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時候重男輕女的反而是女性長輩?
如題
因為這樣的女性長輩一生都是這樣過來的,如果她不支持這個觀點,就會變成徹底否定自己的人生。你想,實踐這樣的生活已然讓她失去許多,還不給她「我這麼做雖然苦但是是正確的」的安慰,她就兩頭都不沾了。人有一種認知和行為統一的原始衝動,也就是說怎麼想和怎麼做必須是一致的,短暫的不一致會引起焦慮,人就必須調整行為或調整想法來重新達到平衡。舉個例子,你和戀人分手了你想和好(想),於是你會採取一系列行為(做),這時你的狀態就是穩定的,但如果一直不能和好,希望渺茫,你就會重新調整自己的認知,認為是我不好,或她不好,或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等等以避免身心分裂。這些認同男女不平等的女性長輩已經做了許多這樣的事,又不再有時間改正,只好繼續認同下去。當然她們也可能會做出一些別的結論,比如「當初我太愚蠢」,或」我干不過社會「,但鑒於她們在過去的生活中沒有鼓起勇氣做出有效抵抗,那麼到了晚年她們也更有可能仍沒有勇氣面對自我。
時間不多,講幾個故事吧。
故事一:
我的爺爺奶奶(其實是姥姥姥爺,但是因為我媽沒出嫁,我爸是入贅,所以在稱呼上還是叫做爺爺奶奶,下文也會繼續稱呼為爺爺奶奶)生不了孩子,所以過繼了我母親(他們兩血緣關係上的侄女)做孩子(沒有找男孩是因為畢竟再窮也沒有人家願意送男孩出去)。父親是入贅上門的。奶奶對我母親生兒子的期待大到了極點。幸運的是,我哥哥出生了,代表著爺爺奶奶的香火有了。可想而知我哥哥在這個家裡有多寶貝,他還是襁褓里的嬰兒的時候,外人來我家看他一眼我奶奶都不樂意,說是帶有濁氣。這個寶貝誇張到什麼地步呢,舉個例子,是在他五六歲的時候,我親的爺爺奶奶去世前(也就是我爸的父母,在另一個城市),我爸媽要帶著他回去看一看老人,他們都不允許,把我媽氣得嗷嗷哭。不知道是怕路上顛簸還是別的什麼原因,我現在也沒法妄圖揣測。 我是閨女,故事發展到這裡,是不是覺得我會很慘。其實並沒有。我從小就能明顯感覺到奶奶更喜歡哥哥。但是,其實她也對我很好,在我上幼兒園之前都是她一直照顧我,陪伴我,一樣的關愛我。只是某些時候,她對哥哥更好一些,比如她總是把難得見到的好吃的單獨留給我哥。然後哥哥又偷偷分給我。我並沒有覺得自己少了點愛。至今也仍然很感激她,想念她。故事二:
其實,我並沒有覺得媽媽重男輕女。一直以來,爸媽對我絕對是寶貝得不得了的,一點不比我哥哥差。在生活上,教育上也一直都是一視同仁的。他們經常會向我傳達「奶奶這樣重男輕女「很不好的觀念。有時候還經常會鼓勵我說,你爺爺都說過了,你會比你哥哥更有出息。其實都不用這樣安慰我,我跟我哥很鐵的。 後來, 哥哥生了個閨女。嫂子懷孕很受罪,別人吐三個月,她一直吐到最後,幾乎吃不下什麼東西,最後幾個月要靠打氨基酸針來維持營養。當時早產了一個月,所以我侄女比足月的孩子略弱小,爸爸媽媽很疼愛她,花了很多心血調養她,後來她身體比同齡的女孩還棒棒噠。媽媽那時候已經退休了,平日里我哥嫂上班,都是媽媽獨自帶我侄女,也是付出了很多。我也很疼愛她,覺得她就是我們家的掌上明珠。故事三:
再後來,我懷孕了,懷孕20幾個月的時候吧,建檔醫院的B超沒約上,醫生就讓我去其他醫院自己做一個。那時候正好聽別人說私立醫院可以做四維彩超,還能留下影像和照片,就覺得挺有紀念意義的。於是就去了,然後懷著好奇心,問了一下藍衣服還是紅衣服呀,醫生沒告訴我們。可是看四維照片的時候,隱約可以看出是男孩。正好有個好朋友是醫生,就問了他一嘴,可是他也不告訴我們。我們真心不是在乎男女,只是覺得好奇好玩。後來也就作罷了,覺得這樣帶有懸念也挺好玩的。這事讓我爸媽知道了,他們很生氣,在電話里罵了我們一頓,說不要去看啊,男孩女孩都一樣啊。我當時感覺,他們其實害怕如果看了是個女的,怕我被婆家欺負。 我還記得,當時我都氣哭了,我說我和我老公並不在意性別啊,你們的反應為何那麼激烈,其實是你們自己很在乎吧。 老公是獨子,而且老公同輩的堂兄弟全都生的是閨女,所以如果我生了兒子,在他們家才算是後繼有人了。所以我公婆內心裡應該還挺想抱個孫子的,可是他們從沒有表現出來過,在我懷孕的時候,一直說男女都一樣的。最後我真的生了個兒子。
如果生的是閨女,我其實可能永遠都不會知道,原來他們內心有著怎樣的期盼。因為我相信他們依然會是最合格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依然會對我閨女很好很好,把所有的愛都給她,然後繼續把那份重男輕女的情緒隱藏起來。 但是我生了兒子,他們在我面前就不需要有顧忌了,然後才把其實一直很期待一個孫子的那種喜悅淋漓盡致的表達出來。我媽媽,才開始跟我絮絮叨叨,說多希望我哥哥生的是男孩啊。我當時都有點驚了,我覺得她對我侄女滿滿愛的呀,為什麼還會那麼糾結於性別呢?連我媽媽有時候也說,不就是缺個小丁丁嗎,真氣憤。 我媽有時候會說,那麼大年紀,該享享福了,那麼節約那麼奮鬥賺錢也沒意思了。——對這句話我超贊成,對於她能有這種覺悟我覺得太好了。可是背後的原因是——反正以後的家產也都會變成別人家的了。我超級黑線啊! 有時候又會說,以後我侄女嫁人了就入到別人的的祖墳里了,她和我爸的墳再過幾代就荒了。我很無語。 有時候看到小區里雙胞胎兒子的,兩兄弟的,就湊上去跟人家套近乎,回來悄悄跟我說可以給我侄女物色一個以後來上門。真是操碎了心。 有時候我也會激烈的斥責她,她這些想法真的對我哥嫂和侄女都是很深的傷害。她有時候也會醒悟過來,反省一下。但是大多數時候,都是滿心眼裡對男孩的期盼。當然,她只是在我面前跟我那麼說,在別人面前是不會表露的。但是我覺得她們還是會有感覺的。故事差不多說完了。
說說一些領悟。 一是我們沒辦法苛責父母輩的這些想法,因為這種傳宗接代的觀念就像信仰一樣深深的印在他們的心裡。這種倫理觀念,也是以前這個社會運行的基石。所以儘管受到了新時代的教育,他們自己內心也知道重男輕女是不對的。但是仍然無法改變渴望有男性後代的觀念。因為在他們整個人生歷程中,這個社會的運行規則就是這樣的。女人是要出嫁的,男人是要繼承家庭遺產的,子女是要繼承姓氏的,祖先是要供奉的。這些規則不是寫在本子里的條條框框,而是她們真實的生活,是她們參加過、組織過的無數個姑姑姨姨姐姐妹妹侄女的熱熱鬧鬧的婚禮;是她們真的每天吃住在婆家的房子里,把自己所得全部付給這個家,為這個家庭操勞一生;是她們無數個逢年過節在祖先牌位和祖先墳前扣的頭。 