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榮格的《紅書》


前些天,有朋友讓我介紹一下自己正在讀的書,我說,如果世界上真的存在「天書」,大概就是卡爾·榮格的《紅書》這樣吧——這也許是最符合吃瓜群眾們期待的回答了,人們總是願意相信,自己無法理解的事情,是根本不可理解的。

《紅書》實際上果然如大家所想像的那樣不可理解么?倒也未必。只不過作為一本心理學研究專著——更準確地說是一份實驗報告——沒有心理學基礎的讀者可能需要專業解讀的協助罷了。

當然這篇文不是專業解讀,作為一名毫無心理學知識積累的普通讀者,我不得不說讀這本書是一段大開眼界的旅程,這篇文就當是拿出來和大家一起分享的遊記好了。

榮格是一個怎樣的人?

即使對心理學一無所知的人也會聽說過弗洛伊德的名字,如果你對弗洛伊德稍有興趣,就一定會聽到卡爾·古斯塔夫·榮格這個名字。很大程度上,榮格的知名度就是這麼來的——作為弗洛伊德的傳奇基友和對手——雖然這對一位同樣偉大的心理學家來說並不公平,但是遠離學術圈的人們顯然還是對他們相愛相殺的傳奇故事更感興趣。

榮格是一名著作等身的心理學家,他的成就可以列舉很長,最主要的是開創了分析心理學,提出了「集體無意識」和「原型」理論,以及和弗洛伊德一起開創了現代心理諮詢與治療的範式,兩人共同建立了國際精神分析協會,並擔任主席。

榮格的父親保羅·榮格是一名鄉村新教牧師。榮格的祖父老卡爾·古斯塔夫·榮格是一位著名的醫生,以及共濟會會員,曾有人指認他是歌德的私生子。

榮格的母親埃米莉·普萊斯威爾克出生在一個沉浸在唯靈論的家庭里,她是弗里德邁特精神病院的一名住院患者,和丈夫的婚姻問題重重。榮格的外祖父薩穆埃爾·普萊斯威爾克是巴塞爾大學的神學家和希伯來語學者,他是提出猶太人應該有自己的祖國的先驅。

綜合以上信息我們可以看到,榮格出生在一個家道中落的有宗教信仰的貴族世家,他童年的家庭生活並不幸福。

在大多數研究榮格的書中,都會首先提到一個被記錄在《回憶·夢·思考》的榮格童年的夢境。在榮格4歲的時候,夢見一個在儀式中被崇拜的男性生殖器被擺放在一座地下神廟的金色王座上,他聽到了母親的聲音,告訴他那是「食人怪」。榮格並不理解「食人怪」是神靈的名字還是說這個東西會吃人,但是這個夢深刻地影響了他對於神的意象。

真正使他對神的態度發生改變的是12歲時的一個夢,那是他進入巴塞爾高級中學的第一個學年,也是第一次參加聖餐儀式的年份。在夢境中,他看到神坐在巴塞爾大教堂上方的寶座上,一塊巨大的糞便落下來,將教堂砸得粉碎。這個隱秘而瀆神的幻想讓他產生了一種如釋重負的歡愉感。他感到自己在直面活生生的神(但是神卻不在教堂和《聖經》里),在神的面前,他感到了孤獨。

在這個夢境里,榮格意識到了父親的缺失(這裡要記得他的父親是新教牧師)。接下來他進行了人生中第一次聖餐儀式,那種受到恩典的感受和隨後而來的失落感形成了強烈對比。這些被揀選的感覺導致了他對教堂的徹底失望。在《回憶·夢·思考》中他說:「對我而言,這代表神的消失,宗教也不復存在,我再也不會去教堂了,那裡沒有生命,只有死亡。」

背棄了宗教信仰的榮格一生都在大量閱讀。對少年榮格影響最大的是歌德(傳說中的曾祖父),在《浮士德》中,榮格看到了人世間的邪惡被擬人化為魔鬼。在巴塞爾大學,尼採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給榮格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感覺自己的第二人格和查拉圖斯特拉類似。

他在母親的縱容下,榮格開始秘密地閱讀父親的藏書,並在和父親的探討中不斷補充給養。事實上父親也失去了自己的信仰,日益成為一名唯物主義者。但是榮格卻認為唯物論不過是一種觀點而已,他更感興趣的是神秘學。

