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公說:酒肉穿腸過,佛在心中活。出家人吃了肉喝了酒,仍然普度眾生,那他為什麼不破色戒?
既然他覺得心中有佛,吃肉喝酒不是事兒,為何不碰性?或者因為他不喜歡?
——杭州靈隱寺濟公殿所供濟公像
在西湖靈隱寺有尊濟公和尚的像,手中還拿只酒杯。過去每天廟上要給他供一杯酒,第二天就幹了。後來寺中來了位高僧,他要嚴格執行戒律,就去像前罵:活著時不守規矩,走了還要供酒,取消!濟公和尚夜裡居然託夢給廟中全體和尚,說老和尚罵得對,以後不要供酒了!這是在靈隱寺流傳的故事。濟公和尚其實是大菩薩,但是故意示現辟支佛身,正如《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所說,「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是同一道理。
——南懷瑾《花雨滿天 維摩說法》
我們都曉得中國人非常崇拜濟公和尚,後世稱濟顛活佛,喝酒吃肉故意胡鬧。他故意胡鬧是在守戒,因為佛的戒律,得了道有了神通,如果要用神通,正面用犯戒,因此只能反面用。濟顛即以裝瘋賣傻、裝混蛋的姿態出現。
——南懷瑾《宗鏡錄略講》
禪宗正見,尤不重此,叢林規範,以神通惑眾者,遷單(放逐)。佛之正法眼藏,不至入於外道之流,端賴有此戒制。故禪門宗師,或有以神通示跡者,必故示狂顛,不提持正印。荷擔慧命者,則不言神通,以平實為人,作人天表率。
——南懷瑾《禪海蠡測》
現在許多人喜歡說:「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濟公和尚的這句話,往往被他們拿來當擋箭牌,成為可以肆意吃肉喝酒的「鐵證」。實際上世人僅知有前兩句,卻不知濟公還有後兩句「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從而以訛傳訛,誤導了無量迷茫眾生。
其實,濟公的高深境界,絕非凡夫俗子所能想像。比如,沈員外派家僕給濟公送兩隻熟鴿子和一壺酒,僕人路上偷吃一隻翅膀,偷喝了幾口酒,以為能瞞天過海,神仙也難知。結果濟公指了出來,僕人不承認,於是濟公到階前吐出兩隻鴿子,其中一隻少一個翅膀……這種特別神奇的境界,世人完全望塵莫及,故不可亂學表面行為。印光大師在《文鈔》中,關於這方面也有諸多教言,勸誡後學者萬萬不可隨學,以免自欺欺人。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這句話,其實也是有來歷的:明末的破山禪師,於戰亂年間,在夔東十三家之一的李立陽營中度日。因李立陽嗜殺成性,為了救度一方生靈,禪師要求他戒除不必要的殺業。李立陽見禪師嚴持戒律,不食酒肉,就對他說:「你只要吃肉,我就不殺人了。」禪師馬上與李立陽訂約,不惜大開酒肉之戒,使許多人得以活下來,一時傳為美談。
