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幼兒園會布置需要父母高度參與的「親子作業」?


無論是作為一個普通媽媽,還是一個在早教行業呆了10年多的業內人,我都很贊成幼兒園讓孩子帶回一些需要親子互動和配合才能完成的作業。在我看來,這是親子互動、「家園互動」的一個很好的橋樑。

因為只要預設的作業難度適當,且符合孩子年齡發育和能力發展的特徵,同時還能很好地發揮孩子的主動性和主導地位的作用,幫助家長和孩子通過共同完成一個作業而建立起積極的溝通互動模式,那麼這個親子作業就是一個很好的親子互動手段。通過這個親子作業,不僅能夠讓家長了解孩子在幼兒園的學習成果,還能讓家長在業餘時間多陪伴孩子,增進親子溝通與交流,提升親子互動質量。

以上的設想是最美好的情況,而現實是,我們看到很多家長為了應付幼兒園的家庭作業而苦不堪言。

其原因是:有一些需要家長「高度參與的家庭作業」,要不就是難度太高,要不就是作業設置存在不合理,導致這個作業成了考驗父母能力的任務,而孩子只能在旁邊打下手,甚至參與不進去。

(網上diy手工製作截圖)

比如,用環保材料做火箭、手工縫製布偶作業。由於幼兒園階段的小朋友無論是在動手能力、邏輯思維還是問題解決方面的能力,都還遠不能勝任老師布置的這些家庭作業,導致了家長成為完成作業的主角。從上網找手工製作攻略、購買各種材料到製作等步驟,都會讓家長感覺吃力。但是又擔心做得不好,孩子在幼兒園得不到老師的表揚和關注。這樣的心理壓力與勞心費神的手工製作任務結合在一起,令家長感覺累!而這樣的情況又恰恰違背了幼兒園布置家庭作業,是為了促進親子溝通和互動、開發孩子智力、培養動手能力這樣的初衷。

那麼,什麼作業才能達到良好的親子互動效果又不會造成家長的壓力呢?

我認為,首先作業不能以功利化的結果呈現為目的,避免把家庭作業做成了相互攀比的內容。第二,要讓孩子在其中能起到主動、主導的作用。第三,家長和孩子都能在其中找到樂趣和參與感。第四、家庭作業的布置可以延伸回課堂,形成「家園聯動」。

比如說,就有老師布置了這樣一個家庭作業:讓中班的孩子在周末的時候跟爸爸媽媽一起,尋找三塊石頭。這三塊石頭需要是三種不同的形狀,要在戶外的三個不同的地方找到。當孩子們周一把石頭帶回幼兒園,老師會組織孩子和小夥伴們講一下這些石頭是跟誰在哪兒找的,找到這些石頭的時候有沒有發生有趣的事情。接下來,讓孩子們根據找石頭的經歷,選出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畫面成一幅圖畫,放學了帶回家裡讓爸爸媽媽看。

這樣的一個閉環的過程,既能夠滿足到《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當中幼兒科學探究能力培養的要求,讓孩子在接觸大自然的過程中動手、動腦探索物體和材料,讓孩子和家長成為了家庭作業的有機組成部分,每一位孩子都能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同時也能建立起家長與幼兒園教學育兒的聯結。另外,也能通過這個作業間接地促進家長帶領孩子到戶外活動甚至郊遊。在鍛煉孩子能力的同時,也間接創造了一個輕鬆的親子溝通的時間和陪伴互動的過程。

同時,家長本身也需要意識到一個很重要的因素:無論有沒有家庭作業,父母與孩子共處的高質量的親子時光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是彌足珍貴的。作為媽媽,我越來越有感覺的是,不管工作多有成就、賺錢有多少,也比不上孩子能有一個健康的個性、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來得有價值!

所以,爸爸媽媽們也應該把心態放得更加平和,避免把完成親子作業當成「考試」或「學習成績」來對待。更多地是應該圍繞作業本身,發揮孩子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家長應該是處於從屬或輔導的角色,多陪伴,多鼓勵,往往在這時過程比結果重要得多!

