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耳根圓通法門應該如何實修?

看過南懷瑾老師和聖嚴法師的說明,還是有些不得要領。不知道哪位是實修耳根圓通法門的,請給予幫助。謝謝。


摘自四川大學陳兵居士《自在之行——佛法正道論》中的《觀音圓通法釋》:

在遼闊的大乘佛教文化圈內,佛教聖者中影響最為深廣者,莫過於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施予無量眾生安全感的觀世音菩薩。然而,從來祈禱觀音菩薩保佑救度者無數,了解觀音菩薩因何成道,並學做觀音菩薩者,並沒有多少。《楞嚴經》觀音圓通章,記載觀音菩薩自我介紹他當初循何路徑修行,何以成就有感必應的不思議功德之原理、方法,其意旨,不僅在教人信賴依怙觀音菩薩,而且在教人開發自性本具潛能,學做觀音菩薩。觀音菩薩修證圓通的方法,被選定為最宜於此世界眾生修習的法門,歷來為禪宗、凈土宗等所宗本。這段經文言簡意賅,古今諸家註疏不無歧異,初學者往往難以領解。本文特融會諸疏,參以己見,予以解釋,以供學做觀音、學修觀音圓通法門者參考。

一門深入與觀音圓通

經載:釋迦牟尼佛因侍者阿難遭摩登伽女所攝之難,循循善誘,多方為阿難解析解脫的關鍵在於體證本來心性之義。阿難及法會大眾俱聞十分微塵數佛異口同音告言:

「汝欲識知俱生無明,使汝輪轉生死結根,唯汝六根,更無他物;汝復欲知無上菩提,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眾生因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無始無明積習,不知六識所分別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相,皆緣生如幻、唯心所現,而執之為離心實有自體,於是被六塵幻相所粘所縛,盲目地跟著感覺、知覺走,生命能量被六根所起煩惱惡業作無價值、負價值的耗散,迷昧本來清凈自在的心地,釀成六道輪迴的苦果,如佛所言:「六為賊媒,劫自家寶」。欲求解脫諸苦、出離生死,還必須從六根著手,解除六根門頭的無明煩惱之結。釋尊以挽巾為六結、又能結為譬喻,說明「六解一亡」的道理。六解一亡的捷徑,是從六根中選擇一根深入觀修,謂之「一門深入」。佛言:

「隨拔一根,脫粘內伏,伏歸元真,發本明耀,耀性發明,諸餘五粘,應拔解脫。」

於六根中隨選一根,內向調伏自心,把心從塵相泥垢的膠粘中拔出來,令其復歸於未起妄念、本不生滅的本元真性,使心性本具的智慧光明放射。當智慧放射光明之時,其餘五根的粘縛,也自然一齊解脫。文殊菩薩以偈頌概括這一門深入的法要說:

「雖見諸根動,要以一機抽,息機歸寂然,諸幻成無性。六根亦如是,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一處成休復,六用皆不成。塵垢應念消,成圓明凈妙。余塵尚諸學,明極即如來。」

意謂六根雖然都起妄動,但離妄歸真,最好是先抽掉其中一根發起妄動的機關,使妄念止息,歸於寂然不動的本元真心,其時六塵幻相的本來空性便會自然顯露。六根共依一個能覺能知之性而有,由六種感知器官的分工,分成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六門因緣所生法,就象一條手巾挽成六個相連的活結。只要一根的妄動止息,六根的妄動也就一齊止息。就象只要解開手巾所挽的一個結,其餘諸結也便同時解開,回復手巾的本來面目。六根妄動一旦止息,六塵垢染便當下消亡,呈現出心體圓明凈妙的本來面目,這即是明心見性、見道。如果還有煩惱習氣未斷盡,便是功果尚未圓滿的有學位聖人,到煩惱盡凈、覺性圓明至極,便人了如來大覺之位。成佛的捷徑便是如此。

一門深入,並非如呂澂先生《楞嚴百偽》所言,為余經所不宣,而是大小乘各種禪入門的通途。如小乘禪二甘露門的數息觀,是從攝鼻根入門,不凈觀是從攝眼根入門,大乘禪的念佛三昧、真如三昧,是從攝意根入門。密乘禪本尊瑜伽雖重三密相應,同時攝身、口、意三根,但也說僅從一密尤口密入門,亦可成佛。從一門入,以一攝六,易於集中心力,是修習止觀的捷徑。就象打仗,先集中優勢兵力攻克敵方薄弱的一翼,是克敵致勝的妙計。

六根乃至十八界,雖然皆可一門深入而達圓通,但六根現行的功用不無圓通與否之別。一門深入,應選擇一個最具圓通性、最適合個人根器的根門深入,就其圓通性而返歸心源。

為詳細闡明此意,佛不自講說,而命會中諸大菩薩、大阿羅漢,各各彙報自己當初發心修道人三摩地而獲圓通的門徑,諸聖者一一應命呈說,所入門徑各有不同,六根、六塵、六識、六大無所不有,共成二十五種圓通法門。以證明無論從六根、六塵、六識、六大中任何一門入手,向內反觀能見聞覺知的常住自性,擺脫向外馳逐六塵境相的妄念之粘著系縛,一條路走到內心深處去,都可趣歸心源性海。諸聖各各呈說後,佛評價他們的修行「實無優劣、前後差別」,門門皆趣解脫之域。然法貴當機,乃命文殊菩薩對二十五圓通法門進行揀選,選出其中最適合阿難及佛滅度後此世界眾生的根機,因而是最易成就的法門。

文殊菩薩對二十五圓通法門一一作了評論,認為前二十四種法門,皆未能以現行最具圓通功用的根識為依靠,都不當機,唯有最後一門觀世音菩薩所修從耳根證圓通的路子,最為契機。其偈云:

「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體,清凈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

謂音聲是這個世界出世的佛說法的載體,眾生系從耳門聽佛說法而人佛法之門。禪修,也應以耳根為門而深入。

「此是微塵佛,一路涅槃門,過去諸如來,斯門已成就,現在諸菩薩,令各入圓明,未來修學人,當依如是法。

我亦從中證,非唯觀世音。」

從耳根入門修證圓通,不僅是觀音菩薩的成功之路,而且是十方三世諸佛菩薩、包括文殊菩薩自己所人的涅槃之門。未來的學佛人,自應循此門徑。偈還說:

「成就涅槃心,觀世音為最,自余諸方便,皆是佛威神。」

高推觀世音菩薩法門最為第一,此外的其它圓通法門,都是仗佛威神法力加持的方便道。可見觀音圓通法門是如何契理契機了。

耳根為何「圓通超余者」、「方便易成就」?

所謂「圓通」,意為周遍無礙或圓滿通達法性。《三藏法數》釋云:

「性體周遍曰圓,妙用無礙曰通。」

周遍無礙、超越時空的東西或圓滿通達萬法體性的智慧,從世間的任何物質現象和學問知識中是無法找到的,宇宙萬物,無不在時空中生滅變易,無不有礙,無能周遍;門門科學、種種知識,無不局於一隅,無不在增長翻新。周遍無礙、具超越性智慧的「圓通」,只有到世間最為靈妙之物——人心中去找。然「集起日心」,人心,從現象來看,無非是眼耳鼻舌身意諸根功能的集合體,六根中,眼、鼻、舌、身、意五根,顯然都是因緣和合而生識,因而其功能也決定是生滅無常、有限有礙的,如文殊菩薩偈所說:

「目非觀障外,口鼻亦復然,身以合方知,心念紛無緒。」

眼睛視物,必須藉助境物當前、無遮障、有光明等諸緣,任缺一緣便無法形成可以辨知的視覺映象,一層薄窗紙,便可隔斷視線,縱目所及,不過八里十里。口舌的味覺功能更多局限,只有把東西放在嘴裡,接觸舌頭,才能辨知其味道。身根的觸覺作用也是如此,須得皮膚接觸,才能得到有關的冷熱軟硬等觸覺。鼻根的嗅覺功能稍靈敏些,可以隔幾米遠聞到花香糞臭等氣味,但再遠些就聞不到了。意識所起的念頭,則紛來沓至,此起彼落,有如江河的波浪,沒有一刻能停得住。總之,眼、鼻、舌、身、意五根都是有礙、有局限性的,其功用並不圓通。但耳朵的聽覺作用則不同,在講六解一亡之前,佛便以「擊鐘驗常」的教學方法把耳根的聞性本來具圓通性的道理講得很明白,文殊菩薩更以偈總結說:

「譬如人靜居,十方俱擊鼓,十處一時聞,此則圓真實。」

「隔垣聽音響,遐邇俱可聞,五根所不齊,是則通真實。音聲性動靜,聞中為有無,無聲號無聞,非實聞無性。聲無既無滅,聲有亦非生。生滅二圓離,是則常真實。縱令在夢想,不為不思無。」

大意謂聽覺不受空間方位的限制,東南西北、上下左右,四面八方來的聲音,都可以同時聽到,聽覺還能超越障礙物,即使隔著堵牆,也能聽到牆那邊的聲音。大點的聲音,就是遠在幾十里之外,也能聽到,據說過去北京大鐘寺的鐘聲,便可遠傳三五十里。聲塵雖然也是依因緣生、生滅不住,動則有聲,靜則無聲,但那能聽聞的覺性,並不生滅動靜,如佛為阿難擊鐘一下,令聞其聲,鐘聲消歇,耳際雖無聲響,現寂靜相,但只是聲塵(聲波)未來耳邊,並非聞性亦隨鐘聲消失,試再擊鐘一下,還能了了聽聞,說明只是聲塵在聽聞中生滅動靜,能聞之性從來未嘗生滅,而是不生不滅,常覺不動。即使在夢中,聞性亦未必完全失去作用。佛舉例說,有一人酣睡,其家有人在舂米,這人夢中便會聽到鐘鼓響,醒後方知是杵音,說明其能聞之性並未眠昧。能聞之性既然不生不滅,能超越空間、物質障礙,豈不正是圓通之物?

文殊菩薩偈說:「眾生迷本聞,循聲故流轉。」——眾生從來不知自己的能聞之性不生不滅、周遍無礙,而只知道追隨生滅無常的聲塵,被聲塵牽著轉,一會兒被好聽的軟言媚語所誘,一會兒被難聽的斥罵之聲所惱,被噪音所干擾,整日馳逐不息,眼鼻舌身意五根也莫不如此,被虛幻的色香味觸法五塵所粘所縛,終生不得安寧自在,萬劫難得出離生死。佛在經中諄諄告誡我們:

「以諸眾生無始來循諸色聲,逐念流轉,曾不開悟性凈妙常,不循所常,逐諸生滅,由是生生雜染流轉。若棄生滅,守於真常,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時銷落,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云何不成無上知覺!」

欲圖超出生死流轉的惡性循環,只有逆轉無始以來被色聲香味觸法牽著轉的積習,離生滅變幻的色聲等六塵,守住本來真常的覺性,當自性常寂的智慧之光迸現時,根塵識三緣和合而生的妄念煙雲便會銷落於自性空中,遠離了六塵雲翳和妄情積垢的遮蔽,能窺見萬法真實體相的法眼便會打開,到得那時,成佛與否,都成了剩語。

經中力說耳根圓通,只是說耳根現行的功用,較其餘五根更具圓通性,就其圓通功用,修證圓通,猶如就路還家,最易下手,並非說其餘五根絕對不具圓通性,不可作圓通之門。經中以空間的四方與時間的三世相乘,說六根最多具一千二百功德,其中眼、鼻、身三根最為有礙,功德不圓,僅具八百功德,耳、舌、意三根各圓具一千二百功德。耳、舌、意三根中,與舌、意二根相比,耳根的功德顯然更為圓通。

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從最具圓通性的耳根入門觀修,脫粘內伏,伏歸元真,明見自性,觀世音菩薩是成就的典型。經中載他應佛教敕,為阿難及後世眾生自述當初發心修道的緣起說:

「憶念往昔無數恆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觀世音菩薩發心修道,是在無數恆河沙劫以前,當時出世的佛也叫觀世音,表示這位佛陀是從耳門證圓通而特得觀聽自在。觀世音菩薩在觀世音古佛那裡受三皈依,聽佛說法,發上求佛道、下度眾生的大菩提心,然後按觀世音佛的教導,修止觀法門。觀世音佛教他的修學次第,是「從聞思修入三摩地」,與釋迦牟尼佛三乘教法皆循聞、思、修的次第一致。聞,謂聽聞佛說法,牢記其言句,理解其義理,獲得聞慧。佛佛道同,觀世音佛所說的法,自當與釋迦牟尼佛所說法一味,無非以四諦、十二因緣、三法印、一實相印、三學六度等為核心。而觀世音菩薩所得的聞慧,尤應以從耳根入門證圓通的原理、方法為精要,一如《楞嚴經》中釋尊為阿難及後世眾生所開示者。思,是對所聞的教法深思熟慮,在禪觀中抉擇其義蘊,深心領悟,獲得確認為決定如此的思慧或正見。修,謂以思慧、正見為主導,真履實踐,修學三學六度等,獲得超越言思的實相般若或修慧,以之斷煩惱、入涅槃,所修諸行中,尤以修心修定慧,為證得修慧的直接途徑。這是顯密諸宗、三乘佛法修學的通途,耳根圓通法門也不能例外。標榜「教外別傳」的祖師禪,其實亦不出這一路子,昔日初祖達摩大師,便以「藉教」(得聞思慧)為「悟宗」(明心見性)的前提。至於修禪必備的重要加行持戒,自亦當包括於聞思修中。古人註疏多以「從聞思修」分配以下修證耳根圓通法門的次第,釋聞思修的「聞」為反聞自性,這樣便忽略了得聞思慧或正見的必要加行,為一重大失誤。

觀世音古佛教誡的先發菩提心,次得聞思慧,是修定習禪必備的資糧和加行,三乘教典對備足資糧加行至為強調,不具資糧加行而修定,容易起障入魔,不可能見性證果。現在有些人參禪入魔、長參不悟,其根本原因,便是不具真正發心、得聞思慧的加行,僅死抱一句話頭以為究竟佛法,不按佛陀開示的正道次第修學,盲修瞎練,只能是自誤誤人。

觀世音古佛所說「入三摩地」之「三摩地」,為梵文Samadnt的音譯,意譯為定、等持、心一境性,泛指持續專註一善緣而離散亂昏沉的心境。此經中的三摩地,尤二十五圓通法門的三摩地,並非泛指一切定境,多指獲證圓通、通達心性而安住不動的定境,具體名「金剛三昧」,為《般若經》等所舉百八三昧之一。觀音菩薩所入的三摩地,經中具稱「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意為從聞性熏修證如幻三昧的金剛三昧。如幻三昧,謂於此定中,能通達一切諸法悉同幻化,因而能起如幻術般的神通變化,《大智度論》謂住如幻三昧中,「能於十方世界變化,遍滿其中」。金剛三昧,謂於定中徹證法性,其定力、智慧猶如金剛一樣無堅不摧,能斷滅一切煩惱,「於諸法無不通達,令諸三昧各得其用。」(《大智度論》)這種三昧一般說為三乘行者功果將圓滿時,最後所證窮盡法性、斷盡煩惱的三昧,實為《起信論》所說真如三昧、禪宗所說一行三昧、般若三昧圓滿徹證時的境界,亦即經中所奉為主題的「首楞嚴(健行)三昧」。冠以「如幻聞熏聞修」,表示此三昧從耳根入門、以聞性熏修而證圓通,在自在觀聽及幻化方面的功德特別突出。

耳根圓通的修證次第

觀世音菩薩對他當初從耳根入門修證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的次第,亦即觀世音佛所教聞思修中「修」的過程,介紹得十分精采扼要,有人分為六步,筆者認為宜分為三大階段。第一階段是: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即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

最初入門觀修,是從「聞」人手,這裡的聞,與前面「聞思修」的聞含義有所不同,當為文殊菩薩偈所言「反聞聞自性」的聞。偈云:「將聞持佛佛,何不自聞聞?」——只知聽佛說法,記誦佛所說如標月之指的言句,何如按佛所示法去修心,依佛指月之指所指的方向,去聽聞自己的能聞之性?這句話中的三個「聞」字,第一個為聽聞義,第二個為反聞義,第三個為能聞之性義。偈又說:

