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清軍不入關,中國邊境是否真的在長城了?
邊境線在哪,不只取決於中國怎麼樣,還取決於周邊國家怎麼樣。北方邊境線的問題,還是要邀請幾個精通俄國歷史的人來分析下俄國南進戰略的影響為好,畢竟在明朝還沒滅亡時俄國人就開始在亞洲搞小動作,截止1644年俄國人的腳步已經到了中國的圍牆外了,他們已經是近在眼前的威脅了。沒有滿清入關中國會不會更好不知道,但強盜已經到了家門口,還會給你留下多少時間嗎?根本已經沒時間驗證這事了,馬上就得開打,中國打輸了的話,俄國人很可能調整戰略重心,把目光放到東亞,畢竟如果拿下渤海灣的幾個港口,面向大洋的深水不凍港就到手了,俄羅斯民族與國家都將完成質的轉變,
想想當時俄羅斯那幾任野心勃勃的沙皇吧,完全值得他們賭一把,到時候別說長城,還有沒有中國都可能兩說。其他的回答我覺得不能說有問題,但是明顯只側重內部環境的動態變化,外部環境靜態化了,要知道當時無論是陸地還是海洋,當時都充滿了冒險家與侵略者,想關起門來先來場三國演義或是七國爭霸的環境已經不具備了。
必須考慮一個問題,就是清軍沒有統一全國,不代表大清國不存在。就算清軍沒有統一全國,她也會繼續擴張。等中原漢人打完了,可能已經過去三五十年了。這些年,清軍能幹多少事,可能現在的新建,朝鮮,日本,蒙古,西伯利亞都被清軍控制,中原於關外相鄰的河北,山西,陝西也難以保住,必須慢慢收復。中國現在的領土,好的話和明末差不多,差的話也就比南宋大一點。至於和俄國接壤,那不可能,在遠東,俄國沒有能力同滿洲對抗。
如果沒左宗棠等等系列漢臣,靠清政府那點見識,邊疆早到長城了。
沒有清朝,漢家王朝更樂於學習西方科學技術,早就開始南下殖民了,估計整個東亞東南亞都是中國的了。
再說北方,一旦到達工業化時代,有多少游牧民族擋得住槍炮?當然前提是毛子被西方鉗制住。
這個問題很好!明朝的實際疆域是關內的十三省。宣德年間就丟了安南。西藏、青海、內蒙古、新疆和東北大部分不在明朝的實際掌握中。如果不是清朝帶著嫁妝嫁過來。長城就是邊界啦。而且台灣也可能是荷蘭人的。因為明朝是沒有擴張的野心的。除此之外,打著倭寇旗號的漢族海盜也可能使帝國財窮力竭。川雲貴地區的土司們也是一個個獨立王國。所以,領土可能只有現在的三分之一還弱。歡迎各位拍磚。
未必。滿清不入關的話,天下就是大順、大西、大明三個中的一個的了,當然也有可能是吳三桂之流崛起。總之待中原平定了,此時西方開始大航海時代,一旦中原王朝緩過氣來,只要不過於閉關鎖國就不會落後西方太多,很快就能夠吊打四周的這些勢力。至於邊境,等到了工業革命,中原政權自然會盯上新疆的石油和東北的森林煤炭,以及土地。至於西藏,可能會保持附庸的地位到很久以後,但待到印度完全淪為英國殖民地時,中原政權應當會下手把西藏徹底吞了以防止英國北上。此時俄國也開始崛起,外蒙古不出意外會變成中俄之間的緩衝帶(中原政權對管理這裡的興趣不濃,但也不會坐視俄國吞下整個蒙古把觸手伸到長城),最終中國本土基本和今天的疆域差別不會太大,但會和其他列強一起到處欺負人去,到處找人籤條約建殖民地——雖然按照其他國家殖民地的形勢,最後可能也會獨立,不過種子是撒出去了。
清軍不如關,中俄就以長城為邊界了。
仔細看歷史書,中國或者歷史上的大王朝,邊境從來不是長城,好不好?