這是我的知乎第一答,希望能解決大家的疑問。

-----------------------------------------分割線----------------------------------------

我每月會在我的育兒交流群講2次微課,寶爸寶媽對親子早教、親子閱讀、親子遊戲方面有興趣的,可以加我的小助手微信號:ibaybay01,會拉你入群,請備註「知乎」。


謝 @劉柯 邀!孩子今年剛上幼兒園小班,公立園,藉機總結一下兩個多月來老師布置的親子作業,包括:

1)畫一張孩子自我介紹的畫

2)畫一張消防相關的畫

3)做沙包、飛盤

4)豐富自然角,種個植物帶到幼兒園照看

還有一些校園活動:

1)2次家長進課堂活動

2)1次戶外開放日活動

家園溝通方面:

1)1次家訪

2)填寫家園聯繫冊

3)分享生活習慣的兒歌

總的來說家長工作量不大,比送幼兒園之前是大大解脫了,而且這些作業大部分都挺有意義的。

比如,自我介紹的畫,我們都不擅長畫畫,爸爸買了一本簡筆畫的書,畫的很簡單,路易完全能看懂,很有興趣地指著畫練習:「大家好!我叫路易。我長成這個樣子。我有好朋友,叫做XXX(為了他能認識只寫了一個名字),我還有很多朋友。我好玩(喜歡)的東西有汽車、香蕉、葡萄、小羊。」 路易說得這麼好,我們很驚訝,還有誰去糾結畫的水平如何呢。

再比如,消防的畫,是為了配合幼兒園的消防主題活動,有消防員叔叔來,還給小朋友們帶了禮物,路易回來就要求講消防員的繪本,他們幼兒園還經常搞消防演習。這些活動很符合幼兒的特點,現在孩子正處於對社會化生活和職業感興趣的階段,又都是很實用的知識。畫起來也不費勁,爸爸在網上找了一個消防車的圖片,再找張紙臨摹,幾分鐘搞定。

沙包、飛盤說實話我偷懶了,淘寶的,買的是手工做的,特意選了一個帶白點的黑沙包(路易很喜歡《好髒的哈利》裡面帶黑點的白狗)。路易果然愛不釋手,後來我又買了一套放家裡玩,路易評價帶白點的黑沙包是他最心愛的玩具。我還跟路易一起玩沙包和飛盤,在遊戲中培養社交能力(案例附在後面),誰還在乎是淘寶的。

寫這個答案的時候,我才想起來種植物的作業還沒做呢,爸爸早就想好要和路易一起種一顆大蔥,是很好的讓孩子觀察植物生長的體驗,至今還沒有行動,我回去催催,我忘記做了老師也沒說啥。

很多人聽到「作業」二字就很有壓力,覺得是個任務,還擔心做不好,簡直是應試教育綜合症。可現在你不是孩子了,那也不是你的老師,作業也不是強制的。你完全可以放鬆一點,有時間呢就享受這個親子互動的過程,沒時間呢偷懶淘寶也挺好的,實在顧不上呢也不差這一個,這根本就不是個事。親子互動也不一定體現在一起完成作業上,比如現在路易還屬於亂塗亂畫階段,就沒有一起畫,但仍然可以有其他形式的相關互動。

我再順便說說需要家長投入精力的校園活動和家園溝通,這些一般家長不會覺得是負擔了,恨不得老師天天發照片,多了解一些孩子的情況。

家長進課堂每次只能1、2個家長參加,一年也輪不到一回,意義在於豐富課堂活動,也讓家長有機會近距離了解孩子在幼兒園的生活。至今一共辦了2次,1次做餅乾,1次畫畫,我還沒參加過。媽媽們多才多藝,孩子們玩得很開心。戶外開放日是每家1個家長參加,在幼兒園操場上搞戶外親子活動,老師準備了小遊戲,我第一次有機會近距離觀察他們幼兒園的戶外器材,太豐富了眼花繚亂。