大學時代的榮格對招魂術特別感興趣,他的醫學博士論文研究的就是海倫·普萊斯維克的降神現象。招魂術是巫師嘗試使用科學的方法探索超自然力量和證明不朽靈魂的途徑,現代招魂術出現在19世紀後半葉,在歐洲和美洲廣泛傳播。此時靈媒開始成為心理學的重要研究對象,恍惚的話語、自動書寫、晶球幻視等靈媒使用的手段也開始被心理學家們使用,成為心理實驗研究的首要工具。

1902年,榮格與艾瑪·勞申巴赫訂婚。榮格在日記里寫道:「從此我不再孤獨。」

《紅書》是一本怎樣的書?

《紅書》記錄了榮格從1914年到1930年間的「自我實驗」——即榮格的「個體化過程」。

個體化過程是一種心理治療方法,在於能夠與幻想的人物或集體無意識的內容進行對話,並把幻想的人物和集體無意識的內容整合到意識中,那麼就能重新找到在現代社會中已經遺失的神話式想像所具有的價值,從而調和時代精神(第一人格)和深度精神(第二人格)。

《紅書》描繪的就是榮格的個體化過程,它呈現的是一系列的積極想像和榮格對其理解的嘗試(這裡的積極想像也是一種心理治療方法,指通過自我表達的形式來吸收無意識的方法),換句話說,《紅書》的主要內容就是描述榮格重新獲得自己的靈魂和他如何在那個精神異化的時代克服重重困難,並把個體化當作一般心理模式進行闡述。

說白了,就是讓心靈的內容自發地顯現。

以此為目的,榮格在1913年12月開始了他的自我實驗。實驗過程是這樣的:

1.在清醒的狀態下刻意激發一個幻覺——靈媒的恍惚狀態;
2.進入這個幻覺——這些幻覺可以被理解為一類以畫面形式進行的戲劇化思考;
3.閱讀幻覺——在此過程中,榮格此前進行的神話研究會產生影響,幻覺中的某些人物和概念直接來自於他閱讀過的作品,而它們的形式和風格則反過來印證了他對神話和史詩世界的迷戀;
4.記錄成《黑書》——《紅書》的前身。

這樣的過程表現在《紅書》中就形成了這樣的結構:

一、第一層——開篇部分
1.榮格重新找回自己的靈魂;
2.經過一系列的幻想探索;
3.1.發現自己在此之前都是在為時代的精神(第一人格)服務,特點是認同其作用和價值;
3.2.也存在一種深度精神(第二人格),它通往靈魂之物;
4.重新回到第二人格的價值觀上。
二、第二層——之後的部分
1.闡述戲劇般的視覺幻想
a.遇到一系列不同背景的人物形象;
b.展開對話;
2.嘗試理解;
3.轉化成一般心理學概念和原理。

那麼,把轉化之後的「一般心理學概念和原理」抽象出來,《紅書》的內容結構就會明朗了許多:

一、第一層——開篇部分
1.區辨和分析人格面具;
2.神話幻想的釋放。
二、第二層——之後的部分
1.使用詮釋學的方法治療創造性幻想。

這就是「個體化過程」。這個治療方法的理論基礎很大部分建立於榮格在1916年發表的《無意識的結構》。這篇講座論文介紹和論證了無意識的分類和無意識與「如神一般」狀態、人格面具的關係,以及如何利用這些關係。

作為榮格思想的核心,《紅書》不僅建立在浩如煙海的論文之上,而且建立在榮格的所有的閱讀經驗上,所以《紅書》具有文學性並不會令人驚訝,但當我意識到它具有「如此的」文學性之後,仍然不可避免地發出了讚歎。

在研究幻想時,榮格意識到他是在研究心靈的神話創造功能。對於榮格而言,神話是力比多的象徵,它們能描繪出力比多的典型活動。一個沒有神話的人「就像被連根拔起一樣,與過去、與自己身上延續的祖先生活、與他所處的人類社會皆失去聯繫。」所以,榮格選擇用隱喻的方式記錄自己的內在狀態。

而作為一種哲學思辨,《紅書》採用了對話形式——自柏拉圖式對話產生以來,對話形式已經成為了西方哲學思辨的一種主導形式。和他對話的是「原始意義上的靈魂」,他將之稱為「阿尼瑪」——「集體無意識所看到的主體」。

