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富二代、官二代比一般人更努力勤奮的動力是什麼?

前面看了《你身邊有勤奮的富二代嗎》的一些回答,突然很好奇,那些富二代官二代明明已經擁有比一般人更優越的條件,為什麼比一般人更勤奮刻苦努力呢?不說那些敗家的官二代富二代(據說這些都是極少數,卻一直被媒體曝光),那些越是富二代官二代越是比一般貧寒子弟低調,勤奮刻苦努力。這是為什麼呢?

補充:好吧,看了大家的回答,我覺得是我的問題沒問好。其實我好奇的是,那些富家子弟這麼勤奮努力的動力是什麼?我能想到的自然只有精神追求,因為他們物質已經足夠豐富。可僅僅只是這樣嘛?或許會有其他原因?


一般來說這些人肯定更有動力,因為這些人有可見的前程,看得清前方的路,更容易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以及如何努力

官二代和富二代的父輩就像指向燈一樣,已經給自己的孩子預設好了事業的起點;在父輩的照耀下,這些二代不再像普通人家的孩子那樣迷茫,不知道自己適合從事什麼職業繼而投石問路;而投石問路是非常容易分心的

道路一旦明確,努力起來就有盼頭,因為你知道朝著這個固定的方向努力一定會有相應的成果,而在努力的過程中更有父輩的經驗和人脈為自己保駕護航

更關鍵的,你知道你讀了某個專業後一定會有相應對口的工作等著自己,你不會有那種「畢業後找不到本專業工作怎麼辦」的迷茫感,因為心裡有了底,所以學習、努力的時候不容易分心

出身富家——金融商科類專業——子承父業或創業;出身官家——清高的文科類專業——子承父業從政;這是兩條二代子弟最常見的道路

因為是二代,所以他們不用的擔心讀這些專業找不到工作,他們知道自己的每一個努力,每一點積累都會和未來的事業發生必然關係,他們沒有那種「我做了這件事沒有收穫怎麼辦」的擔心;所以就會更認真、努力

這是普通人家的孩子永遠達不到的狀態;因為未來的不確定性,普通人家的孩子總是在自我懷疑、摸索和投石問路中消耗了過多的精力和時間;導致他們的努力缺乏可見目標,不如二代們有連貫性

這大概是最核心的原因


在地鐵上刷知乎,這個問題是無意間跳到我的feed流裡面的,很認真地看了幾個答案,都說到我的心聲里去了。

想了想還是決定回答這個問題,我想跟大家說,所謂的富二代都是相對的,家境的好壞不足以成為衡量一個人努力程度的標尺。但是基本的動力都是一樣的,就是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

我不清楚我是不是一般標準的富二代,但是還算是一個富裕家庭的孩子。我名下有兩套某海濱城市的房子、公司股權和某馳汽車,爹媽最近也在計劃移民加拿大。更詳細的就不說了,這不是答案的重點。

我現在的情況是通過高考努力考上了人大,靠著自己的social在畢業前拿到了某基金公司的return offer,拒了然後成為一個一線互聯網公司的管培生,這個過程我都是靠著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走過來,爸媽沒有給我走過任何後門。

我在大學裡也很低調,朋友圈從來不會發自己去了哪裡吃了什麼的照片,估計只有我的室友知道我的家境不錯,因為我是一個耳機愛好者和收集者,我會花上非常多的錢不斷地買耳機換耳機,而且我是一個書痴,幾百塊錢甚至上千一本的英文原版書我買的時候眼都不眨一下。所以宿舍里堆滿了耳機和書。他們經常借來用借來看。

題目里提到了試錯成本低。這個我非常贊同,我曾經高中的時候有機會放棄高考直接出國,但我當時拒絕了,原因是,我想繼續留在中國,不想那麼早喝洋墨水,要是以後後悔了再出國也不遲。

現在想想,確實沒毛病,出國的機會對我來說不是一個重要的轉擇點,僅僅只是一個個人興趣罷了。

但是我現在反思我努力勤奮的動力,反而是「害怕失敗」。

因為我從從小到大都在接受著頂尖的教育:重點學校,私人教師,隨心所欲地買書,甚至買不到就直接出國玩一圈順便帶幾本書回來。從小到大我基本上都是處在一種「別人家的孩子」的狀態。

所以我爸媽有什麼聚會甚至是年會都特別愛帶上我,覺得我就是他們一個非常拿得出手的產品,往那一站被人指指點點,他倆倍兒有面。

也就是這種長期以來活在聚光燈下的狀態,我現在每走一步都如履薄冰:我非常害怕失敗,因為我如果輸了,或許所有人都可以指著我的脊梁骨說,枉費了你受到過那麼好的教育。

《小時代》里顧里曾經說了這麼一句話,大意上是,林蕭我跟你不一樣,我是一個活在雲端的人,我的一舉一動都時時刻刻被人監視著,所以我不能失敗,不能跌倒。你跌倒了,也不過是從半山腰上滾下來,你只要擦擦身子,咬緊牙關,繼續往上爬就行了,我不一樣,我一旦摔倒了就是粉身碎骨,再也沒有重來的機會。

我知道《小時代》爛,可我偏偏特別喜歡這句話。

首先我覺得,「富二代努力」這種事情本身沒有什麼特殊意義。因為別人看我們可能覺得我們是富二代,但是我們看別的更富的人後,我們就是普通人甚至是窮人。人的本質都是貪婪的,參考的坐標系不同,自然奮鬥的方向也會有差異:你以我作為你的奮鬥目標,我以別人作為我的奮鬥目標,但本質上,我們都是一樣的——都是基於貪婪的本質不斷地往上爬。