此外,明朝還有另一位和尚,也是為了救逃到寺廟裡的難民,在山賊面前吃肉喝酒。當時,山賊說只要他吃了手中的酒肉,就可以放過那些人。於是他氣定神閑地端起酒杯,說:「我以酒代茶。」說完一飲而盡。接著拿起肉說:「我以肉作菜,請!」吃後面不改色,坦然自若。山賊見了為之一驚,鑒於有言在先,只好放了所有的人。
可見,為了饒益有情而吃肉喝酒,在漢地有些大德的傳記中也有,但這不是普遍的行為。而藏地的每一座寺院,也並不是所有僧人都行持這些高深之舉。藏傳佛教對戒律的重視程度,來藏地求法的人應該知道,在沒有達到一定境界之前,任何人都不允許做超凡的行為。若是極個別人做了的話,也許他確實有這種境界,也許沒有。所以,能做和不能做的界限一定要分清,否則,明明什麼境界都沒有,卻裝模作樣、無惡不作,這肯定是不合理的。
這種話是佛菩薩應化在六道里,特殊狀況之下教人開悟的。對於一個持齋、持戒很嚴,他非常執著,分別心很重,貪瞋痴慢
都不肯放下,所以菩薩用這個示現,你持齋、持戒那個嚴肅都沒有用。像濟公長老、金山活佛,他專門就是對付這種人的。他什麼忌諱都沒有,所以酒肉穿腸過,佛
在心中坐,他心裡真有佛。他確實對人、對事、對物他沒有對立,他沒有執著。沒有執著就是阿羅漢,沒有分別就是菩薩,這個我們都講得很清楚。你還有執著,戒
持得再好,齋持得再好,你都比不上他。
所以他是幫你開竅,不是叫你不持齋,不是叫你破戒,不是的,他不是這個意思;他是提醒你,你要更重視實質的修行,那
是形式。形式是對外的,為什麼要這樣做法?持得這麼嚴?是教那個沒有學佛的人,剛剛初入門的人,給他做個好樣子;真正功夫得力,不是那個,這個一定要懂
得。真正功夫得力是放下。所以你沒有放下,那都叫世間法,放下才叫出世間法。我們在《華嚴經》上講得很多,諸位要細心去體會。(凈空法師·答香港參學同修
之七十一 2007/6/29)
大德都是隨緣渡眾生,若這件事對眾生解脫有利他就去做,反之就不必去做。若有大定力,行事自然百無禁忌,可能他覺得這種事沒必要吧
對他自己而言,這些事我覺得也應該沒什麼影響。當然這也是猜測而已。初地菩薩不能知二地菩薩的境界,更何況我的境界比他差了十萬八千里
至於說喜歡不喜歡,我覺得有點貶低他。因為喜歡不喜歡都是基於一個二元對立的基礎上,像他這種境界應該早沒有這種分別心了,所以他喝酒吃肉也不會是因為喜歡,不碰女色也不是因為不喜歡,隨緣而動而已
說到這裡倒是可以說一句,在我等普通人的修行中,喜歡是需要特別克制的一個念想。因為有喜歡就會有不喜歡,當你喜歡的事物被打破時就會出現種種不安。而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消除這兩者的對立,不管什麼樣的外境都能夠輕易接受,沒有任何不快。若能做到這點,離解脫也就不遠了他是特例,不具有標準參考性。後面還有倆句,世人若學我,皆得下地獄。他吃能吐出來活的你行?鳩摩羅什太聰明了,皇帝不想讓斷種,強給了他幾個老婆,別人想學他,他吞了一堆針,說要學的來吞。鳩摩羅什小時候有個故事,幾歲來著頭頂一重物如空氣,別人說,哎呀,你怎麼能頂的了這東西,他一產生這東西很重的念頭就頂不動了。http://www.dizang.org/rm/zxdfj/,這裡有些常識
印光大師:濟公和尚為什麼吃肉?