我很感動老師真的挨家挨戶來家訪,很負責任地溝通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還有家園聯繫冊,老師跟家長反饋在園情況,家長跟老師反饋在家情況,是一個很不錯的有積累的溝通。家園一致性非常重要,在幼兒園培養的好習慣在家裡最好也要保持,在我的建議下,老師常常分享幼兒園學習的尤其生活習慣方面的兒歌,比如洗手六步法、穿衣服、疊衣服、把衣服掖進褲子里等等,這樣孩子在家也能在熟悉的兒歌的引導下完成。

比較一下才發現,老師布置個親子作業,其實老師的工作量比家長可大多了,家長几分鐘畫個畫,老師得從每個孩子那收集畫,管理這麼多畫,還要組織活動,老師少布置作業還少不少事呢,還不是為了豐富孩子的生活體驗,這些親子活動也很適合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可能有些老師做得不夠好流於形式,或是個性比較要求高不做不行,但老師的初衷還是好的,只是能力有限還在進步中。即使老師組織的活動很一般,你也可以藉此機會自己跟孩子玩出精彩,主動權在你自己手裡。

這個問題之所以被提出來,反應的其實是家長和老師的溝通問題。這個問題太大了,我以後再慢慢分享,怎麼跟老師溝通,怎麼跟孩子套話了解幼兒園的情況,最近我也有接觸一些相關案例,大家有相關問題也可以問我哦。

最後附上我和路易玩沙包飛盤的案例:

對於剛步入社會的3歲小孩,如何培養他們的社交能力?分享一個我最近的好辦法:我扮演一個大一點的小朋友,在跟路易玩的過程中演示如何跟別人溝通並執行公平的規則,重複地讓他體驗到商量規則的過程以及遵守規則對雙方的限制。

舉個例子,我們玩扔沙包和飛盤的遊戲,玩法很簡單就是一人拿一樣隨便扔,體驗扔的感覺。一開始是路易扔飛盤我扔沙包,看得出他很喜歡飛盤,正醉心於觀察飛盤的運動軌跡。玩了一陣子我提出也想扔飛盤,路易捨不得,我表示我們要輪流玩,我也想玩飛盤,沙包也很好玩,他還是不願意。我又想辦法,提出每兩次就輪換著玩,這個方案路易更能接受,因為對什麼時候能拿回飛盤更有預期,只是輪流玩可能面臨對方沒玩夠換不回來的風險。

路易也進一步提出他的要求,玩十次再換,他的心理是這樣他能再多玩幾次心愛的飛盤。我們一拍即合,數著數玩起來,我中間確認過一次規則,到第十次扔之前我又一次確認這次之後就換,我們很順利完成了交換。路易扔了幾次沙包後,又跟我討價還價,說七次就換,我表示不行,剛才你玩了十次,我也要玩十次,下一輪我們可以玩七次,你七次我也七次,這樣才公平,他同意了,我們就這樣按照商定的規則每十次輪換著玩。

路易還自告奮勇撿飛盤和沙包,有時候扔到不好撿的地方,路易就想辦法。比如飛盤卡到圍欄和牆中間,他想到可以用手從圍欄縫裡把飛盤向上推,再用另一隻手去撿。再比如沙包掉進圍欄和暖氣片之間的洞里,他試著爬進去太擠撿不到,想到了利用工具機械手。


因為孩子在0~6甚至更大年齡段的能力表現的高低,與父母的參與度高度相關。

父母越多和孩子互動,代表著:

孩子的求助會被及時支持,孩子的安全感會好。無助和不安會少,這樣的孩子會更少哭鬧,並且會有更好的情緒管理能力。專註力會好。而這又會引發一系列的優勢。

孩子能夠被及時的指導,會有更多的經驗和有效學習時長(而孩子一天能夠專註於遊戲和活動的時長是有限的。更多有效的學習,而不是卡在一個他能力的極限。這對於孩子來說效果是會逐漸累積的)。

更多的語言交流。通常是閱讀和活動中的對話,而語言的發展對於孩子的認知和社交能力的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更多精細和複雜的活動,會有更多的可能挑戰其能力的邊緣,而這種挑戰會逐步擴大孩子能力的極限。

更重要的是:

