鏈枷這種武器的實用程度如何?

感覺又大又重不順手啊,歷史上真有使用這種武器作為兵器的么?


鏈枷是由一根長棍和一根短棍中間用鋼環連接而構成。河北河南一帶叫梢子棍,陝甘一帶叫鏈枷棍,屬於軟兵器械的一種。

《卧虎藏龍》中王府護衛劉泰保用的就是梢子棍,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他用梢子棍和玉嬌龍的對戰部分。

「梢子棍」是由打麥的農具「槤枷」演變而來,「槤枷」用於農作物脫粒,在我國各地叫法不一,南方部分地區有的叫「刁叉」或「調(tiao)車」,北方有些地區有的叫「扒棍子」、「轉棒錘」等。

據民間傳說,梢子棍是源於宋太祖趙匡胤所創的盤龍棍。有大小之分,用於掃擊敵人馬蹄,盤龍棍原稱「大盤龍棍」(近代北方又稱「大掃子」)和「小盤龍棍」(小掃子)。但當時的「大盤龍棍」一端較短,一端較長,專用來掃擊敵軍馬腳,破甲兵或硬兵器類,使之喪失戰鬥力。

關於「梢子棍」的最早記載,見於我國戰國初期的《墨子兵法》,在裡面它的名字則是「連挺」。

墨子受到「槤枷」的啟發,從戰爭中防守城池的實際需要考慮,發明了「連挺」,即「大梢子棍」,並記載於墨子十六篇兵法中的《墨子·備城門》和《墨子·備峨傅》。《墨子·備城門》將它列為主要的守城器具之一,要求城上「二步置連挺」。《墨子·備峨傅》稱:「挺長二尺,大六寸,索長二尺。」這裡所謂「挺」,是指連挺的梢節,「索」即連接梢節和把節的索鏈。 據《墨子·備城門》記載:「二步置連挺、長斧、長椎各一物,槍二十枚。」意思是說將一定數量的連挺、長斧等兵器分散設置在防衛區內。《墨子·備蛾傳》記載:「當敵人附借雲梯、密集如蟻,緣城牆而上時,用火燒之,用連筵擊之。」 唐代杜佑在《通典》中記載:「連挺,如打禾連枷狀,打女牆外上城敵人。」「女牆」,指城牆上的矮牆,即城蝶。意思是說當攻城的敵人沿梯攀登到接近城蝶時,守軍居高臨下,用「連枷」擊打敵人。

宋代時,「連枷」不但仍用於守城禦敵,而且成為一種非常重要的馬上兵器。據北宋官修的《武經總要》記載:「若登者漸多,則御以狼牙鐵拍;手漸攀城,則以連枷棒擊之。」這裡說明當敵人攀上城蝶時,利用連枷利於自上向下擊打的特點,打擊敵人手、頭等部位。關於以「梢子棍」(鐵連枷)破敵的著名戰例,亦有史記載。 宋代名將狄青在平定嶺南儂智高叛亂的戰爭中,曾經使用過馬上鐵連枷,成宋軍以鐵連枷破敵的著名戰例。《曾鞏集》卷52《南豐先生集外文·雜識二首》載:「先是,(狄青)青已縱蕃落馬軍二千出敵後。至是,前後合擊。賊之標牌軍為馬軍所衝突,皆不能戰,軍士又從馬上以鐵連枷擊之,遂皆披靡,相枕藉,遂大敗。(儂)智高果焚城遁去。」這段文字記載說明久在西陲的狄青,充分發揮騎兵突擊時鐵連枷「自上而下」的擊打威力,使得以步兵為主的依智高判軍潰敗而逃。

《武經總要》是北宋的官修兵書,所載兵器都是北宋軍隊的基本裝備,可見鐵鏈夾棒也是宋軍的常規兵器之一。古代的軍用兵器,一般都由政府統一製作和管理,有一定的製作標準,制度十分嚴格。 據《武經總要》記載:「鐵鏈夾棒,本出西戎,馬上用之,以敵漢之步兵,其狀如農家打麥之連枷,以鐵飾之,利用自上擊下,故漢兵善用者巧於戎人。」 「西戎」,即我國古代對西北一帶游牧民族的泛稱。這裡說明當時「連枷」是用鐵製成,由西戎人發明創造,戎、漢士兵都曾用它作兵器,戎人擅長騎馬,手持連枷攻打敵人步兵。宋代官兵看到戎人的兵器優點後,便吸取過來,「鐵鏈夾棒」學習於「西戎」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馬上連枷也有單雙之分。「手連枷棍」可能就是西戎人將馬鞭子的皮質鞭梢改為短棒,再用鐵鏈(皮條)將鞭桿與短棒連接而製成。這種改制的武器短小輕便,適合騎兵快速、靈活、機動、單手使用的要求,亦可做為趕馬的「鞭子」。這大概就是現代手「梢子棍」的原形。