其次,普通人和富二代思考的方向也不一樣。普通人奮鬥的目標是前進式的,希望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許諾給自己一個好的生活。但是在富人們的眼裡,錢已經不是錢了,而僅僅是一串數字,他們之所以還這麼努力,為的是不希望自己在未來無法持續滿足自己的生活需求:他們過慣了那種奢侈的生活,如果你逼他們去過普通的生活,他們真的會瘋掉。這不關乎矯情,這本身就是他們已經固定下來的生活方式,就好像我一刻也無法離開耳機和原版書一般。

最後,我之所以更努力勤奮的動力,除了害怕失敗,還意識到,相比起其他普通學生的努力,在付出同等精力的狀態下,我的努力可以帶來雙倍甚至於三倍的回報,所以會有更高的效率

因為我可以隨心所欲地買書,買課程、請私教、甚至直接實地考察(比如僅僅是為了看幾幅喜歡的畫就直接在五一飛去了巴黎)。

我很珍惜這種機會和資源。


不是官二代、富二代勤奮,而是:

華爾街談判、圖書館刷題、網上寫時尚博客,找人做app、寫策劃書拉投資、健身房裡舉鐵,你覺得這些是在努力。

農田裡腰酸背痛、礦井下渾身傷病、隧道里缺氧矽肺、腳手架上日晒風吹,按摩院里全年無休,流水線上一個動作重複一萬次,你忘了這些也是在努力。


我不是官富二代,但是與他們有那麼一點很類似的東西

父輩的陰影

我不希望一直被別人叫做,那誰誰誰的兒子。

我就是我,就是我自己。

而要做到這一點,我必須要超越父親,要比我父親更優秀,這樣才能讓別人見到我說,「哦你就是謝鈞啊!」

但是當你擁有一個優秀的父親/母親時,這就顯得非常困難;尤其是你作為官/富二代的時候。

我父親雖然非富非貴,但是他的經歷,卻讓我有種今後一生可能都要籠罩在他陰影之下的恐懼。

父親出生於福建省中部的一個小山村,家裡種田為生。父親自小營養不良。村裡也沒有像樣的小學中學,教英語的老師自己不會英語。可是父親卻成了村裡多年來唯一一個大學生,去了西工大。

這第一點,捫心自問,在這種艱苦的情況下,我能不能懂得自覺努力學習,我不知道。或許跟叔叔一樣,書隨便讀讀反正種地也能養活一家人。

畢業後父親沒有服從分配,為了當年中學的初戀回了老家(這特么也比我牛,是我根本就干不粗來)。後來自己找到三明紡校去任教,接著調到三明財經學院。我出生之後,他憑自己的努力調到了廈門集大,並且連帶著我媽也一起調了過去。然後在他工作了這麼多年之後,他考了廈大的管理碩士,讀完了廈大的金融博士。家裡買了房,也買了車。

這第二點,我也做不到。當年母親還沒調到廈門,是父親一個人把我拉扯大,一邊上班備課一邊還要準備考研讀博。我現在一個人沒有各方壓力讀個博士都感覺有點吃力,更何況當時的父親是又要照顧我又要上班又要讀博又要幫我媽調動還要自己整理所有家庭內務,真是超級奶爸……

之前父親有多次機會,可以調到廈大或中山任教,然而當時我高中學習出了不少問題,於是為了我沒有去。

這我也很難說我能不能如此取捨。

現在父親仍然筆耕不綴孜孜不倦。之前去人大訪學,現在準備去美帝訪學。前面還剛出了本《貨幣金融學》教材。雖然先天體質不佳,但是仍然堅持每天運動。

看著父親這心態我都開始擔心我心態是不是已經比他還老了……

————————————————————————————————————————————

小時候剛上小學,老師就說,「你爸爸是大學老師,你讀書可要努力不能給你爸丟臉……」;

上中學我爸博士讀完了,就變成,「你爸爸是博士了,你讀書可要努力不能給你爸丟臉……」。

最後直到高中快畢業,才出現了第一次轉折:

我父親作為學生家長代表在全校面前致辭。

這是第一次,輪到我父親,以「謝鈞的父親」身份出現;而不再是我,以他兒子的身份出現。

那一刻,我很激動,我父親比我更激動;他在講台上教書逾二十載,講座報告不計其數,那天卻緊張的像個小孩。

我還在不斷努力想要超越他。我上了比他更好的大學,我也開始讀我的博士。他跑的不再比我快,棋力也漸入下風。

當我在很多地方都超越他了之後,我突然發現我與他的距離仍然很遠。

我時常在問,我真的超越了父親了嗎?

作為一個好父親、好丈夫、好兒子、好老師,這讓我在各方面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好兒子好老師沒有太多典型事例,但是父親所做一切我都看在眼裡,絕對問心無愧)

而那些官/富二代,他們當中很多父輩,相信可能會比我父親更厲害、更加不可超越。他們面臨的壓力,恐怕令人更加難以想像。

父親仍在堅定不移地前進,帶著一顆積極樂觀的心在前進;而我,很多時候只是匆忙地加快自己的腳步,不被他落下。

有如此一個偉岸的身影籠罩在你的心上,你又怎麼不會想去拚命努力去超越呢?

如果你有一個偉大的父親,你會不會也想要成為一個像他那樣的好父親、好丈夫呢?

