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的書多,寫的作文就一定好嗎?

我的閱讀量大於同齡人(不是騙人),可作文還不如同齡人寫得好。為什麼?


顯然,閱讀量和寫作水平並非絕對的正比關係,提問者的疑惑來自於先入為主認為閱讀量大自然對應寫作水平高。

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是有條件的,顯然,會提這個問題的提問者還沒有符合此種條件。

暫時不知道提問者都讀過什麼書,姑且認為是高中水平能接受的文學和學科綜合類讀物若干;

同時也不清楚,提問者所陳述的「比同齡人讀的書已經很多了」,究竟是多到什麼程度,姑且認為多於平均值2個標準差以上吧。

以上是邏輯上必要的前提設定。

既然提問者想知道「為何寫作水平不如他人」,那麼不妨先思考一個命題「什麼是高水平的寫作」,當然該問題的內涵和外延都過於豐富,不妨把探討對象限定在中學水平的學生寫作,換言之,基礎層次的現代漢語寫作。在這個層面上,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很明晰的。

在此借用一個前人的論斷:《易》曰「言有物,言有序」,」物「即內容,」序「即結構;桐城派始祖方苞將其總結為」義法「,認為文章要旨,其一在內容充實,其二在結構合理,」義以為經 ,而法緯之,然後為成體之文。「

(雖然方望溪的文章後來被袁倉山譏笑為」才力薄「,不過那是大師們的口水仗罷了)

如果我沒記錯,高中作文的體裁和篇幅要求是「千字左右的記敘文、議論文或者散文」;在這個框架內,以中學生的學識、閱歷和思維水平而言,不太可能去苛求複雜炫目的技巧、深刻獨到的見解,」有物有序「四個字足以作為優秀作文的一般標準了——在此不討論偶然性極大的評分者偏好問題。

那麼,回到問題本身,鑒於提問者沒有附加自己的寫作範本,我很難做具體的分析,以下只能針對提問者的寫作水平不如閱讀量遜於自己的同齡人這個現象做些假設的分析。

首先,在」言有物「這個要求上,提問者可能做得不夠到位。

之前做了假設:提問者的閱讀量較之中學生平均水平要大。

但這並不意味著,你能把閱讀中獲取的信息有效消化整合為自己的知識體系的一部分,很可能大量的閱讀對你來說只是一種消遣,沒有形成有效的輸入,不能對寫作水平有所助益。

又或者,提問者不能將過去閱讀之所得轉化為自己寫作時運用的材料,更做不到提煉自己的觀點,這種現象很有可能是因為提問者並沒能在較大的閱讀量的基礎上做好思考與理解,所謂」學而不思則罔「。

反之,閱讀量不如提問者的同齡人,也許能夠有效地從閱讀或者其他途徑——如親身體驗或者與他人交流——獲得更多有效的信息並取之為己用,構成寫作表達的內容,他們的文章往往更加」言之有物「。

事實上,對於寫作來說,「言有物」的要求,實際上是「工夫在詩外」的,即寫作本身的技巧優劣並不能決定寫作內容的充實與否。要使文章內容豐富,閱讀量的擴充與親身體驗的積累均不可偏廢,也不能缺少有效的思考來整合這些信息。

而「言有序」,則是比較純粹的寫作技巧的問題,個人猜想——提問者的作文水平,可能更多地是受到了該因素的制約,即不能用清晰的結構,有條理地進行寫作表達。內容豐富充實但結構凌亂、邏輯混亂的作文顯然不可能獲得任何好評。

這種情況確實更容易出現在「閱讀量大」的學生身上,他們有太多東西想要表達,卻不懂得如何有條理地行文,就像身體素質出色但經驗不足的球員,只會在場上亂沖亂跑卻碰不到球。

倒是閱讀量相對小的寫作者,由於本身傾注在文字里的信息量不夠多,可能更容易做到「有序」,也許提問者描述的」同齡人「的作文就符合這個猜想。

雖然後者的文章往往寡淡乏味,不夠精彩更談不上深刻,但在「基礎水平的寫作」這個範疇內,就中學生寫的那千餘字簡單記敘文、議論文而言,平庸的合格品要勝過所謂精彩的殘次品,因為」標準技能的培養「就是基礎教育的目的,那麼寫作評判標準自然要為這個目的服務。