父母對於孩子的理解和認識的深入。更多和孩子一起活動的影響,不光作用於孩子,同時也是作用於父母的。事實上,就像很多事情一樣,只有做得多了,在這上面花的時間長了,有目的性的進行訓練了,才能夠越做越好。

父母與孩子更多的互動,才會越來越準確的了解孩子的各種信號(哭鬧只是其中之一),也能夠理解孩子各種旁人難以理解的行為和思維特徵。

而事實也證明,養育者越是敏感,對孩子的理解越準確,孩子的發展越充分。

所以,幼兒園只是採取了對孩子有益的,且較為有效的(而且會長期有效作用,這種那麼有「性價比」策略真的在育兒和教育裡面真的不多。),有益於你和孩子親子關係的一種教育策略。好好去做,對你和孩子有益無害。


一開始,我也很煩這些作業。很久以後才認識到,這其實是一個很好的相處機會,我們可以共同完成一項任務,哪怕是孩子只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在成長,我們也在成長。而這個成長的過程到底一種半抵抗地糾結,還是愉快地和孩子一起享受製作的樂趣。取決於我們的看法,也會影響到他(她)以後怎麼去對待學習和處理其他事情。


準確的說,是「拼爹媽的重視度」!

女兒中班,中秋剛參加了學校的親子活動:做燈籠。

你在這之前讓我自己做燈籠,我是肯定不會的,也沒那閑心去做,但是從收到要參加活動的簡訊開始,燈籠就已經開始在做了。

1.收到簡訊後立即花了半小時百度各種燈籠的做法,以及需要的材料。

2.過濾掉複雜的,選擇自己能夠做好的款式。

3.購買雙份材料,先偷偷做一個。

4.總結,劃分出可以給女兒動手的部分。

5.參與活動。

不談結果,因為這不是為了攀比去準備的。

重要的是過程,你不能在你的孩子心中塑造一個」爸爸/媽媽這都做不好「的形象,因為在孩子心中,你就是無所不能的,所以一定要做好準備!做好準備!準備做好!

至於其它的畫畫之類的親子作業,從來都是一邊講解一邊讓女兒自己畫,更無關家長才藝了---只關乎你的耐心和重!視!度!

-----------------------------------------------------------

問題更新了,跟著更一發。

為什麼布置需要父母高度參與的「親子作業」?

幼兒園開學第一天,老師就開了個家長會,裡面有段話深得我心:

教育孩子不僅僅是學校的事,家長在其中扮演著更重要的角色,請各位家長回到家後一定要幫助孩子學習,多跟孩子交流……

具體內容記得不是很清楚,大概就是這樣,然而現在看來這段話並沒有什麼卵用,會跟孩子交流的不用說,不會交流的說了也沒用,但是好歹老師們都是有責任心的,正如評論里 @六小 所說,這是幼兒園在強行讓爹媽給予孩子本應得到的關注度,可惜題主沒能領會,反而埋怨老師,實在無奈。


謝邀……趁著放假時間簡單一答。

原理甚麼的就不說太多了,其實幼兒園階段也是可以不布置「親子作業」的,而所謂作業其實大部分時候也都是讓爸媽陪孩子玩,只是換種形式,名字叫作業而已。

目的?

如果你能夠下班帶孩子回家以後不開電視不劃手機不開ipad認認真真的陪孩子度過一段親子時光的話,真的是不需要做什麼幼兒園作業,咱老師還省心呢= =

幼兒園的作業,更多時候只是讓家長能與孩子一起有目的的共處一段時間而已,這也是為何會強調親子互動性,甚至可以這麼說:這些作業其實是在啟發家長如何和孩子一起玩

然而,如果家長僅僅只是當做學校的任務而應付交差了事的話,那基本上我們再怎麼強調互動性,也是沒意義的。

合理,專業的幼兒園親子作業,往往更注重的不是結果,而是過程,這是與義務教育階段的知識性學習有著極大不同的地方。

而這段過程,您能否認真的與孩子一起共度呢?而孩子是否又能從這個過程之中,學習到您(作為一個成人)在面對問題時的思考模式呢?