但是,首先……

——————————————————————————————————————————

結尾跑題了……各位知友輕拍……


題主說「那些富二代官二代明明已經擁有比一般人更優越的條件,為什麼比一般人更勤奮刻苦努力呢?」

還是知乎老話一句:「不問是不是就問為什麼,都是耍流氓。」

大多數(我自己見過和聽說過的)官二代富二代的努力程度都和普通人是差不多的,只是人們對於二代們的傳統觀點讓自己調低了對他們的預期,而且大多數人都更願意去看結果,但這麼比就沒什麼意思了。一個深山溝里的苦孩子考上一所普通二本當碼農,和一個出身富豪家庭的孩子去英國名校讀哲學,怎麼判斷誰更努力呢?

再說補充中問的,一部分「富家子弟這麼勤奮努力的動力是什麼?」

是對於未來的安全感。

如果說世界上有真的能「遊戲人生」的這麼一批人的話,指的就是他們了。我說的「遊戲人生」,意思是人生可以像打遊戲一樣去過。

其實我們很多人沉醉於遊戲之中,除了遊戲能帶給我們各種刺激之外,很重要的一點是,在遊戲里,至少未來是可預期的。我打十個怪就能升到2級,我再打十五個怪,就能升到3級,不會莫名其妙就讓我白忙一場,或者乾脆掉回1級。一般人的生活就是這麼惴惴不安,而二代們的生活是可預期的,只要按照正常的節奏一步步走,就會有好的結果,就算失敗了,也有一層隱形安全網會兜住自己,決不至於摔得粉身碎骨。低成本的拼搏 ,對任何人來說都很容易。要是打遊戲的時候,下副本打boss,死一次就刪號,你看看誰還會沒事就去刷裝備?

他們的人生是可以存檔的。


說句可能被噴的話:因為那些人的格局比一般窮人大得多。

世界上大部分平庸之人,其活著的主要甚至唯一目標就是賺錢。但是人生的目標,其實遠遠不止賺錢。往更大了說,遠遠不止物質享受和滿足。一個有錢的富二代官二代,如果受過較好的教育,那麼他/她就會明白,要得到精神上的滿足,要自我實現,要得到別人的發自內心的尊重,甚至要得到真愛,光靠家裡錢多官大是遠遠不夠的。

這些東西無法依靠父母,無法坐享其成,而只能通過自己勤奮努力去實現——雖然他們的父母可以為這種努力創造窮人不敢想像的便利條件,比如出國讀書。

題主說的正是富二代官二代群體裡面這些格局比較大的人。窮人裡面也有不少這樣的人,但窮人由於教育條件的限制,能出這樣的人更是殊為不易。

我以前一個同事就是這樣的例子。我跟他都是06年入職,07年他爸(廣東省傑出企業家)就幫他在上海買好了內環的房子,還買了一輛車從廣東海運到上海。但他在11年就跳槽到了一個更大也更忙碌的公司,整天加班成狗。那時候我就不理解,而現在慢慢明白了——人家追求的不是賺錢,而是事業上的自我實現、自力更生。

但就我觀察來看,無論富二代群體還是窮人群體,格局比較大的都是佔少數。富二代躺在錢堆上享受揮霍,才是這個社會更常見的現象。窮人如果安貧樂道,混沌度日,自然也不會有多努力。

我們這一代人由於西方傳入的消費主義和享樂主義,總體格局反而沒有八九十年代那時候來得大。那時候才是真正的思想解放。而現在人都盯著賺錢,腦子裡只有錢和物質,自然會像題主這樣不理解富二代官二代為啥這麼努力了。


題目里原來沒有「一些」這兩個字

原答案:

事情是這樣的:

一個富二代,或者說佔有更多的社會資源的人,可以去美帝上名校;有自己創業的資金;即使失敗也有後路可退;永遠能比一般人接觸到更高層的人脈;永遠能比一般人獲得更多的信息:於是他當然可以顯得比一般人成功得多啊。

那麼為什麼你就那麼肯定這些人更加努力呢?

我真是不明白,為什麼努力程度就能從獲得的結果上看出來?

在這個國家,很多人的努力,並不是從小鋼琴馬術歌劇高爾夫,不是一個人周遊列國,不是大學本科就去上個UCB哈佛,不是甫一畢業就創業每天累到凌晨四點,不是從小博覽群書見識廣博,風度翩翩而又待人如沐春風。這樣的人在這個國家能有多少?

河南一年80萬高考生,大概只有5000個人能考上985,這意味著幾乎每個人都是百里挑一的人才,他們要經過極其嚴酷的考驗。你覺得他們勤奮嗎?

給一組數據:

2001年,中國小學入學人數是1944.21萬人

2010年,中國普通高中入學人數836.24萬人,占義務教育比例43%

2013年,中國高校(包括本科專科)入學人數699.83萬人,占義務教育比例36%

2013年,中國普通本科入學人數374.06萬人,占義務教育比例19%

2013年,中國一本入學人數89.85萬人,占義務教育比例4.6%

2013年,中國985高校入學人數17萬多,不足義務教育總人數的1%

2013年清華北大的錄取人數,大概5000?

你知不知道到底一個普通的學生在中國是怎麼學習的?

努力程度10%的普通人,可能每天6點起,晚上10點回家還要做功課,每天都睡眠不足。一年到頭都沒有幾天的放假時間。甚至還要承受整個家庭給他帶來的壓力。幾乎沒有任何娛樂活動,課外書都看得很少,為了成績操碎了心。最後呢?基本上只能上個二本學校。

努力程度10%的富二代,大概鋼是琴馬術歌劇高爾夫,旅遊長見識酒會積累人脈投資增加創業經驗,高中畢業出國上個名校。

那你可以從中看出來誰更努力嗎?