到這裡,可能會引發關於「壓抑個性的教育制度」的大聲討,然而就寫作這個技能的培養來說——事實上任何技能的培養都是如此——規範必須在個性之前,做人的個性與做事的規範要被嚴格區分開來。當然,這是題外話了。

本文開頭提到,只有滿足一定條件的寫作者,才能在龐大的閱讀量的基礎上擁有」下筆如有神「的能力,而」言之有序「就是這個條件的核心。只有當寫作者擁有完整的表達技巧和連貫的表達邏輯,才能將與日俱增的信息積累落在筆頭成為高水平的文字。

至於」如何做到言之有序「,屬於具體的技巧性細節問題,提問者可以自己去請教老師或者高水平同齡人,各類教學材料也多有涉及,在此不做贅述。

實際上,如果提問者能耐心看完本篇回答,應該對文章的結構安排應當達成何種效果有所體會吧?


看得多,不如寫得多。


謝@博懷歸指正。為了防止誤解和溝通不良,我把回答他的評論複製一下:回復 博懷歸 :嗯。謝謝指正。我說的寫作不太需要練習並不意味著平時不用寫,不是把寫作的總閥關掉,需要時就有大片的文字流出來,而是有情寫情,有懷書懷,不是刻意地為提升而提升,像熟悉運算一樣熟悉寫作。我真正想說的是,練習能夠提升一些文章外部的東西,比如技巧,包括描寫技巧、敘事技巧、結構技巧,這些很匠氣的東西是可以通過培訓或者勤奮可以打造。但是好的標準是什麼?我覺得仍然是文章內部的靈氣,那些是練不出來教不出來的。我上過基礎寫作課、應用寫作課、公文寫作課,真正對寫作有益的不是框框架架,是落筆之前就已經形成的東西。這就像繪畫,擠顏料誰都會,畫出什麼樣,還是要靠自己。寫作是藝術工種,而不僅僅是技術工種。謝謝。以下為原文。

---------------------------------------------------我不太贊成寫作要練習,其實我真的覺得寫作是一種天賦。拋開閱歷、閱讀量、思想深度這些可以改變的因素不談,一個調遣文字的天才需要極敏感的感官:嗅、視、聽、味、觸以及將這些感覺揉吧揉吧的組合能力,也就是我們常常所說的通感。龐德寫感官,寫地鐵站一閃而過的面容,是「濕漉漉的黑色紙條上的許多花瓣」。濕、黑、紅,多,只一句話,就將地鐵站潮濕冰冷,人流洶湧的景象寫出來了。大家都看過月亮,都讀過「舉頭望明月」,張愛玲的月亮就和我們小時候所寫的「彎彎的小船」不一樣,她可以是「白鳳凰」,可以是「刺繡時落了一點香灰」,可以是「面具底下的眼」。這種出色的感官聯想力幾乎是所有修辭的來源:比喻、擬人等。而修辭是最容易建築文採的,沒有出色的感觸力和聯想力,光有閱讀量是不夠的。而這,能練習嗎?張派作家何其多,哪一個又能得張祖師奶近乎造極的比喻呢?寫顏色,寫乾涸的蚊子血,寫光華的硃砂痣,寫松青配桃紅,寫眼底淡漠的藍,寫烏髮掉色的黑。寫形狀,是「獅子老虎撣蒼蠅的尾巴」。寫細節,寫七巧在臨終時將金鐲子沿著乾瘦的隔壁一直往上推,推,推。而這些是和閱讀量無關的。

舉一例子說明,白先勇和張愛玲應該都算曹公門下走狗,受紅樓影響很深,且都是某種意義上的落魄貴族,作品都是古典和現代風格的結合,一個寫了《尹雪艷》,一個寫了《花凋》,一個蓬蓬勃勃綻放,一個未等入世就已零落。這種入筆格調的相似和相異,和閱讀似乎沒有多大關係。

或許文章的結構和語言風格可以借鑒,多少人開筆就「很多年以後」, 格非和博爾赫斯一樣愛玩文字迷宮,馬原這傢伙愛玩「原小說」,這些都是很好上手模仿的。 我自己算是那種從小學時一直被誇文筆好的傢伙,不可否認,讀了誰的東西,寫出來的哼哼唧唧就像誰的風格,讀完汪曾祺就開始用筆省余,讀完王小波就開始語帶調侃,讀完莫言就開始語言狂歡 ,讀完張愛玲就開始意象傾瀉。但是這隻會維持很短的時間,時間久了,你的文字會從你的頭髮絲里流瀉,像是溪流,汩汩流過,上面飄著桃花還是秋葉,取決於你自己的靈性。

而閱讀帶給我們帶來的最大好處,我想還是因為它使我們心中裝了一海洋的海水和月光,需要時,小溪流就順其自然地流出來了。

Over.

