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生素補劑標籤怎麼看?有什麼門道/內情?


感謝邀請。這個問題很好,但也很複雜,我簡單總結一下吧,篇幅比較大,大家耐心看。看營養素補劑標籤,主要是注意這麼幾點。

一,總體評價。

1,品牌等。品牌就不用說了,大品牌相對來說可能更值得信任一些。這可以詳細查詢一下該品牌的情況,做到心中有數。必要的時候可以在相關網站檢索一下批號。過去國內多個產品使用一個批號的情況也不少見,看到兩種補充劑成份劑量都很類似,就可能是這種情況。

2,產品信息。要越詳細越好。有些產品,只標記了一瓶多重,裡面一共含有多少某種營養素,這本身就不夠規範。一般這類產品標籤,至少應該是這樣的。

一方面,都有什麼營養素,另外,每種營養素的化學名稱必須有,而不是只有一個「代號」。還要有每種營養素的配料。

化學名稱是什麼意思?比如維生素A,這就只是一個「代號」。維生素A實際上是指一類具有全反性視黃醇活性的物質,化學名稱有好幾種。大多數維生素,實際上都是這種情況。

所以,維生素A、B、C,只是個代號。補充劑產品里具體有什麼,還要明確標註出來。比如上圖,維生素A,後面括弧里是「β-胡蘿蔔素」,就說明裡面沒有預先形成的維生素A,而是用β-胡蘿蔔素作為維生素A的來源。

營養素的配料,就是這種營養素是用什麼原料提供的,這個信息也很重要,必須有。比圖上圖,鈣後面有個括弧,「85%碳酸鈣;15%氨基酸螯合鈣」,這就是配料。

3,劑型。劑型就是補充劑的什麼形式的,膠囊、片劑、丸劑、液體等等。劑型大多數人不重視,實際上也很重要,直接影響著裡面營養素的吸收率和保存期限等。

a,片劑。有包衣沒包衣,包衣什麼做的,包衣厚薄,都應該注意。

口感就不說了,有包衣的好處,主要是能隔絕氧氣和濕氣,阻止或者減緩其中活性成分的降解。一般有沒有包衣,可以看配料,裡面有纖維酸酯、玉米蛋白、棕櫚蠟、羥甲基丙基纖維素等,一般都有包衣。

另外,營養素片劑如果表面光滑堅硬,顏色均勻統一,一般都是有包衣的。沒有包衣的表面比較粗糙,有時候還掉粉,而且顏色不一定均勻統一。

包衣太厚,有時候影響這種營養素片劑的消化,胃酸不足的人,甚至都無法分解它的包衣。所以,簡單的辦法,可以拿醋泡一下這種營養素片劑。半小時內能很好溶解的,我們的胃消化它一般就沒問題。有些片劑,泡一個小時紋絲不動(我還真見過),可能對有些人來說就不太好消化。

b,軟膠囊。補充脂溶性營養素,比如維生素A、E、D、β-胡蘿蔔素、番茄紅素等,最好選軟膠囊。因為脂溶性營養素,油狀的一般比粉狀的好吸收,利用率也高。甚至對於維生素A來說,有些研究還發現,油基的維生素A,毒性還遠遠小於粉狀維生素A。

c,泡騰片。選擇泡騰片的時候,尤其要注意選擇大品牌。因為泡騰片的加工工藝要比普通片劑高的多,尤其是對生產線濕度的要求。所以,生產工藝不過關,做出來的泡騰片,往往存在質量問題。

二,劑量

總體評價過關,第二個要看的就是劑量。裡面的各種營養素都提供了多少,非常重要。常見的問題是劑量太大,太小的情況也有,但劑量太小,大不了吃了白吃,危險性起碼非常低。

看劑量的時候,要注意劑量表裡標註的是1片的劑量,還是1份的劑量。有些補充劑標註的是1份(2-3片)的劑量,想知道一片的劑量就要計算一下。

比如這個產品,上面就標註「每份2片」,說明底下的劑量,都是2片里的含量。

劑量後面有個NRV%,這個數據的意思是,前面的劑量,占這種營養素日推薦攝入量的百分比。但不同國家和組織的營養素推薦量都不太都一樣,所以這個數據也只能作為參考。

我們看上面的圖,很多NVR%都超過100%,甚至達到4167%,雖說是2片的量,但也很嚇人。有些營養素產品就是這樣,喜歡大劑量,認為這樣很好,額外補充有額外好處。實際上不一定有好處,可能還有壞處。

這個問題就複雜了,目前也沒有明確的說法,有些營養學家建議大量補充,比如以前的萊納斯-鮑林,恨不得拿維生素C當飯吃,說很有好處。帕特里克-霍爾福德是他的學生,跟他一個路子。但實際上,這不一定是對的。

