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本片假名沒有完全取代漢字?


1、日語中同音詞太多,不依託漢字,很難區別;

2、日語的音節過於簡單,導致辭彙的音節數量多,純粹假名書寫,佔用空間大,閱讀效率低、辨識度差,用漢字更節省空間,而且漢字的辨識度高;

3、歷史傳承。如果不學習漢字,很多古籍、古迹以及傳統就很難被大眾理解;

4、漢字、平、片假名各司其職,文字本身就具有不同的風格,表達不同的情感。同一個辭彙,或者類似意思用不同辭彙表達的情況下: 漢字感覺更正式、平假名感覺更親切、片假名感覺更時髦。


麥克阿瑟的目標就是這個,當用漢字的目的就是先從限制漢字入手直至取消漢字,因為漢字有魔力,廢除了漢字就斷了日本再度崛起之路。

但是……朝鮮戰爭他打輸了啊~當用漢字也改成常用漢字了~

說正經的不扯淡,著名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井上清教授在他的《日本史》中就主張廢除漢字,理由是漢字是剝削階級製造門檻限制貧下中農的工具。比如意思為等待的單詞「待つ」和意思是一種植物的單詞「松」,兩者的讀音都是まつ(matu/ matsu),為啥要用不同的漢字來表示呢,這是為了增加學習的難度,方便壟斷知識。

我想確實可能有這方面原因,至今日本語文分為國文和古文兩門課,古文一半的分數由漢語文言文佔據。公務員考試也是必考。所以為啥沒有完全取代漢字,可能是為了方便上等人壟斷知識秀逼格吧~


除了上面說的分辨同音詞、縮短句子長度、傳承歷史外,還有一個原因是日語漢字的訓讀系統

可以說,如果漢字在日語中沒有訓讀,只有音讀,那麼漢字只是日語文字的一層皮,很容易就能揭掉,但是訓讀讓漢字真正變成了日語的血肉,無論如何都去不了。

訓讀的出現,得益於漢字本身的特性。漢字屬於語素文字,每個漢字基本都擁有固定的意思,表示一個概念。與使用字母的拼音文字不同,漢字並不以記錄發音為目的。雖然漢字中存在著大量的形聲字,但也與拼音文字有本質的區別。

在漢語中,漢字是 音-形-義 一體的,一個漢字即是一個「形」,對應 固定 的一個或多個讀音,擁有固定的含義。之所以能做到這樣的一體化,是因為漢字是漢語的源生文字,它紮根於漢語的土壤中,通過漢語發展和完善了自己的體系。

但當漢字移植到其他語言中時,就出現了問題,因為漢字並不是用來記錄其他民族語言的,在其他語言那裡沒有固定的讀音。他們會問,一個寫在紙上的漢字,應該怎麼念出來?

朝鮮和越南的做法是,既然漢字在漢語里本來就有個讀音,那乾脆就按照漢語中的讀音來念吧,簡單粗暴地把漢字移植到自己的語言里。但這樣做的後果是,雖然是自己寫出來的漢字,但用的漢語的語法,讀的也是漢語的音,他們是在用漢語寫本民族的東西,這自然會讓漢字無法真正變成本民族的文字,只是充當貴族裝 B 的工具罷了。

但日本人比較聰明,他們把漢字「音-形-義」這個包裹打開,分成三套體系,一套是去掉讀音的「形-義」系統,一套是保留讀音的「音-形」系統,還有一套是全盤保留的漢字原生系統。

有了這三套系統,日本人就可以真正用漢字書寫他們的語言了。

使用忽略漢字讀音的「形-義」系統,日語中出現了訓讀體系。他們用「海」這個漢字來標記「うみ(umi)」這個詞,因為「うみ」在日語中本來就是大海的意思;有時候一個漢字不中心表示一個意思的時候,他們就會用更多的漢字,比如「今日(きょう)」、「田舎(いなか)」,這種把一個漢字詞「訓讀」出來的詞在日語中也是大量存在的。

同時因為漢字相比較日語,是一樣十分成熟的文字,在描述事物上更加精細,所以往往會出現幾個意思相近的漢字訓讀相同的的現象,比如 雅、正、昌、政、眞 這幾個比較積極、正派的字,訓讀都念作 「まさ(masa)」。

還有一個訓讀漢字大量出現的地方是動詞,日語中的動詞幾乎都採用了「訓讀漢字+活用詞尾」的形式,這樣的好處是既能用意義精準的漢字來區分讀音相同的動詞,又能兼顧日語作為粘著語的變形。舉個例子,比如說「くる」這個讀音,就有「來る」、「繰る」、「刳る」 三個動詞對應,如果沒有訓讀漢字,這些動詞全部寫成假名,在沒有具體環境的情況下是很難判斷到底是哪個意思的。

可以說,正是訓讀體系的出現,讓日語有了更加精準的表達自己的方式,而一旦用了訓讀,就代表著把漢字嵌入了自己的血肉中,再也無法拿出來了。


你知道我翻開這一頁的時候有多崩潰嗎????