Ps:是這樣編輯修改回答嗎?分割線自己加?剛玩知乎不久。


古人說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其實講的就是讀書與寫作的關係,可現實情況卻是:看了很多書,看別人的作品酣暢淋漓,意趣逢生,可到自己一寫的話,連思路都沒有,更別說寫一個完整的文章了。

而你看了那麼多書,卻寫不出來,基本上可以類比為:我吃了那麼多道菜,卻一個也做不出來。

而每個面對寫作困難的人,都或多或少的會遇到以上這些困難,即使是那些自媒體大V也有偶爾詞窮的時候。

寫不出來和看書其實是一個輸入與輸出的關係,但是這中間還得經歷一道障礙,而這道障礙,對於每個人基本上都是不一樣的。

Jan Yanger對專職作家和業餘作家所做的調查,發現有75%的人在寫作過程中曾遇到過這樣那樣的寫作障礙,這些障礙有些是心理因素,屬於作家障礙,有些屬於技術原因:

1.找不到恰當的詞語(34%)。

2.感到煩躁不安、沮喪不已(34%)。

3.相信寫作障礙同作家的心情有關(30%)。

4.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引起的(14%)。

5.無法開頭(13%)。

6.總拘泥於一種文體(6%)。

7.不能流暢地寫作、思考(5%)。

8.無法組織素材(4%)。

9.找不到(3%)。

10.害怕批評(3%)。

11.缺乏自信心(2%)。

12.同樣的事情,現在做起來更難(2%)。

13.總存在截止日期逼近的壓力(1%)。

而想破除這些障礙,光看書是解決不了問題的,關鍵的是還得多多練習寫作。

這時我想,不妨回到最初的我們最開始練習寫作文的方式,不是寫多篇文章,不回顧繼續寫,而是按照某個你喜歡作者的風格寫一篇文章,然後自己忍著噁心看一遍,最好能請自己的朋友也看一遍,大家談一下感受和反饋,某句話的修辭可以換一下,某個連接詞可以不要,等等。如果一篇文章能經過三到四次打磨。你就能看著自己的寫作水平一點點提升。

當然,我以上講了這麼多,其實你可能還是摸不到門道,下面講講實在的,並且操作起來不是那麼複雜:看了那麼多書,你可以從模仿開始

號稱要與整個中國文壇斷裂的「80後」作家,其實也在模仿中前進。郭敬明的《幻城》從故事架構、人物外貌、人物的魔法術到玄幻的境界,甚至到主人公的情感、價值觀和台詞,都明顯受到日本漫畫《聖戰》的啟發;李傻傻的《紅X》與塞林格《麥田的守望者》,張悅然的《葵花走失在1980》與安徒生的《海的女兒》,韓寒的《三重門》與錢鍾書的《圍城》,等等,都有著深刻的精神聯繫。

你實在模仿不了精神,也可以從語言風格模仿,如果換一個情景,用那個作者語言風格來寫一下:

比如知乎用戶碾冰為土玉為盆在「如何用王家衛的風格表白」這個問題下的答案:

1、別人總是問我,為什麼我這麼喜歡戴墨鏡?我也不知道。連墨鏡都覺得委屈,一輩子都在我身邊,卻還是不如你。

2、現在是下午15:45分,雨下了一天,我坐在咖啡廳里靠窗的位置,喝了第三杯卡布奇諾,窗外撐藍色雨傘的女孩等了7633秒,也許她也在等待什麼。你知不知道雨快要停了,也許再過五分之一秒,我,就會愛上你。

是不是這種方式很有趣呢?

既然說到了戀愛,其實從這個角度切入一下也是不錯的。

寫作如說話

首先你要克服寫作的勇氣,有人說,平時說了那麼多話,把那些話寫下來其實也沒什麼價值啊!