「大眾及阿難,旋汝倒聞機,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圓通實如是。」

教誡阿難及我等眾生,撥轉自己倒客為主、只知向外追逐聲塵的機關按扭,令其指向內心,用聽覺去向內心深處反聽能聽聞的自性,只有依靠那常住不變的自性,才能成就無上佛果,這是觀音圓通法門的基本法則。「十方微塵佛,一路涅槃門」,十方世界的無量諸佛,都是踏著這條路到達涅槃彼岸的。

反聞聞自性的具體方法,經中未詳言,據筆者管窺,當有如下三途:

一、於聽到自然音聲時向內反聞自性。這大概是觀世音菩薩當初所用的方法。反聞聞自性,應在耳根聽聞的功用顯現——聽到音聲時,一反從來只知分別音聲相、心意循聲流轉的習慣,反內細細觀聽那能聽聞的自性。據說觀世音菩薩當年修行時,是在大海邊,聽海潮的聲音來了又去,乃就此聽海潮音時間內反觀不來不去的能聞之性。這個功夫任何場所、任何時候都可以做。人在醒覺時,只要不是特別專註於某一點,耳邊總有聲音,在城市裡整天有機動車的轟鳴和汽笛聲,想不聽見還不那麼容易,即使走到深山古剎,在人聲俱寂的深夜,也還有鳥啼蟲鳴,及風吹水流之聲,就是萬籟俱寂,只要稍微靜下來,便會聽到自己的呼吸聲、心跳聲,象簫笛蟲鳴似的「心音」,乃至血液流動之聲。凡有聲音時,都可做反聞功夫,若是利根,回光便可頓悟,鈍根人反覆用功,真積力久,也終會有心花發明的一天。

二、於自念自聽中反聞。這是由耳根入門修止,在止的定心上修觀,念佛禪的執持名號和密乘瑜伽的口密(持誦真言),便是循此路徑。修觀音圓通者,最好持誦「南無觀世音菩薩」的聖號,或持誦觀世音菩薩的真言如六字大明咒等,祈禱觀世音菩薩加持。或持阿彌陀佛名號,或持其它真言亦可,先口念耳聽(出聲念),一字一句,聽得清清楚楚,不會散亂昏沉間雜,攝心漸趨一念,次則轉為心念心聽(默念),繼而轉入神念神聽(在意識深層默念),到這時便能恆久入定。不少人把這個功夫叫做反聞自性,實際上這還只是繫心聲塵以修止。須在定心中,向內反觀體究能聞的自性是什麼,才能算作反聞自性。也可播放唱誦觀音名號等的錄音,先攝心靜聽,待心寂定後反照聞性。這樣在止的定心上反聞觀修,一旦照見自性,較易長久定於所見自性上,進入定慧一體之境,是一條較為穩當的路子。也可用反聞自然音聲的方法,止觀並行,邊念邊反聞。若先有反聞自性的作意加行,則只要直下持念佛號、真言,至念而無念時,也往往會獲得頓悟,見到自性。若無加行,則雖力極功深,往往住著於世間定境,難得發慧。

三、以特殊方便頓觀。可用一引磬或金剛鈴,於放舍萬念、不住不著中,鳴擊一聲,專註觀聽,聞聲與反聞同時進行,全身心溶入其深長細微的餘音中,當餘音聲歇之際,抓住那寂然不動的剎那,以正見護持,便可頓見寂然不動的能聞之性。

反聞自性的功夫,雖然是從耳門去聞,實際上主要還是用第六意識去觀照。第六意識是修習一切止觀的主人翁,具有照了宰御的殊勝功用,反聞自性也不能離了它。經中不說「反觀」而言「反聞」者,蓋反聞,指第六意識專一與耳識相合,去反聞能聞之性。聞的作用為現量,反聞,意味著這種功夫不是意識純用概念分別的思維方式去推度穿鑿,而是用與耳識相合的意識現量去細心地反照。這種功夫要反反覆復、綿綿密密地做,想擺脫無始以來心識與聲塵粘合不分的強大慣性力量,把能聞之性從聽聞過程中剝離出來,不是輕而易舉的事,必須勤勤用功,徐徐深入。經中用一個「旋」字來描述這一過程,極為形象。旋,就象把螺絲帽從螺母上旋下來,是要耐心地一圈圈擰旋,不可能一下子拔出來。

做反聞自性的功夫,起初必然雜念紛沓,常把反聞之心打斷,用力攝心,散亂昏沉漸漸被降伏,向內反聞的功夫連成片,接成流,如水流連續不斷時,便是經中所說的「人流」。此所謂「流」,是連續專註反聞自性之耳俱意識流,而非入聖流、預流果之流,南宋戒環法師《要解》稱之為「法流」。人流與宗門參禪功夫中的「打成一片」大略是同一境界。當反聞入流、力極功深之時,便會忽然忘失所分別的聲塵相和所反聞的聞性之相,這叫「人流亡所」。宋長水子璿《義疏》》釋云:

「初觀聞性,返照離緣,不隨前塵流轉起滅,故云入流亡所。」

所,與「能」相對待,指所觀所聞的對象。「亡」是無意識地、不知不覺地失掉,就象人丟了東西,總是在不知不覺之時。若故意想忘掉、丟掉所觀所聞,這故意忘棄之一念,便成了「所」,反而不易忘失。就象人故意丟掉一件不喜歡的東西,心裡也還是知道那東西丟在什麼地方。人流亡所,須由反聞功力純熟,自然而臻。而意外的境緣,對打破能所、獲得頓悟,往往能起促成作用,如忽然聽到一聲驚雷等。

能、所互相依待,成一因緣和合法,有如三支蘆葦互相支撐而豎立,隨去一支,餘二即倒。所聞既已忘失,能聞也便失去了依待,於是能、所頓消,一個離因緣和合、不生不滅的本元心地,便會自然豁露,這叫「所入即寂」。「所入」,指所反聞的自性,文殊菩薩偈云:

「聞非自然生,因聲有名字,旋聞與聲脫,能脫欲誰名?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

能聞的耳識,依所聞的聲塵而有,非自然本有,如聽到汽笛聲的「聽到」,不離所聽的汽笛聲,當旋歸本元,擺脫聲塵的粘合之時,耳識隨聲塵而忘失,那被解脫的聞性,自是離名離相,「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正是孤迥迥、赤裸裸的本來心地?不正是離絕名言戲論的諸法實相?只要從耳根一門深入,返歸心源,其餘五根也就失去了能生起妄想煩惱的無明根株,自然一齊解脫,就象從一條支流上溯到大河的源頭時,也就到達了這條河其餘支流的源頭。

修行者一旦達到此境,便現量見到了從未體認到的真常自性,見到了不同於生滅無常之萬象的「常」、「寂」(離生滅去來)。《大日經·住心品》所言破第一重粗妄執而「見寂然界」的所見,蓋即如此。見此真常,便能對佛法「涅槃寂靜」等義理獲得決定的信解,深信依自性必能解脫生死,初步獲得諸法無我的空智,亦即經中所說的「此根初解,先得人空」,見人無我。

當見真常自性、人無我理之時,並非是一無所聞、一無所知,若一無所聞、一無所知是見性,聾子、白痴豈不常見自性?「所入即寂」的寂,並非死寂,而是息滅煩惱妄動、顯發本來空智和自性功用的寂。所入即寂,應是本心寂然不動,而觀聽自在,昭昭靈靈,聲塵雖仍在耳識中來去,乃至聽覺更為敏銳,聽得到常人聽不到的微細聲,但聲塵不再能牽粘本心,智慧照見「動寂二相瞭然不生」。動,指聲塵來到耳際,靜,指無聲塵擾動之寂靜,有聲與無聲,都是耳識所了別的境相。「瞭然不生」,謂明明了了地照見動靜二相本來無生、不生,即無生,並非聽不到聲音及無聲音,而是見聲塵(包括寂靜相)生無所從來,滅無所去處,無一離心自有的實體,如同幻化,也就是以直覺照見動靜二相的實相——緣起無自性(無性)。文殊菩薩偈中的「息機歸寂然,諸幻成無性」,即是此義。

觀音菩薩修證金剛三昧的第二階段是:

「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

第一階段雖然旋聞歸元,明見自性寂然不動,動靜二相皆同幻化,但功夫尚未純熟,定力尚未堅固,智慧尚未圓滿。或者僅是剎那間的頓悟,僅解決了個知見問題;或者雖有定力,能信任所悟,但未達念念不迷,念念見性,還有被境緣所牽、迷失本心之時,必須著力用功,故能聞與所聞的對立尚未打破,意識完全轉為智慧。依前所得正見修一行三昧,對治妄念,消融煩惱,正見不提起來時還須用反聞的功夫重新提起,使定力漸漸增長,這叫「如是漸增」。漸增,謂定力的增長、煩惱習氣的凈除必須漸積,禪門謂之頓悟漸修,經中稱「理可頓悟,乘悟並消,事非頓除,因次第盡」。功夫純熟,晝夜絕大多數時候能保任所悟不失,常恆安住於自性,不須作意做反聞自性的功夫,其時能聞與所聞的二元對立才能打破,即「聞所聞盡。」盡,謂反聞的功夫已做到盡頭,不須再做。到達境地,自覺恆常住於一能覺能悟。昭靈不昧的真常心,古人喻為「似鏡長明」。若住著於這真常心,於真常心起一絲有見,則不離大我之執,著《金剛經》所說我、人、眾生、壽者四我相中的壽者相,誤認末那識所執阿賴耶為大我,不得真正見道。只要有個能覺照的分別心在,則必有所覺境相(真常心相)為其依待,不得超出二元對立的因緣生法境界。須連這能覺之心亦不住著,「不住」亦不住著,謂之「盡聞不住」。如此,方能打破能覺所覺的對待,證見本來自性空,名「覺所覺空」。空,謂照見能覺所覺皆無自性,實相、心性超一切二元對待、離一切言思心行。用禪師的話講,這叫「打破鏡來與汝相見」。修行到此,才初步證見諸法實相,得一切智,入見道位,超出世間生滅境界。然所證的智慧尚不究竟,還須繼續努力進修,走完修行的第三階段:

「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出世出世間。」

第二階段證空見道後,才真正進入修道位,須以所證的空智(一切智),斷滅自心煩惱,滌除第七、八識俱生的煩惱習氣種子,斷盡思惑;還須以空智為導修菩薩行六度四攝,斷盡度人利生中所起的塵沙惑,通達一切濟度眾生的智慧方便,得道種智。修道位中,仍有能空所空的二元對待未被打破,只要尚有一思惑、塵沙惑未被消融於空智中,便有能空所空在。若住著於空,則不離法執,不顯妙用,墜於二乘偏空,不能超越出世間。不住於空,六度萬行齊修,修到福智雙全,諸惑盡凈,空智達到極圓,能空所空的對立被打破時,才破根本無明,超識陰(阿賴耶識所藏法執種習),遠離微細生滅,真正寂滅的境界方才現前,其時始證金剛三昧,得無生忍,不僅超出世間生死,而且超出世間的二乘境界。這就是經中所言:

「空性圓明,成法解脫,解脫法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薩從三摩地得無生忍。」

得法解脫,謂解脫法執、所知障。得無生忍,一般說為七八地菩薩境地,意為安住於諸法本來無生的正智而任運不動,不同於第一階段的「瞭然不生」,僅僅是明了無生的理而已。

若以宗門的三關配以上三大階段,則第一階段可名初關,頓悟見性,此時的悟,依宗密大師的說法,當屬解悟;第二階段可名重關,獲得證悟,入三乘聖位;第三階段可名末後關,拂除悟跡,任運自在,入七地以上菩薩位。

依藏密大手印的見修行果及四瑜伽修證次第,則第一階段屬見,初見光明體;第二階段屬修或定,從專一瑜伽入離戲瑜伽,由資糧、加行位入初地見道位;第三階段屬行與果,從一味瑜伽入無修瑜伽,當八到十二地境界。

依相宗的大乘道次第,則第一階段屬資糧位,第二階段從加行位入見道位,第三階段從修道位至究竟位。

依天台宗六即佛義,則第一階段屬名字即佛,為外凡位;第二階段從觀行即佛至相似即佛,入內凡位;第三階段屬分證即至究竟即佛,從入初住斷一分根本無明、證一分佛果功德,至究竟成佛。

又,以上三大階段,既可作長時漸修證果的次第,又可作一念頓悟見性的次第。若能於一念間反聞自性,打破能聞所聞、能覺所覺、能空所空三層二元對立,則「一鏃透三關」,一念頓了,見解齊佛。這即是經中所言「理可頓悟」。但即使悟齊諸佛,也還只是名字即佛,只是悟理,尚須漸修,只有在事上證得三身四智,得到有如觀世音菩薩的無礙妙用,才算實際證道,獲得圓通。

歷三階段獲證圓通的訣要,是以緣起性空的正見為導,逐層打破能聞所聞、能覺所覺、能空所空的二元對待,真正達能所雙亡、一真獨露。此須以加行所得聞思慧為指導。若不深解「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智亦無得」等般若要領,不以之為訣,難免住著於某種世間定境,誤認貌似寂靜、實則微細生滅的東西為真常自性,不可能打破能聞所聞、能覺所覺、能空所空三層中一層比一層深細的妄執,證見本來空性,而經中觀音菩薩所示修證三摩地的言句,即可奉為禪修的口訣,依之修持,較參看話頭公案,更為穩妥。

圓通之果與自性觀音

觀世音菩薩從聞思修人金剛三昧,得無生忍後,證得圓通,智慧「十方圓明」,獲得超出世間因果界和出世間二乘境界的不可思議的濟度一切眾生的無障妙用,經中總結為兩種殊勝、四種不思議無作妙德。兩種殊勝是:

「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

因為證得了十方諸佛所證得的佛心,與十方諸佛同一法身,同一心肝,也就與十方諸佛同一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由此大慈大悲力,能自然應無量眾生之緣,化現出佛、獨覺、聲聞、梵王、帝釋、自在天、大自在天、天大將軍、四天王、人王、宰官、婆羅門、僧尼、居士、婦女等三十二種化身(「三十二應」),為眾生說法,隨其根性慾求,令其獲得世間、出世間的種種成就。

「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所證真心,無量無邊,與十方六道眾生同一體性,以眾生心為心,與眾生心心相連,故能有感皆通,當眾生遇危厄急難渴求觀音菩薩濟度拔救之時,能即時覺知,其婆心慈腸與眾生的悲仰依怙之心相應,獲得十四種能施予眾生無畏的功德,能令至心祈念者即時解脫水、火、刀兵、鬼魔賊難、王難等諸般厄難,遠離貪瞋痴,滿足生男育女之願求。

四種不可思議無作妙德,是能現眾多妙容,或慈或威,具千百萬手眼,說一一神咒,能令觀念其形其咒的眾生獲得無畏;能令無量世界的眾生敬仰祈念,令其「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長壽得長壽,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滿足一切世間、出世間的善願。

觀世音菩薩何以由金剛三昧獲得如此不可思議的無礙妙用?經中一一略示其原理,本文不擬一一詳釋。總而言之,觀世音菩薩所證功德,為心性本來具有的圓通功德之實現。其所證心性,超越一切物質、空間、時間之障礙,超越能、所的二元對待,「根境圓融,無對所對」,「六根圓通,明照無二,含十方界,立大圓鏡」,「見聞覺知不能分隔,成一圓融清凈寶覺」,乃能無所不照,無所不知,表相為千眼乃至八萬四千清凈寶目,示觀聽無礙。心性超絕一切故,具足一切,具足六根、六識、六塵、六大等一切相用,而又超越六根、六識、六塵、六大等相用。心性真空而妙有,妙有而真空,故能隨念而轉,隨意變現,隨緣出生世間、出世間的種種相用,現為千手乃至八萬四千母陀羅手,表方便多門。由此能以自證無礙妙用、無作妙力加持自心性中的眾生,尤當眾生具深心祈念觀音菩薩慈悲救度的凈因時,其渴仰之心與觀音菩薩的無緣大悲立即相互感應,契合一致,接受觀音菩薩加持的信息渠道暢通無阻,觀世音菩薩所證超越世間一切障礙的無礙妙用、無作妙力就得以加持予眾生,激發眾生心性本具的無礙妙用,從而發現為超越世間物質、時空等障礙的不思議感應。尤其是因觀音菩薩從耳門證得圓通,自在觀聽的妙用最為突出,當眾生至心稱念表其證德的「觀世音」名號時,最易感得菩薩的護念加持。《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云:

「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確實誠諦不虛,古今感應斑斑,不勝枚舉。而稱名即得解脫的原理,在於觀世音菩薩「不自觀音,以觀觀者」,證得觀聽自在。

觀世音菩薩由金剛三昧證得救度眾生的無作妙力,乃其修道之初所發菩提心的凈因所成熟的勝果。若不先發廣大菩提心,雖修耳根圓通法門,也易墮入二乘境界,灰身滅智,開發不出濟度眾生的無礙妙用,因而也就不能窮徹法性,破盡無明、觀世音菩薩所證無作妙用,也必由齊修六度四攝而成就,非僅依三摩地法門。經中「空覺極圓」一語及「修」之一字,即概括了六度四攝的修行。

觀世音菩薩所證不思議無礙妙用,乃一切眾生自性中所平等具足,人人自性中都有個自在觀音,只不過被妄念遮蔽,不得顯現而已。深信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和神力,應學習菩薩的榜樣,發菩提心,得聞思慧,按觀音菩薩所示法則修行,直探心源,開發自性潛具的不思議功德。這是觀世音菩薩、諸佛菩薩所深心期望於我等眾生者,依法修行,是對觀世音菩薩最大的報恩,以此心此行祈念觀世音,則與觀世音菩薩心心相應,更能感得菩薩的護念加持。

筆者在明白了觀世音菩薩修行成就的原理後,深心慶悅,自信學觀音菩薩的榜樣發心修行,將來必能證得觀音菩薩的功德。因感於自己青少年時期寂寞彷徨的痛苦,及生死流轉中難逢善友的痛苦,對眾生的此類需求和痛苦深生同情,發願在不太久遠的將來,成就「善友菩薩」,能應眾生對善友的需求,化種種形,以一個摯友的平等姿態,為其提供安慰、忠告和幫助,使其在人生旅途、生死流轉中不感寂寞無依,不迷失方向,直趨究竟安樂的歸宿地。願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護念加持,令筆者和無量學佛眾生速滿菩提心愿。

  南無觀世音菩薩摩訶薩!