Never forget the Absorbent Mind.

這個問題,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就醬。


也請老師們考慮下家長的難處。

3-4歲娃,能不能整點他們能參與的??

更不要布置一些連家長都覺得WTF的作業!

來來來:

1,請用舊紙皮箱做小房子。

於是我去了郵政局買了兩個快遞箱

娃他媽拿剪刀吭哧了兩整天,太結實剪不動

這是我唯一能找到的紙皮箱了。

對了,他媽是建築類專業碩士畢業,但那些工具材料也都不適合孩子用。

2,為了環保,請用礦泉水瓶做XXXX

最少要20多瓶子…關鍵我家從來不買!

於是超市扛兩箱回來

3,請周末去哪裡幹啥,回來寫遊記周一交

我這周末要加班,娃媽要去醫院探病照顧老人家,這任務誰來干?

4,請做小衣服與斗篷…

我家瞬時爆了,小朋友的家長全來問哪裡能買到布料和無紡布,吸塑紙…

別說縫紉機,很多家裡連口針都沒…

5,請做面具…

他媽!別折騰了!淘寶!順豐郵費我出!

順便,我這種雙職工家庭,玩這些拼時間耗精力的手工是全面落後於全職太太家庭的。

無他,早上送去幼兒園,我們都上班了,而全職太太有5天*6小時來專心極致地對付這些「作業」。

後來我不得不開導孩子他媽:

我們不去比這些。來,平時教娃兒念英文,有空了看準題材再一舉碾壓!

後來直接交了一副彩鉛畫+剪紙貼組合上去……當年畫圖做模型可是專業課,咔咔。

————

平心而論,我家娃上的幼兒園不差,教室和倉庫裡面啥都有:各種花花綠綠的彩紙和塑料紙,各種碎布料,各種手工工具,各種鍋碗瓢盆。孩子每天挺開心的。

但是家庭裡面並不是啥都有的啊! 一般的家庭哪裡能搞得那麼齊備?

幼師們經過系統培訓的手工課技能,拿著常備的針對性的專業工具,用著統一採購的各種原材料和耗材,可能覺得這些不過爾爾…

OK,知乎上程序員多,我們對老師的要求不高,請寫個「hello world」出來,出來以後再閃兩下。

PC鍵盤滑鼠GOOGLE全部齊備,還有各種在線幫助手冊。(?_?)?

至於說神馬「愛心門崗」,「愛心陪伴早操」,偶爾玩一次為毛不排在周末?還打算在工作日輪崗搞值日,真心十足坑爹!我上班在幾十公里之外,陪伴到8.30再出幼兒園,那就基本上10點前不可能到崗。

幼兒園玩過兩次,後來還打算排班值日,結果幾乎全體抗議,不了了之。


我在家鄉的小縣城開了一個小小的幼兒園,孩子不多,不少都是從鄉下來的孩子,父母出去打工,爺爺奶奶在縣城裡帶老大上小學,所以順帶的小的也在這邊上幼兒園。

這個小小的幼兒園2年了,我一直很喜歡帶孩子們做手工,做遊戲,我喜歡帶孩子們唱歌,學兒歌,猜謎語。即使是上課,我更多的時候是用遊戲的方式在帶著孩子們玩。

我很想給孩子們布置親子家庭作業,各種的,手工的,猜謎的,遊戲的,我希望孩子們能和家長們多一些互動,多一些交流,多一些父母和孩子間應該存在的東西。

但是,想的都是美好的,事實都是坑爹的,小班的家長對此還無所謂,中班開始不少家長就有意見了,幼兒園不上課嗎?不讀書嗎?不寫字嗎?大班的家長的意見是,為什麼不寫字?這都什麼亂七八糟的家庭作業?公立幼兒園人家都有寫字、拼音的家庭作業。手工是什麼東西?能幹嗎?