不過,在你說話的時候,是不是有的時候也需要克服一下恐懼呢?第一種是說情話的時候,第二種是痛斥別人的時候,這些情況都是直觸別人內心的時候。所以當你有這種說情話的感覺的時候,你就找到了寫小說、詩歌、散文的方法。

接下來,就這兩點具體展開一下。

寫作如談戀愛

像對待戀人一樣對待讀者。

我感激每一個閱讀我文章的人,包括你。

因為用這些時間,你大可以用來聊天,工作,休息,來看我的文章,如果對你沒有什麼幫助的話,既浪費流量,又浪費感情。

對待讀者如戀人,對待寫作也應該如戀人。

到這裡,寫作的技巧和戀愛的技巧大體相當,如果你仔細琢磨一下,就會發現好的小說或劇本構思,它們的故事進程與戀愛謀略幾乎是同構的: 目標明確、手段不露痕迹,語帶雙關、草灰伏線,欲揚先抑、欲擒故縱,以情動人、寓教於樂,小誤會、小陷阱、小驚喜、大擔憂、大歡喜,最後是高潮、大結局,一舉拿下,從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到深陷其中、欲罷不能,愛情的三十六計就是寫作的三十六計,愛情的技巧,甚至可以說就是寫作的技巧。

當然溫馨提醒,戀愛的對象不一樣,技巧也是不一樣的,不可墨守成規。

寫作如吵架

其實之前咪蒙最初的幾篇爆文就是用一種引起極大衝突方式,用極其強烈的觀點,引起大部分人的共鳴。

想想我們平時和別人吵架時的感受,那種感覺就是說的話滔滔不絕,有強烈的表達衝動,高級形態叫辯論,低級形態叫罵街。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有些作者,專門寫吐槽文,吐槽書,吐槽電影,用這種方式來寫也是不錯的。

不要被形式拘束,完整地表達了自己的意思,本身就是一種形式,內容自帶形式。跟讀者吵架如此,跟讀者談戀愛亦是如此,只管寫下來,既不要考慮語法,也不要考慮形式,文采神馬的都是文藝青年注重的東西,你可以通通不要!

什麼樣的形式最恰當?內容自帶的形式最恰當。什麼樣的語言最有力量?動情的語言最有力量,動怒的語言最有力量。

而那些語言平平,情感平平的文章,又沒啥深刻思想的文章,除了乾貨,真的沒什麼人太在意了。

最後:去寫,就是你能力提高的最好方式!


很多家長非常苦惱的一件事是,孩子讀了很多書,但作文卻寫不好。很奇怪,什麼原因呢?下面是特級教師張祖慶發現的五大原因:

第一, 讀得多,但讀得淺。你讀的都是沒有挑戰性的書,都是不用讀第二遍的書,這類書你讀多少也沒用。

第二, 讀得多,但讀得泛。沒有專註於一個作家或一類書。這樣讀書就像水過地皮一樣,過了,就沒了。

第三, 讀得多,但想得少。很多時候,孩子讀書,只留意故事情節怎麼生動曲折,很少停下來想想作者是怎麼寫的,為什麼這麼寫。這樣的閱讀,多是多,但從學習寫作的角度,效率就比較低下。

第四, 讀得多,但丟得快。讀了很多書,但是從來沒有主動積累的意識。隨著時間的流逝,只記住了一個輪廓。隨著時間的再流逝,連輪廓都還給作者了。書中最精華的語言,一句都沒有留下來。

第五, 讀得多,但寫得少。寫作,不像放羊——只要有草,羊是吃著吃著就會長大的;寫作,不是讀著讀著,自然會的。「操千曲然後曉聲」,寫作是需要不斷練習的。好多人,書一本又一本地讀,但就是不願意寫文章。沒有反覆、刻意的練習,寫得好才奇怪呢,寫不好實屬尋常。

【文章大部分來源於特級老師張祖慶的文章,少部分是答主的發揮】


讀書破萬卷


首先,題主是不是認為已通過大量的閱讀,提高了自己思想的深度和對事物的分析能力。如果是,可以接著往下看。如果不是,那題主可能只注重了縱向的數量,而沒有重視閱讀的廣度和深度。亦或者本身閱讀方法就有問題。提高作文水平自然也就無從談起了。