我真的非常不明白一群繼承享用了大量社會資源的人在這個社區不停地宣揚階級固化是應有之義的概念,然後居然大多數人還在為他們點贊。

舉個例子誰他媽不會舉?舉例子能說明個屁。我分分鐘舉五百萬個山區里的窮孩子努力奮鬥的例子,可惜他最後可能就上了個專科,你們估計就笑笑。

把努力程度與最後的結果掛鉤,極不客觀。

你是閏土他是猹

「我分分鐘舉五百萬個山區里的窮孩子努力奮鬥的例子,可惜他最後可能就上了個專科,你們估計就笑笑。」 我真的就笑笑,你告訴我上個一本有多難? 我就是西南貧困山區,國家級貧困縣,我們市9縣一區,九個國家級貧困縣,只要正常學的,都是二本,努點力的,再不濟也是一本,上個985不是難事。 高考這種考試已經夠公平的了,你幾乎不用憑藉人脈,砸錢就可以有不錯的大學上,基本就是給我們這些窮人提供機會的,就這你還要扯富二代咋樣咋樣,人富二代還關心這種考試? 我也就笑笑。

我不信,你哪個地方的,我去查。


在我的視野里,富二代明顯比窮二代更忙。

一個是忙著健身社交,參與各種活動。前兩天,一個瑜伽店經理給我訴苦,她被領導派從原先的富人區派到了平民區,招學員太費勁了。同樣的人口基數,這個區里的業績不足原先區的三分之一。她原先的一對一私教排的滿滿當當,換區以後寥寥無幾。她說,那些姑娘寧肯在家宅著,也不來辦卡上課。

文化教育培訓機構更是如此,來上輔導課的都是有錢人家的孩子,窮人家的孩子除了自覺的,都在街上學抽煙。

你打開一個富二代的錢包,你會在裡面發現一堆卡,健身卡,美容卡,讀書卡,理財卡,培訓卡,駕駛證,整牙卡,賽車俱樂部卡,各種會員卡等等等。一個月里,不是去忙著學音樂,就是去忙著理財。窮二代的錢包里呢?窮二代哪裡有什麼錢包!

社會發達了,三產發達了,人們可得到的社會服務越來越多,每一項都佔用時間,所以富二代看起來都比較忙,要麼準備留學,要麼在學習如何理財投資。比如王思聰吧,就比我們忙得多,他玩微博真的也是在「忙工作」,我們玩知乎,不過是打著學習的旗號,消磨無所事事的時光。

餘額寶里只有十幾塊,你不會每天都關心一下收益率,甚至有時候你都忘記了這事。而如果有幾十萬,你肯定要稍微看一下,順便研究一下規律,做點預測,金融知識就增長了,所以你會忙得多。

官富二代們(不是全部)很忙。目標專一,努力奮進。窮二代們(不是全部)很閑,專註於幻想、王者榮耀、地攤上的烤白腰。

今天還看了一個小文章,美國的奴隸主會鞭打偷懶的黑奴,認為他們是懶鬼。我想,如果我是黑奴,絕無逃跑的可能,那麼我為什麼要努力幹活呢?

政府部門裡更明顯,出身低微,陞官無望的小吏,態度是最惡劣的;前程似錦的二代,待人接物反而和藹可親,他們會恪盡職守,因為這畢竟是自家的產業。

無利不起早,是句老話,明天你家公司要上市,你不會睡懶覺的;明天你要去給老闆干十個小時的活,你起床的時候肯定是困難的。

所以,窮人是苦;富人是忙。窮人的努力叫做掙扎,富人的努力才叫努力。


不過是習慣這種生活罷了。

成功是種習慣,一如失敗與平庸。

當你的家人不是政府要員就是企業高管,當你的朋友不是青年才俊就是世家子弟,當你的情侶不是幽默多才就是優雅迷人……你很少有機會瞭解失敗,也就是說,你根本也就很難有失敗的機會。

你唸書,想著你那北大的爺爺哈佛的父親,這時你不會懷疑自己今後能去個target school;你聊天,聊柏拉圖的理想國、家裡公司最近的併購案、某個好友去非洲打獵時的冒險,這時你不會去想像什麼叫作無趣的人生;你居家,抬頭看見的是房內的明末山水,你出門,觥籌的是各行業的才俊精英,這時你不會去考慮什麼叫作蠅營狗茍。

對一個在優秀的家庭中誕生,在一個優秀的環境中成長的人來說,所謂的努力、所謂的成功,都是很虛幻的東西。就其而言,所謂出任CEO迎娶白富美是當然而然的事;身邊沒什麽親人好友不是如此,有何大驚小怪?

就像在這年頭,人們覺得每一頓飯只要喜歡就都能吃的上肉,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一樣,人們所謂的成功在二三四代眼裡也是習以為常的了;然而,如果回到那些天災人禍的日子,當你對那些災民說:你會天天吃肉。他們一定氣的把你給煮了吃了。

同理,在大眾看來,二代低調踏實上進多才,是難得的;而在精英的生活之中,這不過是一種習慣罷了。

想想諸位各自的生活,對知乎上絕大多數人而言,你會覺得從小補習鋼琴、奧數是奇怪嗎?不會;

你會覺得外賣叫個必勝客買衣去個優衣庫是奢侈的嗎?不會;

你會覺得另一半找個受過良好教育有著穩定的工作的人是遙不可及嗎?不會;

……

然而,對那些偏遠山區的兒童,對那些輟學出門打工的少年,對那些整日遊蕩在城市邊緣的人們而言,這,根本是只有書本電視上才有的夢想般的生活。

可笑嗎?不可信嗎?