當我看著小朋友告訴我,他們用了一上午時間製作的手工面具,中午回家路上想和爸爸一起分享自己的快樂時,爸爸隨手就扔在地上說這什麼亂七八糟的有什麼用,這樣說時的那小眼神,我不知道該如何去安慰這些孩子。

最終我開始給大班的小朋友布置各種寫字,拼音,算術的家庭作業,家長們高興壞了,會經常有爺爺奶奶給我送一些鄉下自己地里種的青菜、蔬果,我不知道我是該高興呢還是……

我尼瑪是不是跑題了,不好意思,請允許我任性一下。

關於親子作業,我尼瑪無比認同啊,就算再忙,請抽出點時間陪陪孩子,即使只是陪他「做作業」。


我認為還是有意義的:

一,鼓勵家長參與兒童教育。

很多家長還是懶的,願意當撒手掌柜,交給學校就萬事大吉了。但現在學校有指示,就不得不參與。

二,讓家長更好地了解孩子。

家長並沒有自己想像中那麼了解孩子,比如孩子專註度不夠、動手能力差、不擅配合、不耐煩、受挫後易暴燥……都會在這些活動中,因為與家長在一起做,暴露出來。

三,讓家長與孩子有更多時間在一起。

小孩可以和家長一道挑選要做的款式、一道上街買材料,一起動手……是非常好的活動。一周能有這麼幾小時,而且是共同「成就」一件東西,成就感和親密度極大上升。

四,讓家長了解學校的偏重及目前教學進行到哪一步。

比如要家長做竹蜻蜓,其實一翻孩子的課本就會發現,是講到直升機為什麼能垂直起落了。

五,讓孩子看到,家長也有不會的,不懂的,而且通過查找資料、反覆訓練,也能做好。

這樣可以幫助孩子克服畏難情緒,他甚至會覺得:我還比媽媽強呢。一點點弄,總會弄好的。避免孩子看到自己不會的,就徹底不想弄。


躍躍欲試啊,超想拼一拼,絕對秒殺你們這些問問題的。


從家長的角度講,我並不贊同這些所謂的親子作業。不否認有些設計得好的,孩子參與度高,家長和孩子都能樂在其中,但大多數都是家長忙活,甚至為了防止孩子「搗亂」不得不把他們打發到一邊,等完成得差不多了再讓孩子來參與一下下。哪次幼兒園的「親子作業」孩子參與度能超過50%的?反正我沒碰到過。

另外,說起熊孩子,這個和有多少親子時間關係並不大好嗎?很多熊孩子的家長並不是不管孩子,而是本身素質不高,反而越管孩子越熊。具體例子就不說了,有些家長道理都知道,但實際生活裡面呢,哄孩子的聲音比孩子的都大,或者覺得只要不哭鬧,在公共場合唱歌講故事什麼的聲音大些也無所謂。。。

對於孩子的教育,簡單說適量的親子時間,再加上家長的以身作則就足夠了。我反對把全部時間都交給孩子,最後自己的私人空間和時間都沒了;但是完全不管不顧肯定也是不行的。適量的親子時間是應該由家長自己安排的,我陪著畫個畫是親子,帶孩子出去遠足是親子,甚至陪著去上個孩子喜歡的興趣班也是親子,不需要幼兒園給我安排,幼兒園安排的這些也極可能並不是我們需要的。

總之,對於幼兒園布置的這種「親子作業"我是反對的,有的家長沒有這些作業也會去安排親子時間,有了作業以後反而擠佔了那些高質量的親子時間;而不會去陪孩子的人,我並不覺得他們就回去做這些親子作業,或者並不會如幼兒園設想的那樣去和孩子共同完成。


謝邀,之前回答過一個類似的問題:怎麼看待幼兒園布置一些不合理的作業? - 謙謙悅讀的回答

那個回答里主要說了,導致家長覺得作業不合理時,老師的不足之處。可以看出,那些不足之處全是操作方法上的,例如時間安排不合理,要求機械等等。

但就親子作業本身來看,出發點是非常非常好的。

1.親子作業可以牽引家長以適當的方式參與教育,這對家長有教育作用。當然很多家長親子互動做得很好,但學校提供的是面向大多數的教育,並不是所有的家長都知道怎麼親子互動。

