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歐洲(包括俄國)的驅逐艦普遍採用矮艦橋設計?
請看這幾個圖:
西班牙的德·巴贊號(Brian Burnell 圖)
德國勃蘭登堡級黑森號。
荷蘭七省聯盟號(Torsten B?tge 圖)。
法意合作地平線級富賓號。
英國45級勇敢號(Brian Burnell)。
挪威南森級( Brian Burnell圖)
俄國現代級無瑕號(Jeff Hilton圖)。毛爹的設計果然毫無美感可言,不過畢竟現代級太老了,請看下一圖。
下一代驅逐艦沒有圖,拿戈爾什科夫級護衛艦湊數。可以看到濃濃的歐洲海軍風格。
下面是美國的:美國伯克級Farragut號。
美國提康德羅加級安奇奧號。
當然還有受美國影響極深的日韓軍艦:日本愛黨級。
韓國世宗大王級。
都是宙斯盾的問題 。
美國的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阿利伯克級驅逐艦,日本的金剛級,愛宕級驅逐艦,韓國的世宗大王級驅逐艦,統稱宙斯盾艦。其核心為所搭載的AN-SPY1型無源相控陣雷達。該雷達由四面各涵蓋90°方位角的天線構成,每面天線約3.65米見方。這決定了傳統的軍艦主桅無法搭載如此巨大的天線陣列。 因此最先搭載此雷達的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艦橋設計最高,以至於龐大的雷達上仍需布置指揮室。阿利伯克級驅逐艦設計伊始,考慮到過高的艦橋影響艦體橫向穩定相,加之隱身設計的元素加入其中,採用了與正方向相差45°的天線布置,不但保持360°全覆蓋,也使得指揮室正對艦首,無需額外加高。但因為天線尺寸較大,也為了保證向後方照射的兩個天線陣列的角度,艦橋仍需保持一定高度。
金剛級,愛宕級,世宗大王級,設計時均以伯克級為藍本或參考。因而艦橋均保持較大高度。 美國海軍伯克級驅逐艦 日本海上自衛隊愛宕級驅逐艦 伯克級(左一)與韓國海軍世宗大王級驅逐艦(左二)編隊行駛我國海軍的052C中華神盾艦,由於雷達天線尺寸與宙斯盾艦相似,採用的艦橋設計也與宙斯盾艦有相似之處。
西班牙的阿爾瓦羅巴贊(F-100)級護衛艦設計之初計劃搭載的是與德國,荷蘭合研的APAR主動相控陣雷達,該雷達天線尺寸遠小於AN-SPY,可輕鬆布置在桅杆頂端,因而無需較高艦橋。
F-100級護衛艦設計初期效果圖
德國薩克森級,荷蘭七省級,意法合研的地平線級,英國的45級也採用了類似的設計。
後因西班牙退出三國合研計劃,採用宙斯盾系統,在F-100原有設計上加粗桅杆,以一種不很協調的方式加裝了AN-SPY雷達天線,成為低艦橋,粗桅杆的宙斯盾艦。
挪威的南森級標主AFCON聯盟即是以F-100護衛艦為藍本打造,因而繼承了其艦橋及宙斯盾雷達布置。
至於題主所提蘇/俄軍艦的矮艦橋,一方面與蘇聯一貫的自下而上堆積的設計風格有關,另一方面也是沒有布置大尺寸相控陣雷達的要求。事實上,即使是美國的非宙斯盾艦,艦橋高度也不高,比較協調。插圖為美國海軍基德級導彈驅逐艦和斯普魯恩斯級導彈驅逐艦。 圖片來自網路,侵刪。都是北大西洋的驚濤駭浪惹的禍。
北大西洋海域是世界上海況較差的地區,因為西風帶的緣故,五級以上的海況在這裡是家常便飯,所以說低矮的艦橋能夠降低重心,是為了適應之一海域的設計。
反之,如果高重心的艦艇到這裡會有什麼結果呢?1967年,毛子新銳的1123型反潛巡洋艦「莫斯科」號進入北大西洋海試,結果這艘重心過高的軍艦被北大西洋的驚濤駭浪拍得滿頭是包——艦首上浪嚴重,艦體縱搖和橫搖達到了危險的地步,更別說起降直升機了,湧入船艙的海水甚至差點讓防空導彈系統報廢。所以說毛子只能夠讓其灰溜溜地躲在地中海,蘇聯北方艦隊的反潛能力大改善只能等到幾年以後的1143型出現。
比過噸位么?
推薦閱讀:
※現代導彈驅逐艦在公海大洋作戰中的生存能力如何?
※國產航母001A可能的命名選項有哪些?
※052D導彈驅逐艦在國際上處於什麼水準?動力可靠么?能否發展成為萬噸大驅?
※如果美國真的用10個航母戰鬥群封鎖南海,會發生什麼?
※如果中國現在擁有10艘遼寧艦水平的航母編隊,能否阻擋美海軍支援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