總的來說,主流營養學者,對營養素的劑量還是比較謹慎,一般不建議極大的超量補充。我也贊同這個觀點,畢竟這種做法有點「太不自然」,況且也沒有明確的證據,說哪種營養素多吃就有額外的好處。

所以我建議,劑量太大的補充劑,要謹慎選擇,尤其是脂溶性維生素劑量更要控制。最穩妥的辦法,還是選擇NRV%不超過100%的。當然,運動人群,有的時候營養素需求量會高一些,有些營養素比較安全,稍微多補充一點也問題不大,這也可以酌情處理。

但即便是運動者,超過推薦量10倍以上的,就算沒有超過維生素的最大可耐受量,也最好慎重使用(理論上說,一種營養素,只要不超過它的最大攝入上限,都還是很安全的。因為這個最大攝入上限的制定,營養學界本身就很謹慎)。

劑量問題里還有一個單位的問題,有些補充劑用的是老單位,比如IU(國際單位),這就很麻煩,還要轉換成公制單位。我下面說一下單位轉換的問題。

國際單位和我們比較習慣的公制單位怎麼換算?不同的維生素都不一樣。

維生素A:維生素A比較複雜,因為維生素A有「2種」,一種就是實實在在的維生素A,學術的叫法是預先形成的維生素A。還有一類叫「維生素A原」,就是可以在體內轉化成維生素A的東西,這類東西主要是類胡蘿蔔素。

維生素A的公制單位是微克。正經維生素A,1國際單位=0.3微克。比如,1000IU維生素A,就是300微克。這個轉換關係,人衛出版社的第九版《現代營養學》正好寫反了,可能是排版過程中的問題。

β-胡蘿蔔素怎麼轉換成維生素A就複雜了。以前老說是1:6,其實沒這麼簡單。篇幅原因回頭有機會單獨說一下吧。

維生素D:公制單位也是微克。1IU維生素D=0.025微克維生素D。當然,這個維生素D一般都是指維生素D3了。

維生素E:公制單位是毫克。1IU維生素E=0.67毫克維生素E。但這裡要注意,這個0.67的轉換關係,指的是d-α-生育酚,如果是dl-α-生育酚,活性就沒有那麼高,轉換關係就是0.45。

劑量問題還要注意,有個別營養素補充劑標記的是配料的劑量,比如「500mg葡萄糖酸鈣」,很多人覺得,這裡面有500毫克鈣,實際上葡萄糖酸鈣的含鈣量,只有8%左右,500毫克葡萄糖酸鈣,實際只能提供40毫克鈣元素。

三,配料。

營養素補充劑,配料也很重要。之前說了,營養素後面的括弧,裡面就有配料的信息。還有些補充劑,配料統一標註在後面,就好像第二張圖那樣。

營養素的配料很重要。比如上面剛說,d-α-生育酚,和dl-α-生育酚,活性就不一樣。前者好,後者差一點。前者是天然的,後者是人工合成的。再拿鈣來說,不同的鈣源很多,碳酸鈣、檸檬酸鈣、氨基酸螯合鈣,含鈣量、吸收率都不一樣。

這方面要想說清楚,就要幾十種營養素一種一種的說,篇幅太大。我撿幾個主要的說一下吧。

維生素A:最好選擇來源於β-胡蘿蔔素的,好處是安全。很多營養學家不建議補充預先形成的維生素A,因為很可能出現過量產生毒性。

維生素E:選擇d-α-生育酚,這是天然形式的維生素E,有的地方也寫作RRR-α-生育酚。dl-α-生育酚,是人工合成的維生素E,活性低。這種維生素E也叫全-消旋-α-生育酚。維生素E,補充劑里一般使用生育酚酯的形式存在,一般來說什麼什麼酯,這種酯化的營養素,都比較穩定,也好吸收。

鋅:氧化鋅特點是便宜,但溶解性低,硫酸鋅在這方面就更好一些。

鈣:溶解度最好的,是氯化鈣和醋酸鈣。葡萄糖酸鈣、甘油磷酸鈣雖然低得多,但也不錯。碳酸鈣、乳酸鈣溶解性就比較低了。但鈣利用的問題比較複雜,有些研究認為,溶解度對鈣吸收率的影響不是特別主要,所以倒也不能輕易受溶解度不好的鈣源就不好。不過有條件的話,選擇溶解度高的鈣至少沒壞處。

吸收率方面,氨基酸螯合鈣非常好,有些鈣產品時牡蠣粉為原料,雖然看著很天然,吸收率一般很差。


推薦閱讀:

跑步能天天跑嗎?
健身完很晚21點以後了,能吃什麼填補一下飢餓感(一般都是吃香蕉和牛奶)?這麼晚是否合適吃東西了對於減脂
成人奶粉有什麼推薦嗎?
為什麼很多女性不以踢足球為娛樂活動?
傳統武術中,呼吸吐納有多重要?你們是怎麼練習呼吸吐納的?

TAG:健康 | 健身 | 營養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