  南無自性觀世音菩薩!


這個問題理應由出家師父回答,學生有啥學習上的問題都是先找老師呀,這個實修的問題也一樣,找出家師父問問才對。經師父同意,我把師父的開示貼上來了。我師父是禪宗的,師父說:「宗門可以指導教下。」請各位請看完再評論,謝謝啦!

------------分割線-----------禁止轉載----------禁止複製粘貼盜用-----------想要鏈接請私信----------

說起來我在常住已經過了第二個年了,實實在在的第二個年了。但是,到了過年的時候,才發現,去年曾經從頭到尾跟過的一些程序都忘得一乾二淨,對我來講好像是從頭學的一樣。這叫什麼?這叫做忘性大。為什麼會忘性大?自己檢討一下就知道根源了。一個是去年工夫不好,但是最主要的還是去年沒發大心,沒承擔,跟著混。反正師父們走哪兒,我混到哪兒。

  (此處音頻有缺失)

  它裡頭包含的工夫太多。教下的人講《普門品》好講。為什麼好講?講一講名相,講一講文字。單單後邊那些偈子,也夠講一陣。咱們宗門不允許依文解字,反而不好講。因為咱們一切都要往工夫上邊去會。

  觀世音菩薩的這個《普門品》,主要講的就是觀世音菩薩如何觀娑婆世界眾生的音聲,觀了以後又如何去行,去救度。實際上徹頭徹尾就是在給咱們示現觀世音菩薩自己所修的法門,耳根圓通法門。這個在《楞嚴經》裡面有提到,《耳根圓通章》。為什麼後來佛讓文殊師利菩薩挑揀這些所有的圓通法門的時候,文殊師利菩薩挑出了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章》呢?一個是因為觀世音菩薩是大慈大悲,他的願力很大。他的慈悲很平等,最合適咱們娑婆世界所有眾生的根器。也就是說他的教化對象應該是最廣的,他的分別念和執著心應該是最小的。有人說觀世音菩薩都是十地大菩薩了,還有執著嗎?還有分別嗎?當然有。雖然他老人家是古佛乘願而來,早已成正法明如來。但是,既然是示現,就老老實實地示現。如果他示現住的菩薩位,行持是佛的行持,或者是羅漢的行持,那他就不是住自己的本位。所以他的所謂的分別,和執著,也是一種示現。

  說到這邊,還是想起印光大師的那句經典:我觀眾生皆是菩薩,唯我一人是凡夫。為什麼這樣說?我知道我自己的修行到哪個位置,但是在我還沒有證聖量以前,我是沒有能力去洞察別人和其它眾生的修行果位的。那怎麼辦啊?一切往好處迴向,往好處想,才能不漏福報,不漏培福培慧的因緣,不漏掉任何的善緣。而且從調伏我慢、我執這塊兒的因緣上來看,觀眾生皆是菩薩,一點也沒錯。所以就這句,如果大家有心思,要好好地從行持上去做,去修的話,其實就這句就夠了。

  那麼文殊師利菩薩挑選出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章》的第二個因緣是什麼?娑婆世界裡邊教化的一類主要的眾生就是咱們人。在娑婆世界裡邊,只要是有形有相的有情眾生,它一個最大的長處就是耳根利。所以觀世音菩薩的這個耳根圓通的行持,可以說對咱們來講是最為當機的。所有的圓通法門,既然它稱為圓通,那就是能開大智慧,能通成佛之道的法門,本來沒有高低上下之分。只是文殊師利菩薩慈悲,根據咱們娑婆世界的眾生的根器,來挑選,替咱們挑選出了觀世音菩薩這個耳根圓通的法門。所以大家在聽《耳根圓通章》的同時,千萬不要去貶低其它的圓通法門,更不要認為其它的那些菩薩所修的法門不如觀世音菩薩這個法門好。如果存在這樣的心思,那咱們就種下了謗法的因緣。

  這是咱們講開示以前,開始系統地學習以前,必須要跟大家講明白的。

  剛才說到,觀世音菩薩的《普門品》,講的實際上就是觀世音菩薩如何用他的耳根圓通這個辦法,這個行持辦法,來做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度化一切眾生。所以,我決定,除了講《普門品》以外,要結合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章》來講。這個結合來講,不是說一字一句地講,而是像以前我跟大家講過的那兩次的開示一樣,從修行上講,從工夫上講。如果大家有感興趣的話,希望大家提前能夠擠一些時間,好好地讀一讀《耳根圓通章》這一品,在《楞嚴經》裡邊節選出來的。

  講開示,主要是要讓大家都得法喜,都能受益。這是所有的三寶師父講開示,講佛法的目的。如果到後邊只是師父講師父的,聽的人聽自己的,沒有什麼受用的話,那麼我相信這樣的開示,它的功德和它的作用還是有限的。這不是我希望看到的結果。說到這邊,我就想起師父他老人家昨天給大家講的一個隨機開示。應該是前天吧?他老人家講到,修行人,其實真正的修行人,特別是禪宗的,特別是禪宗裡邊的,咱們的臨濟宗的,會用工夫的修行人,只要皈依佛這句就夠了。為什麼?因為皈依佛意味著皈依覺。時時覺照現前。什麼叫覺照現前?換一句話說,也就是咱們說的叫觀照當下。(小編註:師父應機教化,平時開示中要求大家皈依三寶,更多地是反對所謂的「二寶居士」甚至「一寶居士」。)

  有些人,這個人不只是在家人,還包括有一部分出家師父,做事情沒有一點點整體規劃。不要說全盤規划了,哪怕他在做的手頭的事情,也沒有一點數。東一榔錘,西一棒子。做一件小事,來來回回反覆地跑,跑無數次。別人五分鐘能幹完的事情,他十五分鐘還干不完。好歹幹完了,還漏洞百出,尾巴滿滿。事情還做不好,還挨一頓罵。這是為什麼?這除了按世法來講的,沒有幹活的經驗以外,從咱們佛法來講,就是叫做沒有工夫。當然,這裡邊的工夫只是粗淺的工夫,還達不到深層次的,比如說參話頭,甚至參到渾然無一物,這麼個狀態。還不是。這裡邊所說的工夫,只是把你手頭的事情,包括你做事的同時,你周圍的環境能夠覺照在你的腦袋瓜中間,這麼一個工夫。

  按理講,這沒學佛的人,只要有一定的社會經驗,只要反應比較靈活的人,要具備這點,並不很難。為什麼咱們學了佛,特別是在常住幹活,反而還做不到呢?是常住不靈驗,佛菩薩不加持,還是師父太凶,罵的過厲害了?我看不是。是因為自己不發心。發心發心,不是說你整天在那兒幹活幹個不停就叫發心。要求的是不單能幹活,而且能幹好活,而且要如理如法地干。自己能從幹活中間得到法喜,開到智慧,這才是真正的發心。比如像我剛才說的,人家五分鐘的活,你十五分鐘才能幹完,而且幹完了以後還尾巴滿滿地,漏洞百出,還要別人來給你指正,來替你干,那你這乾的是什麼活?動了別人的念頭不要緊,說多了自己還煩惱了,你能有什麼法喜啊?所以說沒有法喜的活,你並不是真正的發心。真正的發心,真正的受益,那是不會為幹活所煩惱,不會為你手中的活所煩惱,所負擔。反過來是越干越輕鬆,越干越開智慧,越懂得門道。佛法是一個開智慧的法門。如果你在你所有的行持中間,在你的日常生活中,你沒辦法把你所聽的,把你所理解的轉為用,轉為道用——這個道,不只是你在修行的時候,你在誦經的時候,上殿過堂的時候,才叫道,包括平時所說所做的一切。如果不能轉為道用的話,那可見,你並沒有得到佛法的好處,就是說你根本不懂得佛法,也稱不上是一個修行人。難道你能說是佛法不靈嗎?佛法是最上法,無上法,最圓融的法。包含一切的,怎麼到你這兒就不靈了?自己就不檢點檢點嗎?換過來說,如果咱們學佛,聽法聽教,聽著聽著,並沒有聽出味道來,對自己的行持,對自己的生活沒有任何幫助。那我奉勸你們,是不是該考慮考慮,自己對這個法當機不當機,聽懂了沒有?會不會聽?所以師父他老人家要求咱們修行人一開始就要學會聽話。而且要聽話會。

  切實可行的行持方法,只要你老老實實地聽話,依教奉行,無論是在世法,出世法上,吃不了虧。只會智慧與日增長,福報智慧海海地往上升。肯定不會聽了一年還是這樣,聽了兩年還是這樣,坐在這兒天天聽開示還是那樣。同樣的毛病,剛剛說了,是,師父,等一下又犯。

  所以說,自己有沒有當機,有沒有受用?當自己沒有受用的時候,尾巴很多的時候,要自己先檢點好自己,這到底是怎麼了?依教奉行了沒有?比如有沒有恭敬三寶啊?有沒有信心具足啊?有沒有往修行上會啊?有沒有發心發願啊?這都要自己檢點的。就好像一堂殿,這堂殿要上好,需要大家一塊兒來護的,不是靠一個人或兩個人,你這殿堂就能莊嚴了,法器還需要分工呢。這就是發心。沒發心,什麼都不用講。世間法上邊,任何的單位,也需要那種做事靈活,而且聰明,反應靈敏的人。什麼事情都能為單位著想,為同事著想,這麼樣的人。那種像死木頭棒子一樣,錯誤,而且是低級錯誤,犯了一次又一次,講了一遍又一遍還不改的,做事情也不動腦筋,分不清東西南北的,走哪兒誰都不歡迎。這在世間法上,叫做什麼?叫做大家都喜歡有積極向上的心態的人。佛法上,就叫做大家都喜歡發心精進的人。這是一樣的道理。

  再比如說,師父在教化徒弟的時候,一般是有因緣的。這個因緣,有時候是好事,有時候是壞事。有時候當機眾就是教化的這個人。有時候是通過教化他,給旁邊的人聽的。不要以為師父罵一個人,就罵那個人,跟其他人就沒關係了。咱們修行人,常常要有常慚愧的心。看到一些不如理,不如法的現象,首先,要檢點自己,是不是自己曾經也那樣做過,也那樣想過。如果有,如果有,當下懺悔,發願,我們以後發願不這樣。如果沒有,警告自己,千萬不要那樣。這是一個修行人必須具備的素質。叫做什麼?知慚知愧,畏懼因果。如果咱們這兩點做不到的話,那和那些不懂佛法的,不識因果的,有什麼不一樣?

  所以說學佛學佛,一樣在那兒學,學出來,有的人模人樣,有的就不是了。當然,也有的上根利器的,頓超十地無難事,也有。但是不管怎麼樣,只要是有向上走的修行人,我相信他們應該都有做到如下三點。第一,恭敬三寶,信心具足。第二,畏懼因果,收攝身心。第三,發大心愿,千方百計地做好每一件事情。只有這樣子,才能真正地得到三寶的加持,才能培上無漏的福報,才能開大智慧。要不從哪兒來啊?

------------分割線-----------禁止轉載----------禁止複製粘貼盜用-----------想要鏈接請私信----------師父的開示結束----------------------------------------------------------------------

我認為無論學什麼都應該優先請教專業人士,更何況學佛,修行上的事情,應該請教實修的出家師父。在家人說的,並不一定是正確的,是沒有保證的。就像有教師資格證才能上崗授課,只有出家師父才有資格說法。如果有人想和師父親近的,請私信我。

能耐心看完的讀者,非常感謝!並且,願認真看完的三寶弟子們修行無礙!

能做到真正以三寶為師的人是具有大福報的!


謝邀:古往今來,講述「耳根圓通法門」的不知凡幾,知道為什麼你不得要領么?說實話,對受眾是有相當的要求的。現在又來知乎上發問,別人又洋洋洒洒給你講了一通,你聽之後更是迷上加迷,暈頭轉向。

  • 你以為《楞嚴經》前面洋洋洒洒那麼長一段是幹什麼的?其實就是為後面的「 二十五圓通法門作鋪陳」。這就是所謂「解行相資」,你理上的東西搞不清楚,修行起來就是不得要領。要不就是事倍功半。坐在哪裡修行所謂「耳根圓通法門」,其實只是在坐馳,耳朵跟著聲音跑,心裡忙的跟打仗一樣。這樣基本沒多大效果。
  • 理上的東西要怎麼明?上來別人給你說一兩句,你就明白了?我們不是六祖,還得一步一步老老實實從聞思開始,你把《楞嚴經》理解的差不多七七八八了。基本可以摸到點門道,知道如何上手,而且能理解法門背後的意義,每一步的小竅門大概你也有所把握。這樣修行起來,「快、准、狠」這才是事半功倍。

其實佛經很多都是互相應證的,當你把《楞嚴經》讀明白了,你回過頭去看《觀經》里這句:「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然後再回過頭來看《楞嚴經》,你會發現其中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才是訣竅中的訣竅。「 都攝六根,凈念相繼

  • 開口念佛號,耳聽心聞,其實就是「 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 」。這才是最穩妥的,最易下手的「耳根圓通」。念至極處,「根塵不二心佛不二」

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故我念佛心,全體是法界。


謝邀!