這還是個特別簡單的童話,三頁不到,我看了十分鐘多(手動再見)

而且題主到底是想問平假還是片假啊,片假不可能的()


日語的同音異意的詞太多,各位大佬都有講,這個就不說了。

我一直覺得英文最大的優點是:空格表示分詞。

做分詞統計的時候可以直接按照空格分開,漢語和日語的分詞簡直是令人崩潰。

給大家講個笑話:

說是有一年高考作文叫「提籃春光看媽媽」

正確的解讀是:

提籃春光 看媽媽,兩個動賓短語

有個同學理解的是:

提籃春 光 看媽媽,提籃春這個同學只看他媽媽

日語也有這樣的問題,如果把漢字去掉,全部用假名寫,其實和英文的編碼是一樣的(50音和26個字母),只是目前的書寫習慣是一個貼著一個。

你可以找一篇英文文章,把空格去掉,只保留標點符號,你來試著讀一下,看看能不能讀懂。

簡直是天書!!!!!!!!

字母文字必須要有明確的分詞符,才能友好閱讀。漢語這類語言以前的書寫習慣是標點符號都沒有,更別說分詞符,也算是語言屆的一朵奇葩了。

假使日語的同音異意的詞不是那麼多,日語如果要用假名書寫代替漢字,也就是變成字母文字書寫,必須要使用一個分隔符。日語現在沒有。


參考一下拉丁毛利文,你能想像就一句人權宣言第一條就要佔滿一頁紙的概念嗎?


在思考日本假名的問題之前,我們可以來觀察一下韓國文字。如果觀察韓國文字可以發現,今天的韓國除了名姓以及歷史遺迹之外,很少能夠看到漢字的存在。韓國文字從本質上來說和日本的假名是一樣的,是民間交流和記述的最重要工具。自從世宗大王根據中國的「天」「地」「人」三才的思想創造了韓國文字以來,韓國文字作為一般交流的手段,確實起到了重要的傳輸作用,但是在韓國的上層社會裡,漢字一直是身份和社會地位的象徵。這種認知一直持續到甲午戰爭之後。我們知道甲午戰敗,日本完全統治了朝鮮半島,1910年日韓合併之後完全淪為了日本的殖民地。直到1948年大韓民國建立之後,韓國才有了獨立主權,受盡壓迫就要出氣,韓國人幾乎失去了理智,做法也很極端。一切日本的東西都要掃除(包括日本人創造的和語辭彙),中國作為韓國歷史上的宗主國,當然也是在排斥範圍之內(這種思潮其實一直延續到現在,比如:壽司是韓國的發明,長城起源於韓國……等等)。

漢字被韓國人完全廢除了。其實廢除漢字對於韓國來說弊大於利。1,歷史書一般人看不了了,因為都是漢字寫的。對韓國歷史的傳承來說,不是好事。2,文章斷句經常搞亂,漢字在文句中有著重要的提示作用,漢字沒了,剩下的只有點、圈、豎……理解起來有時會有錯誤。總之問題不少。這些問題日本人都是看在眼裡的,日本學者對此思之良久……。

我們再來看看日本。第一,日本人重視傳承,也比較理智,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不可能廢除漢字。第二,完全沒有漢字的日語只可能存在一個地方——小學課本(而且是一年級的),沒有漢字讀起來太困難。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我們試想,如果沒有了漢字,音讀詞怎麼辦?比如「しさつ」,是「視察」還是「刺殺」?因為在電報里沒有漢字,無法區分,在日本歷史上還引起了一場戰爭(西鄉隆盛)。所以說思考了這些問題,日本政府最終還是保留了漢字,只是數量和寫法做了規範。有時間我們可以再談談這方面的話題。


原因大家提了不少。我補充一條。

這是一種自信的表現。

在日本,漢字是相對高級的存在。古代官府和重要機構使用漢字,文人崇尚中國的古詩(雖然只能看得懂白居易這種等級的,但至今日本學生平均背誦中國古詩的數量比中國學生的要求都高)。只使用假名的文章,被作為低級的代表。直到後來本土文化思潮出來了以源氏物語為首的市井小說,才開始在文學界有了一點地位。

日本從來不否認日本的文化來自中國。而這種文化(包括漢字)在日本人看來,並不代表中國本身。日本民族足夠自信,而不會因為對中國不友好,就必須把來自中國的所有元素都排除掉。

相反的對比是韓國。


為什麼漢語拼音沒取代漢字?


除非中國不存在了 否則永遠不可能


推薦閱讀:

有必要認認真真的系統學習語法嗎?
在閱讀長篇英文資料時,覺得每句話都看懂了,但為什麼看完整篇資料之後又覺得不知道到底說的是什麼?
為什麼中國的國號朝號姓氏幾乎都是單音節,外國的大都是多音節?
怎麼練習自己的英音發音,除了模仿一些英劇,英式電影,還有別的方法嗎?
為什麼日本給中國反哺了大量和制漢語,而韓國卻並沒有給中文帶來多少改變?

TAG:日本 | 語言 | 日本漢字 | 日語假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