二是即使是在北京這樣的一線城市,像西方那樣基於社會契約的倫理完全沒有建立起來,所以血緣、親緣和地緣的關係,仍然是主流。說白一點,就是「養兒防老」真的是現實。記得知乎有個帖子里說,獨生子女政策不管怎樣,至少減少了對女性的歧視。我覺得確實是這樣。大量的獨生女,被證明同樣也很優秀,也是家庭的棟樑事業的棟樑。這就像一種倒逼。很多獨生子女結合的家庭,出現了不娶不嫁的現象,而未來四個老人的養老,甚至更多老人,也都落在兩個獨生子女的肩膀上,等他們老了,就是孩子和孩子的孩子又要負擔起很多責任。——這又是另一個大的話題了,總而言之,我的感覺是,如果沒有建立新的成熟的養老的方式,仍然是傳統那一套的話,那麼都會沿襲傳統,一個是路徑依賴,一個是畢竟男孩真的看起來更合適承擔這種重任。
三是身為女性,真的會有一種活得很辛苦的感覺,所以想要生一個男孩,也許真的只是不想讓自己的閨女那麼辛苦。 這個只是個人的體驗,所以也無需細說了。尤其是上了年紀,這種感覺會越來越強烈。當然辛苦不等於不幸福。只是有時候看看來時的路,會覺得如果是個男孩,也許很多事情都會不一樣了。當然男人也有男人的辛苦,所有也有很多男的想生個閨女。我媽常說,你們這些年輕人,看著比我們年輕的時候好,但是比我們那會兒累多了。
其實寫那麼多,只有一個心愿,希望等我侄女她們長大了,永遠不要誤會她的奶奶,她的外婆,她的母親,她的姑姑這一些也許有過一瞬間想法的人。她們的愛真的一分都不少。
PS:要提交的時候,回頭再看了一眼題目。發現說的是「為什麼有時候重男輕女的反而是女性長輩?」也就是說,為什麼跟女性長輩比起來,男性長輩有時候倒反不顯得重男輕女。
根據我的人生經驗:在那些你的奶奶和媽媽重男輕女的家庭,你以為爺爺和爸爸真的不重男輕女嗎?想得美嘞!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好不好。只不過,男人更會隱藏自己而已。女的總是沖在前面。我有一些獨生女的朋友都跟我講過,他們的爸爸超寵愛她們,但是在人生歷史的長河中,她們仍舊有那麼一兩次,獲知過原來她爸爸當年也是很期待生個男孩的。只不過,爸爸一般都很理性,不輕易會把這種情緒表現出來。 現在回想一下,好多人生的真相,在你生了一個男孩之後,才暴露出來。不知道生男孩的女同胞們有沒有過同感。這個重男輕女的女長輩,一定有兒子。。。。。
對生下來的孩子好,對自己也好,幹嘛不這麼做?當然,對社會絕對不好
我還發現一點,似乎漂亮的中年女性,就是大概四十多那個年紀的都喜歡生女孩,而長相一般的都重男輕女,不知道為什麼
你自己弱也就算了,還阻礙別人發展,總對你說:人要認命,嫁X隨X。呸,呸,呸。
因為不大從心底里認同這個體制,自己就會活得很痛苦。姐姐供弟弟上學娶媳買房,反抗就會失去社會的(村裡)的支持,她只好說服自己認同這種觀點,久而久之成了這個觀點最堅定的支持者。
中國傳統女性大多患有直男癌,尤以家裡孩子為男孩的為重,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
為什麼有時候愛富嫌貧的反而是窮人?