你我都懂得回答有多麼沉重。

如果他們也有知乎似的交流,也許會這麽提問:那些生活穩定的人,還要努力的學習去考個好大學、還要不停跳槽找更好的工作、還要花更多的精力培養他們的下一代,他們為何這麽努力?

你的回答呢,會不會是:因為生活就是該如此阿!

所謂階級固化、馬太效應,在我看來,除了現實的桎梏之外,更有這種「習慣」的推力。

最後回到題目,這回答實在簡單的無需多言:習慣而已。


我跑偏個題,別罵我,你罵我我就打洗你。

在不同的幼兒園,能看到不同社會的縮影。

小微今年寒假出國,一路上拿著微單跟她大表哥學習拍照,還自己摸索著修圖工具,弄了很多張超美的照片,現在都拿回來幼兒園做展示了;在國外一邊要適應外國生活習慣,一邊要學習和陌生人用純英交流,真是把她給累壞了。幸好,她是個勤奮的孩子,一路下來不哭不鬧,現在人又開朗,興趣也多、優點也多,老師們超喜歡她的。

小威今年寒假就呆在家,學會了燒飯和拖地。

有人就開始恨鐵不成鋼:

小威太不爭氣了。明知道家裡不如人,還不去好好努力奮鬥。

沒人想到,

其實小威為了學會做飯,被媽媽罵了四五遍都沒有放棄,煮好多遍才學會控制水量,為的就是讓爸媽工作一天後,在家裡多休息。

一個人抱著比自己還高的拖把,跌跌撞撞把地給弄乾凈,保證坐到地上也不會弄髒褲子,家裡保持整潔衛生,這樣父母的工衣洗起來就不會那麼難。

我見過很多個小微,也見過很多個小威。

並沒有哪個是更努力的,在我看來他們都一樣。

都應該接受別人的鼓舞和支持。

在給富二代、官二代努力勤奮叫好的同時,

請也把掌聲留給一般人。

他們也在努力,只是沒那麼顯眼。


如果我說,是為了活得更久,聽起會不會有點像玩笑話?不過研究表明,這可能是真的哦~

富二代官二代,他們由於優越的先天條件,可以從一開始就過上盡享快樂的生活。下午茶?海灘?遊艇?Orgy?(溫馨提示:未成年人請不要谷歌這個詞的意思)這樣的純享樂人生當然沒有什麼不對,不過和你想像中不同,這種享樂主義的生活可能給你造成的傷害,和完全不快樂的生活可能一樣嚴重。

近年來的很多研究開始關注「快樂」(Happiness)和「健康」之間的關係,認為情緒低落的人容易身體素質不佳。同時,更多的新新人群開始把追求「快樂」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市面上更是充滿了「你快樂就好」一類標題的自助文章和書籍。

然而,今天這篇文章要介紹的一項2013年的研究證明,如果只是純粹的享樂,而不努力追求人生的意義,那麼這種快樂對你的健康可能並沒有什麼好處,甚至還可能起到反向的作用。雖然聽起來很像是老掉牙的雞湯,但這項研究卻是基於遺傳基因學檢測的,登載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

在分析快樂對我們身體可能造成的影響之前,首先我們先來介紹這個研究中對於快樂和意義的區分定義。這項研究所針對的兩種狀態被分別稱作快樂(happy)與意義(meaning)這個研究討論的是一種「狹義」的快樂,是指你一個人的開心,這種「感覺良好」是與他人無關的;意義感則關乎美德與奉獻,超越了單獨的個體。

此前,已有一項來自Florida State University的心理學研究致力於探究「快樂的生活」和「有意義的生活」的區別到底在哪,分別對人們意味著什麼。

經過一個月的針對397個樣本的研究,他們下了這樣的定義:快樂,即我們通常說的一種利他的給予(giving)行為。不追求人生意義的快樂,描述的是一種相對淺薄、自利的生活:你一切順利,自身的需求很容易得到滿足,不會陷入什麼困難和糾葛。而意義感則完全來源於你對他人,或者社會的付出。「在某種程度上,我們作為人就是要照顧他人、服務他人的。這會使我們感到人生有意義,但卻不一定會使我們快樂。」研究者之一Roy Baumeister說。

而登載在PNAS上的研究則從生理層面給予了佐證。來自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Chapel Hill的Fredrickson和UCLA的Cole分析了被試的「快樂感」與「意義感」的自我報告水平,以此來區分出不同的人群作為分析樣本。

他們用這樣一些問題來測量快樂(自我享樂)的水平:

  • 你會經常感到開心嗎?
  • 你常覺得生活充滿樂趣嗎?
  • 你是否總覺得滿足?

以下問題則用來測量意義感水平(自我實現的幸福):

  • 你是否經常認為人生是有方向、有意義的?
  • 你是否經常感到自己對社會有所貢獻?
  • 你是否經常感到自己在某個社群/團體有歸屬感?