2.親子作業,可以讓家長參與到孩子的學校生活中去,可以減少幼童的被拋棄感。

3.如果孩子沒有參與進來,不是作業的問題,是家長的問題。你讓他在旁邊,幫你遞個剪刀,扔個垃圾,按住尺子,這也是參與啊。

這是我給謙謙做的萬聖節裝束。

他膽子小,不敢扮鬼,我按照他的意願幫他準備了托馬斯。聽到他的建議時,我也很頭大,不會做啊。不會怎麼辦,查資料啊,於是上百度搜出來圖紙。

我們倆是這麼分工的:

我上百度搜索。謙謙對百度搜索結果做決策,選擇方案。

兩人共同討論用什麼材料,到哪裡找紙箱子,車身的藍色用紙糊還是刷顏料。

做外殼時,我負責照圖紙畫線,他負責幫我按住直尺。同時,我會給他講,我為什麼要這麼畫線。

他負責了開始的剪紙板工作,後來因為剪不動就改我了。

糊彩紙時,他負責貼雙面膠。我負責對齊貼上去,他負責抹平。

大家一起討論用什麼做輪子,最後輪子是爸爸做的(男人也參與進來了)。

謙謙負責所有垃圾的處理。

萬聖節那天,老師給他照了很多照片,他非常開心。

一家三口合作,我也很開心。


今天新作業,石器時代,內里肉色打底裙(改自我的T shirt),外面是虎皮襖子(自縫)。耗費一個多小時成果如圖,期待她下周穿上去去上學的樣子。周末繼續做骨頭項鏈和草繩腰帶。

先上作品。

幼兒園狂歡節,主題是星辰啊宇宙。所以給她加工這件「宇宙啊星辰啊我去啊」裙子。結果那天發燒到40度。。

聖誕卡,她負責貼,我負責畫,剪。

這種比較實惠。主要她乾的,我負責吃吃吃。

還有這種基本媽媽就只需要收拾殘局就行了。 累不?累的,那個衣服累死我了。設計,採購,剪,縫。腰都要斷了。 好玩不,好玩的。女兒喜歡的不得了。除了衣服外其他她都參與了甚至主導了。


也還好吧,手工之類的,不要過度就好了。女兒3歲半,課堂上老師經常一起做手工啊。節日什麼的也有親子DIY的任務。比如萬聖節服裝,她肯定不會啊,我買了一堆不織布讓她挑顏色,問她圖案的設計,我來畫(她畫的太抽象剪不出樣子來),畫不好的就上網一起找。基本就是個設計顧問的活兒,但她很開心啊,因為整個服裝都是她自己選擇和喜歡的風格,雖然主要動手的是我,但過程裡面我倆都很開心。我老公說我玩的比女兒還high。。。

我平時工作也很忙的,有時候就會很懶得陪她瘋,學校親子任務讓我有機會和孩子一起做點啥事也挺好的。

但是也聽說過有老師布置好多作業任務甚至ppt的,就明顯是家長任務了,的確很占時間,而且有悖教育的初衷。

這種事情需要找一個平衡點,而且過程為主,做成什麼樣並不重要。


為什麼幼兒園會布置需要父母高度參與的「親子作業」?

幼兒園之所以把親子活動當做作業布置下去,說白了就是想帶來強制性,強制父母給予孩子陪伴,越來越快的社會節奏,越來越大的工作壓力,是的父母越來越忙,把帶孩子的工作講給幼兒園、託管班、家裡老人,但父母的角色不是他人可以代替的,孩子健全的心理發育和情感豐富就要求父母必須參與的。

因為缺少陪伴而導致孩子出現心理問題、人格發展不健全的事時有發生,還有孩子已上小學,爸爸還去幼兒園接孩子的讓人無語的情況出現。幼兒園將親子活動當做作業布置下去,就是想引起父母的重視,雖然像是在完成任務,但父母還是拿出時間認真地陪孩子。

