑本來就是難事,要不福德深厚,一聞而深信。要不智慧通達,深究經義而徹信。但不管疑不疑,先念著,疑也是一種妄念,以佛號攝念。同時多讀經文,多看凈土大德的文鈔,講解。以凈念,正念取代妄念,後凈念相繼,而得定,定而生慧。多行善行,不為惡舉,而自生德。德慧交錯,自會增強信心,愈行正行,深願念佛,一個正循環。


推薦閱讀:

釋迦牟尼傳承給摩訶迦葉,為什麼說禪宗初祖是摩訶迦葉,不是釋迦牟尼?
充分講苦諦的佛經??只講現世能感受到的苦?
妄念怎麼來的?
怎樣正確理解「緣起」?
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為什麼會有巨大的差別?

TAG:佛教 | 佛學 | 凈土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