然後,題主反思一下,自己深刻的思想是否可以濃縮到800字的作文紙上,還字字珠璣。這個過程是需要幾個小時,一天,還是能在短暫的幾分鐘內完成構思。

最後,如果題主覺得前兩項都沒有問題,那就試想一下,能否把這樣一篇有思想,有深度的文章寫到深入簡出,妙趣橫生的地步。題主既然讀了那麼多書,一定會發現一本好書,無論具有多深刻的思想、多豐富的內涵,都不會是晦澀難懂的,反而會有很大的吸引力支持著你繼續看下去。好的作文也一樣,具體怎麼做就要在實踐中把握了。

如果是問為什麼,參照以上幾條基本就能找到差距了。但答主今天比較閑,就來偏一下題。

你覺得你的作文寫的不如看書少的同學好,是從那裡看出來的?是讀了他們的作文發現他們引經據典,辭藻華麗,以致自愧不如,還是僅從作文分上評價?

如果是前者,不得不承認確實有的人有一種對文字的敏感性和文學天賦。並且,你讀書涉獵面廣,不代表別人不能讀得專而精。也許別人量上可能不及你,但精讀的優勢卻很容易在寫作中展現。

如果是後者,是不是你和同學在寫作上差距不大,但分數出來卻有很大差距。少年郎,不知你有沒有聽說過有一本在武林上失傳多年的武功秘籍,得此秘籍者得高分!看在今日有緣相遇的份上,我就將它的博大精深傳授與你。望你能勤加練習,刻苦鑽研,切勿違背道義、惹是生非。(Σ( ° △ °|||)︴誒呦……別打了,我這就說……) 它就是——應試技巧!!!你回去背練練字,幾個開頭和結尾,找幾個萬能的素材……就差不多能追上你同學了。

嗯,最後獻上由衷的祝福。少年郎,你要成為一個英雄哦!


有一定關係但是不是必然聯繫,我個人覺得是閱讀—思考—寫作的工程,不要小看最後一步,寫作真的是需要練習的


事實上,你所提到的作文,與以上大部分答案提到的寫作水平關係並不大。高中作文其實有屬於其基本的套路與格式,是應試教育的一部分。

作文的分數高低與否,與閱讀量和寫作水平無關。

相反的,只是一種手藝的錘鍊,簡單的說,就是一種熟能生巧的應試技巧。

作文有七段法,八段法等,三段式,總分總一系列固化的套路。並且想要獲得高分的秘訣,並非自己想要寫什麼,而是寫出命題人想要要你寫出的答案。

閱讀量大的人,往往善於跳出框架獨立思考,所以相對應試作文來說反而容易形成個人觀點而影響作文的作答與成績。


是正相關,但不是正比。


讀的多固然是好,但是讀的多並不一定會寫啊!如果僅僅是讀而不寫,誰都是大文豪了!寫作文要多看多寫多思。


讀的多是只是增大了寫的好的概率,不是充分條件,所以讀的多不等於會寫的好,要想寫得好:

1.多讀書

2.那多練習

3.根據反饋進行反思

4.生活有廣度和深度


不會……

我在學會正確寫字(我初二前寫半個小時字之後就會痛,所以一直寫不好字,甚至於習慣了用同音的更簡單的字故意替換)之前,閱讀量也很大(一年七八十本書,報紙漫畫還有網頁更多)……但作文一直不好。

這和廣度和深度沒任何關係。一個沒受過訓練(不一定是明確的培訓,也許是父母潛移默化的影響)的孩子,閱讀速度快或者慢,多還是少,都不會影響太多作文成績。因為一開始就沒有寫作的意識,自然不會在這方面歸納些通過閱讀的來的經驗

我的建議就是……多打腹稿(盡量腦補寫自己喜歡的題目來腦內寫)。不知道題主意味的作文是什麼。看到漂亮的比喻句可以分析下,吊著你性子的幾段話,也可以圈起來分析下,以寫作為核心,總結經驗。

打腹稿,就是讓大腦可以下意識的練習寫作。雖然真的動筆寫也很重要,但我覺得拿筆才可以激勵自己大腦去思考如何寫,回憶自己積累的寫作方法……不是特別好。不過動筆,確實可以消滅自己主觀的自信,畢竟寫出來再看,真的會覺得自己沒鏡子里那麼美~這個時候提筆整容,改改改,也可以積累不少有形的經驗就是了。

之後就是看作文書,了解標準,讓自己適應(題主貌似不是這個年紀的人?)