元明時代,連枷仍舊是軍中裝備之一,而且我們在明人留下的踏青風俗畫中,可以見到當時民間藝人演練長柄連枷棍的形象,說明這一軍中利器至少在明代已被民間武藝所吸收。嘉靖末年王圻父子的《三才圖繪·器用》卷6,明末茅元儀的兵學巨著《武備志》卷104《器械三》,都收錄有「鐵鏈夾棒」的圖式和介紹文字,但基本上全抄《武經總要》,沒有什新的內容。

明末清初,連枷棍傳入朝鮮,保存在朝鮮古籍中的連枷譜由兩部分組成,其一是「鞭棍」,即長柄連枷,用堅木製成。其二是「馬上鞭棍」,即馬上連枷,用「攢竹」製成,《鞭棍譜》中就有一人執連枷與另一人執長棍相配為伍的練習,包括起勢共十個圖勢,另有對練路線圖勢,稱《鞭棍總譜》和《鞭棍總圖》。

到了清代,「連枷棒」也是清軍的裝備之一。《清會典圖》卷103《武備十三》有「連枷棒圖」,附有文字解說: 「棒其制有三,皆規木。綠營用者二:一長五尺四寸,圍四寸六分,通髹黃,兩端鑽以鐵;一虎頭棒,長四尺,圍四寸六分,通髹黃,繪虎紋。漢軍用者曰連枷棒,左右雙持,棒長□尺五寸八分,枷長七寸五分,圍俱二寸五分,皆塗黃油,兩端鑽以鐵,首各加環,以鐵索相連一具。綠營制同。」 清代軍制,八旗、綠營和漢軍在裝備上各有不同,反映了武藝上淵源有自,各具所長,這從連枷棒的不同上也可窺見一斑。綠營的兩種連枷形制,應該都是馬上用器。漢軍左右雙持的連枷棒,註明「綠營、直省同」,是說不限於漢軍執用,綠營和八旗也用,是比較普及的馬步兼用兵器。清軍的連枷也是用硬質木材製作的,棍頭上加有鐵箍。

在古代戰爭中,由於步兵近身作戰的需要,不僅需要象「大梢子棍」這類長兵器對付敵人,混戰中失落了長兵器或長器械,近身而無所用之時,插在腰間的「小梢子棍」便派上了用場,隨手從腰間抽出打擊敵人或雙手各持一端用鐵鏈絞殺敵人。因其短小精悍、靈活多變,極具殺傷力!

「小梢子棍」(「短梢子棍」、「手梢子棍」)是由「大梢子棍」縮短而成。其短棍一邊的「梢子」約長15-20厘米,而長棍一邊的棍身長約45-60厘米,用長約15厘米的鐵鏈連接而成。演練時一般雙手雙手各執一棍,屬短兵中的雙器械。「小梢子棍舞動時手持長端,也可手持短端,也可雙手各持。「小梢子」又稱「手梢子」,可以雙打,也可以單練,更可配合其他器械使用,如單刀,滕牌等,主要技法有點、抽、彈、掃、纏、拉、捉、敲、打等,是靈巧實用的近戰器械。因此 「小梢子棍」也因其獨特的作用而在我國諸多兵器中佔有一席之地,並延續至今。現在流行的雙節棍和袖鞭,原型就是小梢子棍。

隨著作戰形式的變化和兵器的改進,連枷棍逐漸失去了昔日在戰場上的顯赫地位,退出了軍旅征戰的舞台。在「競技武術」佔主導地位的今天,連枷棍也一直被排斥在外,但作為一種古老的武術器械,仍然在民間流傳著。京劇表演藝術家蓋叫天在「武松大鬧飛雲浦」的戲裡,就有連枷對打。電影《少林寺》少林棍僧與王仁則相戰時也用到連枷棍。這說明連枷在軍旅和藝術表演中均佔有相當地位。在甘肅、陝西農村一帶流傳極廣。


請問你問的是哪種鏈枷?東方的還是西方的?


上次看了個紀錄片,測試 連枷和戰錘的性能,戰錘完勝 ,但我看完後想 為何還有不少人使用連枷呢,可能是因為在敲甲時受的反震少吧。


暗黑三 豆角

第一反應


加長版雙截棍……自帶會心一擊


似乎主要是大盾步兵,守城,少量騎兵用,一二為了隔著盾或城牆依然有輸出,3可能為了減震。中國版就是個雙截棍,主要是守城,其他時候用的似乎不多


擦大梢子超難用,有次我好奇拿著玩打到頭了= =現在很少有會用的了


對面身著重甲,刀基本擺設,槍很難刺穿,你不上這上啥。


推薦閱讀:

我軍的刺刀術傳承自什麼人?有什麼特點?跟槍法有什麼區別?
為什麼對於中國武術有一部分國人不是捧上天就是黑的一無是處,情緒這麼極端?
有一個會武術,散打,或者其他功夫的女友是一種什麼體驗?
如何格擋直拳?
為什麼傳統武術這麼容易招黑????

TAG:武器 | 武術 | 冷兵器 | 中國武術 | 古代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