這個實修問題其實要很小心回答。如果一不小心,則是導人入邪,斷人慧命。

在此,先引用宣化上人就耳根圓通法門用《楞嚴經》裡觀世音菩薩所說而做的開示: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初於聞中】:最初是由耳根聞性中,下手來修,以耳根為所入之妙門。這「聞中」二個字,要特別注意。不是肉耳之中,不是耳識之中,亦不是意識之中;而是不生不滅的聞性,亦即如來藏性之中。

  【入流亡所】:入流是入流照自性,不向外馳求,心光時常內注。出流是攀緣外塵。攀緣外面聲塵,便是生死侖回結縛。不要跟聲塵跑,而是收拾身心,迴光返照,反聞聞自性,入聖人之法性流。忘卻外邊聲塵,沒有動相,就解除第一個動塵之結,叫做入流亡所。亡即解脫,所是聲塵。

  【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既亡動塵,還要再反聞入流,不能住於靜境,因靜境是色陰區域。直到動靜二境都不生,才能達到所入既寂。這時第二個靜結亦解了。聲塵完全寂滅,動靜二相都瞭然不再生,就破了色陰。

  【如是漸增。聞所聞盡】:根結既解,漸次再修,增加定力,則能聞之根,亦隨所聞而俱盡,沒有能受和所受,解去第三個根結,同時亦破了前五識的受陰。

  【盡聞不住。覺所覺空】:能聞和所聞既消盡,還有知覺,還有我相,故要再修,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達到知亦不知,覺亦不覺,覺所覺空的時候,就解除第四個覺結。這時能覺和所覺都沒有,就全無執著,亦破了第六意識的想陰。

  【空覺極圓。空所空滅】:能覺與所覺既空,還要再修,參究空何所依,至到覺空極圓的時候,能空與所空都消除凈盡,就解開第五個空覺,同時亦破第七識行陰。

  【生滅既滅,寂滅現前】:能空與所空都滅,還有個滅字。有滅就有生,故要再修,直到生相和滅相都消盡,才解除第六個滅結。同時亦破第八識阿賴耶識的識陰。生滅二字,總指諸結,因動滅靜生,靜滅根生。根滅覺生,覺滅空生,空滅滅生,六結就是生滅法。滅相最難解,要滅相全消,才能達到不生不滅,才能親見本來面目。現在六結盡解,五陰全破,妄盡真露,就是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得證圓通了。

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

  在寂滅現前的時候,忽然我超越世間和出世間。六凡眾生有我執,三界眾生有法執,故都不能超越世間和出世間。我這時就和十方世界融合無礙,盡大地是我自性的光明,盡虛空是我自性的體相。同時得到二種殊勝的境界。

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上者可以和十方諸佛的本妙覺心,互相融合,和十方如來同一慈悲心。下可以和六道眾生融合,合而為一,對他們受苦罹難,都具悲心切切,要救度他們離苦得樂。

可見,這裡關鍵在於通過修定而達於「聞性」。「聞性」者,真心之妙用,於耳為「聞性」,於眼為「見性」。而徹悟達者,自體用一如,而六根互通,所謂但得本何愁末。整個耳根圓通篇對於法門的描述即是如何通過修習耳根法門而達本-「聞性」。於「聞性」上透得體用一如,即「圓通」,即「寂滅現前」。宣化上人這個開示很清晰,將從最開始的「初於聞中,入流忘所」的第一步開始,依照定中次第,於「色、受、想、行、識」五陰逐步透過。

至於,如何起修?不少人開始以佛號或者念咒作為以音聲攝心。不住於音聲上,而反聞;後不再口念而於心念,一步一步至「入流忘所」。這個還是相對容易的。不過很多人於修定的時候,就容易在這裡停止,因為「靜」境的確是很舒服。但是必需繼續,要與「靜」亦不住,方能「動靜二相,瞭然不生」。這才是破色陰。才是第一步。

「能聞」「所聞」已盡,兩階不住,方是破受陰,此時輕安很是舒服。但於此時,仍有想陰之「覺」,亦是輕安由來,故菩薩說「覺所覺空」,即「能覺」和「所覺」階空,此即體悟「覺」之緣起,不於此住,而破想陰。至此,很多人以為已經有所得著。其實在此,那個知「空」的,只不過是行陰作祟。宣化上人說這個是「七識」的玩弄我們。要知道,七識「末那識」執第八識「阿賴耶識」為我。在禪宗有說「打七」是將第七識打破。

如何破第七識的行陰呢?自是繼續於定中參究此「空」之源頭,那個是「能空」的?那個是「所空」?知此「因緣和合」「緣起性空」的是那個?破得這個,就達阿賴耶識這個種子識的「一切種子如暴流」境地。此時貌似一念不生,一切任由此中流出,如過眼雲煙,不作攀附,有人於此歡喜若狂,實在甚是危險,此亦得少為多,若作聖解,即入邪,因為七識行陰之破,雖能於八識明瞭,此不過是破一念無明。因為雖是一切皆「滅」這裡自是有生有滅。見種子因緣生滅的起處,還不是那個不生不滅的。很多於此住步,則落入黑漆桶,如個活死人,了無生氣,因未能活用,未轉識成智。這正是禪宗所謂「百尺竿頭再進步」之處,破得這個「滅」相,方是破識陰。不然,就被無始無明所惑。

如果有一些蕭平實或者他正覺同修會的信徒說見性就是見如來藏識,這個只是在無始無明裡面打轉,還是被識陰作弄,就算說得頭頭是道,實際上還是誤己誤人。

於定中以及修行中所見所覺,皆需摒棄,詳細要注意的請參照《楞嚴經》五十陰魔,也就是五陰誤導我們的各十個容易入邪之處。

希望上面的粗淺分享能於題主修行上有所幫助。


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

觀世音菩薩。觀察世間,自然界一切音聲而悟道而成道的。所以他的報告在《楞嚴經》上很重要一段。他的報告第一句話:從聞思修入三摩地。這是佛要他起來報告的,釋迦牟尼佛要他起來報告,他就報告,最後的第二十五位,他是第二十五位作報告的,二十五位文殊菩薩做結論的。

他說我的修行法門,用耳朵聽聲音,從「聞」耳朵會聽,也不是參話頭,也不是念佛,從耳根進入。這個世界有個耳根,一切聲音都聽到了。所以你看,觀世音菩薩在普陀山,尤其聽那個海潮音,潮水來或者在溪水旁邊,聽那個流水滴滴答答,潮水轟隆轟攏一陣一陣的浪潮,叫海潮的音聲。吵人的不得了,就在吵人裡頭修。耳朵會聽見聲音,

這個聲音一進入,進來以後,自己用智慧去參究了。「思」,思考,就是參究,禪宗講參,也包括了思考。耳朵是個空的啊,聲音進來裡頭耳膜就反應,聽見了。聽過了,聲音到那裡去了,這是一個聲音,聲音的性,本空。你說空嗎?有,當下就空。從聞一切音聲,或者聽自己內心的,血液的流動,思想的音聲,一聲一聲,入三摩地,到達入定的境界。他利用耳根起修,到達入定境界。那麼,他用功的過程,簡單明了的把原則給我們報告。

第一步,耳朵聽到聲音,旁邊的人呼吸聲音也聽到,什麼都聽到,在鬧市裡頭汽車吵的呀,都聽到。你說聲音好煩人,煩是你意識煩,第六意識煩,聲音根本無所謂煩不煩。如果你練習慣了,像我們有時候經過那個機器間,或者是飛機要起飛了,在飛機下面站著,兩個耳朵轟……好像快要聾了,你馬上把耳根聽的功能一空,什麼都不起作用了。耳朵為什麼震聾了?是你因為聲音進入耳膜,你意識心配上了,意識一著急,神經一緊張,耳膜震破了。如果意識不著急,神經不去緊張,你整個放鬆了,沒有事埃同樣道理,他說所以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於聞中,開始聽,聽一切聲音,每一個聲音都聽到,慢慢地也不是用心去聽,自然聽到,自己老是在那裡靜,這個聲音來了,就聽到,聲音跑掉就走了。入流亡所,慢慢聽啊……「入流」到什麼流,不是流水,證入了自性的法性的功能之流了。於聞思修,初於聞中入流,證入法性之流。亡所,慢慢就忘掉了所聽的是什麼,狗叫同我講話的聲音是一樣,不起分別了,入流,進入法性之流之性,忘記了所以然,所聽的聲音了,第一步,他說。

第二步呢,所入既寂,所聽的聲音進來都沒有妨礙了,自己內心非常清凈,寂滅,到達這個境界的時候,怎麼樣?動靜二相,瞭然不生,進入菩薩的大定的境界,得無生法忍。動相,是聽到聲音。沒有聲音的時候,有沒有現狀呢,有境界沒有,有啊,什麼都聽不見,也在聽,那個是靜相。有聲音是動相,剛才我們在走一樣,大家都在走是動相,一個香板,啪,一拍定住了,定住了這一剎那,什麼聲音都沒有,這是靜相。兩個現象,並不一定說動相不對,靜相就是道,不是這個意思哦。動也是相,靜也是相,正反的,等於這個手心也是手,手背也是手。動也是相,靜也是相。真的道在那裡,能動能靜的那個本能那個自性。動靜二相,瞭然,都清楚,動來了聲音來了知道聲音聲音去了知道沒有聲音,動靜瞭然不生,一個雜念妄想都不動了,第二步功夫。觀世音菩薩都給你講了,修持經驗都有,是你們自己看經學經,一邊學,差不多觀世音菩薩還要跟我們學呢,自己沒有用心。

第三步,如是漸增。這個樣子的境界,如是,就是這樣。漸,慢慢……不要急,只要你功夫到了,漸漸地增加這個境界。聞所聞盡,聽到聲音,能聽聲音的動相的,能知道靜相的,這個能聞之性,聞,所聞的境界都空,都沒有了,聞所聞盡,都沒有了。那我們講什麼都空了,他沒有講空了。「聞」,聽到的。能聞之性,所聞的。都空了,能所都空了,慢慢的都亡了。盡聞不住,你覺得,什麼都聽不見了,什麼都空了,這個境界認為自己了不起了,不要,還要放下,不理,沒有關係,盡聞不祝那麼這個時候。

第四步,你會覺得自己能夠知道,能夠靈靈覺覺的自性,覺所覺空,能夠知覺一切的,以及自己本身能覺的作用,能覺所覺都空了,真正達到空靈的境界。然後,空覺極圓,空所空滅,在空的境界慢慢修持,久了以後,能空的與所空的都沒有,不是沒有,達到圓滿境界,圓滿,不能說他空,也不能說他有,也不能說他非空,也不能說他非有,空有都不分了,空覺極圓,空所空滅。連空也沒有,連空也空掉了。有個空,已經不空了嘛!最後呢,連空也不空。生滅既滅,能生能動能靜生滅法,這個都寂滅了。寂滅現前,自己的本性本來面目就現出來了,就是這個樣子。

念佛圓通法門

大聲出聲念

很寧靜順著自己出入息念,一口氣念,譬如說大聲念,南無……南無阿彌陀佛(師示範)……你沒有計算吧,我剛才只一口氣念了數聲,中間不準呼吸哦,這口氣念完了,不管念南無,曉得自己氣沒有了,嘴巴一閉不要吸氣哦,心也跟著沒有雜念寧靜下來,它自然會呼吸,就是安那般那出入息了。自然呼吸,呼吸充滿了,氣充滿了,念頭雜念就來了,跟著就念,把雜念、這個念法我們叫做肉包子打狗,狗就是我們的雜念,雜念一來,肉包子就阿彌陀佛,碰,一打,那個狗就吃肉包子了,就把狗吃掉了。雜念就沒有了,先要靜下來,四顧無人、旁邊人也忘掉了,南無阿彌陀佛…… 什麼都沒有,念頭自然空了么,不過大聲念要出聲念 。

金剛念

金剛念誦 , 金剛念是嘴唇不動、牙齒不準動,嘴巴微張開,舌頭在彈動,這個方法修好了,就是真正安那般那。這個聲音發的是從丹田,就是上來,一直到頂,中脈的,就把他震開了中脈的方法,金剛念誦,記住哦,嘴唇牙齒不動,一口氣一口氣念,給這個音聲會定住了,心裡雜念煩惱會清凈了,業障真會消了,南無阿彌陀佛,……(示範)嘴唇沒有動哦,牙齒不準動哦,舌頭裡頭,自己兩個耳朵不聽外面,迴轉聽自己聲音,觀音哦,兩個耳朵眼睛不看外面,返照自己的心聲哦,心的聲音啦,身體打坐、聽音,南無阿彌陀佛…(師示範)愈念,你氣愈長,你命愈長 。

瑜伽念

就是《瑜伽師弟論》瑜伽念,既不出聲也不微聲,心裡頭念頭在念,耳朵迴轉來聽心裡頭那個念頭,眼睛迴轉來、六根都迴轉來,所以《楞嚴經》你翻開,《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把念佛到修成開悟成佛之路,三、四個步驟都告訴你了。

第一步,大勢至菩薩告訴你,「都攝六根」一句話,都攝六根,「都」就是攏總,把你眼睛迴轉來、耳朵迴轉來,心裡不要亂想,通通在念佛的身心上面,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什麼叫凈念?你念念念,念到後來雜念沒有了,念佛這一念也沒有了,沒有了就沒有念,空靈的,這個空靈這一念就是唯心凈土。心就靜了,你如果這個上面就定下去,就是念佛三昧了,如果有一點念頭,一動你心就又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凈念相繼,這個凈,不是清靜的靜,乾乾淨淨那個凈,就是凈土的凈,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把所有的密法都傳給你了 。

摘自《南禪七日》

耳根圓通法門在《南禪七日》第十五盤附

念佛視頻在《南禪七日》第19集,開頭就是這段。此段看視頻,師親自示範的,更好理解一些。


真真服了你們,其實非常簡單,用《大寶積經》文殊菩薩的一句話說就是:
「聞一切聲離諸聲相。」——大寶積經,第八十七卷大神變會


[轉載]修耳根圓通真正最得力的方法

這個方法比較可靠


1、聽外面的聲音

2、聽心臟跳動的聲音

3、聽後腦勺玉枕的聲音

三個選一個聽

第一個修成了會是什麼樣的 我忘記了....

第二個修成了會聽到心臟的跳動如雷音、血液流動如大海浪潮的聲音

第三個是法界音 修成了即使在鬧市不注意去聽也會聽到遍布空間的法界音 據說修成了也會聽到其他眾生的音

第三個我試了兩次 確實兩次都聽到了 毛骨悚然 沒敢練

現在練的是第二個。

________

題外話一句 不僅是用心聽,你還可以用心感受

比如很憂鬱的人可以去感受胸腔或者喉嚨 ...最慢半小時後也會有反應 會嘔吐 可能會發抖 悲傷的情緒會如潮水般湧出 吐到不能再吐基本就不會憂鬱了。


所有講耳根圓通的大師,又有哪一位真正的講出此法門的具體修法!要真正弄明白圓通耳根法門的具體修法,必須1.研讀有關觀世音菩薩修行經過的83部佛經2.研讀有關文殊菩薩的佛經。因為觀音文殊都是修此法門成就的。由於很少有人有這個精力時間和智慧去研讀,所以這個方向雖然對,但很難行。給你個提示:耳根圓通法門不是一個單一的所謂的法門,而是一個修行體系的法門。比如觀音之【心經之咒,大悲咒,十一面神咒,准提咒,不空絹索神變真言,蓮花如意……施食的咒語……六字大明咒………】。。。。。簡而言之:此法門是一系列的咒語。至於如何修,不是幾句話就能說明白的。遠離大師吧,都是徒有虛名吧了。回歸佛經吧,依法為師。


分享兩篇耳根圓通實修的開示(來源於南嶽明心寺大乘法語彙編,轉載自立靈修行網)

第一篇:何為圓通根修行

釋迦牟尼佛說:以圓通根反觀內修,修行一天所獲得的成就,相當於非圓通根修行,修行一劫所獲得的成就。請問,何為圓通根修行?