與神經科學家通過大腦掃描來判斷不同區域對不同刺激的反應一樣,研究者從基因層面,將對應快樂感與意義感的不同基因做了研究。此前,Cole已經證明,長期處於逆境中的人,是有某種特定的基因表達模式的。當人們感到非常孤獨,為愛人的逝去而悲痛,或勉強維持生計時,他們的身體也會進入「威脅模式」(threat mode),這會觸發與壓力相關的基因模式:促炎基因變得活躍起來,同時,抗病毒反應的相關基因的活性則會下降。

簡單說來,就是處於逆境中、感到孤獨和悲傷的人,患炎症和受到病毒感染的幾率會比一般人要高。這從我們的祖先就開始了:在需要應對猛獸入侵和同類間的殘殺的情況下,為了應對身體受傷,人體免疫系統就會有炎性反應,即自身先觸發炎症,來抵抗傷口的細菌。

「你的免疫系統是具有前瞻性的。」Fredrickson表示,如果你長期處於孤獨和不幸中,它就會致力於防範細菌感染。而如果你是社交達人,擁有很多健康的社會關係,身體就會形成抵禦病毒入侵的抗體,以防範與大量人員接觸可能導致的病毒,如傳染病等。

Cole和Fredrickson發現,生活得很快樂、但幾乎不追求人生的意義的人,和那些「長期身處逆境的人」的基因表達模式非常相似。這些處於被Fredrickson稱作「空洞的積極情緒」(Empty positive emotions)的快樂狀態的人,身體卻一直在做好預防細菌威脅的準備,促炎反應會變得活躍,也就是說,即便他們並未患病,身體也會先調動自己處於一種「炎性反應狀態」,以抵禦可能會患病的風險。如此,處於長期炎性狀態的身體,罹患心臟病和癌症的風險將會更高。

以下四種人在基因的表達模式上是一致的:長期身處逆境的人、患有雙向障礙且處於躁狂狀態的人、在酒精和藥物的作用下進入人為誘導的欣快狀態的人、還有就是那些覺得生活中充滿了享受的快樂的人。他們的免疫系統一樣容易主動激發炎症,從而增加他們罹患重大疾病的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在研究樣本中,仍有很大一部分人的快樂感和意義感是交叉重疊的,在答題時,他們對於「享樂」和「意義」兩種類型的問題給出了同樣的高分或低分。但仍然有很多人兩項得分相反,當一項高時,另一項則很低

在這裡,我們僅僅來看那些「快樂感」和「意義感」不一致的人群。他們的特徵是,兩項得分一高一低。這些人中,帶有「空洞的積極情緒」(快樂感高而意義感低)的人,佔75%;剩下25%的人則在對意義感的追求上超越了快樂感,意義感強,卻快樂感低。他們被稱為追求「終極的幸福感」(eudaimonic predominance)的人。

這項研究還證明,那些追求人生意義的人,更容易獲得對人體更有益的基因表達模式。無論是那些既感到快樂、又感到人生充滿意義的人,還是那些追求人生的意義、但不一定快樂的人,逆境應激反應的活性都比較低,他們的身體不會像處於逆境、孤獨中的人那樣,調動自己身體的炎性來應對細菌感染,而是會為我們準備抵禦病毒的抗體,以便讓我們在人群中也不容易被傳染病毒。

Fredrickson坦承,這個研究令她很驚訝,因為她此前認為,積極的情緒不但能夠拓寬視野,還能增強你抵禦逆境的能力。幾千年來,哲學家、倫理學家們都在討論享樂(hedonism)與幸福(eudaimonism)的命題。這次的研究則從基因角度證明,單純的享樂似乎是不夠的,如果想要活得更久,人們需要追求意義。

綜上,更努力、勤奮地尋找和實現人生的意義這件事對於那些本過著或是本可以過純享樂人生的官二代、富二代而言可能更加重要。否則,若一直處於「空洞的積極情緒」(Empty positive emotions)的快樂狀態,他們的健康便很大可能會和一直身處谷底的人一樣岌岌可危。

你怎麼看?

以上。

原文發表於 基因研究:我們為何而活?|只追求享受生活可能讓你早死

了解更多與心理相關的知識、研究、話題互動、人物訪談等等,歡迎關注KnowYourself - 知乎

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學社區,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


如果沒有見過太陽 我也許會安於黑暗


《震驚,富二代努力的原因竟然是這個!》

分析一下自己身邊的富二代,大概分成這幾種情況

1.

興趣

我大學時挺想當健身教練的,後來得知考個健身教練證全套大約需要1.5w-2w,對於一個大學生來講是有點多了,故放棄。畢業時,感覺在銀行工作比較穩定比較好聽比較又面子,所以來到銀行,但是做的並不開心,所以也不儘力。

同學A大學畢業後跟家裡拿了12w創業,後來搞砸了,跑去父母選定的工作,覺得無聊,過了三個月就辭職了。然後考了個健身教練證,現在在做健身私教。

因為A他家裡經濟條件好,並不用考慮房子車子面子等問題,他選擇的工作只要「自己喜歡」就好。試問,做自己感興趣的工作,怎麼會不努力呢?怎麼會不上心呢?

2.

有父輩的幫忙

發小B,大學還沒畢業自己名下已有幾套房產。畢業後,他陸陸續續換了幾份工作,家中雖然有錢,但並無實業,所以無法子承父業。

B的父親一直很擔憂B,故今年年初,盤下一間店鋪,準備做休閑餐吧。大至裝修,購買傢具,菜品設計,小至購買餐具,B的父親都親力親為,共花100w+。

開業後,B的父親很少出現,一直都是B在管理。的確,做餐飲很辛苦,B很認真的經營著這家餐吧,有時候一站就是五六個小時,過年過節也是忙到連飯都沒時間吃。

但是,如果沒有B的爸爸,單靠B,他能經營起這家餐吧嗎?不可能。B的努力是建立在「父母已經將一切準備好,你就這樣做就行」

我們在生活中,偶爾也會有靈感爆炸的時刻,偶爾也會有很多創業的項目,但是如果前期沒錢沒時間沒人帶,這是就很容易放棄。一個富二代的家庭,他家庭的資源遠遠比我們豐富,他們如果有新的想法,可以很容易的找出有相關資源的朋友,進而促使這個想法變為現實。而我們,不行。

另外有幾個朋友,畢業後子承父業,父親慢慢的放手,將公司裡面的事情交給兒子,兒子會有明確的「目標」,他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因為有父親帶著。但是同樣的,能將父母的事業成功的接手並做好,也是一個很厲害的富二代。

3.