最後,說點東西

讀書的人和寫書的人,需要不同的特質,兩種都有的,不多,尤其是現在寫作可以拿到錢,有能力寫不喜歡讀的人也會選擇練習寫作以工作了。

所以我不建議題主形成 讀書多=寫作能力強 這個等式。

(品質好的)讀書的人基本上不是為寫書翻書的人。當然這種讀書人訓練後也會寫注釋之類的獲得成就感。

(喜歡)讀書的人的動機,很大概率和寫書人讀書目的是不一樣的。前者更偏向廣博的經驗和建立關於一個作品內部的因果關係(紅樓夢學)或者幾個作家的關係(俄羅斯文學);寫作方法他們也研究,但只是作為工具。

另外,這個世界上也有人否認小說(甚至於散文,包括帶有政治意味的、科普意味的)具有現實的目的,歸根結底是讀者自己獲得的快感和在這個快感的基礎上搭建的東西,不是作品本身傳遞的,也不是功利的獲得的。

補充:本人不愛寫東西……就是愛了解別人是怎麼思考的,然後總結。


讀得書多未必寫文章寫得好。讀書多對於提高寫作水平有無幫助?我認為是有的。題主應當將讀很多書後自己寫的文章和之前自己寫的文章相比較,而不是和他人相比。另外,樓主是否認真思考過怎樣才算是寫得好?也許你覺得別人比你寫得好只是你比較喜歡別人那種風格,而這種風格對你來說可能並不適合,未必便是你寫的不好。此外想要寫得好必然要多加練習。


恩經歷多了也會有故事可寫


讀書多不一定寫作文好 但是讀書少肯定寫不好


書讀得多,作文未必寫的好;

世界讀的多,作文才能寫的好。

「行萬里路,讀萬卷書」

說的並不是一邊讀書一邊前行,而是說,在前進的過程中,經歷的、看的、思考的所得,抵得上讀萬卷書。

在生活中細心一點,感性一些;多看看身邊的人,身邊的事,自己的成長經歷。

注意那些讓你感動的、感慨的、迷茫的、傷感的、憤怒的、開心的、幸福的、深刻的……

記在心裡,寫在紙上。

把它們清晰地敘述出來,就是一篇高分作文了。

——————————

高中作文並不難,有一定的技巧和規律可循。

我高中時候70分的作文,一般來說都是60多分,高三連續五六次月考期中期末考試作文班裡前五。

如果看的人多,就教大家如何寫高分作文。


作為一個從小到大幾乎每一篇作文都會被語文老師當成範文的同學感覺可以回答下這個問題。

小的時候特別愛看書,當時沒有手機沒有pad更沒有kindle,所以每個月在買書上要花上好一筆。從小學開始,不光看一些適合兒童閱讀的較為淺顯的世界名著,還看雜誌,比如兒童文學,少年文藝等等,到現在大學快畢業還堅持每天閱讀一點書籍,我想說,閱讀一定量的書籍首先可以給你的寫作提供素材,其次可以拓寬你的寫作思維,再次可以借鑒其中的寫作手法。

有些同學對寫作文很沒轍,看到題目便覺得無從下手。其實這就是因為你的閱讀量不夠。如果你有了一定的文學基礎,再面對作文題時,大腦會發散思維,自動捕捉你記憶中閱讀過的和題目相關的語句段落,加之適當的行文組織,自然會感到文思如泉湧。

所以我覺得,讀書多,會給寫作帶來很大的好處和便利。

但如果有人看過一部電影,名字叫什麼天堂的,裡面介紹了一位女作家,她少時不喜歡讀書,可卻對寫作有著驚為天人的天賦。所以說,讀書並不是會寫作的必要條件。


個人的經驗,只有寫的越多,才會越寫越好。你只是每天讀書,從不去寫,讀再多的書也沒用。寫作技巧是靠大量的練習來積累的,光說不練,只是空架子而已。

===================我是分割線君=======================

在這裡實名反對 @然而春 的答案,寫作是可以培訓的,如果寫作只憑天賦的話,那天下間將有很多作家消失。

不可否認,天賦很重要,但是,寫作確實是可以經過培訓的,國外很多大學都有創意寫作課,還有碩士學位,國內一些大學也曾經引進過創意寫作碩士學位。而且,美國當代作家基本都獲得過創意寫作的學位。中國人民大學在2006年引進一位獲得美國南加州大學英語創意寫作學位的教師時,還專門進行過學位證書鑒定。