1 中國歷史上的政治重心從來就在北方
歷史上的政治中心問題主要是對抗北方游牧文化。正是這種特點,中國兼具農耕和游牧雙重屬性。農耕提供資源,而騎兵是主要的攻擊手段。長城首先是軍事駐點,是進攻的起點,怎麼會是邊境?
明早起和中期,東北一直在明的控制之下,關寧軍的駐地在哪裡?控制範圍在哪裡?一查就明白了。2 長城還是在經濟上控制北方草原的重要工具
草原上的游牧最大的問題是糧食不足,而且一旦天氣轉冷,容易形成白災,出現白災時,死一半的牲口,死四分之一的人口,都是很常見的事。長城作為防禦工事,把草原牧民隔絕在長城之外,純粹的經濟戰爭都讓草原政權受不了。實際上,歷史上,純粹的游牧政權從來沒有形成過對中原的有效佔領,最多搶一把而已。純粹的游牧政權包括匈奴、突厥和蒙古。所有的草原政權必須和中原的農耕土著有效結合,才能形成相對穩定的政權,忽必烈正是在漢軍世侯的配合下統治中原的,也是在漢軍世侯的配合下統一草原的。但是蒙古貴族的勢力強大,一直不適應中原,結果短短時間就丟了中原。3 明太祖的政策北方中原地帶,遼滅之後的混戰長達數百年,有金遼混戰、有蒙金混戰、還有中原軍閥之間的混戰、忽必烈征服軍閥的戰爭等等,人口大量消失,而元不擅治理,人口增加有限。元末的戰爭也極其慘烈,死人很多。明初期有大規模的移民,移民的源頭主要是江淮一帶,山西大槐樹是著名的移民中轉站,明後期擴展到東北。古中國的擴張主要隨著可耕種的土地而行,所以主要的擴張方向是南方,而北方要緩慢得多,但是即使緩慢,也到了現在的東北。
所謂的「滿清嫁妝論」,純粹是糊弄不懂歷史的人。這個問題的關鍵,就看中國能不能在和西方的交流中及時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完成工業化了。
如果能夠及時跟進,完成工業化,在工業化後對土地資源的需求必然會導致擴張,而北方的游牧民族根本不可能與工業化後的中國抗衡,最終的結果應該是在北方與俄國劃界,這種情況下領土甚至可能會超過清朝時期的中國。
如果和清朝一樣固步自封,那關外會被俄國吞併,邊境可能真的只在長城了。不可能,假設滿清沒有興起,中國與世界就沒有隔絕,一旦手頭有了燧發槍,什麼游牧民族都是渣渣,參照哥莎克東進,在線性陣列下所有的騎兵還不如騾子。一旦人口壓力加大,闖關東提前300年就開始了,走西口,下南洋也一樣,鄭芝龍一個海盜都可以縱橫南洋,何況中國的正規軍。滿清禁錮了中國300年,實際上清一朝,1875年之前,都不許闖關東,要給自己留一份保留地,如果漢族政權肯定不會設置柳條邊,移民實邊,朝廷巴不得北方漢人闖關東,走西口,南方漢人下南洋,遠一點去澳洲,美洲,比現在的局勢肯定要好的多。
謝謝啊,那太好了,千萬別進來
我認為作為傳統意義中原農耕文明很難,因為自從燕雲十六州在公元938年割讓給契丹後,中國的歷代政權,除了被游牧民族征服的元朝和清朝,我們都沒有真正意義上掌控北方。在冷兵器時代,游牧民族的優勢不會消失,也許在熱兵器時代,農耕民族才會佔據優勢,在熱兵器時代,我已經無法推斷未來的走向了。