父母的影響,格局

我們必須要承認,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能富起來的一幫人都是有「跟普通人不同的特質」,可能是敢拼,勤勞,聰明,有政治資源,目光長遠,甚至是不怕死。在這樣的家庭長大的孩子,耳濡目染,一定會被父母影響。

舉個極端點的例子,你知道想跟比爾蓋茨,巴菲特,李嘉誠吃一頓飯要花多少錢嗎?為什麼花這麼多錢也想跟他們吃頓飯?就是因為有價值。而他們的孩子,可以在這樣的人物的教育下成長,所知所得肯定就比我們多了。

所以,從概率上來說,富二代他們「比較多優良品質」的概率肯定會比一般人多,因為他們有個好的父母。

另外,由於富二代接受的教育,認識的人也不同,所以他們的視野會廣很多,這個也是事實了。

4.

裝出來的

身邊有個朋友C,跟家裡拿了100w+在深圳開了一家小西餐廳,但是從未盈利,一直虧本。為什麼?因為C從不上心,一個月可能才去店裡兩三次,連會計賬本都不會看,他只是享受「創業帶給他的身份」,當別人做他做什麼職業時,他可以自豪的說:「創業家!」但是,這個餐廳是賺錢還是虧錢,又有誰知道呢?

C會跟很多朋友說自己多認真為這家餐廳,大部分不了解他的人肯定會認為他「很勵志,很努力」,但是事實又真的是這樣嗎?並不是

5.

追求的目標

一般人創業或者外快都是為了「錢」,但是很多富二代是為了「證明自己」。

說實話,為了錢而奮鬥,這種目標太虛,當我們的工作賺到的錢能「讓自己的生活過得去」的時候,我們很容易懶惰,像我現在也是,吃不飽餓不死,每個月的外快有一兩千快,加上自己的工資,沒什麼太大的經濟壓力,所以人很容易懶,不想再去折騰。

而很多富二代,他們往往將自己的目標定位「超越父母」,所以在為達到目標之前,他們會很努力的奮鬥。

6.

不怕輸,輸得起

這個就不仔細講了,大家都知道原因。

最後再說幾點:

1.我寫這個答案,並不是吹噓富二代有多麼的努力,也並沒有黑這個群體,只是想站在理性的角度上進行分析,如果你不在這幾點範圍內,那也很正常,畢竟世界太複雜,短短几句話很難說清楚

2.我身邊有不少人對富二代的努力有種盲目崇拜,覺得富二代就應該是每天泡妞喝酒玩耍,偶爾見到一個努力的富二代都覺得不可思議。其實我覺得沒必要,因為大家的生長環境不同,沒必要去羨慕努力的富二代,也沒必要自卑,畢竟,「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你在羨慕別人的同時,可能別人也在羨慕著你。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自己過得開心最重要。

3.如果您贊同我的觀念,希望能尊重我的勞動成果,點個贊,感謝

最後,安利一下自己的公眾號。

畢業不等於失業:擅長大學生思維方式,兼職創業具體項目,求職面試乾貨,致力於每個有理想的年輕人,推薦每一個大學生關注。微信公眾號:畢業不等於失業(bybdysy)


就像前面的答案所說,不努力就只能繼承父業了。但繼承父業的另一種說法,就是活在父輩的陰影了。這是稍有抱負的二代都無法接受的。

最近在N刷《瓦崗異聞錄》,裡面有一段羅成和羅藝的對話,我覺得特別切這個題目。

在羅藝提出要求他回北平府守家待業的時候,超級二代羅成是這樣說的:

打造一個讓自己的兒子也能以之自豪的天下,大概就是這些勤奮的富二代官二代們的動力來源吧!


因為他們這些人一直都在被逼著前進。

不好好踢球就只能繼承家族鋼鐵企業的皮爾洛

不好好演戲就只能繼承京都大酒廠的佐佐木藏之介

不好好打球就只能繼承律師事務所的格蘭特希爾

不好好拍動畫電影就只能回去當建築公司的老闆的新海誠

不好好競選總統就只能回去繼續當總裁的川普

不好好弄微軟公司就只能繼承遺產當IBM股東的比爾蓋茨

不好好搞直播就只能回去繼承萬達的王思聰

不好好創辦電商就只能在浙江曲藝協會混吃飯的馬雲

不好好搞房地產就只能在廣東當個廳局級幹部的王石

不好好管理企鵝就只能在深圳航運公司當中層幹部的馬化騰

不好好搞聚美優品就只能在德陽當個小公務員的陳歐

.

.

.

.

.

看到共性沒有?這些人在一出生就已經解決了我們大部分人夢寐以求的事。

我們在成長路上所走的每一步都是小心翼翼的,生怕受到其中某個螺絲釘的影響,導致整個大廈頃刻倒塌。

瞻前顧後,又沒有好的社會資源,又害怕學無所用,還要解決溫飽問題,我們怎麼可能向他們那樣心無旁騖的努力?