「道濟禪師,乃大神通聖人,欲令一切人生正信心,故常顯不思議事。
其飲酒食肉者,乃遮掩其聖人之德,欲令愚人見其顛狂不法,因之不甚相信。否則彼便不能在世間住矣。
凡佛菩薩現身,若示同凡夫,唯以道德教化人,絕不顯神通。若顯神通,便不能在世間住。
唯現作顛狂者,顯則無妨,非曰修行人皆宜飲酒食肉也。世間善人,尚不飲酒食肉,況為佛弟子,要教化眾生,而自己尚不依教奉行。則不但不能令人生信,反令人退失信心,故飲酒食肉不可學。彼吃了死的,會吐出活的。你吃了死的,尚不能吐出原樣的肉,何可學彼吃肉。彼喝了酒,能替佛裝金。能將無數大木,從井裡運來,汝喝了酒,把井水也運不出來,何可學他。
濟公傳有幾種,唯醉菩提最好。近有流通者,雲有八本,多後人敷衍之文。
醉菩提之若文若義均好,所敘之事,乃當日實事。世人不知所以然,不是妄學,便是妄毀,妄學則決定要墮地獄,妄毀則是以凡夫之知見,測度神通聖人,亦屬罪過,比之學者,尚輕之多多矣。見其不可思議處,當生敬信。見其飲酒食肉處,絕不肯學,則得益不受損矣。祈洞察是幸。」
——輯自《印光法師文鈔》復龐契貞書
引用濟群法師的話回答一下。
「或許有人會說,即心即佛或自性彌陀,唯心凈土便可,何必如此複雜?的確,這兩句話代表了很高的見地。可作為一種層次極高的見,並不適合所有人。事實上,它們的起點之高,只有極少數上根利智者才有能力承擔。因為即心即佛並非一般人當下的境界,眾生雖然具有佛性,但無始以來仍滯留於凡夫心的狀態。而從凡夫心到佛心的圓滿成就,必須有方便善巧的法門作為途徑。不然的話,即使我們將即心即佛或自性彌陀高喊一萬年,依然無法從凡夫心的狀態中獲得解脫。」我想可能人家就是不想破色戒就是不是「為了破戒而破戒」,而是真正的隨心所欲,自由意志
修行,不光是看修,也看行。相對來說,修得千年渡,渡在行。作為人身的濟公,心中有佛。才有那句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真的有佛的人不會常掛在口裡念叨,均在心中。常說的人並不靠譜啊。況且,濟公若沒有點嗜好,如何與世人打交道呢?世人並不喜歡那種清高寡慾的人,所以降龍佛藏身於人身,而內心皆佛。作為凡人來講,這是大境界。
後面還有兩句——世人若學我 如同進魔道
濟公吃兩隻死鴿子可以吐出兩隻活鴿,別人可以么?
我覺得,酒肉穿腸吧不會有人折騰啥,頂多說個不虔誠,還可以說佛祖心中留。要是破了色戒,萬一河邊濕了鞋,命都得悠著點兒,還哪裡來的心留佛祖啊。吃吃喝喝,自己作,牽扯了別人的事情就不好收場了。
後面還有兩句……世人若學我,如同墮魔道……你們太年輕了……境界沒到就要超脫……你們吃肉是殺生,濟公是超度……
萬物皆虛,萬事皆允
那是因為你還沒有看2025年新拍的《濟公》
喝酒吃肉僅僅是自己的事,只需要自己對自己負責,男女之事就不是了,還得為他人負責。
鄙人拙見
酒肉穿腸,代指凡夫俗子此言意在道濟以平凡肉身皮囊現世仍有高深道行,並非直指破戒亂紀當然七情六慾,性也是平凡人擁有的。為什麼不提?一,不是去妓院才是破色戒。二,沒必要贅述,其他已經足夠代表凡夫俗子的視角。其次,加上也不押韻,不利於流傳。
這種老作品,初版可能真的會有一些奇怪論點,經過流傳慢慢褪去了也不得而知。世人若學我,等同入魔道.
濟公再破色戒.那就成了流氓了.還不玩完.狗腿酒杯不離手,狗腿木錘,酒杯木魚
人家可能不喜歡性,喝酒吃肉是一種慾望,性也是慾望,善也是慾望,利益與暴戾也是慾望,既然濟公摒棄了那些在我們看來算是大惡的慾望是正常的,摒棄性的慾望又有什麼奇怪的呢?
不舍眾生,不住涅槃。
只有中國和尚不吃肉,只有中國和尚不吃肉,只有中國和尚不吃肉,然後明白了?
酒肉穿腸過 佛祖心中留 世人若學我 如同進魔道 ——道濟禪師(濟公活佛)
對於這種事情。我常常強調兩個字,發心!另外,你可以再看看後面兩句,世人若學我……
推薦閱讀:
※為什麼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條件的?難道只是出於骨肉之情的原因?
※為什麼模聯基本上在高級酒店舉行?
※飛機起降時為什麼要收起小桌板、調直坐椅靠背、打開遮光板、關閉手機?
※我們為什麼要背唐詩宋詞?有什麼意義?
※為什麼小馬本里的rd都是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