後金不能入關,如果接下來中原帝國實力得到恢復,很可能和後金保持對峙狀態。類似宋朝,兩宋也是沒有完成大一統的時代。同時,後金會在初期仿照漢制建立起一個東北為主的封建帝國。此時蒙古準噶爾也有機會完成塞外蒙古的統一。如果中原帝國仍舊強勢,東亞大陸有機會形成幾個國家爭雄的時代。這樣在進入19世紀,西方開始試圖打開東方市場時,就不會面對一個大一統的大帝國。這樣,東亞國家說不定實現現代化的過程會順利很多。後金其實初期很善於學習其他國家的先進技術,包括火器,制度等。在西方人試圖向東方爭取市場時,東方國家說不定會更快地學習西方的先進政治,科學,文化。這時候,沒有完成大一統反而極可能會促進這些地區的近代化。因為各個國家面臨的競爭,威脅更大。但是,如果塞外蒙古和後金一直不爭氣,也很有可能被俄羅斯毛子吞併。毛子擁有蒙古和滿洲這麼多土地,世界歷史的進程可能也完全不一樣了。
當然,以上純屬YY。
取決於工業革命輸入到中國的時間以及俄國的強弱
歷史不能假設,當然根據以往事實做適當推斷是可以的。中國歷史上疆域越過明長城的朝代和時代有不少,漢、晉、隋、唐、包括明前期;只能說清軍不入關中國疆域就不可能超過長城是無依據的。
還有一點,就是關於領土的實控,現代國家的疆界概念在古代是不存在的,清代對西藏,新疆,蒙古的統治以今天的觀點來看都是較為鬆散的,換句話說,就不是直接統治,只能稱之為滿洲與本地土著的聯合統治,駐藏大臣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實際上達賴,包括蒙古新疆的地方貴族仍具有極大的權力,一旦清朝衰落,獨立便是順理成章的事,阿古柏統治新疆並沒有花太大功夫,清朝還差一點準備放棄新疆,直到左宗棠收復新疆後才設省;一句話,中國對新疆,西藏真正的實控只在今朝,而且還是在50年以後。
另外,題目的問法有點問題,容易讓人忽視一些根本性的東西,建議看一下18,19世紀西方繪畫的清朝地圖和中國地圖,中國地圖的確就是以長城為界的,清朝地圖則又是由滿洲,中國,蒙古,西藏,新疆幾個大的地區組成,daicing(滿語:善戰之國)在中國是大清,在蒙古卻就是滿朝。所以才會有什麼「保大清不保中華」啊,因為你只是他的一部分而已,這點和元朝類似。歷史教科書沒有把這點說明白的確有點遺憾。
清朝滅亡,孫中山先生一開始的那個驅逐韃虜,恢復中華,恢復的是什麼?就是地圖上的那個漢省十八地,這真的不能怪孫文,當時地圖就是那麼畫的。只是自太平天國運動起,滿州發現八旗根本沒有能力抵抗,只能靠漢人地方軍隊鎮壓,這樣天平開始逐步倒向漢人地方大員,洋務運動又是漢人主導的,後面的各種革新也是在漢人軍閥中發生,漢人軍隊的戰鬥力顯著提升,清末漢民族主義逐步崛起,漢人軍閥依靠人口和近代化的武裝迅速推翻清朝,正是由於力量的相對強大,他們的控制可以越過長城。當然此時虛弱的中國不得不面臨列強的競爭,在滿洲,蒙古,西藏都遭遇了無情的失敗,但這一切都在二戰,解放戰爭,中印戰爭後得到了徹底的解決。
綜上,八旗不入關,中國疆域在後面近400年的時間內越過明長城是完全有可能的。推薦閱讀:
※假如沒有外部勢力清朝還能再續多少年?
※從哪可以找到滿文的檔案呢?
※日本哪些方面在明治維新前就已領先中國(清朝)?
※旗人是稱名不稱姓,那清朝官員怎麼稱呼旗人同僚?會出現《鐵齒銅牙紀曉嵐》裡面稱呼和珅為和大人的說法嗎?
※清朝皇子起名是按滿文還是漢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