答:你有六個好朋友,對於他們的感情,如膠似漆,日夜不舍,纏纏綿綿,如影相隨,你對於這六位朋友的愛戀,超過了對自己的關注,朋友的痛苦就成為了你的痛苦,朋友的幸福就成為了你的幸福,你將朋友當做了自己,朋友所見、所想、所聞、所知、所觸、所嘗、所聽,就成為了你的所見、所想、所嘗、所觸、所知、所聽,朋友的喜怒哀樂替代了你的選擇。

朋友的見聞覺知替代了你的判斷,朋友取代了你,你成為了朋友意識、意願、企圖的奴隸,你因自己對朋友的貪愛,而被朋友的需求瓜分了自己的生命,你以朋友們的喜怒哀樂,見聞覺知,痛苦與幸福,思維與意識,情感與慾望,來表現著自己的生命,你生命的完整,卻被朋友們紛雜混亂的需求,割裂成為了流浪六道輪迴生死的眾生。

這六個朋友是——眼,耳,鼻,舌,身,意,你對於他們的愛戀,以他們的角度滿足著他們的願望,呈現出——色,聲,香,味,觸,法,六種內心覺受體驗境界,你錯誤地將朋友的生命特質,當作了自己的生命樣貌,體現出——見到,聽到,聞到,嘗到,意識到,感觸到,這六種生命的表現,你的朋友替代了你,替代你的人,迷惑你的心,迷惑你心靈的朋友,塑造出你被他們束縛的樣子。

你被朋友的塑造所牽引,被朋友的習氣所奴役,卻堅定的認為,朋友的喜怒哀樂、見聞覺知、習氣覺受就是真實的自己,你對朋友就是自己的認知,聚合了你對朋友的貪愛覺受,認可朋友的體驗,推動著朋友牽引你的認知,在你的原本面貌中,塑造出被朋友們的特質、願望、覺受、體驗所刻畫出來的品質。這個被朋友們的習氣、特質、功效所塑造刻畫出來的,後天的你,可變的你,你的自我,我執識,就是外道所說的神識,佛陀所說的末那識,也就是我們凡夫所說的靈魂,通俗的講,就是我們內心細膩覺受之中的願望。

你的朋友——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利用你對於他們的貪戀認可,牽引你呈現出——見到,聞到,聽到,嘗到,意識到,感觸到,這六種認知,你原本是六識的根本,卻被六根迷惑,形成六識分別,因分別取捨,而迷惑你的我執識,在你的心靈上演了——色,聲,香,味,觸,法,六種凡塵境界。六根,六識,六塵,相續交織,形成了我們所看到、聽到、嘗到、認識到、理解到、感受到、接觸到的現實世界;六根,六識,六塵,融會貫通,形成了我們內心體驗世界的層層細膩感受,以及認知世界的層層疊疊、無限深入的細膩妄想念頭。

你就活在,朋友們為你編織而成的,無限深入、無限細膩、無限廣袤的層層疊疊體驗覺受,與無限微觀的、層層疊疊的妄想念頭相續聚合而成的,夢境世界之中。這個世界沒有升起處,也沒有停止時,無始劫來漫漫相續,輪迴不休,而承載這個,沒有生處也沒有滅處,龐雜廣袤無際世界的,就是心靈對於存在的覺知,覺知存在,存在感固化覺知,就是阿賴耶識,也就是眾生原始本性,對本性的覺知分別,因分別而有存在,因存在感,而呈現覺知分別之延續,存在感就是空間,對存在的覺知分別,延伸出空間的過去、當下與未來,覺知對空間變易相續的取捨,呈現出時間的流動,時空是心靈對存在體驗的延續,這就是三界六道的源頭,生死輪迴的起始。

佛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覺海性澄圓,圓澄覺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國土,知覺乃眾生。

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

漚滅空本無,況復諸三有!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

——《楞嚴經》

你深愛你的六位朋友,剎那間糾纏不休,無量劫未曾分離,你虔誠的認為,朋友的所想就是自己的所想,朋友的所見所聞,喜怒哀樂,情感體驗,意識分別,就是真實的自我,朋友們的覺受體驗,意識分別就是自我的真實。朋友們用你對他們的貪愛,牽引著你,綁架著你,奴役著你,鞭打著你,塑造你成為符合他們習氣,體現他們意志的奴隸,你心甘情願成為六根取捨的奴隸,沉迷在五欲六塵營造出的幻影牢籠中,津津有味、樂此不倦的活著,更確切地說,我們所認為的自我,是被六根、六塵、六識相續交織形成的業障,所被活著。

直到有一天你遭遇了佛法,你發自靈魂深處,於心靈本源對如來升起了絕對純凈、絕對虔誠的信仰。

如來清凈德相,你信若神明;如來所說法理,你至心奉行;如來所說戒律,你虔誠遵守;如來所說法義,你視為生命。

當你聽到釋迦牟尼佛,對阿難說:「切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你心靈升起了反思,難道自己深愛的,糾纏生生世世的好朋友,竟然不是自己?你又聽釋迦牟尼佛說:六根功用類似於賊子,因我們認為六根所知是真實,從而被六塵境界所蒙蔽,根塵境界牽引心識,蒙蔽圓覺自性,就好像富豪引狼入室,認賊做兒子,賊子將會偷竊我們的財產,令我們傾家蕩產。

佛陀教導我們說,六根六塵六識,類似於旅客,暫時安居於自心這個旅店中,心靈覺性是旅店的主人,主人理應安住掌管這個居所,而不是任由外來的旅客,霸佔掌握了旅店居所的管理權。

可是事實上,你回想自己經歷的前半生,在你的眼、耳、鼻、舌、身、意中,那能見、能聞、能聽、能觸、能嘗、能意的心靈覺性,這個肉身旅店的主人,早已經被肉體六根,所見、所聞、所意、所觸、所知、所觸的塵色體驗,給蒙蔽綁架了,你早已經成為了六根驅使的奴隸,成為了六塵牢籠的囚徒,成為了六識塑造的傀儡,你早就迷失了自己,沉淪在習氣妄想的深淵中,生生死死絕望輪迴。

這一切苦難的源頭,僅僅是因為你,無限虔誠六根的真實,僅僅是由於你,無比熱愛六根提供的名色。

佛說:無明乃為父,貪愛名為母。

你決定,要與六根賊子們一刀兩斷,你決定,要從六根塵境塑造的因果幻影中,脫離輪迴,你發自內心的摒棄,建立在六根六識基礎之上,形成的諸種境界;從喜怒哀樂驚恐懼中解脫,從色香聲味觸法聚合而成的慾望情感體驗覺受中逃離,你厭倦了生死輪迴,你恐懼自己再一次陷入心靈無明黑暗的輪迴苦海中,絕望的掙扎。

你於心靈深處,升起來出離心。

一切修行,皆因圓滿出離心而有成就。
當你意識到,自己的親密愛人,片刻不離的好朋友,竟然是綁架自己,欺騙自己無數生的騙子,雖然你一時之間無法離開他,無法當機立斷與他分離,可是,懷疑的種子,卻從此種在了你的內心,你的心靈開始隨時警惕、覺察六根賊子們,對於你心靈覺照的牽引、蒙蔽與欺騙,你安住在心靈內觀自我的清醒清澈中,開始以專註的清醒心,不間斷地覺察大腦意識的概念相續,不間斷地體察心靈感受中,覺受對體驗的取捨。

你的心,已經確實明白了六根、六塵、六識,不是你自己,那麼,心靈對六根、六塵、六識的專註清醒的觀察,就不再是他們所掌控的妄想自我,你就從六根、六識、六塵的控制蒙蔽中,張開了心靈能分辨真偽的眼睛。

《大佛頂首楞嚴經》中,觀世音菩薩於「耳根圓通章中」對我們說: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

心靈清醒純澈的觀察中,六根六塵六識相續展現出來世界,就不再有所謂的善惡、美醜、高下、對錯、生死,就不再有自我、他人、眾生、世界的名相,有的只是——心靈中,習氣記憶相續,所浮現的現象;有的只是心靈對現象,感受的記憶;有的只是心靈對現象,認知的慣性。

【重點重點】在你此刻當下心靈泛起的每一個念頭中,去覺察念頭中的自我意識;在你內心深處的感受體驗中,尋找對覺受維護的自我。每一個心靈感受深處,都有自我對體驗的維護,每一個念頭意識深處,都有自我左右意識的分別。

將心靈感受深處的體驗,放鬆,融化,分解,割捨,隨著心靈放棄了,對體驗的慾望,被貪愛凝固的感受就會瓦解冰消,感受瓦解了,心靈對感受的體驗就會鬆動,鬆動的體驗就會釋放,塑造體驗的概念記憶,抓緊心靈形成體驗的妄念記憶分解了,想陰就融化了。脫離妄念框架塑造的體驗,構成自我的覺受,就會如同陽光下的冰塊一樣,融化成為水,水流脫離了體驗冰塊的雜質,熄滅了念頭冰渣的殘存妄想,流動的清泉折射心體投射的覺光,呈現出行陰流光明世界。

行陰流光明海洋,是識陰存在的體現,識陰分別以光明生滅展現自我存在。

識陰是覺性的困頓,覺性因執迷所覺而迷失,將所覺當作實有,則覺性即成能覺,這就是:「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

依存在感,所現無明迷失,迷失展現所覺分別,以及能覺的認知。

認知即心識,所覺即世界。這就是「想澄成國土,知覺乃眾生。」

覺性以生滅呈現光明燦爛,覺性以純澈裸然展現大愛包容,當心識凝固覺性,明性形成心靈,空性幻現虛空,光明幻現世界,三界幻影倒影無生法界,在無明心中,形成時空世界最初的倒影。

倒影是心識相續的分別慣性,世界是妄想覺受的記憶輪迴。

在慣性中,不隨慣性走的就是清醒;在記憶中,不隨記憶回憶的就是純澈。

在心靈觀察現象的清醒中,清醒中的明澈,不隨現象而分別。

在心靈覺察感受的明澈中,明澈不隨覺受而感知,覺受中的放舍是覺照。

現象掛不住觀察中的清醒,現象帶不動清醒中的明澈。

清醒的觀察中,本來沒有所觀察的現象,現象猶如雲霧消散在觀察的純澈中。

觀察的純澈中,本來沒有觀察者,猶如虛空掛不住雲彩,雲彩消散,虛空本無生滅。

無生即不可得,不可得即無取捨,心離取捨,即離分別,心離分別,則存在感即錯覺。

錯覺失去了,支持錯覺存在的對境,分別識熄滅了,存在感錯覺當下滅除。

猶如玻璃瓶被打碎了,瓶中的虛空,與外界的虛空融為一體。

或者說,虛空本性一味,只因心靈對虛空的分辨,形成了虛空存在感,分別妄想割裂了圓純虛空,將無所得、不可得、不可說的空性,塑造妄想而成為了虛空相,這就是「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國土,知覺乃眾生」。

心靈深處的觀察,熄滅了所觀察的身心妄想,妄想熄滅了,觀察者本來無生。

清醒心與所觀察的現象一同熄滅,明澈與所覺受的體驗一同熄滅。

身語意脫落,覺照與所覺,觀察與世界,自我與眾生,光明與黑暗,都如夢境般融化。

而伴隨光明普照十方,周遍三世的明性,卻脫落了光明覺照,與所照世界的束縛。

明性離生滅,離生滅即性空,性空則無所得,無所得即無所生。

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聖性無不通,順逆皆方便,初心入三昧,遲速不同輪。——《楞嚴經》

性空離見,無所見而遍見,無所覺,而寂照圓覺。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金剛經》

覺醒心靈本來的面目,就解脫了根塵相對,妄業相續生死輪迴,就是眾生覺醒了佛。

你就在過去未來無始劫中,超越了生滅相續緣起,正等覺,正遍知了身心世界實相。

無量劫綁架你、欺騙你、奴役你、鞭打你、傷害你的六根、六塵、六識,這些偽裝成你親密愛人的因緣業果,將隨著你心靈的覺醒,心光照破六根,熄滅六識,清凈六塵;賊子們會俯首帖耳、恭恭敬敬、圓滿如意的服侍圓滿覺心。

凡夫身心中,我執識,就是心靈對自我的覺受認知,將轉化為「平等性智」。觀自我與他人,壽者與眾生相,皆是因緣和合,緣起性空,性空無所有,故而平等。

而我們的意識,頭腦中的意識分別,轉化為「妙觀察智」,因心靈脫落了意根,不被意識分別牽引,迷惑的心靈,脫落了意識與心識之間的相續,心識如幻不可得,意識如夢無所得,無所得即清凈,不可得即圓滿,故意識轉為「妙觀察智」,善分別善惡諸法,性空無住,居第一義而不動。

而肉體的眼、耳、鼻、舌、身,因心靈覺醒,明空覺照,照破色、聲、香、味、觸塵境,六根塵境無法掩蓋蒙蔽覺醒心,覺心轉眼、耳、鼻、舌、身根功用,為「成所作智」,五根功用猶如鏡子一樣,清澈純圓,身處五蘊六塵之俗世,身心內外清清朗朗,明明了了,累世妄念習氣,於身心中川流不息,身心如圓鏡明晰,剎那間念頭體驗中,累世劫因果明晰洞照,毫釐無差。

我們形成心靈,對心靈最初形成的分別,因分別而現存在感,就是阿賴耶識。

覺性困頓,執幻為實,覺成分別識;明性取明相,明染幻垢而生光明相;空性疲倦,錯覺成虛空,舟行岸移,取捨成世界。

心離分別,則取捨性幻,幻性本無生,無生即無滅,無生滅即無來去,離來去即當下,當下無所得為清凈,清凈無所掛即隨順,隨順無所住即周遍,周遍無阻礙即圓覺,圓覺本無所覺,無所覺即不可說,無所得當下清凈,不可得隨順萬法,畢竟空如如不動,究竟空圓滿無礙。

阿賴耶識,虛空錯覺粉碎,虛空性本無可得,不可得則無染無垢,滲透生滅緣起,隨十方三世眾生,生生死死,而於生死中無生無滅,隨順世界因緣輪迴,於無始劫微塵宇宙中,隨順因果緣起,而於因緣中無取無證,心離生滅即圓滿,心離取捨即圓覺,阿賴耶識即成「大圓鏡智」。

凡夫身心中,貪嗔痴三毒,無量億妄念,七情六慾,五欲八苦,生老病死,都將成為宣說如來正眼法藏之金剛護法,成為無量眾生解脫煩惱,善巧方便熄滅痛苦,度脫無盡靈魂出生死六道,所現的普度慈航法船。

八識心王,心覺,種種法儘是佛法;心迷,種種法皆是輪迴。

心法本空,法空心落。

法不可得,法法是佛法。

心不可得,心心是佛心。

煩惱即菩提,生死性涅槃,此岸即彼岸,輪迴自解脫。

南嶽明心寺大乘了義法語彙編

第二篇

觀世音菩薩所說,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指的不是耳朵聽聞,而是心靈覺知,吸引六塵而成的六入,見聞覺知都是聞性。當我們的心靈,對於客觀世界,形成分別體驗的時候,我們要內觀,這個體驗到世界,感受到世界,認識到世界,這個覺知世界的源頭,到底在哪裡?當我們看到、聽到、嘗到、聞到、觸及到外界世界色相的同時,我們要向內尋找這個能夠承受色聲香味觸法的載體,如果沒有承受信息的載體,這一切色相皆不會升起,猶如你向虛空潑水,虛空無法承受水流一樣,諸種境界是不可能升起的,而承受六根色塵,升起內心境界的,即是心靈覺知攀緣六塵所現的意識流。

當我們內觀身心,尋找可以承載色聲香味觸法的平台,卻發現,身心內部,實無有發生一切境界的固有不變的平台,一切的感受覺知,皆是心靈情緒、大腦觀念所現,而情緒、觀念,本無自性,皆是習氣妄念相續而成意識流,外界一切所現皆是習氣妄念所幻化,習氣本無實性,諸相即是念頭,心相本空,這就是入流亡所,所入既寂。

當我們清凈六根塵色,安定身心,寂靜禪定,關閉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心識不再攀緣外界諸相,則色聲香味觸法六塵,開始消融分解,此刻就可以在內境塵色意識流消散的當下,發現心靈覺知一同分解,攀緣色聲香味觸法的覺知消散,攀緣眼耳鼻舌身意的分別見消散,則外界色塵世界,因果諸相同時分解;則眼耳鼻舌身意內在的妄塵意識相續,盡皆停歇,內心空明無染色塵,如同深夜晴空中,明月朗照,於身心內外一切念頭,色塵,無有阻礙無有染著,一切色塵諸相,盡皆清凈,一切生滅因緣,圓照寂靜,如同鏡面映照諸相,無有分別,無有取捨,這就是動靜二相,瞭然不生,聞所聞盡,盡聞不住。

覺知清凈溶解於自性見精,六根虛空,覺明所現,一切諸相如鏡中像,生滅皆空,此為奢摩他,覺明圓照,如月輪升天,清明朗照,與十方三世諸佛如來心心相印,光明普照十方眾生,可以瞬間洞照十方三世眾生八萬劫來生生死死,此為奢摩他,大阿羅漢境界。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金剛經》

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名阿那含。---《金剛經》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金剛經》

覺所覺空,空覺極圓---觀世音。覺明攀緣六根所現覺知,六根色塵溶解,覺知亦同時消散,而覺明所現自性見精,猶如雲開霧散,明月朗照虛空,無染絲毫塵色即奢摩他,覺知徹底消散,六根性空,覺明遍滿六塵因果,卻無染清凈,此處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盡皆清凈;覺明即逐漸融化於自性明空廣境之中。

此為密宗大圓滿法教義中,意融於心,心精明照,不起一念。

這個過程,猶如我們將蒙蔽太陽純光的有色墨鏡摘掉,眼睛直接融入太陽的光明,覺明無染受取根塵,根塵與覺明皆消散於空覺明自性的廣境,身心世界,盡皆融化;實無寂照世界之覺心,實無覺心所照之世界;十方三世諸佛如來,眾生世界皆同夢幻,此為三摩地,法我皆空。佛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故而觀世音菩薩說,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心經》