當然,這個聲音的在幻想中的具象隨著榮格思想的變化也在不斷變化。在《紅書》的前身《黑書》中,為死者佈道的是榮格的「自我」;在《黑書》的補充《審視》中,對死者講話的是腓利門;而在《紅書》的某些章節中,對話的對象是蛇和鳥。這些形象的不斷變化,究其原因,是榮格在不斷思考他對自己靈魂的三元本質的理解。

在《黑書5》的開篇部分,榮格在1916年1月16日的記錄中寫道:

「我將上和下綁在一起,我將神和動物綁在一起,我身上一部分是動物,另一部分是神,第三部分是人。蛇在下,人在中,神在上。蛇之外是菲勒斯,接著是地球,然後是月亮,最後是冰冷的外在空間。」
「如果我沒有通過結合上下結合自己,我會分裂成三個部分:蛇——自我以這個或其他動物的形式漫無目的地行走,魔鬼般地生活在自然中,激發恐懼和渴望;人類的靈魂——永遠活在你裡面;天空的靈魂——與諸神居住在一起,遠離你,你對其一無所知,以鳥的形式出現。三個部分相互獨立。」

這大概是《紅書》中蛇和鳥的意象的由來和含義。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紅書》中腓利門扮演的角色類似於《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的查拉圖斯特拉和《神曲》中的維吉爾。由此可見,《紅書》的結構和風格受到了《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和《神曲》的強烈影響。但與兩者不同的是,查拉圖斯特拉聲稱神已死,《紅書》描繪的則是神在靈魂的再生;雖然《神曲》和《紅書》描繪的都是下地獄的過程,但是但丁利用的是一個既定的宇宙學,而榮格則嘗試形成一個新的個人宇宙學。

《紅書》在語言風格上深受歌德和但丁的影響。《紅書》的語言風格遵循三種不同的文學語體——報告式、反思式和浪漫式,如歌德和但丁的用法相類似,三種語體在每一章交叉滲透又相互獨立。此外,《紅書》的每一章都是一個復調,同時又和其他章節共同形成復調。

難能可貴的是,這樣的結構明顯並非刻意為之,這些營養從童年開始就已經融化在了榮格的血液中。這也是我之前需要花很長的篇幅介紹榮格童年成長經歷的重要原因。

榮格為什麼要寫《紅書》?

如果要用一句話概括《紅書》的主題,那麼大概是——榮格整合阿尼瑪的過程。整合阿尼瑪的過程會帶來三種效應:

1.通過吸納無意識內容擴大意識範圍;

2.逐漸減少無意識的主導影響;

3.人格的改變。

成功整合阿尼瑪之後,接下來會遭遇與「超自然人格」。男性在整合阿尼瑪的同時,也會獲得她(阿尼瑪是女性特質的靈魂)所擁有的力量,因此會不可避免地認同魔法師(公認的強大男性的原型形式)。在這個時候,他的任務是將自己與魔法師分開。於是這個人就會認識到原我——「我們身上的神」,我們整個心靈生活的起點縱橫交錯地根植於這一點,我們所有最高的和最深的目的都指向它。

在這裡,我突然想起了榮格童年時期的一件小事。大約在10歲左右,榮格開始和自己玩一個遊戲,他坐在一塊石頭上,問自己到底是榮格還是那塊石頭。他後來回憶說,「這個問題的答案一直都沒弄清楚,我的疑惑伴隨著一種好奇的感覺和迷人的黑暗感。」

後來有一次,他突然意識到,「剎那間我產生了一種勢不可擋的印象,彷彿自己從一片烏雲中浮現了出來。我立即明白了,現在我就是我自己了。」


深夜怒答一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聲明我並不是一位心理學愛好者,也談不上對榮格這個人有多了解;妥妥的一枚心理學門外漢,所以我只是作為一名普通的好歹算有點審美的讀者吧,說說我眼中的《紅書》。

我買這本書起初出於對書籍中美麗的插畫的欣賞(好吧我是個外貌協會的)。剛開始看到這本書是在廈門的外圖書城大廈,當時的版本長這個樣子:

是中信出版社出版的一本軟皮書,售價88元,我當時沒有捨得買,後來很長一段時間再去,發現這本書已經沒有了(據說是這個出版社沒有版權下架了),回想起書中的插畫,一直追悔莫及。以至於我每次去都會在檢索機上查詢這本書,但是無奈都沒有找到。

就在今天晚上我去蓮坂外圖書城的時候,在檢索機找到了這本書,與去年不同的是,再遇見了這本書,它變成了靚麗的大紅色的外觀,金色的字在書本正中格外醒目,當然價格也很醒目199.