以下這段話引用自《開始寫吧——虛構文學創作》這本書,作者:雪莉·艾麗斯

由於大學普遍開設有這種專門教授創意寫作的學位,所以,美國當代作家幾乎都獲得過創意寫作學位,從事文學創作屬於科班出身。絕大多數知名作家也都在大學教授創意寫作,這就形成了創作的傳統和美國文學的特色。

美國沒有想我們國家的作家協會這樣的專屬於作家的機構,所以在大學任教成為絕大多是作家安身立命、專心寫作的保障,同時也保障了文學傳統的有序傳承和創作質量的較高水準。這個學位近年來得到了迅猛發展,在校人數眾多。2006年筆者到亞特蘭大參加一年一度的美國作家和文學創作項目年會是,與會人數是4900人,其中作家2000人,創意寫作研究生2900人。2007年紐約年會的與會人數達到7000人,絕大多數還是創意寫作的研究生和他們的導師。近年這個學位的錄取比例大約在4%,是非常不容易申請的學位。申請者除了需遞交和一般的學位申請相同的資料之外,還要遞交自己的作品。

為什麼只有少數人成為了作家,而我們大多數人只是把這個夢想藏在了心底,漸漸淡忘,以至於徹底遺忘呢?除了生活本身的際遇,除了對自己的懷疑和對作家的神秘感,很大的原因可能是,我們在根本沒有理解寫作的本質之前就已經放棄了文學的夢想。我們根本就不相信創作的才能可以學習得來。或者,一個更為實際的原因是,我們根本沒有機會和途徑學習文學創作的理念、方法與技巧

我們依然相信文學創作需要天賦,但事實上,我們也一定知道,沒於人能靠靈感或天賦寫作一輩子,即使是天才的作家,一旦真正的寫作開始,鴻篇巨製的寫作也會是一種工作和勞役。很多作家的創作生涯可以延續很多年,除了我們羨慕的天分之外,他們一定有保持文學熱情的良方。

這種良方可以傳授,寫作的樂趣和意義也可以分享。

然後再來看看國內的情況,國內已經有大學開始正式招收創意寫作碩士,還有的大學成立了國際寫作中心。

然而,這並沒有什麼卵用!

現在,國內的作家在文學道路上大多是還是「自學成才」。就像是「果仁閱讀app」的創始人阿丁老師在一席上的演講說的一樣,是「野生作家」。

而且,由於網路小說的崛起,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了寫作的隊伍當中,雖然網路作品的質量良莠不齊,但是,這個平台卻降低了寫作的門檻,可以讓更多的有理想的人來進行創作。其中也不乏有很多優秀的作者出現,寫出優秀的作品。相信只要經過訓練,任何人都可以成為一個合格的寫作者。


讀書多不一定能寫好作文,這個相信題主已經意識到了。

我想具體談兩個問題:

1.怎樣的作文算是好作文?

2.閱讀的積累如何影響寫作文?

怎樣的作文算是好作文?

一般而言,考場作文以議論文居多。要寫出一篇優秀的議論文,在用詞、句式、事例分析、邏輯和卷面幾個方面都需要發力。

題主注意過自己的用詞嗎?如果很少使用新鮮的詞語,只是重複爛熟於心的字詞,可就得好好考慮一番了。些許詞語的變化雖然不影響議論的大意,但無疑能為讀者帶來一點新鮮的感受。另一點則是需要注意自己慣用的冗餘詞語,比如刪去濫用的」了「字,可以讓行文的節奏感更強,而不是如老幹部談話一樣拖拖拉拉。

句式的變換能夠賦予作文以靈動。受英語的語言習慣影響,作文里常常能見到」榜樣的作用是決不能忽略的「、」誠信對於完整的人格而言是無比重要的「這類句子,即」……是……的「。如果稍作更改,寫作」榜樣的作用不可忽略「,或者」誠信對於完整的人格而言無比重要「,意思並未改變,但讀起來更為緊湊。如果交替使用兩種句式,給人的閱讀體驗自然也會不動。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長短句交錯。寫一句動輒兩三行的長句可以湊到不少字數,可是如果長句的內部只有形容詞的簡單疊加,缺少變化,讀來仍是索然無味。課堂內外理應讀過不少的精彩四字或六字短語,為什麼不能稍加裁剪,為我所用,長短起伏之間造出氣勢磅礴的句子呢?