然而有的父母不是沒有時間,而是下班吃完晚飯就坐在沙發上聊微信、打手游、忙自己的事情,孩子自己在一旁玩玩具,就只是在時間、空間上單純地陪伴,不存在互動。

幼兒園針對這一問題,會給布置需要交上來的作品,比如一起製作布藝玩偶,一起組裝手工玩具,保證親子互動的落實。

有些父母會很反感這樣的「作業」,感覺就是在玩「形式主義」,認為這種強制的陪伴就像沒有靈魂的愛,沒有任何意義,倒不如孩子願意幹什麼就讓他幹什麼。但目前看來,大多數父母還是是想多給孩子陪伴,但時間長了也不知道要跟孩子進行什麼樣的互動,幼兒園有了這種作業,規定互動內容,讓父母與孩子共同去完成一件事,大家都會很投入,會從中環的很多樂趣。許多父母也在「做作業」的過程中有驚喜的發現,原來孩子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也知道許多知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孩子也會跟父母講他的小心思、小願望,與父母分享幼兒園裡的小趣事,告訴父母喜歡那個小朋友,中午吃的哪道菜更好吃,父母可以充分地了解孩子的成長也是一件好事。

從整體來說,幼兒園布置需要父母高度參與的「親子作業」是合理,且有必要的。

豆米街(微信公眾號:doumijie)——全國首家兒童興趣社交平台。每周5個親子活動!3道營養美食DIY!給您高品質的親子生活,給孩子不一樣的童年!

新浪微博: @豆米街


跟開家長會一個道理,學生以為家長會是批鬥會,實際上是售後服務會。讓家長知道你們的錢沒白花,我們都做了這些工作,請你們放心。

所以親子作業也可以讓家長看到老師的工作量,知道寶寶在園裡都學些什麼,這樣也能放心,感覺錢沒白花。家長是消費者,這樣多一個人參與進來,既獲得了知情權,又是買一送一,跟著上了一遍幼兒園。


坐標土澳 幼兒教育專業在讀 我們專業課時老師都會強調 讓家長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很重要 家長能更了解孩子在幼兒園發生了什麼學了什麼 孩子也能和家長建立更親密的親子關係 因此常常會有需要家長參與的作業 或者活動 當然樓上的雷雷也說到理想很美好 現實很骨感 很多家長下班都覺得還要和孩子一起完成作業苦不堪言

所以!老師在布置作業的時候就需要良好的分配 有孩子自己完成的 加上一些家長一起完成的~ 家長也多理解老師的難處吧23333


我同意做這些親子作業 但是我反感的是 老師最終的評價標準是以誰做的花里胡哨誰就做的好 那試想一個孩子自己做的樹葉畫能有一個閑人媽媽精心準備的那麼好嗎 一看都不是孩子自己做的 最終變成家長之間的比拼 所以我反感


我想說,對於根本不關心親子教育的家長,這種作業然並卵。對於重視親子教育的家長,這種作業就是浪費時間。當然,只是針對我小孩所在的小班幼兒園布置的作業:樹葉畫,周末全家出行的照片剪輯等等。。。拜託,這甚至剝奪了我的親子時間好么。


作為一名曾經(前)某省級幼兒園的班主任,我不得不告訴各位父母一個真相……

因為幼兒園不能考試,沒有100分制度,沒有第一名,沒有年級排名,沒有班級排名,沒有省重點,沒有爭奪清北復交生源的必要,所以你做父母是不是會很沒存在感?

Oh...不....

是幼師很沒存在感……

於是……幼兒園就發明了許多美其名曰促進親子關係的親子遊戲與活動……讓你覺得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沒閑著,老師也沒閑著,學校也沒閑著,而你,也沒閑著,於是……

其實……孩子啥也不幹,靜靜待在家,你倆關係也很好。其次,習慣和生成活動,你以為靠幾個間歇性發作的活動就能養成了嗎?

懂了嗎?


推薦閱讀:

小孩哭了怎麼辦?是該哄他還是該讓他哭個夠?
應該向自閉症孩子坦白他的病情嗎?
私塾(homeschool)適合什麼類型的孩子?
iPad 上有哪些好的免費的兒童教育軟體?
男孩8歲了,和同學嬉鬧的過程中下手特別重怎麼教育?

TAG:兒童教育 | 幼兒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