請正視它的美貌。。。。。

起初我是懷著非常崇敬的心情,先搜索了榮格先生的生平,又查閱了《紅書》的相關訊息(這也就是為什麼我會定位到這個問題來的原因),才心生敬意的翻開這本書,開始閱讀。

起初我以為這本書真的很難讀,

我以為像我這樣的「凡夫俗子」根本讀不懂,

我以為這是一本精分自愈的神神叨叨的書,

就在我讀完這本書的導讀部分(非榮格所寫)昏昏欲睡認為這是一本沒什麼價值(至少對現實生活沒有任何指導意義)乃是一部過譽的YY讀物的時候,

我終於翻開了本書作者自己編寫的第一頁——序言《來者的路》,我突然感到強烈的共鳴,書的風格立刻從沉悶變為強有力的衝擊,使得我一讀就沉浸其中無法自拔,直到南普陀的鐘聲提醒了我黑夜已逝,白晝降臨。我才戀戀不捨得收起做好的筆記(對,你沒看錯,對於課外讀物,我還第一次很認真的做了筆記),上來答題。

先展示一下書中精美的插畫:

其實對這些插畫和文字,也有人嘗試進行注釋。但是自己讀了《紅書》之後,我感覺這並不是有些人認為的多麼神秘莫測的高深理論,恰恰相反,它是根植於我們自身的意識,有些人強烈一些,有人平淡一些。如果你經常和自己的靈魂對話,嘗試獨處,多體味生活中的點滴,我相信與這本書產生共鳴並不難。

這本書在我看來,是人生指導,自我修為,為人處世和藝術繪畫表現為一身的集大成者,是富有才學、歷盡艱難、深沉思索過的人才可著出的一部奧義。(雖然我還沒讀完,但是讀完序言我就有了這樣的感慨)。

我摘抄了幾段文字,說一說我的想法和見解,我不會說這是我對本書的注釋,但是這是我心中的《紅書》,我也不建議大家在嘗試理解這本書的時候遵從別人的理論——這一點的原因我在後面會提到。

這是書的扉頁和封尾出現的一句話。我將此理解為一種強大的自我意識,這個自我意識出生自我們幼年,成長與我們成年,當外在的價值觀和衝擊與自我意識相悖時,倔強的堅持自己的價值觀,那強大的堅定性和原則性連自己有時候都覺得不可思議。

我躺著做的筆記,字不好看見諒。

我想大家都遇到過這樣的事情,在知乎上回答問題也好,在生活里發表一些意見見解也好,初衷都是分享自己的看法,也無所謂對錯,有時候即使你不犯錯,總有一些人跑出來指指點點,diss這個diss那個,一種你們都是錯的,我才科學云云。又或者是寫了論文,挑戰你的人永遠都有一大堆理論來,我就不想說了寫過論文的你們都經歷過。然而事實上,像我這樣經濟學的專業,即使是諾獎獲得者也沒有成功的預測過經濟危機,所以對於存在於各處的不服,攀比,鄙視鏈云云的這些東西,我想這段文字可以為你指明——

你不必為此感到挫敗和愧疚,因為只要你樂於分享,也不在乎對外界證明什麼,沿著自己的道路前行,你就是獨一無二的你。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閉嘴前行好過據理力爭。

我有個金融研究生學弟,他非常崇拜一個白手起家的遊資大佬,有一次我有幸和幾個哥們一起吃飯,剛巧那位大佬也在席間,我就趕緊喊我學弟過來蹭飯。

我學弟對那位大神簡直推崇備至,認為大神說的都是對的。他問了大神一隻股票,問他當時那隻股票出現大股東減持為什麼還出現了兩個漲停。大佬告訴他像這樣的股票大股東減持是利好。這個學弟就以此為真經,在以後很多次投資中吃了大面。最近他約我吃飯,說那個大佬瞧不上他騙他,自己因為吃了大面(虧錢)而備受屈辱,整天大門不出二門不邁,自己原有的投資理念因為不能割肉也不能實施,只能看著越跌越慘整個人都不好了。