事例選取的關鍵在找准切入點。題主讀過不少書,隨手拿起一道作文題,題主能馬上想到三五個合適的事例展開討論嗎?事例不能太俗,始終抓住李白和屈原不放;又不能太偏,洋洋洒洒幾百字,卻只能勉強和文題聯繫起來。歸納事例本身的關鍵詞,並在寫作時能迅速地從閱讀儲備中拉出來,同作文題目對上號,這個工作題主做好了嗎?

行文的邏輯再強調也不為過。題主是否有過這樣的體驗:讀完幾萬字的長篇大論之後,幾乎快忘了作者一開始要解決的是哪個問題;作者東拉西扯地論證了五六個論點,單獨每個似乎很有道理,但聯繫起來卻顯得前言不搭後語;作者明明想要論證讀書多不一定能寫好作文,可是開始議論後卻是腳踩西瓜皮,花了大量時間說明」不少人讀了很多書之後,寫得一手好文章「,與自己的出發點完全矛盾。這三點便是行文邏輯的基本要求,即文章前後有呼應,論點彼此有聯繫,集中筆墨強化觀點

作文始終是手寫的作文,卷面整潔也不應忽視。不過這是老生常談,不再展開。

以上諸點側重的是作文的形式,而非內容。基於個人經驗,在對作文形式的掌控尚顯生疏之時,侈談內容的創新對寫作能力的提高並無裨益。題主自然可以挑選一些自己讀過的東西寫進作文,可若是要品嘗陳年佳釀,手中不也是精美的杯盞嗎?

閱讀的積累如何影響寫作文?

潛移默化緣起於主動的閱讀。《怎樣閱讀一本書》里提出過這樣的觀點,即閱讀一本書的過程越主動,能夠從書中吸收的東西越多。如果讀完一本書,只認識了書名和作者,和在書店偶然看到了這本的封面比起來,有什麼差別呢?

題主讀一本書的時候付出了多少精力呢?閱讀之前有提出問題嗎?閱讀之後有解決這個問題嗎?能夠複述這本書的主要梗概是什麼嗎?讀完之後有及時寫讀書筆記嗎?能夠比較這本書和主題類似的其他書之間的差異嗎?更具體的,有注意書中的論證、敘述和邏輯比自己的好在哪嗎?這些主動的分析才是真正的潛移默化。

修改與比較是練筆的不二法則。老師評改過作文之後,找到老師和同學去問自己到底哪裡寫得不好,哪裡寫得好。之後把寫得不好的段落重寫一邊,比較一下前後兩次的內容,差距一目了然。

讀書從來不是孤獨的,讀了自然就要拿出來與人討論。讀完一本稍有難度的書,題主可能會覺得收穫頗豐,但一時卻又沒法用三言兩語講明收穫為何。設想這樣的場景:和好友談起這本書,想要推薦,發現只記得粗略的大意,原書的內容講得顛三倒四,看著好友一臉的困惑,我只得說:」這真的是一本好書,你看了就知道了。「請問,我真的把這本書看進去了嗎?討論之後,模糊的概念變得明確,混亂的思路變得清晰,在讀書投入的時間才真正有了回報。

上面三點,題主選取合適的試驗即可。此外,無論採用哪種途徑,把閱讀的積累轉移到寫作上都不是一件輕鬆的差事,題主如果真想寫出更好的作文,務必準備足夠的時間與精力。

以上。


推薦閱讀:

為什麼遊戲開發沒有好的關於架構的書?
理解日本文化,有哪些好書值得推薦?
有什麼在書架上裝逼效果好的書推薦呢?
密碼學演算法有哪些經典的書值得推薦?
要了解中國思想史,有什麼書可以讀?

TAG:書籍推薦 | 閱讀 | 寫作 | 高中 | 高考作文 |