覺空明性,朗然現前,眾生世界,宇宙微塵,皆是一體一性,菩薩眾生,皆因迷失本性,所現覺性空明,覺明空性,無有生滅,無有來去,故而觀世音菩薩又說: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心經》

此為密宗大圓滿法教義中:心融於空,明空無念,輪迴之流逆轉,大樂之流升起。

那光明燦爛的明空覺性,本來圓滿,寂然不動,無有生滅,無有來去;眾生皆因自性錯愕所現迷茫,明覺即是本覺的倒影。猶如我們在湖泊旁邊,湖水倒影出我們的樣子,湖水中的影子,認為自己是真實存在的,以自己的模樣,去形容、想像、描述、猜測倒影的主體。這些猜測、形容、想像,即是諸法,倒影在湖水中的幻影,就是法界神靈,但是無論眾生如何去猜測、想像、琢磨本覺,眾生的本覺,卻都是一個,就是湖水。

覺性是本覺的能力,本覺卻實無覺性;空性是本覺的體現,本覺實無空性;明性是本覺的樣子,本覺卻實無模樣;覺明空皆是本覺所現,本覺卻於覺明空中,無染無證,無染無著;依空立世界,知覺乃眾生,覺明空所現蒼穹世界,因而法界眾生,同體一性,互攝互用。故而大菩薩觀世音能於無量世界,示現無量化身,現千手千眼,萬手萬眼,莊嚴佛相,千手寓意大菩薩神通無量,千眼寓意眾生與佛,自性平等,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所現智慧無量,方便救度。

明空自性,因空現明,只因覺明認識本覺的空性境界中,空量不同,依覺性波動的差別,而劃分出眾生的境界生命層次的差異,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金剛經》;眾生本質皆是覺性,覺明為咎,妄為明覺,眾生宇宙,法界海匯,即是一念妄想。此即是覺所覺空,空覺極圓。覺性即是宇宙的起源,是眾生的根本,是生命的基礎,是光明之源頭,是諸法之本性。

覺性無法修證寂滅自性,猶如湖水中的倒影無法觸摸倒影的主體,本覺倒影在覺性空明大海中,依眾生妄想不同,所現不同眾生法相,所現眾生覺性空量之法性明覺。本覺實在無有言語可以形容,無有覺性智慧可以描述,無有體驗感知可以觸及,無有智慧概念可以言及。祂是一切眾生,一切眾生皆是祂所現生命,祂卻實無生命,祂是宇宙蒼穹,眾生世界皆是祂的存在,祂卻實無存在;祂是智慧是生命是神靈是萬物,祂在一切之中,卻不被一切所束縛,祂是光明是黑暗是誕生是死亡,隨順一切因果,伴隨生滅相續,卻從未生滅,清凈無染,寂照圓覺。

佛陀問文殊菩薩,何為佛界?文殊菩薩言,眾生界即是佛界。

眾生皆是祂所體現生命,眾生的見聞覺知,智慧覺悟,皆如意圓滿地體現祂的存在;眾生,僅僅是因為想像了祂,從而塑造了自己,而成為了眾生,眾生妄想消散,則眾生即非眾生,即是祂的如實性,寂滅本覺。佛性亘古以來,就與眾生同體一性,佛陀覺悟時,所說的第一句話,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執著妄想而不能證得。

覺性非塑造而成,而是妄想所現,所以空明朗寂的覺性,無法通過修行消散,猶如虛空無法被任何科技手段去分解,因為有見而有了虛空,因為妄動而生明覺,妄動停歇,明覺消散,寂滅現前,這就是---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寂滅,寂滅現前---《觀世音耳根圓通章》。

此為密宗大圓滿法教義:知空為無二雙融,始覺匯入本覺,雨滴融於大海,本覺寂滅,究竟涅槃。寂靜涅槃,卻實無圓滿之佛陀,實無涅槃之寂滅;諸法性空,空性即是虛妄;實相中,實無菩薩以及眾生;菩薩眾生,皆是虛妄。除寂滅實地外,餘一切法皆名為魔,此名究竟義,諸法實相。

如來寂滅性,非空非有,非自然,非因緣,與眾生世界同體一性,從未離舍,與自然萬物,隨順生滅,未曾改變,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熄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圓覺自性,非性性有,隨諸性起,無取無證,圓滿十方,此即是----突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離生死輪迴煩惱,證菩提究竟涅槃,圓滿隨順,如如不動。

希望我們能夠將佛法融入自己的生命,於生活中事事處處,都能夠體驗到本性佛性的明覺清凈;於一切時,升起精進修行之心;於修道心,轉一切善惡境界,皆能為道用。如蓮花生大士所言,將肉身當做修行的壇城道場,精進禪定,將意識當做諸佛所顯化聖境,觀想諸佛顯於身心,於我摩頂加持;用語言持誦經書咒語,連綿不絕。如此即是將無始劫妄想習氣,聚合而成的身、語、意三業,轉為修道證果的善道,心靈安住在無染明覺,無修無證,亦無散亂,明空覺照,居一切善道無取,於一切雜念無受,身處塵色喧囂,覺明普照十方,於過去未來,生滅浮沉,居第一義而不動。

轉載自立靈修行網


……佔個攤位,待來日閑著無聊來答。

16年10月23日佔位,今天補上。

方才在另外一個耳根圓通相關問題里做了回答,偷懶複製過來,算結業吧!

很簡單!

就是聽。

平常我們聽聲音,跟著聲音跑。

現在不要了,當你聽聲音的時候,反過來,聽「那個能聽見聲音」的東東~

有聲音的時候聽,無聲音的時候也聽,聽那個「能知有聲無聲」的東東~

如果再不懂,去把楞嚴經中觀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讀一百遍,一千遍,然後就懂了!


分享篇文章給您看看

觀世音菩薩修持方法 及證悟過程

沈家楨博士著

本文作者沈先生早年攻讀科學,慧根深厚,近年在美經營企業,現為航業界鉅子。從賓州大學張澄基教授共研佛學,過往甚密,對禪密二宗造諸均深。此文為沈先生在紐約大覺寺之講詞,內容精闢、創新,特為再版流通、俾能共嘗法味!

編者

佛法的目的,在於解除一切眾生的痛苦。苦痛中最普遍的為生老病死。當嬰孩初生時,呱呱大哭,從來沒有一個人是笑的,可知生的過程原是苦痛的。年輕時不能了解老的苦痛,年紀一大,便齒牙搖動,老眼昏花,行走艱難,種種衰老的痛苦,大凡身受者都很知道。病的痛苦,幾乎每個人都經歷過。死的經驗,雖則我們還沒有;可是從耳聞目見的情形來推測,很少人會感到死是快樂的;因為死不但使人完全放棄所喜愛,所依靠的一切,而且將人帶入一個渺茫不知的前途。其他如和親人分離;想見的人不容易見面,而憎厭的人卻又偏偏碰頭;要想得到的東西得不到;這些情況在佛家中稱為『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都是人生的苦痛。在人生的過程中,快樂並不是沒有,但往往是很短暫的;有時因這些暫時的快樂,反而引起相對的更大更久的苦痛。高樓巨廈,美女情男,富貴榮華,沒有一樣是能夠持久的。所以佛法中除了上述的七種苦痛外,『無常』也是苦痛之一。

如果佛家把人生看得如此苦痛,豈不是相信佛法會令人消沉悲觀嗎?其實這正好相反。這裡我們得提到佛法的認識。佛法說:人生的一切苦痛,都是因妄想執著而來,因為妄想執著,妄生分別,認妄作真,將原有的永遠真樂的本性湮沒了,所以才有苦痛。每個人原都具有圓滿真樂的本性,倘能認清妄想執著是什麼,使妄想執著,煙消雲散,則一切苦痛,亦隨之而去。

那麼妄想執著究竟能否消除呢?佛家的答案是肯定的。佛法可並不叫人只求神拜佛,或祈求上帝賜以恩典,因為這些雖然可以助人獲得精神上的寄託及安慰,但不能使人徹底消除妄想執著,因之也不能徹底解脫人生的苦痛。

釋迦牟尼佛憑他親身證悟的經驗,為我們樹立了一個榜樣;今天我們要說的觀世音菩薩,也是一個好榜樣。這些經驗告訴我們,憑自身的努力,本性可以顯發;妄想執著—這一切苦痛的根源可以徹底消除。這猶如一間多年無光的暗室。明燈一亮,黑暗全消。釋迦佛的榜樣及以後歷史上很多依照他的方法而得顯發本性的成功者,為人類樹立了對於佛家的認識。因為有了這個認識,它給人類的苦痛帶來了可以解脫的希望。釋迦佛並且強調:如果一個人能全心全意,像任何有大成就的科學家、哲學家等一樣,廢寢忘食,精益求精,即在此生,不必等到死後,自會那麼一天,機緣成熟,妄想執著全消,苦痛永遠解脫。因此,學習佛法,才是真正的有膽量面對現實,真正的有辦法、有毅力、樂觀、積極。他的胸襟,不僅是追求自己苦痛的解脫,而且是為了求全人類的永遠真樂;最低限度,也是可以減輕人類的各種苦痛。

※ ※ ※ ※ ※ ※

我們再進一步問:既然佛家有這個苦痛可以解脫的認識,其中有什麼具體可行的方法,使我們能夠消除妄想執著,顯發原有的常樂本性呢?答案是方法極多,在無數的方法中,布施及禪定可算是兩種最普通而基本的修法,何謂布施?簡單的講,這就是把你所喜愛的送給別人。這裡我們得先認清:一切你所喜愛的,捨不得的,原來即是你的執著。執著愈深,你就愈捨不得送給別人。所以布施實在是一種去掉妄想執著的最好的訓練。何謂禪定?定是一種境界,在這種境界中,妄想就像鏡子裹的影像,對鏡子生不起作用一樣。禪則是方法,禪(Dhyana)字中文也譯作『靜慮』,那是一種集中心力便生理心理都逐漸起變化以達到定的境界的訓練。所以禪定並不是叫人像木頭石塊一樣呆坐,而是要訓練心力的集中;這裹面包含著一層層的深入,所謂過了一重山,又是一重山,要到那麼一天,妄想執著,猶如捕風捉影,連名相都不存在時,方才有個消息。

剛才樂渡法師說:我們人是頂幸運的,是頂有希望消除妄想執著,顯發本性的。因為上了天堂,太快樂了,玩也忙不過來,還那裡想得到修行,等到天福享盡,要想修時,就已經來不及了。做了畜生,在地獄裡的,則沒有機會聽到佛法,不曉得怎樣修行。唯有人,他有苦痛的刺激,使他想到修行;他有機緣聽到佛法,使他知道如何修行。像在座的各位,不但獲得人身,而且得聞佛法,真是萬千眾生中最幸運的,可見各位已經是多世勤修,有此一天,決非偶然。

上面說了一個引子,簡略的提到了佛法的目的,佛法的認識:

也提到布施及禪定這兩個修行的名詞;順便更提醒各位,不要錯過這難得的做人的機緣。

※ ※ ※ ※ ※ ※

為什麼我今天要介紹觀世音菩薩的修行方法呢?這裹有兩個原因:第一,觀世音對我們這個世界的人,發有極大的願心,所以與我們有極深的淵源。知道觀世音菩薩這個名號的人,也多得不可計數;因為有這樣深的因緣,所以學習觀世音所採取的修行方法,依之實行,頂容易收效。觀世音是在布施及禪定兩修持上,有登峰造極的成就的。他的布施,不但包括一切人們能夠想像得到的財施,法施,而且能解除男人、女人、大人、小孩的一切畏懼恐怖,所以人們又尊稱他為『施無畏者』。今天我要介紹的,則是著重於觀世音菩薩修禪定的過程。第二,這條禪定的過程,是觀世音菩薩在楞嚴會上,應釋迦牟尼佛的建議而向大眾報告的。那次會上,一共有二十五位修行極有造詣的提出他們的修行方法及心得。之後,釋迦佛叫文殊菩薩作個結論。文殊菩薩就特別指出,觀世音由耳根修禪定的法門,是最適合於這個世界人類的修行方法。因為上述的二個原因,樂渡法師選擇了『觀音圓通』這個題目,叫我來把我所了解的,貢獻給各位,以供大家參考及討論。

※ ※ ※ ※ ※ ※

上面提到『觀音圓通』是楞嚴經上記載觀世音菩薩所講述他用耳根修禪定的過程。現在我先將楞嚴經上的這段原文寫在黑板上,那是:

初於聞中 入流亡研 所入既寂 動靜二相

瞭然不生 如是漸增 聞所聞盡 盡聞不住

覺所覺空 空覺極圓 空所空滅 生滅既滅

寂滅現前 忽然超越 世出世間 十方圓明

各位請記住:一、觀世音修行用的是耳根,因此我們所講的,都以聽聞為主體。二、觀世音菩薩所說的是他修行的過程,因此是由淺入深。我們大多數人都只能說是在修行的初期,因此關於觀世音的初期修行經驗,特別對我們有用。我將儘可能解釋得詳盡些,希望各位能夠有所收穫。

※ ※ ※ ※ ※ ※

在研究觀世音的修行過程中,對『我』、『聞性』、『聞』、『聽』及『聲』這五個名詞,有先認識清楚的必要。這五個名詞,實際上也代表妄想執著的五個層次。『聲』是最淺最粗的妄想執著,而『我』則是最深最細也是最難消除的妄想執著。下面我當一一指出觀世音菩薩如何一層層地消除妄想執著,來完成本性顯現的修持。

『聲』、『聽』、『聞』及『聞性』通常容易混作一談,其實其中有很重要及根本的區別。觀世音的初期修行,即是從認識這種區別開始。據傳說觀世音是在海灘邊習禪定的,他每天聽到海潮聲音的來去。清晨醒來,萬籟俱寂,潮聲遠來,打破了清靜;不久潮聲退去,耳邊又恢復清靜。隨後潮聲再來,靜又消失了。觀世音研究這潮聲的來去,發覺潮聲及清靜這兩個對象,在聽覺(指所聞的聞性)中是此起彼伏的;潮聲生,清靜滅;潮聲滅,清靜生。可是兩者有一相同之點,即是都不久存,都有生滅;而聽覺則不然,它卻老是在那兒。因為有聽覺,所以能聽到潮聲,潮聲去了,聽覺並不隨之而去;因為那時聽到的是靜。如果聽覺隨潮聲而去,則不但分不出靜,而且潮聲再來時,又何能再聽到次一個潮聲,因此潮聲有來有去生滅,而聽覺則並無來去生滅。(注一)

這個『聲音』有來去生滅的一點,非常重要,因為世人的妄想執著,實在是因為『跟追』這暫時生滅的聲音而來。為使各位得一深刻的印象起見,我再舉一個例:

我現在打一下鍾,『當—』我問:『有鐘聲沒有?』大家回答:有鐘聲。』待鐘聲過去,我又問:『現在有鐘聲沒有?』大家回答:『鐘聲沒有了。』這答得很對,鐘聲是來了又去,也可以說是有生有滅。可是現在讓我再打鐘一下,『當——』而我問:『各位聽見嗎?』各位都說:『聽見。』一回兒鐘聲消失,我又問:『各位聽見嗎?』有人答:『聽不見了。』這話可有語病,好比盲人說不能看見一樣,為什麼呢?因為盲人並不是看不見,不過所看見的是黑暗而已。我們現在並不是聽不見,不過聽見的不是鐘聲而是靜或其他聲音而已。試想如果你的聽覺沒有了,你怎能知道鐘聲已息。又如果聽覺沒有了,你又怎能現在還聽到我說話。可見消失的只是鐘聲,而不是你能聽的聽覺。鐘聲有來去,有生滅,而聽覺則老是在那兒,並無來去,也沒有生滅。這不動而能聽的聽覺,佛法中叫它為『聞性』。

上面的二個例子,說明『聞性』和『聲』的區別。一天到晚,在我們耳邊忽上忽滅,一刻不留的是『聲』。一直在那兒,不生不滅的是『聞性』。聾子也一樣有『聞性』,但是聽不到聲音。

※ ※ ※ ※ ※ ※

那麼什麼叫做『聽』?而『聽』和『聞』又有什麼區別呢?