實際上他不明白,那家公司長期沒有盈利,並且有國資背景,在往年減持的過程中,都有重組預期(因為一般大股東減持是要轉移資產換控股股東,很有可能是重組的前兆,即使不是重組,光市場預期就夠有一個小行情的了)。但是對於大部分沒有這樣資質的股票而言,大股東減持要麼是估價已到高位兌現划算,要麼就是大股東根本不看好公司前景進行減持等等....實際是利空。

而這個學弟因為迷信,不自己深究原因,不相信自己的學識和辨識能力,才有這樣的結果。所以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前面說,你大可有自己的理解,不必遵從別人的看法。只是將此作為一種聲音就好。

關於孤獨。我承認有時候讀書讀多了人會傻,教條本本學多了,即使你不想孤獨,你的知識結構,你的價值觀,都使你在和別人接觸的過程中,或多或少的不那麼順溜,徒增孤獨寂寞之感。

舉個例子,我玩百里守約玩得特別好,但是一選百里就被罵。一幫人都不愛帶我玩,嫌這個英雄廢。拜託我可是百發百中暗地裡陰人上去開團都行的里里好嘛!!!你不會玩里里你別覺得別人不會啊,然後帶他們飛了他們才知道沒有廢的英雄只有不會的手。你看,他們就是只玩一個英雄,認為別的都是廢柴的傻子。

(你以為你讀了金融你就niubility了?在藝術圈裡你也是說不上什麼話的,孤獨似木樁——一次文藝圈聚會回來,深感我自己沒文學素養的科研狗的心聲!)

給人以尊嚴,這個我也深有體會。去年我過生日,姐姐送了我一瓶很貴的護膚品,但是我的已經很多了,我姐說不用可以送人。後來我送給了一個鄰家女性朋友,她拿到的時候很驚訝,直言這東西很貴,我說沒問題啊反正剛好要送人的,你來我家玩你帶走吧。但是讓我很難過的是,過了一會她去上廁所,我看到她扔在我桌子上的手機檢索頁面是XX牌護膚品真假判別的帖子。也就是說她認為我買不起這麼貴的護膚品,送給她的可能是假的,這讓我很受傷。雖然我很體諒這種心情,但是我覺得在別人家裡這樣查,是很不尊重人的表現。

這句話我也很有感觸,其實是最近我在構思一部有關人工智慧的小說,這個小說中的主人公非常優秀,但是同時有著苛求完美的價值觀,她認為只有強大才應該生存,所以她自己製造了一部完美的戰鬥型機器人,毀滅世界的故事。意在諷刺loser不配生存的「精英文化」,提倡世界多元化。然而這個小說我沒有寫完,因為我要寫論文 。。。

以上只是我拿一些生活點滴去說我的感觸,想表明一個人心中有一個人的理解。時間限制我就點到為止不多分析,所以希望專業人士也不要說我所謂的理解是我沒懂。你怎麼就知道你的那個就是標準呢?我想這世上也不敢有人妄言自己懂榮格大師吧。

感謝《紅書》讓我在這麼繁雜的生活中堅持自省,堅持聆聽內心的聲音。這本書中的很多告誡,都是提醒我們要通過自省和改變,造就適應自身發展的外部空間,使內外達到一種和諧。不從心理學角度去理解,我覺得這本書也有很強的人生指導意義。不忘初心,堅持自我,尊重他人,保持謙遜(榮格本人其實也這樣)....這本書值得你去品的地方很多很多。如果後面還有時間我會補充後續的感慨,也歡迎小夥伴們留言,希望能和你們一起討論和學習。Best Regards!

PS:像這樣又寫字又畫畫的筆記是不是在現在叫「手賬本」?榮老爺子也有少女心啊orz


作為一個美術工作者,只能說不在梵高之下。


意象的百科全書


推薦閱讀:

弗洛依德和榮格誰的逼格更高?
怎樣界定「精神病人」與「正常人」的?
大家如何理解過去和未來?
曼陀羅繪畫有什麼功能?
鍊金術和榮格心理學到底是什麼關係?

TAG:調查類問題 | 夢境 | 榮格 | 書籍評價 | 紅書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