與此同時,我們的奮鬥在大家看來既飄渺又遙遠,我們的努力表現的可能性也一直存疑,我們也承受不起轉型或者失敗帶來的巨大後果。相比之下,他們顯得當然比我們努力的多,勤奮的多。

我們所奮鬥,所希望的是生活變好,而他們所奮鬥,所希望的是生活變得更美好。

但,就這一個「更」字,就需要兩代人的心血和歲月的累積!

相關材料引自FUN


  1. 馬太效益:正向循環,越努力收穫的越多。

  2.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滿足低層次需求後,對高層次目標的追求。


我經常聽到這樣兩句話「我爸是我沒辦法超越的一個頂峰」 「我爸在我年紀的時候已經小有成績,我還什麼都沒有、以後他退休了我也沒辦法再靠誰」

說這些話的人,還有很多類似的言論和行動,有的人父親是部長級有的人父親是業界翹楚,愧不如人這詞卻是這些兒子們有時候內心的一個閃念。

三十年前看父敬子,易,三十年後看子敬父,不是一句話那麼簡單。

實際上每個人的人生,都有輸不起之處。


一個朋友,她是家裡最小的妹妹,家境不知道用集團還是財團形容好,反正就是比想像中還要有錢。本科是新加坡國立大學,碩士劍橋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目前準備去悉尼大學讀Marine Microorganism,碩士還是博士我忘了。(卧槽!!!)她說就是去了那麼多國家挺喜歡悉尼,而且對這個專業也比較好奇就想去。(卧槽!!!)

我家算是一個四線城市吧,西南邊境。我努力從四線城市考到北京讀大學,我喜歡北京,我想留在北京。但是剛畢業的我每月起早貪黑拿5K的工資,我想在北京活得更好,我必須努力。

綜上:

我和富二代都在努力,並且我們都有努力的動力。但是整個奮鬥努力的過程是不同的,因為喜歡而努力的過程是討喜的,而為了生存生活而努力的過程是功利平庸的。

自身的角度:

富二代:在實驗室熬幾個通宵每天只睡5個小時,終於把項目做完。之後埋頭圖書館,熬幾個通宵完成論文。雖然累但這些內容還挺有意義的,讓我腦洞大開。

我:每天加班熬夜趕工作,努力維持好和同事的關係,盡量找准機會在領導面前表現。應酬時,老闆說干我就一杯乾!為了更好的未來,我豁出去了!

看客的角度:

對於富二代:你看啊!她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啊!明明可以靠爹媽,但是卻自己那麼積極努力!

對於我:社會就是那麼殘酷,你不努力就是要被踩在腳下,這只是個開始,後年的路還長著呢,努力吧少年!

所以並不是富二代官二代還那麼有動力去上進奮鬥,而是在相同努力下,由於動機和背景的不同,結果往往會被人貼上不同的標籤。

5年後,她通過努力獲得了劍橋哥大悉尼大學的文憑。

5年後,我通過努力從草房搬到四惠,安踏變成了GAP。

可能有些形容不恰當,但是道理還是一樣的。


因為富人努力獲得的回報比窮人多太多


他們這些人是有經驗條的。

當他們殺了一個怪,經驗條就會漲,這是他們看得到的。

他們知道這個遊戲里最簡單的規則。

殺怪,就能升級。

經驗條的增長,就是他們的動力。

但你不行,你沒有或者說看不見自己的經驗條,當你提著劍使出九牛二五之力,殺死一個野怪後,你會感到惶恐。

這他媽到底漲不漲經驗?

你殺了一個,二個,到第三個時,把劍一丟,算了,我這樣努力,也成不了劍聖,在城裡賞花花,除除草,當個武器店老闆,賣賣血瓶,藍瓶,豈不快哉?

然後你就只能在夜市上擺攤了,人們再也聽不到關於劍聖的傳說。

他們這些人是有初始裝備的。

當你拿著小斧頭在砍小蜘蛛,小幼龍時,他們已經身披金甲戰衣,手持屠龍寶刀,去往屠龍的路上了。

龍說,小小年紀,怎膽敢與我一戰?

少年說,我爸姓李。

龍跪了。

小小年紀便嘗到了屠龍的滋味,看到了更大的世界,於是,少年說,我還要看更多。

也許此時,你還在某個鳥不拉屎的村莊旁,舉著某把銹跡斑斕的斧頭,殺著那隻叫不出名字的雞精。

別人屠龍,我殺雞。

累了。

斧頭一丟,洗洗睡吧。

他們這些人是有復活幣的。

某個烈日炎炎的夏天,太陽在你的臉頰上烘烤,因為你買不起頭盔,汗水侵濕了你唯一的布衣,而你還在拚命地殺雞。

太陽照得你上了頭。你大吼一聲:「老子要屠龍。」

你拿著兩把斧頭找到了龍。

龍說:小小年紀,怎膽敢與我一戰。

你說:我姓李,名...

你跪了。

你的遊戲也就結束了。

在你躺下的那一瞬間,看到身旁有個倒下的富二代。

富二代手中有一枚復活幣,他大叫一聲:復活。

於是,在金光的沐浴中。

他又站起來了。


推薦閱讀:

卧室里適合養什麼樣的植物?
23歲男生想學一種樂器有什麼推薦嗎?
有哪些建議給初到海口的知友?
求解這些衣服的面料到底是什麼,它是我們平常衣物中的哪些?
最近想哭,怎麼才能哭?

TAG:生活 | 社會 | 富二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