大家都曉得,耳朵是聽聲音的。說得更詳盡些,外面的波動震動耳膜,因此傳達到腦子裹的聽神經,就聽到聲音。所以『聽』是『聞性』經耳及腦兩器官而生聲音感覺的一種作用。可是各位可曉得,發生有聲音的感覺,卻並不一定需要耳朵。十多年前,在加拿大的蒙得里城(Montreal)有一位范宣德(Vincent)博士用電極接觸著人的腦子來做實驗。他將一位女太太的腦殼打開一部分,當一對極細的電棒微觸腦子的某一點時,這位太太忽然說她聽到了某種熟悉的歌聲。但當時並沒有人在唱歌,而當電棒移開時,歌聲亦即終止;電棒再觸此點時,同樣的歌聲卻又重來,她這個有歌聲的感覺,顯而易見,是只用了腦子,並未用到耳朵;我們叫這種作用為『聞』。正如夢中聽人說話,也沒有用耳朵,所以也只是『聞』,而不是『聽』。

現在我們對這四個名詞:應該已有比較清楚的概念了。讓我再來總結一下:『聞性』是人一直有的聽的本能;它無來去,也沒有生滅。聞性由腦子及耳而起的聞的作用稱為『聽』;其單由腦子而起聞的作用稱為『聞』。『聲音』則是聽或聞的對象,它是有來去,有生滅的。事實上,每一個單獨的聲音,都是剎那生滅的。對此四個名詞有了認識之後,我們就比較容易了解觀世音所講的修行過程了。

※ ※ ※ ※ ※ ※

觀世音說: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注二)。

『初於聞中』,是說:『我在修行的初期,運用聽覺。』這裡我要請各位特別注意,在這修行的初期,觀世音菩薩也是和我們一樣:一、有『我』的強烈觀念;二、知道運用『聞性』;三、有『聞』及『聽』的作用;及四、聽到『聲音』,譬如上面所講的潮聲。為什麼我在此處要強調觀世音在修行的初期,也像我們凡夫一樣,有『我』、『聞性』、『聞』、『聽』及『聲』等妄想執著呢?這是因為要反映以後觀世音怎樣逐一消除這種妄想執著。

上面已說過,觀世音是在海灘邊修禪定的,因聽潮聲的來去,悟到聲音在聞性中剎那生滅,並非永久的,實有的;而人之妄想煩惱,卻都因執著這聲音而來。所以觀世音採用『入流亡所』的方法,使聲音不再成為煩惱的根源。

『入流亡所』應該分開來研究,現在我們先討論『入流』。『入』是佛法中的一個專有名詞,是表示人的各器官與外界接觸的現象,所以佛法中有所謂『六入』,那是眼、耳、鼻、舌、身五外部器官與外界的接觸,及腦意識與外界思想的接觸的總稱。此處的『入』則是『耳入』,是外界的波動震著耳膜,使人發生有聲音的感覺的現象。

『流』的意義是『不住』。金剛經里常提到『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不住』即是說不要將『入』留停下來,而要讓它一接『即流』。所以觀世音所說的『入流』,即是金剛經中的『不住聲生心』。

再說得詳細些,『入流』就是說不要停留每一個因耳朵與外界接觸所感到的單獨的聲音(單音),而要讓每個單音像流水般的繼續不絕的流去。這句話聽上去好像很容易,實則很難。我們人的毛病,就是在留住這種單音,而將它們連貫起來,於是組成名詞,連成句子,產生意義;妄想執著由此而生,煩惱苦痛由此而來。各位不信,讓我們來試一試。

現在我請智海法師發三個單音,各位聽著。

『觀』。—『世』。—『音』。

現在我問:『各位聽到智海法師說了什麼』?很多人答:『觀世音』。諸位答『觀世音』的,就沒有做到『入流』。因為你們沒有讓『觀』『世』『音』三個單音一『入』即『流』,而是將這三個單音都留住了下來,連貫了起來,組成『觀世音』這個名詞;並且很多位的腦子裡,將平時所知關於觀世音菩薩的一切,都連想了起來,這就是妄想執著啊!各位,不論『觀世音』這個名詞是好是壞,它一樣的是妄想執著;所以要去掉妄想執著,就得『入流』。

這樣一試,各位也許反過來要說,那倒真不容易,人的腦子中就有這麼的機能,將單音留住下來,連貫起來,叫我們怎能『不住』而讓它『流』呢?這話也不盡然。我們仔細想一想,『入流』也並不這麼難。此刻各位的耳朵和外界接觸而產生的音聲實在多得很:有汽車經過的聲音,有小孩在外面吵鬧的聲音,有鄰座呼吸的聲音,還有很多其他的聲音。可是各位很自然地將這些聲音都『流』而『不住』。所『不流』的只是我在講的聲音。為什麼呢?因為各位在注意我講的話,要想知道我在說些什麼,因此不讓這些『入』流去,而將這些『入』留住,因此就聽見我的話,也因此就產生許多思想上的反應。又譬如智海法師的三個單音,如果各位不將它們留住,每個單音都任它一觸即流,單獨的一個『觀』聲,一個『世』聲,或一個『音』聲,都產生不出觀世音這個名詞及因之而有的一切意義。各位自己可以將這個道理推面廣之,自會覺得『入流』這個辦法,確是很妙。

『亡所』的亡是『亡失』、『消除』的意思;『所』是所聽到的對象及因聽到而引起的一切對象的簡稱。在佛學經書里常提到『能』『所』兩個名詞,『能』是指能起作用的主體,譬如能聽的我,能看的我。『所』是指作用所及的對象,譬如所聽到的聲音,所看到的色彩。世界上有許多現象,都由此相對的『能、所』觀念造成,是妄想執著的主要形態。所以『亡所』是說在修行中『亡失了聽到的對象及因此對象而產生的一切對象。』讓我來舉一例子:

記得有一次有一位居士說:『地下車(指紐約的Subway)的聲音真鬧,一坐進地下車,就被這亂烘烘的鬧聲音弄得心煩』。當我們分析這句話的時候,就會發現下列的層次:

一、坐進地下車,耳朵與外界接觸;(『入』)

二、將每個單音留住了下來(不流而住),及發覺有聲音;(聽到的對象—這是第一個『所』)

三、這聲音是轟轟轟的;(單音連貫了起來,造成有意義的對象—這是第二個『所』)

四、這轟轟的聲音是地下車的聲音;(聯想起其他的對象—這是第三個『所』)

五、地下車的鬧聲真煩心。(又聯想起以往的經驗而引起煩心的對象 這是第四個『所』)

現在讓我們將這些對象一層層的反推回去。

一、儘管知道是地下車的鬧聲,但不去聯想起以往因聽到地下車鬧聲而煩心的經驗—『亡』第四個『所』;

二、儘管聽到轟轟的聲音,但不去管它是飛機的轟轟聲呢,還是地下車的轟轟聲,還是其他的轟轟聲—『亡』第三個『所』;

三、儘管聽到有聲音,可是不去分別它是轟轟聲呢,還是吱吱聲,還是其他各種的聲音—『亡』第二個『所』;

四、每個單音,任它一觸即流(入流),不予留住連貫,聞性中不起有聲音的感覺。『亡』第一個『所』。

到此階段,所有的『所』—對象,都已亡失,此種境界,便是『入流亡所』。

各位現在明白了『入流亡所』的整個意義。觀世音菩薩在他修行的初期,即是用的這個方法:在聞性中,耳入不住,亡失對象。這方法還可以分開來實行。根基較厚的可以單刀直入,逕從『入流』下手。煩惱較重的則逐步的從『亡所』修進,易收成效。譬如前面所說地下車鬧聲的例子。根基較厚的可以生進地下車後,心中仍清清凈凈,沒有受到鬧聲的影響,這就是『入流』。煩惱較重的則可以先訓練自己便不因此鬧聲而煩心,再訓練自己不去分別這是何種聲音,如是漸漸進步,以達到『亡所』的境界。

※ ※ ※ ※ ※ ※

觀世音接下去說:

『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這三句是說因『入流亡所』的不斷訓練。功夫漸深,在聞性中此時已沒有任何可聽的對象(『所已寂』),也沒有了耳根和外界接觸的現象(『人已寂』);聞性中清清凈凈,但並不昏沉或木然而無知覺(因此說『瞭然』,此時感覺到的既沒有動的形相(聲因動而來),也沒有『靜』的形相(與動相對的靜)。在這個階段,已經是『定』的境界了。不過『定』有程度的深淺,要一層層的深入,現在還只能說是初定的境界。在這境界中,前面指出的五項妄想執著—『我』、『聞性』、『聞』、『聽』及『聲』,還只能說去掉了『聲』及『聽』。可是因為去掉了『聲』『聽』這兩妄想執著,人類的許多苦痛,已經可以減去很多。世人能到此境界,已能夠有很多的快樂自在的受用。此時腦子中『聞』的作用還在。觀世音到此境界,並不停止,而是努力深入推究,使『定』的程度日益加深,所以說:

『如是漸增』

※ ※ ※ ※ ※ ※

講到此處,我想說一個寓言。因為在這以前的修行境界,有很多位可能已經達到。但自此以後,則都是定中用功夫,不容易為一般人所了解。先說一個寓言,不但希望增加各位的興趣,也藉此說明我本人的立場。

各位知道青蛙在它生足之前,只能在水中生活,要等長大,足生出來後,才能到岸上去。有一天一隻母蛙從岸灘上回來,對一群只能在水中過活的小蛙說:『孩子們呀!那岸上可真舒服啊!陽光是這樣的溫暖,微風吹來,又是那麼地涼爽!』各位,小蛙可能體會到此中的滋味?小蛙們吵著要叫母蛙解釋得更清楚些,可是母蛙用盡它所能想像得到的形容詞,無法使小蛙了解真滋味。一直要等到小蛙自己長出腳來時,一跳上岸,恍然大悟,原來那天母蛙所講的是如此如此。

在座的可能有母蛙在。但我本人卻只是小蛙。因此我所講的,只算是小蛙傳述母蛙的話。如果各位中有的也是小蛙,那麼我們只能說小蛙和小蛙瞎猜瞎摸一番;但希望我們這群小蛙,有那麼一天,大家長出腳來,跳上岸去,那時才能真正了解觀世音菩薩所講的真相。

※ ※ ※ ※ ※ ※

觀世音菩薩接下去請:

『聞所聞盡,盡聞不住』

因為在此階段,『聞』及『聞性』還在,觀世音在定中,繼續深入推究這『能聞的我』和『所聞的對象』究竟有什麼區別?推究來,推究去,推到盡頭,才恍然大悟,原來『能聞的我』和『所聞的對象』,其中並無分別。因此說『聞所聞盡』。第一個『聞』,是說『能聞』,也即是指『能聞的我』或『能聞的聞性』;接下去『所聞』即是『所聞的對象』。推到盡頭,覺悟並無分別可求,所以說『盡』。這時因『聞性』及『聞』的觀念已不存在,心中自在凈樂,一般的苦痛,除生死外,可謂已完全消除;可是觀世音並不以達到此境界為滿足,也不停止,再繼續深入推究,所以『盡聞不住』。就是說,能聞所聞,推到盡頭,了知一無分別,但仍不停止,於是又接下去是:

『覺所覺空,空覺極圓』

定的境界,再深一層。在此境界,已只有一種『覺』在定中。

但是什麼人在『覺』呢?是『我』在覺。因此只要有覺的念頭存在,還是有一個『我』。觀世音再深入推究,觀察這『能覺的我』及『所覺的對象』究有什麼區別呢?研來研去,研到盡頭,原來『能覺的我』與;『所覺的對象—覺』也沒有分別,同是不可捉摸的『空』,因此說『覺所覺空』。

在這個定的境界中,不復有肉體的我的存在,生死的苦痛,至此解脫。而這『空』的感覺,則是窮極三界,沒有時間的限制;圓偏一切,也沒有空間的邊際。所以觀世音菩薩說,他在這個階段的境界是『空覺極圓』。但是這境界還沒有到圓滿的地位,觀世音在空中繼續修進,接下去是:

『空所空滅』

這時定的境界,自又更深一層。可是在這境界中,仍有一個空的感覺存在。是什麼人在空中感到空呢?此時雖已沒有肉體的我的存在,可是意識中的『我』還很微細的隱隱存在;也就是說,還有極輕微的妄想執著,沒有除凈。這時的境界,很容易被誤解而認為已到修行的頂峰,其實還差最重要的一個最後關鍵,所以切不可停止,要百尺竿頭,更上一級,加緊推究這『能空的我』和『所空的對象—空』又有什麼區別呢?推究到頭,不但『能空』『所空』原無分別,忽然連『空』也失其所在,因此說:『空所空滅』

※ ※ ※ ※ ※ ※

到了這個境界,一切有生有滅,可生可滅的念頭、感覺、觀照,如『聞』、如『覺』、如『空』、如『我』,都完全解寂滅……妄想執著已一絲不存,人生的一切苦痛,都已解脫;正如黑暗消滅,所有的全是光明,所以說:

『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這已經是母蛙上岸的景象,所以『寂滅現前』切不可誤作『現』在『我』的面『前』解。六祖慧能為防人誤解,曾特別指出(壇經機緣品):『是則寂滅現前,當現前時,亦無現前之量』。此時已沒有『我』的觀念,所以『現前』是整體充滿的意思。並沒有前後、多少的比較觀念。因此接下去說:

『忽然超越世出世間』

所有人世界的一切妄想執著,以及在禪定中所經過的層層深入的一切境界,統統不再留礙,也再沒有本體或對象可以留礙。本性顯現,這時觀世音菩薩所能描寫的只是:

『十方圓明』

『十方』者,指沒有一個固定的中心點,(沒有『我』,也沒有一個固定的方向;『圓』是圓滿不缺,無所不及,無有邊際;而『明』則是無有障礙。這是用人類的語言文字,勉強表達本性的境界。『十方圓明』不但說明在本性之外,再找不到任何一物;沒有佛,沒有眾生,而且連虛空也找不到。這就是佛學經書里的所謂『本性』,所謂『體』;也叫做『佛性』、『如來藏』、『真如』都代表這同一的境界。

※ ※ ※ ※ ※ ※

在楞嚴經上記載著觀世音菩薩接下去又講了兩句,那是說的由『體』起『用』。是證悟後,在本體空性中,自動顯起的大慈大悲、普渡眾生的作用。這時的境界:煩惱即是菩提,菩提即是煩惱,一切法不離本性,一切法即是本性。可是這種境界,以我們凡夫俗子的執著心理來思維度量,很容易和世間的妄想混為一談,如若執著了『用』,反會妨礙禪定的進修,所以這兩句就留下不解說了。好在各位知能悟『體』,『用』自然會有。這原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我這樣的小蛙,還得先好好的在『入流亡所』上痛下功夫,至少可以去掉一些人間的執著煩惱;也希望大家的煩惱苦痛,可以因為學習觀世音菩薩的修法而為之減輕。

注一:此處所謂『聽覺』(聞性)並無來去生滅,是與聲音及靜比較而言。倘依真如本性來講,則聽覺(聞性)仍舊是生滅法。再講得徹底些,凡是一有名相,就有生滅,連『本性』這個名相,也是生滅法。只有『生滅兩圓離』,到不可說不可說的境界,方才算真實。

注二:楞嚴經歷代疏解甚多,對『入流』多作逆流講,即須陀洹果。意思是說眾生循聲流轉,謂之為出;觀世音反聞自性,謂之為入。這襄的講法,和前人的註解,並不完全相同,是想用最淺而易懂的說法,使初期修行的學人,容易了解實行,有不妥之處,還望大德指正。


土豆上有利美瑜伽士 貢絨埃薩 講的 耳根圓通法 實修以及其他佛教經典。非常好。


修到了無熱天后你自然就會知道怎麼修了,耳根圓通法門是一個自然修練過程。不要定在一處,「致虛極守靜篤」,當你不知道什麼是「空」的時候才是真的空了。你真的空了怎麼會有定呢?修行是無所得的!!!到了沒有我(虛妄的我)時,也就是末那識斷滅時,耳根自然斷滅。


你光看耳根圓通那幾句,當然不行了,要按照佛在楞嚴經上說的修行的次第一步步去做,而不是一上手就耳根圓通。。。


所謂實修,就是在止(制心一處,集中所有心智於一處)的前提下,以佛經與自身比對、觀察、思考。

世人以為耳朵遇見聲塵產生了耳識,即世間因緣。佛說不對,非因緣。世人這樣的認識是顛倒的。不顛倒的認識是:是識(耳識)太快了,使此識產生了自己有耳朵、有聲音、耳朵遇聲音形成了耳識的知見。這個道理與三蘆立於空地一樣,抽掉一個,則三個都倒。認識到一個是假,則能認識到三個都假,所以經中說根塵識三處俱無。