有一些女性在成長中一直被灌輸女不如男的觀念,以及受到自身經歷的各種歧視事件的影響,她們會深深的希望自己是個男兒身多好!如果是男人,自己這輩子可能會很不一樣。這種女性很容易重男輕女。但我認為她們的出發點不一樣,並不是看不起女性,只是希望是個男兒身,能活得更精彩一些,一輩子不留遺憾。但不管這樣,外部表現出來就是重男輕女,生女很失望,極度想生兒子。
因為自己遭受過不幸,所以只有看著有某方面共同之處的其他人也同樣不幸,才會覺得舒服;並且當這種不幸是自己加諸於其身的時候,會格外身心舒暢同時伴有一種平時很難有的優越感,簡直欲罷不能。對,就是心理變態。女性長輩對別人的孩子尤其如此,其中有一部分會對自己的女兒實行雙重標準,既重男輕女但自己閨女除外;還有一部分則對所有女性都一視同仁的XXXX。
獨生女。我媽認為男生不該進廚房,女生就應該主內,就應該一天上班累成狗還要伺候別人。沒錯,她用的是「伺候」。我第一次慶幸我沒有兄弟。
因為她們的思想一直都是被改造的對象,所以她們被改造得最徹底。
因為生兒子能給她帶來地位和公婆、丈夫的關愛,相反生女兒給她帶來的是痛苦和折磨,而且在舊思想裡面,兒子是土地的代表,同時還是一個家庭力量的代表:兒子越多越不會被別人家欺負。
因為她們都不懂 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因為自己是女孩受到不公平待遇,所以不想自己孩子再遭到這樣待遇了
對比家族裡覺得「男孩更好」「男人應該享有更多選擇和權力」的男性和女性,我倒是覺得他們一樣多…
但最早意識到重男輕女是因為我娘和我的交流多。展示她性別觀念的機會就更多。當然大多數時候她會對我說「你不比男孩子差」,「你是最聰明的」這種話,但交流多了,她會無意識的說出「女孩子的貞潔很重要,身體是屬於另一個人的」「一定要結婚生孩子才是個完整的女人」這種觀點。我爹沒跟我講過這些,但他就更支持男女平權嗎?並沒有。給我娘灌輸貞潔很重要的人正是他啊,朋友們。
所以,這就是倖存者偏差?
可能會關注男女平權問題的人,大多數都有一個」遭遇了男女不平等而選擇妥協的「媽媽,背後是一個同樣妥協的爸爸,乃至背後一整個家族都在社會環境里妥協這種情況下,孩子和男性長輩的溝通都很少我爹對我的意見也大多由我娘轉達給我,有關外公的經歷也是我娘轉述的那些並不重男輕女的長輩,養育出來的小孩大概都不太關注這個問題……還有一些不重男輕女的女性長輩,可能根本就激進到沒有結婚生娃為什麼有的中國人岐視中國人比外國人還狠。
我從身邊來看
第一,在農村很明顯,養女兒的觀念有點像給別人家養孩子,從小養到大,結果成了別人家的人,在別人老人膝下,給別人生兒育女,而自己老了只有想女兒的份,所以以前人養女兒始終覺得不是給自己養的,雖然現在好多了,農村還是有這種感覺,養那麼多年費那麼多心血感情那麼多反而走了去別人家過日子了,何必呢?再說婆家對她不好了不就是給別人家養僕人嘛?生了兒子雖不說全是優點也有很多缺點但是最起碼自己的寶貝兒子不會去別人家成為別人那一戶的。
第二,總覺得女孩不獨立不容易成才,處處不放心女兒,怕受各種傷害,得處處小心和保護,女兒永遠依靠你,而總覺得不能依靠女兒,更不可能女兒大了嫁走了你老了撐起家來,比如病了女兒連背都背不了你,有這種感覺吧,畢竟男人的體力和社會地位女人都遠遠比不上,在社會到處跑能坐在一起互相利用的也是男人,女人在社會的地位還是很低第三,我身邊二十多歲的也都希望先生男孩,因為生了男孩就沒壓力了,壓力來自哪裡呢?來自婆家的希望,來自老公的希望,老公喜歡自己能傳宗接代,所以為了都能開心,自己就不會有很大壓力了。婆婆也是希望她老公能開心。我還不是長輩,而且也談不上輕女,但確實就更喜歡男孩一些不知道是不是異性相吸,從小就更喜歡爺爺、外公、爸爸,而對媽媽、外婆、奶奶的感情會相對淡一些也不喜歡很多女孩子在一起時事多又八卦的狀態所以對於自己的下一代也很自然的就更希望是男孩一些
推薦閱讀:
※如何理解empathy這個詞?
※為什麼越到考試越喜歡看和考試無關的書?
※有人記得自己前世嗎?
※沒有經驗,是否沒有發言權?
※人思考的時候,思維是以某種語言形式被組織、加工、處理的,還是思維本身是獨立於語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