根只有認識根自身是假,才能真正的脫粘內伏、自伏。


歷代禪師耳根圓通修法

耳根圓通作為《楞嚴經》里的精華,流行修法多錯成聽耳朵、聽耳朵里的嗡嗡聲、聽心裡的佛號等修定法門,而古代禪宗的修法就是安住第六識,使之處於不分別聲音,離分別的狀態,歷代禪師禪修時讀《大般若經》開悟的很多,因該經是如何安心,安住第六識的法門。

1、紫柏老人

又有一等人。以反聞聞自性做工夫。是必不聞聲塵。將聞聲塵的機。來反照自性。積習日久。或見個空清境界。便謂真得。我且問他:聲塵畢竟是性內的?性外的?若在性內。則聲塵亦性。何必去聲塵而反聞。則謂之聞自性。若在性外。性非有外。謂性外有聲塵。決無是處。又有一等。於耳根門頭。靈靈應物的。謂之真性。殊不知。此是由塵發知。應境影子。前境遷謝。此亦隨沒。以此當本來面目。此所謂喚奴作郎。皆非佛旨。若要真實會得耳根圓通的消息。我拈個榜樣你看。古德問僧:「隔壁聞釵釧聲即為破戒,且道作么生持?」其僧云:「好個入路!幼輿會得這僧入路處么?若會得,方見善財見文殊的境界,方可參天下善知識。若會不得,也須猛著精彩,向這僧入路處討個分曉,無常迅速,時不待人。珍重!」

2、普庵印肅禪師

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心若不強名。妄情從何有。妄情既不有。真心任遍知。即名常住法身。六情諸根得相者。蓋為識不破。所以不脫。故論雲。得相者。謂之識。不得相者。謂之智。若得六根返聞自性。以神聽。為入道之意者。便合楞嚴經道。旋汝倒聞機。是也。

3、笑隱欽禪師

耳於六根。功獨超勝。況不耳聞。反聞自性。前塵起滅。自性不動。以不動故。諸根互用。譬之大將。遇變出奇。金鼓旗鎧。錯置逆施。

4、憨山大師

示慧玄興後禪人

其用心下手。只如楞嚴經所說。觀音耳根圓通。旋倒聞機。返聞自性。一則觀門。最好用心。若於日用見聞處。果能返觀自性。則不隨外境流轉。如此念念返流。則念念是歸真之路。如此用心。若習氣不除。觸發現行。定不得力。此全在違現業一著。為最上行也。

5、俍亭和尚

問:「入流亡所是聞聞理;聞所聞盡聞不聞理;覺所覺空不聞聞理;空所空滅不聞不聞;於理是否?」

答:「說理即得寂滅現前。更是何理?」

問者一喝!

答:「老僧耳聾。」

返聞聞自性謂根不逐境,境不牽心,根塵脫粘,分別不起,旋轉妄流,復歸真性。

6舍識用根說

歷代注釋《楞嚴經》多持舍識用根說,《佛說決定毗尼經》中的「根禪解脫法」可供參考,是修耳根圓通的參考,具體修法:「不應分別法非法, 戲論諸心不應住,不思議法而能知, 名一切時受樂人。若有欲知無有法, 作是思惟非真實,隨逐邪心凡夫人, 受諸有苦百千億。若有比丘常念佛, 此則非真非正念,常知佛從分別起, 實不可取亦不生。若有思惟諸空法, 則住邪道凡夫人,雖因名字說空法, 而實無有名字說。閑居寂靜思惟法, 世所稱嘆寂靜人,心住覺觀是戲論, 是故無思能解法。心心諸法名為思, 若有所思必有著,若能遠離是著法, 於諸所思無復思。法同草木無所知, 而因諸緣得生起,無有眾生而可得, 能起空無諸緣法。因日光明眼得見, 夜則不見離眾緣,若眼自能見色者, 何故無緣而不見?眼常因於諸光明, 得見種種可意色,常知見性眾緣生, 是故知眼不能見。若有所聞諸好聲, 生已即滅無有聞,推其去處不可得, 因分別故起聲想。一切諸法同音聲, 施設說有諸數相,未曾能生法非法, 為凡夫故而示現。我為世間嘆布施, 而實慳法不可得,佛所說法難思議, 雖不可得而演說。我常嘆說持凈戒, 破戒之相如執空,諸破戒相如虛空, 清凈持戒亦如是。我說忍辱為妙勝, 嗔恚之性實不生,於諸法中無觸惱, 而佛開示忍辱者。常說晝夜無疲倦, 覺悟精進為最上,雖復勤行於百劫, 然其所作無增減。禪定解脫為最勝, 如來開示說諸門,而實諸法無散亂, 世尊現說諸禪定。智慧之性能覺了, 能知諸法為慧人,然其自性不有生, 佛能示現為解說。我常嘆說清苦法, 歡喜樂行頭陀者,推求貪法不可得, 名為最上不貪者。常為眾生百千眾, 現說地獄怖畏事,未曾有去墮惡道, 死入無間地獄者。無有能作地獄者, 亦無能作鉾槊等,因分別故而見有, 刀劍之害傷己身。雜色莊嚴花果樹, 金色宮殿而晃曜,彼亦未曾有作者, 皆從妄想分別起。虛偽之法誑世間, 著想迴旋凡夫人,於取不取無自性, 猶如分別幻化炎。說於諸行最勝者, 能為眾生髮道心,菩提之道不可得, 當知求者亦非實。其心本性常清凈, 無有染著諸苦惱,凡夫分別諸噁心, 自生貪愛諸染著。諸法妙勝常寂靜, 而實無有愛恚痴,法性解脫離染愛, 逮到安隱無處所。我知諸法如虛空, 游諸世間不生畏,其意未曾有染著, 是故不住於邪道。我於多劫修諸行, 度脫無邊諸眾生,而諸眾生生不盡, 亦未曾有增減時。譬如世有大幻師, 能化無邊百千眾,即時皆害諸化人, 而於幻者無增損。一切眾生如幻相, 其邊未曾而可得,若有能觀不思議, 當知彼人不厭生。觀世寂靜名勇猛, 知法實相亦復然,受五欲利常修行, 不生染著度眾生。無有眾生及壽命, 世尊憐愍興慈悲,勤修精進大苦行, 雖無眾生作利益。如以空拳誘小兒, 誑惑其心令染著,然後開手示空卷, 小兒即時大啼哭。如是難思佛世尊, 於諸法相凈覺意,已解遠離空無法, 而能示現於世間。於我法中甚可樂, 舍離俗服能出家,其後當得最勝果, 大慈悲人之所說。已能出家舍俗務, 復聞當得逮諸果,觀察諸法真實相, 無有諸果而可得。已於諸法無得果, 轉復生於未曾有,快哉大悲人師子, 善入相應諸法相。一切諸法如虛空, 能立名字百千萬,此名為根禪解脫, 亦名為力七覺支。諸根無有生滅相, 覺力等法亦復然,非是色性不可取, 以智力現示世間。我說眾生有所得, 皆是遠離諸性相,若有計我有所得, 不名為得沙門果。若法無生亦無滅, 誰有於中而得者?說眾生得即無得, 能覺此法名為得。眾生得果名最勝, 我說眾生非眾生,未曾有得眾生者, 是故不應有得果。譬如良田無種子, 彼中不應而生芽,如是眾生不可得, 云何當有逮寂靜?一切眾生性寂靜, 未曾有得其根本,若有能觀此法者, 我說永寂無有餘。過去諸佛百千萬, 度諸眾生無有盡,而此眾生無真實, 究竟寂靜更不生。一切諸法皆滅相, 未曾能有得生者,若有能觀如是法, 彼人不著於三界。我說諸道無障礙, 能離諸著甚可樂,於百千劫甚難得, 乃從往昔燃燈佛。能起最勝無生忍, 永斷障礙無有餘,得清凈命以為命, 永離一切諸非見。彼無惡趣常安樂, 勇猛能知無礙法,不著諸行得解脫, 於百千經不生畏。能得諸辯亦不難, 無邊百千陀羅尼,解陀羅尼諸義趣, 速能覺知無礙法。」


歷代禪師耳根圓通修法

耳根圓通作為《楞嚴經》里的精華,流行修法多錯成聽耳朵、聽耳朵里的嗡嗡聲、聽心裡的佛號等修定法門,而古代禪宗的修法就是安住第六識,使之處於不分別聲音,離分別的狀態,歷代禪師禪修時讀《大般若經》開悟的很多,因該經是如何安心,安住第六識的法門。

1、紫柏老人

又有一等人。以反聞聞自性做工夫。是必不聞聲塵。將聞聲塵的機。來反照自性。積習日久。或見個空清境界。便謂真得。我且問他:聲塵畢竟是性內的?性外的?若在性內。則聲塵亦性。何必去聲塵而反聞。則謂之聞自性。若在性外。性非有外。謂性外有聲塵。決無是處。又有一等。於耳根門頭。靈靈應物的。謂之真性。殊不知。此是由塵發知。應境影子。前境遷謝。此亦隨沒。以此當本來面目。此所謂喚奴作郎。皆非佛旨。若要真實會得耳根圓通的消息。我拈個榜樣你看。古德問僧:「隔壁聞釵釧聲即為破戒,且道作么生持?」其僧云:「好個入路!幼輿會得這僧入路處么?若會得,方見善財見文殊的境界,方可參天下善知識。若會不得,也須猛著精彩,向這僧入路處討個分曉,無常迅速,時不待人。珍重!」

2、普庵印肅禪師

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心若不強名。妄情從何有。妄情既不有。真心任遍知。即名常住法身。六情諸根得相者。蓋為識不破。所以不脫。故論雲。得相者。謂之識。不得相者。謂之智。若得六根返聞自性。以神聽。為入道之意者。便合楞嚴經道。旋汝倒聞機。是也。

3、笑隱欽禪師

耳於六根。功獨超勝。況不耳聞。反聞自性。前塵起滅。自性不動。以不動故。諸根互用。譬之大將。遇變出奇。金鼓旗鎧。錯置逆施。

4、憨山大師

示慧玄興後禪人

其用心下手。只如楞嚴經所說。觀音耳根圓通。旋倒聞機。返聞自性。一則觀門。最好用心。若於日用見聞處。果能返觀自性。則不隨外境流轉。如此念念返流。則念念是歸真之路。如此用心。若習氣不除。觸發現行。定不得力。此全在違現業一著。為最上行也。

5、俍亭和尚

問:「入流亡所是聞聞理;聞所聞盡聞不聞理;覺所覺空不聞聞理;空所空滅不聞不聞;於理是否?」

答:「說理即得寂滅現前。更是何理?」

問者一喝!

答:「老僧耳聾。」

返聞聞自性謂根不逐境,境不牽心,根塵脫粘,分別不起,旋轉妄流,復歸真性。

舍識用根說

歷代注釋《楞嚴經》多持舍識用根說,《佛說決定毗尼經》中的「根禪解脫法」可供參考,是修耳根圓通的參考,具體修法:「不應分別法非法, 戲論諸心不應住,不思議法而能知, 名一切時受樂人。若有欲知無有法, 作是思惟非真實,隨逐邪心凡夫人, 受諸有苦百千億。若有比丘常念佛, 此則非真非正念,常知佛從分別起, 實不可取亦不生。若有思惟諸空法, 則住邪道凡夫人,雖因名字說空法, 而實無有名字說。閑居寂靜思惟法, 世所稱嘆寂靜人,心住覺觀是戲論, 是故無思能解法。心心諸法名為思, 若有所思必有著,若能遠離是著法, 於諸所思無復思。法同草木無所知, 而因諸緣得生起,無有眾生而可得, 能起空無諸緣法。因日光明眼得見, 夜則不見離眾緣,若眼自能見色者, 何故無緣而不見?眼常因於諸光明, 得見種種可意色,常知見性眾緣生, 是故知眼不能見。若有所聞諸好聲, 生已即滅無有聞,推其去處不可得, 因分別故起聲想。一切諸法同音聲, 施設說有諸數相,未曾能生法非法, 為凡夫故而示現。我為世間嘆布施, 而實慳法不可得,佛所說法難思議, 雖不可得而演說。我常嘆說持凈戒, 破戒之相如執空,諸破戒相如虛空, 清凈持戒亦如是。我說忍辱為妙勝, 嗔恚之性實不生,於諸法中無觸惱, 而佛開示忍辱者。常說晝夜無疲倦, 覺悟精進為最上,雖復勤行於百劫, 然其所作無增減。禪定解脫為最勝, 如來開示說諸門,而實諸法無散亂, 世尊現說諸禪定。智慧之性能覺了, 能知諸法為慧人,然其自性不有生, 佛能示現為解說。我常嘆說清苦法, 歡喜樂行頭陀者,推求貪法不可得, 名為最上不貪者。常為眾生百千眾, 現說地獄怖畏事,未曾有去墮惡道, 死入無間地獄者。無有能作地獄者, 亦無能作鉾槊等,因分別故而見有, 刀劍之害傷己身。雜色莊嚴花果樹, 金色宮殿而晃曜,彼亦未曾有作者, 皆從妄想分別起。虛偽之法誑世間, 著想迴旋凡夫人,於取不取無自性, 猶如分別幻化炎。說於諸行最勝者, 能為眾生髮道心,菩提之道不可得, 當知求者亦非實。其心本性常清凈, 無有染著諸苦惱,凡夫分別諸噁心, 自生貪愛諸染著。諸法妙勝常寂靜, 而實無有愛恚痴,法性解脫離染愛, 逮到安隱無處所。我知諸法如虛空, 游諸世間不生畏,其意未曾有染著, 是故不住於邪道。我於多劫修諸行, 度脫無邊諸眾生,而諸眾生生不盡, 亦未曾有增減時。譬如世有大幻師, 能化無邊百千眾,即時皆害諸化人, 而於幻者無增損。一切眾生如幻相, 其邊未曾而可得,若有能觀不思議, 當知彼人不厭生。觀世寂靜名勇猛, 知法實相亦復然,受五欲利常修行, 不生染著度眾生。無有眾生及壽命, 世尊憐愍興慈悲,勤修精進大苦行, 雖無眾生作利益。如以空拳誘小兒, 誑惑其心令染著,然後開手示空卷, 小兒即時大啼哭。如是難思佛世尊, 於諸法相凈覺意,已解遠離空無法, 而能示現於世間。於我法中甚可樂, 舍離俗服能出家,其後當得最勝果, 大慈悲人之所說。已能出家舍俗務, 復聞當得逮諸果,觀察諸法真實相, 無有諸果而可得。已於諸法無得果, 轉復生於未曾有,快哉大悲人師子, 善入相應諸法相。一切諸法如虛空, 能立名字百千萬,此名為根禪解脫, 亦名為力七覺支。諸根無有生滅相, 覺力等法亦復然,非是色性不可取, 以智力現示世間。我說眾生有所得, 皆是遠離諸性相,若有計我有所得, 不名為得沙門果。若法無生亦無滅, 誰有於中而得者?說眾生得即無得, 能覺此法名為得。眾生得果名最勝, 我說眾生非眾生,未曾有得眾生者, 是故不應有得果。譬如良田無種子, 彼中不應而生芽,如是眾生不可得, 云何當有逮寂靜?一切眾生性寂靜, 未曾有得其根本,若有能觀此法者, 我說永寂無有餘。過去諸佛百千萬, 度諸眾生無有盡,而此眾生無真實, 究竟寂靜更不生。一切諸法皆滅相, 未曾能有得生者,若有能觀如是法, 彼人不著於三界。我說諸道無障礙, 能離諸著甚可樂,於百千劫甚難得, 乃從往昔燃燈佛。能起最勝無生忍, 永斷障礙無有餘,得清凈命以為命, 永離一切諸非見。彼無惡趣常安樂, 勇猛能知無礙法,不著諸行得解脫, 於百千經不生畏。能得諸辯亦不難, 無邊百千陀羅尼,解陀羅尼諸義趣, 速能覺知無礙法。」


推薦閱讀:

即身成佛和活佛那麼多,可下尊佛不是只有彌勒嗎?不是矛盾嗎?
怎樣能培育出菩提心了?
弦理論真的與佛教有不謀而合嗎?
為什麼有很多學佛的人,都尊敬「聖嚴法師」?
印光法師是菩薩再來嗎?

TAG:佛教 | 修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